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描寫端午節的句子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第2句】: 描寫端午節的句子
【第1句】:端午節的時候,老人們總會用五彩絲線編一些好看的手繩,給調皮的孩子系在手腕上,再小一些的孩子,還會掛上漂亮的小香囊,據說是辟邪驅毒的。
【第2句】:端午節的由來直到現在還是眾說紛紜,有紀念伍子胥說,亦有紀念孝女曹娥說等等。但一直被廣泛盛傳并最被廣泛認同的是紀念屈原說。
【第3句】:端午節的重頭戲當然是粽子,關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莫過于祭奠投身汨羅的偉大詩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應該帶著一股濃重的悲情色彩。
【第4句】:端午節含蓄蘊藉,內斂而不事張揚。它沒有磅礴的氣勢,也沒有宏大的場景,一切都是那么平緩而舒坦。每家每戶獨自為節日的喜慶而忙碌。
【第5句】: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
【第6句】: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第7句】:故鄉的端午節,浸透著一種濃濃的鄉親、親情。
【第8句】: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
【第9句】:老家過端午節,會像過年一樣地隆重。除了包粽子外,還要蒸糖三角煮咸鴨蛋……記憶中,那時條件好的人家還會到集市上稱幾斤肉,買上幾條魚,做上幾個下酒菜,犒勞一下剛剛忙碌完麥收的自己。
【第10句】: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第11句】: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第12句】: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列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第13句】:哦,端午節又到了。我便歡天喜地的來到年年割艾草、菖蒲的野地里,割了一捆回來,幾乎是每一個大門及房門口都掛上一副。一大清早,整個村子里,散發著濃郁艾草、菖蒲的馨香。
【第14句】:如此悲壯的偉人,如此悲壯的事跡。時過境遷數千年后的今天,我們都忘了這一切一切。我們所記得的,只是粽子,只是龍舟,只是剛被國家確立的法定節日。沒有多少人會記得幾千年前的今天,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心如刀割,絕望地投江自盡。
【第15句】:天灰蒙蒙的,空氣是潮濕的,他獨自來到江邊,面對汨羅江,縱身一躍,從此,歷史上少了一個叫屈原的偉大詩人,多了一個端午節。
【第16句】:沿河而居,珠水兩岸的原居民把劃龍舟當作一種探親訪友、祭祀先人、紀念屈原的民俗。
【第17句】: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
【第18句】:在這里,人們都用了紀念這組字眼。但在事實看來,但無論是哪種由來,端午節都本應是一個悼念日。可是,我所感受到的端午節,是一個舉國歡騰,普天同慶的喜慶日子。
【第19句】:蜇居在城里,能見到各式各樣的粽子,有豆沙的、有五仁的、有八寶的、有雞蛋的、有臘肉的……但,我依然會想起三尖塘里那蓊郁茂密的蘆葦,想起那青青地泛著油光的葦葉和娘親手包制的粽子,那種端午節的味道時常在唇齒間縈繞。
【第20句】:粽子是端午節不可缺少的,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粽子噴香,甜蜜幸福。
【第21句】:當幾個朋友坐在一起討論究竟是誰吃了這個愛心粽子的時候,哈哈的笑聲里,我忽然間明白,曾經那個專屬于我的粽子,我自己是永遠包不出來的。就像記憶中的端午節,永遠都封存在那個已逝的年代了。
【第22句】:芭蕉綠了櫻桃紅,歲月太匆匆。一眨眼,又到了粽子飄香的時侯,我懷念起故鄉的端午節來。
【第3句】: 端午日閱讀短文中,哪些是場面描寫
沈從文的這篇短文,按照時間順序,有詳有略地描寫了端午日這天,人們賽龍舟和趕鴨子的場面.通讀全文,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作者將寫作的重點放在對賽龍舟的場面描寫上,至于趕鴨子的情況,則在此以后一筆帶過、點到為止.
課文的主體部分在文章的第1段,它描述全茶峒人在端午日這天,爭相到長潭觀看賽龍舟的歡樂場景.在這個重點部分,作者主要寫了河邊看劃船、河上賽龍船和勝利者領賞三個場面.這三個場面又是按照賽龍舟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順序來記敘的,顯得脈絡清楚,條理分明.其中:
第一個場面,寫全茶峒人到河邊觀看劃船.在簡單交代了當地端午日的習俗后,介紹了劃船的地段和終點,為下文寫賽龍舟作了鋪墊.“莫不穿了新衣”一句,看似隨意一筆,實則顯示了人們對賽龍舟的看重,突出了過節的喜慶和歡樂.“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民風淳樸,并帶有幾分神秘色彩,顯得虎虎有生氣.“上午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真有點兒迫不及待了.“莫不倒鎖了門”,表示全家出動,家家如此.“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當官的、當地有身份的人也不例外.真正達到了“萬人空巷”的程度.三個“莫不”相當有分量,充分體現了端午日賽龍舟這個傳統活動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整個這一段都在為下文寫賽龍舟的熱鬧場面蓄勢,讓讀者從中讀到了人們喜悅的心情.
第二個場面,寫劃船前的準備、船上賽手的配置和龍舟競賽的盛況.“數天以前就早有了準備”,準備充分,一點不馬虎.“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小伙子”,暗示了競爭的激烈.賽龍船時,作者運用一系列準確而生動的詞語,寫出槳手、帶頭的、鼓手、鑼手有特征的動作,表現了賽船場面的熱烈氣氛.“便使人想起人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運用想像,進一步渲染了龍舟競賽的激烈程度.
第三個場面,寫劃船競賽的優勝者領賞和軍人放鞭炮慶賀的情景.雖然只寫了兩句話,但氣氛同樣熱烈感人.
綜觀這一部分,作者在處理詳略的時候,也是有所取舍的.顯然,對第一、第二個場面作者著筆較多,目的就是為了渲染歡樂的場面和人們過節時喜悅的心情.而對賽后領賞、慶賀的情況則惜墨如金,進行略寫處理.而且,同樣是詳寫的一、二兩個場面,寫法也不盡相同,如第一個場面以記敘為主,達到交代的目的;第二個場面以動作描寫為主,這是由賽龍舟這個活動本身性質決定的,這樣可以給讀者留下具體可感的印象.
第2段,記述賽龍船后人們下水追趕、捕捉鴨子的情景.“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日的愉快起見”,交代放鴨河中的目的.“綠頭”“紅布”,色彩鮮艷,與喜慶氣氛相應.“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可以想見熱烈、歡樂的程度不下于賽龍船.
第3段,簡述劃船競賽和追鴨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表明端午日全民同樂時間很長.在人們的戀戀不舍之中,歡樂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但余音繞梁,不絕于耳,端午節這一天留給人們的快樂卻是永遠韻味無窮、難以忘懷的.
【第4句】: 端午節花的比喻句和擬人句
●☆★脫去你的外衣,你是那樣白嫩,發著淡淡的幽香,舔一舔再咬上一口,我心飛上九2113霄云外,啊,粽子我的至愛!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5261兒端陽,處處端陽處處祥,祝您端午節快樂! ●☆★別光吃粽子,記得要給丈人、丈母娘送禮物哦! ●☆★聞著粽子的飄香,想起遠方的你是否安好?讓我們托偉大4102詩人的福多吃些粽子!快快樂樂過端陽! ●☆1653★每逢佳節倍思親,祝你端午節平安快樂!!! ●☆★粽子該是透入大海的,因為你的胸懷像大海一樣的寬廣,別忘了給自己投一個粽子!祝端午節快樂! ●☆★雖然你身體很好,但屈原說:多鍛練身體,少打麻將,才能多吃粽子,天天健康。
●☆★喜訊:端午節當天,手機號頭兩位數字是13的用戶,可以到街邊小攤版上免費領取粽子,當然,事先要抹上燙傷膏以防被攤主的開水潑到。 ●☆★老媽:從前你會強迫權我吃粽子,而今,孩兒不在母親身邊,用短信編織一個虛擬的粽子送給您,祈天下老父老母平安。
上一篇:經典表達心情句子大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