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佛心佛語】【第1句】: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覺”,與“覺他”的德行?!镜?句】:佛性,最講一個“善”字;禪境,最講一個“淡”字。【第3句】: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第4句】:善心,點亮心燈;慧心;使心燈長明?!镜?句】:善良的人,往往可以逢兇化吉;覺慧的人,常??梢曰U為夷。
【第2句】: 年輕人是這個世界的未來,他們都過早地凋謝了,世界還有 未來嗎?社會需要為年輕人減壓。為了一場“拜金”者的游戲,什么 都讓為生存奮斗的年輕人去背負,這不公平。
【第3句】:修身治心,則與人共其道;興事立業,則與人共其功。(宋)簡堂禪師(《禪林寶訓》)
【第4句】:“安貧樂道”的“道”其實是一個人的信仰、理念,具體說就是人生觀、價值觀,乃至宇宙觀。因此,樂道,乃是快樂地實踐自己的信仰和理念。人窮志不窮,這是人生真正的價值所在。
【第5句】:人生聚散如云,世事如夢,流轉勢速如電,此身不實如芭蕉。此三世諸佛入理之門?!逗┥嚼先藟粲稳?/p>
【第6句】: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屬于依賴心,學 佛必須要自學、自修、自證。我們要時時反問自己,對境是否心還粘著?是 否真的識得本來?假如對境為妄想所左右,產生愛憎取舍之心,那就生死不 了,就須深自慚愧內疚,痛下苦功,好好地修行。
【第7句】:一個人如果能夠養成“寬以待人”的優良品德,就一定可以在同他人的相處中,嚴格要求自己,寬容地善待他人,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第8句】:在這個世界上,成就的機會最高的是人類,墮落的可能性最大的也是人類;對社會奉獻最大的是人類,對社會破壞最強的也是人類;對眾生利益最大的是人類,對眾生傷害最慘的也是人類。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完全取決于自己的心。心善人便善,心惡人便惡;心正人便正,心邪人便邪。人類既偉大,又可怕。
【第9句】:【唯美古韻】坐望于季節的末端,畫一卷滄海桑田,聽一曲萬水千山。吟一闋思念無邊,夢幾回淺笑迷離間。一縷菩提,一缽梵音,待禪意參透,紅塵一笑,淡漠如煙。
【第10句】:當觀色無常,……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雜阿含經》卷一,第1經
【第11句】:寬容不僅是一種雅量和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因為我們在寬容的同時,也創造了生命的美麗?;磉_博大的胸懷,不計較小節的瀟灑,歡喜了別人,也放過了自己。
【第12句】:人們都痛恨被迫屈服于他人,減少矛盾沖突的最好方法是理性競爭,避免卷入意氣之爭。有效開發自己,自然可以超越他人,不必戰勝競爭者而贏得的勝利,是最有智慧的勝利。
【第13句】:在生意場上,守信是一種基本道德;而謹慎則能避免因對方的失信給你造成巨大的損失。
【第14句】: 佛說,慈悲為懷,福報自然來。拔除眾生的痛苦,給眾生以快樂,是 為慈悲。寬容待人,以德報怨,懂得感恩,廣行布施,就是在修福。
【第15句】:聽講不得徒事口耳。先應諦思:佛為何事說經?我為何事學經?若知佛所為何事,則不耽著文言;若知我當為何事,則不貪逐名利?!斗ㄕZ一》
【第16句】: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觀照自己身心的實相,對自己一舉一動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處處提起正見、安住正念,觀照當下,這便是生活禪。——凈慧
【第17句】: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無系縛者、無解脫者。無主無依,不可攝持,不出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凈,無垢無煩惱,……如是法相,名大涅槃。
【第18句】:一個人不要只追求活得瀟灑自在和健康長壽,更應該關注對社會的貢獻,給別人帶來益處,這樣,才堪稱不白活一回。逃避自己理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生命就沒有任何實際價值。
【第19句】:佛所言說有出世間,出世間法則無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佛說華手經》卷六
【第20句】:破壞大自然,等于破壞自己的家園;浪費資源,等于浪費自己的福德;傷害動物,等于傷害自己的生命。最終虧損的還是自己,實在是得不償失?。∪绻阏娴奶蹛圩约旱脑?,應值得慎重。
【第21句】: 一位成功人士曾說:“是一種感恩的心情改變了我的人生。當我清楚 地意識到我無任何權利要求別人時,我對周圍的點滴關懷都懷抱強烈的感 恩之情。我竭力要回報他們,我竭力要讓他們快樂。結果,我不僅工作得 更加愉快,所獲幫助也更多,工作更出色,我很快獲得了公司加薪升職的 機會。”
【第22句】:一個大富翁,死時竟和乞丐一樣,想一想,心中如何都不能滿足。不論如何清高,在死亡面前,人人都要低頭。
【第23句】:見有見,聞有聞,念有念,識有識,睹無著,亦無識。一切舍,為得際,除身想,滅受行,識已盡,為苦竟?!斗ň浣洝肪硐?,泥洹品任何痛苦產生的根源是諸識。滅寂諸識,痛苦就不再產生。《經集》第三品,第十二章《二重觀經》
【第24句】:愛情,有的時候,不一定要擁有,因為,人與人的緣分,有的時候只是做她腕上的一顆紅豆。愛情是禪,什么時候擁有了,一定要好好珍惜,千萬別荒廢了那些愛的時光。
【第25句】:若有智慧人,一念發道心,必成無上尊,慎莫生疑惑。《華嚴經》卷二十三,兜率宮中偈贊品
【第26句】:愛情心理是一種藝術化與神化。每個人在愛情萌發時都是詩人與佛徒,認準了一個目標而充滿了詩意與禪意了。其實那個人卻不是你所追求的那個目標,只是自己的一個愿望。詩化與神化引導你走進婚姻,否則就不是自由戀愛。相反包辦婚姻就是逼你出家或做道姑。
【第27句】:微命如蟲蟻,雖然愚癡,并不驕慢。人不僅愚癡,而且驕慢,驕慢到他自以為可以和諸佛對等說話,可以判斷真理是非。這樣,人的罪比蟲蟻更重。
【第28句】:心如鏡。雖外在景物不斷轉變,鏡面卻不會轉動,此E口境轉而心不轉。心隨鏡轉,動轉不息,則人我是非皆成昏擾,不能自己。
【第29句】: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哆_摩大師悟性論》
【第30句】:悲苦從來都無法逃避,多苦少樂是生命的必然。因此,我們要懂得離苦的智慧,享受苦中作樂的坦然,以及化苦為樂的超然。
【第31句】:覺性形之于語言,必然是清凈語、慈愛語、柔軟語,由此而達至我們的口業清凈;覺性見之于行動,必然是慈悲奉獻、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由此而達至我們身業的清凈。
【第32句】:布施的人最可愛,眾人都愿意與他交朋友。把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布施給別人,一定得到自己所喜歡的東西。把幸福給予別人,自己也會得到幸福。南傳《佛教格言·布施品第九》
【第33句】:內心善良正直的人,看人、看事往往從好的一面看,跟人打交道時,總以為別人也會像自己一樣,往好里想、往好里做,因此敢于拿對方當好人,敢于信任別人,于是,他們可以非常幸運地為自己營造一個友善、信任的小環境,因為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和可信的一面,只是需要受到友好和信任的激發。
【第34句】:有三法世間所不愛、不念、不可意,何等為三?謂老病死。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于世間?!峨s阿含經》卷十四,第346經
【第35句】:諸有為法才得自體,從此無間必滅歸無,若此處生即此處滅,無容從此轉至余方。(古印度)世親《俱舍論》卷十三
【第36句】:問:“寺院有的設在山間,有的設在郊外,有的設在都市,哪一個位置適當呢?”答:“佛寺設在山野者,為自修者宜,遠塵勞易得寂靜也;設于都市者,為度他者宜,近群眾便于接引也?!薄畋暇邮?/p>
【第37句】:【佛心禪語】 很多人行善為了得福報,行善是因,得福是果。先要修清凈心,心地 清凈是第一善。功德福報都在清凈心上,不修清凈心、不能在生活中得清 凈心,就沒辦法離苦得樂。
【第38句】: 現實生活中,利欲之心人皆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 者,這當然是正常的,問題是要能進行自控,不把一切看得太重。一旦快 接近了極限,就要及時抽身,跳出這個圈子,不為利欲之爭而舍棄了一 切,否則就只會跳人自己給自己挖的墳墓中。
【第39句】: 有人表面上很冷,其實內心很熱;有人看上去很熱,實際上 很冷。與人交往,不要被表象迷惑,要深入對方的內心,心靈的樣 子才是一個人為人的真實樣子。行走于世,哪能不與人交往?但與 人相交要做到心中有數,察心辨人是交友的重要一環,不察而交, 后果難料。
【第40句】:(四)法四依依于義不依語,依于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于法不依人。《維摩經》卷下,法供養品
【第41句】: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蛞黄兴_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維摩經》卷上,菩薩品
【第42句】:做一個云水禪心的人,在紛繁的塵世中,承受花開的美麗,承受凋零的凄涼??v算人世冷暖,天高地遠,我幺們依舊可以讓日子過的清凈簡單。日子如行云流水,我們卻可以烹一杯世味熬煮的茶,于老舊的軒窗下,看一朵白云飄過,一滴雨水滑落。
【第43句】:因為惜福,所以我們懂得尊重每一件事物,尊重一朵花的恣意開放,尊重每一個生命的獨立與自由;因為惜福,所以我們知道人與物、人與人,都是在一個特定的時空里偶然相遇,一切皆是緣,惜緣就是惜福。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都是值得去珍惜的。哪怕只是一片小小的菜葉,也是生活的美麗饋贈。
【第44句】:應其等心,于一切眾生亦等心與語,無有偏黨。……于一切眾生中下意,亦以下意與語。……于一切眾生中應生愛敬心,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妹,如兒子,如親族,如知識,亦以愛敬心與語。《摩訶般若經》卷十八,大如品
【第45句】:這世間,有一條道路,叫做歸途;還有一種淡泊,叫做菩提。于是,將心放逐于天涯地角,把那曾經的舊事,遠去的回憶裝入行囊,風情山水,沉淀歲月。在花開時,約見菩提,作一場心際修行,歸于心靈的原鄉,找找一顆云水禪心。
【第46句】:智者離諸惡,一切皆端嚴;愚夫由作罪,舉身皆丑陋?!洞髮毞e經》卷九十五,善順菩薩會
【第47句】:茶,如禪。疲于趕路之時,需要在樹下小憩,聽一聽鳥鳴深樹,嗅一嗅暗香浮動。黑夜,點一盞豆大的燈,讓微弱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疲憊時,給你力量,困倦時,振作精神,拯救你于迷途。
【第48句】: 一位高人聊及人與動物,曾發這樣的感慨:在所有動物中, 人雖然最高級,卻比多數動物兇殘。理由是,人類社會發生過人吃人 的事,但在動物世界中,多數動物從不互食同類。
【第49句】:曰:“如何是妙玄無私句?”師日:“寶殿無人不侍立,不種梧桐免鳳來。”——《大陽警玄禪師》
【第50句】: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 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凈,凈無瑕穢,是為最明。
【第51句】:這大概也是因為小孩心性單純,還未曾受后天環境的浸染,天生陽氣足的緣故,所以他們感召的多是正面能量。
【第52句】:什么樣的人會痛苦?忽略擁有,而追逐欲望的人,會常常痛苦。什么樣的人會快樂?珍惜擁有,而少欲知足的人,會常常快樂。
【第53句】:出家者有出家者之家務事業也,即所謂“弘法為家務,利生是事業也”。在家人有在家人之家務事業,即仕農工商,各操其一,贍身、養家、利國、益群之業也。否則,即為世之負債人,更何能成就佛法中超世之志業哉!(民國)太虛《學佛者應知行之要事》
【第54句】:如是四種靜慮、四無色定及五神通,與外道共。唯得此定,非但不能脫離生死,反于生死而為系縛,故于奢摩他不應喜足,更當尋求真無我見毗缽舍那。(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六
【第55句】: 磊落做人,坦然做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急人所難,濟 人所需,以誠以信,自在行世,或不可及,孜孜以追。
【第56句】:視生如在夢,夢里實是鬧。忽覺萬事休,還同睡時悟。智者會悟夢,迷人信夢鬧,會夢如兩般,一悟無別悟。富貴與貧賤,更無分別路?!端究毡緝舳U師》
【第57句】:【最有禪意的文案】與人結好緣,句句話都是法;與人結惡緣,句句話成是非。
【第58句】:付出不一定有收獲,努力也不一定成功,但不嘗試就一定沒有結果。很多時候,成功都來自最初邁出的那一小步。面對未知的旅途,茫然是正常的,但是不應在茫然中躊躇不前,而應該燃起希望,燃起開創新路的熱情,一路前行。雖然躊躇不前不會嘗到失敗的苦果,卻也無法獲得成功的喜悅。
【第59句】:【福由心生,禍由己招】 信佛應避貪、嗔、癡,目的就是不要被欲望和塵世中的事情迷失自 己。心凈而目清,目清而事明。欲從心生,禍從欲起。
【第60句】:歲月在深深淺淺的足跡里,相遇與別離,每一天都在L演。遇見,是為-了給彼此留下暖意;別離,只是為了走出不屬于自己的季節。
【第61句】:精神的空虛用物質永遠也填不滿。精神的空虛一定要用精神的能源、精神的食糧,用智慧、用慈悲、用奉獻的精神來填補。
【第62句】:人們若少了文化,就如同處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有學識、文化,才有美好的綠洲。
【第63句】:【第1句】:婚姻中最折磨人的,并非沖突,而是厭倦?!镜?句】:工作時不為錢分心,錢反而會來得更快?!镜?句】: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禪心與定力,所以,偽名儒不如真名妓。【第4句】: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镜?句】:知識不是力量,智慧才是。
【第64句】: 一旦確定了人生的目標和方向,就不要貪戀沿途的繁華,也不要畏懼路 上的困厄,只要還能活著就已足夠。
【第65句】:為什么我們在心境上,會反復振蕩于浮躁、得意、狂喜、傲慢、迷茫、不安、沮喪、焦慮、恐懼,甚至絕望之間?因為當我們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被灌輸了過于狹隘的價值觀,失去了平常心。許多人的煩惱,并非是由多么大的事情引起的,而恰恰是來自對身邊一些瑣事的過分在意、計較和叫真。
【第66句】: “靜坐常思”,“思”的是什么?應該是自己不知足與攀比產生的錯誤; “閑談莫論”,不讓“論”的是別人的生活與作風。踏踏實實地做我們自 己,幸福、快樂自然會圍繞在我們身邊。
【第67句】:三輪清凈是檀那,以此修因德圓滿。當知證獲波羅蜜,唯由心凈不由財。若有染心施珍財,不如凈心施少分?!洞蟪吮旧牡赜^經》卷七,波羅蜜多品
【第68句】: 佛陀憐憫一切眾生,以清凈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即是大慈悲 心。故慈悲平等即是佛心“真性”,真心現前,就人十方諸佛法界。心是 清凈的、平等的、沒有成見的,才是真正公平的。此為凡圣不相同之處。
【第69句】:欲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悉無余故,發菩提心;欲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悉無余故,發菩提心;欲嚴凈一切諸佛國土悉無余故,發菩提心;欲護持一切諸佛正教悉無余故,發菩提心;欲成滿一切如來誓愿悉無余故,發菩提心?!度A嚴經》卷六十四,入法界品
【第70句】: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凡藏無價珍。——《永嘉證道歌》
【第71句】:【天天禪語】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所以對過去迷惑;因為我們不曉得將往何處去,所以對未來茫然;因為我們不明白要活在當下,所以對現在沒有好好珍惜與把握。我們的“心”總是在回憶過去、盼望未來、隨從當下妄念的狀態里,這些都是對自心缺乏認識所導致的。
【第72句】: 一言禪 將粗話打磨成藝術的那是文字高手,將藝術還原成粗話的那更是高手中 的高手。
【第73句】:(二)會理財何等為守護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谷,方便所得,自手執作,如法而得,能極守護,不令王、賊、水、火劫奪、漂沒令失?!峨s阿含經》卷四,第91經
【第74句】:有句古語是這么說的:“白頭如新,傾蓋如故?!币馑际莾蓚€人在一塊過 了一輩子可能還跟新認識的一樣,相互疏遠而陌生;而有時兩個人偶然巧 遇,可能會一見鐘情,似曾相識,心心相印。因此,我們說“認識”的時 候,不應指兩人相處的時間,而應指是指“心有靈犀”。
【第75句】:禪說人生:【第1句】: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人,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第2句】:勇于接受別人的批評,正好可以修正自己的缺點?!镜?句】: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第4句】:凡事都能替別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镜?句】:解脫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托,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與超越。
【第76句】:“以退為進”就是以出世的思想,來開創人世的事業;如果我們能夠具備“對人生有無常的警覺,對物質有遠離的看法,對情愛有淡化的觀念,對自己有不滿的要求”,那么,遇到一些挫折、困難,就可以無動于心,所以說:一個人若想成就人世的事業,要培養出世的思想;先有出世的思想,再做人世的事業。
【第77句】:【天天禪語】因陀婆彌王作殊勝施主。佛陀于當日示現神變,在寶池四方,每方出現八條渠道,水從外繞流,注入池中。水流發出清妙的聲音,發出五根、五力、三十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三清凈解脫、六種神通、六般若波羅密多,大慈大悲等各種法音。一切人等聞此法音,都能知曉并領會于心,由此發心求取佛果。
【第78句】:今天是白閉癥日,透過電視等媒體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神智自閉的小孩,感到他們非??蓱z。不過在佛菩薩的眼里我們凡夫都像得了自閉癥的小孩一樣,善惡不明,取舍顛倒?,F在真的不知道誰更應該被可憐。
【第79句】:原本,一寸的光陰,是需要好好珍惜,不是用來記煩儲憂??茨鞘捝那铮p盈的指尖上還耀眼著陽光。只想擁有一顆梅骨禪心,柔心慈眉,佇立梅香溪谷,播下希望的種子,精心打理,暖一世的沉寂冰凌,靜聽風生水起,只待春風邂逅,萌芽,花開,結果。不在計較擁有得失,努力就好。
【第80句】:一切心念或善或惡,如閃電艷陽不礙虛空,欲識虛空否?且在話頭上參破。 禪病之深淺,且自檢點。
【第81句】:人應擴大愛心,于富中修慧,使?;燮叫旋R進,并取諸社會、用諸社會,即是植福修慧。
【第82句】:一個人要過得很開心,首先需要具備的態度就是要有不斷超越的心,不 斷地超越你原來的自我。當然,心打開以后每一天的生活還是會面臨同樣的 問題,所以歡喜過生活的第二個方法就是要有承擔的心,承擔的心就是活在 眼前和當下的心。
【第83句】: 英雄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和平年代,鋪在路上他就是路, 砌在墻上他就是墻,不求聞達,甘于奉獻。而一旦有外敵人侵,他堅 硬的特質便展露無疑,瞬間化身戰場利器,沖鋒陷陣,勇猛無匹。
【第84句】:有些人參禪,覺得禪很玄、很妙,他要做一個很玄、很妙的人,所以去參禪,像這樣的人,因地便不正確?!葡壬?/p>
【第85句】:嗔恚害人,會破壞處世善法。為了一時的不能忍,不僅破壞了處世的好名譽,也會破壞過去一切的功德及修養。嗔怒心比猛火還厲害,猛火燒毀的物質,可以經由努力再失而復得;但一個人的人格如遭自我破壞,即使花再多的錢也買不回來。
【第86句】:十四、布施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宮室,施、戒亦復然,菩薩眾行本。《華嚴經》卷十三,菩薩問明品
【第87句】:雖三藏十二部,言言互攝互融,然必得其要,方能勢如破竹。(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二之二
【第88句】:菩薩若見眾生來為惱亂,當自念言:是為我之親厚,亦是我師,益加親愛,敬心待之。何以故?彼若不加眾惱,我則不成忍辱。(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十四
【第89句】:牧牛不放逸,其主獲其福,六牛六年中,展轉六十牛。比丘戒成就,于禪得自在,六根而寂然,六年成六通。《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六,牧牛品
【第90句】:譬如凈日輪,普照十方國,如來神通力,法界悉周遍。《華嚴經》卷四,世主妙嚴品
【第91句】: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秲炂湃浣洝肪硭模s品
【第92句】:參禪之人千萬莫在世間做出絕情的樣子,以為此是修行。悲喜之緣應現 之時,且慟哭且開懷,刻意積忍反成病態。習禪者隨順因緣、觀照因緣, 眼淚方流,淚從何起?眼淚不止,誰在哭泣?淚干,悲情何去?悲喜之 情怎礙本來面目。
【第93句】:生活的禪法,在于調整與規范做人做事的態度,不迷信,不盲從,一切事物,物來則應,事去不送,凡事寬宥存余地,只是隨緣送年華。矯情,煩惱重,寬恕,智慧增。
【第94句】:布施——“施比受更有福”,欲做菩薩,要不斷付出而無所求,將心力、勞力、財力、物力等皆歡喜施舍,則人生自然幸福安樂。
【第95句】:慈悲的心可以溝通無限的能量;慈悲的行為可以引發無限的能量;慈悲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場。
【第96句】:慈悲,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份至死不渝的信念,一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氣概,舉手投足的瀟灑來源于日久天長的積淀,殺伐決斷的果敢來源于冷靜細致的分析,真正的慈悲來自于內心深處、理智約束下的鎮定和智慧。
【第97句】: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禪是思維,亦即定慧,禪之與定,是一非二。
【第98句】: 人都有不湊手的時候,需要別人來救急。就是再急,也不會 病急亂投醫,選擇來幫助救急的人選大抵有三:一是家人,二是親 戚,三是朋友。既然向你開口,是因為信得過,盤算著也只有你能救 這個急。如果你有這個能力,干嗎不伸一伸援手?你救的是急,收獲 的可能不只是信任,還有感恩。
【第99句】:你愛上了自己,沒有任何缺點,全都是完美的,你將最完美的你,展現給世人,你每天都將是一個禮物,是一個作品,是一個奇跡。
上一篇:佛語文案句句醉人心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