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實踐活動3000字感想
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口味.甜粽子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燒雞,蛋黃,干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彌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里藏著紅紅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粽子.端午時節,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為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沖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
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
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劃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
在端午節這一天村里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
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
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
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劃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
盡管下著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濕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的。
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里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為,我是女孩子。
村里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
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
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
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
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
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
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涌涌。
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
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
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
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
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
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頭別有一番滋味。
2010年,又一個新的端午節即將到來,我懷著一顆思念,期待,激動的心去迎接你
端午節實踐活動總結550
是我國“三節”中的一個傳統節日。
端午節的早上,我一邊吃粽子,一邊看電視。
正巧,我看到有一個節目是賽龍舟。
這時,媽媽對我說:“你知道賽龍舟、吃粽子的來歷嗎
”我說:“知道呀
相傳龍舟競賽是為了撈救投進汩羅江而死的愛國大詩人屈原。
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媽媽聽了高興地說:“我兒子懂得真多。
”奶奶見我們談得這么開心,湊上來說:“你們知道嗎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
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
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這倒是蠻好玩的。
”我和媽媽一起說道。
吃過晚飯,爸爸、媽媽和我去散步。
一路上,我都念著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
插艾葉,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
龍船下水喜洋洋。
”念著念著,爸爸、媽媽也加入其中了。
啊
端午節的學問可真多。
端午節活動的感想40字
端午節活動感想:端午節的活動,我感覺真的太有意義了。
特別是劃龍舟,既愉悅了身心,又鍛煉了體魄。
像端午節這樣的傳統節日,都應該舉辦這樣的活動。
好讓輩輩代代都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可貴。
好了,你要的40字端午節活動感想寫完了。
膠南6中“端午節”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記錄表 個人 主要 活動 內容 簡述 個人 活動體會 ·感想 收獲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作為中國節日:春節、清明午、中秋之一,端午無疑問是其中最有“熱”感的節日。
作為進入盛夏前的一個節氣,端午節顯然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在城市,端午節的三天假日,可能會讓很多人考慮出去找個陰涼的地方散一下心,而在農村,端午節確是一個忙碌的節日,因為在中國蘊含豐富的農耕文化之中,端午節代表著夏收秋種。
在過去的北方,每年過端午正是新麥下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很期待這個日子的到來,因為可以吃到新麥做的各種食品。
而在過去的南方,端午節卻是另外一種糧食水稻收獲的季節,新打下來的水稻碾成了大米,過節的前一天正好可以包成粽子,然后美美吃上一頓。
現在,南北差異已經沒有那么大,端午節吃粽子,這是全中國人民的一大傳統習俗。
中國人端午節吃粽子的歷史由來已久,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人們互相送粽子作為對屈原的紀念。
粽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說,早在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不過在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晉朝人周處《岳陽風土記》之中就記載道:“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 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雜粽。
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
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
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
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
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在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從餡料看,中國的南北差異也還是存在的。
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今年,你準備吃啥粽子呢
一年級感悟端午節
農歷月初五今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中午,我和來到了姥姥我一進門看見廚房里擺著好多好吃的東西,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一大盆粽子。
我眼珠一轉,便問姥姥:“姥姥,你知道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嗎
”姥姥笑著說:“當然是為了紀念屈原啦
”我說:“正確
”“姥姥,我還知道屈原投江的故事呢
”姥姥用手指著我的小腦門兒說:“喲,你知道得還挺多呢
”晚飯時,桌子上擺滿了豐盛的菜肴,可是我最愛吃的還是那香噴噴的粽子。
綜合實踐活動感想怎么寫?
通過這次的的活動,我們逐步了解了社會,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干,并在活動中認清了自己的位置,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對自身價值能夠進行客觀評價。
這在無形中使我們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增強了自身努力學習知識并將之與社會相結合的信心和毅力。
對于即將走上社會的學生們,更應該提早走進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
學生暑期是學生磨練品格、增長才干、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舞臺。
在這里我們真正的鍛煉了自己,為以后踏入社會做了更好的鋪墊,以后如果有機會,我會更加積極的參加這樣的活動。
,我明白中學生社會實踐是引導我們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投身社會的良好形式;是培養鍛煉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養性,樹立服務社會的思想的有效途徑。
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我們在校中學生更新觀念,吸收新的思想與知識。
近三個月的社會實踐,一晃而過,卻讓我從中領悟到了很多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將讓我終生受用。
社會實踐加深了我與社會各階層人的感情,拉近了我與社會的距離,也讓自己在社會實踐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才干,進一步明確了我們青年學生的成材之路與肩負的歷史使命。
社會才是學習和受教育的大課堂,在那片廣闊的天地里,我們的人生價值得到了體現,為將來更加激烈的競爭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我在實踐中得到許多的感悟!
端午節作文評語 端午節的評語
端午節:這是一篇敘事文章,作者借助爸爸的口,給我們介紹了端午節的由來,以及作者的決心:要像屈原那樣,做一個愛國的人。
文章語言通順流暢,如果能把聽了爸爸介紹之后的心理活動,好好描寫一番,會更好。
端午節:和許多歌頌、贊揚屈原的人不同,作者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作者認為屈原是懦怯的,他的犧牲是不值得的,想法獨特,構思新穎,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文章論述語言有理有據,富有文采。
端午節:小作者走出課堂、關注生活,以獨特的視角寫出自己在傳統節日端午節中的感想。
其語言清新、活潑、流暢,包粽子動作和人物對話的描寫更是富有童趣。
讀罷全文,一個可愛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
端午節:這是一篇記敘文,作者敘述了端午節包粽子的事。
文章開頭直接點出“包粽子”,開門見山,引出下文的敘述。
作者對包粽子的過程敘述得很詳細。
作者還引用了杜甫的詩,給文章增添了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