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語人生】在人生中,有一點點苦,有一點點甜,有一點點好,也有一點點壞,有一點點希望,也有一點點無奈,一些舍不得,只能放在心底;一些禁不住,只能假裝忘記。
【第2句】:【佛心禪語】弘一法師在講經說法時曾提到智者大師的一句話:“世間色、聲、香、味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
【第3句】:貧困的眾生由于家境困難,對所追求的欲望無法達到時,容易起一分憂郁卑劣的心理;有錢的眾生,物質雖然很豐富,可是在精神上卻永遠無法達到滿足感,心無饜足。
【第4句】: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雄起,取決于精神上是否強大,精神上強大與否則取決于有無信仰。
【第5句】:【禪心佛語】凡事要以利益別人為前提,自己吃虧沒關系,如果事事只想利益自己,無明煩惱就會一大堆。
【第6句】:【禪語人生】學會回歸自然,學會放松自己,保持心態和精神的健康,這比干一番事業還要重要。
【第7句】:【禪心佛語】人們在保持本來面目的時候,絕對不會是可笑的;只有在裝腔作勢的時候,他們才是可笑的。
【第8句】:善惡皆由心生。當你用心修善時,身心就非常安樂。修善者,在行善的同時就上了天堂,當你作惡時,便會受到良知的譴責,招致痛苦、憂愁,墮入厄運,于是地獄由此而生。
【第9句】:【一日一禪文案】良師益友,可以滋養你的人生,溫暖你的旅程。朋友不在多寡,高質量的友誼總是發生在兩個優秀的獨立人格之間,它的實質是雙方互相由衷的欣賞和尊敬。
【第10句】:【禪心佛語】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原諒別人,就是放過自己。
【第11句】:西方有句諺語說:“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整個世界都會為之讓路。”
【第12句】:同伴著急道:“命都快沒了,扔掉吧!”但這人堅持不扔,結果被淹死了。那種過分貪圖錢財,甚至把錢財置于生命之上的人,必然葬身其中。
【第13句】:【禪心佛語】佛經里是這樣詮釋生活的:生活中,快樂甜甜,也不乏痛苦連連。快樂時無需大喜大樂,因為快樂的長度并不長;痛苦時亦無須大悲大痛,因為痛苦的長度也不長。
【第14句】:【禪心佛語】初學者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正在幫助他人呢?發心純正,真心為對方著想,這一點很關鍵。結果如何,則有賴于智慧與善巧。
【第15句】:【佛心禪語】安排自己能獲得快樂,充實自己能獲得知識,掌握自己能獲得平安,創造自己能獲得成功。
【第16句】:日月照諸花,無有恩報想,如來無可取,不求報亦然。《文殊師利問經》卷下
【第17句】:【禪心佛語】花心大蘿卜遭遇水性小楊花,這將是性騷動中,一場重量級的對撼。
【第18句】:【佛心禪語】佛陀說:「已經開始過靈性生活的人,就等于已把光帶進幽暗的屋子里,黑暗即刻被驅散了,只要堅持這種生活,你們的內心,一定能成為一個光明世界。」
【第19句】:【禪語人生】要想能做大事,就必須要能屈能伸,只要能達到最終目的。過程可以有很多選擇。
【第20句】:真愛博大、深邃、包容,如果能用生命的力量去守候自己的愛,情不死,愛就能永存。
【第21句】:【禪心佛語】當你替天行道,利益天下,天就會來幫你。當你為己謀利,背道而馳,天就會來罰你。愛,是通天的門票,恨則是地獄的通緝令。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選擇在你。
【第22句】:【禪心佛語】覺悟人生是智慧解脫,奉獻人生是慈悲關懷。二者的融合無間就是菩薩的人生,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第23句】:【禪語人生】在生活的鏈條上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
【第24句】:【佛心禪語】※我們可以享受福報,但是不能浪費福報。浪費自己的時間、財產、功德和一些好的機緣,都是浪費福報。
【第25句】:【禪心佛語】謊言定律:敢說自己從來沒說過謊話的人,就是在說天下最大的謊話。
【第26句】:【禪心佛語】人品至高者會在各方面克己自勵,因而能夠從悲苦中解脫。
【第27句】:【禪心佛語】每天談一些益智的事,激勵自己增長智慧,泯滅無知。每天審視佛菩薩的慈像,讓自己的內心多些包容和慈悲。
【第28句】:若能不見,遇不見。等不見,望不見。便釋懷這場奈何禪。但將無怨,作無緣。
【第29句】:【禪心佛語】古往今來,有無數的高僧大德,通過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成功實現了自信、自覺、自強的人生目標。
【第30句】:一個人若能超脫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能夠放下世間的一切假象,不為虛妄所動,不為功名利祿所誘惑,他才能體會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來的自己。
【第31句】:人,大多數有名利之心,與人爭、與事爭。如能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人事皆無爭,則世界亦安。
【第32句】:菩薩千手千眼,凡夫也千手千眼。不同的是,菩薩千眼觀察眾生受苦,而以千手救度出苦;凡夫千眼看人家的不是,千手往自心中抓進煩惱。
【第33句】:察秋毫之末者,不能自睹其睫。舉千鈞之重者,不能自舉其身。——《東語西話》
【第34句】: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古印度)龍樹《中論·破因緣品》
【第35句】: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哭泣自己沒有鞋子穿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第36句】:【禪語人生】有個僧人辛辛苦苦參禪二十余年,慧忠禪師看他一直任勞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要對他有所報答,幫助他早日開悟。
【第37句】:【禪心佛語】當你開始行動時,有人非難你。那只是他在害怕,害怕懷有夢想的人的存在罷了。
【第38句】:【經典佛語】“您該放心就是,您的妻子不是害了什么病,而是在誦讀般若波羅蜜經,她懷的必是佛家弟子。”說得長者心花怒放,急忙告訴全家人,大家都高興得不得了。
【第39句】:禪宗說“日日是好日”,就是要讓每一天都充實無憾地度過。須知,一生的幸福也往往來自每一天快樂的積累。
【第40句】:知足常樂。什么東西不要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否則無盡的貪欲最終會毀掉自己。美好的生活要靠勤勞的雙手去創造,不義之財最終會給自己帶來禍害。
【第41句】:【佛心禪語】一切眾生,禍從口出,惡語傷人,有如矛刺心,若能話到口邊留半句,則是積口德。
【第42句】:【圣經文案】39他要象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詩1:3)
【第43句】:【禪心佛語】所謂“宗教”,“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
【第44句】:【禪心佛語】當一個人心態好的時候,他的思考是正面的,他的行為是精進的,他的表達是正面的。
【第45句】:【禪心佛語】佛說: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第46句】:有戒則有慧,有慧則有戒。戒能凈慧,慧能凈戒。。如人洗手,左右相須。
【第47句】:學習是一生的事,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要永續學習。學習最重要的是:學習奉獻,學習利人,學習尊重異己,學習共生和諧。(當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48句】:【禪心佛語】人只要有一念向上的心、向善的心,念念不舍,就是人生的出路,就是解決痛苦的究竟辦法。向上者,求證無上大涅槃;向善者,從一點一滴的善言善行做起。
【第49句】:【禪語人生】要做一位菩薩,不可自己好就好,要利益他人。若利益自己,無明煩惱就會一大堆。
【第50句】:愿作心師,不師于心。《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八,獅子吼菩薩品身雖不由己,但心卻可以由己。(日本)日蓮《撰時抄》
【第51句】:問:“佛法遍在一切處,教學人向什么處駐足?”師日:“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大隨法真禪師》
【第52句】:如實知已,以理為依,不由耆長、眾所知識補特伽羅:若佛若僧所說法故,即便信受。(古印度)彌勒《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
【第53句】:人的身軀需要靠營養維持,消耗體力即需補充營養。僧團的修行生活比較靜態,熱能消耗不多,加上食量足夠,日中一食即可保持體內營養的需求。
【第54句】:迷失自性太久,養成不善的習氣太深,起心動念都是“我的利益”,沒有想到別人的利益,所作所為都趨向于損人利己,以為這樣才能在世界上生存下去。
【第55句】:【禪語人生】學著看淡一些事情,看開一些事情,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所有的糾結和煩惱都是一種自虐。
【第56句】: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雜阿含經》卷二十二,第599經
【第57句】:不要輕視自己的力量。一滴水滴到水缸中,整缸水就是我們的;因為你的那滴水已和缸中水結合在一起,分不出是你的或不是你的。——證嚴法師
【第58句】:【禪心佛語】生氣定律: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然后再讓別人感染你的肝痛。
【第59句】:有的人出現,就是來給我們開眼的。所以,人一定要禁得起假話,忍得住欺騙,忘得了諾言,放得下一切。百煉成精,淡定從容。
【第60句】:【禪心佛語】達爾文就已成為一個學者——只需要一天一個小時,你就能夠成為一個學者,可見,萬事其實都很簡單,貴在有恒:只干一件事,每天付出一小時。
【第61句】:【禪心佛語】如果不去在意鄰人們說什么、做什么、想什么,節省下來的時間一定很可觀。
【第62句】:【禪心佛語】放生可長養自己的慈悲心腸,悲憫眾生,視萬物生命如己出。
【第63句】:【佛心禪語】禪師笑曰:假如你是一顆種子呢?其實,換個心境,或許你會得到解脫。
【第64句】:【禪心佛語】佛教有“戒、定、慧”三學。持戒又有三條:愿斷一切惡,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眾生。
【第65句】:【禪心佛語】古人說,“女為悅己者容”,其實應該說“女為己悅者容”。
【第66句】:【禪心佛語】如果把成功看作是對個人的一種超越,那么你就會永遠生活在向上的快樂中。
【第67句】:天堂與地獄只在一念之間,若念天堂,有愛便是天堂;若念地獄,人間處處即煉獄!
【第68句】: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兒寬。不下水,一輩子不會游泳;不揚帆,一輩子不會撐船。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第69句】:若父母先無信、戒、聞、舍、慧,子令其修習,名真實報恩。恭敬給所需,唯現世安樂,令修信、戒等,究竟證涅槃。《本事經》卷四
【第70句】:【禪語人生】因緣有正、邪,有的人生了病,知道是身心失調,就接受對癥下藥的醫療,病就好了,這是“正因緣”。
【第71句】:衰老和死亡驅逐眾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著棍子趕著牛群到牧場。——《佛陀的格言》
【第72句】:【禪心佛語】面對毀謗,我們要盡量遠離,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經常和別人爭論是非長短,只會使你的心胸變得狹窄,思維變得混亂。
【第73句】: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镢頭邊。一《仰山慧寂禪師》
【第74句】:【禪心佛語】何人憶念佛,及佛諸功德,此人定遠離,惡趣痛苦怖。如虛空遍布,如水中影像,為利益眾生,諸佛時現身。
【第75句】:【禪心佛語】觀照自己的心,就是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要隨時將惡的念頭轉換為善的念頭。
【第76句】:這個世界,如果每個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那么,人類所展現的凝聚力和力量便能超越任何自然界。過去,有很多人誤會“人定勝天”
【第77句】:【心靈禪語】煩惱的心情,懲罰的是自己,不開心的日子,是把自己打折處理了,上蒼只眷顧那些堅強的人,不放棄信仰的人,快樂只圍繞那些知足的人。
【第78句】:【禪心佛語】求福造福不如守福。乾坤分陰陽,做人知進退,大道在胸,百事無憂。
【第79句】: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善權方便,為利他故,于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菩薩戒本》
【第80句】:【禪心佛語】人生亦如此,能舍得,更能成功;放下包袱,方能飛越汪洋。攀登高峰。
【第81句】: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猶若虛空。若達妄元虛,則本有法身自現,光明寂照,圓滿周遍,無欠無余。更莫將心向外馳求。——《憨山老人夢游全集》
【第82句】:【禪心佛語】容忍:花生在被人遺棄的廢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悅人的芳香,宛如佛生在愛欲強烈的人群中,而能散發著智慧的光芒。
【第83句】:一般人都以為聰明就是智慧,其實不然。聰明不一定具有智慧,但智慧一定包含聰明。
【第84句】:智者的抉擇:常言道:“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若能多接觸人事、多一分經驗,就可以多增長一分智慧;所以日常生活中的人與事,深具歷練智慧的功能。
【第85句】:【禪語人生】要做到“無”,絕非易事。“無”是心靈的凈化,“無”是人格的升華,“無”是一種高境界。
【第86句】:【禪心佛語】生活中,快樂甜甜,也不乏痛苦連連。快樂時無需大喜大樂,因為快樂的長度并不長;痛苦時亦無須大悲大痛,因為痛苦的長度也不長。
【第87句】:【佛心禪語】不管學佛還是不學佛,有信仰還是沒信仰,所有眾生都想獲得幸福快樂。幸福快樂的根本就是一顆好心,為了自他一切眾生的快樂幸福而培養一顆善心很重要。
【第88句】:【禪心佛語】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
【第89句】:【禪心佛語】你有再大的過失,別人看到了也不會說,說了得罪你;能夠說你過失的人,對你是大恩大德。
【第90句】:【禪語人生】一般人經由各種學識、經驗,容易了解世間許多癡妄的因緣。
【第91句】:想圓滿慈悲、成就智慧,開展濟世與引導人群的力量,必須先從調和自己的身心做起。
【第92句】: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古印度)護法等《成唯識論》卷二
【第93句】:自己解脫了,立下度脫廣大有情眾生的宏愿。如此發心,才是學禪的正因,有了正因,必定獲得正果。——耕云先生
【第94句】:如飯一粒熟,余粒即可知。諸法亦復然,知一即知彼。《大乘密嚴經》卷下
【第95句】:【禪心佛語】面對玫瑰,不必浪漫;面對美女,不必多看;面對朋友,粗茶淡飯;面對家庭,出力流汗;面對老婆,朝夕相伴。
【第96句】:學道深宜退步體究,但以生死為念,世諦無常,是身非堅久,一息不來,便是異世。
【第97句】:【禪語人生】修行的最高目標就是轉化自己的態度,讓自己走向和平、慈悲、平靜的專注,以及智慧。
【第98句】:【禪心佛語】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無見之見,乃名真見;無解之解,乃名大解。
【第99句】:【禪心佛語】那該怎樣來消除煩惱呢?事實上是不用消除煩惱的,因為它是由于誤解而產生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