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愛情故事歌詞表達的是什么感情
少年啊
廣東只是成長的一個過渡期,只是你輟學以后沒事干的一個避難所
別把愛情想得高大上,也別想得一文不值,總而言之你那三四千工資抵不過這個嘈雜社會的現實
辛棄疾生平感悟
辛(1140-1207)南宋詞人。
原字坦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
出生時,中原已兵所占。
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作品集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文鈔存》。
生平 辛棄疾存詞600多首。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
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
關于更名一事,辛棄疾在抗擊金人的戰斗過程中,將原字“坦夫”改為“幼安”,旨在效仿西漢大將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也能奮勇殺敵,帶領將士打敗異族侵略。
辛棄疾的始祖辛維葉,在唐曾任大理寺評事,由隴西狄道遷濟南,故為濟南人。
高祖辛師古,曾任儒林郎。
曾祖辛寂,曾任賓州司戶參軍。
祖父辛贊,因累于族眾,靖康之變時未能隨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為譙縣、開封等地守令。
辛棄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隨祖父辛贊生活。
辛棄疾在文學上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
詞至此亦足矣。
” 他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辛棄疾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
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
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美芹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
在各地上任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
光復故國的偉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其獨特的詞作風格被稱為“稼軒體”。
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
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
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
有《稼軒長短句》。
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后方的漢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
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并擔任掌書記。
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
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
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
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干很感興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卻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然而現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
他雖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又圓滑、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
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
使他的官職最高為從四品龍圖閣待制。
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并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后定居。
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
此后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辛棄疾一向很羨慕笑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閑居鄉野同他的人生觀并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于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
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臺,這又使他難以忍受,“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所以,他常常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涌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后半生。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可憐白發生
”(《破陣子》),“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
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
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慷慨激昂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并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宋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時年六十五歲,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于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于當年重回故宅閑居。
雖然后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于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享年67歲。
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勇冠三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
他的詞作“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一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
這篇應用散文感情熾熱,構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語言也精確、簡潔。
文章僅用了六百余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一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測、字字落到實處,質樸無華,明曉暢達。
一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寫出如此嚴謹、樸實的應用文,可見一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于一個狹窄天地中的,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家,雖擅長一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一樣。
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
(節選自《應用寫作》1998年第1期,《詞壇巨擘 公文高手——讀辛棄疾<議練民兵守淮疏>》)。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所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南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礪氣節,切磋學問。
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
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
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
后人遂以“蘇辛”并稱。
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對北方的懷念。
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茍延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
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在詞里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
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
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
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范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
他將豪放詞推幟至一個頂峰. 在抒發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馬革裹尸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
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等,無不豪情飛揚,氣沖斗牛。
對那些與自己一樣勇于報國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贊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
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
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
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
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云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
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而對于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無所作為的官僚,辛棄疾有一種出于本能的厭惡,在《千年調》中他勾勒了這類人物的丑態:“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
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 然而正是這樣的人充斥官場,把持權位,引導著一條茍且偷安的道路。
他憤慨地寫道:“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
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
”(《卜算子》) 當辛棄疾帶領不多的人馬沖過戰場烽火來到南方時,懷著滿腔熱血,渴望一展宏圖,卻不料從此陷落在碌碌無為的境地,這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苦悶和悲憤。
在他南歸的第十二年重游當年南歸的首站建康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志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地流去,因這種悲哀更顯得怵目驚心。
然而即使詞人在寫他的孤獨和悲哀,寫他的痛苦和眼淚,我們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許、絕不甘沉沒的心靈。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
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當代注本以鄧廣銘先生作的《稼軒詞編年箋注》最為流行。
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1]生平事跡ぢ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這是刻在鉛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陽原山辛棄疾墓前郭沫若對他評價的楹聯。
在中國文學史上,辛棄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1161年,辛棄疾自22歲率領2000多家鄉父老兄弟起義抗金,便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20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可是,他中年卻屢屢蒙受讒劾,賦閑20年,直至憂憤而死。
從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饒帶湖和鉛山瓢泉過著閑居的生活,其間有6年時間被起用又被罷官,來往于福建、浙江、江蘇等地的任上和帶湖、瓢泉之間;而居帶湖亦時往瓢泉小住。
瓢泉,是這位愛國詞人南渡后的最后歸宿地。
1180年,41歲的辛棄疾再次任隆興(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
1181年春,辛棄疾來到上饒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
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辟田”的莊園格局,并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
”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并以此自號“稼軒居士”。
當年農歷十一月,由于受彈劾,官職被罷,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閑居生活。
鵝湖山、靈山、博山等地,都是辛棄疾常去尋古覓幽的地方。
鵝湖山下的鵝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驛站旁。
1175年農歷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學者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行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第一次鵝湖之會)。
鵝湖因而成了文化勝地。
辛棄疾常去鵝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陳亮寫信給辛棄疾和朱熹,相約到鉛山紫溪商討統一大計。
但后來,朱熹因故推辭了這次鉛山之會。
這年冬,到了相約之期,辛棄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養息等待陳亮。
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輝映白雪皚皚的大地,辛棄疾在瓢泉別墅扶欄遠眺,一眼看見期思村前驛道上騎著大紅馬而來的陳亮,大喜過望,病痛消散,下樓策馬相迎。
兩人在村前石橋上久別重逢,感慨萬端;佇立石橋,沐浴著雪后初晴的夕陽,縱談國事,為金甌殘缺而痛心疾首,愛國之情洶涌澎湃于胸,拔劍斬坐騎,盟誓為統一祖國奮斗不止。
辛棄疾在與陳亮別后寫的《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中發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正是這種豪情壯志的寫照。
辛棄疾和陳亮這次會晤,瓢泉共酌,鵝湖同游,長歌相答,極論世事,逗留彌旬乃別,成為文壇佳話。
后人為了紀念這兩位愛國志士,將這次會晤稱為第二次“鵝湖之會”,將期思村前的石橋稱為“斬馬橋”,并在橋旁建了斬馬亭。
至今,當地還流傳辛棄疾和陳亮“斬馬盟誓”的故事。
斬馬亭還在,雖經歷風雨,仍有不少刻有“斬馬亭”字樣的釉瓦覆蓋其上,為鉛山縣文物保護單位。
1194年夏,辛棄疾又被罷官回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營瓢泉莊園,決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對小窗橫”(《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園林式莊園建成。
1196年夏,帶湖莊園失火,辛棄疾舉家移居瓢泉。
1196年秋,辛棄疾生平所有的各種名銜全部被朝廷削奪得干干凈凈,在瓢泉過著游山逛水、飲酒賦詩、閑云野鶴的村居生活。
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期思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
《臨江仙·戲為期思詹老壽》、《浣溪沙·父老爭言雨水勻》、《玉樓春戲賦云山》等等,都是辛詞中描寫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
“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邑中園亭》)。
這些詞句表現了辛棄疾對瓢泉山水風物一往情深。
1203年,辛棄疾先后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
1205年秋,又被罷官,辛棄疾懷著滿腔憂憤回瓢泉。
1207年秋,68歲的辛棄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杭州)赴任。
詔令到鉛山,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
這年農歷九月初十,民族英雄、愛國詞人辛棄疾帶著憂憤的心情和沒有實現的遺愿離開了人世。
死后葬在瓢泉瓜山山后的陽原山。
文學成就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并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
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于表達激蕩多變的情緒的體裁。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于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
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范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
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
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
如著名的《摸魚兒·淳熙亥己……》,上闋寫惜春,下闋寫宮怨,借一個女子的口吻,把一種落寞悵惘的心情一層層地寫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腸蕩氣,用筆極為細膩。
他的許多描述鄉村風光和農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樣樸素清麗、生機盎然。
如《鷓鴣天》的下闋: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以及《西江月》的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于簡樸中見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境界。
所以劉克莊《辛稼軒集序》說:“公所作,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
其秾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這是比較全面也比較公允的評價。
辛詞和蘇詞都是以境界闊大、感情豪爽開朗著稱的,但不同的是:蘇軾常以曠達的胸襟與超越的時空觀來體驗人生,常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這種參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從沖動歸于深沉的平靜,而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地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
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主觀理念的執著,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
宋詞在蘇軾手中開創出一種豪放闊大、高曠開朗的風格,卻一直沒有得到強有力的繼承發展。
直至南渡之初張元干、張孝祥、葉夢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恥為主題的詞,才較多繼承了蘇軾的詞風,起到一種承前啟后的作用。
但他們的這一類詞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為內心激情所支配的結果,而沒有成為有意識的藝術追求,也沒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題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
到辛棄疾出現在詞壇上,他不僅沿續了蘇詞的方向,寫出許多具有雄放闊大的氣勢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視一切陳規的豪杰氣概,和豐富的學養、過人的才華,在詞的領域中進行極富于個人特色的創造,在推進蘇詞風格的同時也突破了蘇詞的范圍,開拓了詞的更為廣闊的天地。
在他的詞中,如“將軍百戰身名裂。
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正壯士、悲歌未徹”(《賀新郎》),“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
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乃至“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
萇弘事、人道后來,其血三年化為碧”(《蘭陵王》),都是激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聲,如“天風海雨”,以極強烈的力度震撼著讀者的心靈。
辛棄疾也信奉老莊,在詞中作曠達語,但他并不能把沖動的感情由此化為平靜,而是從低沉甚至絕望的方向上宣泄內心的悲憤,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
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水龍吟》),“甚矣吾衰矣。
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
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賀新郎》),“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
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浪淘沙》),這些表面看來似曠達又似頹廢的句子,卻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極高期望破滅成為絕望時無法銷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壯與絕望交織紐結,大起大落,反差強烈,更形成瀑布般的沖擊力量。
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從開頭起,一路寫想象中練兵、殺敵的場景與氣氛,痛快淋漓,雄壯無比。
但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憐白發生”,點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夢想,事實是白發無情,壯志成空,猶如一瓢冰水潑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驚栗震動。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棄疾也自有特點。
他一般很少采用傳統詞作中常見的蘭柳花草及紅粉佳人為點綴;與所要表達的悲涼雄壯的情感基調相吻合,在他的筆下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種奔騰聳峙、不可一世的氣派。
如“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水龍吟》),“誰信天峰飛墮地,傍湖千丈開青壁”(《滿江紅》);他所采摭的歷史人物,也多屬于奇偉英豪、宕放不羈,或慷慨悲涼的類型,如“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的李廣(《八聲甘州》),“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永遇樂》),“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權(《南鄉子》)等等。
這種自然和歷史素材的選用,都與詞中的感情力量成為恰好的配合,令人為之感奮。
所以,同屬于豪放雄闊的風格,蘇軾詞較偏于瀟灑疏朗、曠達超邁,而辛詞則給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飛揚之感。
不過,以上只是指辛棄疾詞中主流部分的藝術風格而言。
辛棄疾和蘇軾在詞的語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開拓者。
前人說蘇軾是以詩為詞,辛棄疾是以文為詞,這當然有些簡單化,但確實也指出:到了辛棄疾手中,詞的語言更加自由解放,變化無端,不復有規矩存在。
在辛詞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間語言,如“些底事,誤人那。
不成真個不思家”(《鷓鴣天》),“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
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丑奴兒》),也有夾雜許多虛詞語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為雨,雨者云乎”(《漢宮春》),“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賀新郎》);有語氣活躍的對話、自問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南鄉子》),“杯,汝來前
”(《沁園春》)也有相當嚴整的對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破陣子》)……。
概括起來說,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語義流動連貫,句子往往寫得比較長。
文人詞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躍地連接句子構成整體意境的方式,在辛詞中完全被打破了。
但并不是說,辛棄疾的所謂“以文為詞”不再有音樂性的節奏。
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動的語氣的同時,他仍然能夠用各種手段造成變化的節奏。
如《水龍吟》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意義聯貫而下,在詞中是很長的句子,但卻是頓挫鮮明,鏗鏘有力,決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詞的形式中而已。
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廣泛地引用經、史、子各種典籍和前人詩詞中的語匯、成句和歷史典故,融化或鑲嵌在自己的詞里。
這本來很容易造成生硬艱澀的毛病,但是以辛棄疾的才力,卻大多能夠運用得恰到好處、渾成自然,或是別有妙趣,正如清人劉熙載《藝概》所說:“任古書中理語、廋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
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篇為例,百余字的篇幅,敘及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五個歷史人物的事跡,而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觀情感、意念絲絲入扣;不僅內涵極為豐厚,而且語氣飛動,神情畢露,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當然,辛棄疾的詞時常也有過分散文化、議論太多,以及所謂“掉書袋”即用典用古語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說,他確實把詞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詞不僅是 “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達得很自由很充分。
這樣,詞的創作才完全擺脫了羈絆,進入了自由的境界。
落雨的傷感句子
我覺得“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這句詩對于現在很應景,前段時間正好是清明時節,昨天好像又是谷雨節氣,天也正好下了一點雨,好像是老天爺也在感受到人間的人對于失去親人的那種追思,也感同身受,所以也同樣“落淚”,我也是子欲養親而親不待,那是一種多大的遺憾啊
每當清明節都是伴著蒙蒙細雨,給人一種憂愁的感覺
每個人在這樣的時節心情都是灰暗的
對學校的感想三百字
對學校的感想:就我校的綜合實力而言,無疑是很強的。
但是無論是一個多么強大的機構、組織、地區 乃至國家都會有做的不盡人意的地方。
我們南大當然也不例外。
第一,是經濟問題。
聽同學們說:我們南醫大的外債是很夸張的,不過我個人還是比較懷疑的,畢竟有五家 醫院嘛。
即便剛才說的不算,但是在學生校內消費上,我個人覺得是有問題的。
首先,你將 校區建設在郊區,就應確保學生的購物問題得到解決。
買什么沒什么,要有也是天價
要知 道作為一個學生,我們是來學習的,并不是來消費的。
一個普普通通的臺燈,校外賣30元, 校內竟能賣到45元,水果的價位也更是驚人。
當然我們可以到校外買,但是,浪費進一個小 時的時間不說,我們擔心的是安全啊
我覺得學校完全有責任將物價控制一下,起碼應與市 場價一致。
第二,是衛生問題。
校內開的什么“臨江飯店” “環路飯店” ,衛生太差勁。
連一個簡單的洗手池都沒有,做 菜的肉類堆在一個冰箱內,桌子上到處是灰塵和油漬... 既然學校允許,就必須要求他們衛生過關,因為這是對自己學生負不負責的問題。
我們 來自五湖四海,碰到自己家鄉的人是分外高興。
想搞一次聚餐就必須出校門,在安全系數相 當低的環境下進行。
第三,就是安全問題。
就在上一周,我們專業的一女生,上街買電腦。
被人騙走4000多元不說,把手機也讓騙 走了。
學校里同學聯系不上她,她在外也聯系不上別人。
多么可怕啊
幸好最后人沒出啥 事,被警察送回了學校。
當然,這是與學校的管理有關的。
另外,畢竟是發生在校外。
但是,在校內也時有發生 偷竊、丟失等現象啊。
比如:在飯堂里,有時會出現打完飯回到自己座位上時發現包丟了, 本丟了,水杯丟了等事件。
我想這絕不是我們同學們干的吧。
還有的更甚,直接翻越宿舍, 進室行竊
保安倒是不少,難道只是管我們學生的
第四,是教學問題。
看似氣派的教學樓, 內部設施及其差勁。
老師講課用的擴音器不是沒點就是功能有問題。
上課時坐在后排的同學不是聽不見就是被音箱刺耳的聞聞聲震暈。
還有就是黑板反光, 坐在 側面的同學看不到老師在寫什么。
不來大學課堂教學容量大,再加上聽不清看不見,可以想 象一下后果了。
南方本來就熱, 那么一百多號人共居一室聽課當然熱得不可開交。
一開始是什么也沒裝, 后來是裝了。
可裝的是電風扇,每間教室九個,一打開,那感覺就是進了工廠車間。
第五,是用電問題。
宿舍采光相當差勁,白天不開燈都不能看書。
一開就是兩只60W 的燈管,有時還要開風 扇,飲水
水滸傳每回的摘抄100字左右賞析50字左右,辛苦了-u-
【第1句】:大鬧野豬林話說當時雙手舉來,望林沖腦袋上便劈下來.說時遲,快,薛霸的舉起來,只見松樹背后雷鳴也似一聲,那條鐵禪杖飛將來,把這水火棍一隔,丟去九霄云外,跳出一個胖大和尚來,喝道:“灑家在林子里聽你多時!” 賞析:這個和尚是活佛!僅這幾個字.莫不是這幾個字可以概括出魯智深給人的痛快淋漓!還有,單此這飛來一舉,和尚禪杖出,真精妙設置也.我讀到此番評論才感悟到:果然如此.怪不得給人一氣呵成的連貫之感.
【第2句】:誤入白虎堂太尉喝道:“林沖,你又無呼喚,安敢輒入白虎節堂?你知法度否?你手里拿著刀,莫非來刺殺下官?有人對我說,你兩三日前,拿刀在府前伺候,必有歹心.”林沖躬身稟道:“恩相,恰才蒙兩個承局呼喚林沖,將刀來比看.”太尉喝道:“承局在那里?”林沖道:“他兩個已投堂里去了.”太尉道:“胡說!甚么承局,敢進我府堂里去!左右與我拿下這廝!”說猶未了,傍邊耳房里走出二十余人,把林沖橫推倒拽,恰似皂雕追紫燕,渾如猛虎啖羊羔.高太尉大怒道:“你既是禁軍教頭,法度也還不知道.因何手執利刃,故入節堂,欲殺本官?”叫左右把林沖推下,不知性命如何.賞析:這段看來,太尉故意要加害林沖,兩廂早已埋伏好了,二十余人.而且給林沖定罪為“手執利刃,故入節堂,欲殺本官.”可見要至林沖于死地!其中的“渾如猛虎啖羊羔”的比喻更是生動!
【第3句】:高衙內的描寫眾多閑漢來侍候,見衙內心焦,沒撩沒亂,都走了.只有其中一個叫做富安的,喚作“干鳥頭”,不但明白衙內的心事,而且挑逗衙內的心事,見衙內在書房中閑坐,富安走近前去道:“衙內是思想那雙木的.這猜如何?”衙內笑道:“你猜得是.只沒個道理得他.”富安道:“有何難哉!” 賞析:有權力的地方,一定有小人.在高衙內算計霸占林沖老婆的過程中,兩個奸邪小人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兩個小人分別為高衙內貢獻了兩條十分下流而惡毒的計策,使林沖一步一步走入深淵,家破人亡.
【第4句】:施恩棒下救武松只見管營相公身邊立著一個人,六尺以上身材,二十四五年紀,白凈面皮,三柳髭須,額頭上縛著白手帕,身上穿著一領青紗上蓋,把一條白絹搭膊絡著手.那人便去管營相公耳朵邊略說了幾句話.只見管營道:“新到囚徒武松,你路上途中曾害甚病來?”武松道:“我于路不曾害,酒也吃的,肉也吃的,飯也吃得,路也走得.”管營道:“這廝是途中得病到這里.我看他面皮才好,且寄下他這頓殺成棒.”兩邊行杖的軍漢,低低對武松道:你快說病,這是相公將就你.你快只推曾害便了.賞析:我們說能夠用恩惠來結交的人,是很不錯的人,是知恩圖報之人.但是我們說,這還不是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什么樣的人呢?是能夠以義結的人.度義而動,見得思義,一切唯義是從,這樣的人不可屈服,不可收買,不可恐嚇,也不可誘惑.
【第5句】:潯陽樓宋江題詩乘其酒興,磨得墨濃,蘸得筆飽,去那白粉壁上,揮毫便寫道:“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讎,血染潯陽江口.”宋江寫罷,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飲了數杯酒,不覺歡喜,自狂蕩起來,手舞足蹈,又拿起筆來,去那西江月后,再寫下四句詩,道是:“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他時若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宋江寫罷詩,又去后面大書五字道:“鄆城宋江作.”寫罷,擲筆在卓上,又自歌了一回.賞析:“潯陽樓宋江吟反詩”是不能夠忽略的一件事情,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不在于宋江題反詩而引來殺身之禍,重要性在于宋江在題反詩前的那些自省和對自己生活的反思.
【第6句】:洪教頭與林沖洪教頭便問道:“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禮管待配軍?”柴進道:“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師父如何輕慢.”洪教頭道:“大官人只因好習槍棒上頭,往往流配軍人,都來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槍棒教師,來投莊上,誘些酒食錢米.大官人如何忒認真.”林沖聽了,并不做聲.柴進說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覷他.”洪教頭怪這柴進說休小覷他,便跳起身來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頭.”賞析:一個人之所以遭人嫉妒,就一定有他的資本,有他的優點,有別人所不能及的地方.嫉妒往往發生在比較親近的,有共同利益的人的身上.林沖雖然是一位命運多舛的人物,是一個遭遇了重重苦難的人物,但是他還是有讓別人嫉妒的資本,這個資本就是他的武功,他在江湖上的名望,他曾經得到過的職位.洪教頭對于林沖屬于同行嫉妒,因為洪教頭和林沖一樣都是屬于槍棒教練.
【第7句】: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江聽了大喜.連忙捧過石碣,教何道士看了.良久,說道:“此石都是義士大名,鐫在上面.側首一邊是‘替天行道’四字,一邊是‘忠義雙全’四字.頂上皆有星辰南北二斗,下面卻是尊號.若不見責,當以從頭一一敷宣.”宋江道:“幸得高士指迷,拜謝不淺.若蒙先生見教,實感大德.唯恐上天見責之言,請勿藏匿,萬望盡情剖露,休遺片言.”宋江喚過圣手書生蕭讓,用黃紙譽寫.何道士乃言:“前面有天書三十六行,皆是天罡星.背后也有天書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賞析:梁山泊是大地方,還是小地方?晁蓋、宋江做了梁山泊的寨主后,但凡有好漢來投,他總是親自迎接到金沙灘上,這是宋江的風格.而白衣秀士王倫呢?面對林沖上山入伙,不是熱情相迎,而是大大咧咧地坐在聚義廳的交椅上.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王倫的下場是必然的.
【第8句】: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智深也乘著酒興,都到外面看時,果然綠樹上一個老鴉巢.眾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凈.李四便道:我與你盤上去,不要梯子.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樹前,把直掇脫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繳著;卻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將那株綠楊樹帶根拔起.眾潑皮見了,一齊拜倒在地,只叫:師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羅漢!身體無千萬斤氣力,如何拔得起!智深道:打甚鳥緊.明日都看酒家演武器械.眾潑皮當晚各自散了.賞析:在《水滸傳》中,罵人的話最難聽的可能就是“鳥人”.可以想象到在宋朝,“鳥”并不是十分受歡迎.魯智深在經過一段痛苦生活后,長時間積壓的怨氣被樹上的鳥給給一下子點燃了,當然爆發出來的力量是要釋放出來的.這時候的爆發是十分驚人的!
【第9句】:醉打蔣門神:武松拿起來,聞一聞,搖著頭道:“不好,不好!換將來.”酒保見他醉了,將來柜上道:“娘子,胡亂換些與他.”那婦人接來,傾了那酒,又舀些上等酒下來.酒保將去,又燙一碗過來.武松提起來,呷了一口,叫道:“這酒也不好.快換來便饒你.”酒保忍氣吞聲,拿了酒去柜邊道:“娘子,胡亂再換些好的與他,休和他一般見識.這客人醉了,只得要尋鬧相似.胡亂換些好的與他噇.”那婦人又舀了一等上色好的酒來與酒保.酒保把桶兒放在面前,又燙一碗過來.武松吃了道:“這酒略有些意思.”賞析: 這段話分成幾個細節,“聞一聞”,“搖著頭”、“呷了一口”等,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我武松故意找事,為之后的醉打蔣門神奠定了基礎,也埋下了伏筆.
【第10句】:武松打虎:回頭看這日色時,漸漸地墜下去了.此時正是十月間天氣,日短夜長,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說道:“那得甚么大蟲?人自怕了,不敢上山.”武松走了一直,酒力發作,焦熱起來.一只手提著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開,踉踉蹌蹌,直奔過亂樹林來.見一塊光撻撻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邊,放翻身體,卻待要睡,只見發起一陣狂風來.古人有四句詩單道那風:無形無影透人懷,四季能吹萬物開.就樹撮將黃葉去,入山推出白云來.賞析:這里既寫出了老虎活動的時間,又寫出了老虎出沒的環境.兩句話就把一種恐怖悲涼的氣氛和心情和盤托出,讓人感到此時此地不知什么時候會突然跳出一只活老虎來.
【第11句】:風雪山神廟:林沖喝道:“好賊!你待那里去!”批胸只一提,丟翻在雪地上.把槍搠在地里,用腳踏住胸脯,身邊取出那口刀來,便去陸謙臉上閣著,喝道:“潑賊!我自來和你無甚么冤仇,你如何這等害我!正是殺人可恕,情理難容.”在陸謙告饒推脫后,林沖罵道:“奸賊,我與你自幼相交,今日倒來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他把陸謙身上衣服扯開,“把尖刀向心窩里只一剜,七竅迸出血來,將心肝提在手里”. 賞析:作者為什么對此寫得那么細,而且在殺人前還要發表一個宣言,這是為了表達林沖殺人的革命性和正義性.第一,分清主次,先殺兩個隨從,再集中力量殺主犯;第二,不能不明不白殺人;第三,三人殺法不同,詳略有別.
上一篇:關于楊科障事情的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