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原為佛教用語,謂回心轉意皈依佛 教,就能脫離苦難。借用來勸人改過自新。劉紹棠《二度 梅》:“她的發言也遭到其他發言者的批駁,說她對洛文看似 無情卻有情,勸告她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第2句】:【朝來愁檗,暮來愁米】(慣)缺柴少米。形容生活困難。
【第3句】:【搟面杖吹火——不通氣兒】(歇)搟面杖:搟面用的木棍兒,沒有通氣孔,無法用來吹火。本指空氣不流通,轉喻不通達事理。
【第4句】:【當歸】“當歸”是一味婦科良藥。早在《神家本草經》中就將它列為可補可攻的中品藥,既可扶正補養,又可攻邪治病。那么,“當歸”之名是怎么來的呢?相傳,從前有個青年,新婚不久就外出采藥,同妻子約定三年之內回來,媳婦信以為真。誰知這一走三年杳無音訊。他的媳婦憂郁悲傷,得了一種婦科病,月經紊亂,頭暈心慌,生活十分凄涼,被逼改嫁他人。沒想到改嫁不久,男青年返回了家鄉。他質問媳婦為何不等自己。媳婦哭訴說:“三年當歸你不歸,片紙只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錯嫁人,心如刀割真悔恨。”男青年聽后也懊悔不已,把采集到的草藥送給媳婦,居然治好了她的婦科病。這事在鄉里傳開后,一些得了婦科病的人也找來這種草藥服用,居然都痊愈了。從此,人們知道這是一種婦科良藥,給它取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名字叫當歸,告誡后人要汲取“當歸不歸,嬌妻改嫁”的慘痛教訓。后人出一謎語:丈夫外出三年整。謎底:當歸。
【第5句】:小菲的字寫得歪歪扭扭的,奶奶不是說它們“像螞蟻爪子,鉤鉤巴巴的”,就是說它們“像老太太打太極拳,伸胳膊撩腿的”。(浙江·紹興)
【第6句】:坐山雕做壽——末日來臨
【第7句】:高梁撒在麥子地——雜種
【第8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釋義:水能使船航行,也能使船翻沉。比喻百姓可以扶持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例句:想到這里,嘴里不禁冒出唐太宗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那句BBB,心也隨著越發緊縮了。
【第9句】:榫頭里的楔子——硬擠
【第10句】:【涼了半截】(慣)1指因受到打擊或失望而感到灰心喪氣。2因某種原因而事情辦不成。 也作涼了大半截。 冷了半截。
【第11句】:心里頭結冰塊——涼透了
【第12句】:【黃瓜菜都涼了】(慣)比喻錯過了時機,事情無可挽回。
【第13句】: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
【第14句】:【無巧不成書】俗語“無巧不成書”用來比喻事情非常湊巧。相傳,這句話來源于施耐庵。施耐庵在創作《水滸傳》時,寫到“景陽岡武松打虎”這一段時,文思阻塞,怎么寫都覺得太過生硬,沒有靈性。正當為此傷透腦筋的時候,房外傳來一陣喧嘩聲,他停筆走到門口一看,原來是鄰居阿巧喝完了酒,和一條惡狗纏斗在一起。這場人狗相斗的場景,像極了人虎相搏的場面,施耐庵觀看完整個過程,立刻文如泉涌,寫出了精彩絕倫的武松打虎。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妻子,妻子說:“真是無巧(阿巧)不成書啊!”以后,這句話逐漸流傳開來。
【第15句】:一盆水潑下地——沒法收拾
【第16句】:【雞子里頭算出四兩骨】(慣)比喻十分吝嗇,極能算計。
【第17句】:【三九四九凍死狗】(諺)三九四九:從冬至節算起,每九天為一“九”;三九是冬至后第三個九天,四九是冬至后第四個九天。指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天氣。 也作三九四九,凍破石頭。 三九四九,凍死忙牛。 三九四九,隔門叫狗。
【第18句】:【數核桃打棗】(慣)比喻責罵這個,訓斥那個。
【第19句】:【臘八粥】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據說“臘八粥”源自佛教。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白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效果,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所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傳說吃了“臘八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至今我國江南、三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冬季吃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又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第20句】:大林和小林鬧翻了臉,大林氣呼呼地對小林說:“往后啊,你走你的陽光道,俺過俺的獨木橋;咱是小禿跟著月亮走,誰也不沾誰的光。”(河南·唐河)
【第21句】:扁擔做桅桿一擔風險
【第22句】:【千般易學,千竅難通】釋義:各種東西容易學,但要精通冬種訣竅就難了。例句:“千般易學,千竅難通。李書記,恐怕你對這個道理不熟。”
【第23句】:因為長得不算好看,我整天悶悶不樂的。媽媽知道了我的心思以后,開導我說:“人美不在貌,美在心腸好。只要你多做對集體對大家有利的事,大家都會喜歡你的。”(廣東·龍門)
【第24句】:吃了黃連吃甘草——先苦后甜
【第25句】:【說著葫蘆忘了瓢】(慣)形容記性差,丟三落四。
【第26句】:【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臉部表情一反常態,形容不 高興。老舍《離婚》:“設若她們在院中遇見,而馬少奶奶的 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那便有點麻煩。”
【第27句】:【老蚌出明珠】(諺)蚌(bang):軟體動物,生活在淡水中。指老蚌雖然很丑,卻能產出珍貴的明珠。比喻上了年紀的人,也能生出俊美的子女。 也作“明珠產于老蚌”。
【第28句】:【三寸不爛之舌】“三寸不爛之舌”,是指能說會道,伶牙俐齒,嘴上功夫過硬。這個俗語出自兩個典故。 “三寸不爛之舌”,本作“三寸舌”,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這出自有名的“毛遂自薦”的故事。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危在旦夕,趙王急命平原君赴楚國去請援兵,并簽訂聯楚抗秦條約,任務十分艱巨,平原君立即挑選赴楚隨員。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找上門來,自薦前往。經面試,平原君同意毛遂前去。到了楚國后,經雙方艱苦談判,楚王還是不想出兵。毛遂見狀,手提佩劍,闖到楚王面前,逼楚王出兵,楚王想躲已來不及了,只好服軟。毛遂便義正詞嚴地分析楚秦兩國的利害關系,坦陳趙楚兩國締約的重要意義,楚王覺得毛遂說得有理,遂即締約,并出兵解了邯鄲之圍。平原君回到趙國之后,感慨地對別人說:“毛先生這次使楚,辦成這么大的事情,他的‘三寸舌’真是厲害,勝這百萬之師啊!” 那么,為何“三寸舌”又成了“三寸不爛之舌”呢?原來這跟佛教有關。相傳和尚只要將《法華經》誦讀千遍,死后舌頭不爛。而且還有例證,《法苑珠林》卷十八記載,一個名叫釋道裕的和尚死后“至十一年,依言發之,身肉都盡,唯舌不朽。” 《史記》中的“三寸舌”和佛教的“不爛舌”聯系在一起,就成了“三寸不爛之舌”了。
【第29句】:摻糠喂雞——哄蛋
【第30句】:【中間無人事不成】辦事需要有人從中幫忙。浩然《金光 大道》:“常言說得好,中間沒人事難成。你在劉祥跟前多替 哥哥說幾句好話。”
【第31句】:【蛤蟆蝎子屎殼郎,各人覺著各人強】(諺)蛤蟆、蝎子和屎殼郎,全都是有毒或有害的昆蟲,可它們各自還覺得它們了不起。比喻素質低劣的人往往還盲目自大。
【第32句】:頭上穿襪子一能出腳來了
【第33句】:【水漂的瓜菜,風落的梨子】釋義:比喻失勢,振作不起來。例句:素寒這才說:“他們既編造小集團,你我自然是主要成員,可我不是為自己難過。我是水漂的瓜菜,風落的梨子,算個什么呢!可嘆你南征北戰多年,負傷回來,靠自己勞動生活,不要公家補助,一心為集體,一心斗地主,還落這種下場。”
【第34句】:【好雞不跟狗斗】釋義:比喻不跟某人一般見識。例句:“不,好雞不跟狗斗,我不跟你打架……”盤老五優雅地搖搖頭,那尖利的目光仿佛洞穿了石牯的五臟六腑。
【第35句】:【靠山吃山,靠山養山】(諺)靠著山區居住,就要憑山區的資源養活自家;靠山區資源養活,就必須愛護與建設山區。指在什么環境就靠什么生活,靠什么生活就必須在這方有所投入。 也作靠山吃山,吃山養山。 靠山吃山要養山,造林成林要護林。
【第36句】:【治標不治本】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古華《浮屠嶺》:“江 西買牛,只是一次橫財,治標不治本。浮屠嶺人家要正經過 上好日子,功夫還要花在田土里頭。”
【第37句】:【趁我十年運,有病早來醫】在形勢好的時候,及早辦理。 清代《十二樓》:“俗語道得好:趁我十年運,有病早來醫。焉 知我得意一生,沒有個倒運的日子?”
【第38句】:天黑了,全家人還在地里忙著。媽媽感嘆地說:“忙人無黑路啊!”(安徽·樅陽)
【第39句】:媽媽叫我去割草,我嫌門口草太矮,不好割,想到村后去割。媽媽說:“遠跑不如近磨,你有跑的工夫,在門口早就割好了。”(江蘇·丹陽)
【第40句】:【 不登大雅之堂】謂粗俗之物,不能與高雅的并列。魯迅 《南腔北調集》:“我們看慣了繪畫史的插圖上,沒有連環圖 畫……便以為那是一種下等物事,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
【第41句】:【把守山門的哼哈二將——不鎮廟還嚇人】(歇)哼哈二將:佛教稱守護廟門的兩員神將,傳說一個叫鄭倫,能鼻哼白氣制敵,一個叫陳奇,能口哈黃氣擒將。比喻即使壓不住陣,也能起到威嚇作用。
【第42句】:【路不平,有人踩】釋義:事情不公平,就會有人過問。例句:“路不平,有人踩。他做的不對,別人就要說話。”
【第43句】:【娃子不哭奶不脹】(諺)小孩子不哭著要吃奶,媽媽的奶就不發脹,想不起來喂奶。比喻沒有外界的刺激與干擾,自身樂得清靜。
【第44句】:【呼天天不應,喚地地不靈】見“喊天天不應,呼地地無門”。
【第45句】:腳底板抹酥油——溜得快
【第46句】:【九牛去得一毛】(慣)形容損失非常少或所占比例極小。 也作“九牛身上拔一根毛”。
【第47句】:【照葫蘆畫瓢】見“依樣畫葫蘆”。
【第48句】:【上斷頭臺】(慣)斷頭臺:執行斬刑的臺,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用過。比喻被判處死刑或受到最嚴厲的處罰。
【第49句】:落雨打麥——難收場
【第50句】:【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諺)火車憑著車頭的帶動,。才能飛速前進。比喻堅強的、有能力的領導班子是帶領群眾走向勝利的關鍵。
【第51句】:【癩蛤蟆上櫻桃樹,盡想高口味】釋義:諷人想得太高太美,實現不了。例句:丁萬紅越聽越失望,暗自罵道:“見鬼!盡他那套富農思想……我算對牛彈琴!難怪馬村長發脾氣的,原來他——癩蛤蟆上櫻桃樹,盡想高口味呀。”
【第52句】:【水火不留情】釋義:水災、火災殘酷無情,給人造成的損失大。例句:飼養員笑嘻嘻地說:“沒事兒。我活這么大年歲了,還不知道水火不留情?你就放心吧!”
【第53句】:數學測驗我得90分,同桌得94分,我說下一次一定能超過他。媽媽說:“不要把鍋蓋揭早了,到時還不知怎么樣呢!”(四川·忠縣)
【第54句】:【豺狼當道,安問狐貍】(諺)豺:形體似狼而小,性兇猛。豺狼:比喻兇惡殘忍的人。安:表反問。指豺狼當道傷人,消滅豺狼是當務之急,何必管那偷吃雞的狐貍!比喻鏟除惡人應當先除首惡。
【第55句】:【說壺是壺,說碗是碗】分開來說,不要相混。鄭義《老井》: “說壺是壺,說碗是碗。唱戲歸唱戲,打井歸打井,各有各的 用場。”
【第56句】:張老師教育我們要珍惜時間,刻苦學習。他說:“時間好比東流水,只有流去無流回;水流東海不回頭,誤了少年空發愁。”(安徽·肥西)
【第57句】:【給人送肉,不如教人養豬】(諺)指教會別人養豬比給人送一塊肉強,因為這能從根本上使人解決吃肉的問題。比喻幫人要從根本上幫。
【第58句】:娶媳婦死老娘——哭笑不得
【第59句】:【 恨鐵不成鋼】怨其不成材,目的是希望他成材。池莉《來 來往往》:“這就是段莉娜身上具備的高瞻遠矚的政治敏感 性,以及對康偉業恨鐵不成鋼的埋怨和鄙視。”
【第60句】:石頭生病——不可救藥
【第61句】:【不知人間還有羞恥事】這個俗語常用來怒斥無恥之徒。源出北宋歐陽修《歐陽文忠集·與高司諫書》:“昨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這段話說的是北宋宋仁宗年間,歐陽修卷入了一場政治革新與反革新的斗爭中去。當時,各地不斷發生農民起義,北方又有西夏入侵,朝廷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非常尖銳。擔任參政知事的范仲淹上書宋仁宗,提出革除弊政的十項措施,還指出宰相呂夷簡任意超格提拔官吏、濫用私人等情況。為此,他遭到以呂夷簡為首的保守派的攻擊和詆毀,并被降職處分,貶出京城。歐陽修等人卻同情范仲淹,為他鳴不平。當時,有個叫高若納的諫官,不僅不主持公道,反而和呂夷簡一鼻孔出氣,伙同權奸誹謗賢士,認為范仲淹應該被斥逐。歐陽修對此十分憤怒,特地寫了一封信給高若納斥責他。信中說:“昨天,這個貶官,那個待罪,而你居然還有臉見眾官員,大模大樣地在朝中走進走出,并且稱是諫官,簡直是不知道人間有羞恥這回事了。”這就是歐陽修的名篇《與高司諫書》。
【第62句】:【綁腿帶上繡山水——畫長】(歇)綁腿帶:即綁腿,纏裹小腿的長布帶。畫:諧”話”。指說來話長。
【第63句】:【把天捅個窟窿】指傷害權威,惹了大禍。成語:膽大包 天。傳記圖書:“對于我這個將天捅了個窟窿的人,他不動 聲色的置我于黃巢墓前,其含義居心可謂昭然。”
【第64句】:【洞小不補,洞大叫苦】要及時補救。《北京日報》(1982,4, 2):“今日偷根針,明日敢偷金;千里之堤,潰于螻蟻之穴;洞 小不補,洞大叫苦……有不少這樣的警句格言、民諺俗語告 誡人們:要自覺防微杜漸,勿以小惡而為之。”
【第65句】:午飯時,姥姥打來電話,說舅舅跟舅媽在家生氣吵架,讓媽媽去勸架。奶奶聽后嘆道:“唉!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太奶奶也在一旁嘮叨著:“光邊席,毛邊炕,你家我家都一樣。”(河南·湯陰)
【第66句】:【媒婆】“媒婆”指舊時以做媒為職業的婦女。中國古代的婚俗講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詩經》云:“伐柯如何?匪(非)媒不得。”意思是就像斫個斧柄必須用斧頭一樣,娶個老婆一定要通過媒妁。這首詩表明,春秋以前婚姻因媒而成已成風氣,這應該是最早記錄媒人的經典之一,因這首詩,有人將媒人稱為“伐柯”。關于媒人的來歷,還有一個流傳在陜西一帶的民間故事。很久以前,渭河兩岸的人很少往來,當然更談不上結親了。有一年,渭北的一個后生偶爾去渭南辦事,看上了那邊的一個閨女。一個老婆婆知道他的心思后,主動從中說合,使他們結成了夫妻。一年多后,媳婦生下胖小子,丈夫笑開了:“咱倆素不相識,經那位婆婆從中說合,就成了一家人,你說奇也不奇?”媳婦說:“是呀,可那位婆婆已經不在人世了,想報答也來不及了。”于是夫妻倆用米粉為婆婆塑了一個像敬奉起來,又怕人家看見笑話,就在夜里供,白天藏在柜里。過了幾天,這米粉塑的像發了霉,他們就稱它是“霉婆”,依舊當活寶似的供著。這事傳開后,想娶渭南婆姨和想嫁渭北漢子的青年男女,都設法找“霉婆”這樣的好心老太太牽線搭橋。再往后,做“霉婆”者覺得“霉”字不好聽,便將它改成“媒”字。類似的傳說,其他地方也有。其實“媒”字的解釋,就是介紹或引導雙方(人或事)發生關系的媒介,“妁”字則有斟酌的含義。媒妁連稱,特指通過考慮協商等步驟為男女雙方說合婚姻的人。至于“媒婆”一詞的流行,則是因為舊時以此為生的人,已婚女性占多數的緣故。
【第67句】:【肉炒熟,人吵生】(諺)肉越炒越熟爛,人越吵越陌生。指人與人之間,貴在相互體諒,最忌稍有不和,便吵吵鬧鬧。
【第68句】:羅漢的肚子——假大空
【第69句】:【殺人償命,欠債還錢】(諺)殺了人的,要以命相抵;欠人賬的,要還清債務。指欠命債的拿命償,欠財債的拿錢還,欠償相當,這是常理,也是律條。 也作殺人償命,借債還錢。 殺人者償命,欠債者還錢。
【第70句】:妹妹這一段學習成績有了很大提高,大家剛一表揚她,她就驕傲起來。叔叔對她說:“不踏實的人,猶如水上的浮萍;貪虛榮的人,猶如曇花一現。你剛有點進步,可不能驕傲啊!”(河南·鄭州)
【第71句】:【狼窩里捉狼】(慣)比喻做危險卻又有把握的事。
【第72句】:黃鼠狼咬病雞——專抓倒霉的
【第73句】:【 哪家門口沒有一塊滑石子】家家都難免有意外不幸。海 外聶華苓《桑青與桃紅》:“行船,騎馬,都有個危險!人人門 口有塊滑石板!沒有人能夠擔保。”
【第74句】:【爭得貓兒丟了牛】(慣)比喻得不償失。
【第75句】:罵了皇帝罵祖先——不忠不孝
【第76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諺)做事能有個良好的開頭,成功就有一半的把握。指凡事打好基礎很重要.沒好基礎就難開展,有好基礎就會順利進行。
【第77句】:【黃狗吃米,逮住黑狗剁尾】后者冤枉,作替罪羊。或說:黃 狗偷食(吃肉),白狗擔當(當罪)。趙樹理《三里灣》:“咦! 這才是黃狗吃米,逮住黑狗剁尾哩,別人愿不愿嫁你,我礙 得著什么事呀?”
【第78句】:【餓肚酒,醉死牛】(諺)餓著肚子喝酒,體壯如牛的漢子也能醉倒。 指空肚子喝酒最容易醉倒。
【第79句】:【大炮一晌,黃金萬兩】(諺)比喻戰爭之財易發。
【第80句】:【應人事小,誤人事大】(諺)答不答應替人辦事倒無關緊要,答應卻不辦,從而耽誤人家的事,這就麻煩了。指應諾的事必須實踐。
【第81句】:老叔辦事想得多做得少,干起來常常是有頭無尾,奶奶數叨他做事是“有心下蛋,無心抱窩”。(河北·承德)
【第82句】:【一山不能存二虎】釋義:一個地方不能兩雄并存。例句:“一山不能存二虎,它一定不容,就要過來斗了。”
【第83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釋義:比喻好景不長。常用來說明某些事物雖然暫時還繁榮、興旺、強大,但很快就要衰弱沒落下去。例句:電影《藍色的海灣》中一位老工程師感慨地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第84句】:【不蒸饅頭也要蒸口氣】釋義:“蒸”:諧音“爭”。指不為別的只是為爭一口氣。例句:氣死、餓死、等死、打死,不如跟敵人拼死!賣掉孩子買蒸籠——不蒸饅頭也要蒸口氣。
【第85句】:鼻子大了壓到嘴——難開口;口難開:不好張口
【第86句】:腳踩蹺蹺板——上一下
【第87句】:【陳谷子爛芝麻】指陳舊,沒有價值。老舍《四世同堂》: “為怕祁老人提起陳谷子爛芝麻而忘了正事,他開門見山的 說明了來意。”
【第88句】:蕓蕓家的遠房親戚夸說和蕓蕓家的關系可近了,可蕓蕓卻說:“哪有像他說的那么近乎,其實兩家的關系是八竿子打不著邊——遠著呢!”(河南·溫縣)
【第89句】:重槌敲重鑼——響當當
【第90句】:春天剛到,我就急著脫棉衣,奶奶在一旁說:“春寒四十五,三月還下桃花雪。春捂秋凍。你別這么急著換衣服。”(河南·焦作)
【第91句】:【北人乘馬,南人乘舟】見“南人駕船,北人乘馬”。
【第92句】:【聽人勸,吃飽飯】(諺)能聽人的良言相勸,就可以吃飽飯不餓肚子。指人能虛心接受意見,就能給自己帶來切實的好處。
【第93句】:【 一個媳婦,十個婆】婆謂指揮者太多,下面人無所適從。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現在你們又叫返工!一個媳婦 十個婆婆,哪個婆婆說了算?”
【第94句】:【見著禿子不講瘡,見著瞎子不講光】(諺)見了禿子,不要提說“瘡”字;見了瞎子,不要提說“光”字。 指說話要看對象,不要犯了別人的‘禁忌或觸及別人的隱私。
【第95句】:【以勢交者,勢盡則疏;以利合者,利盡則散】(諺)勢:權勢。以權勢相交的,權勢盡后朋友就散;以財利相交的,無利可圖時交情就斷。 指以權、錢相交的朋友是靠不住的。
【第96句】:太陽離了地皮——亮啦
【第97句】:【丟錢是買主,說話是閑人】(諺)指付錢的才是買主,品評貨物優劣的往往是看客。也泛指凡是辦實事的,總會拿出實際行動。
【第98句】:【一跳三丈高】形容發怒。成語:暴跳如雷。池莉《來來往 往》:“康偉業的幾個副經理一聽這話,氣得一跳三丈高。” 無明火三丈高形容突然大怒。《艾蕪短篇小說選》:“不 要提了!提起就叫我無明火高三丈!”
【第99句】:狗皮膏藥補漁網——干孔百瘡
上一篇:關于無償獻血倡議書【六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