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登高》寫一300字感悟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
首聯對起。
詩人圍繞夔州的環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
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
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
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
其中天、風,沙、渚,猿嘯。
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
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
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
沈德潛因有 “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
“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
透過沉郁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
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
“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
“悲秋”兩字寫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
詩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
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
“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徘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
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并分承五六兩句。
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
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現在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
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
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
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
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于對”。
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 “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杜甫在《登高》一詩中,極寫自己羈旅之愁和孤獨感
登高_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詞句注釋⑴登高: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歷來有登高的習俗。
⑵猿嘯哀:指長江三峽中猿猴凄厲的叫聲。
《水經注·江水》引民謠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
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
蕭蕭:風吹落葉的聲音。
⑸萬里:指遠離故鄉。
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
⑹百年:猶言一生,這里借指晚年。
⑺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
苦恨:極恨,極其遺憾。
苦,極。
繁霜鬢:增多了白發,如鬢邊著霜雪。
繁,這里作動詞,增多。
⑻潦倒:衰頹,失意。
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新近停止。
重陽登高,例應喝酒。
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白話譯文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晚年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上高臺。
歷盡了苦難后雙鬢已長滿了白發,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才點出一個秋字。
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
悲秋兩字寫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
詩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
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
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登高》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于大歷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致。
首聯為局部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
后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
頸聯自傷身世,將前四句寫景所蘊含的比興、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聯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登高》杜甫 一百字讀后感
在唐代眾多的詩人當中,我最愛杜甫.他用靈魂吟唱著時代的苦難,把不朽的詩歌,雕刻在令每一代人都要仰視的高度里。
一個秋風蕭瑟的黃昏,我坐在書桌前,翻開厚厚的唐詩,把目光定格在杜甫的《登高》一詩上。
捧著淡黃的詩箋,聞著油墨的芳香,我仿佛跨越了歷史時空,來到杜甫的草堂。
望著杜甫那滿頭的白發和襤褸的衣衫,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憂憤與蒼涼。
風急天高猿嘯哀,堵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重讀此詩,我的心里生出無限感慨。
我品味到的是滿嘴的苦澀和辛酸。
恍惚之中,杜甫那扶病登高、愁緒滿懷的形象浮現在眼前。
呵,我終于真確地感受到詩人內心的苦楚
他漂泊異鄉,窮困潦倒,孑然一身,獨自登臺。
。
。
。
。
。
披衣走到樓頂上,這時候已經是萬家燈火。
我靜靜地佇立在樓頂,默默地想著杜甫的生平。
杜甫(公元712一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出身名門望族,遠祖杜預,西晉名將,亦為歷史學家。
祖父杜審言,初唐著名詩人。
其父杜閑,亦做過司馬等地方官。
杜甫年少,適逢開元盛世,故爾豪情滿懷、理想高遠。
二十四歲赴考洛陽未中,便漫游齊趙、遍訪名山。
三十歲返洛陽,遇李自、高適,更是如魚得水,論文賦詩,極為快意。
這是杜甫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從此以后便坎坷多難,江河日下。
三十五歲到長安謀求官職以實現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之理想,然玄宗自冊立楊貴妃后便“春從春游夜專夜,不理朝政居后宮。
”奸臣當道、正人被斥,杜甫于長安竟困居十年不為所用。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
四十四歲的杜甫安頓好家小,只身北上投奔肅宗,不期途中被俘,押到長安,困囚了八個月。
后冒險出逃,歷盡了千辛萬苦到達鳳翔,肅宗任命他為左拾遺。
因直言諫諍觸怒龍顏,致左遷華州(今陜西華陰)。
在華州一年,杜甫目睹了種種社會慘狀,深感理想絕望,故于乾元二年辭官回家,從此便飄泊無定,飽受戰亂之苦。
他先到秦州,再至同谷,最后才來到成都。
在親友的資助下,杜甫在西郊洗花溪畔蓋了一座茅屋,名曰“杜甫草堂”,然成都亦非世外桃源,軍閥紛爭、戰亂不已。
杜甫只得又避亂梓州,時年四十八。
安史之亂結束后,杜甫從間州重返成都,經人推薦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有“杜工部”之稱。
五十二歲時,杜甫再離草堂,開始了他最后一段飄泊的生活。
大歷元年到夔州,次年欲回家鄉,但因兵亂不息而無法回歸,只得往返流離于潭州(今湖南長沙)、衡州(今湖南衡陽)之間。
終于大歷五年(770年)冬,病死在湘江的一條小船上,終年五十九歲。
《登高》一詩,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重陽登高所作。
此時的杜甫滿腹辛酸,饑寒交迫,他的內心多么痛苦啊
和杜甫一樣,我也曾經豪情滿懷。
可是,在命運的面前,在貧窮的面前,再堅強的人也是軟弱無力的。
這就是所謂的,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又下雨了,秋雨如絲。
寒風卷著黃葉,在院子里飛舞。
我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樓頂,任冷雨在身上淋落。
在雨中,我不孤獨。
陪伴我的是杜甫——一個1300多年前的詩人。
同樣的遭遇,使我更容易走進杜甫的心靈世界。
是啊,舊時豪情云散盡,無力回天空悲切。
縱有苦恨萬千,也只得借酒消愁。
可惜因為潦倒,濁酒也不得不停喝。
夜深了,斜月如鉤。
我在杜甫的目送中離去。
此時,宿鳥驚啼,恍如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
。
。
。
。
登高杜甫節選作者登高的感慨
此詩載于《杜工部集》,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
首聯對起。
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
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
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
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
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
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
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
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
“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
透過沉郁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
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
“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
“悲秋”兩字寫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
詩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
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
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并分承五六兩句。
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
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此時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
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
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
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張上。
此詩八句皆對。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于對”。
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于大歷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致。
首聯為局部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
后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
頸聯自傷身世,將前四句寫景所蘊含的比興、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聯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杜甫登高賞析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
首聯對起。
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
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
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三峽》)的意味。
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
其中天、風,沙、渚,猿嘯。
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
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
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
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
“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
透過沉郁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
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
“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
“悲秋”兩字寫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
詩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頸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
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
“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徘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
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杜甫登高表現秋天的句子
【第1句】:表現秋天的句子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第2句】:原文登高作者: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登高為什么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受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亭濁酒杯。
杜甫的《登高》能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概,這完全是詩人的文學底蘊和真情實感所致,也是千年不朽詩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杜甫的登高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前半首寫登高所聞所見情景,是寫景;后半首寫登高時的感觸,是抒情。
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頷聯著重渲染秋天氣氛;頸聯抒發感情,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末聯寫白發日多,因病斷酒,映襯時世艱難。
上一篇:第六十二章去地府內附上架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