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阿婆不嫁女,哪得孫兒抱】(諺)孫兒:此處指外孫。阿婆如果舍不得把女兒嫁出去,如何能抱上外孫呢?古時催嫁的話。
【第2句】:【放屁都不會放個響的】(慣)譏諷人沒本事,說話、做事沒有分量。
【第3句】:【借債容易還債難】(諺)借債雖不怎么費(fèi)事,但歸還債務(wù),連本帶利會無力承受,那卻不容易。誡人不可輕易借債。
【第4句】:獅子張嘴——大開口
【第5句】:絲綢包狗屎——臭氣在外
【第6句】:【拋到東洋大海里拋得很遠(yuǎn)】多指忘卻,損失。明代《二 刻拍案驚奇》:“張稟生沒計奈何,只得住手。眼見得這一項 銀子拋在東洋大海里了。”
【第7句】:【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謂與山水同在,表示以后還會相見。 《燕山夜話》:“當(dāng)著好漢們揮手分別的時候,常常異口同聲 地說道: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后會有期!”
【第8句】:【買賣攪莊戶,日子必定富】(諺)攪:攪和。莊戶:務(wù)農(nóng)種田的人家。指種地兼做生意,是發(fā)財致富最有效的門路。
【第9句】:【美人燈兒——風(fēng)吹吹就壞了】(歇)美人燈兒:舊時有錢人家小姐等用的燈籠,外觀小巧精致。本指美人燈禁不住風(fēng)吹,轉(zhuǎn)以形容身體弱不禁風(fēng)。
【第10句】:糖漿里加毒藥——陰險毒辣
【第11句】:【人不知,鬼不覺】(慣)形容非常隱秘,誰也沒有發(fā)現(xiàn)。 也作人不覺,鬼不知。 神不知,鬼不覺。
【第12句】:【針無兩頭利】(諺)針不能兩頭都是有鋒芒的。比喻同時把兩件事都做好,是不可能的。 也作“針沒兩頭快”。
【第13句】:【賊人的腿,藝人的嘴】(諺)賊人怕捉,腿跑得快;藝人嘴巧,能說會道。指不同營生的人,都根據(jù)需要,發(fā)展著自己的特長。
【第14句】:【鋸開大口兒】敞開口,不加限制。浩然《艷陽天》:“我是 不見兔子不撒鷹;沒個底碼兒在手里,我就是找著李鄉(xiāng)長, 也不能鋸開大口兒呀!”
【第15句】:【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遛】(諺)騾子能負(fù)重,但比不上馬善跑;是騾子還是馬,拉到大道上跑一跑便知。比喻人的才能是高是低,放到實踐中檢驗一番便見分曉。 也作是騾子是馬,遛一遛看吧。 是騾子是馬,上陣遛遛。上陣:上戰(zhàn)場。
【第16句】:【打馬虎眼】(慣)指有意裝糊涂,企圖蒙混過關(guān)。 也作“打迷糊眼”。
【第17句】:【貓不跟狗斗,窮不跟富斗】釋義:舊謂窮人不和富人作對,以免吃虧。參見“貧不與富敵,賤不與貴爭”、“窮不與富斗,富不與官斗”。例句:他覺得,自古道:“貓不跟狗斗,窮不跟富斗。”這是老人們興下哩。
【第18句】:【 螢火之光,照人不亮】力量小,幫助不了別人。明代《水 滸》:“小人家螢火之光,照人不亮,恐后誤了足下。我轉(zhuǎn)薦 足下與小蘇學(xué)士處,久后也得個出身。足下意內(nèi)如何?”
【第19句】:兩人坐蹺蹺板——此起彼落
【第20句】:【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釋義:道:方法,辦法。原是說統(tǒng)治階級在統(tǒng)治人民時,就用每個人身上固有的“道”,來教訓(xùn)和懲罰人民。現(xiàn)指用那人對付別人的辦法,回過頭來對付那個人。例句: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資產(chǎn)階級既然還在抗日,其對我黨既然還在一打一拉,則我黨的方針便是“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打?qū)Υ颍岳瓕@就是革命的兩面政策。
【第21句】:神婆子念咒——瞎說;瞎叨叨;胡叨叨
【第22句】:木棉開花——越老越紅
【第23句】:【九娘娘的天書——誰也看不懂】(歇)九娘娘:神話中的九天玄女娘娘,傳說是黃帝的老師,曾降臨人問,幫助黃帝打敗蚩尤。形容文字難以辨認(rèn),或文章難以讀懂。
【第24句】:【 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謂一人占據(jù)要害地位,眾人無可奈 何。語出李白《蜀道難》。古華《相思樹女子客家》:“伍香師 妹雙手叉腰,堵著門,橫眉立眼,正氣凜然,那氣派,自有‘一 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勇。”
【第25句】:臘月三十吃年飯——團(tuán)圓
【第26句】:【揀了芝麻,丟掉西瓜】見“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第27句】:釣上來的魚——自己上鉤
【第28句】:【人合心,馬合套】(慣)合套:同拉一輛車的兩匹馬,力能使到一起,有很好的配合。指人心想到一起,勁兒使到一處。
【第29句】:老天爺不下雨——靠自澆(覺)
【第30句】:李大伯家的孩子從小嬌生慣養(yǎng),現(xiàn)在是對爹敢罵,對娘敢打。鄰家老奶奶感慨地說:“真是養(yǎng)不教父之過呀!打從小起,他李大伯對這孩子就是放手心上怕跌著,含口里怕憋著。還說什么樹大自然直,就這么個直法?”(山東·榮成)
【第31句】:【 困難留給自己,方便讓與別人】為別人著想,樂于助人。馬 寅初《新人口論》:“這予我以極大的方便,幾百位先生愿以 困難留給自己,以方便讓給了我。”
【第32句】:媽媽看我吃飯?zhí)欤側(cè)菀滓。驼f:“你又不是去趕考,吃那么快干什么?”(貴州·黎平)
【第33句】:【天無二日,人無二理】不論在哪里發(fā)生的事情,規(guī)律和道 理是相同的。明代《西游記》:“天無二日,人無二理。養(yǎng)育 孩童,父精母血,懷胎十月,待時而生。生下乳哺三年,漸成 體相。豈有不知之理!”
【第34句】:【養(yǎng)不教,父之過】(諺)對孩子只知生養(yǎng)而不知管教,這是做父親的過錯。指對后代除了生養(yǎng),還要教育。 也作“養(yǎng)子不教父之過”。
【第35句】:【熱飯不能熱食】(諺)指要吃熱飯,還需等到稍涼之后,方不至于燙嘴。比喻辦事需有耐性,急于求成反而會壞事。
【第36句】:【一句話三個謊】極言說謊,不可相信。類似的:除了唾沫 都是謊。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wǎng)》:“兩口子過日子,得真 心換真心,不能一句話三個謊。”
【第37句】:【叫化子買米——只有這一升】(歇)升:容量單位,10升等于1斗,諧“身”。指衣服只有一身。
【第38句】:【屎殼郎跟著屁轟轟】(慣)斥責(zé)人跟著壞人瞎起哄。 也作“屎殼螂跟著屁嗡嗡”。
【第39句】:【吃紂王俸祿,不說紂王無道】釋義:紂王:商朝末代暴君。比喻從主子那里得到好處,不說主子的壞話。例句:“啟翁,百姓倘能安居樂業(yè),斷然不會造反。許多人只是因為吃紂王俸祿,不肯說紂王無道,將百姓造反看成罪不容誅,而誰逼百姓造反倒不問了。”
【第40句】:老母豬尿窩——自作自受
【第41句】:【身大力不虧】(諺)指身材高大的人,力氣往往不會小。
【第42句】:【千滾豆腐萬滾魚】(諺)指豆腐和魚多煮些時間才能入味。
【第43句】:【白紙寫黑字】(慣)指有了可靠的文字憑證。 也作白紙上畫著黑字兒。 白紙黑字。
【第44句】:【萬事開頭難】開始缺乏經(jīng)驗,事情難辦。言外之意:開了 頭就好辦。李準(zhǔn)《老兵新傳》:“這還是個新事業(yè),沒有基礎(chǔ), 萬事開頭難!”
【第45句】:黑李逵碰見莽張飛——非崩不可
【第46句】:【缺門牙的——嘴巴不關(guān)風(fēng)】(歇)指嘴里存不住話,保不住密。
【第47句】:【要知山下路,且問過來人】向有經(jīng)驗的人學(xué)習(xí)。類似的: 要知山中事,須問打柴人。明代《古今小說》:“要知山下事, 請問過來人。這事我也曾經(jīng)來。”
【第48句】:老太太吃奶豆腐——盡挑軟的
【第49句】:【神怕敬,鬼怕送】(諺)舊指神怕對它敬奉,受到敬奉便不好降災(zāi);鬼怕對它祝送,得到祝送便不能作祟。比喻對邪惡的人,消極的態(tài)度便是敬而遠(yuǎn)之。
【第50句】:我和媽媽走親戚,看著媽媽走得并不快,可我總是跟不上。媽媽笑著說:“緊走趕不上慢不歇呀,孩子。”(河南·尉氏)
【第51句】:【見錢眼就鉆】(慣)比喻利用各科機(jī)會撈取錢財。
【第52句】:【敢怒不敢言】(慣)指心里憤怒,但不敢說。
【第53句】:村里挖水渠,叔叔總是早去晚歸,拼命干活。嬸嬸勸他悠著點(diǎn)兒,說:“你這樣發(fā)狠,會搞垮身體的!”叔叔笑著說:“別擔(dān)心,井水挑不干,力氣用不完。”(湖南·永州)
【第54句】:【勸將不如激將】見“請將不如激將”。
【第55句】:【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嚴(yán)格執(zhí)行法紀(jì)。成語:賞罰分明。 姚雪垠《李自成》:“今后剿賊首要在整肅軍紀(jì),有功必賞,有 罪必罰。”
【第56句】:【一個富貴心,兩只體面眼】(慣)體面眼:指勢利眼。心里只向著富人,眼里只看得起有地位的人。形容人非常勢利。
【第57句】:【 飛不上天,鉆不進(jìn)地】逃不走。或說:不怕他飛上天去。 浩然《艷陽天》:“放了他,飛不上天,鉆不進(jìn)地,隨時可以再 捉起來,不會有什么不好。”
【第58句】:瓦匠干活——拖泥帶水
【第59句】:【百聞不如一見】(諺)聞:聽。指聽來的再多,也不如親眼一見真實可靠。 也作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百聞不如一見,百講不如一練。
【第60句】:【徐庶進(jìn)曹營,一言不發(fā)】這句俗語現(xiàn)在形容某人有主意就是不說。此俗語源自《三國演義》。在三國故事中,徐庶是個傳奇人物。他任俠使氣,善擊劍,遍訪名師,有謀略。劉備駐守新野,他來輔佐,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斬呂曠、呂翔,破八門陣,計取樊城,殺得曹仁丟盔棄甲逃回許都,可謂戰(zhàn)績輝煌。正因為如此,才引起了曹操的注意,便以徐母為人質(zhì),逼徐庶來降。徐庶是大孝之人,無奈只得投奔曹操。在臨行前,徐庶鄭重向劉備承諾:“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生不設(shè)一謀。” 徐庶真的信守諾言,盡管曹操想盡辦法拉攏他,他都不為所動。不過,他破例為曹操出過一謀:長坂坡趙云為救二位皇嫂(準(zhǔn)皇嫂)及幼主劉禪,獨(dú)闖曹營,連殺曹操數(shù)員大將,身處險境。在旁觀戰(zhàn)的曹操問徐庶:“此人勇猛過人,誰歟?”徐庶答日:“此人乃常山趙子龍,莫非丞相有愛將之心?”曹操日:“然”。徐庶獻(xiàn)計日:“只要活趙云,不要死子龍。”曹操采納,結(jié)果,是徐庶暗中救了趙子龍。只此一謀,還是替劉備出力。從此留下“徐庶進(jìn)曹營——一言不發(fā)”這一俗語。其實,這只是小說家言,《三國志》中,徐庶在曹營中先任中郎將,后升任御史中丞。
【第61句】:玻璃罩里的蒼蠅——看到光明無出路;處處碰壁
【第62句】:晚上停電,寫不成作業(yè),我就讓奶奶給講講家里過去的故事。奶奶說:“有啥好說的,那時候,家里窮得連只老鼠都待不住,吃了上頓沒下頓。”(河南·鄭州)
【第63句】:【力大壓百藝】(諺)百藝:各種各樣的武術(shù)競技。指在武術(shù)比賽中,只要力氣大,就可戰(zhàn)勝其他對手,壓倒一切人。
【第64句】:八字才開筆——差一半
【第65句】:【無家鬼送不了家人】見“沒家親引不出外鬼來”。
【第66句】:【一把手】“一把手”是民間俗稱,指一個地區(qū)、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最高領(lǐng)導(dǎo)人。“一把手”這一稱呼的來歷,與象征權(quán)力的印信印鈕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一把手”這個詞從產(chǎn)生之日起就與權(quán)力是緊密相連的。中國的印信起源很早,據(jù)史料記載,大概周朝就已經(jīng)使用印章了。自秦漢以后,歷朝都制定了官印制度,對印文、材質(zhì)、印鼻、尺寸、印綬都有詳細(xì)的規(guī)定,以區(qū)別不同的等級和權(quán)力的大小。比如秦漢時規(guī)定,皇帝用六璽,白玉質(zhì)地,螭虎鈕,皇后金璽蛇鈕,諸侯王金璽駝鈕,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左右將軍金印龜鈕,食祿二千石銀印龜鈕,千石以下至二百石以上銅印鼻鈕。這里的“鈕”,根據(jù)《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就是指印鼻,也就是便于手把抓印面的借力飾物。從魏晉到宋元時期,印章印文和印綬都有較大的變化,而印鈕的變化相對較小。進(jìn)入明清時期,官印多為方形或長方形,寬邊,細(xì)朱疊文,又稱為“關(guān)防”。由于尺寸較大,材質(zhì)厚,質(zhì)量重,為了便于蓋章,出現(xiàn)了把手,稱為“印把子”、“印把手”。因為印章的加蓋,也就意味著權(quán)力的確認(rèn)和實施,所以,“印把子”、“印把手”逐漸訛傳為“一把手”,象征著某一范圍的最高權(quán)力。進(jìn)入現(xiàn)代社會以后,橡膠印章大量應(yīng)用,官方印章的形制基本穩(wěn)定下來,印面上的把手非常明顯,人們更樂于使用“一把手”這一形象的稱呼,來指代某一范圍的最高權(quán)力和主要負(fù)責(zé)人。
【第67句】:【二而一,一而二】(慣)指看似是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回事。
【第68句】:【是真難滅,是假易除】(諺)是真的誰也難以否定,是假的自然容易消除。指凡真的自然經(jīng)受得住考驗,凡假的總經(jīng)不住事實的驗證。
【第69句】:晴天響霹靂——驚天動地
【第70句】:從湖南到河南——南上南(難上難)
【第71句】:爸爸買回一斤糖果,說是給媽媽吃的,我卻先吃了起來。媽媽見了說:“依了婆婆名,媳婦卻吃得牙齒疼。”(江蘇·海安)
【第72句】:【吃了砒霜藥老虎】(慣)砒霜:無機(jī)化合物,白色粉末(有時略帶黃色或紅色),有劇毒。為毒死老虎,自己先吃砒霜中毒,再讓老虎吃自己的死尸中毒。比喻做事太愚蠢,得不償失。
【第73句】:【你有來言,我有去語】(慣)你提出什么問題來,我都能回答你。指人善于應(yīng)對。
【第74句】:【金簪兒掉在井里頭——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歇)簪兒:別住發(fā)髻用的條狀物,一端略尖,用金屬、玉石等制成。只是:就是。指屬于你的終歸是你的。 也作“金簪兒掉在井里——是你的就有你的”。
【第75句】:【 武可安邦,文能治國】具有很高的文武全才。《短暫的春 秋》:“武可安邦,文能治國,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后,還 要多發(fā)揮他的作用呢。”
【第76句】:羊給惡狼拜年——討不出好事
【第77句】:【不做網(wǎng)的蜘蛛捉不到蟲】(諺)比喻人付出辛勤的勞動自然就有收獲。也比喻要想逮住對手,必須做好周密的安排。
【第78句】:【指著碟子說碟子,指著碗說碗】(慣)比喻就事論事,無關(guān)的不說。
【第79句】:【無官一身輕】不承擔(dān)責(zé)任,不用煩心。官,亦可用其他表 示負(fù)擔(dān)的詞,如:事、債。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從 此以后,我無官一身輕,咱們?nèi)齻€痛痛快快的敘幾天。”
【第80句】:【老牛不喝水,不能強(qiáng)捺頭】釋義:比喻強(qiáng)迫命令不行,辦不成事。例句: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老牛不喝水,不能強(qiáng)捺頭。順乎自然,因勢利導(dǎo),就是紡紗和很多事物的竅門呢!
【第81句】:【刀靶付與外人】(慣)刀靶:即刀把,比喻把柄。指給別人提供把柄或口實。
【第82句】:【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這一俗語多指心甘情愿。也指故弄玄虛,不可能實現(xiàn)。此俗語源自商、周交替時期。商朝末期,商紂王無道,周文王決定討伐昏庸殘暴、民心盡失的商紂王,便留心物色一位有才能的軍事指揮者來輔佐自己。一天,周文王帶著他的兒子到渭水北岸去打獵,看到一個老翁在渭水邊釣魚。令人奇怪的是他的魚鉤是直的,而且離水面有二三尺。老翁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姜尚釣魚,愿者上鉤。”這時,一個樵夫走近他,嘲諷道:“像你這樣釣魚,別說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那老翁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魚不是大丈夫所為,我寧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魚鉤不是為了釣魚,而是要釣王與侯。”文王見狀大為驚奇,就下車,與之交談。得知他叫姜尚(又叫呂尚,“呂”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個精通兵法布陣的高人。周文王喜出望外,便誠懇地請他一起回宮。此后,姜太公釣魚、文王訪賢廣為傳誦,遂有“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俗語。
【第83句】:【灑熱血,拋頭顱】見“拋頭顱,灑熱血”。
【第84句】:【賊偷一更,防賊一夜】(諺)指賊人作案是在短時間內(nèi)的,但提高警惕防賊卻需要長期不懈。 也作“賊偷一更,防賊一宿”。一宿:一整夜。
【第85句】:【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碎了】(慣)形容十分喜歡、疼愛。 也作含在嘴里怕化了,頂在頭上怕嚇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手里怕摔了,放在炕上怕燙了。
【第86句】:【聯(lián)合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于1945年成立的國際組織,總部設(shè)在美國紐約。其主要宗旨是維護(hù)國際和平與安全,發(fā)展國際友好關(guān)系,促進(jìn)經(jīng)濟(jì)文化等方面的國際合作。中國是聯(lián)合國創(chuàng)始會員國之一。 1942年,美、英、蘇、中等國著手建立反法西斯大同盟,并決定草擬一份宣言,但一時沒有合適的名稱。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多次討淪名稱問題,但一直沒有拿出令人滿意的名稱。一天清晨,羅斯福醒來后,突然想到“聯(lián)合國”這個名稱,丘吉爾聞聽后表示贊同。于是,1945年10月24日聯(lián)合國正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直到1971年才驅(qū)逐臺灣當(dāng)局,恢復(fù)中國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
【第87句】:【絆住腳】(慣)比喻被人或事所糾纏,行動受阻,不自由。 也作“絆住腿”。
【第88句】:小軍的鉛筆斷了,順手拿起水果刀去削,結(jié)果弄得一團(tuán)糟。媽媽走上前說:“鐮刀不能砍大樹,斧頭不能割青草,什么事都要做得有規(guī)矩。”(湖南·長沙)
【第89句】:【處處留心皆學(xué)問】釋義:只要留心,生活中到處都有學(xué)問。例句:這個史文遠(yuǎn),竟然會注意到別人在什么地方皺了下眉頭,并且找上門來追根尋底,這需要具備怎樣的一種心思啊!真是,處處留心皆學(xué)問。
【第90句】:【摘了奶忘了娘】(慣)斷了奶就把母親忘了。比喻忘本。
【第91句】:黃蜂找窩——亂嗡嗡
【第92句】:【五十五,出山虎】人到五十五歲,最為成熟,能有所作為。 或說: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戴厚英《人啊人》:“再說你 還年輕。俗話說,五十五,出山虎,正當(dāng)壯年啊!”
【第93句】:【改換門庭】“改換門庭”有兩個含義,一是改變門第出身,提高社會地位,屬中性詞;二是投靠新的主人或勢力,以攀高枝,謀求出路。此語源于明朝。封建時代清苦的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而謀取官位,以改變家庭的社會地位,這叫“改換門庭”。在那時,改換門庭并不是個形容詞,它是名副其實的大動作。明朝末年,朝廷采取了一些改換門庭象征性措施,以強(qiáng)化科舉考試的轟動效應(yīng)。中舉以后,報錄者手持短棍,一進(jìn)中舉者家的大門,即亂打亂砸,直至屋內(nèi),把門窗廳堂家雜全部砸得稀巴爛,跟著在后面的工匠立即把全部更換一新。接著,同姓的大戶便來“通譜”,哪怕八代之前有親戚關(guān)系也連成一家。再后,拜師的、送禮的、招婿的等紛至沓來,地方官吏也宣布“三免”(免役、免稅、免費(fèi)使用奴婢)。你看,第一階梯的“改換門庭”就已是多么顯赫,多么堂皇!真是“鯉魚躍龍門”。中舉就如此顯赫,中了進(jìn)士、狀元就更不用說了。
【第94句】:【碰瓷】“碰瓷”是泛指一些投機(jī)取巧、敲詐勒索的行為。原是北京方言,后流行全國各地。碰瓷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起源于清末,那時候有一伙人為了詐人錢財,專門抱著瓷器去路邊撞馬車。與馬車發(fā)生碰撞后,這伙人就故意把瓷器摔壞,一窩蜂一樣圍住車主要求賠償。說那瓶是他爺爺?shù)哪棠痰亩藡尩拇笠棠谴墓哦刀嗌俣嗌巽y子。于是車主就被狠宰了一把,要不然就甭想脫身而去。瓷器碰馬車,就叫碰瓷。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碰瓷原是古玩業(yè)的一句行話,意指個別不法之徒在攤位上擺賣古董時,常常別有用心地把易碎的瓷器往路中央擺放,專等路人不小心碰壞,他們便可以借機(jī)訛詐。可憐被“碰瓷”者氣受了,錢花了,還得抱回一堆碎瓷。現(xiàn)如今,“碰瓷”又死灰復(fù)燃,而且花樣翻新,“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多發(fā)生在汽車身上。他們不是抱著瓷器撞汽車,而是行人或自行車故意撞汽車,造成汽車撞人的假象,訛人錢財。在北京、廣州等地甚至還出現(xiàn)了團(tuán)伙作案的“職業(yè)碰瓷黨”,更有甚者他們還利用汽車碰汽車訛詐更多的錢財。實際上是一種違法犯罪行為。
【第95句】:星期天,我和姐姐去車站接二姑婆。二姑婆一下火車就拉著姐姐的手說:“真是毛頭姑娘十八變,臨上轎了還要再變?nèi)儭啄瓴灰姡L得這么水靈了。”(浙江·紹興)
【第96句】:【錢能生利,窮能生窮】(諺)錢財能將本生利,富者自然會越來越富;窮人毫無周轉(zhuǎn)能力,在困境中不免越陷越深。指經(jīng)濟(jì)上完全陷入被動,就很難擺脫窘困。
【第97句】:【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諺)樹:栽種,培植。指作一年打算的,最好種谷,當(dāng)年就可收益;作十年打算的,最好栽樹,十年就可成材。
【第98句】:【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慣)三界:佛教用語,指眾生輪回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代稱構(gòu)成各種物質(zhì)的五種元素。原指超然于塵世之外,得道成仙;后指出家修行的人不問世俗之事,脫離世俗羈絆;現(xiàn)在多指人超脫于社會生活之外。 也作已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第99句】:兩個分力的尖角越小,合力越大:一個集體團(tuán)結(jié)越緊,攻關(guān)力越強(qiáng)。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