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馬云有一句口頭禪:你們立刻、現在、馬上去做。立刻。現在。馬上。可以看出,馬云之所以成功,不在于他有一個天才的頭腦,不在于他有一個恢弘的遠大理想,而在于他不斷將頭腦的東西落實出來,執行出來,做出來。這才是真正的高效戰法。
【第2句】:許多人,窮其一生才弄明白,原來在我們追逐物欲,被欲望左右時,往往忽略了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人生是個漫長的過程,每處細微都值得好好珍藏。
【第3句】:人是社會關系的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個體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
【第4句】: 自古以來,仕途多變,正所謂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丟掉 烏紗帽,甚至丟掉性命。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整日提心吊膽,這樣的人 生是毫無樂趣可言的。在今天,同樣如此。只有淡化利欲之心,才能積極 人世,超然出世。
【第5句】:若想讓心安寧,就要一切隨緣而行,隨遇而安;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茍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懟、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遇,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
【第6句】: 世上的事,無論難易大小,只要愿意做、用心做,都可能實現。成 功,甚至很大的成功,都是在心用到處唾手可得。
【第7句】:平靜的湖水,投入一顆石子,便有生動的漣漪;蔚藍的天空,飛行著一行大雁,便有深邃的意境;沉悶的生活,因為有一段插曲,才會有了情趣;平淡的人生,因為一點波折才會有了活力;戀愛時加一些嗔怨,愛情反而更加親密;交友時生點誤會,友誼反而更顯可貴。
【第8句】:愛自己,緣來緣去的紅塵,我只淡淡地看著。悲不言,喜不語,更甚是不悲不喜。倘若不曾有過那般驚奇的過去,又怎能如心拾得禪云的菩提。
【第9句】:這世上的親情不是拿來“用”的,親情是一種心靈的依靠,是一種血脈相連的感情。
【第10句】:世出世間,有三種僧:一菩薩僧,二聲聞僧,三凡夫僧。……若有成就別解脫戒具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見,能廣為他演說開示眾圣道法,利樂眾生,名凡夫僧。雖未能得無漏戒定及慧解脫,而供養者獲福無量。如是三種,名真福田僧。《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
【第11句】:菩薩謙遜,其心柔軟,凡見眾生,常言“善來”,和顏悅色,先意問詢,與之共語,言常含笑。《大寶積經》卷七十七,富樓那會要謙恭有禮,要謙虛受學,要委曲求全,要善解人意。(當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12句】:【佛心佛語】【第1句】: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覺”,與“覺他”的德行。【第2句】:佛性,最講一個“善”字;禪境,最講一個“淡”字。【第3句】: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第4句】:善心,點亮心燈;慧心;使心燈長明。【第5句】:善良的人,往往可以逢兇化吉;覺慧的人,常常可以化險為夷。
【第13句】:春暖花開,貓鬧春就是正常的反應;反之不開花不鬧春就是非正常反應。有時候平靜是一種失衡。人為陽,寧可鬧些(陽)也不能太靜(陰)。冷暴力是現代夫妻之間最大的殺手锏。床頭吵床尾合是平凡夫妻的最佳生活寫照。一陰一陽謂之道,不陰不陽就會產生陰陽怪氣!
【第14句】: 不要跟自己的影子過不去,應該從影子中看到陽光;也不要 怨怪夜晚,沒有夜晚你的人生里就缺少月亮和星辰。因為有山峰擋住 了去路,你才會與攀登結緣;因為大海阻隔彼岸,你才有機會豪情揚 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對你都有用處,就看你能不能用,會不會用。
【第15句】:蕓蕓眾生,本來可以相處自在,過著和樂、安定的生活。但因“心無厭足”,為了多求,難免心起煩惱,增長惡業。
【第16句】:生活不要鉆牛角尖,有一位禪師寫下兩句話讓弟子參悟,綿綿細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很多弟子猜測紛紛,可能一人打傘行,可能一人在屋檐,可能就是雷陣雨,可能了許多可能。其實真正的答案,所謂的不淋一人,不就是兩個人都挨了淋嗎。
【第17句】:經年的厚重,浩蕩了取舍,擁有與失去,不過月的盈虧,在點點禪意里都會了悟。貪戀著晨曦的朝陽,云端之上細細臨摹著妥貼的篇章,但凡不愛的,皆已悄然拜別,心底的花瓣離開枝頭,也還有一點暗香幽遠。
【第18句】: 佛說:“人的欲望與現實之間的鴻溝永遠無法逾越。”意思是說人的貪 欲永無止境,永遠無法滿足,人性最大的缺點也正是如此。
【第19句】:我想,再過千年,我依然會記得你,倒影在秋水上的美。只愿,與你有一個剎那,能聽悟,花語的禪音,修行的艷麗。
【第20句】:永遠不可欺騙別人,不可輕視任何地方的人們。在充滿憤怒和惡意的地方,讓我們用慈愛對待他們,使他們不受絲毫的損傷。——《佛陀的格言》
【第21句】:誰是佛,誰不是佛,不能只從外表判定。穿百衲衣者,不一定是真和尚。不穿百衲衣者也未必就不是真覺者。同樣,誰是對,誰是錯,也不能僅憑一面之詞。
【第22句】:心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惡,即行即施,于彼受苦,輪轢于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行即為,受其善報,如影隨形。《增一阿含經》卷五十,大愛道般涅槃品
【第23句】:恒路法師慧心禪語【第1句】: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門。【第2句】:心不欲雜,雜則神蕩而不收;心不欲勞,勞神則疲而不入。【第3句】: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識見。容一番橫逆,增一番器度。省一分經營,多一分道義。學一分退讓,討一分廉價。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過。加一分體貼,知一分物情。
【第24句】:所謂生活禪,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凈化身、口、意。
【第25句】: 我們都希望自己健康,卻又常常成為自己健康的殺手。這個 殺手非常懶惰,總是用久坐不動的方式阻滯身體的血液循環;這個殺 手沒有生活規律,作息時間從不固定,也不記得吃早餐,而且一直有 不良的飲食習慣;這個殺手非常憂郁,人生里幾乎沒有晴空,生命中 充滿陰霾,胸懷非常狹窄,并且脾氣粗暴。
【第26句】: 什么是洪荒?這就是。什么是永恒?這就是。相遇一萬年, 糾纏一萬年,擁抱一萬年,獨立一萬年,石頭還是那石頭,流水還是 那流水。仿佛兩個相依的靈魂,仿佛兩顆相連的心,踏著相同的旋 律,上演著永恒的二重奏。這是來自蠻荒的交響,相似卻絕不重復, 總是讓你常聽常新,永不厭倦。
【第27句】:【天天禪語】愛心與智慧是最好的心靈良藥。愛心能感化他人,智慧可凈化自己。擁有愛心與智慧的人生,是最完美的人生,也是最有價值的人生,更是有意義的人生。
【第28句】:如來智慧,分別三世一切眾生、一切國土、一切劫數、一切諸法,無不知者。《華嚴經》卷五十一,如來出現品
【第29句】:快樂與不快樂完全由我們站在什么角度去看而決定。獲得,是幸運還是 災難,也完全可以由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它而決定。世事無常,學會調整自己 的心多往積極、樂觀、陽光處想,無論我們遇到怎樣的事,處在怎樣的境 遇,都一樣能活得自在而快樂。
【第30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佛教認為,心是一切的基礎,一個人如果想要修行,想要真正地人定,必須先從修心開始。
【第31句】:無論外界怎樣,我們都應該隨時提醒自己不要有一絲一毫的浮躁,只有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生活,才能保持寧靜平和的心態,為每一個目標做好充足的準備,耐心做好每一階段的事,最終獲得成功。
【第32句】:【磨煉與財富】 人世的艱難與磨煉,就是一種考驗和修煉,也可能就是幸福和財富的 基礎。
【第33句】:轉彎是一種高妙的藝術,在戰場上,有時候要勇敢往直前,有時也要采取迂回戰術;開山辟路,想要到達峰頂,必有九曲十八彎。在人生的直行路上轉個彎,縱然道路崎嶇,前路難l。但曲徑通幽處,也許別有洞天。
【第34句】:生活中,當我們不能改變環境的時候,就先學會改變自己;不能改變別人時,就先改變自己對別人的態度。重要的是要學會先識道而后居山,不讓內心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左右。
【第35句】:醒覺并非刻意追求而能得到的,它和人的思維習慣、內心的清凈程度相關。我們的心像是一個小小的宇宙,卻并非如天地宇宙一樣蒼茫而無法填滿。只要真正尋找到了與自己的人生價值相契合的點,就能夠擺脫愚癡,于清醒之時尋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第36句】: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的真理。大至國家興衰,小至個人得失,追根究底,其中的一切過程,惟有“因果”二字才能予以說明。
【第37句】: 失敗是避免不了的,我們應該給予它正確的認識,給予它充分的理 解,坦然地面對它、接受它,并最終戰勝它、征服它。失敗了,總結教 訓,從頭再來,你總會有成功的那一天。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自責、懊惱, 活在失敗的陰影里,實際上于事無補。
【第38句】:一塊頑石,被一滴小水滴經年累月地滴落在同一個地方,到最后,那看 起來最無力的力量卻可以把最有力的頑石滴穿!你能因此說小水滴就比頑石 有力嗎?不能。然而事實是,頑石確實被滴穿了,原因就在于水滴的鍥而不 舍、持之以恒。
【第39句】: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舉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唐)湛然《始終心要》
【第40句】:【禪心】如此謊言,猶如掩耳盜鈴一般,不僅欺騙不了別人,反而把自己的丑惡行徑暴露無遺。是自己的東西,總有自己不可磨滅的痕跡保留在上面;不是自己的東西,即便你再怎么遮掩也經不住稍事推敲。一旦露出了馬腳,便會把自己推到無可挽回的地步,后悔都來不及。
【第41句】:偈云:枯者由他枯,榮者任他榮。任何事物,都像草木生長一樣,有繁茂時,有枯萎時,如果想榮怕枯,就會患得患失,亂了方寸;如果任榮任枯、得失隨緣,自然身心安泰。
【第42句】:【天天禪語】成佛的因緣全在自身上具足,諸佛的功德皆于白心中圓滿,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往外找求快樂呢?
【第43句】:視生如在夢,夢里實是鬧。忽覺萬事休,還同睡時悟。智者會悟夢,迷人信夢鬧,會夢如兩般,一悟無別悟。富貴與貧賤,更無分別路。——《司空本凈禪師》
【第44句】:就像煮一鍋肉,肉爛到看不見了,它還在鍋里嘛!它只是煮爛了而已,它并沒有消失;我們的生與死也是如此。——耕云先生
【第45句】:火不待日而熱,風不待月而涼。鶴脛自長,鳧脛自短。松直棘曲,鵲白烏玄,頭頭露現,若委悉得,隨處作主,遇緣即宗。竿木隨身,逢場作戲。——《圓悟佛果禪師文案》
【第46句】: 佛說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后悔的地方上,然而報復就是你必 定會后悔的事情。沒有人會在辛苦地報復完后有快感,相反會更加痛苦和 空虛。佛要我們以德報怨,寬恕仇敵才更能彰顯人性的光芒。
【第47句】:居住環境與人的福氣是相互影響的。有時候,搬到優雅舒適的地方后,家里人反而會頻繁生病,這是自身修為與環境不相符,因為平時積福少,如果一味貪圖環境好會折損福報。因此要做與自己的修為相稱的事,不相稱的不能做。
【第48句】:一杯水,亂攪動的時候,是看不清楚的,沉淀下來就能看透了。打坐是口頭稱謂,實際叫坐禪,也叫正思維修,還有行禪、住禪、臥禪等稱謂。打坐不必是照釋迦牟尼佛一樣盤腿打坐,全世界歸納起來打坐的姿勢大概就有90多種。
【第49句】: 一切靠自己雙手勞動吃飯的人,都值得尊重,因為他們至 少都具備這樣的品格:1.不依賴別人,靠自己活著;2.有自己的尊 嚴,拒絕不勞而獲;3.用汗水換來的錢,用得心安。
【第50句】:超生脫死法門,不可以聰明湊泊,不可以意氣承當,不可以情見夾雜,不可以粗疏領會。——《法語二》
【第51句】:生死相續,由惑、業、苦。發業潤生,煩惱名惑;能感后有諸業名業;業所引生眾苦為苦。(古印度)護法等《成唯識論》卷六
【第52句】:善待他人需要一顆愛心。向別人奉獻自己的關愛,不圖任何回報,本身也可以成為幸福。你善待別人,別人也會善待你。它的高尚性會使人產生從來沒有的滿足感和輕松感,因而能夠為自己帶來幸福的體驗。
【第53句】:不知道風向哪個方向吹,但心堅定則水靜,氣清,神寧,心按上了家,悄悄地與月亮告別,輕輕地與太陽擁抱。云水禪心,感風吟月,聽一曲,放大音量,再次徘徊渡口,縱身一躍,紅塵萬丈,菩提燈,指尖的繾綣宣告那個曾經的希望永遠在另一頭。
【第54句】:當愛情的激情被生活的瑣碎一點點磨光時,夫妻關系便會進入一個相對平淡期,如死水般沒有波瀾。這樣的生活很可怕,因為看似平靜,卻往往醞釀著大的變動。太平靜時屬陰,此時最好能有陽氣進入,不時激起一些波瀾,這樣水源才會鮮活起來,當水一旦流動時,才會有陰陽的轉換與平衡。
【第55句】:生活的禪法是心的歷程,它是從內心去除那些復雜的負擔,接受生活的棒喝,叩問內在的迷惑,去告誡我們關于生活里能夠傷害的負面情緒,還有面對得失所秉持的態度,充滿信念的去生活,不要挑剔生活是個什么樣子。
【第56句】:愛欲為瘡疣,蛆蠅諸惡覺,及諸貪嗜心,皆悉從意生。鉆鑿士夫心,以求華名利。《雜阿含經》卷三十九,第1082經
【第57句】:問:“有些人專喜歡用大道理來訓他人,可是自己行為并不檢點,他有罪?會受到不良的后果吧?”答:“大道理訓人是口業普,自有其功德;自己行為不檢點,是身業惡,自有其罪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李炳南居士
【第58句】:是身眾穢器,猶如貯糞瓶,凡夫無智慧,恃色生僑慢。鼻中涕恒流,口氣常臭穢,眼眵蟲遍身,誰當生凈想!《大寶積經》卷九十六,勤授長者會人在世間,譬乘泥船渡河,當浮渡,船且壞。人身如泥船不可久,當疾行道!《三慧經》
【第59句】:禪有如黑夜里點燃的一盞燈,有如風雪之地生起的一盆爐火,有如漫漫沙漠里出現的一方水域。它像是一艘在紅塵中平靜航行的法船,載著需要拯救的蕓蕓眾生,一路普度向前。禪可以教會一個人如何回到自己心靈的居處,在那里聽聞鳥語花香,沐浴陽光雨露。
【第60句】:一堵墻,就是時空無法跨越的現實。歲月的痕跡蒙住了我們的雙眼,塵緣舊夢、超脫新生,只在一念之間,面對世界縱橫交錯的路,我們又該如何行走呢?
【第61句】:【修禪悟道】①不讓古人是謂有志,不讓今人是謂無量;②不近人情,舉足盡是危機;不體物情,一生俱成夢境;③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④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己,以弱字御侮;⑤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
【第62句】:傅大士曾經寫過一首顛倒的偈子:“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在佛眼里,人世間的一切都是顛倒的。
【第63句】:凡人要斷嗔心,就要保持淡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心如止水,以不動治百動。保持沉默,再大的毀謗和中傷都會不攻自破。嗔心不起,心靈就不會迷失,這是人生的大智慧。
【第64句】:要聽賢德的人說的話,而不是聽與自己關系親密的人說的話。關系親密,但無智慧,有私心,雖然維護我們,往往藏有損害;聽圣賢的話,絕不會有損害。聽到贊嘆要警覺不受,受之即消福;聽到貶損要歡喜承受,受之能避災。
【第65句】: 若能一切隨它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隨緣是人生拼搏的另一種境界,它不是消極的承受,也絕非放棄人生 應有的追求。隨緣是無為而有為,是無欲而有欲,是成熟的一種標志,是 成功者的一種素養。
【第66句】:有些人修禪宗,只注重個人的生死,不管眾生的死活。這種發心,顯然屬于小乘的發心。
【第67句】:【禪語感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也會遇到類似樂曾禪師遇到的事,但我們 的心情如何、態度如何呢?我想大多數人會高呼倒霉,然后接連幾天情緒 低落。
【第68句】:為欲護持法故,乃至自舍身命,勤行精進,摧破九十六種外道,及諸魔民憎嫉佛法者;佛弟子中或有邪行詭異佛法,如是之人如法摧破,名為護持法。(古印度)龍樹《十住眥婆沙論》卷七
【第69句】:生活的禪法在于運用內心的光明,去覺察這世間事物的無常,能夠保持生活心平氣與的真實與力量,生活從來就不是在煩惱里悵然若失,它應該是一種人生的認識,去發現生活教誨的意義,糾正自己的失誤,化解那些曾經自以為是的固執與成見,人生不是哭著找出路,而是擦干眼淚看前方。
【第70句】:有些人參禪,覺得禪很玄、很妙,他要做一個很玄、很妙的人,所以去參禪,像這樣的人,因地便不正確。——耕云先生
【第71句】:學佛之前,生命像二張白紙,橫寫豎畫,隨心所欲。學佛之后,生命像在紙上學寫字,要端正規矩才能給人看。
【第72句】:不惑到來,雖然也會有歲月如梭光陰似箭的感喟,但更多的是對生命對人生有了更為透徹的理解,對生活也知道于懂得中更加珍惜,更是奇跡般地認識到天地萬物都有情,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花花葉葉總有禪意。
【第73句】:一切使眾生受到傷害、引起煩惱的事情,就是惡業;一切令眾生歡喜、有利益的事就是善業。
【第74句】:學佛的最后落腳點就在日常的做人做事當中。學佛首先就是努力做一個好人,希望人生過得更圓滿、更有意義。
【第75句】:當應真禪師問懷海這一問題時,懷海毫不猶豫地用手砍額,是告訴應真“佛就在這里,我就是佛”;應真禪師跟著用手拭目,也是很明確地表示“我看見了,我明白了”。這就是禪宗“以心傳心”的玄妙手段。
【第76句】:生命非常短暫,所以要加緊腳步,快速前進,不可拖泥帶水,切勿前腳已經落地了,后腳還不肯放開。一證嚴法師
【第77句】:千帆過后便會懂得,人生最美是淡然淡淡的如蘭,不為百花爭艷卻芬芳雋永,淡淡的如水,雖無色無味卻是生命的源泉。
【第78句】:水很謙卑,它總是向下流動,可它卻流成了江河湖海;山很謙卑,它總是沉默寂靜,可它卻在無言中聳立成一道風景;春很謙卑,它總是在凌厲的冬后悄然而至,可它卻溫暖了生命;秋很謙卑,它總是在喧鬧的夏后靜靜到來,可它卻帶來了收獲。總之,保持一顆謙卑的心,生命就有了一種無法言傳的尊嚴和價值。
【第79句】:【佛學人生感悟經典文案】對人不宜求全責備,須考慮對方的接受程度怎樣使勸導和指教他人蠻得有效果?佛曰:一切聲聞,一切眾生,有宜制戒有不宜者。我知一切眾生心之所行,未作罪者我則不制,若已作過我則制戒,我若如此則世間不謗。一《文殊師利問經》
【第80句】:不禁想起了清覺寺的那位心明禪師,是一位盲人。他悟性很高、感應靈敏,對禪對世間萬象有另一種觀察與體悟,而他臉上常掛著的祥與微笑,更是令人為之動容。
【第81句】:心凈指我們每個人的心性,我們每個人的心性凈了,每個人的佛土清凈了,那么國土就能清凈了。
【第82句】:【佛心禪語】 人生宛若大夢一場,也像是在道路中摸索,如果迷失自己,做的是迷 夢,走的是迷途,只知追逐短暫的幸福,當然無法發現自己掌中的明珠。 所以,做人必須要認識自己。
【第83句】:背匣牽馬老仆駐足轉身,深深望了眼徐鳳年,喊了聲兩人的共同口頭禪風緊扯呼,然后滑稽可愛又傻乎乎地跑路了。
【第84句】:日常待人處事中,要秉持誠正信實的心念,不能自欺欺人、心懷不軌。若能終生抱持“此心即道場”的意念,才得入如來室,學如來行。
【第85句】:諸煩惱藏覆如來性,性不明凈,若離一切煩惱云覆,如來之性凈如滿月。《大法鼓經》卷下
【第86句】:【古風基地】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白居易
【第87句】: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 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只有換一種心態 去面對這世界,你才會感到其美好。
【第88句】:【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我們只是擁有錢財,福報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具有善用錢財的智慧,否則錢財并沒有給我們帶來快樂和幸福。就像有些人,沒有錢財的時候盼望得到錢財,得到了錢財又覺得煩惱,既不知道如何管理,又不懂得如何善用。所以大多數人的最終結局就是“人財兩失”。
【第89句】: 只要你心無掛礙,什么都看得開、放得下,只要你在人生的追求中能多 一份淡泊,少一份名利,多一份真情,少一份世俗,只要你拋棄一切塵 世的煩擾,留一份開闊的天空給心靈安個家,你就會獲得幸福,遠離 煩惱。
【第90句】: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住無止,無作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圓覺經》卷上
【第91句】:善護于口言,自凈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凈。(釋迦牟尼佛戒經)《四分戒本》
【第92句】:謂多聞圣弟子不見色是我,不見色異我,不見我中色、色中我;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不見識異我,不見我中識、識中我,是名得無身見。《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570經
【第93句】:唯有一事能報佛恩,何謂為一?常以慈心,以其所解一切善法,展轉開化,乃至一人,令其信心成就智慧,展轉教化,無有窮盡,譬如一燈燃無量燈。《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下
【第94句】: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則偏多。大王,如來亦爾,于諸眾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則偏重,于放逸者佛則慈念,不放逸者心則放舍。《大般涅槃經》卷二十,梵行品
【第95句】:現代人生活在嚴重的情感污染之中,心中的藍圖是扭曲的,很多人把生 活當手段,把工作和占有當目的。結果生活變得乏味,情緒開始低落,身心 健康受到摧殘,最普遍的心理癥狀是緊張、焦慮、憂郁和充滿敵意。
【第96句】: 但她又往往是個泄密者,文字背后隱藏的東西才是“真實”。譬如一 條罵人的微博,大多數人看到的是微博本身所呈現的東西。實際上它 傳遞的信息很多:寫微博者的生活境遇,內心糾結,潛意識,還有即 時的思考、欲望、隱秘和期待。
【第97句】:菩薩摩訶薩應先具足學一切道,道智具足已,應分別知眾生深心。……入眾生深心相,人已,隨眾生心,如應說法。《摩訶般若經》卷二十四,種善根品
【第98句】:士大夫讀得書多底,無明多,讀得;少底,無明少。做得官小底,人我小,做得官大底,人我大。……蓋從上大人丘乙己時,便錯了也,只欲取富貴耳。(宋)大慧宗果《答呂郎中隆禮》
【第99句】: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幸福或者心酸只有自己最能體 味。故事越離奇曲折,人物命運越大起大落,局外人就越是難以把 握。我們都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同時又是別人故事的旁觀者和傾聽 者。盡管我們多數時候并不愿意參與到別人的故事之中,卻往往又身 不由己。但愿我們參與的都是幸福故事!
下一篇:心疼的文案經典話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