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人跟個神經病似的,從來不考慮下別的的感受,總覺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對的。
在很多人的頭腦中,常常存在一種錯誤的概念,就是把神經病和精神病混為一談。
每當聽到人家說“神經病”,馬上就會想到“瘋子”、“傻子”。
所以,不少文藝刊物和電視、電影中常常出現將精神病稱為神經病的錯誤叫法。
其實,精神病和神經病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不能混為一談。
精神病,也叫精神失常,是大腦功能不正常的結果。
現有的儀器設備還查不出大腦結構的破壞性的變化。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精神病是由于患者腦內的生物化學過程發生了紊亂,有些患者的中樞神經介質多了,有些則是缺少某些中樞神經介質,或是某些體內的新陳代謝產物在腦內聚集過多所致。
由于精神病患者大腦功能不正常,所以這些患者出現了精神活動的明顯不正常,如莫名其妙地自言自語,哭笑無常,有時面壁或對空怒罵,有時衣衫不整,甚至赤身裸體于大庭廣眾面前…… 神經病是神經系統疾病的簡稱。
前面已提到神經系統是人體內的一個重要系統,它協調人體內部各器官的功能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起著“司令部”的作用。
凡是能夠損傷和破壞神經系統的各種情況都會引起神經系統疾病。
例如頭部外傷會引起腦震蕩或腦挫裂傷;細菌、真菌和病毒感染會造成各種類型的腦炎或腦膜炎;先天性或遺傳性疾病可引起兒童腦發育遲緩;高血壓腦動脈硬化可造成腦溢血等等。
那么,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有哪些癥狀呢?頭痛、頭暈、睡眠不正常、震顫、行走不穩定、下膠癱瘓、半身不遂、肢體麻木、抽風、昏迷、大小便不能自己控制、肌肉萎縮以及無力等均是最常見的表現。
概括地說,可以將癥狀分為兩類:一類是癥狀,表現為疼痛、麻木;另一類是破壞癥狀,表現為癱瘓。
當然,有些神經病患者也可以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精神失常,但這種精神失常和精神病人的精神失常有所不同,根據癥狀、檢查以及各種化驗等可以把這兩者區別開來。
由此可見,神經病和精神病是不同范疇的兩種疾病,其發病原因、臨床表現等均不一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把這兩種概念搞清楚。
如果遇到精神病患者看病的話,應當建議他到精神病院或精神科去;而神經病患者,則應該到神經科去看病。
需要說明的是,神經衰弱和神經病、精神病也完全不同,更不能混為一談。
神經病、神經癥和精神病的區別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開玩笑或者罵人時經常使用“神經病”這個詞,其實,人們心里想表達的內容主要是“精神病”方面的涵義。
一般的人不大清楚神經病、神經癥、精神病三者之間到底有何關系,有時甚至以為他們是一回事。
其實,三個概念有很大的區別。
(1)神經病。
神經病指神經系統發生的器質性疾病。
根據神經所在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可以把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
根據神經所支配的對象的不同,又可以把神經系統分為軀體神經和內臟神經。
神經病指中樞與周圍神經或者說內臟神經與軀體神經表現出解剖學上的病理特征,其主要特征是神經有器質性的病變。
(2)神經癥。
神經癥又稱神經官能癥、心理癥或精神神經癥,是一組輕性心理障礙的總稱。
神經癥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主要基本上都是主觀感覺方面的不良,沒有相應的器質性損害。
表現為當事人一般社會適應能力保持正常或影響不大;有良好的自知力,對自己的不適有充分的感受,一般能主動求治。
(3)精神病。
精神病指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的認識、情感、意志、動作行為等心理活動均可出現持久的明顯的異常;不能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動作行為難以被一般人理解,顯得古怪、與眾不同;在病態心理的支配下,自殺或攻擊、傷害他人的動作行為;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患者往往對自己的精神癥狀喪失判斷力,認為自己的心理與行為是正常的,拒絕治療。
神經病和精神病 神經病和精神病這兩個詞,在民間語言中基本上是通用的,是同一個意思。
但在醫學語言中,這兩者有明確的區分。
所謂精神,是指人的感覺、知覺、記憶、聯想、情感等各方面的總稱。
精神方面出了問題,就表現為精神活動與周圍環境不協調,即病人自己的所見所聞、心里想的事情、感情的變化與正常人大不相同。
比如一屋子人好好的,他非說進來一只大老虎,在地上轉了三圈又出去了;或者本來生活很正常,他卻無緣無故地發愁,無心茶飯,不思工作,整天在床上躺著。
因為精神活動都是大腦的功能,所以在神經系統疾病時,或者其它部位的疾病影響到大腦時,有時就會產生一定的精神方面的異常,我們把這叫作精神癥狀。
反之,在大腦沒發現什么具體問題的情況下,出現了精神方面的嚴重異常,就叫精神病。
這兩者的關系,通俗地總結一下:精神表現不正常的人,如果經過的客觀檢查,發現了病變,就是精神癥狀直接治療原發病就可以了;如果沒發現病變,就很可能是精神病,需要由精神科醫師來治療了。
在臨床工作中,經常可以發現,由于人們對某些精神病人早期的病態思維和行為改變缺乏識別,以致延誤治療,導致患者行兇、放火和自殺等惡性事件的發生,給社會、家庭及患者本人造成嚴重影響。
其實精神疾病發病的早期多有思維和行為方面的異常改變,只是它們往往不典型,而為人們所忽視。
如果發現一個人的精神活動與周圍環境不相協調一致;精神活動過程的完整性或行為的協調性被破壞;情緒和性格特征的不穩定,就應該警惕其是否患有精神病。
在家庭生活中,遇到以下情況可能提示精神病的早期癥狀: 睡眠障礙:常表現為入睡困難或不能入睡,日夜顛倒。
精神病人的失眠與正常人的失眠不同,精神病人失眠無明顯原因,無痛苦體驗,也從不主動求醫,常連續數日出現,雖徹夜不眠,次日仍毫無倦意,有的病人甚至表現為精力旺盛。
記憶障礙:表現為記憶減退,尤其以近記憶減退為主,經常丟三落四,剛做過的事轉身即忘。
過分敏感多疑:對周圍人的一言一行都特別敏感,如聽到別人講話,就懷疑是在議論自己,別人做事是針對自己;有的甚至捕風捉影,無中生有。
這種多穎與正常人的多疑不同的是,雖經事實證實而否定,但患者仍堅信不移,無法說服,內容荒誕無稽。
這種病態的思維稱之為妄想。
性格改變:精神病人早期可出現性格改變,原來熱情、樂觀、合、善于交際的外向型性格的人,漸變得獨處、少話、淡漠、退縮,社會功能逐漸降低,若沒有特殊原因,應考慮系病態所致,而決非一般人認為的思想問題,應引起重視。
判斷抑郁癥的“五字要訣” 抑郁屬于情感性疾病。
我國的調查研究顯示:情感性精神病的發病率為 0.76% 。
女性高于男性,可能與女性生活負擔較重,面臨應激事件 ( 如懷孕生產等 ) 較多有關。
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中青年的發病率在逐漸升高,更應引起注意 . 1 、懶 。
抑郁癥患者經常會在沒有任何原因的情況下,突然變得疲乏懶散,連簡單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作業或做家務難于應付。
平時很勤快的人,突然感到上班成了負擔和壓力,勤奮求學的學生突然會感到自己學習無能,聽不進,學不下去,上課無精打采,連家庭作業也無常完成。
2 、呆 。
表現為患病后動作減少,行為不敏、思維遲鈍、構思困難、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難以集中、理解力和腦功能明顯減退。
3 、變 。
患病前后,判若兩人,性格明顯改變,自我感覺很差,精力、體力和腦力大不如以前,并且逐漸變得沉默寡言,不茍言笑,見人避開。
4 、憂。
患者意志消沉、無信心、無活力、無愉,心情壓抑,萬念俱厭。
另外,對外界一切事物都缺乏興趣。
納呆、消瘦、低下和身體不適,整天胡思亂想,無法排除。
5 、慮。
多思多慮、焦慮不安、一籌莫展、自責自卑,可有惶恐不寧、坐立不安等。
走出強迫癥等神經癥的人有什么感悟
雖然很痛苦,但一切神經癥都是紙老虎,認清它的本質不攻自破
求一篇緊跟黨走,感悟軍訓的感言。
神經病的學校。
入黨還要軍訓。
我就不說什么了。
都快兩個月了。
望梅止渴的故事: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
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里很是著急。
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
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
”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
”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
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
”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
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感悟: 從本文中可看出,曹操是一個機智聰明,善于思考,懂得變通的人。
“望梅止渴”講了一個典型的心理暗示作用:古代魏國曹操的部隊在行軍路上,由于天氣炎熱,士兵都口干舌燥,曹操見此情景,大聲對士兵說:“前面有梅林”。
士兵一聽精神大振,并且立刻口生唾液。
這是曹操巧妙地運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來鼓舞士氣。
還有這樣一件事,某人出門旅行,途中投宿于一個旅館。
睡至半夜,哮喘的老毛病又發作了。
他靠坐在床上,依然感到呼吸困難、胸部憋悶。
黑暗中,他摸索了好一陣子,才找到窗戶。
可是,任憑他怎么使勁,也無法將它打開。
情急之下,他只得揮拳把窗子的玻璃擊碎。
頓時,一股涼爽的新鮮空氣迎面撲來。
他探身對著被擊碎的窗口深深地吸了幾口,哮喘明顯地減輕,于是又摸索著回床躺下,不一會兒就安然入眠。
次日清晨醒來后,他想起夜間發生的事情,趕忙查看到底是哪一扇窗子被他打破。
奇怪,所有的窗戶均完好無損。
原來,被他打破的竟是墻上那面掛鐘的玻璃。
這個人的哮喘發作是事實,打破掛鐘玻璃后,哮喘發作被控制了也是事實。
而“治”好他哮喘發作的那“一股涼爽的新鮮空氣”卻并不存在。
這種“想當然”就是心理上的暗示。
小品《賣拐》是一個消極暗示的典型。
在消極暗示中,受暗示者的性格多缺乏主見、人云亦云、聽風是雨、盲目崇拜。
他們大多知識淺薄,缺乏科學意識。
如小品中的賣拐者以行家里手自居,用一些貌似科學術語的語言就更有欺騙性。
買者說自己“臉有點大”,言外之意是說自己的腿沒有問題。
賣者則說:“那是腿部神經末梢壞死,把臉憋大了。
”“神經末梢壞死”可不是小事,放在誰身上心里也得“咯登”一下。
買者說:自己左腿沒有毛病,只是小時候右腿摔過。
賣者便說“那是轉移了”。
“轉移了”這三個字是癌癥晚期常出現的字眼,很有煽動性。
讓你把腿跺麻之后走一圈兒,肯定會有不適之感,因此買者對自己的腿有病就深信不疑。
人對自己的健康是很珍視的,因而也容易疑神疑鬼,過分敏感,本來沒問題的部位,在意識的指導下,也會產生錯覺,出現“杯弓蛇影”的心理暗示效應,進而產生了急切求治的心理。
怎么治呢
賣者說出了他的“經驗”之談:“架著拐,走一段時間就會好。
”既然治法這么現成簡單,何樂而不為呢
這時賣者不失時機地把拐拿出來進行推銷。
買者聽說自己的腿有辦法治,自然喜出望外。
于是,一出騙局也就此宣告成功。
可見心理暗示有好有壞,合理利用心理暗示,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樹葉和樹根的寓言故事感悟
【《樹葉和樹根》故事讀后感】: 中國有句熟語:“根深葉茂”。
它的本義在強調根葉的依存關系。
《樹葉和樹根》則隱蓄著一個重大的主題:它觸及了貴族的寄生生活和勞動人民的社會價值問題,從而表達了作者進步的民主主義的基本觀點:正如樹根養活了樹葉一樣,勞動人民養活了那些寄生的耀武揚威的貴族。
寓言包括寓體(故事)與本體(寓意)兩個組成部分。
優秀的寓言應是二者“似與不似”的統一。
說它“不似”,是因為寓體,本體畢竟不是一回事;說它“相似”,是因為寓體與本體之間在“神理”上有那么多契合點。
因此,讀者一經接觸寓體就很容易觸發關于“本體”的聯想。
你看,《樹葉與樹根》中樹葉在風中嘩嘩啦啦響,有如人的叨叨絮語,正象征著貴族階級的夸夸其談。
樹蔭下,路人歇涼,村姑起舞,夜鶯歌唱,這些都是實際存在的事物,樹葉卻引以為自己的“勛業”。
“貪天之功”原是剝削者的本性。
再看“樹根”,它“深深埋在見不到陽光的地底下的”,作家用高度凝練的語言非常確切而形象地描繪了俄國農奴制度下勞動人民的悲慘境遇,而與貴族(樹葉)高高在上、安富尊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特別是結尾一語尤為含蓄有力:“一旦樹根枯萎了,樹木就完蛋了,你們樹葉也就完蛋了。
”是的,一切剝削階級如果離開了勞動人民,也將同樹葉離開樹根一樣,是斷定要“完蛋”的。
作品于結尾處,畫龍點睛,卒章顯志,用貼切、生動的比喻酣暢淋漓地表現了主題思想。
看了神話故事后的感受
讀《中國神話故事》有感這本書是尚燕彬和張紅梅著的,中華民族的神話傳說故事與中華民族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與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一樣絢麗多彩。
走進神話傳說的世界,我們不難體會到人類對自然的好奇與崇拜;對災難和困苦的不屈爭斗;對英雄人物的敬仰與熱愛;對純真愛情的謳歌與贊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邪惡勢力的憎恨等豐富細膩的感情。
走進神化傳說的世界,我們還會認識許多可愛的人物:用生命創造世界的盤古和女媧;為人民造福的伏羲氏、神農氏、大禹、羿;為理想奮斗不止的愚公、刑天、鯉魚;為人民發展立下大功的燧人氏、倉頜、嫘祖、孔子……這本書給我了很大的啟發,出于對神話傳說故事的熱愛,于是我也嘗試著寫了神話故事《夢神》,我非常喜歡這篇神話故事,常把它拿來讀。
以后我要爭取寫出好多故事來,和朋友們一起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