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與宗教信仰,自由主義,儒家思想的區別
把自由、民主、法質、資本和其他百家思想拋開不論。
儒家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在根本想法上是一致。
出發點皆是“人性本善的理想狀態”。
換句話就是忽略了事實真相。
忽略了人性懶惰,人性丑陋等的現實狀態。
孔孟也好、馬克思也罷,都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家…… 中國春秋戰國有百家爭嗚…… 而其中一支獨秀的思想為商君的“法家法治”……秦國在商君的思想下長盛不衰,明君不斷,可是商君的思想終結在了“韓非子”和“李斯”的手上。
他們表現上講的整合法家三派,實際上則是“廢除法治”“實行人治”。
商君的主張是“法律至上”,而李斯等人的思想卻是“法律淪為統治者的工具”,李斯等人的思想與儒家“尊皇”的思想不謀而合,皆是將人生生給打造成了統治國家的“神”……而今天西方的主流思想雖然是民主主義、資本主義、法治思想、自由主義…… 但實際上,則是百家爭鳴,不相信的朋友,可以看看批判馬克思主義的資料,這里面有些思想家本是就是社會主義支持者,正因為支持,反而大失所望,更多是則是一些在國內連聽都沒聽到的宗派思想,他們雖然思想很雜,但每個思想家都有自己的思考,而且他們的見解往往一針見血,直擊馬克思主義的要害,指出了許多馬克思主義中歷史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壓迫個人權力,道德批評,觀察上與知識論上的批評,極權主義,正統思想不受質疑,教條主義等問題…… -----------------------------------------比如:馬克思主義支持者則指出馬克思并沒有將經濟因素做為決定歷史走向的唯一來源,比如馬克思的摯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便在一封信里寫道:‘依據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決定歷史走向的“最終”因素是現實生或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
馬克思和我都不曾宣稱經濟是“唯一”的決定因素。
’然而,這種說法對馬克思主義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
如果上層建筑(如文化等)的確對經濟基礎起了影響的作用,那么究竟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呢
還是上層建筑決定經濟基礎
這于是變成了一個經典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動物解放主義者彼得·辛格主張若是要回答此一問題,我們要認知到在馬克思世界觀里只有經濟因素最終是永遠“真實”的,換句話說,馬克思認為人類存在的最大特征是其使用的生產工具,而人類若要從自己本身里“解放”出來,就要拿回“自己的”生產工具,馬克思認為此種人類解放是歷史的最終目的,而上層建筑只是歷史過程的一部分。
但就算辛格所解釋的“歷史的目的”的確反映出馬克思本人的想法,這種解釋仍然不能回應其他人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批評。
奧地利猶太人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盡管經過其支持者不斷的辯護,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最終仍然流于江湖郎中算命的層級。
在其最早的版本中(比如馬克思對于“即將來到的社會革命”的特征分析),那些預言是可以被實證的,也是可以被證偽的。
然而隨著歷史逐漸否定其預言,后代的馬克思追隨者拒絕承認錯誤,反而重新解釋馬克思的理論來搭配現實證據。
他們這樣做雖然救了馬克思理論一命,但卻使得這個理論框架本身變得無法被驗證真偽,如此一來他們重新包裝了理論,卻也毀掉其原本廣告的科學性質。
‘當發展到達一定程度時,社會上生產物質的力量便會開始與既有的生產關系產生沖突,用法律上的字眼來說,就是他們與既有體制下產權的關系起了沖突。
生產模式的發展迫使既有的生產關系被套上枷鎖,于是社會革命便不可避免。
也因此,經濟基礎的改變早晚都會使得整個上層建筑隨之而改變。
’馬克思主義自稱為“科學的社會主義”,預測資本主義的命運。
卡爾·波普爾以“否證性原則”作為科學與非科學的劃分準則,根本上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地位,批判馬克思主只是一套意識形態,理論上既不能成立,經驗事實上亦遭否證,是一種“歷史定論主義”。
從社會科學的觀點看,根本沒有馬克思所謂“歷史的鐵律”可言,其預言缺乏意義。
卡爾·波普爾指出:“馬克思教條中的預言成分,支配了馬克思主義者的心靈。
預言將其他一切棄而不顧,放棄了冷靜、批評的判斷力量,從而摧毀了我們可能運用理性以改變世界的信念。
馬克思教義如今所余留的,不過是黑格爾式的神諭哲學,而這種哲學在馬克思主義的裝飾之下,卻成為阻礙我們為走向開放社會而奮門的威脅。
”即便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例如印度宗教上師、阿南達瑪迦的創辦人P.R. Sarkar也批評馬克思歷史觀的狹隘導致了其缺乏說服力,他認為,任何以單一因素(例如經濟發展)為重心建構整個對未來預測的框架,都必然會輕易被懷疑并且推翻。
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肯尼斯·約瑟夫·阿羅則對歷史決定論下了這段評論:‘社會和歷史的決定論早已不是主流的框架,而以個人為出發點的方法論成為反駁這些決定論的重要根據。
馬克思主義和許多其他的理論,透過的是借由后天架構出的角色例如階級或民族特性作為理論的構成成分,而不是去檢視真實的個體。
歷史學的發展路線早已轉向研究歷史的偶然性而不是決定論,偶然性研究的是可變動的、自由活動的個體所做出的決策。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寫下了十點他認為所有在工業國家所要推行的革命政策,主張重新分配土地和生產工具,以利于共產主義社會的到來。
自由主義者則認為以暴力重新分配財產,是一種對個人權利的侵犯。
對資本主義持支持或至少接納態度的經濟學家(這也包括了那些主張大政府和福利政策的凱恩斯主義者)都認為社會主義國家本質上將導致對公民權利的侵蝕。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便主張,實行中央計劃的經濟體制必須有一個小團體(統治階級)決定資源和產品的分配和發放,由于沒有市場機制和自由價格機制,這個小團體無從得知正確的資源需求情報,也因此根本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來分配資源和產品。
對于經濟計劃在實踐上的不同意見、加上中央計劃者在分配物資上的不斷失敗,最后將導致計劃者開始運用高壓的強迫力量以維持計劃的實行。
哈耶克主張,在經過這一連串的惡化后,一個國家將會無可避免地轉變為極權主義。
對哈耶克而言,隨著自由市場制度的瓦解,所有個人的經濟自由和人身自由都將化為烏有。
哈耶克的理論同時也被米爾頓·佛利民以及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所支持,他們都認為資本主義的存在是一個國家要保障公民自由所不可或缺的。
無政府主義者也認為馬克思主義下的共產主義必將導致強迫和極權,米哈伊爾·巴枯寧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政權必將走向“一個新的統治貴族階級,對人民實施暴政一般的統治”。
即使新的貴族階級最初是從無產階級里出生,巴枯寧認為革命為他們帶來的權力將會很快腐化他們對于社會的理想,并且會讓他們對于一般的勞動大眾嗤之以鼻。
馬克思理論主張“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我國鄧 小平也曾說“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馬克斯·韋伯在他1919年的文章《政治作為一種職業》(Politik als Beruf)里也寫道:‘我們必須清楚認知到,所以以道德為中心的行為可以被區分為兩種不同而又互相沖突的原則:一種追求的是“最終目的的道德”、一種追求的則是“責任上的道德”。
任何以暴力手段來突顯某種目的的人(所有政治家都這樣做),都將面對其必然結果。
無論是十字軍、宗教、和革命家都要面對這種檢視。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稱《資本論》是“一本過時的書,而且不但在科學上是錯誤的,而且對于現代世界來說也沒有任何可看性或參考價值。
”事實上,依據喬治·斯蒂格勒說法,在當代由新古典主義為主流的經濟學界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幾乎沒有任何實質的影響力。
羅伯特·索洛在1988年評論道:‘馬克思是一個重要而且具影響力的思想家,馬克思主義教條也具有知識上和實踐上的意義。
但事實是,在所有正經的英語國家經濟學家之間,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都被認定是一條死胡同。
’數個世代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提出不斷的解構和批判,而且不只包含經濟學,還包含其衍生的科學方法論、社會理論、以及政治理論。
透過邊際主義的經濟學革命,卡爾·門格爾以主觀的價值理論挑戰馬克思主義之勞動價值理論,并且結合眾多古典經濟學家如理查德·坎蒂隆、勞恩男爵、讓-巴蒂斯特·賽伊等人的理論,攻擊馬克思主義運用的歷史主義方法論。
門格爾后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如歐根·博姆-巴維克并進一步批判勞動價值理論,指出馬克思對于價值和勞動的定義是自相矛盾的,批評馬克思忽略了供給和需求對于價格的影響,并質疑馬克思對這方面概念的解釋一向模棱兩可。
博姆-巴維克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批判影響之大,即使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仍無法對他的批評提出主要的辯護。
事實上不只是奧地利學派,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便曾批評勞動價值理論:“紡織工廠里所產出的紗線,并不是操作那機器的工人制造出的,而是他們的勞動、加上雇主、雇主的資本和其下管理人員的所產生的”。
馬歇爾認為資本家沒有消費他們現有的資金,而是拿來進行投資,進而才能生產出產品。
從這個邏輯衍生,資本家犧牲了他們可以現在享受的機會,進而透過對工廠的生產做出了貢獻。
馬歇爾透過供給與需求的法則批評馬克思的價值理論,他認為一個產品的價值、或價格,不只是由供給決定,而要由消費者的需求所決定。
工資的確是成本的一部分,然而,要應變消費者需求做出的生產決定和投資必然也會需要成本。
從將勞動視為是價值唯一來源到承認消費者的主觀需求決定了產品價值的這個步驟,完全崩解了馬克思經濟學的結論以及其衍生的社會理論。
經濟計算問題指的是對于社會主義經濟(或是其他形式的中央計劃經濟)的批評。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在1920年首先提出此問題,接著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將其擴展。
經濟計算問題指的是在社會主義經濟下,主導經濟的計劃者要如何理性的而有效的分配資源。
在自由市場下,價格機制決定了生產的方向,消費者個體都有能力決定他們是否要花錢在某個商品或服務上。
價格對生產者(和潛在的投資者)來說包含了最重要的經濟訊息-亦即某產品的供給度和需求度,由此他們才能作出對策,消除市場里的短缺或剩余,并從中獲利。
米塞斯和哈耶克認為這是維持有效經濟組織唯一可行的途徑,而既然社會主義經濟下缺乏一個可以理性分配資源的方式,他們認為采取社會主義的國家必然走向經濟崩壞、混亂、和貧窮。
支持經濟計算問題論點的人認為這是對于社會主義經濟的終極駁斥,并且主張此理論說明了為何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都不會成功。
這場論爭從1920年代持續到1930年代,在經濟歷史學上,此段時期被稱為是“社會主義計算論戰時期”。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經濟計算問題:‘顯而易見的是,即使是在社會主義社會里,一百萬升的酒很明顯比八十萬升的酒要來的有價值,同樣的一百萬升的酒也明顯高于五十萬升的油。
不需要任何計算體系就可以建立這樣一個事實:決定性的因素在于所涉及的經濟主體的意愿。
然而,一但這種決定權從消費者手上被奪去,我們才正要開始應付理性經濟計劃的問題,亦即,我們要如何在經濟上讓供給配合需求。
這種問題只能透過某種經濟計算來解決。
因為人腦是無法在缺乏有效經濟計算工具的情況下從大量的中間商品、生產潛能里整理出個頭緒,單純的在管理上和地點上的問題就可以讓這種計算完全停擺。
’批評烏托邦或社會主義經濟平等的人認為收入的重新分配會導致個體失去生產或創新的動機,也因此收入應該盡量交由個人所有。
社會主義的批評者認為若是所有人都有一樣的財富、而新生產出的財富又會被平分,那么個體根本沒有動機去勤勞工作。
依據這種說法,社會主義下大部分或所有人將失去生產動機,也因此經濟、科技乃至文化上的停滯是不可避免的。
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在1848年的《政治經濟學原理》里寫道:‘社會主義者常犯的錯誤之一便是忽略了人類懶惰的天性,人類天生是消極的動物,又容易養成惡習,而且一但養成了就會傾向于一直保持下去。
只要他們達到了一種他們認為可以接受的生存水準,他們就有可能從此停滯不前,不再邁向進步、不再自發圖強、甚至失去賴以維生的基本動力。
競爭可能不是最理想的動機來源,但在目前它仍然是最可行的,而且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我們什么時候可以在進步的同時跳脫競爭。
’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批評公社形式的社會主義,他認為平等的工資和報酬是不切實際的,而且也對人類動機的本質有著錯誤的認知:‘包括馬克思和其他許多人所提出,認為平等主義報酬會提升工作動機的這種幻想,早已在歷史上和實際經驗上被多次的否定。
不管如何,人性注定了我們無法達到這種理想。
一代又一代的社會主義者和領導人都經過實際經驗發現了這一點,在體會到真相后大失所望。
事實是很明確的,一個好的社會必須正視并且接受人性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以階級來劃分社會決策單位的方式,除了飽受自由市場經濟學家批評外,其他人如讓-保羅·薩特也認為“階級”并不是一個具有同質性的實體,也因此根本無法透過階級發起社會革命,雖然薩特本人仍自認是馬克思主義者。
馬克思本身也承認他的理論無法解釋亞洲眾多文明下的社會體制,許多發展數千年的亞洲國家,都出現與馬克思預言之經濟發展過程截然不同的歷史。
隨著二十世紀的流逝,越來越多學者例如卡爾·波普爾、法蘭西斯·福山主張馬克思的歷史預言已經被證明破產。
馬克思預言真實工資將會隨著時間下跌(因為越來越嚴重的剝削)、同時不斷循環的經濟危機將會使得資本主義體制被推翻,然而事實是在過去一個世紀里真實工資在市場經濟國家(無論是已開發或是發展中國家)呈現了大幅成長,即使是馬克思用以作為剝削例子的工廠勞工階級的購買能力和生活水平都已與19世紀的歐洲有天壤之別。
資本主義陣營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是實行計劃經濟的共產國家在冷戰結束時全面垮臺。
另一方面,馬克思預言社會主義革命會是由資本主義經濟已經高度發展的工業國家(如西歐)帶頭,但事實上1917年俄羅斯革命、國共戰爭中崛起的中國共產黨、乃至后來的非洲和南亞等地的共產革命,都是起源于一些發展相對落后、缺乏成熟資本主義市場的國家。
卡爾·波普爾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因為缺乏可證偽性所以屬于偽科學,他認為盡管馬克思主義一剛開始的歷史預言是有科學性的,但隨著預言的接連破產,后代的馬克思主義追隨者開始以添加Ad hoc的方式替理論框架辯護,最終使整個理論流入偽科學的境界。
盡管馬克思本人主張他的理論是完全具科學性的,后代的一些馬克思主義者為了辯護其理論,退讓一步宣稱社會科學本身就不是可以證偽的,因為這個領域的研究牽涉到對于復雜事件的分析。
然而,這就正好驗證了波普爾的批評,波普爾主張既然社會科學在本質上是難以證偽的,這更證明了為何迷信中央計劃的科學性、以及宣稱一套理論可以包含整個“完整的世界觀”是完全謬誤的。
另一方面,湯瑪斯·孔恩試著反駁波普爾的證偽批評,他認為只要透過資料的不斷累積,有問題的理論框架甚至是形而上學概念都可以透過科學家間的典范轉移加以淘汰,然而,孔恩的理論倒頭來反而是更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缺乏科學性的本質。
波普爾專注在攻擊馬克思主義者以辯證法為其理論框架辯護的做法,這同時也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V. A. Lektorsky所采取的路線。
波普爾的結論之一是他認為馬克思主義者只不過是利用辯證法來模糊焦點和躲避批評,而不是真的試著透過辯證法證明馬克思的真偽:‘海格爾宣稱哲學是會一直發展的,然而他自己卻將本身的理論框架視為是至上的、最終的而且無法被取代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者犯下了同樣的錯誤,馬克思宣稱反教條的態度只存在針對其他理論上,他自己的正統馬克思主義卻可以不受質疑。
馬克思主義對于辯證法的使用,有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里的做法一般,主要只是在替他們自身辯護,用以抵擋對他們理論框架的批評。
也因為如此,他們一貫地宣稱批評者不了解辯證法、或無產階級科學、或是干脆稱他們是無產階級叛徒。
由于他們對于辯證法的濫用,反教條的態度消失了,而馬克思主義則突現成為最大的教條,利用辯證法來躲避批評,這就是為什么我稱馬克思主義為加強版的教條主義。
’----------------------------------------是不是感覺到了。
儒家思想打造了一個“人造神”,大家稱他們為皇帝,階層分明,皇權至上,然后皇親國戚,大臣等特權階層,天下“尊皇”,廢除百家,尤其是因歷史因素最強的對手“法家法治”,被不斷的丑化…… 而馬克思主義打造了一個“高高至上的黨派”,他們如皇帝一樣掌握國家一切,不允許聽到任何質疑和反對的聲音。
他們要求馬克思主義為正統,抨擊最對的對手資本主義,否定其他所有主義和思想的存在…… 如果有人問我,那么資本主義、民主主義、自由主義、法治以及其他百家思想就是正確的嗎我的答案是錯誤的
中國春秋戰國,為什么能創造出百家爭鳴的鼎盛局面,為什么人才輩出,能出現“商鞅”“趙武靈侯”“秦孝公”“樂毅”“老子”“孔子”“荀子”“墨子”“莊子”“白翦”“李信”“孟嘗君”“藺相如”“吳起”“孫武”等等等等無論震古爍今的人才,尤其是“商君”法治思想,居然早了西方近兩千年,創造出來中國歷史上長盛神話,變法之后秦國個個帝王皆明君的神話(秦始皇起用了李斯的新法之后,才有秦國后來的混混亂,太監專權指鹿為馬,殘害忠良……也是中國兩千年荒唐史的開端,不過錯不能歸給秦始皇,即使秦始皇信錯了李斯,害了秦國,后世帝王也沒有人要求他們借鑒李斯的律法。
為什么不借鑒商鞅的呢。
漢武帝因當時漢朝時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劉邦可以廢法治思想,起用道家思想,漢武帝可以廢道家思想用儒家思想,后世帝王為什么不能廢儒家思想,起用其他符合時代的思想。
劉邦起用與法家相背的道家思想,用來拉攏人心。
漢武帝為了真正指掌漢家軍政大權,以對抗匈奴…… 那后世帝王又為什么延續“儒家思想”呢
漢武帝尊儒是正確的,日本“大政秦還”“尊皇”也是正確的。
坂本龍馬是看到了西方列強的威脅,希望紛亂的日本可以合而為一,終結日本戰亂,才提出了“船中八策”,為的是日本可以可以在西方列強的威脅下站起來)…… 思想這東西的,很難單純的講對與錯。
從歷史來看,商鞅的法律打造了秦國的神話,毫無疑問是正確。
那秦始皇為什么要改變秦國的法律嗎
改變秦國人的思想呢
實際上,“商鞅變法”也是歷史上對一國思想徹底改變的典型示例。
而秦始皇、漢武帝只不過是向商鞅學習而已。
只不過學生未必能勝過師父。
后浪未必能推前浪。
秦始皇和秦國君臣皆意識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商鞅的法律雖好,但卻是為秦國在戰國亂世量身打造的,將秦國一統中華后,商君制定的法律將不再符合時代”,所以秦始皇才要更改商君法律。
而秦國自商君變法以來,國家上下皆以“法家”為尊,而當時秦國國內和附近法家的代表人物便有“荀子”“韓非子”“李斯”……既然秦國因“法家”而強大,那么要再次變法,當然仍然要用法家。
可惜的是,秦始皇聰明一世,糊涂一時,法家不只是有“商鞅”,還有“慎到”和“申不害”這兩派。
而李斯、韓非子等人雖然尊崇“法家”,但尊的卻并非“法治”……同樣拿馬克思主義追隨者,大部分人聽到人批判馬克思主義就義憤填膺,怒不可遏,強烈的反擊。
而也有人通過觀察和思考一方面擁護馬克思,一方面理性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其見解未必比其它宗派。
奇怪的現象是現在主流的資本主義、民主主義等主流思想的人,卻很少見到他們的支持者反擊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詆毀和抨擊。
而反擊馬克思主義大部分是其他非主流思想家(不要誤會,不是瞧不起這群人,實際非常佩服他們,他們自己思考,擁有自己的見解,非常了不起,只不過,對于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這種世人皆知的思想,這群人的主張和見解知道的人實在是少得可憐,故而稱他們為非主流思想)…… 其實我在百度引擎中搜過“資本主義思想家”,居然找不到一個現在全世界都以資本主義國家為主,沒有大批資本主義思想家好奇怪啊
還是說在國內被禁了
不允許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