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梵網經》卷下
【第2句】:愛心與智慧是最好的心靈良藥。愛心能感化他人,智慧可凈化自己。擁有愛心與智慧的人生,是最完美的人生,也是最有價值的人生,更是有意義的人生。
【第3句】: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一嗔能摧毀,f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意思是說,即使是千劫中通過布施與供奉諸佛等獲得的善業福報,只要你生氣發怒一次,就會將全部福善功德抵消干凈。
【第4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卷十九,夜摩宮中偈贊品
【第5句】: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自覺知,但認凡質,故耽著結業,受生死苦。大覺愍之,說一切皆空,又開示靈覺真心清凈,全同諸佛。——《華嚴原人論》
【第6句】: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乃至僧坊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濟者,犯輕垢罪。《梵網經》卷下
【第7句】:風雨人生,一路飄搖。誰都無法將每一個煙火過成行如流水。但我相信,走過風雨兼程,走過悲歡離合。總會有柳暗花明,春暖花開。待有一天,所有繁華都成空,時光里只剩下我與那些往事,就讓我攜一世安然淡淡修行。從此,在心中種一株菩提,聽佛說禪。
【第8句】:大乘佛法的超勝之處就是菩提心,大乘佛教以菩提心為莊嚴,以菩提心為核心,以菩提心為根本,以菩提心為精髓。能夠遇到殊勝的菩提心教法,就像乞丐遇到如意寶一樣,應當極其珍惜。無論我們在輪回中如何流轉,菩提心永遠沒有離開過我們,就像油沒有離開過芝麻,酥油沒有離開過牛奶一樣。
【第9句】:以上兩者的對話,雖然看似不著邊際,沒有所指,但每一句都是從自性中流出,都含有很深的見地,包含著相應的禪機,無一句沒有落處、沒有所指。
【第10句】:身體的病較好治療,怕的是心病;有了心病,行、住、坐、臥都不得安寧,渾身不得自在,甚而吃不下、睡不著……
【第11句】:惟名聞利養、甜愛軟賊,及瞋心、瞋火,雖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當深加精進,以攘卻之。(妙葉禪師)
【第12句】:禪還是一種生命的智能、生活的指南、心靈生活的藝術。透過禪的訓 練,心的效能就會提升。我們歷經心識的不斷提升,才有成功的人生、喜悅 的生活,從而找到生命的歸宿。心的效能決定個人的思考、情緒和回應能 力。禪即是心的效能訓練。日常生活的搬柴運水、喝茶吃飯,無不蘊藏無限 的禪機。
【第13句】:人海茫茫,人際關系錯綜復雜,許多非原則的事情不必過分糾纏計較。凡事都去認個真、較個勁就會得罪人,就會給自己多設置一條障礙、多添加一道樊籬。所以,認真需要去仔細權衡。雞毛蒜皮的繁瑣無須認真,無關大局的枝節無須認真,劍拔弩張的僵持則更不能認真。
【第14句】: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外,別有用功,別有修行。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也就是禪師們所說的不修之修。
【第15句】:不惑到來,雖然也會有歲月如梭光陰似箭的感喟,但更多的是對生命對人生有了更為透徹的理解,對生活也知道于懂得中更加珍惜,更是奇跡般地認識到天地萬物都有情,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花花葉葉總有禪意。
【第16句】:【佛心禪語】 佛者無憂,并不是脫離現實的盲目樂觀,也不是對悲苦“沒心沒肺” 的麻木,恰恰是一種洞察世事后的良好心態,是對自己負責的人生態度。
【第17句】:真衲僧,自己一段大事。諸兄弟且作么生得平平穩穩去?但得雪消去,自然春到來。——《宏智禪師廣錄》
【第18句】:人們的行為,受習慣支配,而習慣的形成,源于人生態度和價值觀。一個對別的事滿不在乎,只在意喜歡的、“重要”的工作的人,可見還沒有養成凡事認真的習慣,根源在于沒有養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價值觀。只有端正態度,改善價值觀,才能真正事業有成。
【第19句】:謂多聞圣弟子不見色是我,不見色異我,不見我中色、色中我;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不見識異我,不見我中識、識中我,是名得無身見。《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570經
【第20句】: 做一匹孤狼,還是融人狼群?或者走向群羊?在叢林中,狼 要深思。孤狼再兇猛也勢單力薄;融人狼群可以放大兇猛但必須合 作;走向群羊的話,一切將被提防、鉗制,除了孤獨、饑餓,無所 作為。人才也一樣,如果不能成為一個團隊的領袖,就必須和孤狼 一樣思考選擇。
【第21句】:寂天菩薩說:一個人做了享福百年的夢后醒來,另一個人做了瞬間享福的夢后醒來,他們都無法重復夢中所享的福,長壽還是短命,臨死時都如同這兩種夢一樣,生前的榮華富貴都成了泡影,就算你生前獲得了許多財富,并且得以長久的享受,但當你死去時,如同被盜賊洗劫一空一樣,光著身子、空著手走向來生。
【第22句】: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楞嚴經》卷四
【第23句】:自身猶筑生死獄,世間天等誰能救,故于救度不虛者,皈依三寶佛子行。——妙峰法師
【第24句】:【佛心禪語】 與人相處,要彼此容納、諒解,不固執己見。如果人人能做到這一 點,大家一定能生活得更融洽、愉快,人與人的情感會更加深,每個人也 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使事業與生活都更加稱心如意。
【第25句】:我們不能因為別人跟我們的價值觀不一樣就認為他是錯的,有此認識,就不會時時想到要論出一個是非曲直——世上很多事情并無是非,根本沒有分辨是非的必要。
【第26句】:一經在手,心開悟解;一門深入,心神自定。參禪不如行禪,坐禪不如悟禪。話多傷氣,念多傷神。志向高大的人,須向低處求道。萬物須冬藏,能人要潛藏。心想天地,不如無心一事。
【第27句】:譬如一燈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人于眾生心室之內,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業煩惱種種暗障,悉能除盡。《華嚴經》卷七十八,入法界品
【第28句】:從消極到積極的轉變:做力所能及的事做好小事,并非微不足道的無用功,而是做大事的開端。
【第29句】: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和用心去敲鐘,盡管都是在敲鐘,但敲出的 效果卻截然不同。既然都要做,為什么不做好呢?凡事怕用心,只要全身 心地投入其中,那么所做的事就會烙下生命的印跡,即使是毫無生氣的事 情做起來也會很精彩。
【第30句】:房間因其空,才可有家具電器之擺放。眾生心因其空,方能含容世間出 世間之萬有而無礙。日月輪轉,如煩惱如菩提,不礙虛空之性,體證此 虛空之性,暫且謂之禪心,為何暫且?只因執著虛空亦成相對,諸位, 你能粉碎虛空嗎?
【第31句】:困境并不是絕境,勇敢面對才有辦法可想,逃避也躲不過。人應擴大心 胸,突破自己,不被困境的框架束縛,才會健全茁壯地成長。
【第32句】:僧問:“教意即且置,未審如何是祖意?”師日:“煙村三月里,別是一家春。”——《泐潭文準禪師》
【第33句】:今生,遇一生緣,守一段情,注定,與文字結緣,與禪心相戀。奈何,落花有意,清風無情。緣初不相識,緣盡不相認,執筆封心思,只為曾有的那段碎碎戀。
【第34句】:人生無常。物理有成、住、壞、空;心理有生、住、異、滅;生理有生、老、病、死。這些道理我們若能透徹,就不會在人與人之間計較;不在人我是非中計較,自然能專心于道,不會在現實的人生中隨意起心動念!
【第35句】: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每事好占便宜的便是。(民國)弘一《做人十大要訣》
【第36句】:要培養一份清凈無染的愛。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收回,就不會有煩惱。——證嚴法師
【第37句】: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實則一室之中,婦稚臧獲,其長處皆有己所不及者,無在不可取為師資也。(當代)夏蓮居《自警錄》
【第38句】:想想看,這個世界,除了自己,還有誰能讓你擁有自由呢?自由與束 縛,其實就在一念之間,拋開思維的枷鎖,便是自在。
【第39句】:道之主要三根本:出離心與菩提心,業果非無我非有,正見發生除邊執。(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總攝頌》
【第40句】:葉子和樹木、果實是一個整體,花兒從來不會因為謝了而像林黛玉那樣哭哭啼啼,而是慶祝,因為它們已經在迎接果實。果實是花兒的另一種能量層次。生態平衡的根本,在于每一個物種都無法獨立存在。你可以不喜歡蚊子,但是,青蛙依靠它們而生存!生態鏈告訴人們,一切都不可被分割。
【第41句】:【天天禪語】修行,就是修身、口、意。通過聞、思、修與戒、定、慧的實踐,讓自己的身、口、意與諸佛的身、口、意逐漸相融合,最終達到F{己與諸佛全然地合二為一,乃至超越一體與異體等二元對立的境界,并任運圓滿弘揚佛法與普度眾生的偉大事業:
【第42句】:其實人的心何止能大能小,亦可凈可濁,由此既能生快樂,又能生煩惱。人生的痛苦和悲哀都是來源于自己的心。一個人心中若太過執著,自然會迷失在欲望的叢林中,分辨不出正確的方向;只有心如水般清澈,如月光般輕盈,如蓮花般純凈,才能擁有快樂的心境,擁有單純的幸福。
【第43句】:若見一切法都無自性,即由無自性故,便能安立緣起因果,是為性空現為緣起義;若見一切法唯由分別假立,緣起、因果皆應正理,即由此故,便能引生一切法皆無自性之定解,是為緣起現為性空義。(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論》卷六
【第44句】:法法圓融,心心虛寂。大包無外,文彩已彰,細入無間,眼莫能觀,所以道:萬法是心光,諸緣唯性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圓悟佛果禪師文案》
【第45句】:回首,青春猶如一場盛大的演出,來不及揮手,早已匆匆落下了帷幕。靜坐紅塵,喜歡盈盈碧天上飄逸的白云,喜歡臨窗聽雨,聆聽心之禪意,讓雨洗盡塵埃,也純凈了心靈。
【第46句】:【佛】是什么?請你拿一張紙,一筆一筆的寫個【佛】字,你便會明白固中意義。亻:代表人生;弓:要經過彎彎曲曲的路;丿:才能從此岸;丨:到彼岸;正如人生,如果沒有經過波折與苦難,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原來有此岸、彼岸。遇到困境時更要加培感恩,沒有痛苦,就沒有覺醒、成佛的機會了。
【第47句】:生活的禪法應該是一種豁達的生活方式,放開那些我們固執的觀念,清楚的認識隨緣,走出生活的悲觀消極,保持一種人生的鎮定與從容,經歷苦,不要辜負苦。不必要去挑剔別人,需要一種自我的洞徹與寧靜,這就是當下自己的位置。
【第48句】:盛瞋恚能持,如制逸馬車,我說善御士,非謂執繩者。《雜阿含經》卷四十,第11()7經
【第49句】: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眾生,則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保蒙救濟;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盡可超升。(清)省庵《勸發菩提心文》
【第50句】:問:萬法唯識者,于諸識中何識究竟?答:唯阿摩羅識,此云無垢凈識,無有變異,可為究竟。(五代)延壽《宗鏡錄》卷三十三
【第51句】:【天天禪語】放下應從修持布施、奉獻愛心做起。布施能放下對物質的貪執;奉獻愛心能放下自私。布施分為三種:一、財物布施;二、無畏布施;三、法教布施。
【第52句】:無所求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積極創造有利條件,不求將來是否會有好的成果。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就是無所求。
【第53句】:任何人的行為不會消失,它會回來與主人相會。作惡的蠢人將在另一世界看到自己受苦。《經集》第三品,第十章《拘迦利耶經》
【第54句】: 江南的初夏,山更翠了些,水更碧了些。一些花在結果,一 些花在盛開。還有一些花化作蜂蝶,以另一種方式裝點大地。江南的 初夏,心思變得熱烈,目光變得游離,一場無人發起也無人組織的人 間party開始上演。
【第55句】:世界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順,二是行善。人的價值,不在壽命的長短,而在于貢獻的大小。心生善念,就要立即身體力行,如此才能做成好事。我們在為他人貢獻時,自己也在成長,同時還會收獲一種成就感。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樂,時時處處助人利己,就能時時處處得到快樂。
【第56句】: 面前的路有很多條,最適合我們的可能只有一條。如果我 們非要多試幾條也未嘗不可,但生命的時光有限,留給我們的時間 和機會并不多。多數時候,選擇了一條路,另一條就可能與我們無 緣。無需因此遺憾,重要是走好我們已經選擇的路,哪怕它的途中 充滿荊棘。
【第57句】: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此境實非有,境無故識無。(古印度)彌勒《辨中邊論》卷下
【第58句】:人生看不慣的東西太多,看清、看懂,全是自找傷心。給生活罩上一層薄霧,不是自欺,而是對自我的保護。凡事太認真,苦了心,累了自己。
【第59句】:生活的禪法,應該是讓自己從黯淡活向開朗,從狹隘活向包容,從小我活向大我,不是去爭辯什么,而是自我內心的修正,煩惱幾許多,皆是心中墻。
【第60句】:【天天禪語】很多時候我們做人失敗,修行不成功,其原因是我們對自己缺乏智慧的自醒與自察,反而對他人投入了豐富的鑒別與想象。對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糊里糊涂;對他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卻一清二楚。其實我們應該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樣才能使我們進步與成功。
【第61句】:【天天禪語】修身,不但能做到不殺生、不偷盜與不邪淫,還要做到愛護生命、布施財物與持守凈戒;修口,不但能做到不妄語、不惡口、不挑撥離間與不綺語,還要做到言談忠實、談吐文雅、勸人與睦與言必及義;修意,不但能做到不嗔恚、不貪欲與不邪見,還要做到修持慈悲、保持少欲知足與樹立正知正見。
【第62句】:學佛一定要從最基本、自己做得到的功夫做起,不要錯過時機。功德是由時間累積而成,“路”愈早走愈早到達,“德”愈早修愈早完成。
【第63句】:是的,人生如積水,日積月累,不斷地有東西沉淀下來,無論這些東西曾經如何影響著自己的心靈和生活,我們都需要及時清理這些沉淀,有用的留下來,沒用的干脆就扔掉。這就好比一個杯子,如果水裝得太滿,就很難注入新的水,心靈的空間也是有限的,只有把過去放空,才能裝得下來來。
【第64句】:習慣性思維會形成習慣性生活方式。如果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窮人,那就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富翁。擁有億萬家財卻還要過一種乞討的生活,不是浪費金錢、浪費生命嗎?
【第65句】:有人說,人的一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生境界中,我們的選擇標準會隨之發生變化。一旦選擇的標準發生了變化,視野就會隨之發生變化。以前可能只看得到自己身邊的一人一草一木,當眼光變得長遠、遼闊后,看到的就是整個世界的寬廣無限。
【第66句】:不要把所得的估計過高,也不要嫉妒別人、羨慕別人,就能得到寧靜的心靈。——《佛陀的格言》
【第67句】:花間一壺酒,醉了匆匆過客,醉了繽紛的流年。心里的舊恨新愁斑駁成清淺的月色,蒼老了容顏。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只把這如花歲月,無名相思,賦予淡淡的清光,凄冷的寒禪。月影綽綽,冷風瑟瑟,夜的微涼透心入骨。
【第68句】:布施并不只是送施財物,而是能放下對物質的貪欲;持戒并不只是斷惡行善,而是能生起對輪回的出離;忍辱并不只是壓抑憤怒,而是能調伏內心的嗔恨;精進并不只是努力修法,而是能時時刻刻保持法喜;禪定并不只是得到平靜,而是能安住于本然的自覺;智慧并不只是通達經典,而是徹底覺悟心的本性。
【第69句】: 今晨天氣悶熱,朝霞沒有因此遲到,鳥鳴沒有因此賴床,與眾不同的 早晨因此沒有被它們錯過。
【第70句】:法只有漸沒有頓,頓也是從漸來的。例如:蘋果瓜熟蒂落,是瞬間的事,但在掉下來之前,必須經過栽培,假以時日,才成熟落地。——慧律法師
【第71句】:若說第一義諦有我是為身見,若說世諦無我是為邪見。(古印度)訶梨跋摩《成實論》卷十一
【第72句】:過去諸惡,今悉懺悔;現所作罪,誠心發露;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業,不敢覆藏。《金光明經》卷一,懺悔品
【第73句】:【人生三大支柱】 人生有三大支柱:一是生命健康,二是精神信仰,三是物質基礎。
【第74句】: 同樣的鳥鳴,有人聽成美妙的天籟,有人聽成喋喋不休的絮 叨;同樣的早晨,有人當作希望的象征,因而熱愛和贊美,有人當作 刻薄的監工,因而埋怨甚至詛咒。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早晨,但早晨 從不會因人而異,她將與生俱來的熱情、寬容、慈善和愛獻給眾生, 不求報答,也不在乎任何頌揚或謾罵。
【第75句】:一雨一情,蓋載生成。桃花濯錦而麗,楊柳弄風而輕。決決野泉發響,關關林鳥和鳴。歷歷見聞中得妙,更嫌何處不分明?——《宏智禪師廣錄》
【第76句】:當我們在苛求那些殘缺的時候,當我們在艷羨那些圓滿的時候,我們要 問問自己的內心,是否敢于去擁抱殘缺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 樣的殘缺,個子有高矮,體型有胖瘦,身世有顯赫平凡,家庭有富裕貧 窮……但是,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無法正視它們。
【第77句】:許多“聰明人”在見到“便宜”的時候,就忘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的道理。只要你堅持正道,騙子就無隙可鉆。
【第78句】:提放自如,是經歷了大風大浪之后的大徹大悟,是感悟人生的喜樂哀愁之后的身心空靈,也是一種走到蜿蜒小徑盡頭之后的豁然開朗,曲徑通幽處,別有洞天。
【第79句】:學道須是鐵漢,兩字信條:真干。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當代)夏蓮居《自警錄》
【第80句】:再富再紅再成功也要面對生死無常的事實。在無常的規律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在緣起性空的真理上,更是平等。這就好比在花園里的花朵,再漂亮,再芳香,最后還是在花園里干枯;大海上的巨浪再高大,再磅礴,最后也還是在海中消失一般。人身難得,猶如曇花。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啊!
【第81句】: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人世間,對別人多一分寬容,少一分苛刻,就會減少許多令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情發生。進一步說,可避免許多人間悲劇的發生。
【第82句】: 在這個世界上,你必須時刻保持謙卑才能不斷進步,你必須常常仰望 才有機會看到星空。
【第83句】: 佛說:“有緣相見生喜歡,意見不合心且寬;能包異己成大器,只求 小我路不轉。”
【第84句】:心如蓮花,生長在低凹的水池中,它就鮮艷;折放在高高的山頭,它便風干枯萎。
【第85句】: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與睦,忍則眾惡無暄。若能鉆木出火,污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第86句】:貧者因物質匱乏而苦,富者則因心靈空虛而苦。貧者千方百計地追求物質,所以極其煩惱;富者則擔心失去已擁有,而無法輕安自在。
【第87句】:當我們跳出個人名利的泥沼,登高望遠,便會覺得自身的渺小,那些功名利祿在這時看來便如浮云般不那么重要了,這時的心境也會豁然開朗起來。心胸寬廣、心懷天下的人,自然不會為名利所困擾。
【第88句】: 可是在現實中,偏偏有人私心太重,貪婪成性。這樣的人不會施舍錢 財、救助他人,同樣,如果他遭遇到困境,也不會得到他人的布施和援 助。因此,為了讓人生更從容、美好,我們也要正確地看待錢財,取舍 有道。
【第89句】: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谷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于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心地觀經》卷八,觀心品
【第90句】: 執著是自縛的蠶繭 該執著時執著,該放棄時放棄,一切隨緣,將來你才不會后悔!
【第91句】: 凡事不可太計較,凡事不可常計較,凡事不可不思考。換個 角度想問題,換種眼光看世界,換個心情過生活。
【第92句】: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華嚴經》卷五十二,如來出現品
【第93句】:舍心即慷慨的心,舉凡財產、名譽、尊嚴、知識、技能等,都樂于施舍給需要的人,無論順境、逆境,都不改變一貫的行事作風。世上絕大多數人都有愛心,都有舍心,但那些有“菩薩心腸”、能做到一切可舍的人,尤為值得敬佩。
【第94句】:【天天禪語】富而不貪是一種布施,塵而不染是一種持戒,痛而不恨是一種忍辱,累而不懈是一種精進,思而不亂是一種禪定,顯而不著是一種智慧。
【第95句】: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其本一燈無減無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普然三世諸佛智燈,而其心燈無減無盡。譬如以燈人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入于眾生心室之內,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業煩惱種種暗蔽障,悉能除盡。《華嚴經》卷七十八,入法界品
【第96句】:【信心】信,從人、從言,即以他人所說的話為信。信,是放下自己的主觀判斷,而以對方所說為準。信,以聞信為主,而非眼見為實:主觀感受上明明有我,可是佛說無我,信佛就要信無我;肉眼沒見到極樂,耳聞佛說有極樂,則信有極樂。
【第97句】:世界上最大的財富是知足,一個知足的人,他內心充滿著安詳與快樂,而一個不知足的人,他的內心則充滿著埋怨與不安。——海濤法師
【第98句】: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勾坎,沒有停不下的風雨,沒有趟不過的河流,只有在心里種植一份清淺,一種簡約,一份禪意,煙火流年,奔波忙碌里,找一處靜謐的時光,倚窗,把盞,詩意清歡。
【第99句】: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僅是空口談愿,卻不以實際行動表現,永遠都無法滿“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