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閱讀答案及翻譯
古之君民①者,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導之,務除其災,思致其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身已終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審②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問于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對曰:“驟戰而驟勝。”武侯曰:“驟戰而驟勝,國家之福也。其獨以亡,何故?”對曰:“驟戰則民罷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然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驕則恣,恣則極物;罷則怨,怨則極慮。上下俱極,吳之亡猶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歿于干隧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有改動)
【注釋】①君民:統治百姓。②審:弄明白。
9.下列各組文案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愛利以安之衣食所安B.忠信以導之欲信大義于天下
C.魏武侯之居中山也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D.吳之所以亡者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10.用三條“/”給文中劃線的文案斷句。(3分)
驟戰則民罷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然而國不亡者
11.吳國為什么會滅亡?本文闡述了怎樣的治國之道?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3分)
參考答案
【第9句】:D(A.安定養生B.誠信通“伸”,伸張C.居住處于D.……原因)
【第10句】:驟戰則民罷/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然而國不亡者。
【第11句】:吳國屢戰屢勝(1分),導致君驕民疲,國君放縱而百姓怨恨(1分)。闡述了君王應該仁愛治國、造福百姓的治國之道(1分)。
【參考譯文】
古代當君主的人,用仁和義治理百姓,用愛和利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引導百姓,致力于為民除害,想著為民造福。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于天下的原因。他們自己雖然去世了,可是后世蒙受他們的教化如同神靈一般,這是因為他們對人世間的各種事情實行的準則經過認真審察。
魏武侯當中山君的時候,向李克問道:“吳國之所以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回答說:“是因為屢戰屢勝。”武侯說:“屢戰屢勝,這是國家的福分,吳國卻偏偏因此滅亡,這是什么原因呢?”李克回答說,“多次作戰百姓就疲憊,多次勝利君主就驕傲。用驕傲的君主役使疲憊的百姓,這樣國家卻不滅亡的,天下太少了。驕傲就會放縱,放縱就會用盡所欲之物,疲憊就會怨恨,怨恨就會用盡巧詐之心。君主和百姓都達到極點,吳國被滅亡還算晚了呢。這就是夫差之所以在干隧自刎的原因。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和原文翻譯
務大
二曰:嘗試觀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無不榮者,其實無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其名無不辱者,其實無不危者,無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貴於其國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貴於天下也,此所以欲榮而逾辱也,欲安而逾危也。孔子曰:“燕爵爭善處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灶突決上棟焚燕爵顏色不變是何也不知禍之將及之也不亦愚乎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夫為人臣者,進其爵祿富貴,父子兄弟相與比周於一國,區區焉相樂也,而以危其社稷,其為灶突近矣,而終不知也,其與燕爵之智不異。”故曰:天下大亂,無有安國;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盡亂,無有安身。此之謂也。
故細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細大賤貴交相為贊,然後皆得其所樂。薄疑說衛嗣君以王術,嗣君應之曰:“所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薄疑對曰:“烏獲舉千鈞,又況一斤?”杜赫以安天下說周昭文君,昭文君謂杜赫曰:“愿學所以安周。”杜赫對曰:“臣之所言者不可,則不能安周矣;臣之所言者可,則周自安矣。”此所謂以弗安而安者也。鄭君問於被瞻曰:“聞先生之義,不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被瞻對曰:“有之。夫言不聽,道不行,則固不事君也。若言聽道行,又何死亡哉?”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賢乎其死亡者也。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內矣。湯、武欲繼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達矣。五伯欲繼湯、武而不成,既足以為諸侯長矣。孔、墨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顯榮矣。夫大義之不成,既有成已,故務事大。
(選自呂不韋《呂氏春秋》)
【第4句】:下列劃線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
A、其與燕爵之智不異
異:區別。
B、俗主之佐
俗:平庸、無能。
C、細大賤貴交相為贊
細大:全局與整體。
D、既足以成顯榮矣
顯榮:有才華的人。
【第5句】:對于文章劃線部分斷句最恰當的是(3分)B
A.灶突決/上棟焚/燕爵顏色不變/是何也/不知禍之將及之也/不亦愚乎/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B.灶突決上棟焚/燕爵顏色不變是何也/不知禍之將及之也/不亦愚乎/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C.灶突決/上棟焚/燕爵顏色不變是何也/不知禍之將及之也/不亦愚乎/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D.灶突決上棟焚/燕爵顏色不變/是何也不知禍之將及之也/不亦愚乎/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第6句】:下列對文章內容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3分)B
A、務大試看古代記載,禹,揚,文、武的輔佐之臣,名聲沒有不榮耀的,地位沒有不安穩的,這是因為功大的緣故。
B、燕雀爭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筑巢,母鳥喂養著小鳥,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戲,自以為很安全了。即使煙囪破裂,頭上的房梁燃燒起來,燕雀仍然面不改色,是因為他們知道食物發展情況。
C、局部的安定,一定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局部的安定。全局和局部、尊貴和卑賤互相贊助,然后才能各自都實現自己的愿望。
D、從前舜想牧服海外而沒有成功,但已足以成就帝業了,禹想成就帝業而沒有成功,但已足以統一海內了,商湯周武想繼承禹而沒有成功,但已足以統一人力舟車所能到達的地區了。
【第7句】:把下列文案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故曰:天下大亂,無有安國;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盡亂,無有安身。
(2)杜赫以安天下說周昭文君,昭文君謂杜赫曰:“愿學所以安周。”
答案:
(1)所以說,天下大亂,就沒有安定的國家,國家大亂,就沒有安定的家室,家室大亂,就沒有安定的個人。
(2)杜赫用安定天下游說周昭文君,昭文君對杜赫說;“我希望學習安定周國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
務大:試看古代記載,禹,揚,文、武的輔佐之臣,名聲沒有不榮耀的,地位沒有不安穩的,這是因為功大的緣故。平庸君主的輔佐之臣,他們希望獲得榮耀的名聲和安穩的地位,這和三王的輔佐之臣是相同的,但名聲沒有不恥辱的,地位沒有不危險的,這是因為沒有功勞的緣故。他們都擔心自身不顯貴于本國,卻不擔心君主不顯貴干天下,這是他們希望榮耀反而更加恥辱、希望安定反而更加危險的原因。孔子說:“燕雀爭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筑巢,母鳥喂養著小鳥,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戲,自以為很安全了。即使煙囪破裂,頭上的房梁燃燒起來,燕雀仍然面不改色,這是什么緣故呢?是因為它們不知道災禍將廷及自身啊!這不是很愚蠢的嗎?做臣子的,能夠避免燕雀這種見識的人太少了,那些做臣子的人,增益他們的爵祿富貴,父子兄弟一起在國中結黨營私,怡然自得地一起游樂,以此危害國家。他們離煙囪很近了,但始終也察覺不到,這同燕雀的見識恐怕沒有什么區別。”所以說,天下大亂,就沒有安定的國家,國家大亂,就沒有安定的家室,家室大亂,就沒有安定的個人。這些話說的就是上述情況。
所以,局部的安定,一定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局部的安定。全局和局部、尊貴和卑賤互相贊助,然后才能各自都實現自己的愿望。薄疑用統一天下的方略游說衛嗣君,衛嗣君對他說:“我擁有的只是個有著千輛兵車的小國,希望就此聽取您的指教。”薄疑回答說:“假如能象烏獲那樣力舉千鈞,那么又何況一呢?”杜赫用安定天下游說周昭文君,昭文君對杜赫說;“我希望學習安定周國的方法。”杜赫回答說:“我所說的如果您做不到,那么周國也就不能安定,我所說的您做到了,那么周國自然就會安定了。”杜赫的這種方法,就是所謂不去安定它而使它自然得以安定啊!鄭君問被瞻說。“聽說您的主張是不為君主而死,不為君主出亡,真的有這樣的話嗎?”被瞻說:“有。如果言論不被聽從,主張不被實行,那么這本來就不算侍奉君主,如果言論被聽從,主張被實行,君主自然身安,又哪里用為他去死、為他出亡呢?”所以,被膳不為君主死難出亡,勝過那些為君主死難出亡的人。從前舜想牧服海外而沒有成功,但已足以成就帝業了,禹想成就帝業而沒有成功,但已足以統一海內了,商湯周武想繼承禹而沒有成功,但已足以統一人力舟車所能到達的地區了;五霸想繼承商湯周武而沒有成功,但已足以做諸侯之長了,孔丘墨翟想在天下實行大道而沒有成功,但己足以成為顯榮之人了。大事不能成功,結果還是會有所成就,所以一定要致力干大事。
《呂氏春秋·尊師》的閱讀練習答案及翻譯
本大題共7小題,共27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題。
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師范蠡、大夫種。圣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
子張【1】,魯之鄙家也;顏涿聚,梁父之大盜也;學于孔子。段干木,晉國之大駔【2】也,學于子夏。高何、縣子石,齊國之暴者也,指于鄉曲,學于子墨子。索盧參,東方之巨狡也,學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為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于學也。
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聽從不盡力,命之曰背;說義不稱師,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賢主弗內之于朝,君子不與交友。
故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也者,知之盛者也。義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學。身成則為人子弗使而孝矣,為人臣弗令而忠矣,為人君弗強而平矣,有大勢可以為天下正矣。故子貢問孔子曰:“后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學祭先圣,則齒【3】嘗為師者弗臣,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
(取材于《呂氏春秋·尊師》)
注釋:【1】子張、顏涿聚、段干木、高何、縣子石、索盧參、禽滑黎等,皆為古人名。【2】駔(zǎng),市場經紀人。【3】齒:排列。
【第9句】:下列詞語中的加點字,與“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一句中的加點字意思相近的一項是(2分)
A.清心敗火B.身敗名裂C.功敗垂成D.枯枝敗葉
【第10句】: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而使其耳可以聞B.學于孔子
其孰能譏之乎而恥學于師
C.說義必稱師以論道D.賢主弗內之于朝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第11句】:下列對文中語句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不學,其聞不若聾
(如果)不學習,人耳朵能聽見還不如耳聾(聽不見)
B.聽從必盡力以光明
聽從(教誨)一定盡心竭力來發揚光大
C.為人臣弗令而忠矣
作臣子的不用命令(他)忠誠了
D.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
這是用來表示敬重學習和尊重老師(的做法)啊
【第12句】:請把第二三段中的畫線文案譯為現代漢語。(5分)
①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2分)
②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于學也。(3分)
【第13句】:按要求回答下面各題。(5分)
①用(/)為下列文字斷句。(3分)
后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②用兩個恰當的熟語(包括成語)描述文中孔子給你的印象。(2分)
【第14句】:本文首段即舉出無論地位還是智慧均高出普通人的先賢從師學習的例子,以此說明從師的必要性。韓愈在《師說》中也寫了類似的內容:“,,”。(3分)
【第15句】:“師法”,指老師傳授的'學問和技藝。下面【甲】【乙】兩則材料中的人物因對待“師法”態度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仕途經歷。請結合選文第四段或韓愈《師說》中的觀點(如“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等)談談你對這兩則材料的看法。(6分)
【甲】諸儒薦(張)禹,有詔太子太傅蕭望之問。禹對《易》及《論語》大義,望之善焉,奏禹經學精習,有師法,可試事。
(選自《漢書·匡張孔馬傳》)
【乙】(孟)喜舉孝廉為郎,為丞相掾。博士缺,眾人薦喜,上聞喜改師法,遂不用喜。
(選自《漢書·儒林傳》)
【考點】人物傳記
答案:
【試題解析】【第9句】:“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意為“能夠保全上天賦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傷害”,“敗”使動用法,“使……受到傷害”。“身敗名裂”意為是指一個人做錯了事情而出現了丑聞,從而讓自己名譽受到傷害。兩個詞中“敗”的意思一致。
【第10句】:B“于”意為“向”。A他的、難道,C來,用,D代詞;助詞,取消文案獨立性。
【第11句】:“為人臣弗令而忠矣”意為“作臣子的不用命令就忠誠了”。
【第12句】:文言文句翻譯首先確定得分點,采分點一般為實詞、重點虛詞,句式。實詞包括:重點動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句式包括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等。翻譯時要注意字字落實、直譯為主。同時注意上下文,強調關注語境,在基本明確大意的前提下,正確運用方法翻譯。
(1)(得分點:“達”1分,“達天性也”判斷句)
(2)(得分點“此得之于學也”,判斷句,介賓短語后置句;“禮”)
13.①原文標點為“后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文言斷句首先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分析,同時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標志詞進行判斷,如本句中:“哉”一般用在句尾,關注人名,關注主要動詞,然后再根據句意判斷即可選出答案。
②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后代將用什么話稱道您呢?”說:我哪里值得稱道呢?如果一定要說的話,那就是喜好學習而不滿足,勤于教誨而不疲倦,大概僅此而已!,據此,孔子給人的印象可概括為:謙謙君子、好學不厭、誨人不倦等
【第14句】: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意思是: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這句話的意思和題干中意思一致。
【第15句】:分析兩則材料的時候,首先明確肯定的是,兩個人都很有才華,都受到了認可,只是兩個人的授課方式有所不同,張禹遵從老師的授課方式,孟喜有所改變,關鍵點在與皇帝和太子的看法,聯系韓愈《師說》的一些觀點,得出自己的看法。
【文言文參考譯文】:
神農以悉諸為師,黃帝以大撓為師……吳王闔閭以伍子胥、文之儀為師,越王勾踐以范蠡、大夫文種為師。圣人賢者沒有不尊重老師的。如今,(人們)地位的尊貴沒有達到帝王,才智沒有達到圣人,卻想不尊奉老師,(那)通過什么能達到(帝王圣人的境界)呢?這就是五帝廢絕、三代滅絕的原因。
況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聽見,(如果)不學習,人耳朵能聽見還不如耳聾(聽不見);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見,(如果)不學習,人眼睛能看見還不如眼瞎(看不見);使人的嘴可以說話,(如果)不學習,人嘴能說話還不如口里有病說不出話;使人的心可以認知事物,(如果)不學習,人心能認知還不如狂亂(無知)。因此凡是學習,不是能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達天性。能夠保全上天賦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傷害,這叫作善于學習。
子張是魯國的鄙俗小人,顏涿聚是梁父山上的大盜,(他們)向孔子學習。段干木是晉國的市場經紀人,向子夏學習。高何、縣子石,是齊國的兇惡殘暴的人,在鄉里受指責,向墨子學習。索盧參是東方聞名的狡猾之人,向禽滑黎學習。這六個人,是(該受到)刑罰、處死、侮辱的人。如今,(他們)不僅免于受到刑罰、處死、侮辱,(還)從此成為天下知名的人,終其天年,王公大人跟隨他們并禮待他們,這些(都是)從學習中得到的啊。
君子學習,談論道理一定稱引老師的話來闡明道義,聽從(教誨)一定盡心竭力來發揚光大。聽從(老師的教誨)而不盡心竭力(去發揚它),稱這種行為為“背”;談論道理而不稱引老師的話(去闡明它),稱這種行為為“叛”。有背叛行為的人,賢明的君主在朝廷上不會接納他們,君子不會和(他們)交往為友。
因此,教育,是大義;學習,是大智慧。大義沒有比使他人獲得利益(更)大的,使人獲得利益沒有什么能比教育(更)大的。大智慧沒有比修養身心(更)大的,修養身心沒有比學習(更)大的。自身的修養完成了,那么作兒子的不用支使就孝順了,作臣子的不用命令就忠誠了,作君主的不用勉強就公正了,擁有最有利形勢的人就可以作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貢問孔子說:“后代將用什么稱贊您呢?”孔子說:“我哪里值得稱贊呢?(如果)不停止(一定要說)的話,(那)就是喜好學習而不滿足,喜好教誨(他人)而不知疲倦,大概只是這些吧!”天子進入太學祭祀先代圣人,與曾經當過(自己)老師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們)當作臣子看待,這是用來表示敬重學習和尊重老師(的做法)啊。
《呂氏春秋﹒孟冬季﹒異寶》閱讀答案及翻譯
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機①。可長有者,其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以不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伍員②亡,荊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鄭曰:“蓋是國也,地險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與舉。”去鄭而之許,見許公而問所之。許公不應,東南向而唾。伍員再拜受賜曰:“知所之矣。”因如吳。過于荊,至江上,欲涉,見一丈人,刺小船,方將漁,從而請焉。丈人度之,絕江。問其名族,則不肯告,解其劍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愿獻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荊國之法,得伍員者,爵執圭,祿萬擔,金千鎰。昔者子胥過,吾猶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伍員適于吳,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將奚不有為也?而無以為。為奚而無以為之。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請曰:“此野人之寶也,愿相國為之賜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為寶。”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
今以百金與摶黍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摶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其知彌粗,其所取彌粗。
見《呂氏春秋﹒孟冬季﹒異寶》
【注】①機:吉兇之兆。②伍員,字子婿,春秋時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殺害,后奔吳,佐吳王闔閭伐楚。
【第8句】:對下列文案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為我死,王則封汝則:如果
B.地險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知:巧詐
C.見一丈人,刺小船刺:用篙撐
D.今以百金與摶黍以示兒子摶:捏成團
【答案】A
【解析】“則”是“就”的意思。
【第9句】:以下各組文案中,全部表現“以不受為寶”的一組是
①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④將奚不有為也?而無以為
⑤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⑥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
A.①④⑤B.②④⑥
C.②③⑤D.①③⑥
【答案】C.
【解析】①是說古人對寶物的認識與今人是有區別的;⑥是說人們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東西就越珍貴。(④是說天地何所不為卻毫無所求,即天地“以不受為寶”。)
【第10句】: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A.孫叔敖臨終時告誡兒子“無受利地”,其子遵從父親之意,請求王封給“名甚惡”的不利之地“寢之丘”,最終得以長久地擁有這片封地。
B.伍子胥從楚國逃亡到吳國的途中,一打漁老人不受高官厚祿的誘惑,幫助他渡過了長江。伍子胥將千金之劍獻給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國農夫獻上的寶玉;賢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歷史事實、生活實例等為論據,夾敘夾議,從正反兩面論證了“所寶者異”的道理。
【答案】D
【解析】本文為古代議論文,所以“夾敘夾議”這種說法不當。選文第1段提出作者“古之人……所寶者異也”的見解,并用孫叔敖的例子進行論證。第4段的評論“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其知彌粗,其所取彌粗”是對作者觀點的升華。第【第2句】:3三兩段分別用江上丈人和子罕的事例來證明作者見解的正確。
12.把文言閱讀材料中劃線文案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3分)
(2)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3分)
答案:
①知道把別人所厭惡的東西當作自己所喜愛的東西,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②名字不可能讓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讓人看見,難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嗎?
【參考譯文】
古代的人不是沒有寶物,只是他們看作寶物的東西與今人不同。孫叔敖病了,臨死的時候告誡他的兒子說:“大王多次賜給我土地,我都沒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會賜給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饒的土地。楚國和越國之間有個寢丘,這個地方土地貧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懼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災祥。所以,能夠長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這塊土地了。”孫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賜給他的兒子,但是孫叔敖的兒子謝絕了,請求賜給寢丘,所以這塊土地至今沒有被他人占有。孫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東西當作自己所喜愛的東西,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伍員逃亡,楚國緊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遙望鄭國說:“這個國家,地熱險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國君是個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謀劃大事。”伍員離開鄭國,到了許國,拜見許公并詢問自己宜去的國家。許公不回答,向東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員拜了兩次,接受賜教說:“我知道該去的國家了。”于是往吳國進發。路過楚國,到了長江岸邊,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撐著小船,正要打魚,于是走過去請求老人送他過江。老人把他送過江去。伍員說老人的姓名,老人卻不肯告訴他。伍員解下自己的寶劍送給老人,說:“這是價值千金的寶劍,我愿意把它送給您。”老人不肯接受,說:“按照楚國的法令,捉到伍員的,授予執圭爵位,享受萬石俸祿,賜給黃金千鎰。從前伍子胥從這里經過,我尚且不捉他去領賞,如今我接受你的價值千金的寶劍做什么呢?”伍員到了吳國,派人到江邊去尋找老人,卻無法找到了。此后伍員每次吃飯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說:“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極點了,養育萬物多到極點了,天地何所不為?卻毫無所求。人世間,做了有利于別人的事,卻毫無所求,名字無法得知,身影無法得見,達到這種境界的恐怕只有江邊的老人吧!
宋國的一位農夫在耕田時得到了一塊玉,獻給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農夫請求說:“這是我這個鄉下人的寶貝,希望相國賞我個臉,收下它吧。”子罕說:“您把玉當成寶,我把不接受它作為寶。”所以宋國有德行的人說:“子罕不是沒有寶,而是他認為的寶與眾不同啊。”
假如現在把百金和黃米飯團擺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黃米飯團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擺在鄙陋無知的人面前,鄙陋無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關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擺在賢人面前,賢人一定聽取至理名言了。他們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東本就越珍貴;他們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東西就越粗陋.
上一篇:《紅樓夢》中的歇后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