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磊落做人,坦然做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急人所難,濟人所需,以誠以信,自在行世,或不可及,孜孜以追。
【第2句】: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知己,最懂自己,最愛自己,最心疼自己的人,永遠愛自己,會一直愛自己到生命的盡頭。
【第3句】:海門山,長安道,茫茫煙水連芳草。樓頭客,馬上郎,一聽落梅悲故鄉。春風過眼花飛盡,蝴蝶翩翩過短墻,更聽是何章?——《舒州龍門佛眼和尚文案》
【第4句】:若人壽百歲,懈怠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進。《法句經》卷上,述千品不顧身命,唯愿勤修一切智道。《華嚴經》卷七十八,入法界品
【第5句】:【禪心佛語】佛說: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第6句】:【佛心禪語】年輕人說:“來吧。你先把東西給我,等我運送到對岸再回來載你。要不然,被抓到就不堪設想。”
【第7句】:【禪語人生】先示愛的,往往不是掉價,而是情到真處。之所以能夠先做,是因為敢于面對、敢于挑戰、敢于失去,最重要的是敢于生活。
【第8句】:凡事常從忙里錯,好人多自苦中來。先苦后甜事稱心,先甜后苦誤終身。艱難之時要堅強,歡樂之時要謹慎。搓繩萬萬勿松勁,做事切切勿分心。
【第9句】:【禪心佛語】生有美麗的羽毛,卻不一定是有益的鳥,擁有美麗的外表,不一定能帶來幸福與美好。
【第10句】:【禪語人生】欲望越少,越能享有幸福的生活;煩惱越少,越能擁有自在的生命。
【第11句】:【佛心禪語】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八大人覺經》)
【第12句】:少年時,要修理自己;青年時,要正視自己;壯年時,要擴大自己;老年時,要圓滿自己。別怕山高水長,走一步有一步的風景,進一步有一步的歡喜。
【第13句】:【禪心佛語】佛法,就是教導人們遠離貪愛、執著。那怕是行善的功德,或成佛得道的渴望,都不可貪愛執著。你行善不為人知,不求回報,就是菩薩布施,就是最高的智慧呀。
【第14句】:【禪心佛語】所以,從這里看來,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為境轉真是不容易的事,這是隨緣不變的要義。
【第15句】:【禪心佛語】如果能夠“放下”,靜靜地坐在墻根,捧一本閑書,愛看不看地翻著,也許,我們的內心,反而會感覺真的幸福。幸福的感覺來自于簡單。
【第16句】:【禪語人生】擁有財物而不用,和「沒有」有什么差別呢?擁有財物而不會用,和「無用」有什么不同呢?一心想要「擁有」,不如提倡「用有」。
【第17句】:服務社會有四項原則:慷慨施舍;體貼的言談;互相合作;行為合乎時節而且彬彬有禮。這四項原則宛如車子的軸,能帶動車輪轉動。——《佛陀的格言》
【第18句】:【禪心佛語】佛門不是保險公司,只知道一味的求佛菩薩保佑,但是自己的言行卻違背因果怎能會有好報呢。
【第19句】:【禪心佛語】世人辛苦地活著,萬有千般,無非是為了證明自己。但由于錯認自己,把妄想當成真實,所以徒勞地循環于暫成終敗之中。
【第20句】:【禪心佛語】丟物定律:東西久久派不上用場,就可以丟掉;而一丟掉,往往就會有非用它不可的時候。
【第21句】:處事大忌急躁,急躁則先自處不暇,何暇治事?論人當節取其長,曲諒其短。做事必先審其害,后計其利。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第22句】:【佛語摘抄精選】譬如海中船,貪重故沉沒。(《迦旃延說法滅盡偈》),
【第23句】:【禪心佛語】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惜,慮不遠,憂亦近。
【第24句】:※我們的生活圓滿了,工作圓滿了,這才是真正的圓滿。如果我們的生活沒有圓滿或工作其一沒有圓滿,另外得到一個圓滿有什么用?
【第25句】:【禪心佛語】明鏡止水:泰山喬岳以立身,明鏡止水以居心。青天白日以應事,光風霽月以待人。
【第26句】:【禪心佛語】生活中,一個有自制能力的人,才能夠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與人與事,才能夠進退有度,并保持著寧靜中的“大氣”或“靜氣”。
【第27句】:【禪心佛語】凡事要量力而行,別勉強自己,修煉道法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見到成效的。
【第28句】:【佛心禪語】作功德、布施、持戒及修止禪是對應于世間的,在佛陀出世前及出世后,這些東西都一直存在著。
【第29句】:“給與”是布施、是愛,布施是我們學習做菩薩的第一個條件。能培養歡喜心,使它如月亮般光明、柔和、可愛,自然我們眼中所見的人,都會是美善的。
【第30句】:【禪語人生】學佛不是對si亡的種寄托,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第31句】:【佛心禪語】財富:金錢可以買來一定程度的幸福,也可以買來社會地位。可一旦吃穿住的問題解決了,你多賺的每一元錢的意義就會越來越小。
【第32句】:【經典佛語】靜能制動。沉能制浮。寬能制褊。緩能制急。(靜勝動,寒勝熱,清凈為天下正。--《老子》)
【第33句】:無所有法,無有邊法,說名中道。以于方便,說有覺慧能持諸法,然持法者亦不可得,不可得故,無有言說。《大寶積經》卷五,無邊莊嚴會
【第34句】:若不為心使,而能使于心,則能除煩惱,如日出無暗。《正法念處經》卷五
【第35句】:【耕田要播種】有愿望放在心里,而沒有身體力行,猶如耕田不播種,皆是空過因緣。
【第36句】:真干者,向道之心過于饑渴飲食。有一毫夾雜、一毫自欺則非真,有一毫懈怠、一毫自恕則非干。(當代)夏蓮居《自警錄》
【第37句】:【一日一禪】佛陀告訴我們,人都有福,或多或少,或前或后。是不可以量化的,只能感覺,知足為福。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走。
【第38句】: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劍,菩薩見瞋,如避誅戮。《楞嚴經》卷八
【第39句】:真正傳統的道家思想,如老子、莊子等,其道德及哲學性的教育,亦流傳于后世。
【第40句】:【禪心佛語】同樣一瓶飲料,便利店里3塊,酒店30塊。人的價值取決于所在位置。
【第41句】:【禪語人生】一個步姿灑脫、意氣風發、充滿自信的人,最能吸引眾人。
【第42句】:若現世欲及后世欲,若現世色及后世色,彼一切是魔境界,則是魔餌,因此令心生無量惡。《中阿含經》卷十八,《凈不動道經》
【第43句】:把貪念轉為滿足,把滿足化作慈悲;如此,不但能自我滿足,還可發揮“用慈施悲”的愛心。
【第44句】:禪,沒有時代的隔閡,只要有人生活在世間,禪就會一直被發現、被體悟,因為禪就是我們的生活,一種完全回歸宇宙自然的生活。
【第45句】:【禪心佛語】放不下的都是已經不屬于自己的,放得下時恰好是自己擁有時,人生的劇場就是一個幽默劇,是你滑稽了他人,還是娛樂了自己,就看你的心智。
【第46句】:輪轉生死中,無須臾少息,猶復熙熙如登春臺,曾不知佛與菩薩為之痛心而慘目也!(彭二林)
【第47句】:心正,才能證菩提之正道;心歪,則萬事皆空。寬心待人,人人自能相助;慈悲為懷,天地助你成功。
【第48句】:【佛學大師經典文案】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自寬自解怎樣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失敗?佛日:此事不遠不關他人,正是我身自作自受。——《佛說佛名經》
【第49句】:【禪心佛語】你我相識即有緣,面帶笑容結人緣;布施歡喜種善緣,你對我錯相惜緣;損我逆我消孽緣,生老病死了塵緣;果報好壞皆因緣,慈悲惜舍修佛緣。
【第50句】:【禪心佛語】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第51句】:任何經驗和智慧,不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教會的,既不能照搬也不要當成包袱背。在任何時候,都要開動腦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第52句】:【禪心佛語】根據佛的教誨,疑是五蓋之一,能覆蔽人心,使不得如實見到真理,并能障礙一切進步。
【第53句】:才華充足的人,一方面很容易達到目的,很快就獲得了世俗的滿足;另一方面,因所求沒有止境,又永遠不容易尋得內在的圓滿,才華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證嚴法師
【第54句】:【禪心佛語】當一個人忽略家人的時候,他忘了愛與關懷是一種習慣。【第5句】:當一個人溝通障礙的時候,他忘了真誠傾聽是一種習慣。
【第55句】:【佛心禪語】小沙彌怔了一下,臉“唰”地紅了,囁嚅著對禪師說:“弟子明白了,弟子一定痛改前非。”
【第56句】:【禪心佛語】接受,能得上天的恩賜,是愛的開始,是轉變的開始,是美好的開始,是希望的開始,是一切的開始。
【第57句】:修德、積福,就是創造培育善因善緣。不間斷地培植善因善緣,惡緣就停止了。善緣成熟了,惡因就會推遲現報。
【第58句】:【健康最上利,知足最上財】健康最上利,知足最上財。(《法句經·樂品》)☆健康是人生能夠得到的最大利益;知足是人生能夠得到的最大財富。
【第59句】:【禪語人生】雨,該下的時候自然會下,該停的時候也自然會停。你的內心也是如此,任爾東西南北風。不必為了有所感受而刻意做什么。
【第60句】:情、財、名,沒什么不能放,再喜歡的東西,也不要用朋友之情誼或親人之愛去換;再珍惜的寶物,都要適時放手;再癡迷,也要有節制。
【第61句】:【禪語人生】在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情況下,修禪也不能成為佛教的解脫道,因此,尋求解脫的人,必須先修出離心和菩提心。
【第62句】:受人誤解你泰然處之,你是在布施自在;受人漫罵你坦然一笑,你是在布施寬容;被人欺騙,你風輕云淡,你是在布施真誠;布施可以用任何形式存在。
【第63句】:【禪心佛語】當智慧未開時,要遠遠避開世間名和利。地位愈高,名聲愈大,就愈危險。要徹底放下,放得愈干凈,愈容易成就。
【第64句】:【佛心禪語】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四十二章經》)
【第65句】:知足是一種處事態度,常樂是一種幽幽釋然的情懷。學會知足,才能在當今社會執著地追求人生目標;學會知足,才能用超然的心態面對眼前的一切;
【第66句】:【禪語人生】先天帶有憂郁氣質的人,夢境常是失望、憤怒、氣餒等無可奈何。
【第67句】:【經典佛語】七彩光說:做到了就高,就是佛,我們一起努力吧。七彩光:水過無痕青山留,內外無別三心休.奔放常流亦常照,常照奔流空生有.
【第68句】:【禪心佛語】人體最軟的是舌頭,最硬的是牙齒,但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東西,卻相處得很好、很久。為什么?對立中往往存在著統一。禍福、好壞、陰陽、黑白等也是如此。
【第69句】: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是說,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心思、智力、時間、精力投入到一件事情上,那么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第70句】:人篤信并依行算命之言,惟恐犯忌。師言:“佛教談精神超然,心正則氣盛。在佛門中,日日月月都是吉祥時。”
【第71句】:你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讓別人去做;你不想公開自己的隱私,就不要期望別人公開;你不愿被人侮辱謾罵,就不要去侮辱謾罵別人,這叫尊重。
【第72句】:【佛心禪語】“一生萬法,萬法歸一,生而無生”,從萬物的欣欣向榮,再回到不生不滅的真相中。
【第73句】: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愿生安樂剎。《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
【第74句】:【佛心禪語】「千丈之堤,毀于一蟻之穴」,小事若不加以注意,往往是失敗的啟端。
【第75句】:【禪心佛語】請不要老是覺得,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己有很多壓力。如果你想得開,一切都是一種很有趣的藝術品。
【第76句】:【禪語人生】一旦能夠了解了自己的心性,那么你也會和彌勒菩薩一樣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第77句】:人當變故之來,只宜靜守,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志正守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否則必致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
【第78句】:見解名悟,聞解名信。信解非真,悟發信謝。理數自然,如果熟自零。(東晉)竺道生《注維摩經》
【第79句】:【佛心禪語】善怒者必多怨,善與者必善奪,唯隨天地之自然而能勝理。
【第80句】:真實義者,微妙寂靜,足涅槃因。言說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于義,非善言說。《楞伽經》卷四
【第81句】:【禪心佛語】聰明的人依理智行事;領悟力較差的人憑經驗;愚人憑需要;走獸憑本能。
【第82句】:【禪心佛語】人生是條無名的河,是深是淺都要過;人生是杯無色的酒,是苦是甜都要喝,人生是首無畏的歌,是高是低都要和。
【第83句】:【禪心佛語】人生亦如此,能舍得,更能成功;放下包袱,方能飛越汪洋。攀登高峰。
【第84句】:【禪心佛語】禪悟人生: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洞山錄》釋義:與其漫無邊際地高談闊論,不如實實在在地做些日常細小的事。
【第85句】:【禪語人生】用平常心對待生命的每一天,用感恩心對待眼前的每一個人。
【第86句】:因為有了愛心,才會有真正的和諧;因為有了智慧,才會有真正的文明。
【第87句】:盛瞋恚能持,如制逸馬車,我說善御士,非謂執繩者。《雜阿含經》卷四十,第11()7經
【第88句】:人生的確有許多黑暗面,在這么黑暗的社會,我們應以萬蕊心蓮來成就清凈的世界。
【第89句】:【禪心佛語】能讓自己快樂、自在,這是真聰明、真能干;能讓自己和他人解脫煩惱與痛苦,這是真智慧、真慈悲。
【第90句】:平淡之中有真味每個人都不應該太看重名利,不必太在意失去多少,應該留幾分清醒,存一份淡泊,時刻保持一種平常人的心態。
【第91句】:【禪心佛語】離別與重逢,是人生不停上演的戲,習慣了,也就不再悲愴。
【第92句】:【禪心佛語】寬容是春風,可以復蘇尤物;寬容是陽光,可以消融猜疑與積怨。
【第93句】:【禪心佛語】當事情發生時,我們先是覺察到它,面對它,然后平靜地接納它,盡心盡力地處理它,灑脫地放下它。
【第94句】:生活就是如此,有的時候,痛苦和煩惱不是由于得到的太少,而是因為擁有的太多。擁有太多,就會感到沉重、擁擠、膨脹,就會患得患失。
【第95句】: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凈,不變不動,無減無增,各各當人日用應緣處。頭頭上明,物物上顯,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蕩蕩無礙,了了空虛。
【第96句】:時光似水遠去,品一杯香茗,展一卷書卷,靜靜在時光流年品味,素筆執念,禪心菩提。回憶走過的點點滴滴,那些美好的記憶,如詩如夢沉香縈繞在歲月的長廊飄蕩怡芳。
【第97句】:【經典佛語】煩陷,徒令生活過得更艱難、更苦,若能歡喜接受,就會過得坦然、自在...
【第98句】:不兩舌:不隨便批評別人,不搬弄是非。若是種下挑撥離間的惡因,自己的親情難免亦有離異之果報,子女不聽話、周圍的眷屬時常爭斗。“兩舌”不僅害人也害己。
【第99句】:【佛語摘抄精選】若善心教化,雖為別離,亦不得罪;若以惡心,令他斗亂,則是兩舌,得罪最深。(《成實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