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獅子上山龍下海】(慣)比喻各人去尋找自己的出路。
【第2句】:貪嘴的魚兒——易上鉤
【第3句】:【鴻溝】“鴻溝”比喻對立雙方隔閡很深。 “鴻溝”一詞源于秦末楚漢戰爭,是兩軍對峙的臨時分界線。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04年,劉邦和項羽在滎陽、成臬一帶的古戰場激戰,項羽的兵力雖強,而劉邦憑借后方糧草充足的條件,使項羽無計可施,被迫提出“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歸楚。”雙方暫時息戰。鴻溝是古代的運河。現今在河南省滎陽城東北的廣武山上尚留有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面的叫漢王城,東面的叫霸王城;兩城之間有一條寬約三百米的大溝,即有名的“鴻溝”。
【第4句】:麻袋里裝麥秸——草包
【第5句】:【肩膀寬】(慣)形容人能力強,能擔起重任。
【第6句】:【矢在弦上——不得不發】見“箭在弦上——不能不發”。
【第7句】:【鉆腦袋不顧屁股】見“顧頭不顧尾”。
【第8句】:【 里面有文章】謂其中有未說明的含義。浩然《艷陽天》: “馬老四猜疑的有道理,他忽然一下子有了熱心腸,要給淑 紅當媒人,這里邊許有文章。”
【第9句】:我把臟衣服往桶里一扔,拿起熱水瓶就往里倒水,正要洗,卻看見漂起一層茶葉。我問媽媽是怎么回事,媽媽說:“誰讓你急水下急篙?也不先看看桶里有沒有東西。”(江蘇·興化)
【第10句】:【炒魷魚】(慣)魷魚在油鍋里一炒便會卷起來,很像卷好的鋪蓋。比喻被解雇或辭職,卷鋪蓋走人。
【第11句】:【 好心當成驢肝肺】好心被人惡意曲解。成語:不識好歹。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真是好心當了驢肝肺,好人不 得好報呀!這可把人冤枉死了。”
【第12句】:【挑水尋錯了碼頭】(慣)比喻找錯了地方。
【第13句】:【土相扶為墻,人相扶為王】(諺)扶:扶持。就像土與土相扶持才能壘起高墻,人得到人的扶持,才能成就大事。指要成大事,離不得眾人的協助。 也作“土幫土成墻,人幫人成王”。
【第14句】:人死了才抓藥——晚了:遲了
【第15句】:【姓賈的姑娘配姓賈的小子——賈門賈氏】(歇)見“賈家的姑娘嫁賈家——賈門賈氏”。
【第16句】:從學校參加拔河比賽歸來,未進家門我就高聲報喜:“媽,俺班得了冠軍!多虧我上場,同學們都說我是第一大功臣呢!”媽媽聽后,不僅沒有夸我,反而為我澆了冷水:“要知道,一塊磚砌不成墻,一根甘蔗榨不成糖啊!你是集體的一員,應該為集體的勝利而高興。”(河南·虞城)
【第17句】:【拔了蘿卜地皮寬】(諺)比喻趕走或除掉了心頭憎恨的人,心里自然輕松愉快。
【第18句】:【棉花里裹著針——軟里硬】(歇)本指軟里帶硬,轉喻表面和善而內心兇狠。 也作“棉花里面包圪針——柔中帶刺”。圪針:方言,指某些植物枝梗上的刺兒。
【第19句】:【 雪里埋不住死人】真相遲早會暴露。類似的:雪里埋小 豬,總會露出蹄爪來。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康有富受 了這么大害,就是今天不說,以后也會說的。雪里埋不住死 人呀!”
【第20句】:【好漢怕賴漢,賴漢怕急漢】(諺)賴漢:死乞白賴、胡攪蠻纏的漢子。 急漢:生性急躁或被逼急了的漢子。指不要臉面的無賴、性急拼命的人是什么事都能做出來的。
【第21句】:我們家正在蓋房子,花了很多錢,有兩萬元呢!家里快沒錢了,可爸爸的工廠又讓集資。“去哪兒借錢?”媽媽嘆著氣說,“唉!這真是‘窮漢碰上閏月年’啊!”(河南·尉氏)
【第22句】:【雪白襪子往泥里踏】釋義:比喻品行端正的人卻跟思想行為不好的人混在一起。例句:“人怕沒臉,樹怕沒皮”,“人不要臉鬼都怕”,和她們哭鬧不等于把“雪白襪子往泥里踏”嗎?
【第23句】:【肩膀頭兒不齊不是親戚】(諺)站在一起一高一低的不是親戚。 指貧富、社會地位相差太大的雙方,不會結成真正的親戚關系。
【第24句】:在班上舉行的“小巧手”自助餐比賽中,小明打的燒餅以色香味俱全獲一等獎。他自豪地介紹經驗:“近山識鳥意,近水識魚性,因為我爸媽是打燒餅的。”(河南·輝縣)
【第25句】:【人不識禮,多走百里】(諺)指人出門上路,不懂得禮貌地向人問路,就得多走許多冤枉路。也泛指待人粗野沒禮貌,必定自己吃虧。
【第26句】:【城頭上跑馬——遠兜遠轉】(歇)城頭:城墻的頂部。本指沿著城頭兜圈子,轉喻人說話拐彎抹角或辦事不干脆利索。
【第27句】:【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歇)本指鏡子里面、鏡子外面都不像人的模樣;轉指做事里外或兩個方面都沒有落下好,到處遭人埋怨。 也作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夠人。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落人。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像人。
【第28句】:【樹大招風】(諺)樹木高大了,就容易招來大風。常比喻名聲大或權勢重了,就容易招來非難、嫉妒與仇恨。 也作樹大招風,官大招禍。 樹大招風,錢多惹事。 樹大招風,名高招忌。
【第29句】:【好出門不如歹在家】(諺)歹:不好。指出外再好,也不如在家方便。
【第30句】:【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釋義:比喻人生一世,興衰無常,變化很大。例句: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單家橋這幾年竟然轉了風水,出現了令人想象不到的變化。
【第31句】:六月的云——捉摸不定
【第32句】:大家都已經吃飽了,可嫂嫂見盆里還有飯,就端起盆子拿著勺子,開玩笑地說:“快,快,每人勻點,寧肯撐著人,不能占著盆。”(廣西·柳城)
【第33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成不了事;磨洋工
【第34句】:海瑞上書——為民請愿
【第35句】:【人硬了傷錢,弓硬了傷弦】(諺)人過于剛強,會招災損錢,就如同弓過于強硬,容易拉斷弦一樣。指人固然不可軟弱,但也不可太強硬。
【第36句】:【八哥嘴巴毒蛇心】(慣)形容人說得好聽,而心腸卻非常狠毒。
【第37句】:【藏了和尚藏不了寺】(諺)和尚: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指和尚能躲藏起來,寺院卻無法躲藏。常比喻躲避不是個辦法,事情終得要解決。 也作“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寺”。
【第38句】:【解鈴還得系鈴人】釋義:系:ji,打結。法眼和尚提出一個問題:虎頸上的金鈴誰能解下來?有個泰欽和尚說,掛鈴的人能解下來。借指誰惹出的事,還要由誰去解決。例句:他不會說“解鈴還是系鈴人”,可是他的口氣與神情幫他忙,教錢太太明白了他的意思。
【第39句】:瓦匠干活——拖泥帶水
【第40句】:棋逢對手——不相上下
【第41句】:【連中三元】現在比喻在三次考試或各種比賽中連續取得第一名。那么,“連中三元”典出哪里呢?宋代趙升《朝野類要·舉業三元》有云:“解試、省試并為魁首者,謂之雙元;若又為殿魁者,謂之三元。”“連中三元”即源于此。我國古代科舉考試分為三級:一級鄉試,二級會試,三級殿試。鄉試由朝廷正副考官各一人到各省主持。參加鄉試的對象,主要是生員科考中的優等生及監生、貢生。鄉試每三年一次,考試在秋季八月,故稱“秋闈”。鄉試考取的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取舉人就取得高一級會試的資格。會試,由全國各省舉人參加。每三年一次。考期在春季二月(或三月),即鄉試后的次年春天,故稱“春闈”。由禮部主持,又稱“禮闈”。會試考取的稱貢生,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在宮中殿廷舉行,故又稱“延試”。參加殿試的是貢生,考期在四月。因考試在宮中,故號稱由皇帝主持,考一場,只考策題一科,名殿試策。策問大多是考問當時政治、經濟或治國安邦、鞏固政權之策。殿試考中的稱進士,第一名叫“狀元”。如鄉試、會試、殿試都得第一名,則叫“連中三元”。現在沒有科舉考試了,“連中三元”只剩用作比喻了。但在中考、高考時還借稱第一名為“中考狀元”、“高考狀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這種用法還是受連中三元之影響。
【第42句】:小老鼠戴眼鏡——沒有鼻梁骨
【第43句】:【白晝老鼠,不敢見人】釋義:比喻膽小怕人。例句:金枝嘲弄地說:“當鄉長那陣子倒頂威風,膽子也大,如今卻成了白晝老鼠,不敢見人,連徐文盛都比不上。”
【第44句】:【十個兒子十個相】(諺)相:相貌,長相。一母所生的十個兒子,長相就有十個樣。指人的相貌各自不同。
【第45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見“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
【第46句】:【大有大的難處】(諺)指規模大、產業大,固然風光,可也有外人不知道的為難之處。
【第47句】:【結在一根藤上的瓜】釋義:比喻處境、命運相同的人。“一根藤上”又作“一條蔓上”。例句:我們兩家都是結在一根藤上的瓜,藤死了,還談得啥瓜呢?
【第48句】:【平地一聲雷】(慣)比喻突然發生一件震動人心的大事。 也作平地一聲驚雷。 平地起雷。
【第49句】:【神仙也有打盹時】(諺)打盹(dun):打瞌睡。神仙也有迷糊的時候。比喻即使是精明不過的人,也免不了有疏忽、失算的時候。
【第50句】:六月的云,少女的心——變幻無常
【第51句】:【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諺)國家自有國家的大法,家庭自有家庭的規矩。指范圍不論大小,都必須有自身的法規,才能有所遵循。
【第52句】:【木匠戴枷,自作自受】枷,木制刑具。謂自己做事害自己。 成語:自食其果。《北京日報》(1986,9,1):“用‘木匠戴枷, 自作自受’來形容他——最近被崇文公安分局查獲的一個 外地來京木匠,真是恰當不過。”
【第53句】:吃竹竿長大的——直性人;直性子
【第54句】:【走麥城】(慣)《三國演義》中描述,劉備大將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殺害。比喻英雄人物遭到失敗。 也泛指失敗。
【第55句】:【叫板】“叫板”具有滋事或挑戰的意味。它源出有二。其中主流說法是“叫板”原為戲曲用語,指戲曲演員于道白之后、未唱之前,將道白的最后一句節奏化,使其有韻律,拖長抬高道白腔調,以便使伴奏開始,過渡到下面的唱腔上去。此外,用動作規定下面唱段的節奏,也叫“叫板”。“叫板”的方式有多種,或把道白末一字字音拖長,或用一個感嘆詞、語氣詞,或用笑聲、哭聲,或用一個特殊手勢、身段。“叫板”的念、做都要充滿感情,使演員和樂隊都要做好準備,充滿激情,故而引申為具有挑戰性。 “叫板”的由來還有另一種說法。古代民間有個游戲叫骨牌,四個人在一起打的,當一個人沒錢時,還可以多打一次,這時那個沒錢的人就會拍一下桌子,并且這次是由他說話,一般也稱作“叫板”。
【第56句】:【三打不回頭,四打連身轉】(慣)形容人反應遲鈍,懦弱膽小。 也作三答不回頭,四答和身轉。 三推不上肩,四推和身轉。
【第57句】:【動力綱,素為常,酒少量,莫愁腸】(諺)一要堅持活動身體,二要常吃粗茶淡飯,三飲酒只可少量,四要胸懷寬廣不憂愁。指人能做到以上四點,就可健康長壽。 也作“動力綱,素為常,少煩惱,酒少量”。
【第58句】:【彭祖活了八百八,見過黃河一澄清】釋義:彭祖:傳說故事中的人物,姓筏(jian)名鏗,夏殷時代人,黃河也曾有過澄清的時候。例句:小五問:“人常說,彭祖活了八百八,見過黃河一澄清。就是那個黃河哇?”
【第59句】:我在寫《我的家鄉》的作文時,問爺爺家鄉以前的情況。奶奶在一旁插話說:“小亮子人小心路大,倒刨樹清根地問不完了。”(江蘇·鹽城)
【第60句】:照明彈上天——高明
【第61句】:【水溝不通四處流】(諺)水流的渠道如果不暢通,就必定四處漫溢。 比喻下情不能上達,必定造成麻煩。
【第62句】:【破包子——露了餡】(歇)本指露出了包子里的餡兒,轉喻暴露出了隱秘。
【第63句】:【白龍瞟娘,必主雷雨】釋義:白龍:“傳說中白色的神龍。(帝)以甲乙殺青龍于東方,以丙丁殺赤龍于南方,以庚辛殺白龍于西方,以壬癸殺黑龍于北方。”此處借指西方上空出現的白云。五月十三日為白龍生日,謂此日西方出現白云,必有雷雨。例句:五月十三日,為白龍生日,謂“白龍瞟娘,必主雷雨。”
【第64句】:【你有你的千里眼,我有我的順風耳】釋義:比喻各有各的本領。例句:但事后一想,又笑了起來:“你有你的千里眼,我有我的順風耳;你有你的關門計,我有我的跳墻法,這次算個平局。”
【第65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風雨無阻,堅持工作,長期辛 勞。老鬼《血色黃昏》:“冬天凍死,夏天曬死,晴天一身土, 雨天一身泥,沒人樂意干。”
【第66句】:【耳不聽,心不煩】釋義:不愿聽的話最好不聽,以免心煩。例句:我被她講得一顆心又提到嗓子門口,我怨我還是把心牽掛在他身上,何必再多管他的事,耳不聽,心不煩,但不知怎么回事,卻一個勁地想聽聽這樁事的結果。
【第67句】:【書山、學海】在文化場所(如學校等地方),常見一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對聯,是一副勵志格言。那么“書山”、“學海”是怎么來的呢? “書山”與“學海”這兩詞源于漢代學者楊雄的《法言·字行》,其中寫道:“百川學海而至于海;丘陵學山不至于山。”意思是:百川因為奔流不息,才能到達大海;丘陵靜止不動,所以永遠達不到山高。比喻為學要勤奮,方能有所收益,若是懶惰怕苦,則學業無成。后來人們就用“學海”、“學山”來比喻知識的寶庫。宋代一位叫左圭的學者將唐宋名家的野史雜說匯成一部書,名為《百川學海》。明代王文祿將明代有關學術思想、生產經驗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著作輯錄百種,匯為《百陵學山》一書。由于這兩種書籍都是匯集百家著術的,書名又典出一處,故后人將“學山”改為“書山”,上述的那副對聯避免了兩個“學”字的重復,符合對聯的格式要求,才有了精辟絕倫的格言警句式的治學勵志對聯。
【第68句】:【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見“佛在心頭坐,酒肉穿腸過”。
【第69句】:【酒逢知己千盅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諺)和知心朋友喝酒,喝多少也不夠;和說不到一起的人談,一句半句也嫌多。指飲灑與交談,貴在情投意合。 也作“灑逢知己頻添少,話若投機不厭多”。
【第70句】:【小蠻腰】“小蠻腰”形容女子婀娜多姿的身姿,小蠻腰更是不少女子夢寐以求的身材。特別是現在女子以瘦為美,風行減肥,不減出個楊柳細腰決不罷休。在漢語中“蠻”常用來形容粗野強悍,為什么非要用小蠻腰來比喻纖細的腰身呢?這得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起。白居易性好樂舞,家中養了很多樂妓。他擔任刑部侍郎時,按律法規定只能蓄養女姬三人,可他家卻養了上百個寵姬。他曾寫詩說:“菱角執笙簧,谷兒抹琵琶。紅綃信手舞,紫綃隨意歌。”這里提到的四個人物都是他的家姬,這些家姬精通舞蹈,善于表演,整日吹拉彈唱。白居易沉浸此中,其樂融融。由于他精通此道,妙筆生花,才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佳句。據《本事詩》記載:白居易的家姬中還有兩個重要角色,即樊素和小蠻。樊素擅長唱歌,小蠻善于舞蹈,白居易對這兩人非常寵愛。他曾寫詩說:“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用鮮紅可滴的櫻桃比喻樊素小口,以飄搖多姿的楊柳比喻小蠻的腰肢,多么形象生動。小蠻纖細柔美的腰肢躍然紙上,如現眼前。柔弱纖細如同楊柳的小蠻腰,成了女性纖柔婉轉曲線美的代名詞,為以后的詩作提供了范例。如宋詞有句云:“望斷橋斜陽,蠻腰競舞,蘇小墻頭。” 明代小說《金瓶梅》中也有詩說:“蠻腰細舞章臺柳,素口輕歌上苑春。”小蠻腰深受無數女子的愛慕,這個詞語也便成了備受女孩青睞的詞了。
【第71句】:活剝兔子——扯皮
【第72句】:【刀傷好治,舌傷難醫】(諺)受了刀傷還容易治好,受人惡語所引起的精神創傷卻很難平復。指惡毒的誹謗對人的傷害最大。
【第73句】:【打鐵看火候,做事看時機】(諺)火候:適度的火力。時機:恰到好處的機會。指做事要抓住好的時機,就像打鐵要定好火候一樣。
【第74句】:【路路通】(慣)哪一條路都暢通。 比喻什么事情都能辦成。
【第75句】:【前有虎后有豹】(慣)形容處境十分危險。
【第76句】:【 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原指人窮失去志氣,也指遇到困難 灰心喪氣。浩然《艷陽天》:“好吧,我是人窮志短,馬瘦毛 長,不能不張嘴了。你家有多余的,多少先勻一點給我,我 們一家老小好度命。”
【第77句】:【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諺)規矩:圓規和曲尺,木工畫圓形和畫方形的工具。指木工不憑借圓規和曲尺,就畫不好圓形和方形。比喻為人做事,沒有法規的制約,就難入正軌。 也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第78句】:【井底蛤蟆——沒見什么天日】(歇)生活在深井里的蛤蟆,沒見過天,不知天有多大。形容人眼界窄,沒見過大世面。 也作井底的青蛙——只看見碟子大的天。 井里的青蛙——沒見過簸箕大個天。
【第79句】:【 盆兒罐兒都有】耳朵意即到處有耳朵,容易被人聽見。明 代《金瓶梅》:“你我如今是寡婦,比不得有漢子。香噴噴在 家里,臭烘烘在外頭,盆兒罐兒都有耳朵。”
【第80句】:【一路榮華到白頭】(慣)指一生官運亨通,富貴顯達。多用作祝福之語。
【第81句】:晚上,爸爸檢查我的練習冊,發現好幾道題我馬虎了,就說:“馬虎也是病,治療不及時沒準會鬧別的病(注:這句話套用的是一句廣告詞)。今后實行一個新招——發現立即擰。”(遼寧·岫巖)
【第82句】:飛機打坦克——居高臨下;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第83句】:【草膘料力水精神】釋義:吃草能使牲口長膘,吃料能使牲口增力,喝水能使牲口存精神。例句:如果黑夜喂不好,牲口就要受傷,一夜要喂五六次,我有的工夫一次接一次,直喂到天亮才算。這吃草料飲水還有講究,常言說:“草膘料力水精神”。
【第84句】:【多磕頭,少說話】指恭敬謹慎。鄧友梅《那五》:“你去了 多磕頭少說話,他見你服了軟,也未必會怎么樣。”
【第85句】:電話局的話務員——耳聽八方
【第86句】:【放到案板上的肉——提起一條,放下一堆】(歇)比喻人不由自主,只能任人擺布。
【第87句】:【大白天說夢話】(慣)指說的話不真實,信口胡說。
【第88句】:喜鵲回窩鳳還巢——安居樂業
【第89句】:笙笛合奏——連吹帶捧
【第90句】:玻璃掉在茅坑里——又滑又臭
【第91句】:【龍不離海,虎不離山】釋義:龍不能離開大海,虎不能離開高山。比喻權貴者不能離開自己的權位或勢力范圍。例句:帝正在猶豫,群臣皆言不可。“龍不離海,虎不離山”。陛下安怪大位,豈可遠離乎?
【第92句】:【物必先腐,而后蟲生】(諺)東西必定自身先腐爛了,然后才生蛆蟲。比喻若內部先有弱點或腐敗,壞事或奸邪就容易發生滋長。
【第93句】:【冷在三九】意思是說冬天最冷的天在三九。那么,什么是三九,它是怎么來的呢?我國古代將夏至后的81天和冬至后的81天各分為9個段落,每一個段落為9天,并按次序定名為頭九(即一九)、二九、三九……九九。不過,夏九九在民間沒有流行起來,大家只知道夏有“三伏”而不知道夏還有九九。通常所謂九九或數九天,是指冬九九而言。冬天最冷的時候在三九和四九,大約為陽歷一月中下旬,陰歷多在臘月上旬。這時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寒”。故農諺有“熱在中伏,冷在三九”的說法,還有“臘七臘八,出門凍煞”的說法。九九與氣候密切相關,有九九歌唱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可見,冬天的大冷天,確實在“三九”。
【第94句】:【正擔好挑,偏擔兒難挨】(諺)指扁擔兩頭重量一樣的容易挑,兩頭輕重不一的難挑。也泛指正位的負擔容易承受,歪邪的壓力不好擔當。
【第95句】:心急等不得人,性急釣不得魚。
【第96句】:【在家靠娘,出門靠墻】(諺)指在家睡覺靠娘和出外住宿靠墻,都有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
【第97句】:【馬勺上的蒼蠅——混飯吃】(歇)混:本指摻雜,轉指茍且地生活。指從事某種職業是為了混日子。
【第98句】:媽媽讓我吃干凈碗底的米粒,我有點不樂意。她說:“你別小看那幾顆米,一天一口,一年一斗。”(河南·南陽)
【第99句】:【衙門的錢,下水的船】(諺)下水的船:順水劃行的船,非常快速。 進衙門打官司,花錢如順水船一般容易。舊指打官司用錢多,窮人打不起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