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人生哲理
要想看清一個人的人品和素質,不是看ta高興的時候如何待人處事,而是要看ta生氣的時候會怎么樣對待別人。生氣時,最容易暴露出一個人的本性,也最能看出一個人真正的人品。一個平常看似文質彬彬的人,沒準生氣時才看出他實際上是個喜歡暴力的大老粗。
一個人生氣時
最能看出ta的教養
人在極端情況下比較容易暴露本性,生氣就是一個極端情況。就像很多災難片一樣,在特殊情況下,為了求生存和自身的利益,有些平常看似比較有素質的人會大變臉,為了跟別人搶奪資源不折手段,所有隱藏的陰暗的本性全都畢露無疑。一旦這種人生氣了,就立馬翻臉不認人,只認金錢和利益,甚至到了六親不認的地步。
生氣的時候,人往往會失去理智和控制、掩飾自己的能力。所以生氣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自制力和真正的素質。那些生氣時就不管不顧別人感受的人,往往最沒教養、沒素質。一生氣了好像全世界都欠他錢似的,甚至把怒氣發泄在不相干的人身上,從不就事論事,喜歡翻老賬。這樣的行為,只會讓看清的人遠離ta。
有些人活得跟諜戰片一樣,在跟別人沒有利益沖突的時候,還能愉快地和平相處;一旦發生利益沖突,立馬生氣翻臉,絲毫不講任何情面。看人,還是真得看ta生氣時候的樣子,只有這時候,所有隱藏的和偽裝的才會全部浮現。
一生氣就變臉的人
人品好不到哪去
一生氣就變臉、像變了個人一樣的人,不是因為ta生氣才會變得不像原先的ta,而是生氣時才是ta的真面目,平常那些只是偽裝。人和人之間沒有永恒的情誼,只有永恒的利益。這句話說的很冷酷,但不得不承認有時候的確是這樣。那些一生氣就變臉的人,至少就是如此,所以這種人往往不能深交。
翻臉比翻書還快的人,對待自己的親朋好友,評判標準不是彼此之間的情誼,而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如果平常身邊人跟自己沒有發生利益沖突,那基本就是天下太平;一旦讓ta覺得不爽,或是利益受到了侵犯,ta會不管你是誰立馬變臉。這種人的人品實在不能茍同,就像小說里那些市井小人一樣可惡。
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的人,一生氣就翻臉不認你的話,那也沒必要跟ta繼續相處下去了。人品不行的話,跟生不生氣沒一點關系,只是生氣的時候全部表現出來罷了。
生氣時還有修養的人
人品不會太差
真正人品好、有修養的.人,往往在生氣時還能保持對人基本的禮貌,能理智地就事論事,不會因為生氣殃及無辜。這種人,生氣時的樣子也跟平時差不多,不會給人一種變了個人的印象。生氣時還有修養的人,不會稍有不順心就發脾氣,他們都有至始至終的真實和真誠。
人品這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絕對能深刻地感受到。生氣時還能保持修養的人,人品往往都不會太差。因為他們遇事能冷靜處置,不會喪失基本的道德和素養,也不會像潑婦一樣生氣就罵大街。即使生氣了,也不會自私地只顧宣泄自己的情緒。這樣的人,是值得深交一輩子的人。
真正有教養的人,不管生不生氣,都能保有基本的素養。縱使生氣了,也不會猴急地臟話連篇、惡語相向。有些人的人品,只是風平浪靜時的偽裝;還有些人的人品,卻是始終如一的真實。生氣時還有修養的人,就屬于后者,也是最坦蕩做人的人。
人品有時大于能力人生哲理
我們身邊常常有人平步青云,讓我們百思不得其解。有時并不是因為他的能力超群出眾,而是因為他的品格優秀。
有些人有能力,但未必就能為人類做出貢獻。比如歷史上德國納稅希特勒,他的組織能力絕對不差,而他卻給世界帶來了災難。
一個人的品格道德是他強大的后盾。就像曾經有人說,前期是老板給你發工資,中期是你的能力給你發工資,而后期是你的品格給你帶來利益。由此可見,人的品行比他的能力更重要。
要做好一家企業,這家企業的老總就必須把人做好。如果老總自己人品有問題,他的企業也難以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古代衰敗的君王,沒有幾個不是因為道德敗壞所致。這也應驗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歷代被歌頌的皇帝,沒有一個不是德高望重之人。
今天很多人創業,但最終能能夠強大的企業還是靠老總的道德支撐。沒有好的`品行,那一定會是曇花一現。
有道德,品行高尚的人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為別人著想,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高爾基所說的“給永遠比拿愉快”就是對樂于奉獻的人的一種肯定。
人生在世,努力付出是一輩子;斤斤計較,好吃懶做,一天也是24個小時。與其渾渾噩噩的過一生,還不如做點事情,實現自己的價值。
每一天都是獨一無二的,對于人生而言,沒有哪一天是彩排。所以當你回憶你這些年做過的事情,你能自豪的說,我的這些天沒有白白的度過,這就是最有意義的了。
把每一天都看的很重要,那么這些量的積累,一定會產生質的巨變。滴水可以穿石。如果我們每一天都是有價值的,那我們一生還會有遺憾嗎?
年輕是我們的資本,但這個資本也是你明天燦爛輝煌的一個基礎,這個基礎我們把握不好,那只能是庸庸碌碌之徒,活在自己嘆息的悲傷世界中。
不生氣只用計人生哲理
東晉時有個名字叫王緒的官員,他和當時有權有勢的官員王國寶關系很不錯。有一段時間,王緒因為一些小事,對荊州的刺史殷仲堪很不滿意,就經常在王國寶面前說殷仲堪的壞話。
這件事慢慢傳到了殷仲堪的耳中,他十分生氣,卻又拿王緒沒辦法,正在為此苦惱時,有位朋友到他家中喝酒。席間,殷仲堪道出了自己的煩惱,朋友聽了說:“想要解決這件事并不難,你以后再去見王緒的時候,要求他屏退左右,然后和他聊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時間久了,王國寶一定會懷疑他。”
殷仲堪聽從了朋友的建議,專門去拜訪了王緒好幾次,每次都讓他屏退左右,然后才開始聊天。過了一段時間,這件事果然傳到了王國寶的耳朵中,他特意派人把王緒叫來,然后質問他道:“聽說你最近和殷仲堪交往很頻繁,而且你們每次見面時,都要屏退左右,你們到底在商量什么重要的'事情?”王緒急忙回答:“沒有什么呀,全都是一些平常的小事情啊!”王國寶搖了搖頭,根本不相信王緒說的話,從此對他變得疏遠了。這樣一來,王緒再也沒有機會中傷殷仲堪了。
在人際交往中,面對小人的陷害,徒勞地生氣沒有用,應該學會用另類的智慧保護自己,想辦法用妙計挫敗對方。
吃飯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生活狀態人生哲理
1
《蘇東坡傳》中,有一段提到王安石吃飯的趣聞。
王安石的朋友請他吃了一次飯,王安石吃光了一盤鹿肉絲。
朋友告訴王安石的太太,說知道王安石喜歡吃鹿肉絲。
他太太很驚奇,說自己跟他生活了這么多年,從來不知道他喜歡吃鹿肉絲這件事,便問王安石的朋友,他是怎么知道王安石喜歡吃鹿肉絲的。
朋友說,吃飯的時候,飯桌上別的菜他都沒動,獨獨把一盤鹿肉絲都吃光了。
他太太于是說,下一次在吃飯的時候,你不要把鹿肉絲放在他面前,把別的菜放在他的面前。
下一次,朋友把別的菜放在王安石面前,一頓飯下來,他只吃面前的那盤菜,而竟然不知道桌上還有鹿肉絲這盤菜。
在《蘇東坡傳》中,作者引用這個例子,只是為了說明蘇東坡的政敵王安石有哪些怪癖,還提到王安石邋遢,不講究,沽名釣譽等等。
作為這篇文章,不討論蘇東坡和王安石誰對誰錯,而是單純從吃飯這件事上來看王安石,吃飯對他來說只是一件必須完成的事情,吃什么無所謂,吃好吃壞無所謂,而他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的大事上,在大事上從不馬虎。
我們知道的王安石,有“王安石變法”,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做的那些事和獲得的稱號,恐怕不是沽名釣譽所能得來的,而是真正用心去做,以至于別的小事都可以忽略。
2
去年,單位新調來一個同事。
在食堂吃飯的時候,另一個同事說:“一看這個人就是一個高度自律和負責的人。”
我很好奇,忙問怎么看出來的。
他說:“看他吃飯就知道了。”
“看他吃飯?”我半信半疑的看了人家一會兒,也沒看出什么來。
同事笑著說:“雖然他剛來,我們對他不是很熟悉,但從他吃飯可以看出他的狀態。”
他繼續說:“你發現沒有,他吃的比你還少?”
“是比我少,那能說明什么?”
“你是個女同志,他是個男同志,他吃的比你還少,另外,你發現還有比你吃的少的男同志嗎?這只能說明兩個問題:一是他確實飯量小,二是他有意控制。”
“我發現他并不是天生飯量小,而是控制的好,不管食堂做的什么飯,他每頓的飯量都差不多,而不會像我們好吃的就多吃點,不好吃的就少吃點。
你再看他的身材,比一般的同齡人要好的多,這大概與他控制吃飯有關。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他應該也是一個比較自律的人。”
對同事的這套“吃飯理論”,我當時并不完全贊同,覺得僅憑幾頓飯看一個人,未免太偏頗。
后來,我發現,那個同事說的是對的。新來的這個同事確實如他所說,在工作中是一個非常自律和負責的人。
吃飯雖是小事,卻能看出很多東西。
3
朋友生完二胎之后胖了一大圈,整天嚷嚷著要減肥。
我們說減肥要看行動,光說不行。
她說,會讓大家看到效果的。
上次幾個女人一塊吃飯,大家說好要大吃一頓。一頓飯下來,除了幾個青菜和餐后水果,她別的幾乎沒動,飲料也沒喝。
我們說這不像她的風格,以往那些肉啊、魚啊是她最喜歡吃的,簡直來者不拒。
“難道你不餓,還是口味變了?”
“能不餓嗎,口味也沒變,只是說了要減肥,就得管住自己的嘴,不光魚肉戒了,連水果也不能多吃,只要保證每天基本的營養和能量供給。”
兩個月過去,她減掉了10多斤,整個人精神狀態也比以前好。
她說,除了管住嘴,還要邁開腿,每天走上十多公里是正常的.事。
其實,從那次吃飯之后我們就知道她能減下體重來,一個愛吃的人連自己最喜歡吃的東西都能控制住,她有什么控制不了的呢。
4
吃飯,是每個人每天離不開的,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一頓不吃還餓的慌。
有的人愛吃,畢生愿望是品盡各地美食;
有的人挑吃,有的吃,有的不吃;
有的人無所謂吃,只要維持身體運轉就可。
從一個人吃飯,可以看出他當前的生活狀態,或自律,或節制,或向上,或消極,或享受……
在親近的人面前吃飯,最能看出一個人的狀態,這個時候,他不掩飾,不隱藏,把自己最真實的狀態暴露出來。
如果一個人吃飯非常節制,他可能是一個自律的人;
如果一個人吃飯暴飲暴食,他可能是一個對自己要求不高的人;
如果一個人吃飯不挑剔,他可能是一個性格隨和的人;
如果一個人吃飯非常挑剔,他可能是一個不易接觸的人;
如果一個人非常講究吃,他可能是一個要求比較高的人……
當然了,僅憑吃飯并不能完全評價一個人,只是對一個人有一個初步的判斷,要想真正了解一個人,還需要深入的交往和溝通。
上一篇:其實有時候很累了說說集錦9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