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看經若不向自己上做工夫,雖看盡萬藏,猶無益也。(明)曹溪退隱《禪家龜鑒》
【第2句】:佛教的觀點中,沒有絕對的善與惡,佛教導我們要對一切人發慈悲心,這樣即使有人存著惡性,也會逐漸變得慈悲,因為每個人都有善根;在這個過程中,人能夠逐步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劣性,凡事都會下意識地把別人放在前面,從而漸漸地陶冶心性、完善人格,獲得更多的智慧。
【第3句】:找出來,每天和你自己對話,和你自己逗樂,和你自己擁抱。你將看到那個干干凈凈的,無限可能的你,在某一天,某一個時刻,出現在你面前,當你愛上你自己,整個世界就與你無法分割,你也將愛上這個世界。
【第4句】:【交友四原則】 我們應和聰明人交朋友,不要和狡猾人交朋友;應和老實人交朋友, 不要和愚蠢人交朋友。聰明之人送你智慧,狡猾之人給你陷阱,老實人使 你放心,愚蠢人使你擔心。
【第5句】:應該有能力,誠懇,正直,說話和氣,態度和藹,不傲慢。《經集》第青樹林,第八章《仁慈經》
【第6句】:見有見,聞有聞,念有念,識有識,睹無著,亦無識。一切舍,為得際,除身想,滅受行,識已盡,為苦竟。《法句經》卷下,泥洹品任何痛苦產生的根源是諸識。滅寂諸識,痛苦就不再產生。《經集》第三品,第十二章《二重觀經》
【第7句】:不與父母爭,不與兄妹斗,只愿家庭與睦。做人的道德與為人的品格,是從善待自己的家人一開始做起。
【第8句】:人生在世,常會接觸復雜的人事;所謂“修行”,就是要借復雜的“人與事”來練心。
【第9句】:【禪語感悟】 舍利弗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被稱贊為“智慧第一”。麝因香 重身先死,蠶為多絲命早亡,人為多能必受苦。嘴巴是別人的,可生活卻 是自己的,我們為什么要當別人嘴巴的“奴隸”呢?
【第10句】:世間萬物雖有顯現,但因其因緣和合而生滅不已,故為空性,然而眾生 心于萬法攀緣執取,以為實有,滅而留戀,未生而期盼,當生之時又因 分別之念而或喜或憂,亦成心之滯礙。若要真正學佛參禪,入手處就在 諸念生時、諸緣起時,妄念頓歇,歇即菩提。
【第11句】:幽默并不是一種智力的素質。相反,幽默超越于理性與邏輯之上,它甚至還調侃了理性思維。其實,幽默就是一種禪。
【第12句】: 離別,永遠是那么的傷斷人腸。一個年輕女子,在丈夫出國后的一段 時間里,她陷入極度痛苦之中,幾乎不能自拔,甚至想到了死。她心里知 道,他永遠不會回來了。她整日郁郁寡歡,無精打采。鄰居們同她打招 呼,她總是愛理不理,一時間,鄰居們對她糟糕透頂的脾氣不予理解,一 個個只好敬而遠之。
【第13句】:有形至大者,莫若天地;無形至大者,莫若虛空。有道者知彼二者皆自心影響,故見空不空,見形非形。——《紫柏尊者全集》
【第14句】:有時候,一個人的旅行不是去證明自己征服了什么,而是接受自我內心的召喚與靈魂的導引上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禪定無煩惱,心如蓮花開。有時陽光很好,有時陽光很暗,這就是生活。
【第15句】:常有人把“修行”誤認為是出家人的專用名詞,其實修行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人應有的生活修養。“修”是修心養性,“行”是端正行為。
【第16句】: 化妝品不能為女人增色,許多女人卻不能拒絕;扮酷不能令 男人威武,許多男人卻趨之若鶩。殊不知,化妝品的開銷,扮酷的費 用,均要用自信埋單。
【第17句】:修行要抱持一個原則與信念——為佛教、為眾生,行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與打擊也要忍受,凡事做到問心無愧的地步。
【第18句】:一切法各各為因,各各為果,是名因果相。(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三十一
【第19句】:【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有愛心的人,處處給人溫暖;有私心的人,處處給人冷漠。
【第20句】:我們是需要彌陀救度的人。一個需要彌陀救度的人,不能反過來教彌陀如何來救自己。
【第21句】:【清雅基地】、【佛心禪語】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禍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憂少。大悲無淚,大悟無言。緣來要惜,緣盡就放,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
【第22句】:我在“四眾佛子共勉語”里的兩句話“利人便是利己,盡心盡力第一”,便是鼓勵大家,以利人而為利己,但不是先利己以后再利人。不過,我們一定是先努力成長自己,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利益他人,成長他人;但成長自己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那么你就會有安全了。一圣嚴法師
【第23句】:當志工有三要:一、要不畏苦,能耐勞;二、要愈忙愈開心,愈做愈歡喜;三、要體悟無常,柔和自在。例如:知道病人得了癌癥,不要展現憂愁的氣氛,要輕松自在,理智地開導病患。
【第24句】:我們到哪里都應該有一個目標、起點,要朝目標往前走到底;不要停在半路,停在半路比走到目標還辛苦。就好像爬山的人,要不就留在山下,要不就一鼓作氣爬到山頂上。否則停在半山腰中,石頭若滾下來,豈不是很危險?
【第25句】:微笑會給人以無限的信心與喜悅,會讓我們很久很久,甚至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一個人也許不能擁有世俗的名利,但只要擁有這份快樂,我們那充滿法喜禪悅的微笑也能夠點燃別人心靈的明燈,我們一定會感到非常幸福。
【第26句】:方便教導,令離顛倒妄想執著,安置無相甘露界中。住此界中,不復現起我想乃至使見者想,爾時一切掉動、散亂、戲論、分別不復現行,心多安住寂靜淡泊無戲論界。善現當知,是菩薩摩訶薩由此方便,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大般若經》卷五三七
【第27句】:如果忍辱時神情愉悅,臉色像蓮花一樣好看,如同得了至尊至貴的福報,即是忍辱。例如母親面對因饑餓哭鬧的孩子,心中油然生起幸福感,表情愉悅,臉色好看,一點沒有厭煩的感覺,這是真“忍辱”。若能對任何人、任何事都如此,便是忍辱的至高境界。
【第28句】:愛情心理是一種藝術化與神化。每個人在愛情萌發時都是詩人與佛徒,認準了一個目標而充滿了詩意與禪意了。其實那個人卻不是你所追求的那個目標,只是自己的一個愿望。詩化與神化引導你走進婚姻,否則就不是自由戀愛。相反包辦婚姻就是逼你出家或做道姑。
【第29句】:悟道跟吃飯一樣,一定要自己一口一口地吃,指望別人幫你吃飯,那是不現實的。聽聞道理卻沒有領悟,跟盛了飯卻沒有吃一樣,不能變成精神的營養。所以,要打消投機取巧的心理,將成功希望寄托在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上。
【第30句】: 一個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絕無自信,一個沒有文化根基的國 家也難以真正強大。中國人或許有理由對近幾十年的經濟繁榮沾沾自 喜,但絕不能對繁榮背后的重重危機熟視無睹。政治生活、經濟生 活、文化生活是支撐一個國家穩定的三足,缺一不可。三足缺一,國 家的大廈都有傾塌的危險。
【第31句】:途有掃地僧,殿供佛光影。問故何去來,卻答不知情。此中有禪意,修行可千年。蕓蕓乃眾生,踽踽自獨行。
【第32句】:做長官的人們,對下屬怎樣愛護,那下面的人們,會同樣為他服務。(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33句】:大氣是一種忍讓,不輕易拿自己的涵養挑戰別人的淺薄;大氣是一種淡泊,金錢名利浮云過,我心自有明月在。
【第34句】:人生之中,欲望與現實之間的鴻溝永遠無法逾越,因為人的貪欲無止境,永遠無法滿足。因為貪心,我們忽略了自己的弱點,不顧一切地去滿足我們的欲望。即使危險擺在面前,我們也無暇去理會,于是貪婪遮住了我們的雙眼,使我們喪失理智,蒙蔽了我們的內心,使我們無法感受到幸福的溫暖。
【第35句】: 當你記恨別人的同時受傷害的卻是自己。學會感恩,滴水之恩當以涌 泉相報;學會感恩,懂得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贈人玫瑰手留余 香,今天拉人一把,明天陷入困境也自會有人相助。生活就像面鏡子,學 會了感恩,對生活時時保持微笑,生活也會還你以微笑。
【第36句】: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日真如。(古印度)護法等《成唯識論》卷九
【第37句】:每個人走入社會的時候,都想好好成就自己的事業,但又有多少人能夠 堅持呢?這不僅僅是個人惰性的問題,更有機遇與資源的關系。所以有些人 成功了,而更多的人失敗了。
【第38句】:宇宙萬物本四大假合,因緣和合而生,也隨緣而滅,這一秒的我們在呼 吸,前一秒的我們即已死去,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第39句】:那些低至塵埃里的花蕊,無論你是否親近,它總會自開自落,臨水照花的牽掛,終是暖了靈犀,那一片青翠悄悄爬滿了心墻。小半生的情愫,禪意點點,都在生命的留白處,開出了一程一程的珍惜,悄然無聲,散落初夏的光陰里。
【第40句】:略說有三種忍:一者眾生忍,二者法忍,三者大忍。(陳)慧思《法華經安樂行義》
【第41句】:當你遇到一件事情,已無法解決,甚至是已經影響到你的生活、心情時,何不停下腳步,給心靈一個修禪打坐的時間。或許換種方法,或許換種角度,或許換條路來走事情就會簡單了許多。
【第42句】: 公主嫁平民,王子娶灰姑娘,或可傳一時佳話,但不一定能 獲得幸福。既嫁平民,公主不僅要有平民意識,而且一定要忘卻公主 身份,否則無法和丈夫平等,甚至有意無意造成與丈夫的主仆關系。
【第43句】: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 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
【第44句】:有人說,世間最難的,是做好自己。無論人有多么大的才能,多么高遠的目標,多么開闊的格局,如果沒有做好自己,一切都將是空談。做好自己,要求我們做對自己,不必與別人攀比,更無須羨慕他人,看清自己具備什么,擅長什么,才是首要之事。
【第45句】:三界無法,何處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往?睿璣不動,寂爾無言。覿面相呈,更無余事。——《盤山寶積禪師》
【第46句】:不管是愛人或是被愛都是幸福的。有力量去愛人或被愛的人都是幸福的人。——證嚴法師
【第47句】:輪轉生死中,無須臾少息,猶復熙熙如登春臺,曾不知佛與菩薩為之痛心而慘目也!(彭二林)
【第48句】:是非當教育,贊美作警惕;嫌棄當反省,錯誤作經驗——任何批評,都是寶貴的一課。
【第49句】:【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我們以“八心”來孝敬父母,回報恩德。“八心”是:一,經常問候,給父母舒心;二,少說多做,給父母省心;三,誠實守信,給父母放心;四,勤奮上進,給父母開心;五,虛心好學,給父母稱心;六,寬容豁達,給父母順心;七,誠實坦蕩,給父母真心;八,持之以恒,給父母安心。
【第50句】:念佛人,無始罪障一刀頓斷,三界業系從此不牽,即是橫超三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跳出罪,即是跳出三界;跳不出罪,便永在三界。
【第51句】:十、染凈因果諸佛解脫當于何求?答日:當于一切眾生心行中求。《維摩經》卷中,文殊師利問疾品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印光法師文鈔菁華錄》
【第52句】:【天天禪語】‘我們的快樂源于我們一直都祈望他人得到快樂,我們的痛苦源于我們一直只祈望自己得到快樂。
【第53句】:其實,人生就是一次旅行,走過的山山水水,都是風景;嘗過的百種況味,都是財富。只要盈一份感動于心,掬一抹禪意如魂,用淡泊寫意人生,用安然蔥蘢時光,透過紅塵的紛繁,就能細品歲月靜好。
【第54句】: 有一種緣分叫相遇,有一種奇跡叫相知,有一種快樂叫相 依。人生那么短,相遇已不易,相知更難得,相依太珍稀,緣分你沒 有理由不珍惜,奇跡你沒有理由去拒絕,快樂你沒有理由不接受。緣 是快樂的種子,緣是奇跡的蓓蕾,人世間沒有常開不敗的花,卻有常 在常新的緣。
【第55句】:【天天禪語】結合人人的善,才是真正的大善;有大善對的力量,才能風調雨順人人平安。
【第56句】: 商品品種越多,越讓消費者眼花繚亂;社會現象越豐富多 彩,越讓人無所適從。在這個琳瑯滿目的社會大商場,你如果沒有眼 力,缺乏定力,內心貪婪,優柔寡斷,到頭來要么擇非所要;要么兩 手空空。
【第57句】:【天天禪語】對于有意識地去生活者而言,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之旅,但對于無意識地去生活的人來說,人生的確是一種大的懲罰。
【第58句】: 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換個角度觀察,換種心境體味,美的 簡約和豐富令你瞠目結舌。譬如面對一潭死水,若著眼于云空的倒 影,傾聽于靈魂的靜謐,一種無法抗拒的美就會充溢你的內心。一位 相貌平平的女子,假如她的氣質修養讓你傾倒,她的賢淑善良令你感 動,在你的眼里,她是不是一樣嫵媚動人?
【第59句】:真正的善心總會換來回報。世事就是這樣,當我們左手付出愛時,便能從右手收獲愛。就像我們在旅途所經之處播撒各種鮮花的種子,即使我們不會再從同一條路上經過,但是這種美的傳播會讓原野變得美麗,讓道路兩側鮮花繽紛、生機盎然,我們的心靈也會因此變得無比富足。
【第60句】:資助別人的人,一定受到別人的資助。供養別人的人,一定受到別人的供養。禮敬別人的人,一定受到別人的禮敬。禮拜別人的人,一定受到別人的禮拜。南傳《佛教格言·賢人品第十六》
【第61句】:苦苦地追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念念不忘那些所謂的陳年舊事,無異于自尋煩惱。
【第62句】:愛語——柔聲悅色,令人聞之欣慰、見之敬愛。誠懇的愛語,可掃除一切人我煩惱,解開心結郁悶,化干戈為玉帛,轉暴戾為祥和。
【第63句】: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菩提心中,皆為浮虛妄想凝結。《楞嚴經》卷八
【第64句】:禪悟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亂一切亂,心安一切安;一切為心造,無心自解脫。
【第65句】:信得即心即佛及,只是空信,須要行證。若無行證,徒信無益,豈有但以信字便為了徹耶?——《憨山老人夢游全集》
【第66句】: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雄起,取決于精神上是否強大,精神上 強大與否則取決于有無信仰。
【第67句】:【最有禪意的文案】有時,我們因為臉上的斑點痘痘而起煩惱,為了使它們盡快消失而想盡方法。但請想想路邊或失明或肢體殘缺的乞丐吧,這時我們是否會白然生起一顆憐憫之心呢?此時我們還會為臉上的斑點痘痘而煩惱嗎?由此及彼,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適用這個道理。我們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啊!036
【第68句】:依托眾緣,速謝滅已,續和合生,故名緣起。(古印度)彌勒《瑜伽師地論》卷十
【第69句】: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凈,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六祖壇經·懺悔品》
【第70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我們推定人生三世因果并駕馭自己命運的最簡單的道理。
【第71句】: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日:“雪覆孤峰峰不白,雨滋石筍筍須生。”——《洛浦元安禪師》
【第72句】:【第1句】:婚姻中最折磨人的,并非沖突,而是厭倦。【第2句】:工作時不為錢分心,錢反而會來得更快。【第3句】: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禪心與定力,所以,偽名儒不如真名妓。【第4句】: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第5句】:知識不是力量,智慧才是。
【第73句】:以應薩婆若心,自具足忍辱,亦教他行忍辱,以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羼提波羅蜜。《摩訶般若經》卷五,問乘品
【第74句】:唯有你從心靈深處承認、接納、愛上你自己,你的生命才正式開始,才邁開旅程。這之前,你只是原地在打轉,你只是在尋找那個你丟失的生命,你找不到自己,因為你已被所有其他的概念所覆蓋,所犧牲,所淹沒。
【第75句】:對人真誠,要有聰穎,而不等于愚癡的善良;對人包容,要有原則,而不等于對他人放縱。
【第76句】: 誰裝點了你昨天的風景,誰驚擾了你昨夜的夢?誰讓你愉悅 或憂郁,誰讓你快慰或痛苦?這些已不重要,就讓它們和夜晚一起封 存。日子被明亮的早晨刷新,迎接你的是全新的生活,等待你經歷的 是不一樣的人生,你必須輕裝前行。早安!朋友。讓朝霞燦爛你的心 境,讓微笑伴隨你的行程。
【第77句】:出家或有不修善,則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善,則勝于出家。(古印度)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卷十
【第78句】:世事冗如麻,空門路轉賒。青松林下客,幾個得歸家?共唱胡笳曲,分開五葉花。幸逢諸道友,同上白牛車。——《法演禪師文案》
【第79句】:痛苦不過是一種選擇,人生雖苦,卻也充滿樂,如何面對生活,是可以選擇的。選擇的自由意味著生命的彈性,想要讓自己的生活充實、飽滿、富有,就要在人生的考題上果斷劃掉痛苦這一選項。
【第80句】:《長阿含經》卷十五,《種德經》道品樓觀,以戒為柱;禪定心城,以戒為郭。(古印度)訶梨跋摩《成實論》卷十四
【第81句】:人活著為什么會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為總被種種外在的事相所迷惑,總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至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連步子都邁不開了。——凈慧
【第82句】:事懺誦經持密咒,觀像禮拜供養力,造塔造像及布施,稱贊佛僧名號等。若能了達真空理,名為理懺滅罪根。(明)宗喀巴《顯密修行次第科頌》
【第83句】:問:“世界上什么人最快樂?師言:“能原諒人的人最快樂。當你原諒一個人的時候,當下心里面的煩苦也同時消失了。”——證嚴法師
【第84句】:知足是心靈富足的起點,因為懂得知足就懂得了珍惜,珍惜萬事萬物會使心靈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是一種難能可貴且能給人帶來幸福的生活態度。
【第85句】:【禪語悟道】當我們愉快時,愉快的原因,并不意味著放棄了世間的鎖事,而是對它的看破和放下;當我們煩惱時,煩惱的原因,并不意味著現象對我們的干擾,而是對它的分別和執著。
【第86句】:“許多人,總是把自己快樂的鑰匙交給別人,自 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給別人看,讓別人來贊賞,仿佛只有這樣才能快樂 起來。其實,許多時候,我們應該為自己做事。”詩人笑了,他說:“我懂 了。一個人,不是活給別人看的,而是為自己而活,要做一個有意義的 自己。”
【第87句】:人生在世,一切物質只是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方便利行。因此,對物要心存感恩、愛惜及知足。如此,生活在人間就會處處感到心安意足,時時覺得歡喜快樂。
【第88句】:看世界不光要用眼睛,還要用心。失去欣賞能力的人是可悲的,他的心已經變得衰老。
【第89句】:比如信理,必須完全通曉佛經才有可能做到信。否則,不知道“理”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就談不上信。其中信自,不是相信自己對佛法的理解,而是相信,自性的善根。其中信他,不是隨便的相信別人,而是相信諸佛菩薩。對佛講的法有信心,通過學習佛法,不斷對佛教深信不疑。
【第90句】:【名利皆是身外物,富貴浮云難久長】1.世事無常難周全,以平常心做人。2.健康知足是最大的財富。3.貪心是取禍之道。4.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心安是最大的財富。
【第91句】: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見有過失,轉相諫曉;二者見有好事,深生隨喜;三者在于苦厄,不相舍棄。《太子大善權經》
【第92句】:一位自稱為佛門幼稚生的男眾來請法:“真有靈魂嗎?”師言:“迷者為靈魂,覺者為覺識。”
【第93句】:沒有人希望總是在泥濘道路上行走,但現實中不可能只有好路而沒有差 路,而且,如果你沒有在泥濘道路上行走過,就難以獲得在泥濘道路上行走 的經驗。“泥濘”,象征挫折、困苦、磨難。每個人都要有在“泥濘”路上 行走的經歷,才懂得平坦道路的難得與可貴,才懂得珍惜。
【第94句】:禪不是刻板,不是呆坐,禪更不是墨守成規。禪是活潑,是幽默,是方便,是靈巧;有方便、有靈巧才是禪。過去古代的禪師大德,他們揚眉瞬目、舉手投足都是禪,甚至一言、一思一想無非中道,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無非禪心。所以只要我們有了禪心,再看世界、看自然、看萬象,一切都充滿了禪機,充滿了妙趣。
【第95句】:跟價值觀不健康的人交往,觀念很容易變壞怎樣回避有害的人際關系?佛日:莫親惡知識,亦莫愚從事,當近善知識,人中最勝者。人本無有惡,習近惡知識,后必種惡根,永在暗中行。——《增一阿含經》
【第96句】:【天天禪語】是你的遲早會是你的,沒有必要為它而煩惱;不是你的永遠都不屬于你,為它煩惱又有何用呢?
【第97句】:【禪語感悟】 人在世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除非他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既然活在 人世間就定會與人發生往來,就會產生處世哲理。佛教導人與人相處之道 及拔除世間紛爭的方法就是: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和諧相處。如果你 看不起別人,或別人不尊重你,彼此就不能和諧相處。
【第98句】:舍棄不是失掉幸福,而是成就完美;經過淘洗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絕對的完美,但我們可以追求經過舍棄的完美。就像背上包袱太多,我們需舍棄一些輕松上路一樣。佛語蘊含著無限禪機,人亦是靈性的生物,偶然拾得一句,便能參透半個人生。
【第99句】:人與人能夠互盡心力、互相照顧,實在是世間最快樂的事情之一。雖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修成正果,但每個人都有能力慈悲。
上一篇:夢想文案適合發到朋友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