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佛教指引的人生觀
很抱歉我這樣說,你可能是一個心性甚高,對自己要求又比較嚴苛的人,這樣的性格易受挫折。
希望你明白自尊太大,優越感太重的人是不堪一擊的,趕快振作起來吧。照我看現下沒有一部經文是適合你的,臨時抱佛腳,越報越蹩腳,佛經還是等你心情平靜下來再看吧。
因為佛在每部經文中都要求我們看破放下;你就是不能看破所以執著于事物的外相,因為執著所以放不下,放不下的結果自然就痛苦。放下有限,才能擁有無限。
其實得到的東西不一定好,失去的東西并不一定就不好,修行的人對于一切已成為事實的事情一定要智慧的接受。佛家的放下并不等同于放棄,放下是指擁有但卻內心明白這只是短暫的,不真實的。
這人世間的一切,我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的,所以悟到空性的道理,懂得充滿智慧的隨緣,沒有得失的觀念;得是暫時的,失也不是永遠的,如果將眼光拉長一點,拉到死亡那一刻,得和失都沒有意義。金錢化妝人的外表,佛法卻可以感悟人的心性。
君子有成人之美,不讓古人是謂有志,不讓今人是謂無量。
【第2句】: 求佛教的修心語錄
修心訣 一、為什么要修心? 二、本心被埋沒、失落的原因 (一)為形所役 (二)與世浮沉 (三)積業成障 (四)逐相而迷(沉) (五)隨想入陰 (六)作繭自縛 (七)瞞心昧己 (八)言多必失 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一)要知道自己的心--認知自己的心 (二)制心 (三)要常惺 (四)能舍 四、修心法要 一、為什么要修心? 任何一個人升沉、苦樂、正邪……都是由心決定的。
人,是受思想支配,受認識指導。為什 么要修行?因我們從出生以后,由于自我意識的伸張,主觀意念把一切問題、現象、事實都扭曲了,如果不修行,便一直扭曲下去,活的環境是個變態的環境,心,是個走了樣子的心。
不修心,會活得很苦。 談到修心,先搞清楚修的是哪一顆心?自己有幾個心?用分類法,起碼有兩種。
儒家說:有人 心,有道心。 佛說:心為惡源。
又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由此可知,心有兩種。
這兩種心并不是用解剖學解剖出來的,而是我們自出娘胎這二種心就開始形成;十多歲時,雛形大體完成,受完教育以后,進入社會工作,人心不斷地增強,道心不斷地被埋沒,如果說我們一生下來便是道心,那也不是事實。佛說:心為惡源。
又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不是矛盾?不是,心為惡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夠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
人心是怎么形成的? 它是由根、塵相對,第七識的自我意識,第六識的分別意識,透過五官的采集、見取、納入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表層意識”;在本心的表層上覆蓋了一層塵垢,這塵垢便是我們經 常認為的“自我”。 佛說無我,是針對著我們的表層意識,說這不是你,根本沒有你。
如果你認為這就是自己, 或自己的心,是絕對不正確的。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是原本的心,是摩訶般若,是心的原態,也是生命的共相。
這個 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圓滿,是不須要修的。 須要修的是什么心呢?是我們的“表層意識”。
表層意識掩蓋、埋藏了我們真實原本光明、圓滿、一切具足的本心,要修的就是這個虛假妄 心--表層意識。 古人說:“借假修真”,不是借肉體修法身,而是借我們虛偽的意識來修正、恢復、發掘出 自己原本的真心。
如果問:你有心沒有?你一定會說:我有心,我知道,我清楚,我不會把口袋里錢送給不相 干的人。我吃飯也不會吃進鼻孔里。
我清明在躬,很有理智……。 這并不正確,你是有一顆心;但是你現在沒有心。
你原本的真心被六塵覆蓋住了、埋沒了,而你那個表層意識虛假的心,又支離破碎,四分五裂,欲振乏力,不起作用了。為什么?因為你缺乏一個完整、統一的心--昨天決定的事,今天你會否定;上午決定要做的事,下午又不做了。
你的理智時常和情感交戰,欲望和 德性交戰,你的心是矛盾的,不是統一完整的。 所以,修行,首先要把這個支離破碎、四分五裂的表層意層意識修好。
真心不用修。如果表層意識原本是好的,佛不會講“心為惡源”;《尚書·大禹謨》亦不會說“人心惟危”。
所以表層意識是我們要修的對象;不但要修,而且大部分要揚棄。“借假修真”的前提必須先具備一個完整統一的“表層意識”;而且要給它開個孔道,讓原本的真心出頭來主宰這個統 一的表層意識。
如此,才有修心(行)的可能;否則,便是流于空談。 二、本心被埋沒、失落的原因 真心被埋沒,真心給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塵所覆蓋,主要由于我們沒有認知它、肯 定它、珍惜它,其錯誤原因如下: (一)為形所役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為這個肉體服務,我們所有的念頭動機,都是根據肉體產生,古人說這叫“軀殼起念”,明明它是不永恒,不可貴,死了不多久就發臭,是具臭皮囊,但是我們卻一生都在為它服務,做了它的奴隸。
絕大多數人,以大部分時間來侍奉這個肉體;給它吃,給它穿,它不美,要它更好看。所有患得患失,功利追求,都是為了這具肉體。
你的心既然做了肉體的奴隸,你的心就會因為被忽視而漸漸地遺忘、迷失、沉沒在虛幻里了 。 (二)與世浮沉 人,大多沒有當家作主的意志。
有些人寫自己的傳記,說他曾經做了些什么,那是大言不慚,那并不是他做的,是周遭的環 境為他安排、逼他做的,一如趙匡胤,黃袍加身當皇帝;又如黎元洪,從床底下被拉出來做 督都。 大多數人都是如此,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都沒有當家作主,都沒有自己人生的方向,都只 是被環境所驅使,要他怎樣,他就得怎樣。
這就是與世浮沉--時間過去了,他的生命也腐 蝕、消失了。 因此,看相算命者大行其道,大多數人都被算定了,一生都擺不脫命運的支配。
其實,是大 多數人都不肯自己當家作主而與世浮沉,原本的自己真心才被淹沒,不起作用的。 我們看了《了凡四訓》以后,就知道人是可以當家作主,可以改變并主宰自己的命運的。
佛 經上說:“種子變,則命根變。”只要你發心,你的本質變了,素質提升了,頑鐵忽然變成 黃金,價值自然就不同了。
我們修心,最重要的就是糾正、改變這一點;如不改變這一點,人就不可能成佛,就不可能 在茫茫業海中脫穎而出了。 (三)積業成障 業,是思想行為的總合,一如公司的業績。
為什么叫各位反省?因為真正。
【第3句】: 佛中的生活觀的語錄有什么
有一個叫做長生的人,有一次在拜訪佛時說道:‘世尊啊!我們只是普通的居士,與妻子兒女一起過著家庭生活。
可否請世尊教我們一些佛法,能使我們在今生后世都享有快樂?’ 佛即告訴他有四件事可使他現生得到快樂。第一:不論他從事那種職業,必須求精求效,誠懇努力,并熟諳其業務。
第二:對于以其本身血汗換來的收益,必須善加守護(此處所指的是要將財物妥為收藏,以免為宵小所覬覦等。這些觀念必須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一起考慮。)
第三:須親近忠實、博學、有德、寬大、有智而能協助他遠離邪途、走入正道的善知識。第四:用錢必須合理而與收入成比例,不可靡費,亦不可慳吝。
意即不可貪心積聚財富,亦不可奢侈揮霍。換言之,應當量入為出。
接著,佛又解說四種可以導致在家眾身后快樂的德行。(一)信:他應當堅信道德精神與理性的各種價值。
(二)戒:他應當克制自己,不毀傷、殺害生物,不偷盜、欺詐,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三)施:他應當奉行慈惠,對于財富無所貪著。
(四)慧:他應當發展能夠導致徹底滅苦、證入涅盤的智慧。 有時候,佛甚至于談到如何用錢、如何儲蓄的細則。
比方說,他告訴善生童子,應當以他收入的四分之一作為日常費用,把一半投資在事業上,再把四分之一存起來以備急需。 有一次佛告訴他的一位最忠誠的在家弟子,也就是為佛在舍衛國興建有名的只園精舍的大富長者給孤獨說:過著普通家庭生活的居士,有四種樂趣。
第一:能享受以正當方法獲得足夠的財富與經濟上的安全感。第二:能以此財富慷慨的用于自己、家人及親友身上,并以之作種種善行。
第三:無負債之苦。第四:可度清凈無過而不造身口意三惡業的生活。
此中可注意的是:四項中倒有三項是經濟的。可是,最后佛還是提醒那位富翁,物質與經濟方面的樂趣,比起由善良無過失的生活所生起的精神樂趣來,尚不及后者的十六分之一。
從以上所舉幾個例子看來,可見佛認為,經濟的福利對人生的樂趣是有其必要的。可是,他不承認僅是物質而沒有精神與道德基礎的進步是真正的進步。
佛教雖然鼓勵物質方面的進步,但其重心永遠是放在精神與道德的開展方面,以謀求快樂、和平而知足的社會。 佛對于政治、戰爭與和平,也同樣的清楚。
佛教提倡宣揚和平非暴,并以之為救世的福音。他不贊成任何形式的暴力與殺生,這是人所共知的事,毋須在這里,多所辭費。
佛教里沒有任何可以稱為‘正義之戰’的東西。這只是一個制造出來的虛偽名目,再加以宣傳,使成為憎恨、殘酷、暴虐與大規模屠殺的借口與理由而已。
誰來決定正義與不正義?強大的勝利者就是正義,弱小的失敗者就是不義。我們的戰爭永遠是正義的,而你們的戰爭就永遠是不義的了。
佛教并不接受這樣的論點。 佛不僅教導和平非暴,更曾親赴戰場勸阻戰事之發生。
釋迦族與拘梨耶族因爭盧呬尼河水,而準備訴之干戈的時候,佛出面阻止,即為一例。有一次,也是由于他的一言阻止了阿阇世王攻略跋耆國。
【第4句】: 學佛教對人生有什么益處
信仰佛教的好處 宗教對于人生的重要,其中的道理是明顯易見的,它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極重要的一環,對于人生的鼓舞與振奮,具有無比的力量,同時宗教可以安定社會,凈化人心,使人對未來具有信心與希望,使人可以過著一種較合理、高尚的生活。
一般說來,宗教對于悲觀的人,具有安撫慰藉的作用;對于為非作歹的人,更具有嚇阻警惕的效力;對于純潔善良的人,同樣地亦能有所鼓勵與嘉勉。本章所要討論的是信仰佛教的好處,首先要聲明的是,這并不意味著信仰其他的宗教,就不能得到好處。
誠如張澄基博士在‘什么是佛法’一書所說的:‘佛法絕不詆毀其他宗教。佛法相信眾生根器不同,教導之法,自不能泥一。
’因此‘各宗教與哲學,皆有其價值與功用。各種宗教,皆能在某一時間空間中,對某一類眾生發生教化與利益的作用。
’ 但是宗教之間,由于教主的智慧與胸襟的不同,所說教理的深淺不同,教育方式、精神的不同,因此每一個宗教,雖然多少都能帶給信仰者許多好處,但畢竟是不盡相同的,一間小學和一所大學,雖然都是學校,都能教導學生有關做人做事的道理,及來日立足社會的技能,但進一所小學和進一間大學,所學與所得的又怎會相同?以下所要說明的,就是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第一 佛教可以使人獲得正確的人生觀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與樂觀兩種。(一)悲觀 認為人生短暫,生命空虛,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臉,委靡不振。
(二)樂觀 這一類人也不是真的‘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因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的和意義,他們只是抱著「及時行樂'的觀念,用狂歡、縱欲、熱鬧來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靈,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們漠不關心,他們也不知道。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于悲觀,也不屬于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么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有人懷疑佛教是悲觀的,因為它提倡‘苦空無我’,認為人生充滿著諸多的苦惱,認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永恒的。
其實佛教只是不‘諱疾忌醫’而已,并不是真正悲觀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滿著許多的苦惱嗎?你瞧這個世界那一樣是真實的?永恒的?(不是嗎?連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 佛教并不是一種不負責的宗教,它先要我們認識這個人生是個苦惱的人生,然后進一步地分析這些人生的苦惱都是人自己的無知貪欲招來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這些苦惱。
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們要節制自己的欲望,多為別人服務。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樂,一定不能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只有全體眾生都能幸福快樂,個人才會有真正的幸福、快樂的。
佛教認為功名利祿都是過眼云煙,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此勸人不必太貪戀、太貪求;相反地勸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掙脫這些名枷利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財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個人精神的充實與否,祗有修養品德,凈化心靈,才能歡度心安理得的人生。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積極奮發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貪戀、追求,如此才能‘積極’地為人群服務,再度地‘肯定’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佛教說人的身體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勸人不要‘處處為我’,而要‘我為人人’,因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祿要來何用?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斗,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那會有豐碩的收獲呢?佛教勸人要‘少欲知足’,并沒有要人逃避責任。佛教要人‘鐵肩擔道義’,不能做獨善其身的‘自了漢’,所謂‘眾生無邊誓愿度’,‘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是最好的說明。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并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
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如此,‘各人自掃門前雪。
’的自私心理將不復存在,人人急公好義,古道熱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就是一個充滿著愛與同情,公理與正義的人間了。第三 佛教可以凈化社會人心 我們每天打開報紙一看,整版的社會新聞,都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殺、盜、淫、妄’。
誰不會浩嘆人心不古呢?而一個佛教徒最少要嚴守下列五種基本戒律。
【第5句】: 求佛教的修心語錄
修心訣一、為什么要修心?二、本心被埋沒、失落的原因(一)為形所役(二)與世浮沉(三)積業成障(四)逐相而迷(沉)(五)隨想入陰(六)作繭自縛(七)瞞心昧己(八)言多必失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一)要知道自己的心--認知自己的心(二)制心(三)要常惺(四)能舍四、修心法要一、為什么要修心?任何一個人升沉、苦樂、正邪……都是由心決定的。
人,是受思想支配,受認識指導。為什 么要修行?因我們從出生以后,由于自我意識的伸張,主觀意念把一切問題、現象、事實都扭曲了,如果不修行,便一直扭曲下去,活的環境是個變態的環境,心,是個走了樣子的心。
不修心,會活得很苦。談到修心,先搞清楚修的是哪一顆心?自己有幾個心?用分類法,起碼有兩種。
儒家說:有人 心,有道心。佛說:心為惡源。
又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此可知,心有兩種。
這兩種心并不是用解剖學解剖出來的,而是我們自出娘胎這二種心就開始形成;十多歲時,雛形大體完成,受完教育以后,進入社會工作,人心不斷地增強,道心不斷地被埋沒,如果說我們一生下來便是道心,那也不是事實。佛說:心為惡源。
又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不是矛盾?不是,心為惡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夠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
人心是怎么形成的?它是由根、塵相對,第七識的自我意識,第六識的分別意識,透過五官的采集、見取、納入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表層意識”;在本心的表層上覆蓋了一層塵垢,這塵垢便是我們經 常認為的“自我”。佛說無我,是針對著我們的表層意識,說這不是你,根本沒有你。
如果你認為這就是自己, 或自己的心,是絕對不正確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是原本的心,是摩訶般若,是心的原態,也是生命的共相。
這個 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圓滿,是不須要修的。須要修的是什么心呢?是我們的“表層意識”。
表層意識掩蓋、埋藏了我們真實原本光明、圓滿、一切具足的本心,要修的就是這個虛假妄 心--表層意識。古人說:“借假修真”,不是借肉體修法身,而是借我們虛偽的意識來修正、恢復、發掘出 自己原本的真心。
如果問:你有心沒有?你一定會說:我有心,我知道,我清楚,我不會把口袋里錢送給不相 干的人。我吃飯也不會吃進鼻孔里。
我清明在躬,很有理智……。這并不正確,你是有一顆心;但是你現在沒有心。
你原本的真心被六塵覆蓋住了、埋沒了,而你那個表層意識虛假的心,又支離破碎,四分五裂,欲振乏力,不起作用了。為什么?因為你缺乏一個完整、統一的心--昨天決定的事,今天你會否定;上午決定要做的事,下午又不做了。
你的理智時常和情感交戰,欲望和 德性交戰,你的心是矛盾的,不是統一完整的。所以,修行,首先要把這個支離破碎、四分五裂的表層意層意識修好。
真心不用修。如果表層意識原本是好的,佛不會講“心為惡源”;《尚書·大禹謨》亦不會說“人心惟危”。
所以表層意識是我們要修的對象;不但要修,而且大部分要揚棄。“借假修真”的前提必須先具備一個完整統一的“表層意識”;而且要給它開個孔道,讓原本的真心出頭來主宰這個統 一的表層意識。
如此,才有修心(行)的可能;否則,便是流于空談。二、本心被埋沒、失落的原因真心被埋沒,真心給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塵所覆蓋,主要由于我們沒有認知它、肯 定它、珍惜它,其錯誤原因如下:(一)為形所役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為這個肉體服務,我們所有的念頭動機,都是根據肉體產生,古人說這叫“軀殼起念”,明明它是不永恒,不可貴,死了不多久就發臭,是具臭皮囊,但是我們卻一生都在為它服務,做了它的奴隸。
絕大多數人,以大部分時間來侍奉這個肉體;給它吃,給它穿,它不美,要它更好看。所有患得患失,功利追求,都是為了這具肉體。
你的心既然做了肉體的奴隸,你的心就會因為被忽視而漸漸地遺忘、迷失、沉沒在虛幻里了 。(二)與世浮沉人,大多沒有當家作主的意志。
有些人寫自己的傳記,說他曾經做了些什么,那是大言不慚,那并不是他做的,是周遭的環 境為他安排、逼他做的,一如趙匡胤,黃袍加身當皇帝;又如黎元洪,從床底下被拉出來做 督都。大多數人都是如此,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都沒有當家作主,都沒有自己人生的方向,都只 是被環境所驅使,要他怎樣,他就得怎樣。
這就是與世浮沉--時間過去了,他的生命也腐 蝕、消失了。因此,看相算命者大行其道,大多數人都被算定了,一生都擺不脫命運的支配。
其實,是大 多數人都不肯自己當家作主而與世浮沉,原本的自己真心才被淹沒,不起作用的。我們看了《了凡四訓》以后,就知道人是可以當家作主,可以改變并主宰自己的命運的。
佛 經上說:“種子變,則命根變。”只要你發心,你的本質變了,素質提升了,頑鐵忽然變成 黃金,價值自然就不同了。
我們修心,最重要的就是糾正、改變這一點;如不改變這一點,人就不可能成佛,就不可能 在茫茫業海中脫穎而出了。(三)積業成障業,是思想行為的總合,一如公司的業績。
為什么叫各位反省?因為真正反省的人是可以認。
【第6句】: 求佛教一些關于輪回的語句~~
有了我執就會造業,造業便會形成輪回。
種因感果,三世流轉。
想起從前,能夠安命,決不怨天尤人;為了未來,能夠奮發向上,決不懶惰放逸。安命而又能創命的人生觀,是三世因果論的一大優點。
如果將所有女人都視做自己的母女姐妹,則不但淫欲之心不生,而且還能脫離生死輪回的苦海。
我們要斷輪回,出三界,必須在起心動念處著手,如能發菩提心,專精一念,求生極樂世界,那么所造的是佛因,將來一定結成佛果。
“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還愛為基”。
所謂世俗菩提心,即發心觀想:三界中所有的眾生,無一不曾做自己的父母,他們現在沉溺在輪回的苦海,我應想盡一切辦法救度這些可憐的眾生,使他們得到佛的果位獲得究竟的大安樂。
死并不可怕,怕的是活著造惡業因而感受因果報應,并恒常感受輪回之苦。
對于一個佛教徒而言,離婚是件很不好的事情
能夠挽回的婚姻,一定要力圖挽回
離婚的目的不是為了再婚。多一次婚姻,多一層因果,弄不好便陷溺在輪回中,求出無期。不得已離了婚的父母,仍要和孩子好好相處,
【第7句】: 佛教的處世哲學和人生態度是什么
所有道中八正道(注1)最殊勝,所有法中四圣諦(注2)最殊勝,
所有境界中不執著(涅盤)最殊勝,兩足眾生中佛陀最殊勝。 (偈273)
這是唯一的正道,除此之外,再沒有證入清凈知見的正道了,奉行此正道吧!魔波旬就無能為力。 (偈274)
奉行此正道,就可以滅盡諸苦,此一正道也是我滅盡諸苦,證悟圣果(成為佛陀)時所宣說的正道(法)。 (偈275)
你們應該自己努力,如來只是指出正道而已,奉行此一正道并且禪修的人,可以解脫魔波旬的束縛。 (偈276)
這是佛陀的修行哲學。也是佛陀的人生態度。
佛陀的教誨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偈183)
諸佛說涅盤至上,忍辱是最高的苦行,傷害他人的人不是出家人,壓抑他人的人也不是沙門。(偈184)
不誹謗,不傷害他人,嚴守戒律,飲食知節量,僻靜處獨居,勤修增上定(注),是諸佛教。(偈185)
這是佛陀的處世態度。
上一篇:寫景優美句子100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