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論語中有比喻修辭的所有語句
《論語》中的比喻分為明喻和隱喻,下面我列的屬于明喻。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翻譯】:孔子站在河岸上說,過去的就像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2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見《論語·為政》。
【解析】譬:比喻,比方。北辰:北極星。
共(gōng貢):通“拱”,環繞。這幾句大意是:處理政事用恩德,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處于自己的位置不動,而群星自然環繞著它。
這幾句用比喻說明:用恩德施政,有德于民,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就像眾星圍繞著北極星一樣??捎脕碚f明當政者施德政就會得到人民的擁戴。
3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窘馕觥克^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陽月亮暫時好像被黑影遮住了 一樣,但最終卻掩不了太陽月亮的光輝.君子有過錯也是同樣的道理.有過錯時,就像日食月食,暫時有污點,有陰影;一旦承認錯誤并改正錯誤,.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輝又煥發了出來,仍然不失為君子的風度. 4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解析】《論語.子張篇》我們老師是不可及的,好像天是不能通過階梯登上去一樣。5《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解析】孔子說:"有些人外表非常嚴厲,內心卻十分怯懦,若拿小人來作比喻,就像是翻墻挖壁進入別人家里的盜賊。”
【第2句】: 論語中有比喻修辭的所有語句
《論語》中的比喻分為明喻和隱喻,下面我列的屬于明喻。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站在河岸上說,過去的就像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2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見《論語·為政》。
【解析】譬:比喻,比方。北辰:北極星。共(gōng貢):通“拱”,環繞。這幾句大意是:處理政事用恩德,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處于自己的位置不動,而群星自然環繞著它。這幾句用比喻說明:用恩德施政,有德于民,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就像眾星圍繞著北極星一樣。可用來說明當政者施德政就會得到人民的擁戴。
3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
【解析】所謂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陽月亮暫時好像被黑影遮住了 一樣,但最終卻掩不了太陽月亮的光輝.君子有過錯也是同樣的道理.有過錯時,就像日食月食,暫時有污點,有陰影;一旦承認錯誤并改正錯誤,.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輝又煥發了出來,仍然不失為君子的風度.
4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解析】《論語.子張篇》我們老師是不可及的,好像天是不能通過階梯登上去一樣。
5《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解析】孔子說:"有些人外表非常嚴厲,內心卻十分怯懦,若拿小人來作比喻,就像是翻墻挖壁進入別人家里的盜賊?!?/p>
【第3句】: 《論語》中的經典句子有哪些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p>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p>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未可知也?!?/p>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父母在,不遠游,有必有方?!?/p>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薄熬佑G于言而敏與行。”
子游曰:“事君促,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p>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
智者樂,仁者壽?!?“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p>
食不言,寢不語。 席不正,不坐。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p>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p>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有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p>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起不能也?!?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p>
“修己以敬?!薄靶藜阂园踩恕!?/p>
“修己以安百姓?!?“可與之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p>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p>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巧言亂德。
小不忍,則亂大謀。”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君子憂道不憂貧?!?“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p>
“道不同,不相為謀。”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p>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
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之謂之瞽?!?/p>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爺,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p>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為立也;不知言,無以為知人也?!?。
【第4句】: 論語中運用比喻表現時間的句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文嘉《今日歌》)
【第5句】: 論語 中有那些句子
學而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
《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秾W而》一篇包括十六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第1句】: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復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不也很君子嗎?” 【第1句】: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犯上的人,很少。
不喜歡犯上,卻喜歡做亂的,那是沒有的。君子專心從事根本,根本建立,道就有了。
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第1句】: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說話漂亮,打扮光鮮的,就少有愛人的?!?【第1句】: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為 人 謀 而 不 忠 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人謀事有沒有盡忠?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守信?老師教的有沒有練習?” 【第1句】: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說:“治理千乘之國,就要謹慎辦事,小心說話,節約開支,愛護人民,要根據時令來使用百姓”。 【第1句】: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弟子回家要孝順,在外面要尊敬兄長,要謹慎可信,愛戴人民,親近仁德之士,實行之后還有余力,就去學文化。”
【第1句】: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說:“尊重賢德而輕視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輔佐君主,能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有信用。這樣的人,就是他說沒有上過學,我也認為他有文化。”
【第1句】: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就可以不固陋;以忠信為主,不和不同道的人交往;有了過錯,也不怕改正?!?【第1句】: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p>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去世,不忘追念上輩祖先,民眾的德行就會變得穩定忠厚?!?【第1句】:10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說:“夫子到一個國家,總能議論參與這個國家的政事。是求來的,還是另人給他的?”子貢說:“夫子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
夫子求得的方法,或許與別人求的方法不同吧?!?【第1句】: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p>
孔子說;“父親還在,看他的志向;父親不在了,要看他的行為;三年不改他父親的規矩,可以說是孝順了。” 【第1句】: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先王的作法,在這一點上很不錯。
大事小事都用這個規則,有行不通的。為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節制它,也不行啊?!?/p>
【第1句】:13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說:“講信用接近義的要求,說話就有分量;恭敬接近禮的要求,就能遠離恥辱;結了婚也不忘掉親人,也就可以跟著他了?!?/p>
【第1句】: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孔子說:“君子,吃飯不求飽足,居住不求安逸,干事機敏,說話謹慎,去有道之士那里校正自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p>
【第1句】: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p>
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傲,怎么樣?”孔子說:“還可以。不過不如雖貧窮卻樂觀,富裕而好禮的人?!?/p>
子貢說:“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子貢啊,可以同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前面的你就能知道后面的。” 【第1句】: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p>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子路 仲由 仲由(前542~前480) 春秋末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人)。
字子路,又字季路。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于職守,以擅長“政事”著稱。
對孔子的言行,雖然常提出意見,但卻是個好弟子。曾協助孔子“墮三都”,都跟隨孔子周游列國。
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講信義,是孔門弟子中性格較為獨異的一位。
仲由后做衛國大夫孔悝之蒲邑宰,衛國貴族發生內訌,因參與斗爭而被殺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衛侯”。
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內公”。
【第6句】: 《論語 》中的關于學習的句子有哪些
《論語 》中的關于學習的句子有:
【第1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譯文:學習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第2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譯文:在溫習舊的知識后,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可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第3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墩撜Z·為政》
譯文: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陷入邪說)有害危險。
【第4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墩撜Z·述而》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p>
【第5句】: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薄墩撜Z·述而》
譯文:孔子說:“如果能讓我多活幾年,到五十歲去學習《周易》,便可以不再有大的過錯了?!?/p>
【第6句】: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寐,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啊墩撜Z·衛靈公》
譯文:我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全部用來思考,但沒好處,不如學習啊。
【第7句】: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啊墩撜Z·泰伯》
譯文:做學問就像追趕什么東西似的,唯恐趕不上,學到知識還恐怕丟掉了。
【第8句】: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
譯文:孔子說:”他聰明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p>
【第7句】: 《論語》中形容知道各自的優點就可以互相學習的句子有哪些
只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于《論語·述而》。意思是: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
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
這也表現了一種不恥下問,謙虛的學習態度。《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里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圣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于予與改是?!埃ā墩撜Z·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
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
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述而第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于老彭。”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p>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p>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弊勇吩唬骸白有腥?,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p>
子之所慎:齊,戰,疾。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痹唬骸霸购??”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p>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p>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p>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p>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
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p>
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p>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p>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p>
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子疾病,子路請禱。
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祇?!?/p>
子曰:“丘之禱久矣?!?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
與其不孫也,寧固?!?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p>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辨析: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p>
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并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找他人的缺點;或者只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看不。
【第8句】: 論語中有關“和”的句子有哪些
【第1句】: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第一》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第2句】: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論語·述而第七》
譯文: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第3句】: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第十三》
譯文: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第4句】: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第十六》
譯文: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
【第5句】: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論語·子張第十九》
譯文:君子可以由一句話表現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話表現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謹慎。
【第9句】: 論語里面都有哪些名句
論語里面的名句有:哀而不傷:悲哀但不過分傷心。
形容詩歌、音樂等優雅的哀調感情適度,不過分。出自《論語·八佾》。
飽食終日:整天只是吃得飽飽的。形容無所事事。
出自《論語·陽貨》。不恥下問:不以向比自己差或地位低的人請教為恥。
出自《論語·公冶長》。不教而誅:不進行教化,一有犯法的人就殺戮或懲罰。
出自《論語·堯曰》。不念舊惡:不記過去的怨恨,不計較以往的過錯。
出自《論語·公冶長》。不舍晝夜:日夜不停。
比喻時光不停地流逝,也比喻不分晝夜地工作或學**。出自《論語·子罕》。
不以人廢言:不因為人有缺點、錯誤就否定他正確的意見。出自《論語·衛靈公》。
不亦樂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樂嗎?”,現在常用來表示達到極點的意思。比如:他這段時間忙得不亦樂乎。
出自《論語·學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去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情。
出自《論語》中《泰伯》和《憲問》篇。察言觀色:觀察別人的言語和臉色,來揣度他的心意。
出自《論語·顏淵》。**之美:成全別人的好事。
出自《論語·顏淵》。成事不說:已經做過的事情,不再加以解釋。
后來多指已經過去的事情無須計較。出自《論語·八佾》川流不息:原比喻時光不停地流逝,后形容連續不斷。
源自《論語·子罕》。從井救人:跳到井里去救人。
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對別人也無好處的行為,現多用來比喻冒極大的風險去拯救別人。出自《論語·雍也》。
大動干戈:大規模地動用武力進行戰爭,現多比喻興師動眾或大張聲勢地做事。出自《論語·季氏》。
待價而沽:等到高價錢時才賣。比喻等到適當的時機出來做官。
出自《論語·子罕》。簞食瓢飲:極其簡單的飲食,形容生活清苦。
食,讀sì。出自《論語·雍也》。
當仁不讓:形容遇到應該做的事情就積極主動去做。出自《論語·衛靈公》。
道不同不相為謀: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無法共事。出自《論語·衛靈公》。
道聽途說:指傳聞沒有根據的話。出自《論語·陽貨》。
斗筲之材:又做“斗筲之器”。比喻氣量狹小、見識短淺的人。
筲,讀shāo。出自《論語·子路》。
發憤忘食:全副精力用于學**或工作,連吃飯都忘記了。形容勤奮不怠。
出自《論語·述而》。反求諸己:反過來要求自己,查找自己的責任。
源自《論語·衛靈公》。犯而不校:受到觸犯卻不計較,形容為人寬厚,有教養。
出自《論語·泰伯》。犯上作亂:冒犯上級,引起騷亂。
出自《論語·述而》。斐然成章:形容富有文采又能成章法。
斐,讀fěi。出自《論語·公冶長》。
分崩離析:比喻一個國家或集團分裂、離散。出自《論語·季氏》。
夫子自道:指本意是說別人而事實上卻正說著了自己。出自《論語·憲問》。
割雞焉用牛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力量。出自《論語·陽貨》。
過猶不及:事情辦得過火,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好的。出自《論語·先進》。
何陋之有:表示不嫌居住環境簡陋。出自《論語·子罕》。
后生可畏:青年人值得敬畏。表示青年人能夠超過老年人,前程遠大。
出自《論語·子罕》。懷寶迷邦:有才學有本領,卻聽任國家混亂而不出仕去治理。
出自《論語·陽貨》?;嫉没际В盒稳萁锝镉嬢^個人得失。
出自《論語·陽貨》。誨人不倦:不知疲倦地教導學生。
出自《論語·學而》。禍起蕭墻:禍亂發生在家里,比喻內部發生禍亂。
出自《論語·季氏》。既來之,則安之:表示既然來了,就安下心來。
出自《論語·季氏》。既往不咎:表示不追究以前的錯誤。
出自《論語·八佾》。見利思義:見到有利可圖的事情就想到道義上該不該得到。
出自《論語·憲問》。見危授命:形容在危機關頭勇于犧牲。
出自《論語·憲問》。見賢思齊:見到有才德的人就想要向他學**。
出自《論語·里仁》。見義勇為:形容勇于做正義的事情。
出自《論語·為政》。降志辱身:指違心地混跡于世俗或委曲求全。
出自《論語·微子》。盡善盡美:形容十分完美。
出自《論語·八佾》。近悅遠來:近處的人因得到恩惠而喜悅,遠方的人也聞風前來歸附。
是對政治清平的稱贊。出自《論語·子路》。
敬而遠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意接近他。出自《論語·雍也》。
舉一反三:形容可以從一個推知多個。出自《論語·述而》。
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地談話。出自《論語·鄉黨》。
克己復禮:約束自己使言行合乎禮的要求,后多指抑制欲望,使言行納入正常的禮數。出自《論語·顏淵》。
空空如也:形容空空的什么也沒有。出自《論語·子罕》。
樂而不**:快樂而不放縱。后多形容文藝作品表現愛情的歡樂而不流于**蕩。
出自《論語·八佾》。苗而不秀:比喻資質雖然好,但是沒有成就。
也比喻徒有其表。出自《論語·子罕》。
名正言順:名義正當,道理也講得通。出自《論語·子路》。
磨而不磷:比喻意志堅定。磷,讀lìn。
出自《論語·陽貨》。涅而不緇:比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
緇,讀zī。出自《論語·陽貨》。
輕裘肥馬:穿輕暖的皮袍,乘肥壯的馬駕的車。形容生活奢華。
出自《論語·雍也》。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一個人沒有信用是不行的。
出自《論語·為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