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萬章上 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
萬章問曰:“舜往于田泣于旻天,何為其號(hào)泣也?” 孟子曰:“怨慕” 萬章曰:“‘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
’然則舜怨乎?” 曰:“長息問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hào)泣于,于父母,則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于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
為不順于父母,如窮人無所歸。
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
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
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
大孝終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
”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信斯言也,宜莫如舜。
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則不得娶。
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
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 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 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
使浚井,出,從而揜之。
象曰:‘謨蓋都君咸我績,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弋朕,琴朕,氐朕,二嫂使治朕棲。
’象往入舜宮,舜在床琴。
象曰:‘郁陶思君爾。
’忸怩。
舜曰:‘惟茲臣庶,汝其于予治。
’不識(shí)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 曰:“奚而不知也?象憂亦憂,象喜亦喜。
” 曰:“然則舜偽喜者與?” 曰:“否;昔者不饋生魚于鄭子產(chǎn),子產(chǎn)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產(chǎn)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chǎn)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偽焉?” 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 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 萬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
象至不仁,封之有庳。
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
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
封之有庳,富貴之也,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 “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 曰:“象不得有為于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故謂之放。
豈得暴彼民哉?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不及貢,以政接于有庳。
’此之謂也。
” 咸丘蒙問曰:“語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慮,父不得而子。
’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
舜見瞽瞍,其容有蹙。
孔子曰:‘于斯時(shí)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識(shí)此語誠然乎哉?”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堯老而舜攝也。
《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勛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
”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
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于王事而不得養(yǎng)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獨(dú)賢勞也。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如以辭而已矣,《云漢》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遺。
’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
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yǎng),養(yǎng)之至也。
詩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此之謂也。
《書》曰:‘祗載見瞽瞍,夔夔齋栗,瞽瞍亦允若。
’是為父不得而子也?”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不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 “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 曰:“天與之。
” “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 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薦人于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于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
昔者,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 曰:“敢問薦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
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
夫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
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
《泰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
”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傳于賢,而傳于子。
’有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
昔者,舜薦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于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后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
禹薦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陰。
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
’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于民久。
啟賢,能夠承繼禹之道。
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于民未久。
舜、禹、益相去久遠(yuǎn),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
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繼世而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伊尹相湯以王于天下,湯崩,大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xùn)己也,復(fù)歸于亳。
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
孔子曰:‘唐虞禪,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
” 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為哉?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吾豈若于吾身親見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
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之溝中。
其自任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
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遠(yuǎn),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
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
《伊訓(xùn)》曰:‘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
’” 萬章問曰:“或謂孔子于衛(wèi)主癰疽,于齊主侍人瘠環(huán),有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為之也。
于衛(wèi)主顏仇由。
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
彌子謂子路曰:‘孔子主我,衛(wèi)卿可得也。
’子路以告。
孔子曰:‘有命。
’孔子進(jìn)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
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huán),是無義無命也。
孔子不悅于魯衛(wèi),遭宋桓司馬將要而殺之,微服而過宋。
是時(shí)孔子當(dāng)厄,主司城貞子,為陳侯周臣。
吾聞?dòng)^近臣,以其所為主;觀遠(yuǎn)臣,以其所主。
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huán),何以為孔子?” 萬章問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養(yǎng)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繆公。
’信乎?” 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為之也。
百里奚,虞人也。
晉人以垂棘之璧與屈產(chǎn)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
宮之奇諫,百里奚不諫。
知虞公之不可諫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繆公之為污也,可謂智乎?不可諫而不諫,可謂不智乎?知虞公之將亡而先去之,不可謂不智也。
時(shí)舉于秦,知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謂不智乎?相秦而顯其君于天下,可傳于后世,不賢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鄉(xiāng)黨自好者不為,而謂賢者為之乎?”
孟子萬章上 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
”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
萬章問往于田,號(hào)泣于旻天,何號(hào)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
” 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
’然則舜怨乎
” 曰:“長息問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hào)泣于旻天,于父母,則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于我何哉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于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
為不順于父母,如窮人無所歸。
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
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
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
大孝終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
”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
’信斯言也,宜莫如舜。
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 孟子曰:“告則不得娶。
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
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
” 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 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 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
使浚井,出,從而揜之。
象曰:‘謨蓋都君咸我績,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弋朕,琴朕,氐朕,二嫂使治朕棲。
’象往入舜宮,舜在床琴。
象曰:‘郁陶思君爾。
’忸怩。
舜曰:‘惟茲臣庶,汝其于予治。
’不識(shí)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
” 曰:“奚而不知也
象憂亦憂,象喜亦喜。
” 曰:“然則舜偽喜者與
” 曰:“否;昔者不饋生魚于鄭子產(chǎn),子產(chǎn)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產(chǎn)曰:‘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謂子產(chǎn)智
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偽焉
” 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
” 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 萬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
象至不仁,封之有庳。
有庳之人奚罪焉
仁人固如是乎
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
”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
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
封之有庳,富貴之也,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
” “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
” 曰:“象不得有為于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故謂之放。
豈得暴彼民哉
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不及貢,以政接于有庳。
’此之謂也。
” 咸丘蒙問曰:“語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慮,父不得而子。
’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
舜見瞽瞍,其容有蹙。
孔子曰:‘于斯時(shí)也,天下殆哉,岌岌乎
’不識(shí)此語誠然乎哉
”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堯老而舜攝也。
《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勛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
”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
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
” 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于王事而不得養(yǎng)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獨(dú)賢勞也。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如以辭而已矣,《云漢》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遺。
’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
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yǎng),養(yǎng)之至也。
詩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此之謂也。
《書》曰:‘祗載見瞽瞍,夔夔齋栗,瞽瞍亦允若。
’是為父不得而子也
”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不諸
”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 “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
” 曰:“天與之。
” “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
” 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 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
” 曰:“天子能薦人于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于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
昔者,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 曰:“敢問薦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
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
夫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
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
《泰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
”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傳于賢,而傳于子。
’有諸
”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
昔者,舜薦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于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后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
禹薦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陰。
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
’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于民久。
啟賢,能夠承繼禹之道。
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于民未久。
舜、禹、益相去久遠(yuǎn),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
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繼世而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伊尹相湯以王于天下,湯崩,大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xùn)己也,復(fù)歸于亳。
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
孔子曰:‘唐虞禪,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
” 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
”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為哉
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
’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
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
吾豈若于吾身親見之哉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
非予覺之,而誰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之溝中。
其自任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
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
圣人之行不同也,或遠(yuǎn),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
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
《伊訓(xùn)》曰:‘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
’” 萬章問曰:“或謂孔子于衛(wèi)主癰疽,于齊主侍人瘠環(huán),有諸乎
”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為之也。
于衛(wèi)主顏仇由。
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
彌子謂子路曰:‘孔子主我,衛(wèi)卿可得也。
’子路以告。
孔子曰:‘有命。
’孔子進(jìn)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
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huán),是無義無命也。
孔子不悅于魯衛(wèi),遭宋桓司馬將要而殺之,微服而過宋。
是時(shí)孔子當(dāng)厄,主司城貞子,為陳侯周臣。
吾聞?dòng)^近臣,以其所為主;觀遠(yuǎn)臣,以其所主。
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huán),何以為孔子
” 萬章問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養(yǎng)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繆公。
’信乎
” 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為之也。
百里奚,虞人也。
晉人以垂棘之璧與屈產(chǎn)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
宮之奇諫,百里奚不諫。
知虞公之不可諫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繆公之為污也,可謂智乎
不可諫而不諫,可謂不智乎
知虞公之將亡而先去之,不可謂不智也。
時(shí)舉于秦,知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謂不智乎
相秦而顯其君于天下,可傳于后世,不賢而能之乎
自鬻以成其君,鄉(xiāng)黨自好者不為,而謂賢者為之乎
”
《孟子》選讀(5分)齊人伐燕。
或問曰:“勸齊伐燕,有諸
”曰:“未也。
沈同 ① 問‘燕可伐與’,吾應(yīng)
建議: 語法:IF(logical_test,value_if_true,value_if_false)。
或問禘之說。
子曰:“不知也。
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指其掌。
申顏是人名 具體事跡不詳。
侯無可,人名,侯 可,字無可,華州華陰人。
(百度百科有侯可詞條)意思是說申顏?zhàn)约悍Q不能有一天見不到侯可(字無可),有人問他(指的是申顏)是什么原因,(申顏)說:“侯可能說出別人的過時(shí),一天見不到,我就聽不到我的過失啊。
“
根據(jù)答句或問句,把句子寫完整
【第1句】:What"s the time now?
【第2句】:Good luck tO you.
【第3句】:WHo maKe it?
或問三余之意 的或什么意思
或問三余之意。
董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shí)之余也"。
“衡獨(dú)危坐樹下,或問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中“之”的意思
“或問三余之意”的意,名詞,意思是含意,即所包含的內(nèi)容。
或問三余之意。
——有的人問“三余”所包含的內(nèi)容。
語出陳壽《三國志·魏志·董遇傳》,原文是:(董)遇字季直,性質(zhì)衲,而好學(xué)。
人有從學(xué)者,遇不肯教,云:“必當(dāng)先讀百遍。
”言:“讀書百遍,而意自見。
”從學(xué)者云:“苦渴無日。
”遇言:“當(dāng)以‘三余’。
”或問“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shí)之余也。
”由是諸生稍從遇學(xué)。
譯文:董遇字季直,性格質(zhì)樸,木訥而又好學(xué)。
有人想跟著他學(xué)習(xí),他卻不肯輕易去教,說:“必須把書讀夠百遍.”說是:“書讀夠百遍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跟從他學(xué)習(xí)的人說:“想學(xué)習(xí)卻沒有時(shí)間.”董遇說:“應(yīng)該做到三余.”有的人問“三余”的含意,董遇說:“冬天是一年中的空余時(shí)間,夜晚是一天中的空余時(shí)間,陰雨天是平時(shí)的空余時(shí)間。
”從此,諸多儒生漸漸跟從董遇學(xué)習(xí)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