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心佛語】失去了,沒有什么了不起,重新再來。跌倒了,沒什么好抱怨,重新開始。人生因為有遺憾才有對比,有對比才有感觸,有感觸才有珍惜,有珍惜才能獲得幸福。
【第2句】:【禪語人生】唯有在我們覺悟自己才是種種不悅的罪魁禍首時,才會有改變的可能。如果我們依然深信,都是外在因素的過錯,就表示我們還沒有開始修行。
【第3句】:其學第一禪,精勤甚難致。其余三禪者,方便遂易至。譬如學射法,初始甚難中,已能中大準,閉目破一毛。《修行地道經》卷五
【第4句】:面對誤會有時候辯解也是沒有用處的,保持一顆寬容的心,實際行動自然會說明一切。
【第5句】:【禪心佛語】行好事,心中泰然,如處天堂;行歹事,衾影抱愧,如處地獄。其實天堂、地獄,只在一念之間。
【第6句】:往事隨風,亦如煙亦如夢,若心事禪定,將光陰里的往事一一串聯安放,禪悟中,靜然觀之,堪那青藤往事,自會如詩如歌,繞指成香。
【第7句】:二、不能度盡眾生界:眾生業重,習性難移,舊業方悔改,新業又造成!良知方露,又不堪欲境引誘。因此六道沉淪,三途難盡。
【第8句】:【佛心禪語】比爾蓋茨: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比爾蓋茨把這種愛擴展到了團隊,最后擴展到了全世界。
【第9句】:【佛心禪語】不懂得“換位”,就會以自我為軸心,凡事以“我”為出發點,而忽略或不顧他人的“在場”,做出損害他人實則損害自我之舉。
【第10句】:人言紛雜,保持自我;工作勤奮,娛樂適度;對待朋友,不玩心術;處理事務,不躁不怒;生活講究,量入為出;知足常樂,一生幸福!
【第11句】:【禪心佛語】是自己的畫板,不要依賴別人著色。【第4句】:把欲望降到最低點,把理性升華到最高點,才能感悟幸福的真諦。
【第12句】:進止安徐如象王,勇猛無畏猶師子,不動如山智如海,亦如大雨除眾熱。《華嚴經》卷十八,明法品
【第13句】:孔子很欣賞仲由的孝順德行,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
【第14句】:【佛心禪語】把狗咬雞、拿起石頭打狗、一腳踏進陰溝里尋常現象顛倒過來說,卻又說“從來不說顛倒法”,正是很多禪師慣用的手法。
【第15句】:多想開心的事,多看養眼的人,多聽異己的音,多行安然的路,多幫無助的人,多干積德的活,禪道自然清新,心房必然寬敞。
【第16句】:【禪語人生】在修行的道路上,沒有一個比正確地依止上師更重要的事情。
【第17句】:【圣經文案】255耶穌回答說:“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作神的工。”(約6:29)
【第18句】:【禪心佛語】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確般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那么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第19句】:生命可以隨心所欲,但不能隨波逐流。希望自己是一棵樹,守靜、向光、與安然。敏感的神經末梢觸著流云和微風,竊竊的感受著自然的歡喜。
【第20句】:【佛語悟道】經過多次轉抄,“鳥”字、“焉”字就被錯寫成了“馬”字。
【第21句】:棉苗紛紛從土里鉆出來,好奇地打量春天、打量我。就在那一瞬間,我看見了生命的燦爛和奇妙!
【第22句】:【佛心禪語】※統統地把我忘掉,別老帶著我,摻著我。不要這個我了,為眾生活著吧。
【第23句】:【禪語人生】欲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現在把自己當作死了一樣,也就是不貪、不瞋、不癡。
【第24句】:【佛家禪語】佛教的真理猶如虛空,比如虛空既遍于一切萬法,又超越一切萬法一般。無處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俗諦,是遍于一切而立;勝義諦,是超越一切而言。
【第25句】:【佛心禪語】不要為了任何人任何事折磨自己。當經歷過,你成長了,自己知道就好。很多改變,不需要你自己說,別人會看得到。
【第26句】:《大般涅槃經后分》卷上,應盡還源品至于涅槃,不著涅槃,不起涅槃之想。《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十不善品
【第27句】:【佛心禪語】參禪人須下大疑情,心中有不決了處,須力爭不可少存情面。
【第28句】: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時候,卻被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虛擲時光而毫無覺知。——證嚴法師
【第29句】:【禪語人生】我們做功夫,就是打掃心地,讓心地千千凈凈,生長一切善根、生長一切善法。
【第30句】:【佛心禪語】不要不滿人家,應該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第31句】:【禪心佛語】禪悟人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是宋朝無門慧開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第32句】:【禪心佛語】明白了如來大意,則只要保養,隨時隨處,無不是道。若不明白如來大意,則是懵懵修行,隨時隨處皆有墮坑落塹之虞。
【第33句】:【佛心禪語】走正確的路,放無心的手,結有道之朋,斷無義之友,飲清凈之茶,戒色花之酒,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
【第34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我們的快樂源于我們一直都祈望他人得到快樂,我們的痛苦源于我們一直只祈望自己得到快樂。
【第35句】:【禪心佛語】內行自以為精通而擅自妄為或者疏忽大意,外行由于不懂而膽小謹慎如履薄冰。
【第36句】:因為真實只有一種,沒有第二種;人們懂得這一點,就不會爭論。《經集》第四品,第十二章《小積集經》
【第37句】:【禪心佛語】山以清為貴,水以秀為貴,月以明為貴,人以正為貴,友以摯為貴,心以誠為貴,情以真為貴,我以你為貴。
【第38句】:佛教微博經典:“沒有不被議論的事,沒有不被猜測的人。做真實的自己,依心而行,別管別人說什么,比不上你的才會議論你,比你強的,人家忙著趕路,根本不會理你。
【第39句】: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黃牛精神必須有,老虎脾氣不可無。美酒釀成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
【第40句】:【禪心佛語】如如者,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便是究竟。
【第41句】:【禪心佛語】數息止觀:精神集中,意念專注,在一呼一吸之間,疏解情緒,平緩急躁,收攝身心,靜觀自得,開發智慧。
【第42句】:【禪心佛語】謀害佛、殺阿羅漢。主要罪證有:推石害佛、醉象害佛、怒殺羅漢比丘尼。
【第43句】:【禪心佛語】是啊,石頭本無意,何必自生怨?由石頭到人,由人到人,我們都需要寬容和諒解,如此一來,煩惱不再,快樂永恒。
【第44句】:【禪心佛語】饒益于“有所”是“功德”,不攀緣是無分別心,以功德饒益眾生必須隨緣;因此,出世行者荷擔如來家業,少不了隨眾生緣,以如來功德而與之饒益。
【第45句】:【禪心佛語】佛子行:耐得住寂寞、挻得住痛苦、擋得住誘惑、經得起折騰、受得起打擊、丟得起面子、忍得住污辱、頂得住壓力、杠得起責任、放得下生死、此時正是修行時。
【第46句】:【佛心禪語】心胸太狹窄絕對是壞事,報復心太強烈只能害自己,會影響人的交際和事業。寬容別人不僅是自己的一種美德,更是讓自己健康長壽的秘訣。
【第47句】:【禪心佛語】給予的最需要的方面不在物質財富范圍內,它存在于人性特有的領域。
【第48句】:【禪語人生】與天下之憂同憂,該憂則憂,莫杞人憂天;共天下之樂同樂,該樂則樂,樂而忘返。
【第49句】:【佛心禪語】最難以讓人面對的,不是外境的尷尬或困頓,是自我內心的不完整或缺陷。
【第50句】:【經典佛語】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了途中與你相見。——倉央嘉措.
【第51句】:【禪心佛語】分手了才發現原來彼此深愛;這是愛情里最讓人痛苦的經歷。人生在世,要學會珍惜眼前人;有時候身邊對你好的人,你卻很容易忽略。
【第52句】:言行相顧,心跡相符,始終不二,幽明無間。易世俗所難,緩時流之急,置身于千古圣賢之列,不屑為隨波逐流之人。
【第53句】:【禪語人生】言行舉止、喜笑怒罵皆是心的顯現、我們的品質、形象、品味和能力盡在其中,顧名三思而后行。
【第54句】:學佛從“學好”開始,向“善知識”學習,模仿“善知識”的行為,有一點收獲,便與佛接近一步。
【第55句】:【禪語人生】真正的福報是你有過人的道徳品質和超人的綜合素質。道徳品質體現在危急時刻能擔當事情,素質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能善巧接人待物。
【第56句】:【禪心佛語】前進的理由只要一個,后退的理由卻有一百個;許多人整天找一百個理由證明他不是懦夫,卻從不用一個理由證明他是勇士。
【第57句】:見聞生貪好,欲望成結縛,如同群飛蛾,死于燈焰處。《即興自說·極度經》
【第58句】:【禪語人生】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59句】:法界大,菩薩多,有個眾生即是我。世智難測如來意,超脫三界當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疑什么?
【第60句】: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真正的自由是在無所依傍之時,發現無路而處處是路。能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人才算得上自由,這不是路的緣故,是心路。
【第61句】:【禪心佛語】你來自何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往何方,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去的方向。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永遠不會失去自己。
【第62句】:【禪心佛語】佛法說人生是五蘊和合無我的,所以我們應該捐除我見,打破我執,積極為人群、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謀幸福。
【第63句】:【禪語人生】一切好事,從我本身做起;一切好言,從我口中說出;一切善舉,從我內心開發;一切友人,從我至誠禮敬。
【第64句】:假如你心存怨恨,那么它不僅會阻礙你心智的發展,而且使你無法判斷那言論到底是對還是錯。——《佛陀的格言》
【第65句】:【禪心佛語】同流才能合污,要做什么樣的事情,就要想辦法和什么樣的人混在在一起。
【第66句】:【禪心佛語】放下過去、立足現實、面向未來,這是我們對待命運唯一的積極態度。
【第67句】:好言難得,惡語易施。善事可作,惡事莫為。買不盡的便宜,上不完的當。
【第68句】:【佛心禪語】作為佛教徒,除了自己的聞思修以外,應當盡量投入到弘揚佛法的事業當中。因為,佛陀的智慧會給全人類帶來光明,佛陀的慈悲會給所有眾生帶來溫暖。
【第69句】:為什么愛心是給自己的呢?因為愛心就是愛自己的心,我們要好好地關心自己的心,時時注意自己的心是否抱持著一分善念。
【第70句】:切實工夫須從難處做去,真正學問都自苦中得來。(當代)夏蓮居《自警錄》
【第71句】:知識之后是見識,見識之后是膽識,膽識最后變成智識,這是一層層的升華。知識是基礎,不讀萬卷書,即便能行萬里路,也不過是個郵差。
【第72句】:苦為樂、樂為苦,苦與樂的感受全在于一心。達摩面壁,凡人皆稱其為苦修,卻不知達摩祖師在靜修中心歸空靈、慧及宇宙,體膚之苦皆化為心靈的極樂,并無半點苦楚可言。
【第73句】:【禪語禪語的微博】當有一天,生命走入蒼老,若傍晚夕陽涂滿屋檐,你如所愿般被故鄉攬入懷中,一口清茶,一欄遠山。終于明白,這就是千磨萬難之后,最好的時光。
【第74句】:不爭不諍避爭不爭,犯而不慢,惡來善待,是謂梵志。《法句經》卷下,梵志品勝者更增怨,負者臥不安,勝負二俱舍,是得安隱眠。《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52經
【第75句】:百味人生,雖然我們不可能都嘗遍,但是,一定要時刻準備著,給自己一個良好的心態,微笑生活,樂觀面對,縱然挫折來臨,我們也能輕松的撥云見日,切不可怨天尤人。
【第76句】:【佛禪語】那歲月的厚重永遠也阻擋不了時光的輕盈,曾經的自己,以為生活就是煮上一壺清茶,尋上幾本詩書。讓茶散發出陣陣的幽香,這香不濃不淡,才是歲月沉淀的馨香。
【第77句】:【圣經文案】505他又對我說:“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終。我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啟21:6)
【第78句】:【禪心佛語】道德是最美麗的花兒,最圣潔的心靈,它讓人問心無愧,心胸坦蕩。
【第79句】:【禪語人生】直下承擔,我就是佛,我要發菩提心,但是無菩提心相,無相,為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無菩提心可得,發而無發,無發而發,是名菩提心。
【第80句】:【禪心佛語】看它落向何處,但曾經你我也在枝頭翹望,千年古剎之中,誰曾斷絲絲紅塵之戀;對錯只為是非,好壞只為分別,如實修何時能照見自性。
【第81句】:閉上眼睛好好的想想,自己是不是因為心浮氣燥而搞砸過很多事?自己是不是常常被環境被人所影響?自己是不是常常為了小事生氣不放過自己?
【第82句】:【禪心佛語】千尋:對不起,我剛才呼吸了。琥珀主:沒關系,千尋已經努力了。
【第83句】:現代社會往往提倡強食弱肉,讓我們學做石頭,其實強硬是死之相。水雖柔,但能滴水穿石,而鋼刀易折。因此,心應調柔。
【第84句】:【圣經文案】17惟獨我的仆人迦勒,因他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我,我就把他領進他所去過的那地;他的后裔也必得那地為業。(民14:24)
【第85句】:在大地上行走,身上不必怕惹灰塵,眼里不必怕進風沙。心干凈了,身上自然不臟,眼睛自然不迷。在大地上行走,值得信賴的引領者是自己的心靈。
【第86句】:【禪心佛語】人在最好的時光,總會犯上一些癡,一些傻。哪一段青春不荒唐,哪一場愛情不受傷。
【第87句】:【佛心禪語】三十、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么?
【第88句】:【禪心佛語】當你的心充滿祥和,人到哪里都一樣歡喜自在;當你的心充滿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見到真理。
【第89句】:【禪心佛語】三世諸佛,皆從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妄念不生,我所心滅,后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也。
【第90句】:謂多聞圣弟子不見色是我,不見色異我,不見我中色、色中我;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不見識異我,不見我中識、識中我,是名得無身見。《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570經
【第91句】:幸福不是過富裕的生活,幸福不是瞬間的浪漫,幸福是和自己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平淡的過一生!
【第92句】:【禪語人生】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托,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第93句】:【禪心佛語】當你把所有的愛和智慧都融入當下的生活,真真實實地感受生命的存在時,你的存在就是一種幸福。
【第94句】:【禪心佛語】老是戰戰兢兢怕失去什么的人,一定不能體會到人生的喜悅。
【第95句】:【禪語人生】一念不生全體顯,六根才動被云遮。活脫脫坦寂寂,悟靈靈即真真。恩師心法回播,愿尋法、愛法者享用法的甜美。
【第96句】:【心靈禪語】人生十鑒:大喜易失言,大怒易失禮,大驚易失態,大哀易失顏,大樂易失察,大懼易失節,大思易失愛,大醉易失德,大話易失信,大欲易失命。
【第97句】:即使他背誦了很多經典,然而并不依法實行,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數別人的牛,沒得分享沙門生活的利益。南傳《法句經》第19偈
【第98句】:人生要解決的問題,都取決于我們每一個心念,如何來確定我們生命努力的方向。生命努力的方向選擇對了,就是順善法的,生命的發展就會沿著善業的軌道升華。
【第99句】:【佛心禪語】自歸依佛,當愿眾生,體解大道,紹隆佛種。自歸依法,當愿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歸依僧,當愿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