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拗九節的詩歌,文章等,感言等。
越快越好
也許是上輩子兒女們欠父母的太多太多,于是,上天便安排我們這輩子做他們的孩子來報答他們上輩子的恩情。
每個人都想還清這筆債。
但似乎不是那么容易。
——題記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又是拗九節了。
可人們被世間太多太復雜的情感沖昏了頭腦,而忘記了這世界上還有兩個真正值得我們時時刻刻惦記的人。
那便是我們的父母。
我們或許不會記得他們的年齡,但我們決不能忘記他們臉上正日漸增加的皺紋,因為那是我們橫加在他們身上的;我們或許不會記得他們的生日日期,但我們決不能忘記他們的電話號碼,因為那可能是我們與父母聯系的唯一方式。
家家戶戶飄出拗九粥濃濃的香氣。
是父母們為自己熬的吧。
他們的兒女也許正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城鎮里奔波,卻忘了今天是如此重要的節日。
老人們可能滿懷期待地打電話詢問兒女是否能回來過節,可得到的答案卻是否定的。
他們何曾考慮過年邁父母的感受。
失望到最后,只剩無奈和寂寞。
還記得去年的拗九節。
我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買做拗九粥需要的配料后回來自己親手制作。
那種溫馨的場面還依稀浮現在眼前。
我們一家三口一起圍在廚房里,做著各自分配的活,不許要過多的言語,那熱氣騰騰就是最好的證明。
粥熬好了。
我搶著把它們一碗碗裝上桌,坐下后卻是一陣安靜。
我想,我應該對他們說些什么祝福的話吧,可又不知從何說起。
正當我犯愁,媽媽竟將她碗里的棗給了我。
她說,多吃點棗皮膚才會好呢。
我愣了。
這似乎是我該說的話。
可為什么說這話的竟是媽媽。
我哽咽著,不知道該說些什么,最后開始哭。
本該是開開心心過節的,全都是因為我。
我想要挽回。
我搶著收拾碗筷,搶著洗碗。
我只是想讓他們知道,女兒還是愛他們的。
于是那次的拗九節給了我無比深刻的回憶。
關于熬九節給煮熬九粥的日記100個字日記
昨天給老媽打電話的時候,她提醒我說今天正月二十九,是熬九節,有時間自己煮點熬九粥吃,可能是我們那的習俗吧.記得小時候在外婆家,每到這天,舅媽,大姨他們都要帶一鍋的熬九粥到外婆家,說是孝敬老人的.若誰今年的年齡里帶個九,就要吃太平面的.這九啊,還分明九,暗九,明九就是數字里帶九,暗九就是數字是九的倍數.要說這熬九粥的做法其實也沒什么特別,其實就是臘八粥(我覺得).今天一早做的這鍋粥里,放了花生,桂圓,葡萄干,紅棗,用紅糖熬的糯米粥.不過少了一樣挺重要的東西,就是荸薺.煮熟了的荸薺,咬在嘴里脆脆的,咯吱咯吱響.不過好象說不能多吃.說到熬九節,熬九粥,好象還有個典故呢.具體怎么來的,只看過傳說,是個姓目的人,很孝順母親,母親被關在牢里,去看她的時候,他為了東西不被獄卒偷吃,他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 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
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母親的手中。
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我的這碗粥啊,紅糖要是多放點,葡萄干要是綠的那種, 在放上荸薺,那就好看多啦
寒假難忘的一件事作文開頭75字
氏拳基本步法轉換原理 來源:辦公 發間:2009-11-18 查看次數:102 有著三、四百年歷史的陳家溝太極拳功夫,練它對人的身體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
這是練習太極拳人共同思考的問題。
自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就開始全民推廣太極拳健身運動,時間已經過去了50多年,為什么有不少人還在為“操與拳”之間的區別而發生爭執呢
那些以口舌之爭的人,肯定不是用身體結構的變化來求證太極拳所能練到的境界,他們只是用頭腦的想象力來推理太極拳如何地好,而不是真正的舍出身體來探索太極拳境界。
也就是說,學太極拳練法之人,沒有一個正確目標,而導致練拳方法不正確,從而留下了練習太極拳“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的病根。
要想徹底解決“雙重之病”,首先要明太極拳運動原理,而后是體會師父所傳方法在身體中的作用。
拳理至簡至深,只是無法言傳,它就在身體運動的毫厘之間。
如今對太極拳的傳播有這樣一種說法:過去人文化水平低,功夫高,而理論少。
現在人文化水平提高了,卻出現了理論多,而功夫低的落差。
其實對于太極拳的初學者而言,首先要解決的不是如何練出高功夫,而是如何掌握太極拳運動的基本要領。
無論初學者的目的是提高身體素質(治病、健身、養生、長壽等),還是想練成天下第一的功夫。
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就是練太極拳之人根基要穩。
這個根基穩,主要根源是在步法轉換上,身體只有在步法穩定時,才能出現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上虛、下實的靜如山岳功夫境界。
有人會問,能在太極拳運動的招式中,體會到靜如山岳的功夫嗎
能,如果體會不到就不是太極拳。
學好太極拳,可使人們從健身層次,提高到認識身體結構的層次,最終轉變到開發身體能量的層次。
身體上的這個轉變過程是一次次質的飛躍,它即簡單又復雜。
簡單的是;初學太極拳的人,可以在明理老師指導中,馬上就能在身體松弛之中,體會到自己身體中存在靜如山岳的功夫。
復雜的是;這種體會離開老師的指導,自己在身體上就體會不到了。
悟性差的學員認為是老師騙人,悟性一般的學員半信半疑,悟性好的學員勤練之。
不是老師騙人,老師讓學員體會時,是將學員身體的骨骼拆開了,而后按照結構力學原理,從新調整骨骼之間的間架結構,使身體之中即刻就能出現一種膨脹的支撐力。
對身體上的這種潛能開發,如同現實生活中蓋的高樓大廈,修建的橋梁、隧道等等實物。
身體也是如此,只要是間架結構搭配的合理,就能出現一種超出尋常的承重能力。
而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不知道自己身體結構之中有這種潛能,更不知道能量的變換是在毫厘之間。
其實穩定的步法,就是腰部往下的各個關節的合理搭配。
身體上的這個技巧,對明理的老師而言,一般在教學時都會根據樁功的方法讓學員體會。
絕大多數學員在體會時,是在尋找運動方法的對錯,而不是體會身體結構的變化關系。
聽我講之后,有的學員會埋怨老師不把道理講情楚。
根據我的太極拳學、練、研、傳過程判斷;不明理,責任不在老師。
是自己身體基礎達不到太極拳的要求,而急于求成,導致身體固定不住協調運轉規律。
即使是老師把運動原理講的特別透徹,身體上也是無法掌握到這個層次的。
我以師父拳譜中的基本步法為例,講步法轉換體會;從陳氏太極拳外形看,大多是以三七步為主。
三七步在有些武術拳種中叫做“牮樁步”,“牮”字典上解釋為;房屋傾斜,用長木頭支起弄正。
我們練太極拳要想立身中正,只有這種步法是最合理的。
可以說步法轉換的好與不好,決定了太極拳的功夫境界。
而步法轉換的對錯,完全在于膝關節的運轉,它決定身體的承重能力,如果保護的不好,就會一事無成。
當太極拳練到“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層次,你就能體會到太極拳運動如同樁功的境界。
身體上骨肉運動是被動的,身體的協調運動完全是被氣息的收方所牽引,身體只有練到此時,“松”才到了一個層次。
膝關節的運轉,只是身體之中九轉中的一轉,但是這一轉可以決定你練太極拳最終的境界。
怎樣練習才能成功呢
我在以前的體會中寫的很清楚。
細節是這樣的,首先一定要按照拳譜的姿勢,擺正自己的拳架,調整好三七步,拳架姿勢不要過低,身體有下蹲意識就可以拉,是意識和氣息有下沉之意,而后全身不要動,上身保持中正,頭上頂,全腳掌著地,在身體松靜中體會靜如山岳的境界。
膝關節怎樣的運轉是關鍵的問題,如果都會練就不能出現“操、拳”之爭了。
初始是用三七步分開身體重心,通過兩腿之間的重心作用,使腳底與地面產生摩擦后出現擰力,促進踝關節轉動,催動小腿轉動,帶動膝關節劃圈運轉,將支持身體重心的三七弓步旋轉到另一側。
在這種運動中保持三七弓步的步形不變,上身不要偏,身體如立軸隨之轉動大約45°,到位之后在反方向轉動運行。
就這樣來回地轉換身體重心,如此反復練習,舉一反三,熟能生巧。
隨著功夫的增長,慢慢就會體會到,身體的重心不是指身體自重,而是指意識與氣息下沉,這種勁與地面之間有一種支撐力,當體會到二力濟壓作用平衡時,膝關節出現揉搓的自轉現象,身體之中的每個關節都跟隨腳底運轉而運轉,使身體形成了螺旋旋轉的整體轉動功夫層次。
膝關節這樣的緩慢轉動,可以促使身體的各個關節運轉靈活,防止膝關節受到意外傷害。
在膝關節緩慢運轉的同時,也能控制住了身體亂動的毛病,慢慢地就練到了太極拳協調運動的基礎。
練到此時方知,師承太極拳是從有形之中練出意氣,再練到身體隨意氣自然運動。
而不是從簡化太極拳套路,練到傳統太極拳套路,再練刀、槍、劍、棍等器械的太極拳學練過程。
作者:于興亞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著法、要領(75式)(一) 第一勢 金剛搗碓 勢名考釋:金剛搗碓一勢,取義為象形之類。
勢中最末一動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搗,如古代農家舂米之狀 要領:陳式太極拳一路共4個金剛搗碓,而動作連接不同。
第一勢共7個動作。
眼法以正前方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轉。
步法從自然步變小正馬步,右小盤步,左前虛步,左撲步,右側馬步,左大盤步,右前虛步,左獨立步,成小正馬步。
手法包括前掤、引掤,進左步右雙采,左擠右按,左轉身化拿,右膝打襠,震腳等法。
歌訣:搗碓著法變無窮,掤采擠按學用精。
馬弓盤虛步十變,順逆纏絲如游龍。
第二勢 攬擦衣 勢名考釋:此勢是說明作用的。
陳式原名攬擦衣。
洪師因它的著法是從右外側接手。
截攔來勁,發勁迅速輕靈,擦衣而發,不是將對方攬在懷中的,故改為攔擦衣。
有人以戚繼光拳經為據,妄改陳式原名為懶扎衣,于陳式理法不合。
而且戚氏圖像為右手高舉,眼向左視,左手撩衣于后,與陳式攬擦衣勢不同,故不采用。
陳式太極拳一路共4個攬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個。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
眼法以右前方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轉。
前兩個動作的步法仍為上勢金剛搗碓的小正馬步,只是由于身體左右旋轉,而變換腿部纏法,并未變步型;從第三動作起才變為右撲步,右側馬步,而成右弓蹬步。
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進步靠、肘、按、擠等法。
當年我學此勢時,系左手按于左腰,現今習陳式新架者,左手多合在腹前左側,洪師改為合在心口前。
歌訣:攬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進靠攻。
隨勢肘按螺旋擠,體松氣順神要凝。
第三勢 六封四閉 勢名考釋:此勢是說明動作的。
封是封制對方的著法,使之無隙進攻;閉是關閉自己的門戶,做到防守緊嚴。
六封四閉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嚴防對方,便于進攻。
當然這種要求,不只限于這一個勢子。
在陳式太極拳各種著法中,都含有這兩層意義和作用。
陳式老架第一路(十三勢)無此名,其他幾路則有此名,108勢太極長拳中也有此名。
陳鑫先生所著《陳式太極拳圖說》也無此名,但曾說摟膝拗步亦可名六封四閉。
一個手足斜開的大敞門勢子,反以封閉為名,意更深遠。
各勢太極拳仍有“如封似閉”勢名,與此勢毫無相同。
當今陳式一路有6個六封四閉,二路(炮捶)只有1個。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頭套)雖無六封四閉之名,但在攬擦衣與單鞭連接之處有掤捋擠按的動作練法,今命名為“六封四閉”。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眼法以右前方為主。
身法左、右、左、右、右凡五轉。
步法從右弓步變右側馬步。
右撲步。
成左后虛步。
手法包括掤、采、捋、按等法。
據洪均生先生講,陳發科師爺教此勢時總說:捋時左手貼腰向里纏,右手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而且捋的姿勢是用右腕掌之間搭在對方的左肘關節外上側。
說必須這樣四兩撥千斤中的“撥”方能有作用。
從來不許以右手托對方的左肘,認為手總托不動對方肘部下沉的勁。
但如今一般習此勢卻都左手逆纏,高齊左眼,而且以右手托對方的左肘,不知從何時何人變的。
歌訣:六封四閉捋采變,順勢左捋塌外碾。
上引下松隨敵意,跟步雙按閉中封。
第四勢 單鞭 勢名考釋:此勢是象形的,勢子完成時兩手左右展開,如同橫擔一條鞭似的。
陳式一路有7個單鞭,二路(炮捶)只有1個。
陳鑫先生在所著《陳式太極拳圖說》中說:“左轉身蹬一根一勢也名為中單鞭,并說明作用為手腳齊用法。
“今已無人知曉。
各式太極拳名均相同。
要領:此勢共有5個動作。
眼法在一、二兩動作注視右前方。
從第二動作完成,便轉向左前方。
身法右、左、中、左、右凡五轉、步法從左后虛步,變左前虛步,左小撲步,左側馬步,成左弓蹬步。
手法包括右引左按,左引右擠,左進步靠、左肘、左按、擠等法。
陳式太極拳行拳要則背誦篇\\\/沈家楨 陳式太極,要則有八,行拳走架,皆須依它。
一、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 心為令,氣為旗。
意識支配動作,先“意”動而后“形”動。
譜云: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
外部神態,是內在心意顯露于外的表現。
神氣外顯的中心環節,是將內在的意識貫注于外部的動作之中,并在神態上表現出注意力的專一和活潑無滯。
內意和外神不可須臾分離,內意稍一松懈,外神就會散漫。
二、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 譜云:神聚氣斂,身手放長。
虛領頂頸、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是身軀的放長;沉肩墜肘、松腰圓襠和開胯屈膝的旋轉,是手足的放長。
身肢放長的關鍵要領,在于先從用“意”著手,在思想上具有放長和松開的意念,從而促使身肢上具體的放長和松開。
這樣,方能求得柔軟,以去除僵硬、拙力。
三、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動作須節節貫串,一動全動。
下肢旋踝轉腿,上肢旋腕轉膀,中間旋腰轉脊,螺旋纏繞節節上升,以求纏絲勁的完整一氣。
其勁起于足跟發于腿,主宰于腰脊,通背貫臂,形于手指。
毋使有缺陷處,毋使用凹凸處,毋使有斷續處,一纏到底,折疊轉換接下勢。
四、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尾閭正中神貫頂。
身體重心的垂直線,不離開兩腳間距離的中間1/3,謂之“中土不離位”。
如此,方可靈活地轉換虛實。
而變換靈活的內在根由,則在于意氣轉換的靈活。
譜云: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一虛一實。
雙手要分虛實,雙足要分虛實,手與足也要上下相隨,分清虛實。
為了細致地掌握這種虛實,則須要“中”不要“偏”,要“沉”不要“重”,要“輕”不要“浮”。
須知:雙輕、雙沉、半輕半重是3個無病的虛實。
五、腰脊為主宰的節節貫串運動 太極拳要練在身上,不要練在手上,須知腰脊為第一主宰。
行拳時以腰脊為中心,領導全身9個主要運動關節依次動作,螺旋纏繞,一動全動。
譜云:周身節節貫串,毋使絲毫間斷。
只有動用身法,用上腰勁,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六、相連不斷的一氣呵成運動 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這是在手法和步法上的必要措施。
在開合、收放時,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勁。
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
內意和外神始終寓于動作之中,起伏動蕩,內外相合。
故,整套拳架演練時,中間沒有泄勁的地方,也沒有意馳的時候,須自始至終勢勢相連,一氣呵成。
七、剛柔相濟的運動 初學太極,力求柔軟,力求身肢放長,以生彈性剛。
極柔軟,然后極堅剛。
譜云: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常求柔軟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
須知,太極拳是剛柔相濟拳,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惟有五陽并五陰,陰陽無偏稱妙手。
善用剛柔者,到達落點時用剛,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這是表現剛點的正確形象;在一切行氣運勁時用柔,如車輪旋轉滾走不停,這是表現柔點的正確形象。
故曰:行氣用柔,落點用剛,這是劃分剛柔的界限。
譜云:神宜鼓蕩,氣宜內斂。
意氣鼓蕩外顯以呈剛,意靜氣斂內隱以呈柔,神氣顯隱則剛柔變換,這是太極拳剛柔變換的法則。
必如是,方可得剛柔相濟之妙。
八、快慢相間的運動 譜云:初學宜慢,慢不可癡呆;習而后快,快不可錯亂。
慢,須在精神提起與意氣變換的情況下求慢;快,須在動作沉著與能表現出勁別的情況下求快。
對單個拳勢來說,轉關處要慢,過了轉關處逐漸加快,運到落點處最快,然后復轉慢,這是快慢相間的原則。
對整趟拳架而言,每個拳勢的快慢相間,都要具有均勻的變化幅度,慢時都是同樣的慢,快時都是同樣的快,這是勻清的原則。
后記:沈家楨、顧留馨先生編著的《陳式太極拳》一書,是陳式拳愛好者的必讀之書。
該書第一章“陳式太極拳的八個特點”,實為初學者應該掌握的八項鍛煉要領。
關于太極松胯 “我見過的松跨后的測試,是站個前弓步,別人雙掌推你雙肩,如果能穩住經得起推,應該是跨松能沉的特征。
如果跨不能松沉,會很容易的被推起,實際上是被自已的前弓腳把自已給撐起的,感覺上就是浮了起來。
松肩比松跨還難,的確是如前輩所說,松肩沉肩是最難的,也是最后才能松沉好的。
“試想被推的人如果就往前傾,前腿不用力,身體靠在對方的兩手上,何來這個前弓腳的撐力
,松不松胯無所謂。
推不動,其實是推方如果不欺近了,伸出了手卻發不了力。
所以這里是前弓步,就是不讓靠上身子。
不然以雙手為支撐,人靠上去發力,如果雙方體態相近而被推方又是初學的話,被推方必定是要動的。
推方為什么伸出了手卻發不了力
就是因為被推方的胯松了。
這其中的力學分析就涉及太極的核心理論了。
我前面的那個例子里,被推方如果胯沒有松,推方的手改為一輕一重,被推方必然往邊上出去了。
但是如果被推方的胯松了,推方一側手一重,被推方的胯自然轉動,推方就出不了力。
為啥
推方用力越大,推空了人也往前傾得越多,以至根都動了,發不出力,或者一落空下意識馬上回縮以保持平衡。
被推的如果聽勁好,這時候往前一挺/轉,推的人就彈回去了。
這就是發人的道理。
新手動作明顯,高手甚至不見有啥動作,人就飛出老遠。
太極靠力氣大嗎
不是。
借力打力,這是一個例子。
當然,推方如果用力過猛前傾而沒有后縮,那也會被發出去,只是往邊上去了。
我老師用同樣的方法,取小馬步正面站立,我在不靠上去的情況下他只需微微動一下就化掉了我的力。
當然他的功力精湛,可以用腰的轉動,另外視我手推的部位,也可以以輕微的胸腹折疊來化勁。
我用的松胯方法: 沉左臀泛右臀[或沉右臀泛左臀]兩臀上下螺旋翻沉,不許左右搖擺,不許蹶臀. TOP 推磨 傳說張三豐小時,家里做豆腐,他從推磨中悟得太極真諦。
我們平時站完無極樁后,也要徒手模仿推磨的動作。
介紹如下(不只是為了紀念張真人呵): 腳一前一后,成丁八步(非丁非八)。
兩手松握空拳,拳背朝上,拳眼相對,開肩含胸置于胸前,如握一根“丁”字形推桿的“一”處,“丁”桿的勾處連著磨石。
眼神貫注勾處,以防與磨石脫落。
全身放松。
然后,用意驅動腰跨從左到右微微做平圈運動,同時帶動兩拳推動無形的“丁”字推桿,轉動無形的磨石。
(每次3-5分鐘) 見過農村“丁”字大磨的人,可能比較容易練習。
功效:
【第1句】:放長意念,日久能隨意管住對手中心軸
【第2句】:練習丹田平轉 第一基本功: 蹲樁,周身放松,屈膝下蹲,兩足平行距離一肩至一肩半寬,大腿與地平面是45度角,雙膝不能超過腳尖,尾骨微微后翻,上身中正,項自然豎起,頂勁上領,雙目平視前方,胸部平坦自然,不挺胸收胸,自然呼吸,雙臂前伸微屈,兩手相對。
蹲樁時間根據體力決定,先蹲五分鐘,休息一下再蹲,每次總時間不少于半小時,以后每一下蹲的時間增加。
臥:身體弱一點的可以練無極樁。
無極樁也可以在基本功練習間隔作歇息用。
第二個基本功: 抱太極球(后來改為雙手臂松垂襠前,如向井中打水拔井繩狀)練腰襠勁。
方法是在蹲樁姿勢基礎上,增加腰胯旋轉動作,即腰胯左轉右轉,大腿根韌帶不要繃緊,保持松弛,以塌住襠勁,兩腳不動,兩膝隨腰胯轉動;向右轉,右膝向后向上略提,左膝向下向前降落;左轉反之;膝不要左右搖擺,上身保持原高度不變;臀部不能搖擺;同時松肩垂肘,雙臂略屈,雙手以蹲樁姿勢隨腰胯左右轉動在胸前一前一后劃立圈,如抱球轉動之狀。
要求動中求靜,周身放松,不用拙力。
初練5分鐘,稍歇再練,逐日增加時間和次數。
臥:如此松胯,沉墜。
太極基礎的基礎。
詳細的解釋在十樓。
附:李駐軍談拔井繩的練法 拔井繩是洪式太極拳所獨有的基本功法,是練習腰襠勁的主要方法。
拔井繩是一種象形功法,它的練習方法就象從井里面提水。
因為現在的人大都沒有見過打水,更不用說去打水了,所以這個功法本來是很簡單的,但因為人們沒有見過,顯得有點不好理解。
練習時注意腰胯的旋轉是由膝蓋的一提一落來完成的,兩個手也是隨著身體的旋轉,配合膝蓋的起落一個里纏上提,一個外纏下插,猶如手抓繩子將水從井里提出一樣。
第三基本功:劃太極圈,這是主要基本功。
臥:洪老的關門弟子張聯恩老師從開始練拳每天都劃幾千個圈。
這練的是“功“。
苦于沒有明師的朋友如果能夠學會這個,那么幾年純功下來,碰到明師一點撥,馬上可以步入太極大門。
十一樓有視頻。
它是在蹲樁姿勢練腰襠勁的基礎上單手劃圈,分外纏(正旋)圈和里纏(反旋)圈兩種。
先左手劃圈,一般人左手用力干活較少,相對而言僵勁小,柔和些;左手學后可影響右手易于掌握要領。
劃圈時,腰胯的左右轉動配合雙腿的纏絲與練腰襠勁的要求相同。
左手劃外纏(正旋)圈的方法是:右手掐腰 (臥:拇指在后),胸對正前方,左手為掌(掌形為螺旋掌,五指不并攏,也不敞開,虎口合住,拇指尖略外翹,其它四指間略有空隙,五指內側連成內弧狀,掌背與小臂外側連接的腕部一般保持在120°—170°之間),略屈臂,手掌置于左前斜角,中指尖高與眼齊,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對左前下斜角;松肩沉肘,肘尖不得橫指和上揚(臥:肘不過肩,以手領肘),手與眼距離約1尺2寸,目視左手中指尖。
第一動作:腰胯右轉約25°,左掌走外弧線順纏(拇指外翻,小指內裹)約90°,塌腕,收肘貼肋,小臂下斜指向左斜角,中指指向左上斜角,呈立掌形。
同時目視固定目標,不隨手運,看中指尖(臥:目視左前方)。
第二動作:眼隨手運,腰胯繼續右轉25°,左肘貼肋,五指略上揚,塌腕,左掌內收走下弧線待小臂與腹平面成90°時逐漸上揚收至心口前,掌心斜對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對向右后上斜角。
第三動作:腰左轉45°,左肘不動,左掌五指向上,略順纏立改逆纏(拇指內裹,小指外挑),走上弧線向左前斜角上轉,小臂斜上揚(臥:肘低于肩數寸),與腹平面成 90°,中指尖高與鼻尖齊,距離約半尺許,成立掌狀。
第四動作:眼隨手運,腰繼續左轉45°,同時左掌繼續逆纏90°,領肘向左前斜角轉出,中指高與眼平,回至第一動作起勢位置。
劃完一圈,掌中指尖劃出一個360°橢圓軌跡,掌與小臂順纏180°,逆纏180°。
因馬步劃圈,起勢胸對正前方,左手順纏(正旋)第一圈第一、二動作,腰向右轉 45°也可大于45°,三、四動作左轉則90°;第二圈時,一、二動作腰右轉則為90°。
在腰左右轉時,兩肩前后轉動盡量小些,不可大于36°,使軀干略呈擰勁狀(名為立體螺旋)。
左手里纏(反旋)圈方法是:蹲樁姿式同前,正馬步,胸對前方,起勢左肘貼肋,左掌心斜對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對向右后上斜角。
第一動作:腰胯左轉約25°,同時左肘貼肋不動,眼隨手運,左掌中指斜上揚,蹋腕,逆纏走下弧線經小腹前向左下轉,至掌與小腹平面成90°角的左胯前,小臂與地平面成 45°。
此動過程左掌逆纏90°,呈立掌狀。
第二動作:腰胯繼續左轉約25°,左掌連小臂繼續逆纏走向上弧線領肘向左上斜角轉出,中指尖高與鼻端齊,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對向左前下斜角。
第三動作:腰胯右轉約90°,眼隨手運,同時收肘至乳下,收肘過程中,左掌順纏270°,走上弧線,至左腕與肩平,掌在肩外,掌心向后,中指指向左方,小臂與肩平行。
第四動作:腰胯左轉45°,左肘沉至左肋,同時左掌變逆纏45°,收至心口前起勢位置,掌心斜對心口,中指指向右前斜角。
劃里纏圈第一圈時,掌逆纏225°,順纏270°,共495°,而劃出的橢圓軌跡為360°。
第一、二動作腰轉約45°,第三動作腰轉約90°,第四動作腰轉約45°。
以上是正馬步劃圈,左、右側馬步劃圈,手運行方位因胸朝向左側或右側45°,而隨之也變換相應角度,方法要求一樣。
外纏圈、里纏圈的軌跡都是雞蛋形橢圓;外纏圈大頭在外,小頭在里;里纏圈大頭在里,小頭在外。
這兩個圈是太極拳的基本要素,整套太極拳架都是由這兩個圈按不同方位和不同的配合方式組成的。
從手法上說,包含著掤、扌履 、擠、按、采、挒、肘、靠。
練對練熟了這兩個圈及基本功,不僅學拳架容易,在技擊上也非常實用,圈學不對練不熟不可能學好拳架。
洪師爺把劃圈的軌跡叫“公轉”,順逆纏的動作叫手臂的“自轉”。
這三項基本功須在老師指導下練一年左右,打好基礎方可學習拳架。
順逆纏-公自轉-正反旋 順逆纏:身-向左轉為順纏,右轉為逆纏。
腿-膝上提為順纏,膝下垂為逆纏。
手-大指外翻掌心向上為順纏,小指外翻轉掌心向下逆纏。
公 轉:手與臂部配合著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轉(六個方向)。
自 轉:左右上下公轉中的自轉分順逆纏。
手部自轉---大指向外翻轉將掌心轉動向上為順纏,小指向外翻轉將掌心轉到向下為逆纏。
(有時稱順纏為外纏,逆纏為里纏) 正反旋:以右手為例(左手同理):凡手向右轉,順纏下收,逆纏上開為正旋(俗稱正手圈)------拳式如云手、攔擦衣;凡手向右轉,順纏上收,逆纏下開為反旋(俗稱反手圈)------拳式如十字手。
? 洪均生先生詳釋正旋單手圈 手部的正反旋單手圈,指套路中手部的公轉及自轉,手臂、肘、肩部的八法。
演練正反旋單手圈時,腰隨之左右上下旋轉,下肢的順逆自轉,同時鍛煉腰襠的基本功。
洪氏太極拳的特點,講究立體螺旋運動,這種基本功有助于套路線路的熟練與全身的配合,久之自然有佳效。
(因為不論太極拳式多么復雜與不同,在手臂部總是這兩個“正、反旋手圈”與腰襠部的左右上下旋轉,不同只有方向、角度、高低、大、中、小的變化)。
這種基本功法,不易受場地、時間限制,用定歩,側馬歩,活歩均可,根據自身條件,高、低架皆可。
亦可用手的雙順雙逆,或一順一逆練習。
如一路拳第一金剛搗碓第二動作與第五式左轉身搗碓第二動作均為手臂部的一順一逆的例子;二路炮捶拳左單云手,右單云手,一路拳上中下三個云手為正手圈活步的例子;一路拳十字手為雙逆轉雙順的例子等。
練正反旋手圈時應要輕、柔、慢,自然放松,尤其要注意體會與全身螺旋旋轉的配合。
正旋右單手圈手高齊右眼角,角度為胸前45度處。
右手線路如下: 第一動作:身左轉,松肩沉肘到肘貼肋,小臂順纏自轉走外下弧線,手指上揚。
如一路拳第三式六封四閉第一動作的側掤;二路拳右單云手等。
假如對方手在我方手臂下面便為扌履法,如六封四閉第三動作左轉身扌履法。
第二動作:身繼續左轉,手隨身體的左轉,收到心口前,手指上揚,手心斜對心口,手部為掤法,肩、胯部為靠法。
如攔擦衣第三動作的下半圈。
(不拘手順纏收手或逆纏收手,當手收到手心斜對心口時,手指上揚,手部均為掤法,肩、胯部即為靠法)——必須知道的是:第二動作的左轉,左肩與左胯不準轉的過大。
左肩既要與左胯合住,更要與右胯合住。
方法是:左肩略左轉便上挑一點兒,也就是肩部與胯部走╯小弧線(肩部左轉的幅度,不能超過15度)形成往右去的力,形成這一動作的立體形式和角度,右腰部不僅不準凹進去,胯部更是隨身的左轉形成往右前進的力。
關于寒假為父母做一件事后的心得體會的作文,800字以上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于父母。
是父母給了 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 我們成長。
父母的養育之恩, 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
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
”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 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
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
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
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我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 我們感動萬分。
不一樣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其實,今天,對 我們來說,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
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 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
所以,放寒假了,我決定為父母做些事。
在家時, 堅持每天幫父母做一件家務,向父母說一句問候的話.當空閑時, 就和父母談談心,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
因為 媽媽工作的原因,幾乎一月才回家兩次, 并沒有多少時間和她在一起。
但是在父母過生日時, 都會為他我們精心準備一份禮物,讓他我們開心。
為了實現父母對 我們的期望,在學校好好學習。
當父母因工作繁忙時, 就為弟弟妹妹煮飯,做些家務活,以次來減輕父母的負擔,父母生病時,像他我們關心 一樣, 會關注他我們的身體健康,為他我們端水送藥,噓寒問暖。
當 和父母發生爭吵時, 便會做出一些必要的讓步,當自己做錯事情或頂撞了父母后, 就會主動向他我們承認錯誤道歉。
時常會和父母在一起講個笑話,說說 在學校的狀況,讓他們對 我的學習放心。
因為, 我們相信,只要 我們對父母真正擁有一顆感恩之心, 我們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雖然 我們為父母做的事情很小,但父母一定能感受到 我們對他我們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愛與感恩。
定會被 我們的感恩行為所感動。
我們的父母為了 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
他我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我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我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安慰。
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 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于衷,甚至怨氣沖天。
因為 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 現在要行動起來,動一動手,搬一把椅子給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給父母痛飲;動一動口,說一句真誠溫暖的話語給父母聽聽,解除他我們的疲勞,驅散他我們的心病。
孝敬父母原來就這么簡單。
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讓 的爸爸媽媽欣慰,高興和快樂。
又何了而不為呢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我們的稱贊。
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因此, 我們應該用 我們的優異成績, 我們的健康成長和 我們給父母的“八心”來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我們要給父母八心 第一,經常問候,給父母舒心; 第二,少說多做,給父母省心; 第三,誠實守信,給父母放心; 第四,勤奮上進,給父母開心; 第五,虛心好學,給父母稱心; 第六,寬容豁達,給父母順心; 第七,誠實坦蕩,給父母真心; 第八,持之以恒,給父母安心. 想只要 我們做到這些,到那時侯, 我們的父母將會綻開笑臉,生活定會更加燦爛
感恩是有意義的。
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
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 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而似乎又有一條隔離帶,讓 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忘記了那一聲聲快樂,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么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
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求《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每章一篇
一篇100字以內
【第1句】:祥子本來在農村,18歲的時候,失去了父母和薄田,便跑到北平城里來做工了。
生活迫使他當了人力車夫,他既年輕又有力氣,不吸煙,不賭錢,咬牙苦干了3年,終于湊足了100塊錢,買了一輛新車。
這使他幾乎激動得哭出來。
自從有了這輛車,他的生活過得越來越起勁。
他幻想著照這樣下去,干上兩年,就又可以買輛車,一輛,兩輛……他也可以開車廠子了。
【第2句】:祥子每天放膽地跑,對于什么時候出車也不大考慮,兵荒馬亂的時候,他照樣出去拉車。
有一天,為了多賺一點兒錢,他冒險把車拉到清華,途中連車帶人被十來個兵捉了去。
這些日子,他隨著兵們跑。
每天得扛著或推著兵們的東西,還得去挑水燒火喂牲口,汗從頭上一直流到腳后跟,他恨透了那些亂兵。
他自食其力的理想第一次破滅了。
【第3句】:一天夜里,遠處響起了炮聲,軍營一遍混亂,祥子趁勢混出了軍營,并且順手牽走了部隊丟下的3匹駱駝。
天亮時,他來到一個村子,僅以35元大洋就把3匹駱駝賣給了一個老頭兒。
一次,祥子突然病倒了,在一家小店里躺了3天,在說夢話或胡話時道出了他與3匹駱駝的關系,從此,他得了“駱駝祥子”的綽號。
祥子病好以后,刻不容緩地想去打扮打扮。
他剃了頭,換了衣服鞋子,吃了一頓飽飯,便進城向原來租車的人和車廠走去。
【第4句】:人和車廠的老板劉四爺是快70歲的人了。
他在年輕的時候當過庫兵,開過賭場,買賣過人口,放過閻王債;前清時候打過群架,搶過良家婦女,跪過鐵索;民國以后,開了這個車廠子。
他這兒的車的租金比別人貴,但拉他車的光棍可以住在這兒。
【第5句】:劉四爺只有一個三十七八歲的女兒叫虎妞。
她長得虎頭虎腦,雖然幫助父親辦事是把好手,可是沒人敢娶她作太太。
劉四爺很喜歡祥子的勤快,虎妞更喜愛這個傻大個兒的憨厚可靠。
祥子回到人和車廠以后,受到了虎妞的熱情款待。
祥子把30元錢交給劉四爺保管,希望攢滿后再買車。
【第6句】:祥子沒有輕易忘記自己的車被搶的事。
一想起這事,他心中就覺得發怵。
他恨不得馬上就能買上一輛新車。
為此,他更加拼命地掙錢,甚至不惜去搶別人的生意。
祥子在楊先生家拉包月,受了氣,只待了四天就離開了楊家。
【第7句】:心事忡忡的祥子回到車廠已經是晚上11點多。
劉四爺離開家走親戚去了。
涂脂抹粉,帶著幾分媚態的虎妞看見祥子,忙招呼他到自己的屋里去。
桌上擺著酒菜。
虎妞熱情地勸祥子喝酒。
三盅酒下肚,迷迷糊糊的祥子突然覺得這時的虎妞真漂亮,不知咋地,便和她睡在一起了。
醒后的祥子感到疑惑、羞愧、難過,并且覺得有點危險。
他決定離開人和車廠,跟劉四爺一刀兩斷。
【第8句】:在西安門,祥子碰到了老主顧曹先生,曹先生正需要一個車夫,祥子便高興地來到曹家拉包月。
曹先生和曹太太待人非常和氣,祥子在這里覺得一切都是那么的親切、溫暖、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他去買了一個悶葫蘆罐,把掙下的錢一點兒一點兒往里放,準備將來第二次買車。
【第9句】:一天晚上,虎妞突然出現在祥子面前,指著自己的肚子說:“我有啦
”祥子聽后驚呆了,腦子里亂哄哄的。
虎妞臨走時,把祥子存在劉四爺那里的30元錢還給他,要他臘月二十七——她父親生日那天去給劉四爺拜壽,討老頭子喜歡,再設法讓劉四爺招他為女婿。
這天晚上,祥子翻來覆去睡不著覺,他覺得像掉進了陷阱,手腳全被夾子夾住,沒法兒跑。
【第10句】:祥子一次送曹先生去看電影。
在茶館里碰見了餓暈倒在地的老馬和他的孫兒小馬。
老馬是一個有自己車的車夫,他的悲慘遭遇給祥子最大的希望蒙上了一層陰影。
他隱約地感到即使自己買上車仍然沒有好日子過。
【第11句】:祭灶那天晚上,鋪戶與人家開始祭灶,看光炮影之中夾雜著密密的小雪,熱鬧中帶出點陰森的氣象,街上的人都急于回家去祭神。
大約9點,祥子拉著曹先生由西城回家,一個偵探騎自行車尾隨他們。
曹先生吩咐祥子把車拉到他好朋友左先生家,又叫祥子坐汽車回家把太太少爺送出來。
祥子剛到曹宅要按門鈴時,便被那偵探抓住。
原來這偵探姓孫,是當初抓祥子的亂兵排長,他奉命跟蹤得罪了教育當局的曹先生。
孫偵探告訴祥子說,把你放了像放個屁,把你殺了像抹個臭蟲,硬逼著祥子拿出悶葫蘆罐,把他所有的錢都拿走了。
祥子第二次買車的希望成了幻景,他帶著哭音說:“我招誰惹誰了
”
【第12句】:不久,曹先生一家離開了北平。
第二天祥子只得回到人和車廠。
虎妞看見祥子回來,非常高興。
劉四爺的生日很熱鬧,但他想到自己沒有兒子,心里不痛快。
加上收的壽禮不多,他指桑罵槐,把不滿傾瀉在祥子和虎妞身上。
他不愿把女兒嫁給一個臭拉車的。
更害怕祥子以女婿的身份繼承他的產業。
要祥子滾蛋。
虎妞并不買父親的賬,撕破了臉公開了自己和祥子的關系,并說決心跟祥子走。
【第13句】:和父親大鬧了一場后的虎妞,和祥子在毛家灣一個大雜院里租房子成了親。
婚后,祥子才明白,虎妞并沒有真懷孕。
祥子感到受了騙,十分討厭虎妞。
虎妞打算把自己的400多元體已錢用完以后,再向父親屈服,承受老頭子的產業。
祥子認為這樣做不體面,說什么也不干,堅決要出去拉車。
虎妞拗不過他,只得同意。
【第14句】:正月十七那天,祥子又開始拉車,憑的是拉“整天兒”。
拉過幾個較長的買賣,他覺出點以前未曾有過的毛病,腿肚子直發緊,胯骨軸兒發酸,汗拍嗒拍嗒的從鼻尖上、臉上一個勁兒往下滴嗒,接錢的時候,手都哆嗦得要拿不住東西似的。
他本想收車不拉了,可是簡直沒有回家的勇氣。
他感到家里的不是個老婆,而是個吸人血的妖精。
【第15句】:如今的“人和車廠”已變為“仁和車廠”。
劉四爺把一部分車賣出去,剩下的全倒給了西城有名的一家車主,自己帶著錢享福去了。
虎妞聽到這消息后,非常失望,她看清了自己的將來只能作一輩子車夫的老婆,大哭一場后,給祥子100元錢,買下了同院二強子的一輛車。
【第16句】:不久,虎妞真的懷孕了。
祥子拼命拉車、干活兒。
祥子病倒了。
這場大病不僅使他的體力消耗過大,而且虎妞手中的錢也用完了。
為了生活,祥子硬撐著去拉車。
虎妞的產期到了,由于她年歲大、不愛活動、愛吃零食,胎兒過大,難產死去。
為了給虎妞辦喪事,祥子逼迫賣掉了車,這樣,他到城里來幾年的努力全部落了空。
【第17句】:祥子要搬出大院了。
鄰居二強子的女兒小福子來看他,表示愿意跟他一起過日子。
祥子從內心喜歡這個為了養活弟弟而被迫賣淫的女人,但又苦于無力養活她們全家。
看著眼已哭腫的小福子,祥子狠心地說:“等著吧
等我混好了,我一定來娶你。
”祥子又在雍和宮附近的夏家拉上了包月。
年輕的夏太太引誘祥子,使祥子染上了淋病。
【第18句】:病過之后,祥子幾乎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身量還是那么高,可是那股正氣沒有了,他不再要強了。
刮風下雨他不出車,身上有點酸痛,一歇就是兩三天。
染上了抽煙、喝酒、打架的陋習。
對車座兒,他絕不客氣,講到哪里拉到哪里,一步也不多走。
在巡警眼中,祥子是頭等的“刺兒頭”。
【第19句】:冬天的一個黃昏,祥子在鼓樓前街拉著一位客人向京城跑。
后來才發現這人原來是劉四爺。
他把劉四爺趕下了車,感到出了一口惡氣。
【第20句】:祥子沒有辦法,又找到曹先生家里,把自己的一切告訴了曹先生,要曹先生給他拿主意。
曹先生要祥子回他這兒拉包月,答應讓小福子來曹家幫忙,還同意讓出一間房子給他們住,祥子心里充滿了一線希望和光明。
祥子帶著這個好消息去找小福子,可福子兩月前因不堪娼妓的非人生活上吊死了。
【第21句】:回到車廠,祥子昏睡了兩天。
他沒有回到曹先生那里去。
他不再想什么,不再希望什么。
將就著活下去就是一切,他什么也無需再想了。
上一篇:清明節緬懷先祖感言簡短語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