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龍應臺的目送有哪些感想
100字即可。
急啊
很多時候,最傷感的畫面我們未能看見,只因背后那雙渴望你回頭一瞥的母親的眼睛。
年輕人,總是懷著青春的夢想勇敢奔向未知的遠方,去探索,去追求,去搏一個美好的明天。
但是成功之后那些斑駁的歲月留下了什么
你站在原地,卻再也會不到從前。
就像龍老師在《親愛的安德烈》里面說的,父母只是一棟老房子,不期望孩子愛上這棟房子,只求累了的時候能想起有這么個地方供其避風擋寒。
讀完《目送》,發現親情真的很脆弱,但同時也很強大,足以支持著所有為夢想奮斗的年輕人不斷前進,以那道目送的眼光緊密而讓人心疼地維系著。
龍應臺《目送》的每一篇讀后感
“我地、慢慢地了,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寫在書的封底的話,也是我看這本書的初衷.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所以我遠行是很少讓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己那種無奈的不舍.但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臺已經年過半百,她的閱歷要多過我很多.作為一個母親,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于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位母親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這讓我想到我的母親,在我年少離家求學的時候,她是否也期待我遠去的背影能回頭看她;她是否會在我坐的汽車啟動的時候追過來,和我能多呆一會.但是我卻和龍應臺的兒子一樣,棄母親的感受不顧,做著一切我該做的并且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次去機場送我母親,我也是看著她排著長隊去安檢.我就這么看著看著,希望她能一切順利,身上的化妝水不要因此被攔截.等她結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訴我都OK了,我走了.原來目送中的一個回望會讓一個人心安. 龍應臺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里.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前緣了. 這又讓我想到我的父輩們,我現在所經歷的目送,都是很簡單的凝望.雖然摻雜著不舍和無奈,至少我們都知道歸期,至少我們可以聚首,至少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其實這也算是一種幸福吧. 看著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著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
【第2句】: 龍應臺女士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喜歡他敘事的方式、很細密的用語、以及文章中縝密的心思,讀它的書總讓我有無限的想法,總讓我靈魂在心靈深處擺湯,一面讀著書,也一面思考,是否有哪里和我的生活中相同? 所以這次選了很喜歡的龍應臺的作品—目送,為我的閱讀主題.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得是短的?一條河里的水,是心的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回過幾次? 一開始覺得要批判這本書實在很難,母子的親情哪有批判的馀地? 後來,當我在一次的仔細閱讀,很驚訝的發現,這一次的閱讀是一個很大的收獲,以前的這本書,在心中是驚不起多大的波瀾的,而現在,讀完這本書,種種思緒卻紛紛如潮水涌入.上了大學之後,離鄉背景之後,對於一切的觀感都變了,對父母的愛也不再認為是理所當然,很珍惜回家的時光,對於父母,總覺得對他們虧欠許多. 其實這本書中常常說的是父母對子女離去的嘆息,可是,子女也和不是如此感嘆?因為有自己的命運,不得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我們身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夜半人生盡絕時,默默的流下思鄉的眼淚,每一次回家,都覺得父母為何以如此衰老?為何父母也是如此的漸漸離去? 總是為了不讓他們擔心,讓他們覺得自己過得很好,游子在它鄉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總是在告別時微笑的說再見,在上車時獨自在心中流淚. 想討論的第一點,這本書可能是敘述著父母的情感,以她有個倔強的青春期孩子做對比,卻總忘了,世上多少孩子,有多少人是如此的目送父母親的離去,對於孩子,那更是痛苦,又有多少人曾如此公開的表明孩子的想法? 我知道有一些書有類似的想法,但是通常被歸類為心理教育用途去了.相信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每次回家,最不忍心去面對的是父母又更白了的頭發,而父親因為工作產生了無盡皺紋的雙手,每一次回去總是擔心,是否他已漸漸垂下的肩膀也洩漏了她的蒼老. 每一次返家總是仔細的為他涂上層層的護手霜,因為平常的他總覺得,手已經有了厚厚的皮涂上去也是沒用,所以我只是默默的希望,至少在我回家的時候,他辛勞的雙手可以不因凍傷龜裂,其實我一直明白,我們常常在目送著他人遠去,可最不舍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子女總是知道父母對目送自己的背影感到不舍,父母卻總是不知道,目送著他們漸漸老去的子女,心中也有著不少於父母的不舍,子女離鄉了,總會有回來的一天,而父母老去了呢? 卻是再也換不回的了,所以既然名為目送,龍應臺女士想必也曾經目送著自己的父母目送自己離去,是否,是否這種感覺已經隨著年齡增長而漸漸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