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說法小有亦不無,以因緣故渚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雖知眾生實無有我,而于未來不失業果;雖知五陰于此滅盡,善惡之業終不敗亡;雖有諸業,不得作者;雖有至處,無有去者;雖有系縛,無受縛者;雖有涅槃,亦無滅者。是名甚深秘密之義,《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一,高貴德王菩薩品
【第2句】: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簡單的練習訓練自己,專注地活在當下:一、安穩自在地走路,專注于每個步伐。二、停下來,深入觀察內心和周圍正在發生的事。三、轉化過去的過失,轉化對未來的焦慮和恐懼。
【第3句】:凡學佛之人,無論在家出家,皆不得以安受坐享為應分,務必隨位隨力,日作其資生利人事業,不得荒廢偷惰。(民國)太虛《學佛者應知行之要事》
【第4句】:一切眾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種性,得福報無量。《大般涅槃經》卷十五,梵行品
【第5句】:當你快樂時,那快樂是否令人贊嘆,要看你的快樂能否永久;當你富有時,那富有是否令人尊重,要看你的財富源于何處、歸于何處;當你自感聰明時,那聰明是否令人敬仰,要看你的聰明用于何處。
【第6句】: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唐)善導《勸化徑路修行頌》
【第7句】:空口說空話就是戲論。比如有些人口才很好,談起話來頭頭是道,法也講得很好,但卻不能拿來應用,這就是戲論。把佛法當道理來研究,只說而不能行也是戲論。
【第8句】:的確,生活之中苦比樂多,生來是苦,生存是苦,連死也是苦,無處不是苦。當人察覺到這些苦,并為此疑惑迷惘時,便已入了苦海。
【第9句】:財富、地位、能力、權力和漂亮的外表,只是一個人的外在東西,如果心胸狹窄,總是炫耀自己,排斥別人,即使擁有這一切,身邊的人還是會逐漸離去。要想成為一個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就要擁有一顆慈悲的心,一顆包容一切的心。局部利益和小事情上得到了便宜,全局和道義上必然理虧一著。
【第10句】:戒;有菩薩乘持清凈戒,于聲聞乘名大破戒。……以是義故,為菩薩乘說不盡護戒,為聲聞乘說盡護戒;為諸菩薩說開遮戒,為諸聲聞說唯遮戒;為菩薩乘說深心戒,為聲聞乘說次第戒。《大寶積經》卷九十,優波離會
【第11句】:【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學佛人不要以消極的心態,為逃避責任和現實而選擇修行,而是要以積極的心態,愿意追求生命的覺醒之道而選擇修行,畢竟在這一過程中,充滿愛心和內心的覺悟是最大的收獲。
【第12句】:我們常說佛法如海,這便道出了佛的特性:它包含萬物,萬物皆為佛的一分子,每一分子都可以稱之為“佛”。這便如同海,海中的每一滴水都是海的一分子,“它們”都可以稱之為“海”。所以,海涵蓋了海中萬物,佛則涵蓋了世間萬物。
【第13句】:優化自身素質,就是要凈化自己的心靈、美化自己的人格、深化自己的智慧、強化自己的力量。
【第14句】:世間人為了財物,造作無量罪業,所以有句話說:“財欲是禍水。”學佛應認清:世間財物只是給予人們資生而非典藏,要能提起慈悲心、歡喜心、勇猛心而行善喜舍布施。
【第15句】:當今,人們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社會科技越來越發達,卻時常發生人心冷漠、喪失道德的事情。社會的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科技層面,而是應該通過教育與正面、積極的信仰來喚醒人們的善心與良知。
【第16句】:簡單了解三藏和三學之間的關系。三藏為經、律、論,三學為戒、定、慧。律藏、經藏和論藏教如何修持戒律、禪定和智慧。律藏的所詮義是戒學,戒學的能詮句是律藏;經藏的所詮義是定學,定學的能詮句是經藏;論藏的所詮義是慧學,慧學的能詮句是論藏。能詮句:用來表達的法句,所詮義:所表達的法義。
【第17句】:(四)作眾生友,代眾生苦普為眾生作不請之友,大悲安慰,哀憫眾生,為世法母。《勝鬘經》
【第18句】:若以負面的心態去看世界,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灰暗、不光明的;若以正面的心態去看世界,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實、且光明的。
【第19句】:是以言語者,必使己無患,亦不魁眾人,是為能善言。《法句經》卷上,言語品
【第20句】:人生的道路,不一定起步就輝煌。起步的時候,往往仝很艱難,但是只要制心一處,一切都可以創造,一切都可以改變。
【第21句】:我們都想讓不安定的心安定,卻很難做到,反而浮躁、焦慮,原因是我們從生到死一直在不斷向外求。已經獲得一些世間的成功,卻仍然不滿足,并為追求更大的成功不停地造業。有些人失敗,卻體認不到因果報應,仍然繼續造業。現在我們的所思所做,注定了難以獲得內心安定,更不用說穩固或發揮功用了。
【第22句】:人生路上,世事紛擾,以怨對怨,無疑是逆風揚塵,于他不利,于已有惱。若以慈悲處事,于他無害,于己無傷,一顆慈悲心足以平息人世的風波浪涌,消弭人心的隔閡怨愆,善待他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善待自我。
【第23句】:所謂講禪話、聽禪音、做禪事、用禪心,無非是友善二字,任何人以友善的態度待人接物,都會變成一個有魅力的人,視眾生如佛,以平等心待人接物。
【第24句】:(二)持、犯之利害持戒者安,令身無惱,夜臥恬淡,寤則常歡。《法句經》卷上,戒慎品
【第25句】:世間男女互貪求,皆由樂著諸色欲,人天由此故纏縛,墮墜三途黑暗中。《心地觀經》卷六,離世間品火莫熱于淫,捷莫疾于怒,網莫密于癡,愛流映于河。《法句經》卷下,塵垢品
【第26句】:謂持不奪生命戒,及不與取、虛妄語、欲邪行、邪見等,是名在家五戒句。《大日經》卷六,受方便學處品
【第27句】:佛所言說有出世間,出世間法則無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佛說華手經》卷六
【第28句】:風過葉蔬,云逝難找,世事如是紛沓往復,許多物情也便于這無息年歲里,漫然地被撕裂得支離破碎,不堪回首。但眾生萬相,各有其貌,就如這人間百態,當中總攜帶著許多不可言說難以參透的玄機。然,也許正是這些禪索,才讓人們更為靈動而又熱愛著生命地探找下去。
【第29句】:在戒律中,大都不可這樣,不可那樣;我們今天需要的是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以我們應該認為八正道才是戒律,六度萬行才是戒律,四攝法門才是戒律,饒益有情才是戒律。《星云大師講演集》(三)
【第30句】:佛法功夫,一日要見一日精進。若因因循循,縱過了百劫千生,也不得有成功的日子。——《禪宗直指》
【第31句】:慈悲和智慧是佛教的唯一真理,猶如鳳凰的翅膀,缺一不可。如同鳳凰的翅膀既是左右,又是一體一般,慈悲和智慧既是兩面,又是一體。
【第32句】:【禪語感悟】 忍辱不是叫你做縮頭烏龜,而是學習烏龜的精神,暫時縮頭,然后在 忍耐中尋找機會。
【第33句】:一者如佛菩薩發菩提心;二者正法將滅,為護持故,發菩提心;三者見諸眾生眾苦所逼,起大悲念,發菩提心。《如來智印經》
【第34句】:有位青年學者來精舍小住,請示師父:“為何讀書常感苦悶?”師言:“大家都是知識分子,文字看得多,在事理無法圓融時自會苦悶,掙扎不已。此乃僅明理而不實踐之故。如放寬心胸,該做的放手去做,該舍的毅然舍下,豈有時間浪費在無謂的苦悶中呢?”一證嚴法師
【第35句】: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類人:他們勤奮、努力地工作,但是脾氣暴躁,生活也因此變得混亂不堪。他們只顧匆匆趕路,卻忘了欣賞路邊的風景,從而葬送了自己安靜的生活,失去了自己本該擁有的幸福。
【第36句】: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是針對于調伏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而宣說。我們為了修行而作出的一切努力和付出,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調伏白心。即使我們修行長久,佛學淵博和身份高貴,但內心如果仍然沒有絲毫被調伏的話,那就只是徒有虛名,而不是名副其實的佛教徒。
【第37句】:“因果報應”說不是佛家獨有,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必然都存此說。好萊塢的大片,最后總是壞蛋遭殃;二十集的電視連續劇,壞蛋可以得意十九集,最后準得遭報應。
【第38句】:在行、住、坐、臥當中能夠時時觀照當下,使自己的心與佛相應、與法相應、與戒相應,我們當下便是身居樂土。
【第39句】: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釋迦牟尼佛付法偈《五燈會元》卷一
【第40句】:佛家禪語:生活在山坡上的石頭,羨慕山下繁華大道,便自己滾下去,結果受盡蹂躪與玷污。禪師:知足常樂,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
【第41句】:那么,我們為什么不將自己的心胸敞開,讓事物顯得渺小,少一些斤斤 計較,多一些寬容?事物本無大小,關鍵看你如何放。所謂“總一切語言于 一句,攝大千世界于一塵”,便是說明這種大小不二之奇理。
【第42句】: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43句】:欲望可以是推動人們向上的力量,也可以成為人們墮落的源頭,所以,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為欲望所驅使,這樣內心才能更清凈,才能更好地致力于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人生路上不為外物所迷惑、所引誘,才能成就自我的追求。
【第44句】:即使他背誦了很多經典,然而并不依法實行,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數別人的牛,沒得分享沙門生活的利益。南傳《法句經》第19偈
【第45句】: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譬如燈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二者互顯,不可偏重。——《禪宗直指》
【第46句】:如果僅僅因為自己是佛教徒,便片面堅持佛教一定要興盛,這其實偏離了佛教無我的真精神。如同希望我一家獨大,以便獲取最大利益一樣。
【第47句】:禪定,則耽受禪味為凡外,住著寂靜為小乘;而大乘禪定,則在增加日常各種辦佛法事的能力,使之堅忍與有鎮定的功夫。(民國)太虛《中國現時學僧應取之態度》
【第48句】: 思想就像一把雙刃劍,控制不好難免會傷了自己。所以,適時讓自己 的腦袋休息一下,無關緊要的東西就別再想了。很多事情不想還沒事,一 旦深入地去想,反而讓自己陷入一團混亂,徒增煩悶。
【第49句】:慧者須臾頃,親近于智人,能速解達摩,如第三者嘗湯味。愚人不覺 知,與自仇敵行,造作諸惡業,受定眾苦果。
【第50句】:從四大身,能生四病:所謂身病、心病、客病及俱有病。……如是眾病,貧賤人少,多勞役故,富貴人多,過優樂故。“四十華嚴”卷十一
【第51句】:道雖從智慧領悟,尤從澄定體合。必向身心切近、日用動靜間沉細思察,方有真實開豁,當下受用。(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二之二
【第52句】:人們喜歡向外追求幸福,這樣得到的只能是幸福的幻象,稍縱即逝,因為外在的東西是變化無常的。
【第53句】: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后悔無追!《大般涅槃經后分》卷一,遺教品
【第54句】:【每日禪語】【第1句】:氣不與時少說話,有言必失;心不順時莫做事,做事必敗;【第2句】:事莫虛應,應則必辦,不辦便結怨;愿莫輕許,許愿必還,不還便成債;【第3句】:萬物在說法,看你如何著眼;一切是考驗,試你如何用心;【第4句】:知足是富人,平常是高人,無事是仙人,無心是圣人;【第5句】:想開了自然微笑,看破了肯定放下。
【第55句】:輕當矯之以重,浮當矯之以實,褊當矯之以寬,躁急當矯之以和緩,剛 暴當矯之以溫柔,淺露當矯之以沉潛,谿刻當矯之以渾厚。
【第56句】:修行人就是要在現實生活環境中鍛煉自己、考驗自己——鍛煉自己抵制煩惱的力量,考驗自己的定力。
【第57句】:譬如凈滿月,普現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普現一切剎,佛體亦無二。《華嚴經》卷二十三,兜率宮中偈贊品
【第58句】:對于許多人來說,生活中的許多關口和障礙并非他人所為,都是自己設置的,都是由于放不下架子、心有掛礙而產生的,都是在“作繭自縛”。如果能以純真質樸的態度來看待生活,那么一切“關口”也就成為坦途了。
【第59句】:【感恩禪】人生在世,無一不是靠世間的種種恩惠而活。我們受恩于眾生與萬物,才能在這個世界生存。懂得感恩,得到的便是滿心的幸福喜樂。喝小時,我們會飲水思源,會更加珍惜自然給予我們的甘露;吃飯時,我們思維來之不易,便更加珍惜收獲背后的艱辛。感恩一切。感恩禪讓我們安享更多的尊重與寬容。
【第60句】:信仰是人生的最寶貴財富;遵行正法,帶來幸福;真理味兒最美;智慧的生活是人們稱說的最好生活。《經集》第十章《林主夜叉經》
【第61句】:成功源于自制。有大度心者才能自制。只有自制才能心安理得,集中精力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能自制的人是令人佩服的,那是生命中至高境界的顯現。
【第62句】:如果我們緊緊抓住此生的名利不放,表明我們還根本談不上是修行者;如果我們深深地被輪回所誘惑,表明我們仍未踏入解脫之道;如果我們不能舍棄對自我的珍愛,表明我們還未生起菩提心;如果我們不徹底斷掉對生命與宇宙所起的假相之見,表明我們心中并沒有樹立正知正見——緣起性空。
【第63句】:能利用時間,多發揮生命功能,利益一切眾生,就會覺得生命更踏實、更有意義,此即幸福感。
【第64句】:云何心一趣性?謂尋伺寂靜故,心不散不亂不流,安住一境,故名心一趣性。(古印度)目連《法蘊足論》卷六
【第65句】:有大智慧的人沒有煩惱,因為他把萬法的本質都看得非常透徹,不被一切現象所迷惑。
【第66句】:夫佛法本平常,而世人以奇特求之,故往往不得佛心也。故日“平常心是道”。——《紫柏尊者全集》
【第67句】:佛經常有“是法非法”之類看似自相矛盾的觀點,只是說明事物的相對性。但是學佛先做人,掌握知識永遠沒有把人做好重要。當書生賣弄知識時,卻連做人的基本禮儀都忘了,豈不是以小道毀損大道?生活中類似的情況不少,許多人為了爭論某個道理,忘了尊卑,忘了情誼,忘了原則,那就是因小失大了!
【第68句】:佛陀告訴了我們一個“美容妙方”:不悲念過去之事,不掛懷未來之事,安享眼前的生活,皮膚的顏色就會光潔潤澤。
【第69句】: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誦經坐禪,皆由在家而為莊嚴。《優婆塞戒經》卷二,自利利他品
【第70句】:深觀察十緣生句,當于真言行通達作證。云何為十?謂如幻、陽焰、夢影、乾闥婆城、響、水月、浮泡、虛空華、旋火輪。《大日經》卷一,住心品
【第71句】: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上。功德田者,從得煖法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眾僧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優婆塞戒經》卷四,供養三寶品
【第72句】: 文化塑造靈魂,文化對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產生潛移默化的 影響。決定一個國家的社會和諧與否,不是政治生活,也不是經濟生 活,而是文化生活。
【第73句】:佛的最高境界是無念無想,也就是慧南禪師所說的只知吃睡,不論古今,不思善,不思惡,要脫離善惡、是非、得失等概念。
【第74句】: 放不下,就注定提不起,生命的行囊太重,活著就是一種 累。該放下的,趁早放下,該提起的才有機會和力氣提起。放下該放 的,提起該提的,活著才有快感。這么簡單明白的道理,究竟有多少 人真的明白了呢?這么簡單的事情,究竟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呢?看 看熙來攘去的人群,那里面是否有你?
【第75句】: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時生。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少室六門》
【第76句】:一切法從心想生,當我們修正“心想”,心懷正念,積德行善時,將會事業成功,社會安定,宇宙和諧,天下太平。如果我們不把自己的身修好,不把自己的心修正,天災人禍是絕對不能避免的。同時,我們還在消耗我們身上的福報,身上的場態長期處于負能量,我們便會招惹是非與小人,事業也很難成功。
【第77句】:人生本如夢,一切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一切皆是無常,繁華過盡是虛無。如果人們能體會到事過無痕的境界,就不會滋生這樣那樣的煩惱,也就不會陷入越執著越得不到的怪圈中不能自拔。
【第78句】:一個人應養成信賴自己的習慣,即使在最危急的時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與毅力。——海濤法師
【第79句】:禪有如黑夜里點燃的一盞燈,有如風雪之地生起的一盆爐火,有如漫漫沙漠里出現的一方水域。它像是一艘在紅塵中平靜航行的法船,載著需要拯救的蕓蕓眾生,一路普度向前。禪可以教會一個人如何回到自己心靈的居處,在那里聽聞鳥語花香,沐浴陽光雨露。
【第80句】:以同避仇人讓不安定的心安定,以降伏嗔恨讓安定的心穩固,以充滿愛心讓穩同的心發揮功用。
【第81句】: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歸洞本無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鐵樹開花遍界春。——慈庵守凈
【第82句】:堅守一份情,一份愛,等一個前世約好的人。等續還了這份情,再去與佛同修。修得一顆平常心,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第83句】:學佛的真正意義在于時刻觀察自己的缺點,修行的真正意義在于時刻修正自己的不足。學了眾多佛教理論知識,卻沒有發現自己的缺點,那我們學佛的目的何在?修了多年的參禪持咒,卻沒有修正自己的不足,那我們修行的意義在哪里?
【第84句】:一切眾生皆有念心、慧心、發心、勤精進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雖念念生滅,猶故相似相續不斷,故名修道。《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九,獅子吼菩薩品
【第85句】: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86句】:一切諸佛所開演,無量方便皆隨悟,設諸如來所不說,亦能解了勤修習。《華嚴經》卷三十一,十回向品
【第87句】:【禪語悟道】初學佛法的人在沒有打好基礎的情況下就學習一些深奧的法門,其后果猶如空中樓閣。如果沒有打好穩固的修行基礎,不但無法樹立空性的深奧境界之正見,連世間法都難以承辦?就好像是冬天在冰上蓋房子,冬季一過,冰雪融化,房子很快就會垮塌一樣。
【第88句】:【禪語感悟】 人生于世,長于世,源于父母。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教給我們最基本 的生活技能,父母的深情,跟高山一樣高,如海水一樣深,這種恩情,是 我們永遠也報答不完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孝敬父母,以報答父母的 養育之恩。
【第89句】:人需要改變的,往往不是環境,而是自己的內心。生命是不完美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生命是由一連串的因緣組成的,我們要體驗更深刻的生命,發現內在的靈性,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物質生活。
【第90句】:在大地震的災難中,螞蟻因它們的小而幸存,蝴蝶因它們的輕而沒有受傷。如果人類的自我也沒有那么大,私心沒有那么重的話,當遭遇坎坷和挫折的時候,就不會受到那么大的影響,像螞蟻一樣能夠幸存,也像蝴蝶一樣不會受傷。
【第91句】:春風拂拂花正飛,紅霞碧靄籠高低。越山日暮少林客,應聽子規深夜啼。——《明覺禪師文案》
【第92句】: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命處,為眾生故,然盾乃得成菩提道。《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第93句】:佛與禪,既出世又入世。并不要求拘于形式,死讀經書。佛教主張的四大皆空,清心禁欲,只是修行的方式,并不是修行的目的,否則佛教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普度眾生。
【第94句】:如果你不相信,從明天開始,你可以改變一下自己臉上的表情,你會發現以另一種視角看世界,看身邊的人,以寬容的心來容納這個世界,不抱怨,不憤懣,世界會變得格外不同。
【第95句】:返本還源便到家,亦無玄妙可稱夸;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浮峰普恩
【第96句】:佛如同大海一般,永遠是最謙卑的,同時它也是最平凡的。任何有失謙卑、有失平凡的思想和行為都是與佛法相背的。這也是北宋晦堂禪師的觀點,他認為眾生皆可成佛,所謂的佛道中人不過比普通人多了一些覺悟,多了一些認識而已。
【第97句】:培養面對現實的勇氣和毅力,以歡喜心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動輒求神問卜。心若迷時會很苦,苦在自己無法作主。
【第98句】:一位信眾在市場遇到提著菜籃子的禪師。他好奇地問:“師父,您怎么自己買菜?”禪師回答:“我不只自己買菜,我還自己吃飯哪!”自己的菜自己買,自己的飯自己吃,自己的結自己解,自己的本來面目 自己還。
【第99句】:每一個大的成就背后都包含著一個不變的真理:“成功要靠自己。”因為成敗生死,痛苦煩惱,別人不能代替分毫。佛以無限慈悲心度世間眾生,然而,即使是佛,也無法代替世人感受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