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秋季開學典禮發言稿開頭段(文筆好的同學幫幫忙
)
實施素質教育工作取得新進展
【第1句】:學校認真組織教職工學習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人才觀、教學觀、育人觀。
面對新的情況,不走回路,用改革的精神不斷解決實施素質教育中深層次的問題。
認真學習領會江總書記三個代表精神,注重在教育工作中實踐三個代表。
用提高師生思想、文化素質,為培養人才打好基礎的實踐體現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用辦有特色學校,爭創文明學校的業績突出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開展糾風工作,提高素質教育實效以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
【第2句】:抓住素質教育核心,開展課程、教材實驗。
課改走在全省前列。
學校參加原國家教委九五重點課題--未來(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完成1~6年級實驗驗證任務,由教材實驗發展到課程方向探討。
在教師創造性教學和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培養學習能力等方面皆取得明顯的成效。
實驗階段性總結被推薦在全國新世紀課改研討會上發言,并被收入匯編,作為此課題驗收的重要材料之一。
1999年10月中央電視臺
【第1句】:2套節目多次播出泉州電視臺《周未報道》欄目采編的專題節目《泉州市小學素質教育一瞥》,2001年元月《東南早報》連續報到這項實驗情況。
其中大部分內容取自于我校實驗班,引起較大反響。
福州、廈門等地紛紛來校聽課交流。
我們還將經實踐檢驗后的教材資源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實驗成果互為借鑒,為學校教改注入活力,也為今年九月即將啟動的課改打下基礎。
如何開展教研活動
如何有效開展教研活動長期以來,不少教師,一講到教研活動就吐苦水,情緒很大。
認為,“那是教研員的事情啦”、“那是名教師的事情啦”、“對教學幫助不大啦”“沒有時間啦”、“浪費精力啦”、“會影響教學質量啦”等等。
為什么會形成這樣一種態度呢
這里面有一個長期沒有解開的“死結”在作怪,就是相當一部份教師平時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與要求開展的教研工作,沒有形成應有的整合效應,而是各搞各的,兩張皮的現象非常突出。
那么教師如何有效開展教研活動呢
第一,要使教研活動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
首先,我們要明確教研活動的特點和目的。
教研活動最主要的特點和目的,就是要解決當前教育教學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也就是說,教研活動的課題不在大而在小,不在深而在實,應想教育教學之所想,急教育教學之所急。
否則,教研活動就是瞎研究、空研究。
其次,要做教研活動的有心人。
豐富的研究機會、獨特的研究情景、鮮活的研究問題、最佳的研究位置,為教師開展教研活動提供了優越的研究條件。
這就要求我們要時時留心周圍的一切,要自覺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和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要本著“教什么、研究什么”的原則,緊密結合本職教學工作去開展教研活動,使教學工作和教研工作能融為一體,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教研相長”的效果。
再次,要找準教研活動的“突破口”。
當前,在教學中有一種見怪不怪的普遍現象,即
如何做一個出色的教研組長
教研組長是學校的精英,是學校教育教學的排頭兵,是學校得以持續發展的中流砥柱,也是學校工作執行力的堅定保障。
教研組長工作的出色必將給學校帶來輝煌的成績。
如何做一個出色的、令人尊重的教研組長,我個人認為應該做好下面幾個方面: 一、明確教研組長自身的職責 所謂教研,就是對教育教學的規律開展研究討論,尋找問題,總結經驗,科學提高教育教學成績。
因此,作為一名教研組長,首先要弄清楚自己肩負的三大任務:
【第1句】:搞好教研組建設,帶領全組成員不斷學習,積極工作,使之成為一個團結向上的集體。
這是我們開展工作的前提,沒有一個和諧向上的集體,教研組工作的向前邁進是一句空話。
【第2句】:抓好教育教學常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這是我們組長開展工作的核心。
【第3句】:不斷總結研究,形成自己本學科的教學特色,教育科研有突破。
這是我們教研組長工作的價值與能力的體現。
在這次教代會上,我們教師代表對組長的工作就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只是充當一個簡單的傳話筒,開個會,上傳下達誰不會,你得有自己的思想,發揮你的智慧,為學校為老師的發展貢獻你的聰明與才智。
這三大任務是相互聯系的,只有不斷地學習、總結、探索、反思、積累本學科教學經驗,才能持續不斷地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促進其專業發展;只有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共同提高了,專業發展了,才能形成有特色的教育教學模式,持續的實現其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某種程度上,教研組長的能力成為學校發展的命脈。
二、嚴格要求自己,德能并舉,讓組員佩服,贏得組員的敬重。
【第1句】:在業務中要起到帶頭作用。
作為一個教研組長,應該是本組業務的核心。
只有下苦心去鉆研業務,讓同組教師在業務上有榜樣,有超越的對手,引導本組成員進行教研時,導向要明確,即使不能充當領軍人物,至少也要起到領導和號召的作用,這樣才能體現教研組長的本質作用。
只是收收本子發發本子的小組長誰都能干。
【第2句】:以誠待人、多溝通、求發展。
人與人之間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多溝通,敞開心扉,以誠待人,在小組內形成一股正氣,把組員團結在一起,避免生活中的矛盾實際上為追求業務上的求真務實而進行激烈爭論奠定了堅實的情感基礎。
【第3句】:構建良好的工作系統、制定好各種計劃。
要搞好教研工作,必須有長遠的計劃,設計好每一個學期教研計劃及每一個階段的活動安排。
所以作為一個教研組長,必須要做一個有心人,在平時工作中應注意觀察、收集、總結、思考教師和學生學習中的普遍性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內容,進行學習效果考核。
(1)要設計多樣靈活的學習方式; 可以推薦好書讓老師自學;可以組織觀看優秀教師教學實例; (2)指導集體備課; (3)組織本組老師進行課堂教學交流,可以讓一個老師就一節課在年級各班“巡回演出”。
(4)組織好小型的課題研究,形成教研成果; 教研組的工作要講究科學、連貫、縱深,不能朝秦暮楚,否則一無所有。
如語文習作中如何指導學生把事情寫具體的問題,組長就可以長遠規劃。
寫具體,一二年級把話說清楚;三四年級把句子寫清楚;五六年級把感受表達清楚。
體育:關于學生體質中肺活量,低中高三個階段分別采取一些怎樣的有趣活動,有效提高他們的肺活量等等。
注意把探究的過程,積累的經驗形成資料,在總結和反思中不斷提高。
(5)培養好新教師,制定幫扶“薄弱”教師的策略;(附小的每一個年輕教師都是經過了層層考核,精心挑選的優秀人才,欠缺的是實際的操作能力,所以應該把培養新教師作為校本培訓的重要內容。
前國務委員陳至立說過:校本培訓是培養年輕教師,促進他們業務成長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6)組織開展學科課外活動;教研組長要思考、策劃、組織開展適合本學科特點,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本學科學習興趣,拓寬學生本學科知識面的課外活動。
師生同臺朗誦,作文競賽等,英語歌曲比賽,各類體育競賽等等。
三、教研組長在工作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1句】:要務實,少搞花架子。
我注意到我們有些教研組把精力花到形式上,在選取教研的主題與內容上與老師的實際運用有些脫節,不可取。
爭取每一次教研活動都或多或少能幫助老師解決一點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2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就是要多學習各課程目標,認真領會課程目標的思想與精髓。
合作學習,同桌討論只是課標中要求轉變學習的方式,而培養學生的能力才是課程標準賦予我們老師新時代的任務。
所以,我們要把研究的精力和重點放到學生身上,始終把培養學生的能力放在心上。
機械地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專注于教師課堂表現的思想是非常落后的。
如果每一節課結束后,老師都去想一想: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他們得到了怎樣的收獲,這才回到了教育的本真。
【第3句】:處理好工作與生活娛樂的關系。
必要的小組聚會可以有,健康的娛樂應該有,凝聚情感,增進友誼,身心愉悅,激發潛能,共同進步。
在座的各位組長都是充滿智慧、行事干練的人,業務上得到老師的認可,在教師中享有一定的威信,但是,學校要求你們在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還要貢獻自己的智慧,帶動一批人。
不僅要用力做事,還要用心去做事。
因為: 用力干,只能干出稱職;用心干,才能干出優秀。
希望每個組長都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研組長
軍校畢業贈言
教師行動研究的含義和意義 [摘要]教師行動研究是教師對自己的思想、信念、知識及其實踐進行有目的、有系統、批判性研究的方式,是提升自身教育實踐理性,獲得專業成長的過程。
教師了解行動研究的意義及發展歷程有助于增強其研究信心。
理論與實踐聯系、研究與行動結合、在研究中改進行動是教師行動研究的特征。
教師進行行動研究也需要一定的工具和科學的程序,教師在自省的計劃、實施、反思的行動研究的進程中,不斷審視自己的實踐知識和教學行為,不僅能夠提高教師教學生話質量,而且能夠使教師個人的、緘默的、隱性實踐知識轉變成供他人分享的、明確的公共知識,促進自己教學理論的創生與建構,逐步擺脫外來的”權威理論”束縛和禁錮。
[關鍵詞] 教師,行動研究,教師研究 一、行動研究的誕生和發展 傳統上”行動”與”研究”兩詞常被視為不同范疇的兩個概念,前者指實際工作者的實踐性活動,后者指專家、學者、研究人員的學術性探索活動。
最早將這兩個概念聯系在一起的是美國聯邦政府印第安人事務局局長約翰·柯利爾(J.Collier),他在1933~1945年任職期間,在如何改善印第安人與非印第安人之間問題的研究中,提出了由印第安人事務局實際工作者與其他研究人員共同合作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并將這種實踐者在實際工作中為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稱為“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因戰爭而導致物質匱乏,提出了對膳食進行改革的迫切要求,以緩解物質供應的緊張狀況,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勒溫(K.Lewin)對家庭主婦進行了研究。
研究分為兩組,一組讓家庭主婦聽如何改善膳食的報告,另一組則進行民主討論和集體研究。
結果表明,在膳食改革中,后者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據此,勒溫便提出了“沒有無行動的研究,也沒有無研究的行動”這一思想,強調行動與研究間的密切聯系,行動研究從此正式誕生。
在教育領域,行動研究概念的使用大約出現于50年代。
當時,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柯端(S M. Corey)大力倡導將社會科學領域誕生的行動研究應用于教育,并于1953年出版了頗有影響的《以行動研究改進學校實踐》專著。
這一時期,教育行動研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得到了較大發展,形成一個相對高潮。
50年代末,由前蘇聯人造地球衛星上天而觸發的美國的教育改革,在理論與實踐關系上信奉、推行的”研究—開發—推廣”模式,強化了理論構建工作由專家、學者承擔,將理論付諸實踐由教育工作者(教師)完成,對實踐效果的評估由專業人士作出的理念,這一理念所蘊含的理論與實踐關系的基本前提假設與行動研究格格不入,直接遏制了行動研究運動的發展,因此,50年代末到60年代,美國教育領域的行動研究發展緩慢。
行動研究在美國發展緩慢的時候,英國則興起了行動研究的高潮,其表現是:從60年代中期始,英國中小學掀起了由教師所發動的旨在解決課堂和學校實際問題的教育改革運動,即“教師即研究者”運動,斯騰豪斯(L. Stenhouse)是這一教育改革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組織實施的長達五年(1967~1972)的人文課程計劃為行動研究運動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例。
斯騰豪斯人文課程計劃中的另一位核心人物—約翰·埃利奧特(J.Elliott)也于1972~1975年設計并指導實施了福特教學計劃,這兩個計劃被公認為對國際行動研究運動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1993年起英國出版了國際性的《教育行動研究》刊物,目前,除了英、美、澳等國家進行行動研究外,還有德國、新西蘭、日本、新加坡、瑞典、挪威等國家都廣泛開展了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受到了教育理論工作者、教育研究人員特別是廣大教師的熱型歡迎,被他們大量運用。
近幾年來,我國在教育改革的熱潮中,教育工作者也注意到并開始運用這種方法。
二、行動研究的定義 什么是行動研究呢
學者們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有的說:“行動研究是社會(包括教育)情境的參與者所從事的一種反思研究,它旨在改進參與者自己的社會(或教育)實踐,改進實踐得以進行的情境,促進對實踐的確當理解。
”這一定義指出了行動研究的反思性質和行動研究的目的。
有的說:“行動研究是對具體社會情境的研究,它旨在提高該具體社會情境的行動質量。
”這一定義指明了行動研究研究的對象和目的。
還有的說:行動研究是“為了弄清現場面臨問題的實質,引出改善事態的行動,由現場人員和研究者協作進行調查和研究,它最直接的目的在于改善實踐”。
這是一個行動研究的描述性定義,規定了行動研究的具體過程或程序。
綜合以上觀點,本文將行動研究定義為: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目的的研究。
是通過實踐來使我們自己和別人的想法與理論得以檢驗和理論化的過程。
三、教師開展行動研究的意義
【第1句】:行動研究可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 “革新必革心”,教育觀念的更新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
按照行動研究的理念,教師是研究者,不再是單純的執行任務者,具有了主動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對自己教育行為的反思意識。
這種理念充分發揮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尊重了教師作為生命個體的生命活動,大大提高了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了他們生命存在的質量,有利于教師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
同時,行動研究使研究成為教師最有效的學習,使課堂實踐變為教師最實在的工作空間。
在研究實踐中教師樹立了終身學習和創新學習的新理念。
【第2句】:行動研究轉變了教師的角色 行動研究要求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與灌輸者角色變為研究者和學習者。
在研究和學習中,教師與專家、學生在平等民主的氣氛中共同合作。
教師是從事具體教育、教學工作的,他們最了解需要解決的教育、教學問題,對實際工作中面臨的困境或疑惑有最深切的感受,進行合理、科學和有效的教育、教學以提高教育質量的愿望最為強烈,他們的工作性質和特點最適合他們在從事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將行動(教育、教學工作)與研究(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起來,探討、解決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使實踐工作接近合理、科學、有效的目標。
日漸深入的教育改革使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課程計劃、新的教學方法和設施等不斷出現,要求教師在知識結構上更新、在情感與技能上適應,并需要教師對之做出評價,這種壓力成為許多教師從事研究的動因。
可以認為,行動研究是培養和促成“研究型”教師的重要途徑。
【第3句】:行動研究有利于教師解決教育實踐的實際問題,促進教學改革 與自然科學研究不同,教育研究不是以客觀的自然界為對象,而是以具有豐富潛能和無限生命力的人為對象。
教育活動不是存在于一個沒有任何干擾的真空的實驗環境中,而是千變萬化的。
教師們感到實際教育、教學中有大量影響教育教學效果因而值得探討研究的問題,如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能使教學效果最優
如何有效處理和解決學生紀律和行為習慣方面的問題
怎樣在讓所有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前提下又照顧到學生的個別差異
等等。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保證實際工作的合理、科學和有效,廣大教師都注重教育理論的學習,希望從教育理論中和書本上找到答案,然而理論的抽象性以及理論應用價值待強化和挖掘的現實,又使教師感到理論學習,從書本上尋求答案并不能導向解決問題、改進實際工作的終點。
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教師開展行動研究。
教師具有最佳的研究位置和機會,對這些問題最有發言權。
教師在充滿不確定的教學環境中,通過實踐不斷開展行動研究,把所學的知識、原理和教學實際結合起來,采取適合特定情景的教學行為,形成優化的教學實踐模式。
廣大教師在實踐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深入分析和總結這些教改經驗,豐富和充實學科理論體系,解決教育實踐的問題,必將進一步促進教學改革。
【第4句】: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 教師素質包括專業學科知識、教育科學知識、教學經驗以及專業工作能力等方面。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和教育實踐證明,教師的專業學科知識與學生的成就之間并不存在統計上的相關性,豐富的學科知識并不是成為好教師的唯一條件;教師掌握教育科學是一回事,應用這些知識將教育、教學實踐導向合理、科學和有效是另一回事;教師的教學經歷或經驗并不是教學質量的唯一衡量指標,事實上教學優秀的教師并不都是教齡長或者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教師在不斷變化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和發展的專業工作能力對教育、教學的成敗具有最直接的影響。
可見,教師專業能力對教師來說十分重要。
教師的這種專業能力不是僅靠學習專業學科知識和教育科學知識就可以轉化生成的,也不是僅靠教學經驗積累、閱歷的增多而自然積累的,而是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進行研究,并將理論應用于實踐中。
也就是說,發展教師專業能力內在地要求教師在實踐中進行在理論指導下的具體研究工作——行動研究,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和辨識,分清理論的優缺點;更完善地了解和更準確地把握教育、教學情境,更敏銳地洞察、更深入地分析、更恰當地解決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具體問題;形成改進教育、教學實踐的方案或措施,促進實際教育、教學工作的合理、科學與有效以及專業工作能力的不斷提高。
【第5句】:中小學科研興校的重要途徑 作為被很多學校倡導和開展的科研興校,一是指學校通過專業學科或教育科學的學術性研究,促進學校的發展和形象的提升;更主要的是指學校教育中通過教育、教學研究,改進實踐工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校形象,促進學校發展。
中小學教師受學科專業知識、教育科學知識、工作經歷、時間和精力的制約,從事專業學科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有一定的難度;另一方面,教師習慣進行的經驗總結,個案分析,只能就事論事,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處于較膚淺的水平,對教育、教學改進的參考價值不大,也不能作為科研興校的最佳選擇。
根據中小學的實際,科研興校最重要的途徑是教師把自己看成是教育者和研究者統一的人,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開展研究工作,從問題的發現、假設的提出、問題研究方案的擬定和具體實施、研究過程的調整乃至結論的作出和解釋方面都嚴格按照科學研究的統一規范和程序進行,從而使學校教師和學生都受益。
什么是教育行動研究校本教研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的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對每一個教師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我們真正對行動研究的了解卻不多,也沒有很好的定位。
那么,“為什么要開展行動研究
”“什么叫行動研究
”“怎樣開展行動研究
” 第一點:為什么要開展行動研究
主要說了兩大點:
【第1句】: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需要我們開展行動研究。
如今課程改革搞得是沸沸揚揚,可是真正去好好操作實施的又有多少。
關鍵在于,“課程改革的理念,沒有轉化為老師的行動。
” 因此,研究存在三個問題:(1)理念怎樣付諸行動;(2)內容和形式的問題;(3)課程改革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發展的問題。
講得非常實際。
【第2句】:教育科研的現狀需要我們開展行動研究。
關于現狀即教育科研存在問題的原因作了如下闡述:(1)理論和實際脫節;(2)課題立項滿天飛;(3)教師素質的提高必須依賴于行動研究。
第二點是:什么叫行動研究
是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一種操作范式。
有以下幾種特點:
【第1句】:從研究目的看,為行動而研究;
【第2句】:從研究對象看,對行動進行研究;
【第3句】:從研究人員看,是教師進行研究;
【第4句】:從研究范圍看,是小學教育的各個領域;
【第5句】:從研究的方法看,學習、研究、反思、行動,四為一體。
【第6句】:從研究過程看,是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
【第7句】:從研究結果看,是高質量、高效率,看學生的發展。
第三點:怎樣開展行動研究
一、行動研究的程序。
【第1句】:做好劃,定好方向;
【第2句】:加強實施,進行反思;
【第3句】:總結提高,改善行動。
其中重點是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的關鍵環節,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合理性、有效性的追求,反思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重要手段。
怎樣反思呢
(1)反思自身教學的有效性、成功率;(2)反思自己的真個教育事業以及生活環境。
二、行動研究的類別。
有三點:移植、教歷和案例。
三、行動研究的重點。
應放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上,科研興課。
要解決課堂教學的十大形式,以及如何解決問題,這里不在一一羅列。
四、新動研究必須處理好的關系。
一共有6個方面的關系:
【第1句】:行動和研究的關系;
【第2句】:理論導向和行動實踐的關系;
【第3句】:課題研究與行動研究的關系;
【第4句】:個體研究和合作研究的關系;
【第5句】:體會性成果和概括性成果的關系;
【第6句】: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關系。
“以能為本,以勤為先,以研為導,以創為先。
”十六字是行動研究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