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接觸不久,平時只是讀一讀心經(jīng),對心經(jīng)很有感悟。
什么法門比較適合我,怎樣選擇。
求師兄解答。
既然對《心經(jīng)》比較有感覺,從《心經(jīng)》入手也不錯。
大乘佛法修行有四個次第:藏、通、別、圓,《心經(jīng)》是圓教境界的經(jīng)典。
《心經(jīng)》我看過三四個版本的講記,印廣法師的講出了圓教境界的法味,是文字版的,重點推薦。
印廣法師的《楞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講解有視頻,自古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你可以再網(wǎng)上搜看
既使你主觀上很多想法不明朗,但只要依照你的直覺,就能找到開啟很多新世界的法門…會有一些深刻感悟
正法眼藏 禪宗指全法(正法)。
朗照宇宙謂眼,包含謂藏。
相傳釋迦牟靈山法會以正法眼藏付與大弟子迦葉,是為禪宗初祖,為佛教以“心傳心”授法的開始。
涅盤妙心指不生不滅的自性 人人本具實相無相指佛法的真相是無相微妙法門指佛法很奇妙 心外無佛 自性即佛性不立文字指自身具有的自性不用文字也靈光獨照 文字是對不同根性的眾生而有教外別傳指不依賴佛經(jīng),而靠自身感悟來體會佛理。
禪綜不重經(jīng)教,而以自悟心性為主,所以稱之為教外別傳。
整個講的是佛法的真相
學(xué)佛,求愿往生凈土之后,關(guān)于修行的感悟和求探討
讀了《西游記》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釬留僧看到這一章已感受到了唐玄奘前往西天取經(jīng)的執(zhí)著精神和所遇到的艱難困苦。
在前往西天取經(jīng)的路上,唐僧和兩位長行的從者在法門寺里住了下來。
法門寺里的長老和這里的和尚們熱情的招呼了他們,吃完齋飯后,天色漸漸晚了,和尚們聚在一起,討論著西天取經(jīng)的原由。
大家都說西天取經(jīng)的時候會遇到種種艱難困苦,可唐僧卻點點頭,指指心,什么話也不說。
大家都不知道唐僧的意思,他告訴大家:“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磨滅。
”看來什么艱難困苦唐僧都不怕,他一心就想早點把真經(jīng)取回來,他的這種執(zhí)著精神令我們敬佩,這種不畏難的精神令人們夸贊不盡。
由于唐僧取經(jīng)著急,早早地起來趕路,誰知路崎嶇拿走,不小心掉進了惡魔的洞穴里,把唐玄奘和兩位從者一網(wǎng)打盡。
洞里盡是些妖魔鬼怪,差點把唐玄奘嚇個半死。
妖魔鬼怪把唐僧和二位從者綁了起來,洞里的魔王讓那些夜叉把二位從者的心、首級、心肝、他們的四肢都奉獻給了洞里的兩位魔王和自己,其余的骨肉都讓那些夜叉吞噬了。
這簡直是太可怕了,好殘忍呀
這可是唐玄奘出長安的第一場災(zāi)難呀
沒有了從者,唐僧孤零零地向西天取經(jīng)的方向走去。
當他來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峻嶺時,餓了沒有吃的,渴了沒有水喝,二則路又凹凸不平。
突然,唐僧的正前方出現(xiàn)了兩只猛虎在咆哮;身后又有毒蛇盤繞,左右兩邊到處是毒蟲和怪獸,蒼天吶
大地吶
竟然有這么多的妖魔鬼怪,實在是太恐怖了
看來唐僧小命不保了。
他的那匹白馬腿都嚇軟了,屎尿都出來了,臥在地上站也站不起來,唐僧無路可逃,只好等著送死吧
看來前往西天的路上真的是困難多多呀
雖然唐僧遇到了許多困難,但是他卻不畏艱難,沒有放棄前往西天取經(jīng)的執(zhí)著,而是一直前行,他的這種執(zhí)著精神值得我們?nèi)W(xué)習。
供參考。
修真功法
修真 修真 ~~ 修真方法 門派不同, 所持論調(diào)相同,每個人的情況又不同,功法亦千變?nèi)f化。
世俗修真門派以[東派] [西派] [南派] [北派] [中派]劃分。
隱世門派為[古仙派]。
(古仙亦有分別,此處不便多述) 簡而言之,修真方法無人引路不可私自修習,否則后患無窮,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當受騙。
入門之法 靜功之道
【第1句】:靜功的外在動作 道家修煉,歸根結(jié)柢是要修煉內(nèi)在的精、氣、神三寶。
因此外在姿式動作,并不重要。
只求能夠做到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
靜功的采取坐式、站式或臥式,或散步亦無不可。
各種姿式的要點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盤腿坐在床上,盤坐困難者可先在座下墊個枕頭;兩手相疊,大拇指相抱成太極圖形狀,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撫兩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疊放丹田,或垂于體側(cè)均可。
臥式,一般為側(cè)臥,一手曲肱枕頭,拇指與食指分開,耳朵置于虎口處,以使耳竅開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兩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與兩手剛好相反。
散步之時,應(yīng)當選擇在人少安靜的地方,公園或者大一點的庭院之內(nèi),沒有其他干擾,而且道路又比較平坦。
緩步徐行,如飄云端。
散步之時,可以用靜功之中的聽息法,但是不要閉眼睛。
選擇一種姿態(tài)式做好之后,開始煉功。
對于外面動作,行修要點如下: (1)全身放松,無論采取何種姿勢,均須全身放松。
這個放松,不是軟作一團,須要保持頭脊正直,以利經(jīng)脈通暢;但也不要成為硬挺,變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會阻礙經(jīng)脈的暢通。
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雙肩下沉。
一般人平時身心緊張而不覺察,動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現(xiàn)在我們做修煉功夫,首先從動作上調(diào)整過來,自然就能進入放松的狀態(tài)。
(2)雙目垂簾,垂簾即微閉之義。
為什么需要微閉雙目,因為睜開眼睛容易滋生雜念,全部閉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煉功。
微閉之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即睜三分閉七分。
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這是明白說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3)舌頂上腭,兌為口,丹經(jīng)上又謂之“塞兌”,即抿口合齒。
舌頂上腭的做法,從前也是秘傳,要把舌尖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shù)缴想癫课弧?/p>
因在人之上腭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
故此煉功必須堵信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
隨著靜功程度的為斷深入,鼻息應(yīng)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
(5)兩手抱訣,兩手的掐訣,,又稱“子午決”,兩手抱訣這時,左手食指和拇指畫圓,右手拇指放在圓內(nèi),右手4指放在左手4指下面從拇指方向看,就是一個“太極圖”的形狀。
如此相抱,則人身之陰陽二氣,自然接通,片刻之后,兩手感到發(fā)熱發(fā)脹,奇妙無比,即是二氣接通之效。
道家沒有男女之分。
【第2句】:靜功的內(nèi)在法訣 (1)聽息。
靜功的目的,在于入靜。
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
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筑基法最為關(guān)鍵的一大原則。
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
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chuàng)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氣、坐忘、守一、數(shù)息等等。
比較起來,以道家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氣”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
前面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
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nèi)聽,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
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于內(nèi),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
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
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nèi)注,專心養(yǎng)靜;并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
“聽”的意思,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地去做,這就算是對了。
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后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2)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
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
吾人之性,原為虛無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
因此這時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
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兩眉中間之一竅。
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
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
身心入靜之后,即將兩目,似觀非觀,止于“祖竅”之前。
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nèi),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聚起自己的元性。
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
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
許多煉氣功的人士,往往就是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
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竅”,就能出現(xiàn)自己的性光。
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億;開始似乎由外而來,發(fā)現(xiàn)之后,此時以心神稍微收攝之,凝定之,即以意照于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nèi),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愚昧最后終于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
光是性有表現(xiàn),觀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
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
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
”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guī)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的最高境界。
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了。
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強,從波動鴯以光定,從片片而光聚。
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
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
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
聽息無息,息聽于無;觀光無光,光觀于無。
無息之息,謂之真息;無光之光,謂之真光。
由此參悟真靜。
“觀光”的方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叫“回光”;聽息之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稱“調(diào)息”。
因此此入所講的靜功修煉法,古人又稱為“回光調(diào)息”。
《丘祖秘傳大丹直指》論述“回光調(diào)息”說:“其法自兩眼角收心一處,收到兩眼中間,以一身心神,盡收此處,所謂‘乾坤大地一齊收來’是也”。
回光之法,還有另外的含義。
是在觀光之后,還要將此光照入下丹田,進一步再去做煉氣的功夫,這個須要和筑基的第二步――吐納結(jié)合煉習,在吐納法中再作論述。
四、靜功止念法 靜功的關(guān)鍵,在于入靜;入靜的關(guān)鍵,在于止念。
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做靜功。
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么念頭都來了。
只有通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才可能把靜功做好。
~~~~ 修真典籍 自太古以降,修真漸由追求長生演變?yōu)榧酵上娠w升,作為修真理論的典籍也逐漸由質(zhì)樸而趨于玄幻,明清之世更近于志怪者言。
大略而論,下述典籍或可作為當時修真理論的代表作:
【第1句】:道德經(jīng)(老子)、南華經(jīng)(莊子)、列子、文子、關(guān)尹子、大學(xué)、中庸、抱樸子(內(nèi)外篇)、清靜經(jīng)、心印妙經(jīng)
【第2句】:破迷正道歌、敲爻歌、百字碑、大道歌、靈源大道歌、青天歌、永嘉證道歌、陰符經(jīng)、黃庭經(jīng)、周易參同契、入藥鏡
【第3句】:張三豐全集、黃元吉文集、古書隱樓藏書、鐘呂傳道集、靈寶畢法、指玄篇、大丹直指、悟真篇、青華秘文、金丹四百字 推薦初學(xué)者看看田誠陽的《中華道家修煉學(xué)》 道教的一個習慣就是“不得其人不傳”,故密室藏珍而不為人知者眾。
另唐宋兩代,修真有成者甚多,惜未作系統(tǒng)論述,此處不便列舉。
修真,從字面解釋就是通過修行求得真我.但現(xiàn)在都被人給誤解成什么成仙成佛的!修真就是通過對自身的不斷修行,不斷的找出自身的不足讓自己更了解自己.這就是修真.自己都還不能了解透自己還談什么成仙成佛!道在心中!佛在心中!己心度人,人度己心! 也有修煉其他的,比如說劍仙。
劍仙之道,修煉肺宮金氣 ,再轉(zhuǎn)入離宮,玄火鍛煉九天神劍 。
直到離宮”劍芒”鑄就,然后內(nèi)聚五行真氣,外采天真地靈,外煉仙劍,誅敵于千里之外。
可惜實在難修,我相信修煉此道,必能驚天地,鬼神泣。
要想修真,必要有持之以恒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