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譬如甘蔗味,雖不離皮節,亦不從皮節,而得于勝味。皮節如世話,義理猶勝味,是故舍虛言,思惟于實義。《大寶積經》卷九十二,發勝志樂會
【第2句】:要把握做好事的因緣,一旦因緣消逝,想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雖然想做好事,卻想等到有錢或有機會才去做,應知人生無常啊!只要有因緣,哪怕是一點一滴的力量,也要趕快去做。力量、因緣會合起來,就能成就無量功德。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莫輕小善而不為,更莫貪積財物而不舍。
【第3句】:臉龐因為笑容而美麗,生命因為希望而精彩,若說笑容是對他人的布施,那么希望則是對自己的仁慈。
【第4句】:蘇格拉底還說:“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快樂的豬,一種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樂的豬。”
【第5句】:佛說,智慧猶如一盞燈,它輕易地就能照亮千平煩惱的暗室.有多少智慧,就能創造多少價值和財富.智慧能改變人生,要能找回迷失的靈魂,使,心境保持澄明.使人發光的不是身上的珠寶和虛榮,而是一心性深處的智慧.
【第6句】:人是否聰明,也不以讀書多少為衡量標準。讀的書再多,全部裝進肚子里,食古不化,不能形成自己的東西,書讀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理解精華、活學活用才是讀書的真諦。無,就是沒有,沒有則無法戰勝,無法戰勝則立于常勝之境地。如此看來,世上最厲害的武器就是“無”了!
【第7句】:若想在世間成就事業,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須先從“隨時隨地尊重他人”的基礎做起。
【第8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點和天賦,因此佛家在度人的時候也講究“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最早出于《論語》,這種教育宗旨對中華民族傳統教育的影響極為深遠。它主張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性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第9句】:【悟真】 經過痛苦的洗禮,人往往更懂得謙讓和學習,更知道珍惜和感激,更 能領悟幸福與人生的真諦。
【第10句】: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輻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古印度)護法等《成唯識論》卷十
【第11句】:越是不能放下,越容易失去;越想牢牢抓住,越消失得快。越想擁有的,常不屬于你;越想把握的,常已失去。越是看重的,越得不到;越是在乎的,越抓不住。那些想要的東西,大都不在你身邊。
【第12句】:大海之舟因舵手而到岸,人生之舟因良師而解脫,身軀之病因良藥而治愈,精神之病因妙法而覺醒。
【第13句】:【最有禪意的文案】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所以對過去迷惑;因為我們不曉得將往何處去,所以對未來茫然;因為我們不明白要活在當下,所以對現在沒有好好珍惜和把握……我們的“心”總是在回憶過去、盼望未來、隨從當下妄念的狀態里,這些都是對自心缺乏認識所導致的。
【第14句】: 人是一個矛盾體,在寂寞中他向往人群,在人群中他向往孤 獨。他想得到,又害怕失去;他想放棄又渴望擁有。他希望自己是永 遠的醒者,卻不愿錯過夢的精彩。
【第15句】:佛說:為何說小因可生大果?好比微細種子,可以長出碩大果實,所以說小因可生大果。小事沒有看起來那么小,一粒微小的種子,可能長成一棵大樹,一件小事,可能成為促成大事的原因。
【第16句】:所有的糾結,勢必會成空。你以為的刻骨銘心不過是云淡了風清了。你以為的一輩子生死糾結不過如此。緣分盡了,無論愛情還是友情,都會走向陌路。都過去了。那些愛與哀愁。秋水長天一般的風吹草動,卻原來只是一片水跡而已。雪小禪《那蓮那禪那光陰》
【第17句】: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盡的本分與職責,禪修之人更是不可逃避。若不能恪盡本分而侈言學佛,終是自欺欺人,所謂修行也將會成為竹籃打水,最后將一無所得。
【第18句】:人生在世,一切物質只是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方便利行。因此,對物要心存感恩、愛惜及知足。如此,生活在人間就會處處感到心安意足,時時覺得歡喜快樂。
【第19句】:因為單純,所以內心的渴求十分簡單,不分別、不虛偽,只是以純凈的心來應對生活的需求。仔細觀察嬰兒,他們都有非常專注的本事,真的活在當下,不掛慮過去,也不擔憂未來,餓了就哭、吃飽就睡,哭的時候專心哭,笑的時候專心笑,就是那么單純。——永固法師
【第20句】:生活中,最親的人總是用你最討厭的方式來保護你,最恨你的人總是用你最喜歡的方式來迎合你。大凡最后成為敵人,老死不相往來的,往往都是開始喜歡你喜歡得不得了的那個人。生活中,真正相濡以沫、記憶猶新的那個人,最初的緣起,其實都是平淡不屑,讓你模糊不清的瑣碎,甚至都是一些讓你討厭的畫面。
【第21句】:看淡曾經的傷痛,好好珍惜自己,珍惜上天賜予的點點滴滴;善待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永遠有一片陽光照耀的晴空;善待自己,把眼前的痛苦看淡,或許痛苦之后就是幸福的天堂……
【第22句】:一切凡夫所有的身心都不得自由,或者心隨于身,或者身隨于心。“身”即身體以及外在行為,“心”即心靈以及內心想法。什么是“心隨于身”呢?
【第23句】:人的慧根不同,所受的障礙不同、悟的程度不同,境界也會有深有淺,悟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曾經悟過的人才知道悟真正是什么。
【第24句】:應該有能力,誠懇,正直,說話和氣,態度和藹,不傲慢。《經集》第青樹林,第八章《仁慈經》
【第25句】:山中坐月夜,霜天寒雁過。爐灰撥盡未成眠,報曉靈禽清耳朵。——《法演禪師文案》
【第26句】:禪宗、密宗是非常正宗的法門,其最高境界都提倡不立文字。但沒證悟這種境界的人,必須先通過文字來學習佛法。否則,什么佛理都不懂,就打著這種旗號來弘揚佛法,所作所為一定會與佛法相違。
【第27句】: 酒與酒文化本為一體,因為喝的人不對而逐漸疏離,結果, 只剩下酒而不再有酒文化。酒可解憂,其實解憂的不是酒,是喝酒的 氣氛和喝酒人的心境。許多人理解錯了,以為解憂之酒等同以酒澆 愁,因此喝得越多,愁也更多。這實際上是不懂酒文化,酒本身沒有 文化,是喝酒的人賦予了它文化的內涵。
【第28句】:前世簽約,驀然回首已百年,忘川河畔,亂花姻緣迷了眼,你的愛如流沙,冷了我的纖指芳華,我用眼淚作畫,來生再次為你傾情揮灑,那時你是否愿意用你的那片江山,來換取我的天下?剩下的光陰我會為你獨坐禪房,默念我的虔誠,靜等你的回答。
【第29句】:無礙智甘露,所謂大乘典,如是大乘典,亦名雜毒藥。如酥醍醐等,及以諸石蜜,服消則為藥,不消則為毒。方等亦如是,智者為甘露,愚不知佛性,服之則成毒。《大般涅槃經》卷八,如來性品
【第30句】:學者問禪師:“你常教人慈悲為懷,慈悲有什么用呢?”禪師答道:“慈悲能給你無邊的力量。”學者又問:“我怎么才能感受到這種無邊的力量呢?”禪師道:“慈悲能助人,福報圍繞著你;慈悲能潤心,嗔怒的火氣就滅了;慈悲能護衛,貪欲雜念進不來;慈悲能寬慰,癡心的執念能放下。”
【第31句】:誘惑是人生路上的蝴蝶,很多人都被它美麗的翅膀迷住了雙眼,從而誤人歧途,忘記了自己的路。所以在這個充滿誘惑的年代,要始終堅持自己的操守,守住自己的底線,不能喪失了原則和立場,更不能讓欲望無限制地膨脹。
【第32句】:欲修六度,當凈六根,先降六賊。能舍眼賊,離諸色境,名為布施;能禁耳賊,于彼聲塵,不令縱逸,名為持戒。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名為忍辱;能制口賊,不貪諸味,贊詠講說,名為精進;能降身賊,于諸觸欲,湛然不動,名為禪定;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
【第33句】:(四)觀輪回苦這輪回是無始的。為無明蒙蔽、為渴愛束縛的諸有情的輪回的起點是不可知的。南傳《相應部·因緣品·淚水經》
【第34句】: 譬如罌粟花,嬌艷無比,她的美足以讓不愛花的人心動。山 中的綠蘑菇也是,她以特別的鮮美誘惑人的味蕾。美麗和美味對貪戀 它們的人來說,或者是一首浪漫的情詩,或者就是一支致命的毒箭。
【第35句】: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問者,必以此答。(蓮池大師)
【第36句】:【好心化行動】 有人說“心好就好”,但是徒有好心,如果不去化為行動,就不能成 就好事。世間沒有一件容易辦成的事,但也沒有一件辦不成的事。
【第37句】:生氣,在佛法中被稱作“嗔”。 佛家言:“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佛家言:“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 可見,無法控制嗔怒,就很可能招來彌天大禍。
【第38句】:【佛心禪語】 佛者無憂,并不是脫離現實的盲目樂觀,也不是對悲苦“沒心沒肺” 的麻木,恰恰是一種洞察世事后的良好心態,是對自己負責的人生態度。
【第39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六祖壇經·定慧品》
【第40句】:空自發愿,不如說行,欺誑眾生,是名欺佛。復次,一切法中不如說行,是名欺佛。(古印度)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卷二
【第41句】:一切心與境,尋覓無可得,此無者則是。三世不生滅,其性無改異,是乃為自性,大樂之實相。故一切境相,皆可為法身。(古印度)薩羅訶《篤哈歌》
【第42句】:履仁行慈,博愛濟眾,有十一譽,福常隨身: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在所得利,死升梵天。是為十一。《法句經》卷上,慈仁品
【第43句】:生命的長度,就在一呼一吸之間。生死也在分秒間。時間就是我們的生命。只有這樣認識生命,才是真正保證了生命的精髓;才能精進不懈,勉勵自己為生命留下歷史,為社會留下貢獻。
【第44句】:如何以培養美德接濟無德之人?對無德之人,要求他們改進,沒有什么效用。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德,不知道有德的好處,所以無德。你不如培養自己的美德,做個樣子給別人看,那些無德之人一看你這個樣子很好,沒準由欣賞而羨慕,由羨慕而模仿,也就從無德變成有德了。
【第45句】:過著粗衣淡飯的生活,節制你的欲望,減少你的需要,在這種沒有煩慮的適度生活中,你將可以發現滿足。——《佛陀的格言》
【第46句】:月低天曉,雪積山寒,風樹蕭蕭,野云冉冉。廣長舌相,無爾藏縮處。凈妙法身,無爾蓋覆處。到這里如何?得端的相應去。一《宏智禪師廣錄》
【第47句】:眼睛向外觀看時,見到一切形形色色,感到世界如此的真實;用心往內觀照時,覺得內心空無一物,感到世界如此的虛幻。世界到底是真實還是虛幻?對于初學者而言,理論上世界是虛幻的,現實上世界是真實的。事實上,世界既不是真實,又不是虛幻,而是顯空雙運、明空雙運、樂空雙運和智悲雙運的大法界境界。
【第48句】:越來越多的人把少壯不努力的告誡,化為了成名需趁早的追求。人生之 青壯年爭名奪利已是世間之慣性,精力充沛,固可筑下事業之基石,亦 是造作業因之重要時期。處于慣性之河,無需刻意逆流,能夠隨波而不 妄自逐流,或者進一步引導河流灌溉稼穡,此為智慧人,此為大事業。
【第49句】:若有布施于少食,修善供養于世間,所施大小如蚊蚋,亦獲快樂得半日。《菩提行經》卷一
【第50句】:大眾莫待老僧上來便上來,下去便下去。各有華藏性海,具足功德,無礙光明。名名參取。——《杭州天龍和尚》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洞山良價禪師》
【第51句】:悟是不能完全用語言及文字表達和形容的,譬如你吃了一顆糖,感覺很甜美,這甜的滋味只有吃過的人才能知曉,沒有吃過糖的人是不易體會的,“悟”是自證自覺的境界。
【第52句】:身體有病,要靠醫生來診療;心靈有病,要靠自己來醫治。(當代)星云《佛光菜根譚》
【第53句】:在慈悲的境界上,一切生命都血肉相關、休戚與共,自我生命的價值僅存在于為他人、為群體的無私奉獻中。
【第54句】:敢于放下,果斷放下,心里真正地放下,放下的一剎那,你會感到天地原來如此廣闊,你會發現你的腳步是如此輕盈平穩,你的心房是如此安穩溫馨。
【第55句】:應于自身生痛苦想,于善知識生醫王想,于所說法生良藥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華嚴經》卷七十七,入法界品
【第56句】: 你時刻要記住自己是誰: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人。這世界有 你不多,無你不少。記住了,你就坦然了,就有很多理由快樂了,你 的幸福感也會與日俱增。
【第57句】:人生沒有真正的絕望。樹,在秋天放下了落葉,心很疼。可是,整個冬天,它讓心在平靜中積蓄力量。春天一到,芳華依然。只要生命還握在手心,人生就沒有絕望。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第58句】:一人追求完美,活得很累。禪師對他說:這世界是一半一半的。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惡一半;清凈一半,濁穢一半。很可惜,你擁有的是不全的世界。為什么?你要求完美,不能接受殘缺的一半,所以你擁有的是不全的世界,毫無圓滿可言。學會包容,就會擁有一個完整世界。
【第59句】:染污末那,為識依止。彼未滅時,相了別縛,不得解脫。末那滅已,相縛解脫。(古印度)護法等《成唯識論》卷五
【第60句】:在感情發生問題時,要以大愛之心愛其所愛;也要退一步,用寬廣的心接受眼前呈現的一切,這才是有智慧的愛。
【第61句】:愿一切眾生財寶豐足,無所乏少。愿一切眾生具足一切安隱快樂。《華嚴經》卷二十九,十回向品
【第62句】: 一位法師倡導“心靈環保”,一位法師呼吁“心靈和諧”, 兩位法師的不約而同,令人深思。現代社會, “心靈污染”、 “心靈 矛盾”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污染再不治理,矛盾再不解決,人類 的長河將無水可喝,世界的家園將徹底毀滅。俗話說,解鈴還要系鈴 人,心靈的問題還要從心靈開始修復。
【第63句】:找出自己最大的缺點,要有改變的愿力,切實執行。要把做過的錯事記住,不斷地自我警惕,自我提醒,要能不二過。(當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64句】:禪者認為待人處事,要保持不被境界所牽動的態度,要保持不被貪欲蠱惑的定心,要保持不被冒犯所激怒的平靜,這就叫禪定。——鄭石巖
【第65句】:佛陀的“綠色美容法”,已為現代醫學和心理學所證實,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跟身體內部的各器官都有關聯,身體的疾病、心理的變化,都會通過“膚色”反映出來。
【第66句】:世間事都是相對的,只要我們以真誠的愛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任事接物,則人生到處都充滿真善美。
【第67句】:世間原本有許多美麗的東西,只宜遠遠的欣賞,而不宜去獲取的。心若在幼稚、貪婪、愚鈍的控制之下,是不懂此中微妙的。
【第68句】:懺修黑白為下根戒;于福慧資糧無貪,知一切如幻,為中根戒;修一切善不求福慧,見空性,乃上根戒也。——佚名
【第69句】:若能善用智慧,集中精神與心力,把時間當作鉆石般珍惜、精勤不懈,則世間沒有不能完成的事;若把時間當作泥土一樣揮撒、好逸惡勞,將一事無成,拖累社會。
【第70句】:生活的禪法就在于對于別人的寬宥與對自己的拯救,也是對人格的一種洞察與對生活的一種信心,生活的全部也就證明了生命的主體,人生意義的追問,不是向外的追求,而是一種內心的回歸,它是一種誠實與善意的人文情懷。
【第71句】:一件東西能充分使用時,就會突顯它生命價值的存在;如不加以愛護惜用而任意毀壞丟棄,就如同扼殺了它的生命。
【第72句】:古人道,活計隨分做,生死如推磨。一口氣不來,總是他人個。誠哉是言也。——《天如和尚文案》
【第73句】: 懺悔能潔凈我們的靈魂,懺悔中,我們能認識并改正已犯下的過錯, 在此基礎上防止同樣的錯誤再次發生,并且不斷地改進并完善自身。
【第74句】: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看破不如看開。紅塵繁復,看破世間種種的七竅玲瓏心又有多少呢?一顆慈悲的心,才可以讓生命如虎添翼,抽干一切浮躁在心中的惡水,注入一股清新的泉流,還一個清靜的靈魂,容江海之天下。
【第75句】: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后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 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第76句】:換位思考是人類經過長期博弈,付出慘重代價后總結出的黃金法則。沒 有人是一座孤島,社會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我們不能用自己的左手去傷右 手,我們是同一棵樹上的葉和果。
【第77句】:【佛學大師經典文案】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自寬自解怎樣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失敗?佛日:此事不遠不關他人,正是我身自作自受。——《佛說佛名經》
【第78句】: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連“我”都不存在,又何苦執著?放下,忘記,拋卻,才是悟到空的途徑。
【第79句】:佛家認為,一切苦痛境界都是助道的因緣,修行的路上如果只有順境沒有苦痛,那么自生光明也無所啟發,這也正是一切苦痛的價值所在。
【第80句】:佛法功夫,全要自參自悟。即至親厚之父子、師友,俱替代不得,亦非世法之技藝可以傳授得的。譬如他人吃飯,只是他人腹飽,己腹仍是饑餓。——《禪宗直指》
【第81句】:生命的次第從有形到無形,物質永遠是第一性,凡人要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身體,形體都不規范、不圓滿又何談神韻。生命的運氣好壞皆由有形之身——心、肝、脾、肺、腎來決定,如肝氣旺之人必然有謀略和膽識,自然也就具備當官的素質,反之膽都拿掉了,魄力從何而來,官又如何求之。
【第82句】:佛祖而來原無僧俗,但人人有諦當,親證真得處,名入佛心宗。——《宏智禪師廣錄》
【第83句】:我在起點與終點之間兩全其美,卻無法禪定于一夜琴聲,直至悠悠的琴聲被暗香淹沒。
【第84句】:世間人只要與有名望的人交上朋友,拉上關系,便覺得自豪;我加了阿彌陀佛的盟,與觀音、勢至合作共事,參與菩薩海眾功德分紅,怎么不歡喜自豪。
【第85句】:比如,金翅鳥在虛空中高高飛翔時,它的影子雖然沒有現出,但并非沒有身影,最終無論它降落在哪里,黑糊糊的身影就會出現在那里。同樣,所造的善惡果報,雖然暫時不一定會現前,但最終不可能不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如《功德藏》云:“高空飛翔金翅鳥,雖暫不見身影現,然與其身無離合,因緣聚合定現前,”
【第86句】: 做到今日事今日畢很不易,各人的工作性質不同,做到的難 易程度有別,不可強求一致。行者多數時候能做到日事日畢,因為行 者是個凡人,無需日理萬機,但事情再少,恐怕也有不能做到日事日 畢的,原因很多,方法不當或是其一。行者的方法很簡單:計劃內的 事情盡量精簡,為計劃外的事情預留時間。
【第87句】:真實義者,微妙寂靜,足涅槃因。言說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于義,非善言說。《楞伽經》卷四
【第88句】:透明:水具備透明的特質,心的本質也是透明與光明。猶如鏡面能映照萬物,水晶能折射各色光芒。
【第89句】:修習佛法并非學聰明,而是要開智慧。智慧由定而生,若能心專念一,從事入理,即能產生智慧。
【第90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流傳著這樣的口頭禪:“雞毛蒜皮,何足掛 齒。”口頭禪,顧名思義,是常掛在人們嘴上的、不為人們所注重的話語。
【第91句】:有舉世不知而我獨知之識見,始能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志氣;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志氣,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始能有舉世不見知而不悔之胸襟。(當代)夏蓮居《自警錄》
【第92句】: 一個煙鬼的自述:為了給自己吸煙找一個理由,我曾經對最 要好的朋友說:別勸我戒煙,我已將自己的壽命設定在55歲,不需 要多余的健康。為了表達甘心在煙塵中墮落的決定,我曾經告訴最 親近的人:煙是我最愛,死也要帶它走,別忘了在我臨終時為我點 上一支煙。
【第93句】:眾報隨業生,如夢不真實,念念常滅壞,如前后亦爾。《華嚴經》卷十三,菩薩問明品
【第94句】:是的,這世界從來沒有隱瞞過我們,我們的耳朵聽見河流的聲音,我們的眼睛看到一朵花開放,我們的鼻子聞到花香,我們的舌頭可以品茶,我們的皮膚可以感受陽光。在每一寸的時光中都有歡喜,在每個地方都有禪悅。
【第95句】:法隨法行,法幢隨處建立。昨時長蘆江上,而今普照光中。衲僧家,不可以靜躁則,不可以去來求。步步不將來,心心無處所。直得正不立玄,偏不涉事,處處無滲漏,密密常現前始得。一《宏智禪師廣錄》
【第96句】:肩負人生職責,勤奮努力,由此產生快樂和幸福,帶來榮譽。《經集》第二品,第三章《羞恥經》
【第97句】:心有定力,智慧自然產生。人常為外境所影響,即是定力不夠,學佛即是要學定。“定”用現代語講,就是莊敬自強。
【第98句】:所謂佛境界者,極而言之。迷則佛境界俱是眾生境界,悟則眾生境界俱是佛境界。——《天日中峰和尚廣錄》
【第99句】:在這世上,沒有屬于自己的東西,不為消逝的東西而悲傷,不陷入萬物,這樣的人稱為平靜者。《經集》第四品,第十章《毀滅以前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