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家長評價
閱讀《三國演義》后家長的寄語:《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漢、魏、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和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
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
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于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家長感言字數幾十個字就行
三國演義家長感言《三國演義》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其中,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讓我大為感嘆,為后人豎立了很好的榜樣;劉備的仁慈、寬容是治國的一劑良藥,才得來了一個盛世;三國的人物更是令我敬佩不已: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卻并不居功自傲,關羽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為劉備立下汗馬功勞,忠義永存,英雄無愧;“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為我們至今傳誦;張飛是一個打仗能手,幾乎每次都勝利而歸,不過,張飛的暴躁脾氣,也給他惹來了不少麻煩。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
引伸的用法,如善用兵是“小諸葛”,勇戰者稱“常山趙子龍”,結拜兄弟是“桃園結義”,卜卦看相以“賽諸葛”為招牌,宗親會把“劉關張趙”認同一家。
餓了說“肚子在唱空城計”,更有一些我們學過的諺語,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等。
《三國演義》是文學界的瑰寶,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家長感言: 看了這篇文章,我覺得適當得給孩子讀一些好書,確實受益匪淺。
看了《三國演義》,孩子寫出了人物性格的概括,并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以后的學習也會很有幫助。
同時希望孩子以后盡量多讀一些好書
三國演義的家長感言怎么寫
家長感言是讀后感么
請談一談讀《三國演義》的心得體會。
《三義》讀后感言 最近,電視劇《三國》正在一度熱播。
有些集劇情的改變,令我啼笑皆非。
這也許是我對《三國演義》的理解吧
《三國演義》是一部優秀的歷史小說。
它起源于漢靈帝年間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描述了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彝陵之戰等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近百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眾多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
作者通過真實動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主統治階級內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訴了統治者的暴虐和丑惡。
羅貫中筆下的人物,被描寫的栩栩如生,個性鮮明。
如:奸險狡詐的曹操,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心系百姓的劉備,武藝高強的關羽……諸葛亮可謂是最受大家推崇的人了。
在書中,他是智慧的化身。
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氣周瑜……各種事例無一不體現出他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確,他有著淵博的軍事,軍事政治才能和經天緯地之才。
他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也源于對天下大勢的調查分析。
《出師表》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更證明這位蜀國賢相不僅有安邦治國的軍政才能,而且有為國家興亡的獻身精神。
書中的歷史人物深深地打動了我。
劉關張的團結一心,勇往直前,讓我領悟到團結的力量與頑強的精神品質。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的奉獻精神,讓我懂得了默默無私的貢獻精神的偉大。
每當我翻開《三國演義》,閱讀那一段段蕩氣回腸的文字,心里總會響起一種共鳴,感到一種震撼。
我仿佛來到了歷史的星空,我的眼前又浮現出了昔日群雄逐鹿的情景。
從中我明白了應以智處事,以勇克難,以信待人……就會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人,一個成功的人。
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但如果失去了勇往直前的精神,人們將會變得沒有生氣,心灰意冷。
作為我們來說,在今后的人生中,會遇到許多困難,那么,我們就應該樂觀積極的面對,堅持不懈地努力,總結和吸取自己失敗的原因和根據,再采取措施改正糾偏。
我們的人生就會走向一個正確的軌道。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只有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才可以勵志圖志。
僅供參考,這是我以前的文章
三國演義的好詞好句及感想
好詞:
【第1句】:三顧茅廬
【第2句】:草船借箭
【第3句】:望梅止渴(曹操用的計策)
【第4句】:
【第5句】:三分歸一
【第6句】:樂不思蜀
【第7句】:三足鼎立
【第8句】:妄自菲薄(見的出師表,演義中有引用)
【第9句】:過五關,斬六將
【第10句】:
【第11句】:白衣渡江
【第12句】:
【第13句】:只欠東風
【第14句】:身在曹營心在漢
【第15句】:
【第16句】:溫酒戰華雄
【第17句】:割發代首(曹操干的)
【第18句】:單刀赴會
【第19句】:水淹七軍
【第20句】:桃園結義 好句:
【第1句】:
【第2句】:,浪花淘盡英雄(演義的開場白)
【第3句】:,(劉備告誡阿斗的話)
【第4句】: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
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
(演義中贊趙云的詩句)
【第5句】: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
(曹操) 如果好句詩句不行的話,不知道下面的啊行
卻說玄德同行軍民十余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背包者不計其數,路過劉表之墓,玄 德率眾將拜于墓前,哭告曰:“辱弟備無德無才,負兄寄托之重,罪在備一身,與百姓無干。
望兄英靈,垂救荊襄之民
”言甚悲切,軍民無不下淚。
忽哨馬報說:“曹操大軍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趕來也。
”眾將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
今擁民眾數萬,日行十余里,似此幾時得至江陵
倘曹兵到,如何迎敵
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
”玄德泣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
今人歸我,奈何棄之
”百姓聞玄德此言,莫不傷感。
后人有詩贊之曰:“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
至今憑吊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
” 玄德不忍相離,送了一程,又送一程。
庶辭曰:“不勞使君遠送,庶就此告別。
”玄德就馬上執庶之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會卻在何日
”說罷,淚如雨下。
庶亦涕泣而別。
玄德立馬于林畔,看徐庶乘馬與從者匆匆而去。
玄德哭曰:“元直去矣
吾將奈何
”凝淚而望,卻被一樹林隔斷。
玄德以鞭指曰:“吾欲盡伐此處樹木。
”眾問何故。
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上面是劉備哭時的一個情景描寫 望梅止渴: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為激勵士氣曹操說:“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
” <<赤壁之戰>>但見:黃蓋用力一招,前船一齊發火.火趁風威,風助火勢,船如箭發,煙焰漲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時皆著,又被鐵環鎖住,無處逃避.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一派通紅,漫天徹地...... 赤壁大戰集天下雄豪,魏蜀吳三方較計,水陸空縱橫交錯.場面情景浩瀚壯闊,人物刻畫惟妙惟肖,其情其景至今猶歷歷在耳.其絕妙的時間人物地點的描繪安排足以冠絕古今. 這時,東吳也密切注視曹軍動向,孫權親率人馬駐守柴桑。
為聯吳抗曹,諸葛亮前往柴桑游說孫權,舌戰群儒,曉以利害,終于促成了孫劉聯盟。
孫權令周瑜領兵抗曹。
周瑜率兵往夏口,劉備移兵樊口,共拒曹操。
周瑜嫉恨諸葛亮才華不能為吳所用,先派諸葛瑾勸說諸葛亮事吳,不成,即起心暗害。
諸葛亮以大局為重請魯肅勸告周瑜共同對付曹操,不要相互謀害。
周瑜在三江口初敗曹軍,曹操派蔣干勸周瑜投降。
周瑜設下群英會款待這位舊友,大談東吳兵強糧足的情況,讓蔣干無法陳述勸降之意。
晚上,周瑜又邀蔣干入帳共寢,故意將假造的曹操水軍都督私通東吳的信件讓蔣干得知。
蔣干中計,回去報告曹操,殺了深得水軍之妙的水軍都督蔡瑁和張允,除去了水路進攻的一大障礙。
隨即,周瑜又派龐統去曹營獻計,曹操誤納了龐統的連環計,將戰船以鐵鏈相連。
這年冬天,吳蜀聯軍準備就緒,決定采用火攻之策。
而曹操則在戰船上置酒設樂,大會諸將,持朔賦詩。
謀士們一再提醒防范吳軍火攻,曹操皆不以為意,以為東吳缺少火攻所必須的東南風。
然而,諸葛亮算準天時,準確預見了東南風的出現。
伴隨大風刮起,詐降的黃蓋沖來火船,曹操被張遼救上小船,得以逃脫,此時軍營、戰船火焰騰空,曹軍大勢已去。
曹操急率人馬撤退,在奔往烏林的路上,被呂蒙追殺;在去合肥的路上又被太史慈、陸遜伏擊;在往彞陵逃命時,又先后被趙云、張飛沖殺,曹操被殺得膽戰心驚。
待驚魂稍定之后,曹操望華容道逃奔,見此處并無伏兵,不禁大笑道:“人人都說周瑜、諸葛亮足智多謀,依我看來,到底是無能之輩。
如在此處埋伏軍隊我等就只好束手被擒了
”話未說完,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關羽跨赤兔馬,提青龍刀,攔住去路。
曹操見是關羽,拱手告道:“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
”關羽聽了曹操哀告,又見曹軍將士驚驚惶惶,哭拜于地,越發心中不忍,于是勒馬回頭,令眾軍四面散開,放了曹操一條生路。
曹操敗歸許都,令曹仁駐守荊州。
周瑜攻曹仁,被伏兵射中左肋。
劉備眾將則先后攻下南郡、襄陽、荊州,并招降了黃忠、魏延諸將。
至此,劉備占據荊州。
《三國演義》的摘抄、體會、心得
書名:三國演義作者:出版社:岳麓出版社主要內容: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魏、蜀、吳三國相繼倔起,成鼎足之勢,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長劇。
本書就是以此為歷史背景演繹出的一部歷史小說。
漢末爆發黃巾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豪強,他們彼此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戰。
死后,少帝劉辨繼位,外戚何進當權,宦官殺死何進。
起兵誅殺宦官,又被打敗,廢劉辨而立獻帝。
司徒巧施連環計,以貂蟬離間、呂布父子,然后聯合各路豪強,殺死董卓,而又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所殺。
隨后,軍與另外17鎮諸侯割據混戰,最后,形成了三股強大的勢力:北方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殲滅、袁術等勢力,統一了,占據了中原地帶;最初轉徙不定,直至他三顧茅廬。
得諸葛亮出山輔佐,才制定了正確有效的戰略方針,即以“帝室之胄”、 “光復漢室”為旗號,以“聯吳抗曹”為基本方針。
最后,經過“”,迫使北還,得以占據益州與荊州部分。
逐步發展壯大;江東孫氏自孫堅開始,就以江東六郡81縣為根據地站穩了腳跟,直至孫權,實力日益增強。
此后,三國爭戰層層展開。
先是孫權乘關羽和曹兵交戰之際,派兵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死于孫權之手。
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廢漢自立,定國號“魏”。
劉備亦繼漢統,建立蜀漢。
為報關羽被害之仇,劉備親征江東,結果孤軍深入,為陸遜所敗,劉備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諸葛亮。
其后,孫權建立吳國。
劉備死后,諸葛亮輔佐少主劉禪,獨撐危局。
其間,諸葛亮堅持聯吳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獲之后,穩定了后方。
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敗告終,諸葛亮也積勞成疾,病死軍中。
他死后,姜維繼其職,先后九伐中原,同樣無功而返。
后主劉禪昏職聵,朝政腐敗,蜀漢國力日漸衰弱。
精彩語句摘抄:懊悔無及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八回;“令人往探之,果是虛營,只著數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
曹真懊悔無及。
” 傲慢少禮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自襄陽趕劉玄德不著,來投韓玄;玄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
” 傲睨得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原來曹自破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飲宴,無事少出,國政皆在相府議。
” 傲睨自若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簡雍在城下喚門。
(劉)璋令開門接入。
雍坐在車中,傲睨自若。
” 安身之地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回:“近聞劉景升病在危篤,可乘此機會,取得荊州為安身之地。
” 不成體統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三回:“刻印不及,以錐畫之,全不成體統。
” 寶刀不老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忠(黃忠)怒曰:‘豎子欺吾年老
吾手中寶刀卻不老。
’” 倍道而進三國演義讓我學到:要善于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
曹操赤壁之戰為什么會敗
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
”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
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
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
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么辦
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后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
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敗原因。
毛澤東就曾經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
名著是經得起反復閱讀,反復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
讀了三國演義的感受是50字左右
三國演義家長讀后感三國演義家長讀后感 三國演義家長讀后感讀了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 一的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
刻劃了近200 個人物形 象。
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
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
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 劉備,保護好二嫂的。
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 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
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 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
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 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
三國演義主要內容和讀書感悟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
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漢末年,漢室衰弱,黃巾起義,各路英雄乘剿黃之機發展勢力。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最強。
連年混戰,弱肉強食。
官渡之戰,曹操滅袁紹,統一北方。
赤壁之戰,吳國大將周瑜大敗曹操,使曹操暫無力侵犯長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對穩定的局面。
三國是曹操的魏國,孫權的吳國,和劉備的蜀國。
曹操死后,曹匹稱帝。
大將司馬昭統一全國,結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奪魏為晉,建立晉朝。
1\\\\ 說實話,三國演義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有著很好的內容,讀了三國以后對我的幫助很大。
其中包括了三英戰呂布、火燒赤壁、官渡大戰、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等……有些事讓人哭笑,有些事讓人大笑、有些事讓人悲傷、有些事讓人大罵他們…… 讀了《三國演義》我增長了許多智慧,也懂得了古代的一些文化,更重要的是讓我知道古代人是多么的聰明,奸詐。
讀了《三國演義》讓我知道了許多聰明明智的事,例如諸葛亮的七擒孟獲,一點小疏忽的周公瑾火燒赤壁,還有諸葛亮火燒連營,只不過司馬懿命大,沒燒死。
讀了《三國演義》我知道了三國的武將都是義字當頭。
讀了《三國演義》我知道了古代有文有武的將領非常多,但是笨蛋也不少。
讀了《三國演義》我知道天下最后是由魏國的司馬家族統一了天下,成為晉朝。
這就是我對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諸葛亮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可惜,可惜。
2\\\\著激動的心情,我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仿佛進入了一種境界。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后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
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
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
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
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
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
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忠。
其實,《三國演義》中的大人物、大豪杰、大英雄還有很多很多,多得觸手可及。
這些人物很值得我們學習。
平時,我不太喜歡幫助別人,如果別人遇到了難題,我就不太喜歡幫助別人,但是我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后,就不這么做了,好像自己變得開朗大方起來。
我覺得我們應該像英雄人物一樣,全心全意幫助別人,保家衛國,無私奉獻,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孩子,。
讀了《三國演義》之后,我覺得我似乎長大了許多,成熟了許多,不再像以前那樣自私自利了。
這本書真是知識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