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生面臨死亡時有所感悟的句子
這個難度相當大,恕在下幫不了你。
劫后重生后的感想
經歷過災難后,你會發現生活更精彩。
你會對生命充滿探索,覺得驚心動魄。
給人一種奮發向前的沖勁,世界有太多的不可思議,令我們眼花繚亂。
只有經歷個種劫難,你才發現眼前的生活是那樣的美好,才會使你對人生充滿希望。
會讓自己更加珍惜自己
人死后是什么感覺的
有誰會知道
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經歷過死亡,不知道面臨死亡的一剎那究竟是什么情況。
根據經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聽到醫生宣布他死亡的平靜聲音、親人們悲傷的哭泣聲音,也可以看到一群人手忙腳亂地翻動他那呼吸停止、心臟不再跳動的軀體,他心中焦急,還有許多事情沒有辦完,來回穿梭于圍繞在他身邊的親戚朋友之間,想交代他們要如何如何做,但是大家只顧悲傷哭泣,沒有一個人理會他。
“”上也曾專題報導一位從死亡關頭中復活過來的人,他談及臨死的感受及死后的情形說:他駕車不慎出了車禍,人和車子被撞得粉碎,救護車、醫生、警察和他的家人都趕到現場來處理,這個人的神識已經離開了身體,飄浮在半空中,在嘈雜的人聲里,他看到一大堆人爭論不休,卻仍然搞不清楚車禍是怎么發生的;他于是走過去對警察說:“我親眼看見車禍是這樣發生的……”但是警察卻充耳不聞、視若無睹,旁人好像也無視他的存在,更沒有人聽到他的言語。
這個時候他已經沒有實質的身體,只是精神的存在,他發覺站在自己的形軀之外,成為身體的另一個旁觀者。
感覺到自己的精神在空中浮蕩,并且以極快的速度穿過一條漫長、幽暗、窒悶的隧道。
一個因為頭部受傷從死亡邊緣獲得重生的人,回憶那一次的死亡經驗時說:“我最初感到頭部“轟”地一聲,渾然無知,接著就有一種溫暖、舒適、安祥的感受。
”因為離開了身體,神識、靈魂再也沒有任何的障礙、負擔,便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適感。
還有人說:“死亡的剎那,我有一種非常美好、偉大、和平而又寧靜的感覺。
”另外有一個人則說:“我可以看到自己輕如鴻毛,自由自在地飛向面前光明的世界。
”因此死亡也不完全如我們所想像的那般鬼魅陰森、不寒而栗。
佛經上說我們每個人活在世上,好比烏龜背著軀殼,轉化了有形的身命。
有些人臨死的時候,苦苦戀棧世間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孫家產,不想死、不肯死,好比之被撕裂、被銼刮一樣痛苦。
佛教不是這樣,在佛教里,人死亡之后,脫離了千鈞萬擔的軀殼,感到無比的輕松,就像“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一般飄然無,悠游逍遙。
無論智愚賢不肖,死是人人必經的過程,只是遲速有別,種類各異。
顯貴如秦始皇,雖然可以擁有世間一切,征服天下四海,但是也無法獲得長生;高齡如,縱有八百歲的壽命,從宇宙大化來看,也不過如蜉蝣之。
宇宙含靈,乃至,有生必有死,只是死亡的情況千差萬別,各各不同。
經上將之歸納成四大種類: (一)壽盡而死:這就是一般所謂的壽終正寢,好比燈油燃燒完了,燈火自然就消滅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壽,其實也有上限。
人命在呼吸之間,到頭來還是黃土一抔,所謂“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雖有遲速,相去曾幾何時
”意思是說人壽有限,在劫難逃。
(二)福盡而死:經上說:“世人無知生死,肉眼無知罪福。
”的壽命像水土的氣泡一樣,氣散則滅,自己所有的福報一旦揮霍盡了,自然就會人死神去。
這就和千金散盡的富翁淪為乞丐,終久會餓死、凍死的道理是一樣的。
(三)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說的“橫死”,是本來不應該死,因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異處,例如:戰死、車禍亡故、被人刺殺,以致于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難以卜知的,俗語說:“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就是形容這種變故。
(四)自如而死:前三種死都是不可預料、不能自主的,而這種自如的死法,卻是可以把握、能夠自主的,也就是佛門中“生死自如”的境界。
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緣法量的圓滿和合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鉗制。
例如東晉的道安大師,就對身命壞終的情況操持自如,他在建元二十年的二月初八日,在長安五重寺里鄭重集合了全寺的徒眾,到上禮佛、誦經之后,就平靜的宣示: “我要去了
你們應該如往常一般的為這個閻浮世間弘揚佛法,為癡迷眾生端心正命
” 一聲晴天霹靂,使弟子們震驚非常,紛紛勸挽道安說: “師父啊
您身安體健,一點病都沒有,正該常住世間,續佛慧命,怎么能放手而去呢
現在要開齋了,請師父吃飯吧
” 道安應允了:“好,我就吃一點。
” 于是和平常一樣的進食,飯后和平常一樣的回方丈室休息,就在休息時滅度了。
像道安大師的這種情況,最是無痛無苦、逍遙自如的了。
我們如果能精進學佛,擺脫生死熾然的業識,也可以求證正覺涅槃的境界。
上面所說的幾種死亡,或多或少都會有癥候,經上記載一般人的死亡現象,有三種癥候: (一)地大增上:如果這個人是因為肉體或骨骼的毛病而死,他在臨死時會覺得全身像大陸地沈于海中一樣,緩緩慢慢的一點點沉沒、掩埋,有一種很大的壓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樣。
(二)水大增上:如果這個人是因為血液循環系統不順暢而去世的話,他在臨死時會覺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樣,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濕冷感覺,然后逐漸變為火焰燃燒一般的高熱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樣。
(三)火大增上:這是因呼吸系統障礙而去世的癥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燒,全身感覺到烈風吹刮,碎為微塵,片片煙飛灰滅,如同“火大落入風大之中”一樣。
了解死亡的種類和癥候后,我們再來談一談人死亡之后的情形,照佛經里面的種種記載來看,由于軀殼形體從有形有限轉化為無形無限,人死后的境況要比生前好多了,我們從下面幾點來比較看看: (一)時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時間和空間的限隔,不能隨心所欲萬里遨游,也無法返老還童縱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脫離形體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來去,穿越三界時空了。
(二)肉體的負擔:上說:“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饑渴寒熱,嗔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于身。
”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我們的大負擔-餓了要找東西喂它吃,冷了要替它加衣服,生病時要忍受牽腸腐胃的痛楚……,這個身體所帶給我們的煩惱遠比帶給我們的快樂多。
而死亡之后,魂魄不再受軀殼的牽制,不必再去侍候這個色身,就沒有饑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沒有種種觸受壓迫的負擔了。
(三)人天的神通:活著的時候,人的種種能力都受到軀體限制;死后則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夠穿墻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聽到耳朵所聽不到的訊息。
而且靈魂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夠自由自在地飛行,其運動的速度可以隨意念所生而無遠弗屆。
除了的、母親的子宮胎不能穿越之外,其余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礙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動即至”了。
所以,死亡不是一種結束,不是一切的終止,而是另一種境界的開始。
靈魂從舊有的身體出竅之后,等于離開了生長數十年的人世間,開始為他另一次生命的開展尋找出口。
從死亡到投胎轉世的這一段時間,佛教稱為“中陰身”,中陰身會隨著前世的尋找他投胎轉世的因緣,等到因緣具足轉生之后,便會忘記前世的經歷,這個叫做“隔陰之迷”,因為有這種隔世遺忘的現象,所以今生不記得過去生的種種困苦,而投胎再生后也會忘記今生的煩惱。
順治皇帝有一首詩說:“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
”,就很能說明死亡狀況的流轉。
其實,知不知道過去生,曉不曉得未來世,都不是很重要的問題。
在佛法里面,人是死不了的,死去的只是這個四大假合的身體、軀殼,而生命卻是綿延不斷的。
如法正覺的道心、自性,雖歷千秋萬世亦常存不滅;佛法就是要我們知道這身體如水泡,覺悟世間如幻化,能夠如此,對于死亡的存在便能順其自然,處之泰然了。
人死了過五七是怎么回事
我一直不知道為什么人要過五七,雖然聽到很多的傳說,有的將信將今天我到網上查了查,大致上有兩法我覺得還比較可信,一種說法是:人死了要過七關,每個七天為一關,但最難過的事五七關,五七關是閻王爺關,過了這一關四人就到陰間生活去了;另一種說法是:人雖然已經死了,但一直沒有意識到自己是真正死了,一直在渾渾噩噩之中,到了五七這一天,才感到身上的骨頭有點松,再也起不來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是真正死了,他要離開人間,要投胎到陰間生活了,所以人們要準備好好酒、好菜,為死者送行,也是死者最后的告別,因此,人死了要過五七,而且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
實際上不論哪種說法,都是我們的先人,為了不讓死人長長折磨活著的,也為了不讓活著的人忘了死者,而采取的一種方式,來寄托自己的哀思。
人死了過五七是怎么回事
鳳凰經歷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驗,獲得重生。
身邊的火焰是他體力飽滿
經歷過生死的人有什么感悟?
【第1句】:生命很脆弱,很多時候無能為力,真有不測只能聽天由命,一定要珍惜身體;
【第2句】:心懷感恩,看到太陽照常升起太幸福啦;
【第3句】:珍惜愛人,盡好自己的責任;
【第4句】:少些計較,如果命都沒了,這些世俗的東西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