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詩寫讀后感作文怎么寫600字
古詩讀后感 古詩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著非凡的意義,古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但卻可以表達許多事物、景物,就這么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字,便透露出詩人的心情,把景物描寫的淋漓盡致。
我們在小的時候,都背過這一首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臨終之前給兒子所寫的《示兒》,陸游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失地的正義事業(yè)。
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在臨終之前還念念不忘收復祖國的失地。
詩中說:我本來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只是為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tǒng)一而感到悲傷。
待到南宋軍隊收復北方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你們的父親。
雖然在陸游生前不能看見祖國統(tǒng)一,但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并未絕望。
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復失地。
這時南宋遺民林景熙寫了一首《讀陸放翁詩卷后》,詞意極為沉痛,其末四句云:“青山一發(fā)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
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這四句詩說的是陸游在臨終前不能看見祖國統(tǒng)一,要他的子孫在祖國統(tǒng)一之后告訴他,但是 統(tǒng)一中國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興的元帝國,這樣的消息在家祭時怎樣告訴他老人家呢
《示兒》表達了陸游想要統(tǒng)一的夢想。
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我們也要為祖國做一些事,雖然現(xiàn)在祖國統(tǒng)一了,但我們也要建設(shè)祖國,讓祖國更加繁華
讀古詩的感受 作文 .. 400字以上!!!!! 急!!!!!!!!!
古詩讀后感古詩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著非凡的意義,古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但卻可以表達許多事物、景物,就這么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字,便透露出詩人的心情,把景物描寫的淋漓盡致。
我們在小的時候,都背過這一首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臨終之前給兒子所寫的《示兒》,陸游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失地的正義事業(yè)。
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在臨終之前還念念不忘收復祖國的失地。
詩中說:我本來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只是為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tǒng)一而感到悲傷。
待到南宋軍隊收復北方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你們的父親。
雖然在陸游生前不能看見祖國統(tǒng)一,但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并未絕望。
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復失地。
這時南宋遺民林景熙寫了一首《讀陸放翁詩卷后》,詞意極為沉痛,其末四句云:“青山一發(fā)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
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這四句詩說的是陸游在臨終前不能看見祖國統(tǒng)一,要他的子孫在祖國統(tǒng)一之后告訴他,但是 統(tǒng)一中國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興的元帝國,這樣的消息在家祭時怎樣告訴他老人家呢
《示兒》表達了陸游想要統(tǒng)一的夢想。
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我們也要為祖國做一些事,雖然現(xiàn)在祖國統(tǒng)一了,但我們也要建設(shè)祖國,讓祖國更加繁華
古詩感悟作文 急急急急
你確定你老師不上網(wǎng)
用古詩感悟大自然的作文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感受一篇古詩之美,400字以上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漢字是先人們智慧的結(jié)晶,而古詩更是漢字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深深地沉迷于那千古流傳的優(yōu)美詩句.古詩乃是我們的祖先智慧的結(jié)晶,從古詩中可以看出古人的一些偉大的志向,或憂國憂民的情懷,有的是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動人詩篇,還有的是諷刺衰末朝.我覺得讀古詩不但能提高語感,而且能提高寫作能力,更能感受其中的美.詩歌像春花,她為我們展現(xiàn)了人間最美好的生活,詩歌像秋月,她為我們傾唱出人們最細微的心曲;詩歌的一半像海水,她蘊積深厚而又波瀾壯闊;詩歌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摯勃發(fā)而又明亮昂揚;詩歌也像一只嘶啞的鳥,深情的贊美這豐饒的土地;詩歌更像一個前行的人,懷揣使命走向明天.人們喜歡古詩的第二個原因是:古詩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無稽之談,而是來自于生活、美景、事情、經(jīng)歷等多種真實事例,這才使古詩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我對讀古詩的深切感受就是好,因為讀古詩可以激勵我們努力學習,努力進取,報效祖國.
學習古詩后的感想和收獲
學習古詩后的感想和收獲如下: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fā)。
在古詩文閱讀訓練中十分重視學生的古詩文量的積累,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xiàn)“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達到思維和能力上的“質(zhì)”的提升。
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努力創(chuàng)造機會,搭建平臺,讓學生每天與古詩文見面。
開始,選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詩寫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課前幾分鐘里讀一讀、在晨讀時間背一背,同時在教室的墻壁上貼著一些古詩,并定期更新,讓學生既好奇又感新鮮,愿意主動去誦讀,記憶,營造古詩文閱讀的良好氛圍,學生在與古詩“朝夕相處”下“日久生情”,使誦背古詩文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學習行為。
其實目前很多教師都是這樣做的,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會先背一首古詩或者“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之類的古詩文,這也足以說明現(xiàn)在的教育已經(jīng)開始重視古詩文的教學,注重孩子對一些蒙學讀物的學習,學習中國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古詩詞的魅力作文3000字
中國五千年悠久文產(chǎn)生了許文字與文體,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煉的便是詩歌,詩,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古詩散發(fā)出一種難以抗拒的魅力。
讀詩,讓你成為一個有內(nèi)蘊的人。
王維的詩中有畫,明明只是讀詩,眼前卻常常表現(xiàn)一幅幅畫面。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并沒有新奇的結(jié)構(gòu),奇特的想象,絢麗的情思,有的只是平淡如水,近乎白話的語言,可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使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讀去品。
其實,做人何嘗不是這樣呢
追求名利,跟隨潮流,讓自己金光閃閃,其實只是為了掩飾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罷了。
一個真正自信的,有才華的人并不需要這些外在的修飾,他僅僅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種讓人折服的氣場。
“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內(nèi)而外的。
所以。
讀詩,讓我們成為一個有內(nèi)蘊的人吧
讀詩,讓你成為一個灑脫的人。
時光易逝,一生幾十年仿佛一眨眼就過去了,人于世光,如蚍蜉于天地,滄海之一粟,有時難免會產(chǎn)生一些傷懷。
這時去讀一讀李白,蘇軾的詩,去品味詩中的灑脫人生。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他們活得隨性,沒有為世俗所累,難道不是這樣嗎
人生短短數(shù)十載,如果不能活得充實灑脫盡興,豈不可惜?讓我們做一個灑脫的人吧
讀詩,讓你成為一個正直的人。
現(xiàn)在的人,少了一份“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決心,多了一份利欲熏心的貪婪,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堅持,多了一份溜須拍馬的奉承;少了一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俱歡顏”的博愛,多了一份自私的貪心。
所以,讀詩,讓我們成為一個正直的人。
古詩,就像茶一樣,初入口只覺苦澀,但卻有綿長的回味,期中蘊含了無數(shù)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細品讀,這大概就是古詩的魅力吧
詩詞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轉(zhuǎn)悠揚,在抑揚頓挫里低回不盡,讓人忘憂,使人開顏;詩詞如畫,在蟲魚鳥獸中描摹自然,在小橋流水中展現(xiàn)乾坤,為我們描繪出或凄美、或壯闊、或靜謐、或熱烈的絕美意境;詩詞又像一位哲人,在歷經(jīng)千年后,向我們娓娓道來人生的真諦,激勵我們走向生活,面對挑戰(zhàn)。
喜歡詩詞,喜歡詩詞的韻律美。
誰不曾陶醉于詩詞的天籟中
誰不曾被詩詞的音韻之美撥動心弦而樂以忘憂、喜笑顏開
牙牙學語時,我們被父母教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雖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卻有種異樣的感覺;上小學時,我們背著手,昂著頭,搖晃著腦袋朗誦“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個個都瞪著無知的雙眼,樂在其中;至于現(xiàn)在,當我在心中吟誦“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時,仍有一種異樣的感覺——這就是詩詞的音樂美所帶來的美好體驗。
詩詞如歌,讓我們陶冶性情,促我們享受人生。
喜歡詩詞,喜歡陶醉于詩詞的意境。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開始向往荒居野處的古人,攜一張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嘯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樂垂釣。
與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變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
喜歡陶淵明式的隱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淡觀天邊云卷云舒;沉醉于王維的山水田園,“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更流連于蘇軾“水風清,晚霞明”的初晴鳳凰山,“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湖畔……詩詞如畫,展現(xiàn)了自然萬物的奇妙瑰麗,我只愿做一個畫中人,永遠陶醉在詩詞的意境中。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shù)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從《詩經(jīng)》起,一直到今天,古詩詞以其廣泛的內(nèi)容,深邃的內(nèi)涵,真摯的情感,承載著華夏民族輝煌的歷史。
古詩詞正是先人給予我們的一份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小學課本中的古詩詞是經(jīng)過篩選出來的精品中的精品。
短短的幾行字,寥寥數(shù)語,卻蘊涵著豐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韻。
而這其中的哲理與美韻是讓學生受益終生的知識積淀。
那么,如何在小學古詩教學中使學生領(lǐng)悟蘊涵在古詩詞中的各種美,從而陶冶學生自身的情操呢
一、吟——古詩詞聲律之美吟,即“吟詠”。
古詩詞教學,我認為“吟詠”是第一位。
所謂“吟詠”,就是有節(jié)奏地誦讀詩文。
說“吟詠”是第一位,這是古詩詞這一特定文學形式所決定的。
作為古詩詞,其語言本身就是有音響、節(jié)奏、旋律的,是抑揚頓挫的,是音樂性的。
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聲律》中指出“聲轉(zhuǎn)于吻,玲玲如振玉;辭靡于耳,累累如貫珠。
”所以,要想從根本上感悟古詩詞,還是要從“吟詠”開始。
當然,就現(xiàn)階段而言,我們不可能向?qū)W生灌輸有關(guān)古詩詞聲律方面的知識。
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用“吟詠”的方式來讓古詩詞呈現(xiàn)其特有的聲律之美韻。
就拿程顥的《春日偶成》來說吧。
全詩的內(nèi)容是這樣的:“云淡風輕近午天,旁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而全詩的主題是:通過描寫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fā)了詩人春日郊游的愉悅心情,表達了對春天的贊美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如果我們只是讓學生一味地不遵循任何方法地去讀去背;或者通過教師的無休止的講解。
我想,學生是很難從古詩中體會到詩人那近乎孩童似的無比愉悅心情的,更無從談起從詩中得到美的享受。
但如果我們教師指引學生來“吟詠”這首詩,我想,那效果就明顯不一樣了。
首先,我們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相關(guān)知識,將這首詩分出節(jié)奏:云淡∕風輕∥近午天,旁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接著,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分的節(jié)奏來讀一讀,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標上需要重讀的字詞:云淡∕風輕∥近午天,旁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最后,讓學生根據(jù)教師的范讀,標出何處該揚,何處該挫,從而形成這首詩的“吟詠”效果:云淡∕風輕∥近午天△⌒,旁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經(jīng)過反復吟詠之后,那云之“淡”,那風之“輕”,那鮮花之清香,那綠葉之婀娜,一幅絢麗多姿、色彩斑斕、光彩奪目的春光美景圖不就早已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了嗎
那“余心樂”之高亢,那“學少年”之竊喜,不也都早就蕩漾在學生那因“吟詠”而陶醉的小臉之上了嗎
學生不懂什么是聲律,但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或低沉,或高昂,或急促,或綿長的“吟詠”,這正是對古詩詞聲律的最好詮釋。
二、品——古詩詞妙語之美品,即“品味”。
古詩詞語言本身就是一個高度概括性的語言。
對于古詩詞語言的教學,一是要品詩眼,正如北宋大文豪蘇軾所說“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損。
”古人寫詩最講究煉字,總是去搜求最貼切的字辭入詩。
這一點,我們從賈島的“推敲”一事上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二是要品佳句,古詩詞中有著許多令人回味一生的句子,這些句子或給人以啟迪,或給人以美的享受。
面對如此精湛的詞句,如何能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巧妙呢
引導學生去細細品味,不能不說是一種非常好的途徑。
用心去“品”,古詩詞妙語當盡展眼前。
在教學白居易《暮江吟》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去“品”詩中之妙語的。
師:請大家讀古詩的第一、二句。
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師:誰能說說這兩句話描寫了什么
生:描寫了夕陽余輝照在平靜的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綠色,一半成了紅色。
師:是“照”嗎
生:是“鋪”在江面上。
師:大家看得真仔細,可白居易為什么不用“照”,而用“鋪”呢
(生一時語塞)師:沒關(guān)系,我們來好好讀一讀這兩句。
注意在讀到“鋪”字時,我們大家要慢慢地,輕輕地去讀一讀,回味回味。
讓這個字響在耳邊,現(xiàn)在眼前,熔在心中。
(生又開始讀詩了。
)生:我想,此時的太陽一定是貼在江面上,所以作者才用了“鋪”字。
生:我覺得“鋪”這個字用得特別好,一個“鋪”字就能把夕陽照在江面上這一畫面寫“動”起來了。
生:我也認為作者“鋪”字的運用非常得恰當,當我讀到這個字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了紅紅的陽光從江的那一頭向江的這一頭緩緩滾來。
生:讀到“鋪”字,我感覺到夕陽是多么的美好,它輕輕地為江面撫上一層紅綠相間的衣服,是那樣的體貼入微;也讓我知道秋天不僅有豐收的果實,更有美倫美幻的夕陽。
生:當我從“鋪”字展開去看這江面時,那江水在緩緩流動,微波粼粼的江面上光彩在不停的閃爍,那紅的,那綠的,映入眼簾,好一個“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江面
師:是呀
多美的景色
一個“鋪”字用得多形象。
當我們大家讀到這個字的時候,心中會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與安閑。
這是秋天夕陽的柔和,這也是秋天夕陽的魅力之所在。
讓我們再來讀讀兩句話,讀讀這首詩,品一品這無與倫比的“鋪”字
回味回味這江水一半是綠,一半是紅的壯觀景象吧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師在教學古詩詞的時候,總是停留在對詩的字面意思的膚淺理解上,或只是把詩人的思想簡單地灌輸給學生。
這樣的教學方式只能使學生始終無法在古詩詞學習中走得更遠。
所以,古詩詞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淺層,指引學生去對古詩詞語言的品味是一條必經(jīng)之路。
畢竟,古詩詞語言的精妙、美韻是要“品”出來的。
三、想——古詩詞意象之美想,即“想象”。
中國的古詩詞有著豐富意象,這也決定了古詩詞深沉的內(nèi)涵和表達的含蓄。
如何把詩歌的渾厚內(nèi)在傳達出來,讓學生與古詩詞來一起做一個深呼吸
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學生對古詩詞意象美的感悟。
如何引領(lǐng)學生去感悟古詩詞意象之美呢
我認為,除了“想”,別無其他佳徑。
看看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教學《長相思》一詞時是怎樣讓學生在想象之中感悟古詩詞意境的吧
伴隨著如裊裊輕煙似的絲竹民樂《琵琶語》,王老師開始了:師:好,孩子們,請停下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回到作者的家鄉(xiāng),走進納蘭性德的故園。
我們?nèi)タ匆豢矗谒募亦l(xiāng)有著怎樣的畫面和情景。
生1:我看見了納蘭性德的家鄉(xiāng)鳥語花香,他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戲,牧童趕著牛羊去吃草,姑娘們坐在門口繡著花,放學歸來的孩童們,放下書包,趁著風,放起了風箏,還有的用花編成花環(huán)戴在頭上。
家鄉(xiāng)一片生機勃勃。
師:好一幅鄉(xiāng)村樂居圖啊
這是他看到的,你們看到了哪些?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沽,星星一閃一閃的。
他的親人坐在窗前,望著圓圓的月亮,鳥兒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聽見外面“呼呼”的風聲,花兒合上了花瓣,親人是多么希望納蘭性德能回到家鄉(xiāng)與他們團聚啊。
師:一個多么寧靜多么美好的夜晚。
你看到了—— 生3: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繡著錦緞,孩子們在門外的草地上玩耍,一會兒捉蝴蝶,一會兒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戲。
漢子們正往家挑著水,做好飯后,一家人圍在一起,喝酒聊天。
可以說,“想象”是古詩詞教學的生命。
缺乏“想象”的一堂古詩詞教學課,必將會使堂課變得一潭死水,毫無生機。
王老師的這一教學片段,使得教師與文本,課堂與文本渾然一體,當學生置身其間時,必然會與課堂的意境也渾然一體了。
這么一個依托“想象”而整合而成的意境,能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其實,我們真的要感謝我們的祖先,是他們?yōu)槲覀儎?chuàng)造這么一種讓人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聲而不乏美韻的文學形式。
古詩詞是“美”的,我們要以“美”的方式來讓其展現(xiàn)在我們學生的面前。
正如《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指出的那樣,讓我們的學生在“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時,“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