【第1句】:盼月亮從西出——沒一點指望(瑤族)
【第2句】:豐收靠勞動,健身靠運動。
【第3句】:【騎馬吃豆包——撒了餡兒】(歇)比喻泄露了機密。
【第4句】:穿山甲過路一孔孔(空空)洞洞
【第5句】:吃著黃連唱著歌——以苦為樂
【第6句】:【各人自掃門前雪】(諺)比喻人應該做好自家的事,不必插手去管別人的事。 也作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屋上霜。 自己各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只掃自己門前雪,莫管別人屋瓦霜。
【第7句】:【騎著驢,還找驢】忘了所帶所用的,又去尋找。類似的: 背起娃找娃。楊朔《三千里江山》:“什么都帶了,就是忘了 帶鹽,急頭賴臉往回跑,跑兩步才想起來,鹽拿在手里呢 ——真是騎著驢找驢!”
【第8句】:【兩口子打架不用勸,放上桌子就吃飯】(諺)兩口子:也稱小兩口,年輕夫妻。指夫妻間沒有根本利害沖突,小摩擦會自生自滅。
【第9句】:【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諺)指年景是旱還是澇,在農歷的七月十五就見了分曉;農業是豐收還是歉收,在農歷的八月十五就有了定局。
【第10句】:鯉魚吃水——吞吞吐吐
【第11句】:【哪塊黃土都能落腳,哪棵樹上都能搭窩】(諺)落腳:安家落戶。搭窩:像鳥一樣筑巢歇息。指任何地方都可謀求生活的出路,不必死守在一個地方受困。
【第12句】:大江大海都闖過來——小河溝還翻得了船
【第13句】:【爭氣發家,斗氣受窮】(諺)斗氣:憋著一股氣與人比排場比闊氣。指爭氣能使人奮斗成才,振興家業;斗氣卻會使人奢侈腐糜,錢財耗盡。
【第14句】:【打狗要看主人面】釋義:借指處罰人要看有關人的情面。例句:可它不是瘋狗是醉狗,況且又是田書記的狗,打狗要看主人面,誰敢下手。
【第15句】:蜘蛛做房子——牽線
【第16句】:哥哥當年上學時不用功,現在吃盡了文憑低的苦頭。父親說:“這叫過了那個村沒那個店,想吃那號餃子沒那號餡兒。”(河南·新野)
【第17句】:【娶媳婦兒打幡兒——熱鬧出了尖兒】(歇)幡兒:一種窄長的旗子,垂直懸掛,多用白紙剪成,舊俗出殯時用。指喧鬧得有些過分或出格。
【第18句】:燈草打老牛——無關痛癢;不痛不癢
【第19句】:卓別林演戲——滑稽
【第20句】:【慢工出巧匠】慢,有可能精算,提高手藝。《劉澍德小說 選》:“古人說,慢工出巧匠。小鄭心很巧,手也不慢。”
【第21句】:【喊倒好】見“喝倒彩”。
【第22句】:【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原被犬欺】指失去憑借,不能發揮 作用,而被欺辱。清代《醒世姻緣傳》:“我家里也有二三千 金的產業。只是一時‘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深坑被犬欺’! 你只留我口氣兒,你們的便宜。”
【第23句】:【鋤一惡,長十善】(諺)鋤:除去。 除去一個惡人或一種惡類,就等于助長了十倍多的菩人或善類。指除惡比積善的功效大得多。
【第24句】:【女大不中留】釋義:女兒大了應出嫁,否則就會惹是非。后句常接:留來留去結冤仇。例句:媽媽老兒互相埋怨了一會,只怕親戚恥笑!“常言道:‘女大不中留。’留在家中,卻如私鹽包兒,脫手方可。不然,直待事發,弄出丑來,不好看。”
【第25句】:【上山打柴,過河脫鞋】(諺)上到山上就打柴,要過河水就脫鞋。比喻到什么環境,就要有對新環境的適應力。也比喻遇到什么情況,就要采取什么措施,不可拘泥。
【第26句】:【干吃大魚不費網】釋義:比喻不付出代價卻得到好處。例句:拿害孩子這件事說吧,主意是他想的,人是他殺的;咱們是干吃大魚不費網,連一條繩子也搭不上。
【第27句】:【 罵人不帶臟字說話傷人。】浩然《艷陽天》:“你這老太 太,罵人不帶臟字兒,溝北邊的人愛小便宜,溝南邊的人光 愛大便宜是不是?”
【第28句】:【靠人磨鐮刀背光,靠人舀飯盡喝湯】(諺)別人幫忙磨鐮刀,往往只磨光了背兒,鋒刃沒磨;別人幫忙舀飯,往往只舀面上的稀湯,沒舀到干飯。指凡事必須依靠自己。
【第29句】:【烏云遮不住太陽】釋義:比喻困難是暫時的,前途是光明的。例句:“常言說:烏云遮不住太陽;咱這集體日子就是太陽,什么也遮不住它!”
【第30句】:【虎門無犬種】出自名門的人,不會太差。相關的:將門出 虎子。茅盾《子夜》:“這就出山了!我原說的,虎門無犬 種!—一自然要請客羅!”
【第31句】:【胳膊朝內彎】護著自己人,為自己的利益著想。類似的: 拳頭朝外打,胳膊向內彎/一把指頭總向內/十個指頭往里 彎/千個豬爪朝內彎。楊絳《洗澡》:“他們要我幫助你,我可 沒說什么,咱們胳膊折了往里彎!”
【第32句】:【好酒不怕巷子深】見“酒好不怕巷子深”。
【第33句】:【 甘蔗沒有兩頭甜】難以兩全其美。《人民日報》(1991,12, 27):“我何嘗不愛自己的父母、丈夫和孩子,何嘗不想讓他 們生活得美滿一些呢?但是,甘蔗沒有兩頭甜,作為一個法 官,我只有舍棄一頭,用全副精力為群眾排難解憂!”
【第34句】:【舌頭是扁的,說話是圓的】話可以說得很圓滿,很圓滑。 君等《古船·女人和網》:“你舌頭是扁的,說話是圓的, 能把狗屎吹出花兒來。”
【第35句】:大姑娘生頭胎——開懷
【第36句】:【放著鵝毛不知輕,頂著磨子不知重】釋義:身上放著鵝毛與放上磨盤感不到輕重差別。形容不識好歹。例句:九阿姐……方才告訴我許多話,說你不識好歹,放著鵝毛不知輕,頂著磨子不知重,心下好生不悅。教老身來勸你。
【第37句】:【 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到】來必定有麻煩。老舍《四世同 堂》:“她知道,胖菊子是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這趟究竟 是為了什么?她咂摸不透。”
【第38句】:鴨子下水——呱呱叫;嘴上前;各奔前程
【第39句】:木匠打鐵——改行
【第40句】:背街賣籮筐——外行
【第41句】:【年】“年”既指新年元旦,又指春節。那么,年是怎么起源的呢?源分兩處。一是典籍,一是民間傳說。先說典籍。據我國最早的詞典《爾雅·釋天》記載:“夏日歲,商日祀,周日年。”這說明周朝才開始叫做“年”。后來唐太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曾改年為“載”。唐肅宗至德三載(公元758年)又改“載”為“年”。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國實行公歷,將公歷一月一旦稱元旦,改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但年作為一個傳統民俗節日一直存在。考古學家認為“年”的基本概念,大約是從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始的,而它的概念初義來自農業。《谷梁傳·宣公十六年》中說:“五谷皆熟為有年”,“五谷大熟為大有年。”所謂“大有年”,就是大豐收。另外,《說文解字》也云:“年,谷熟也。”這樣,“年”就是慶賀豐收喜悅的意思。以后,人們便把谷物的一熟算作一年,慶祝豐收當在冬季農閑的時候,冬春交換之際,一年又起。再說民間傳說。傳說遠古的時候有一種怪獸叫“年”,頭上長獨角,口似血盆,體大如牛,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使出來掠食噬人。開始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中。有一次,“年”來到一家門口,恰巧這戶人家穿著紅衣服,點著竹子取暖,燃燒的竹子啪啪爆響,“年”嚇得掉頭逃跑。大家便效仿這戶人家的做法,把“年”驅趕出去,于是,三十晚上,初一凌晨就稱“年”了。后來就形成了放爆竹、貼對聯的風俗了。
【第42句】:鱷魚上岸——來者不善
【第43句】:【好花等它自謝】好事順其自然,不必干涉。成語:聽其自 然。臺灣電視劇《京華煙云》:“不用報仇。好花讓它自謝, 壞人自有惡報,我勸你快離開你哥哥。”
【第44句】:小峰貪玩,不好好學習,他爸爸正在狠狠地訓斥他。這時,一向寵他的奶奶走過來解圍說:“罵他干啥?成人的楊六郎,不成人的賣麻糖。由他去好了。”(山西·太原)
【第45句】:【打抽豐】(慣)抽豐:分肥,分得利益。指利用各種名義或關系向人索取財物。一說,古時衙役每于秋風起時以做棉衣為由向富戶索款。 也作打秋風。 打秋豐。
【第46句】:火雞[吐綬雞]躲獵人——藏頭露尾
【第47句】:【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見“好借好還,再借不難”。
【第48句】:草里的斑鳩——不知春秋
【第49句】:我去姥姥家吃飯,姥姥說:“今天我們做魚吃。”從來不做飯的舅舅說:“今天我給你們來個老鼠掀簾子——露一手。”(河南·焦作)
【第50句】:【撐硬船兒】(慣)形容人態度生硬,架子大。
【第51句】:【言語傳情不如手】(諺)用手指彈奏出的音樂,比語言更能傳達豐富的感情。指演奏器樂最能傳情。
【第52句】:魔術師的道具——盡是秘密
【第53句】:【吝嗇】“吝嗇”指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當用不用。“吝嗇”一詞,最遲見于漢朝。《三國志·魏書·曹洪傳》云:“初,洪家富而吝嗇。”史書記載,當屬正源。關于這個詞的來歷,民間還有一段趣聞:傳說很久以前,有兩位先生,一個名叫吝先生,一個名叫嗇先生。吝先生有一回到城里辦事,在半路上碰到了嗇先生。兩人一路上有說有笑,談得十分投機,于是便結為朋友。分手時,他們相約中秋節到烏有山子虛亭(子虛、烏有是漢朝司馬相如《子虛賦》中的兩個虛構的人物)飲酒賞月,定好了由吝先生攜酒,嗇先生備菜。但兩人都很小氣,不肯輕易花一分錢。中秋節到了,兩人如約來到烏有山上的子虛亭,但彼此都是一雙空手而來,他們大眼瞪小眼地互相對視了一會兒,忍不住哈哈大笑。兩人謙讓一番在亭子里坐下之后,吝先生首先站起來打破僵局。只見他一只手彎曲著佯做舉杯狀,另一只手遙指高空,朗聲說道:“月光如水水如酒,請嗇先生開懷暢飲。”嗇先生也不甘示弱,隨即伸出兩個手指做筷子,指著荷塘深情地說:“池中游魚魚是菜,請吝先生大飽口福。”兩人觥籌交錯,互敬互讓,好不高興。吝先生脖子一仰,嘴里咂得滋滋作響,連聲稱道:“好酒,好酒,杜康也要遜色三分!”嗇先生也把手指送入口中,連聲稱道:“好菜,好菜,山珍海味也無與倫比!”過往的行人看到兩個人如癡如呆的舉動,無不捧腹大笑。其中一位過客認識吝嗇二人,便走上前打趣道:“今天兩位仁兄賞月,喝的是吝嗇酒,吃的是吝嗇菜,活著是吝嗇人,死了是吝嗇鬼。”從此,“吝嗇”一詞便傳揚開來。
【第54句】:【長添燈草滿添油】做好充分準備。圖書:“如果她們得知 夏天縮短,秋天提前到來這一長期預報,就會在男人意料不 的時候,已經像長添燈草滿添油一樣,早做準備了。”
【第55句】:【一推三不轉】(慣)形容人心眼兒實,頭腦不靈活。
【第56句】:【耳聞不如目見】(諺)耳朵聽來的,不如親眼看到的準確可靠。指耳聽是虛的,眼見是實的。 也作耳聞不如目睹,目睹不如身受。 耳聞不如目睹,目睹不如親歷。 耳聽不如眼見,眼見不如手摸。
【第57句】:人家的棺材抬自家——自討晦氣
【第58句】:【古箏】箏是我國古老的撥彈樂器之一,相傳形成于秦朝,盛行于隋唐,后流傳到全國、亞洲不少地區,史稱秦箏。相傳,秦國有一種樂器叫瑟。有個叫宛無義的人,彈瑟的技藝非常高,他的兩個女兒也非常喜歡彈瑟。有一天,姐妹倆都爭著到父親那里學習彈瑟。姐姐跑得快,先把瑟拿到了手里,愛撒嬌的妹妹哪里肯讓,趕忙跑過去,雙手抱住了姐姐手中的瑟。兩個人你拉我扯,互不相讓。忽然,“咔嚓”一聲,瑟被掰成了兩半。宛無義聞聲急忙趕過來,不由得愣住了,只見姐姐手中的一半是十三弦,妹妹手中的一半是十二弦。他又急義氣,忙把兩個女兒手中的瑟拿過來,唉聲嘆氣地左摸摸,右看看,用手指把弦一撥,讓他吃驚的是,半邊瑟竟發出更好聽的聲音。宛無義早忘了責怪女兒們,他把半邊瑟分別作了些修繕,結果這半邊瑟比原來好彈,聲音也更好聽了!他欣喜萬分,就把這“二女相爭,引破為二”的瑟,叫做“箏”。從此以后,箏就在秦國流傳開來。
【第59句】:【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諺)這地方不收留人,總會有收留人的地方。指天地之大,何處不可安身,不必死守一處。 也作此處不留有留處。 此地不容人,自有容人處。 此處不養爺,還有養爺處。
【第60句】:旱地蛤蜊——死不張嘴
【第61句】:【路在口邊】(諺)指出遠門不認識路,勤動嘴問人就會知道。也指勤動嘴向人請教,生活前景就不會迷茫。 也作路出嘴邊。 路在嘴巴上。
【第62句】:【水仙不開花,裝蒜】水仙根似蒜。指假裝不知道。成語: 裝聾作啞。商業圖書:“即使太太手上的鐵證如山,他都會 像水仙不開花一樣,裝蒜。”
【第63句】:【風吹墻頭草——東吹西倒,西吹東倒】見“房上的草——哪邊刮風哪邊倒”。
【第64句】:【不打勤,不打懶,只打不長眼】釋義:有眼色的人不吃虧,沒眼色的人倒霉。例句:不打饞,不打懶,單打不長眼;他這個人眼觀六路,遠遠瞄見地主的影子,馬上手勤眼快,爭風搶上,揮汗如雨,一馬當先,歡喜得那個地主口口聲聲夸他是忠臣。
【第65句】:【無官一身輕】不承擔責任,不用煩心。官,亦可用其他表 示負擔的詞,如:事、債。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從 此以后,我無官一身輕,咱們三個痛痛快快的敘幾天。”
【第66句】:【好貓不作聲】(諺)指善于捕捉老鼠的貓不出聲。常比喻有真才實學的人不張揚、不輕浮。
【第67句】:【聽風就是雨】(慣)比喻聽到一點傳聞,就信以為真,甚至盲目采取行動。 也作聽見風就來雨。 聽見了風就以為是下雨。
【第68句】:【說的比唱的好聽】說得輕巧,唱高調,實際上不那么簡 單。成語:花言巧語。張抗抗《無雪的冬天》:“沒看見,不過 聽說了。說的比唱的都好聽,誰知她心里想的是什么!”
【第69句】:吃人的老虎拍照——惡相;惡模樣
【第70句】:【茄子不像茄子,苦瓜不像苦瓜】(慣)形容不倫不類,不像樣子。
【第71句】:【風匣板修鍋蓋——受了冷氣受熱氣】(歇)風匣:風箱。氣:本指氣體,轉指欺負、欺壓。指接連受氣。
【第72句】:【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交友要慎重,說話要慎 明代《金瓶梅》:“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老婆還有個里外心兒,休說世人。”
【第73句】:【明人點頭即知,癡人拳打幣曉】(諺)指對悟性高的人,只需點頭暗示,他就會領悟你的意思;對愚蠢的人,縱然動起手來,他還是不會明白。 也作“明人點頭即知,癡人棒打不曉”。
【第74句】:【好擱不如好散】(諺)擱:合在一起。在一起和和氣氣共事,不如分離時能保持不傷和氣。指在一起和氣共事容易,分離時能保持和氣很難。 也作“好合不如好散”。
【第75句】:【好賬算不折】(諺)折:虧損。好的賬目,無論怎樣算也不會走樣。指真真實實、清清楚楚的賬目,是不怕反復查核的。
【第76句】:【六臘不交兵】(諺)六臘:農歷的六月和臘月。交兵:出兵打仗。指六月大熱,臘月大寒,對交兵的雙方都不便。
【第77句】:【管閑事,落不是】(諺)閑事:跟自己無關的事;無關緊要的事。指插手管閑事,往往會落得是非纏身,受人指責。 也作管閑事,落閑事。 管閑事,生閑氣。
【第78句】:【病好打太醫】將恩人當仇人。成語:恩將仇報。汪幸福 《浪跡臺灣島》:“狗婆子,過河丟拐杖,病好打太醫。過去, 你男人為升官想方設法巴結我。今天,我浪跡到這里,你卻 忘恩負義拒我于門外,做了幾天和尚,連肉味也忘了。”
【第79句】:【拼死吃河豚】河豚味美,但有毒,必須烹調得法。此句比 喻冒險。成語:飲鴆止渴。香港唐人《金陵春夢》:“明知俯 仰由人,但也只好捏著鼻子拼死吃河豚。”
【第80句】:【船不離舵,客不離貨】(諺)舵(du。):船上控制方向的工具。就像船不能離開舵一樣,客商不能離開自己的貨物。指客商離開貨物,沒有保管好,就容易失盜。也指貴重財物必須隨身帶好。
【第81句】:表姐為了考入理想的大學,終日埋頭苦讀,可一次測驗的失敗讓她失去了信心。舅媽心疼地說:“眼前苦,往后甜,凡事都要往前看。既然努力了,就會有收獲的。”(廣東·龍門)
【第82句】:星期天,表姐上街去,我讓她幫我買枝鋼筆回來。可她買回來后,我覺得不好看。表姐不高興地說:“為好不得好,顛轉來被狗咬。”(四川·安岳)
【第83句】:【虎狼也有父子之情】釋義:虎狼這樣兇猛的野獸也有骨肉之情,人更應該有。例句:罪過,罪過!這孩子一難一度,投得個男身,作何罪業,要將他溺死!自古道:“虎狼也有父子之情。”你老人家是何意故?
【第84句】:【不做網的蜘蛛捉不到蟲】(諺)比喻人付出辛勤的勞動自然就有收獲。也比喻要想逮住對手,必須做好周密的安排。
【第85句】:公雞打鳴——盡天職;嗓門高;天天如此
【第86句】:【光棍點到為算】(諺)對精明人說話,不必細說,意思點到即可。指精明人心有靈犀,一點就明。 也作“光棍一點就透,傻子棒打不回”。
【第87句】:【面軟的受窮】(諺)面軟:重情面,該采取強硬態度時拉不下臉面。指面對過分的要求,不忍或不敢向對方說“不”的人,注定要遭受窮困。
【第88句】:【升西天】見“上西天”。
【第89句】:【太上皇】“太上皇”是皇帝父親的尊稱。后借用為對有權有勢、凌駕于別人之上者的一種蔑稱。 “太上皇”源自秦漢。據說,漢高祖劉邦當了皇帝后,萬事如意,卻有一事使他犯了愁,即以何種禮節對待自己的父親劉太公。一天,劉邦去看望老父親,老父畢恭畢敬地迎接他。劉邦惶惑不解。其父說:“您貴為天子,誰敢不敬?我雖然是你父,也不過是個平民百姓,區區庶民不敬皇帝,可是要殺頭的啊!”劉邦聽出話中有話,就仿照秦始皇曾尊死去的父親為太上皇的例子,馬上舉行大典,將父親扶上了太上皇高位。
【第90句】:【黃柏木作磬槌子——外頭體面里頭苦】(歇)黃柏:即黃檗,落葉喬木,木材堅硬,味苦。磬:佛教打擊樂器,似缽,多用銅制。體面:本指好看,轉指光彩。苦:本指味苦,轉指痛苦、困難。指表面看起來似乎很體面,實際上卻有許多難處。
【第91句】:小軍吃飯時,把飯弄得滿桌子都是。他奶奶心疼地說:“看你,天一半,地一半的,真作孽!”(江蘇·蘇州)
【第92句】:弟弟一本正經地要去給鄰居勸架,奶奶笑著說:“你倒真是吹糖人兒的出身,口氣怪大。小小年紀的,螞蟻戴眼鏡——自覺臉面不小啊!”(江蘇·鹽城)
【第93句】:【割貓兒尾拌貓兒飯】(慣)比喻替當事人辦事,花費的是當事人的錢。 也作割貓尾巴拌貓兒食。 將貓兒尾拌貓兒飯。
【第94句】:樹頭烏鴉叫——不入耳;難入耳
【第95句】:【是灰比土熱,是鹽比醬咸】(諺)灰:燃燒之后的熱灰。醬:面粉加鹽曬成的糊狀食品。凡是灰總比土熱,凡是鹽總比醬成。比喻只要是親友,總比一般人要親近。 也作是鹽就比醬咸,是灰就比土熱。 是灰總比土熱,是鹽總比醬成。
【第96句】:【裝龍似龍,裝虎似虎】裝什么人像什么人,或干什么像什 么。張賢亮《河的子孫》:“你呀,裝龍是龍,裝虎是虎,裝個 獅子能舞,嘴皮子就是活,要不怎么能當干部呢?”
【第97句】:鱷魚的眼淚——信不得
【第98句】:【運動不出汗,成績不見面】(諺)指體育運動不練得出汗,就不會有效果。
【第99句】:【丟把芝麻賺個西瓜】(慣)指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收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