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藝多不壓身壓身】指成為負擔。技能多沒有壞處。壓, 也說:礙。姚雪垠《李自成》:“藝多不壓身。日后你們要是 不愿跟著老子打江山,可以到南京去跑馬賣解,餓不了肚 皮。”
【第2句】:吃著海椒[辣椒]訓人——說話帶辣味
【第3句】:【燒的紙多,惹的鬼多】(諺)給鬼燒化的紙錢多,招來討要紙錢的野鬼就多。比喻人做事無原則,遷就照顧的面越寬,招惹來的麻煩事就越多。
【第4句】:【燈草拐棒兒,拄不定】釋義:用燈草做的拐棒兒,拄不得。比喻人靠不住。例句:你干凈是個球子心腸,滾下滾上;燈草拐棒兒,原拄不定。把你到明日,蓋個廟兒,立起了旗桿來,就是個謊神爺。
【第5句】:【澆花要澆根,教人要教心】(諺)1指澆花要澆到根上,枝葉才會茂盛,花朵才會鮮艷;教人要重在思想教育,思想開通學習才會自覺。 也作“教人教心,澆花澆根”。
【第6句】:【娶媳婦兒打幡——瞎湊熱鬧】(歇)指瞎胡鬧。也指跟別人一起鬧著玩兒。常含譏諷或責罵意。 也作“娶媳婦打幡——跟著湊熱鬧”。
【第7句】:【踩著別人腳印走】模仿或學習。成語:步人后塵。劉紹 棠《蒲柳人家》:“所以我想讓滿子今年趕快上學,踩著他姑 父的腳印步步高升。”
【第8句】:長江里的浪頭——后浪推前浪
【第9句】:我小聲對奶奶說:“前天我把咱家的大花碗打碎了,一直沒敢對媽媽說。”不巧,這話被媽媽聽見了,她笑著說:“我說碗咋會不見了,真是‘賊不打,三年自招’啊!”(河南·新野)
【第10句】:豺狼朝著羊群笑——用心歹毒
【第11句】:罵了皇帝罵祖先——不忠不孝
【第12句】:【扯著耳朵腮幫子動】關系密切,互相牽連。《小說月報》 (1982,4):“他們是被看成大公無私者,與任何一個農民都 沒有扯著耳朵腮動彈的瓜葛,他們吃的是商品糧,年景豐歉 無所謂,鐵飯碗照端。”
【第13句】:【狼腿拉到狗腿上】(慣)比喻把不相干的事情扯在了一起。
【第14句】:【沒事人一大堆】(慣)指裝作局外人,把事情推得干干凈凈。
【第15句】:【馬大哈】“馬大哈”常用來指馬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辦事草率、丟三落四、經常出錯之人。它源自20世紀50年代,由天津市相聲界藝人創造的趣語。相聲段子《買猴》50年代的時候曾風靡全國。故事說一位干部以不負責任馬虎草率出名,他的大名就叫“馬大哈”。他寫了一個報告,本來要通知“到(天津市)東北角買猴牌肥皂五十箱”,可是飛筆疾書,競寫成“到東北買猴兒五十只”了。而馬大啥的領導們也是同樣馬虎草率的官僚主義,內容看也不看便揮筆批準。馬大哈的同事和下屬又習慣于盲從,問也不問紛紛出差執行任務,結果鬧出了令人捧腹不已的大堆笑話。比如:他們為了去采購猴子,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各地接洽者雖然驚奇于天津采購員的離奇“購貨單”,卻仍然到處幫助他們捉拿猴子交貨;猴子從四面八方運回后,群猴出籠,又大鬧了百貨公司,趣聞笑話接連不斷。這段相聲的作者是何遲,表演者是相聲大師馬三立。一經演出,“馬大哈”一詞迅速傳遍全國。可見,相聲的藝術魅力不亞于戲曲。《西廂記》中的“紅娘”成了媒人的代稱,而《買猴》中的“馬大哈”則成了馬馬虎虎的同義詞。
【第16句】:【池深一丈,城高一丈;池深及泉,城高觸天】釋義:池:指城壕。泉:地下水。城壕一丈深,城墻就有一丈高;城壕挖得見泉水,城墻就顯得碰著天。例句:務令數年之間,池深及泉,凡遇陰雨,城內之水盡令人海濠中,雖旱不干,方為長計。古諺云:“池深一丈,城高一丈;池深及泉,城高觸天。”
【第17句】:今年一直大旱,農民盼望著下雨。我爺爺說:“該下了。九月九,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河南·尉氏)
【第18句】:【狗是百步王,只在門前狂】(諺)百步王:在離家百步以內逞能。指狗只會在家門口狂吠,一離家門口就老實了。比喻沒見過世面的人,一到生地方就會膽怯。
【第19句】:【雞飛蛋打一場空】釋義:比喻兩頭落空,毫無所得。例句:隊長,謝滿豐卻不同意,說就怕新渠修不成,老渠也扔了,落個雞飛蛋打一場空。
【第20句】:【牛鼻子穿環——讓人家牽著走】(歇)指自己沒主見,完全聽從別人。也指受制于人,只能任人擺布。 也作“牛穿鼻子——任人牽”。
【第21句】:【指著和尚罵禿子】(慣)比喻明指著這個人罵,實際上罵的是那個人。
【第22句】:癩蛤蟆蹲門檻——想裝石獅子
【第23句】:在異國做皇帝,不如在家鄉耕地。
【第24句】:因為不聽話,我常挨媽媽的打。我悄悄地問奶奶“是不是媽媽不再疼我了”,奶奶笑著說:“雞無三條腿,娘無兩顆心,其實她都是為你好啊!”(廣東·龍門)
【第25句】:【在家敬父母,何必遠燒香】(諺)在家孝敬父母,這就是最神圣的行為,何必再到遠地去燒香拜佛。指行善事就在眼前,舍近求遠沒有必要。
【第26句】:【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諺)褶:包子上端的折紋。指包子的肉餡在里面,好看的褶上卻沒肉。比喻看人與物要看實質,不要看表面。
【第27句】:我的鄰居有位老奶奶,年近六十,兩個兒子均已成家,弟兄兩人常因為嫌老人偏這家向那家而吵鬧不休。熱心的媽媽常去勸和兄弟倆:“天下老人偏小的,不偏小的偏好的。”(河南·林州)
【第28句】:鵝食盆不許鴨插嘴——吃獨食
【第29句】:【蜜糖罐里打熬不出硬骨頭】釋義:比喻在富裕的生活環境中培養不出意志堅強的人。例包:我對閨女說,不是你爹無情,這人一生一世,不鍛就煉不出心來,不闖就造不出真正的人來,男的女的都不例外,蜜糖罐里打熬不出硬骨頭,所以我對丫頭說,你爹就算能找到門路,我也不去找,不把你摔打成了不算數!
【第30句】:【伸手不見五指】(慣)形容非常暗黑,什么也看不見。 也作伸手不辨五指。 伸手不見掌。 伸手不見巴掌。
【第31句】:【迅雷不及掩耳】釋義:形容特別快,措手不及。例句:顯然,敵人為了迅雷不及掩耳地破壞他們的組織、破壞政治犯們堅持下來的絕食斗爭,要把他或者還有其他的同志突然弄走,
【第32句】:木魚兒改梆子——還是挨敲的貨;總是挨打
【第33句】:小蟲吞大象——癡心妄想
【第34句】:該開學了,小伙伴都來找我。看見他們各自手里拿著干凈的作業,我犯愁了,趕緊坐在桌前趕作業。媽媽說:“淘氣鬼,早時不動,晚時撓腚。現在腳丫里長草——荒(慌)了腳。”(河南·寧陵)
【第35句】:一天,我和媽媽到地里拔草,我忽然看見一棵麥子長穗了,媽媽笑著說:“一穗二穗,一月上囤。”(河南·長垣)
【第36句】:【噙著骨禿露著肉】(慣)骨禿:骨頭。形容說話吞吞吐吐。
【第37句】:【 雞腳高,鴨腳低】雞鴨腿腳長短不一,借指不一致,不整 齊,不齊心。王杏元《綠竹村風云》:“綠竹村這一陣風搭起 來的互助組,合上沒多久,雞腳高來鴨腳低,組里就發生矛 盾了。”
【第38句】:【狗眼看人低】釋義:比喻人眼光勢力,看不起人。例句:去,老張頭,待著你的去!真是狗眼看人低,怎么會不認識這位曹長7宜?!
【第39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慣)明知有危險,仍然冒險前行。比喻無所畏懼,敢于冒險。 也作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 明知山有虎,故向虎邊行。 明知山有虎,故作砍樵人。
【第40句】:【佛是金裝,人是衣裳】(諺)佛像是靠金粉來裝飾的,人是靠衣裳穿戴來裝扮的。指人的服飾對儀容關系很大。 也作佛要金裝,人要衣裳。 人靠衣裝,神靠金裝。
【第41句】:【餓死不吃瞪眼食】(諺)瞪眼食:瞪著鄙視的眼睛給人吃的飯。寧肯餓死,也不吃別人瞪眼施舍的食物。指寧可不要命,也不能舍棄人格。
【第42句】:【樹怕皮薄,人怕體弱】(諺)指樹憑的是皮的脈絡向上輸送養料,樹皮薄了養料供應就會不足;人憑的是身體強壯長精神,體質衰弱就會百病纏身,無所作為。
【第43句】:人急跳窗戶——不是門
【第44句】:螞蟥鉆進牛鼻孔——難解脫
【第45句】:【土地廟里長草——荒神】(歇)土地廟:供奉土地神的小廟。荒:荒蕪,諧“慌”。神:本指神靈,轉指心神。形容人心慌意亂。
【第46句】:青蛙腚里插雞毛——算什么鳥
【第47句】:【親的掰不開,疏的貼不上】(諺)掰(bal):用手分開。關系親密的,掰也掰不開;關系疏遠的,靠也靠不攏。指人際關系的親與疏是自然形成的,勉強不得。 也作“親的疏不開,疏的親不攏”。
【第48句】:媽媽讓我和哥哥在家剝玉米,我們磨磨蹭蹭都不想干,可哥哥卻先跑到媽媽那去“告狀”。媽媽眉頭一皺,生氣地說:“你倆大哥不要說二哥,雜面不要說窩窩。今天非要讓你倆好好鍛煉鍛煉不可!”(河南·淮陽)
【第49句】:以前,我做事總不徹底。媽媽便常說我是“洗鍋不洗勺子把兒,洗臉不洗耳門岔兒,掃地不掃門旮旯兒”。(山西·太原)
【第50句】:【星期】“星期”已經和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聯系得非常緊密,調節著我們的生活節律。那么,星期是怎么來的呢?原來,“星期”是從國外引進的。星期這一名稱的由來,可追溯到古代的“七曜”。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聯系起來,稱為七曜,曜,即耀,七曜就是七顆明亮的星。公元前七世紀,巴比倫人即以“七曜”記日,七天為一周,依次名為日曜(星期日)、月曜(星期一)、火曜(是期二)、水曜(星期三)、木曜(星期四)、金曜(星期五)、土曜(星期六)。并把這些星視為“星神”輪流值班,每個星神值一日,所以“星期”就是星神值班的日期。八世紀時,摩尼教徒從中亞康居國將七曜記日法傳人我國。我國稱星期為“曜日”,即日曜日(星期日)、月曜日(星期一)、火曜日(星期二)、水曜日(星期三)、木曜日(星期四)、金曜日(星期五)、土曜日(星期六)。漸漸的,和人們的生活日益緊密,特別是近代工業的發展,和國外聯系越來越廣泛,用星期安排工作、生活已成習慣。
【第51句】:【卿相出寒門】見“白屋出公卿”。
【第52句】:鐵錘敲在鋼砧上——錘錘有分量
【第53句】:【好肉里挑刺】故意找毛病。劉云若《紅杏出墻記》:“往后 我做出來你瞧,可不許我明明是紅,你卻瞞心昧己的好肉里 挑刺。”
【第54句】:沙鍋挑子掉到山溝里——個也不剩
【第55句】:【毛筆】毛筆是文房四寶之第一寶。相傳,蒙恬是毛筆的始祖。《史記》記載:“秦始皇命太子扶蘇與蒙恬筑長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筆。”《文房四譜》上也記載:“昔日蒙恬造筆,以拓木為管,鹿毛為柱,兔毛為被,此乃謂蒼毫也。”《博物志》云:“秦之蒙恬取狐貍毛為柱,兔毫為被以書。”史書言之鑿鑿,稱蒙恬是毛筆的發明者。其實,在蒙恬之前就已出現了毛筆。從出土的秦之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上就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在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其后,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了戰國筆,這些實物都比蒙恬早。可見,史書因局限性也偶有疏忽。
【第56句】:【有心打石石成磚,無心打石石原原】(諺)原原:原樣。一心一意打石,就能打成長方磚形;三心二意打石,石還是原樣。比喻做事決心堅定,就能成功;信心不足勢必半途而廢。
【第57句】:【有鹽同咸,無鹽同淡】(慣)比喻同甘共苦。
【第58句】:黃河向東流——百折不回
【第59句】:【露破綻】(慣)比喻說話、辦事、行動中出現漏洞。
【第60句】:池中撈藕——拖泥帶水
【第61句】:【虎毒不食子】見“大蟲惡殺不吃兒”。
【第62句】:【 —撒韁繩,馬失前蹄】失去控制,出現問題。《北京日報》 (1985,1,17):“有些同志盡管口頭上承認培養接班人的重 要性,但實際上還缺乏緊迫感,總覺得馬上的年輕干部太 嫩,惟恐自己一撒韁繩,馬失前蹄。”
【第63句】:玉皇大帝調兵馬——天兵天將
【第64句】:【老媽媽睡著吃干臘肉——是恁一絲兒一絲兒的】(歇)干臘肉:臘月里腌制后風干或熏干的肉。 恁:那樣。一絲兒:諧“意思兒”。 老媽媽牙齒不好,躺著吃干硬的臘肉,只好一點兒一點兒地撕扯著吃。指不必多說,點到就行。
【第65句】:【十耕蘿卜九耕麻】(諺)指農歷十月宜耕蘿卜地,九月宜耕麻地。
【第66句】:【黃鼠狼夸它孩兒香,刺猬說它孩兒光】釋義:比喻誰都覺得自己孩子好。例句:“這大概就叫黃鼠狼夸它孩兒香,刺猬說它孩兒光。然乎?”江學輝笑嘻嘻地插上說。
【第67句】:【寧跟明白人打一架,不跟糊涂人說句話】(諺)和明白人打架,有理總能說清;和糊涂人糾纏,永遠分不清是非。指要盡量避開和不明事理的人打交道。
【第68句】:【心窄得放不下顆黍子】(慣)形容人心胸狹窄。
【第69句】:有錢難買親生子。
【第70句】:姨父來我家閑談,一扯就是大半夜。爸爸送走姨父后說:“真是的,屁股沉得像座山,一坐就是大半天。”(河北·邢臺)
【第71句】:【 喝涼水塞牙縫】謂倒霉透頂。或說:吃豆腐塞牙縫。徐 光耀《平原烈火》:“唉,人窮了喝水也塞牙,恰好趕上糟不死 聘妹子,正搜尋嫁妝料子哩,準是看上了他的布鮮亮,一下 子連包袱背上了崗樓。”
【第72句】:【殺人見血,鏟草除根】(諺)殺人必須見血,證明人死無疑;斬草必須除根,使它不再萌生。指消滅敵方力量必須完全徹底,不留后患。 也作“殺人須見血,斬草要除根”。
【第73句】:【不登高山,不現平地】(諺)不登上陡峭的高山,就顯不出平坦的大地。比喻凡事不經過比較,就看不出巨大的差別來。
【第74句】:【老鼠掉到風箱里受夾板氣】氣,兼指氣流、氣惱,指受雙 重的指責。老鼠,也說:耗子。申躍中《掛紅燈》:“可人家還 是說我膽小怕事,不像個造反派的樣子 。我是老鼠掉到 風箱里,兩頭受氣”
【第75句】:【 放.長線,釣大魚】從長計議,不要急于求成。李曉明等 《平原槍聲》:“何必打草驚蛇呢,不如放長線,釣大魚。”
【第76句】:我瞪著眼跟爸爸頂嘴,爸爸說:“跟你媽一樣,越來越‘麻辣燙’了。”(河南·新鄉)
【第77句】:【背黑鍋】(慣)比喻被冤枉,代人受過。
【第78句】:【看戲問名角,吃飯問名廚】(諺)名角演戲,會吸引眾多的觀眾;名廚掌勺,會招徠眾多的食客。指無論哪個行業,要想繁榮昌盛,必須提高知名度。
【第79句】:【三更打火五更雞】三更點燈,五更雞叫,從半夜熬到天 明。臺灣龍應臺《野火集》:“如今我很慶幸自己脫離了那種 三更打火五更雞,讀書像拼命一樣的漫長夢魘。”
【第80句】:【張飛穿針——粗中有細】(歇)指粗魯的人也有細心的時候。也指人看起來很粗魯,辦起事來卻很細心。
【第81句】:【有志者事競成】指有堅強意志的人事業終究能夠成功。典出《后漢書·耿弁傳》。東漢初年,山東豪強張步占據青州十二郡,勢力強大而且氣焰十分囂張,光武帝劉秀派大將耿弁前去討伐。耿弁頑強作戰,接連獲勝。在戰斗中,耿弁被箭射中大腿,他強忍劇痛,悄悄拔刀把箭截斷后繼續戰斗,耿終擊潰張步。劉秀大喜,親自到臨淄慰勞軍隊,并夸贊耿弁說:“將軍從前在南陽時曾主動請戰,當時我擔心難以成功,便沒答應。現在看來,將軍是有志者事競成啊!”從此留下這句BBB。
【第82句】:【壽桃】在我國有一民俗,每逢父母或長輩生日,兒女或晚輩都要送一個大壽桃,并祝父母或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那么,送壽桃的習俗源自哪里呢?據說送壽桃祝壽的習俗是從孫臏開始的。孫臏十八歲時離家學習兵法,與家人無音訊達十二年。一年五月初五那天,孫臏想起今天是母親的六十歲生日,便向師父告假回家探母。臨行前,師父鬼谷子摘下一個桃送給孫臏,并說:“這桃是不輕易送人的,我送你一個帶回去給令堂上壽。”孫臏接過就辭別師父急忙行家趕。孫臏回到家,看見母親憔悴的面容,心里難過極了。他趕忙從懷里捧出師父送的桃獻給母親,老母親接過桃吃了一口說:“這桃比冰糖蜂蜜還甜。”桃還沒吃完,老母親容顏大變,皺紋一掃而光,青絲如墨,雙目明亮,牙齒重生。后來,人們紛紛效仿孫臏,也在父母生日時,送上鮮桃祝壽。在冬春初夏沒有桃子時,人們就用面粉做成壽桃,蒸熟了送給父母拜壽。
【第83句】:【水清石自見】事情終會弄清楚,真相大白。或說:水清石 頭現,魚爛刺出來/水清魚自現。成語:水落石坐。曹禺《王 昭君》:“有什么可辯白的?我的心里是亮堂的,水清石自 見。”
【第84句】:【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原義為:秀才在家讀書,就能知 道社會上的事情。借指人知識廣博,或消息靈通。魯迅《南 腔北調集》:“古之秀才,自以為無所不曉,于是有‘秀才不出 門,而知天下事’這自負的漫天大謊。”
【第85句】:【太公釣渭水——走老運】(歇)太公:商末周初的太公望呂尚,字子牙,俗稱姜太公。相傳姜子牙八十歲時在渭河邊釣魚,遇到周文王,得到重用,后輔助文王取得了天下。指老年人交了好運。
【第86句】:考試成績出來了,我拿著滿分的卷子到處炫耀。爸爸見了對我說:“自滿、輕信和自高自大,是人生的三大暗礁,成功的花環上必須用謙虛來鑲邊啊!”(廣東·龍門)
【第87句】:匡衡鑿壁——借光
【第88句】:【一物降一物】(諺)降(xiang):降伏。一個人或一種東西,總會有另一種人或東西來降伏他。指天下萬事萬物,沒有制伏不了的。
【第89句】:晚上沒有電,媽媽點著蠟燭,放在酒瓶上。我問媽媽為什么放那么高,媽媽說:“這叫高照低明。放得高了,照的地方大。”(河南·獲嘉)
【第90句】:【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釋義:比喻女子出嫁后,不論丈夫好壞,都要順從地跟他生活下去。這是封建建禮教對婦女的束縛。例句:你我是有情有義,可我們是階級兄妹,咱們決不搞舊社會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那一套。
【第91句】:冬天的樹枝一一冷冰冰,硬邦邦
【第92句】:【兵驕者敗,欺敵者亡】(諺)欺敵:輕敵。打了勝仗就驕傲的軍隊,不把敵方放在眼里的軍隊,必定要敗亡。指驕兵和輕敵是兵家大忌。
【第93句】:【 打破悶葫蘆】葫蘆不破,不知道內容,謂揭穿秘密。茅盾 《霜葉紅似二月花》:“他這樣的才氣,這樣的閱歷,一定會打 破這個悶葫蘆吧!”
【第94句】:買眼藥進了石灰店——認錯了門
【第95句】:【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諺)成人:成就有用的人材。自在:舒適安逸。指人要想成材,就不可貪圖安逸享樂;貪圖安逸享樂,就不能成材。 也作成人的不自由。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第96句】:【見錢眼就鉆】(慣)比喻利用各科機會撈取錢財。
【第97句】:我拿著單元測驗的成績單,請爸爸簽字。爸爸看了看我的成績,第一單元100分,第二單元94分,第三單元89分……他不由得皺起眉頭,不滿意地說:“你這成績,就好像股市行情一樣,高開低走。”(四川·自貢)
【第98句】:【深一腳,淺一腳】(慣)形容路面不平,走起來不平穩。 也作“深一步,淺一步”。
【第99句】:【自己各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見“各人自掃門前雪”。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