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形容兩個人性格方面很像的成語
志同道合、不謀而合、不約而同、眾口同聲、異口同聲
一、志同道合
白話釋義:形容彼此理想、志趣相合
朝代:西晉
作者:陳壽
出處:《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乃其見舉于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漠神通,豈復假近習之薦,因左右之介哉。”
翻譯:從前伊尹作媵臣,最低的,姜子牙處在屠釣,最簡陋的,于是他被推薦給湯武、文王,真是志同道和,黑色沙漠神通,難道還用得著親近的推薦,由于左右的介紹呢
二、不謀而合
白話釋義:意思是指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朝代:晉
作者:干寶
出處:晉·干寶《搜神記》卷二:“二人之言,不謀而合。”
翻譯:兩人的話語,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三、不約而同
白話釋義:指事先沒有約定而相互一致。
朝代:明
作者:馮夢龍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九回:中軍元帥欒書,不約而同,亦至朝門,正遇胥童引兵到來。
翻譯:中軍元帥欒書,不約而同,也到了朝門,正遇著胥童引兵到來。
四、眾口同聲
白話釋義:意思是大家所說的都一樣
朝代:清
作者:夏敬渠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十八回:“上既難抗君命,下又重違諸媳,中復朝紳滿座,眾口同聲。”
翻譯:上很難抗拒君主的命令,下又違背眾媳婦,中又朝大夫滿座,眾人相同的聲音
五、異口同聲
白話釋義:意思是不同的人說同樣的話。形容意見一致
朝代:宋
作者:沈約
出處:《宋書·庾炳之傳》:“伏復深思,只有愚滯,今之事跡,異口同聲,便是彰著,政未測得物之數耳。”
翻譯:我再思考,只有愚蠢停滯,現在的情況,不同人口相同的聲音,便是顯著,政治不測得物體的數字罷了。”
【第2句】: 形容兩個人性格方面很像的成語
志同道合、不謀而合、不約而同、眾口同聲、異口同聲一、志同道合白話釋義:形容彼此理想、志趣相合朝代:西晉作者:陳壽出處:《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乃其見舉于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漠神通,豈復假近習之薦,因左右之介哉。”
翻譯:從前伊尹作媵臣,最低的,姜子牙處在屠釣,最簡陋的,于是他被推薦給湯武、文王,真是志同道和,黑色沙漠神通,難道還用得著親近的推薦,由于左右的介紹呢二、不謀而合白話釋義:意思是指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朝代:晉作者:干寶出處:晉·干寶《搜神記》卷二:“二人之言,不謀而合。”
翻譯:兩人的話語,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三、不約而同白話釋義:指事先沒有約定而相互一致。朝代:明作者:馮夢龍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九回:中軍元帥欒書,不約而同,亦至朝門,正遇胥童引兵到來。
翻譯:中軍元帥欒書,不約而同,也到了朝門,正遇著胥童引兵到來。四、眾口同聲白話釋義:意思是大家所說的都一樣朝代:清作者:夏敬渠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十八回:“上既難抗君命,下又重違諸媳,中復朝紳滿座,眾口同聲。”
翻譯:上很難抗拒君主的命令,下又違背眾媳婦,中又朝大夫滿座,眾人相同的聲音五、異口同聲白話釋義:意思是不同的人說同樣的話。形容意見一致朝代:宋作者:沈約出處:《宋書·庾炳之傳》:“伏復深思,只有愚滯,今之事跡,異口同聲,便是彰著,政未測得物之數耳。”
翻譯:我再思考,只有愚蠢停滯,現在的情況,不同人口相同的聲音,便是顯著,政治不測得物體的數字罷了。”。
【第3句】: 形容兩個人性格相差很遠的詩句有
一,首先是一首詞
卜算子 宋 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作者】 1038-1117,字端叔,號姑溪居士,滄州地棣(今屬山東)人。宋神宗朝進士,曾從蘇軾于定州幕府,后遷樞密院編修官。徽宗初年以文章獲罪,編管太平州。官終朝議大夫。詞以小令見長,有《姑溪詞》。
借水寄情,始于建安詩人的徐斡的《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唐宋文人詩詞對這種手法的運用卻更為嫻熟、精到與豐富,而此詞則又是其中的獨出機杼、尤耐尋味者。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專于情的人。心上人卻與她天各一方,別多會少。“我住長江頭”二句便揭示她們之間的地理距離,言外頗有憾恨之意。接著,“日日思君不見君”句則將這種憾恨之意和盤托出,令人想見主人公徒自佇立江頭,翹首企盼的怨望情態。“共飲長江水”句復作自我慰解:兩地情思,一水相牽;既然同飲長江之水,自必心息相通。跌宕之間,深情畢見。“此水幾時休”二句仍舊寄情江水,卻又推進一層,以江水之永無竭時,比喻離恨之永無絕期。這是反用《漢樂府·上邪》中的“江水為竭”之意。同時,為求變化生新,作者還采用設問句式,使語感得以強化,令人如聞女主人公呼天告地時的心靈顫音。“只愿君心似我心”二句是女主人公對心上人的期望棗期望他象自已一樣心無旁屬,守情不移。“只愿”二字,既表明女主人公別無所求,但求兩情天長地久也透露出其內心唯恐對方負心的隱憂。雖屬直抒胸臆之筆,卻亦有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全詞托為女子聲口,發為民歌風調,以滔滔江流寫綿綿情思,不敷粉,不著色,而自成高致。毛晉《姑溪詞跋》推許作者“長于淡語、景語、情語”,并稱贊此詞“真是古樂府俊語矣”,堪稱中的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