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碰瓷】“碰瓷”是泛指一些投機取巧、敲詐勒索的行為。原是北京方言,后流行全國各地。碰瓷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起源于清末,那時候有一伙人為了詐人錢財,專門抱著瓷器去路邊撞馬車。與馬車發(fā)生碰撞后,這伙人就故意把瓷器摔壞,一窩蜂一樣圍住車主要求賠償。說那瓶是他爺爺?shù)哪棠痰亩藡尩拇笠棠谴墓哦刀嗌俣嗌巽y子。于是車主就被狠宰了一把,要不然就甭想脫身而去。瓷器碰馬車,就叫碰瓷。 另一種說法,認為“碰瓷原是古玩業(yè)的一句行話,意指個別不法之徒在攤位上擺賣古董時,常常別有用心地把易碎的瓷器往路中央擺放,專等路人不小心碰壞,他們便可以借機訛詐。可憐被“碰瓷”者氣受了,錢花了,還得抱回一堆碎瓷。 現(xiàn)如今,“碰瓷”又死灰復(fù)燃,而且花樣翻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多發(fā)生在汽車身上。他們不是抱著瓷器撞汽車,而是行人或自行車故意撞汽車,造成汽車撞人的假象,訛人錢財。在北京、廣州等地甚至還出現(xiàn)了團伙作案的“職業(yè)碰瓷黨”,更有甚者他們還利用汽車碰汽車訛詐更多的錢財。實際上是一種違法犯罪行為。
【第2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釋義: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句。意謂每到節(jié)日,格外思念親人。 例句:可能是由于“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緣故吧,我透過房內(nèi)僅有的一小扇窗玻璃,望著當空一輪皓月,不禁想起了年邁的媽媽,年幼的兒子以及和我一起受難的妻子。
【第3句】:【當炮灰】(慣)炮灰:比喻為參加非正義戰(zhàn)爭而送死的士兵。指為參加非正義戰(zhàn)爭而去當兵送死。
【第4句】:【泥人不改土性】(諺)比喻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第5句】:【高田宜黍稷,低田直稻麥】 釋義:高田:地勢高的田。低田:地勢低的田。指黍稷性耐寒,宜種在高田:稻麥性喜暖,宜種在低田。 例句:然麥性微寒,以為金,則徐氏之說優(yōu)矣。古稱:“高田宜黍稷,低田宜稻麥。” ………
【第6句】:【青眼】“青眼”是對人喜愛或重視的一種表情,跟“白眼”相對。此典源于《晉書·阮籍傳》。 阮籍是魏晉時期的大才子,他博覽群書,尤愛《老》、《莊》,是魏晉文人的典型代表。他放蕩不羈,不遵守禮法,與人相處,情投意合的,青眼相迎;對講究禮法的,就投以白眼(斜視以白眼珠相待)。他母親去世時,嵇喜按照虛偽的禮俗前來吊喪,阮籍討厭,于是白眼相視,弄得嵇喜悻悻而歸。 嵇喜的弟弟嵇康(與阮籍知名度同樣的大才子)聞聽此事后,便抱著琴去拜見阮籍,阮籍非常高興,以青眼正視。一來文人喜歡琴棋書畫,二來阮籍不拘禮法,白事喜辦,悲中找樂,嵇康投其所好,阮籍自然高興。自此,人們用“青眼”(也有用青睞、垂青)表示對人的喜愛或器重。
【第7句】:【武大郎開店——比我高的別進店】(歇)《水滸傳》描寫武大郎身材矮小。指人妒賢嫉能,不能容納比自己強的人。
【第8句】:【福無雙至日,禍有并來時】(諺)走紅運的事不會同時到來,遭厄運的事卻往往是接二連三。多指人往往會連續(xù)發(fā)生不幸的事。 也作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禍不單行,福無雙至。
【第9句】:【不知其人視其友】(諺)朋友是一個人的影子,要想知道一個人的人品如何,只要看看他所交的朋友就可知曉。 也作“不知其子觀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
【第10句】:釣魚要忍,拿魚要狠。
【第11句】:【老鼠跺腳震不塌地】 釋義:比喻小人物干不成多大壞事,沒什么了不起。 例句:同志們!咱還是那句老話:老鼠跺腳震不塌地,問題慢慢解決。
【第12句】:【糟糠之妻不下堂,貧賤之交不可忘】見“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第13句】:【八月一聲雷,遍地都是賊】 釋義:舊謂陰歷八月響雷,主災(zāi)年,多盜賊。 例句:八月:此月雷聲不宜有。諺云:“八月一聲雷,遍地都是賊。”
【第14句】:【半天云里吹嗩吶——九州十府都聞鳴】(歇)九州十府:言地域廣闊。鳴:諧“名”。指名聲很大,遠近皆知。
【第15句】:【反貼門神——不對臉】(歇)門神:舊俗貼在兩扇門上以為能驅(qū)鬼避邪的神像,多為唐朝秦瓊、尉遲恭的畫像,也有以鐘馗和溫(溫嶠)、岳(岳飛)二元帥等為門神的。 比喻雙方意見不相合,不來往,或不理睬。
【第16句】:【龍生龍,鳳生鳳】 釋義:比喻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子女。 例句:“自古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養(yǎng)兒會打洞。沒有好家道,還能出了好兒女?”
【第17句】:病急亂投醫(yī),逢廟就燒香。
【第18句】:【清如水,明如鏡】(慣)l形容為官清廉公正。2形容關(guān)系純潔、清白。3形容話說得清楚明白。
【第19句】:【媳婦堂前拜,公婆背利債】(諺)指舊時窮人家要靠借債來娶媳婦。
【第20句】:【外頭擺浪子,家里老婆啃家子】(慣)擺浪子:擺出浮浪子弟的派頭。家子:家什,這里指餐具。指男人在外面擺闊顯富,老婆在家里挨餓。
【第21句】:【耍嘴皮子】(慣)指夸夸其談或能說會道,口才出眾。 也作耍嘴皮。 賣嘴皮。
【第22句】:【三兩棉花四張弓——細細地彈】(歇)弓:彈棉花用的繃弓兒。彈:諧“談”。指詳細地談?wù)劇?/p>
【第23句】:【一句好話三分暖】見“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言出唇六月寒”。
【第24句】:【沒眼兒悶葫蘆】(慣)比喻沒有心眼的人。
【第25句】:【下套子】(慣)指設(shè)圈套害人。
【第26句】:【好漢無錢到處難】(諺)指錢財重要,任何人都離不了。
【第27句】:【大有大的難處】(諺)指規(guī)模大、產(chǎn)業(yè)大,固然風(fēng)光,可也有外人不知道的為難之處。
【第28句】:【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越雷池一步”是我們今天常用的一句俗語,多喻循規(guī)蹈矩,不敢破舊立新,思想比較保守。那么,這一俗語是怎么來的呢? 據(jù)史料記載,雷池地處安徽省望江縣東十公里,因古雷水自湖北省的黃梅縣界東流至此,久積成池,故名雷池。東晉時置雷戍,辟為江防重地。晉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歷陽(和縣)鎮(zhèn)將蘇峻聯(lián)合壽春(壽縣)鎮(zhèn)將祖約發(fā)動叛亂,大舉向東京建康(南京)進攻,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溫嶠想馬上帶兵去建康護衛(wèi)。掌管中央政權(quán)的庚亮得知溫嶠的意圖后,深謀遠慮,擔(dān)心擁有重兵的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因此,在《報溫嶠書》中說:“吾憂西垂,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是要保建康必須坐鎮(zhèn)原防,不要越雷池而向東移。 古雷池已不復(fù)存在,但“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個俗語卻流傳至今。
【第29句】: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第30句】:【驢唇不對馬嘴】這個俗語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 它最早的出處是宋《五燈會元》卷十五:“驢唇馬嘴夸我解問,十轉(zhuǎn)五轉(zhuǎn)話繞你從朝問到夜。”這里的“驢唇馬嘴”本意是指眾人紛紛詢問,形容人多嘴雜的意思。后來演化出“驢唇不對馬嘴”,用來表示兩不相干的事物。 其實,從生物學(xué)的角度講,驢唇是可以對馬嘴的.因為它們是同科動物,猶如獅虎和狼犬一樣,獅虎配生下獅虎獸,狼犬配生下狼狗,驢和馬配生下騾子。所以,“驢唇”對“馬嘴”沒有什么稀奇,倒是驢唇對上其他動物的嘴,那就稀奇了。不過,這也證明了中國的詞匯是豐富多彩的。
【第31句】:【黃忠人老刀不老】(慣)黃忠:三國時期西蜀五虎上將之一,武藝高強,英勇善戰(zhàn),《三國演義》描寫他在與魏國張邰交戰(zhàn)時,張邰嘲笑他年邁力衰,他說,我雖然老了,但我手中的刀不老。比喻雖然年紀大了,能力或本領(lǐng)不減當年。
【第32句】:【面笑心不笑】(慣)指表面裝出笑容,內(nèi)心卻并不高興。
【第33句】:【上了山尖想上天】(慣)形容十分貪心,得寸進尺。
【第34句】:【千個屠夫一把刀】(慣)屠夫:舊時以宰殺牲畜為職業(yè)的人。屠夫再多,所使用的工具也都是刀。比喻大家的做法都一樣。
【第35句】:【有板有眼】“有板有眼”指做事穩(wěn)妥、不毛糙、按部就班地進行。它源于戲曲中的音樂節(jié)拍。 明王驥德《曲辭》中說:“凡蓋曲,句有長短,字有多寡,調(diào)有緊慢,一視以板眼為節(jié)制,故謂之板眼。” “板”就是板式。戲曲唱腔音樂中的板式結(jié)構(gòu),可分為板式變化體和曲牌連套體兩大類。在板式變化體的結(jié)構(gòu)中,大都有慢板、快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等板類。在各類板式中,強拍為“板”,弱拍為“眼”,板式的強弱關(guān)系就是“板眼”。其中,節(jié)拍為2/4的叫“一板一眼”,節(jié)拍為3/4的叫“一板兩眼”,節(jié)拍為4/4的叫“一板三眼”。如果演唱者節(jié)奏感差,強弱不分明,不是搶板,就是滑板,即掉板。 所以將“有板有眼”一詞指的唱腔合乎節(jié)拍,引申為言語行事有節(jié)奏、有條理,合規(guī)矩。
【第36句】:【抓住籠頭就是馬】(慣)籠頭:套在騾馬等牲畜頭上用來系韁繩的東西,用皮條或繩子做成。比喻不管合不合要求,有一個算一個。
【第37句】:【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諺)兔子打光,追捕兔子的獵狗就被煮熟吃了;飛鳥射盡,射殺飛鳥的弓箭就擱起不用了;敵國消滅,出生入死的功臣良將就被殺戮了。舊指江山穩(wěn)固之后,國君就會殘害功臣。
【第38句】:【天冷不凍下力人】(諺)下力人:賣苦力的人。指干體力活的,出力越大,體內(nèi)熱力越充沛,因此天氣再冷也不怕。
【第39句】:【有愁皆苦海,無病即神仙】(諺)人只要愁煩不斷,那就是陷入了苦海;只要健康無病,那就是過上了神仙生活。指人生最苦的是憂愁,最樂的是健康。
【第40句】:【啃骨頭】(慣)1指打大仗、硬仗或克服大的困難。2譏諷人得不到大的利益,只能得到一點兒好處。 也作“啃硬骨頭”。
【第41句】:【抱著葫蘆不開瓢】(慣)葫蘆: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中間細,表面光滑,像上下兩個球連在一起,可將其剖開做成瓢等。比喻就是不肯開口講話。
【第42句】:【一跤跌入青云里】(慣)青云:高空的云,比喻高的地位。指交了好運。
【第43句】:【尖底甕兒——一撞便倒】(歇)本指尖底的甕不穩(wěn),撞一下就倒;轉(zhuǎn)以形容立足不穩(wěn)或虛弱不堪,禁不住碰撞。
【第44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諺)舊指人的生死與貴賤,都由天命決定。
【第45句】:【弄鬼搗棒槌】 釋義:比喻耍花招欺騙人。 例句:如果你們想欺騙我們,或者弄鬼搗棒槌,睛天不見陰天見,吃不了統(tǒng)統(tǒng)叫你們兜起來。
【第46句】:即使自己的祖國貧窮,也不要嫌棄。
【第47句】:【滴水成河,積米成籮】 釋義:比喻積少成多。 例句:滴水成河,積米成籮嘛。我這一點幫不了集體什么忙,但通過這個方式,可以使我和勞動保持聯(lián)系呀。
【第48句】:【蘇杭不到枉為人】(諺)蘇杭:蘇州和杭州。不到蘇州和杭州游覽一回,就算白活了一世。指蘇杭景物優(yōu)美,甲于天下,不可不去游覽。
【第49句】:【上命差遣,蓋不由己】(諺)上命:上級的命令。差(chai)遣:派遣。受到上級的派遣,行動由不得自己。指奉命令做事,執(zhí)行人不擔(dān)干系。 也作上命公差,概不由己。 受人差遣,概不由己。
【第50句】:【火上弄冰凌】(慣)冰凌:冰。在火上玩冰凌很快就化掉了。比喻事情很容易做成。
【第51句】:【地頭文書鐵箍桶】(諺)地頭:地方上,專指當?shù)氐难瞄T。鐵箍桶:用鐵條緊箍的木桶。指當?shù)匮瞄T的文書,就像鐵箍的桶一樣牢實,是當?shù)厝巳硕急仨氉駨牡摹?也作“地頭的文書,鐵箍的桶”。
【第52句】:【喝酒見人心】 釋義:一起喝酒,邊喝邊談,往往能吐出心里話,加深相互了解。 例句:俗話說,喝酒見人心。一邊喝一邊談,豈不更痛快?
【第53句】:【唐人街】在美、英等發(fā)達國家的大城市一般都有“唐人街”,是華人聚居的地方。僑居海外的華人,都以“唐人”自稱或被人稱呼。這其中的來源大致有三種說法。 一是,近年來史志工作者經(jīng)過查閱大量的史志典籍和族譜家乘找到了根據(jù)。現(xiàn)在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絕大部分人都知道他們的祖先是從中原內(nèi)地遷徙到閩越地區(qū)的唐襄軍。而這些唐襄軍及其后裔稱自己為“唐人”。故此,這些海外華人稱自己為“唐人”,而且還把華僑聚居區(qū)稱為“唐人街”。 二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歷史觀,認為“唐虞三代”是中國最早的也是最被人們稱道的一次太平盛世。有詩為證,毛澤東有“春風(fēng)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的詩句。歷史上最早的明君賢王堯帝,就稱之為“唐堯”。據(jù)史書記載,堯為古之圣王,初封陶,后封唐,世稱“陶唐氏”,史稱“唐堯”。 堯禪讓舜,舜禪讓禹,被傳為佳話,萬民稱頌。另有文字解釋:唐者蕩也,廣也,大也。《玉篇》:“堯稱唐者,蕩蕩首先至大之貌。”中國老百姓向來喜歡太平,也認為自己的祖國是一個“蕩蕩然”廣博的國家,所以在海外的中國人,都喜歡把“唐人”意為“唐虞三代”傳下來的子孫。這含義,和“華人”、“炎黃子孫”的意義相同。 三是,與唐朝有關(guān)。唐代的中國國勢強盛,名聲很大。外國便有稱中國為“唐”的習(xí)慣。《明史·真臘國傳》中說:“唐人者,諸蕃呼華人之稱也。” 座右銘“座右銘”指放在座位旁邊的格言,泛指激勵、警醒自己的格言。那么,最早的座右銘是個什么樣子呢?
【第54句】:【牛人】“牛人”比喻固執(zhí)且十分傲氣。“牛人”在先秦是一種職務(wù),源自《周禮》。 《周禮》記載,地官有“牛人”一職,春官有“雞人”和“龜人”,夏官有“羊人”,秋官有“犬人”。書中寫道:“牛人掌養(yǎng)國之公牛,以待政令,祭祀供享牛;賓客供膳牛;軍隊供犒牛;喪事供奠牛……”意思是說祭祀的時候把牛作為祭品,有賓客的時候招待賓客用牛肉做膳,軍隊打了勝仗犒賞三軍要用牛來犒賞,喪事要用牛來祭奠。看來“牛人”真的與牛有關(guān)。 后轉(zhuǎn)義成固執(zhí)、傲氣、脾氣大。“牛人”又稱“牛”。
【第55句】:【灶王爺?shù)臋M批——一家之主】(歇)橫批:與對聯(lián)相配,貼在對聯(lián)上面的橫幅。舊時供奉灶王爺?shù)膶β?lián)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為“一家之主”。指一個家庭當家做主的人。
【第56句】:【人嘴兩張皮】 釋義:比喻想怎么說就怎么說,說話沒準,不可信。 例句:“真是人嘴兩張皮,愿說什么說什么。分明是剛才你和錢掌柜商量的。”
【第57句】:【酒中不語真君子】(諺)指能在飲酒時保持從容安靜,不亂說話的,才是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
【第58句】:【臭寡婦不如香嫁人】(諺)指丈夫死后,與其和外邊的男人鬼混,還不如名正言順地另嫁為好。
【第59句】:【不是冤家不聚頭】(諺)冤家:仇人,又作反語,用于昵稱似恨實愛的人。指仇人或不愿見的人偏偏相逢,無可回避。 也作“不是仇人不見面,不是冤家不碰頭”。
【第60句】:學(xué)好三年,學(xué)壞三天。
【第61句】:近廚得食,近民得力。
【第62句】:【餓眼見瓜皮——不管好歹收攬下】(歇)譏諷人貪婪,不分好壞都要占有。
【第63句】:【作舍道邊,三年不成】(諺)在大道旁邊筑房舍,過往行人多,七嘴八舌,主人拿不定主意,三年也筑不成。指做事多謀寡斷,難以成事。
【第64句】:【馬上吃豬蹄——不知骨頭落哪里】(歇)骨頭:本指豬蹄里的骨頭,轉(zhuǎn)指人的骨頭。指某人下落不明.不知死在哪兒。
【第65句】:【兩個肩膀頂著個腦殼】見“肩膀端著一個腦袋”。
【第66句】:驢騎后,馬騎前,騾子騎在正中間。
【第67句】:【樹老心空,人老顛冬】 釋義:顛冬:方言,老年人昏庸糊涂,顛三倒四。上年紀的人糊里糊涂,說話辦事難免顛三倒四,有錯。 例句:阿侯什都忙賠笑說道:“卻波,‘樹老心空,人老顛冬’,我不會說,你會聽。我說得不對,你莫見怪!”
【第68句】:【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釋義:相互牽連,榮辱與共。 例句:“《紅樓夢》里有句話:‘—榮俱榮,—損俱損’,反正我是跟定了。”
【第69句】:【狗尾巴熬西葫蘆——越吧嗒越不是滋味】(歇)吧嗒:本指品味“狗尾巴熬西葫蘆”時發(fā)出的聲音,轉(zhuǎn)指人自言自語時發(fā)出的聲音。 滋味:本指味道,轉(zhuǎn)喻某種感受。 指人越琢磨心里越感到不好受,不愉快。
【第70句】:【飯瓢子過河】 釋義:比喻順水漂流一場空。 例句:“各人知趣,小心飯瓢子過河!”陳工頭對外面罵了一句。
【第71句】: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第72句】:【無事家中坐,禍從天上來】見“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第73句】:【家住山前識鳥音】(諺)住在山前的人家,聽慣了鳥鳴,也就能辨識鳥音。比喻久處某一環(huán)境,自然就熟悉某一環(huán)境的情況。 也作“久住山林辨鳥音”。
【第74句】:【沙文主義】“沙文主義”又稱“大國沙文主義”,泛指一切極端民族主義,是資產(chǎn)階級侵略性的民族主義。它從資產(chǎn)階級反動的民族主義立場出發(fā),極力宣揚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拼命煽動民族仇恨,毫不掩飾地主張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 在思想領(lǐng)域,能夠稱為“主義”的思想體系,其創(chuàng)始人一定是個大人物。 如馬列主義,如托洛茨基主義。但,沙文主義例外,他只是個小人物。“沙文主義”產(chǎn)生于18世紀初的法國。沙文是拿破侖手下的士兵,由于獲得軍功章和一小筆津貼,便對拿破侖感恩不盡,狂熱地擁護拿破侖的征服計劃,鼓吹法蘭西民族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民族”,極力主張法國用暴力向外擴張,建立大法蘭西帝國。由此,他成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兩個話劇中的反面角色。自1831年斯克里的劇本《農(nóng)民士兵》上演后,沙文主義就在法語詞匯中扎根了。
【第75句】:【籮里揀瓜——揀得眼花】(歇)指可供選擇的對象太多,使人眼花繚亂,拿不定主意該選哪個。
【第76句】:【道路難行錢作馬,城池不克酒為兵】(諺)辦事遇阻,多使點錢就買通了;城池攻不下,用酒色收買腐蝕就攻下了。舊指用金錢行賄的手段,啥事都可辦成。
【第77句】:【牛口里的草——扯不出來】(歇)比喻東西再也拿不出來。 也作“牛口里的草——不容易扯出來”。
【第78句】:【啞巴見面——沒說的】(歇)指無話可說或不說話。也用來稱贊人或事物完美,沒什么可指責(zé)、挑剔的。
【第79句】:【初八二十三,整天見海灘】 釋義:農(nóng)歷每月初八和二十三這兩天潮水最小,整天能看到海灘。這是漁民總結(jié)出的潮水規(guī)律。 例句:老七說:“你沒聽說嗎?‘初八二十三,整天見海灘’,這幾天去趕海正是時候呢。”
【第80句】:【扳倒葫蘆灑了油】(慣)比喻不惜一切,堅決干到底。
【第81句】:【天下烏鴉一般黑】 釋義:多比喻各處的壞人都是一樣壞。 例句:“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兒黑暗、齷齪,別處還不是一樣。你,一個年輕女孩子可不能再去冒險。”
【第82句】:【賣完了小魚——光剩抓蝦】(歇)蝦:諧“瞎”。指事前無準備,事到臨頭急得手足無措。
【第83句】:【妓愛俏,媽愛鈔】見“鴇兒愛鈔,姐兒愛俏”。
【第84句】:【好漢就怕病來磨】(諺)即便是身強體壯的英雄好漢,也抵抗不過疾病的折磨。指疾病對人的生命極具殺傷力。 也作英雄只怕病來磨。 硬漢子怕病磨。
【第85句】:【久聞大名,如雷灌耳】(慣)舊時見面的寒暄語。指對方名氣很大,讓人仰慕。 也作久聞高名,如雷灌耳。 久聞大名,如雷轟耳。
【第86句】:【一客不煩二主】(諺)指求人辦事,應(yīng)一家求到底,不要再去麻煩其他人。 也作一客不犯二主。 一事不煩二主。
【第87句】:【小報告】人們把告黑狀等目的不純的報告稱為“小報告”。這種“小報告”在明朝首次被制度化,由見不得人登上了“大雅之堂”。 上奏折參奏朝野大事,是大臣行使自己職責(zé)的一部分。唐代時規(guī)定,由“下之所以達上的”官文書有“表、狀、箋、啟、辭、牒”等六種形式。到明代時,朱元璋通過改革,又增加了一種新的形式——密疏。就是皇帝特許大臣之間寫秘密奏折,報告大臣的言行。密疏突出“密”,其內(nèi)容一定屬于機密事宜,一般只需要皇帝本人知曉就可以了,所以它是除了大臣向皇帝所上的正常奏章表議之外的一種非正式文書,即秘密奏章,具有保密性強、無正式地位和非制度參與等特點,類似于現(xiàn)在的小報告。 從洪武時期實行密奏形式,永樂之后逐漸制度化,到明朝后期,密疏言事范圍更加廣泛。密疏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專制皇權(quán),突出了它的政治功能。 在前朝不登大雅之堂的密疏(小報告),被朱元璋首次肯定并大力推行,使得皇帝又多了一條控制官員的信息渠道。但同時也為心術(shù)不正的大臣提供了陷害他人的機會和條件。被人暗算了,還不知道是誰。
【第88句】:【打哈哈】(慣)1指湊趣,逗笑。 2指對事情敷衍、應(yīng)付。
【第89句】:【彼一時,此一時】(慣)指那時是一個樣子,現(xiàn)在是另一個樣子,情況已大不相同。 也作“此一時,彼一時”。
【第90句】:【以貧求富,農(nóng)不如工,工不如商】(諺)要想改變貧窮現(xiàn)狀,發(fā)財致富,務(wù)農(nóng)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經(jīng)商。 指迅速致富的途徑是經(jīng)商。
【第91句】:【垓下困霸王——四面楚歌】(歇)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固鎮(zhèn)東北沱河南岸。據(jù)《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交戰(zhàn)時,楚霸王項羽被漢軍和諸侯的軍隊圍困在垓下,“兵少食盡”,夜間聽到漢軍四面都唱起楚人的歌曲,十分驚懼,疑心楚地已被漢軍占領(lǐng),于是倉促突圍,后自刎于烏江邊。比喻陷入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
【第92句】:【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諺)該采取果斷措施時卻優(yōu)柔寡斷,其結(jié)果是反而遭受禍亂。指處理問題,貴在果斷。 也作當斷不斷,必留后患。 當斷不斷,自遭其亂。 當斷不斷,必惹麻煩。
【第93句】:【除夕】“除夕”是農(nóng)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節(jié)前一天晚上,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那么,除夕這一名稱是怎么來的呢? 據(jù)《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qū)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節(jié)令的由來。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fēng)土記》等史籍。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歲守》“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之詩句。除夕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之一。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千干凈凈,還要貼門神、對聯(lián)、掛燈籠等,晚上吃餃子放鞭炮,供神靈,達到高潮。
【第94句】:【雞叫天明,雞不叫天也明】 釋義:比喻缺少誰也無關(guān)緊要,事情照樣進行。 例句:他不同意,地球就不轉(zhuǎn)了?雞叫天明,雞不叫天也明!要按他的意思,“地下革新組”根本平不了反,我和袁師傅這輩子別想再翻身。我看,只要大伙要求上新產(chǎn)品,他一個人擋不住!
【第95句】:【好貨不怕行家瞧】(諺)行家是最識貨的。只要貨好,就不怕行家反復(fù)驗看。指優(yōu)質(zhì)貨物不會在行家眼中降低了品位。
【第96句】:【生日吹蠟燭】孩子們過生日,生日蛋糕是少不了的,精明的蛋糕店老板又開始贈送生日蠟燭。生日那天,吃著蛋糕,又吹蠟燭,別提有多高興了。 不過,過生日吹蠟燭的來歷恐怕孩子們不知道。 過生日要吹滅插在蛋糕上的蠟燭,這一做法最早始于古希臘。古希臘的月亮女神阿耳特彌新的崇拜者們在慶祝月亮女神生日時,在圣壇上擺上插著蠟燭的甜蜜蛋糕。后來,古希臘人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插上燃燒著的蠟燭,并增加了吹蠟燭的內(nèi)容。他們相信,燃燒著的蠟燭具有隱秘神奇的力量,如果孩子們要求一個心愿,并且一口氣吹滅所有的蠟燭,他們便可以如愿以償。 這一習(xí)俗一直流傳至今,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第97句】:【遠怕水,近怕鬼】(諺)舊指人逃離險境時,最怕大河擋道和暗鬼跟蹤。
【第98句】:【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慣)指不作任何反抗。
【第99句】:要練功,不放松;要練武,不怕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