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四年級上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第1句】:讓學生了解計算器的基本按鍵名稱和功能,并能夠利用計算器進行簡單的四則計算。
【第2句】: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發現數學秘密的意識,能夠對一些有規律的數進行口算。
【第3句】:通過課堂活動的開展,鍛煉學生運用計算器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向學生滲透節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利用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
學會觀察、發現一些有規律的數的計算。
教具、學具準備:
【第1句】:學具:每個學生自備一個計算器;
【第2句】:教具:自制CAI課件、計算器、視頻展示臺等。
教學過程:
【第1句】:師生對話,引出新知識
師:(實物投影一個計算器)同學們,你們認識這是什么嗎?
生:計算器!(板書:計算器)
師:是啊!咱們地球人都知道,那么你在哪些地方看過計算器呢?
學生自由回答,列舉計算器在生活中的使用情況。
師:的確,在我們的身邊計算器是無處不在的,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幫助。那么你們會使用計算器嗎?(教師隨即把板書補充完整:我會用計算器嗎?)這就是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新知識。
【第2句】:分組活動,操作計算器
【第1句】:推銷員比賽
師:課前你們都準備了一個計算器,是嗎?下面呢,我們來進行一場計算器推銷員比賽,看看誰介紹得最好,推銷得最棒!
(課件出示:假如你是一位計算器推銷員,你打算怎樣介紹你手中的這款計算器呢?)
生1:我們會介紹計算器的面板、顯示器;
生2:我覺得應該介紹鍵盤和功能;
生3:還可以說一下這款計算器的優點!
……
師:那就請大家先在小組內文案,然后推薦出一位伶牙俐齒的“推銷員”到臺上來和其他組比一比,開始吧!
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重點引導學生在小組內文案計算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課件配樂)
小推銷員上臺介紹計算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其他組的同學進行補充,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鼓勵和表揚。
師:看來大家已經掌握了計算器的很多知識,我這兒也給大家帶來了一些關于計算器這個新朋友的信息,我們一塊兒來聽聽它的自述吧!
(課件播放“小知識”,由“計算器王國的小使者”自述發展歷程以及計算器工作的二進制等相關知識。)
【第2句】:復習基本按鍵
師:剛才我們班的'小推銷員們把手中計算器的情況說得很清楚了,而且計算器王國的小使者也對計算器進行了介紹。下面我們一塊兒來回憶一下這個新朋友各個按鍵的名稱。
課件出示計算器面板圖,教師隨機提問,如:鍵盤里有哪些鍵?“on/off”是什么意思?小數點鍵在哪兒?“CE”的作用是什么?
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逐一出示答案。
【第3句】:計算器的簡單計算
(1)嘗試練習
師:剛才我們大家一起認識了計算器,那么現在你會用計算器嗎?(教師指向課題)
生:會。
師:那開始試試吧!準備好了嗎?請大家把計算結果記錄在草稿本上。
(課件逐一出示教材第30頁11題的部分練習)
128+284=24×【第7句】:6=532-178=371÷7=
0.092÷【第1句】:15×25=8765-32×21=
指名匯報答案,集體訂正。前五題可以讓同桌之間文案是怎樣用計算器計算的,重點文案是怎樣使用各個按鍵的。
(2)介紹“M+”、“MR”的使用方法。
師:那8765-32×21的結果是多少?你們是怎么操作的呢?
生1:等于183393,我是直接從左往右輸入數,然后按照這個順序計算的。
生2:我計算出的結果是8093,我先算乘法32×21,然后記錄下這個答案,最后再計
算減法。
師:那么究竟哪個答案是對的呢?
(學生爭論不休。)
師:我們還有沒有其他更簡便的方法嗎?請大家看看,計算器的鍵盤上是不是有兩個
鍵“M+”、“MR”?知道它們有什么用嗎?
教師介紹“M+”、“MR”的使用方法,同時通過課件演示:
先按32×21,得數是672。然后按下“M+”,這樣就可以把這個答案保存下來,然后我
們按“8765-”,再按“MR”就可以把剛才的672調出來了,最后我們就可以得到答案8093。
學生按照這樣的方法嘗試進行操作,然后讓同桌再互相說一說操作的過程。
師:同學們,做了這么多練習,你對于用計算器計算有什么話要提醒大家嗎?對于計算
器的使用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1:我覺得我們計算的時候要看清楚和符號,操作要細心。
生2:我還想知道“MC”、“MS”……的使用方法。
……
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回答,及時教育學生:要看清數據,仔細操作,遇到不清楚的還可
以向說明書求助,從而了解其他按鍵的使用方法。
【第3句】:男女競賽,看誰算得快
【第1句】:師:掌握了這么多關于計算器的使用知識。接下來我們進行一個男女生大比拼,看看下面的這些練習誰做得最快?請全體男同學用口算或筆算不能用計算器;女同學必須用計算器來計算。準備――開始!
課件演示:
第一組:17+83=62-12=1000×5=
第二組:7865+3497=835×23=1305÷45=
(比賽結果:第一組比賽男生勝,第二組比賽女生勝。)
【第2句】:師:從這次比賽,你有什么感想?想說點什么?
學生發言,師生共同揭示計算快的規律:第一組口算快;而第二組數據大,用計算器操作更快。讓學生明白:對于一些可以直接看出結果的題目如果用計算器計算浪費時間,會比較慢,而對于一些大數目計算用計算器比較好,又快又準。
師小結:在實際應用時我們應該根據實際需要合理使用計算器,不可過分地依賴計算器來計算,要把它用到實處。
【第4句】:走進生活,解決新問題
師:現在我們來研究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課件播放一個水龍頭滴水的短片,出示具體條件和數據。)
一個沒有關緊的水龍頭,每天大約滴12千克的水,這些水就這樣被白白地流掉了……
照這樣計算,一個沒有關緊的水龍頭一年(按365天計算)要浪費______千克。
把這些水裝在飲水桶中(每桶按20千克計算),這些水大約能裝______桶。
如果一個三口之家每月用6桶水,這些水夠用______個月,約合______年。
(1)學生用計算器輸入數據。計算得數,再指名匯報結果,教師提醒學生要做到:看清數據、正
確輸入。
(2)結合學生回答,教師現場將答案填入課件中。
(3)通過算這組數據,你有什么想法?想說點什么?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4)小結:節約用水要從點點滴滴開始,有這樣一句廣告詞:“當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時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淚!”讓我們從自己做起,爭當一個節約的好孩子,為創建和諧節約型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力!
【第5句】:開展游戲,探索規律
師:(出示主持人李詠圖片)知道他是誰嗎?
生:《非常6+1》的節目主持人李詠。
師:下面我們也來玩一個砸蛋游戲,怎么樣?
(課件出示3個金蛋,由全班同學一起舉手決定先砸幾號金蛋,每個金蛋后面鏈接了不同的問題,由學生進行討論和練習。)
金蛋1:9999×1=9999×2=
9999×3=9999×4=
9999×5=9999×7=
9999×9=
由學生一起用計算器計算前2個算式,然后讓學生思考: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小組交流,用發現的規律算得數,再用計算器進行驗算,讓學生知道計算器有時還可以用來檢查計算是否正確,起到一個驗算的作用。
金蛋2:課件出示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學生用計算器計算,集體匯報答案。
師:請大家繼續算一下這個答案!
111111222222÷333334=
當學生用計算器計算發現位數不夠時,引導學生探究規律,尋求新的方法。
師:你遇到什么問題了?
生:計算器已經不能把這些數顯示出來了。
問:那怎么辦?你發現規律了嗎?
引導學生利用發現的規律繼續算得數:
111…122…2÷333…34=
N個N個N-1個
師:通過這組練習你有什么體會?看來啊,計算器這個新朋友的作用還真不小。
金蛋3:課件出示,對計算器這個新朋友說一句最想說的話!
六:課堂總結,暢談收獲
【第1句】: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用計算器計算,你有什么體會?有什么收獲?
【第2句】:教師就學生的學習表現和小組活動情況進行評價。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運算律教學設計
本單元教學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在學生掌握了四則計算和混合運算順序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運算律,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算,掌握運算技巧,提高計算能力。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學加法的運算律,再教學乘法的運算律;先教學交換律,再教學結合律;先教學運算律的含義,再教學運算律的應用。這樣安排有三個好處:首先是由易到難,便于教學。交換律的內容比結合律簡單,學生對交換律的感性認識比結合律豐富,先教學比較容易的交換律,有利于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學效率。交換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活動可以遷移到結合律,加法運算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活動可以遷移到乘法運算律,遷移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再次是符合認識規律。先理解運算律的含義,再應用運算律使一些計算簡便,體現了發現規律是為了掌握和利用規律。
1讓學生在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學習活動中主動認識運算律。
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還要發揮教學內容的育人功能,使學生在多方面有所發展。教材希望學生在本單元的教學中認識運算律并發展初步的推理能力。為此,教材設計了一條鮮明的教學線索,在發現運算律、總結運算律的時候,都給學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間,為學生安排了豐富、多樣、有效的學習活動。教材安排了“引出一個實例進行類似的實驗在眾多案例中概括用符號表達”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充分地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獲得正確的結論。
(1)引出一個實例。
第56頁例題求跳繩的人數,學生分別列出算式28+17=45和17+28=45。由于得數相同,這兩道算式可以組成等式28+17=17+28,這是教學加法交換律引出的第一個實例。如果求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學生會列式(28+17)+23或28+(17+23),這兩道算式的得數相同,也可以組成等式(28+17)+23=28+(17+23),這是教學加法結合律引出的第一個實例。同樣,在教學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時,教材也都先引出一個實例。
各個實例的要點是等式中的數學內容,在28+17=17+28這個等式中,等號左右兩邊的加數調換了位置。在(28+17)+23=28+(17+23)這個等式中,等號左右兩邊的運算順序不同,分別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三個數和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與第一個數相加。要組織學生仔細觀察第一個實例,了解其中的數學內容,明白當前的學習任務,產生進一步探索的積極性。
教學第一個實例要注意兩點:一是教師參與列算式活動。第57頁求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學生可以列出許多算式,但不一定列出研究加法結合律需要的算式。這時,需要教師與學生平等地一起列算式,避免在列算式這個環節上的不必要糾纏。二是挖掘等式里的數學內容很重要,要把學生的學習心向引導到對運算律的研究上去。但挖掘要緊密聯系算式,不要抽象概括,更不能由此就得出運算律。
(2)進行類似的實驗。
在第一個實例中看到的數學現象是不是普遍性的規律,這需要在類似的情況中驗證。在教學加法結合律時,教材安排分別算一算(45+25)+13和45+(25+13)、(36+18)+22和36+(18+22),看看每組的兩道算式中間能填上等號嗎?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第一個實例中的數學現象在類似的情況中同樣存在。教學的時候,不能讓學生未經計算就在每組的兩道算式之間寫上等號。教學時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寫出幾組類似的算式,進行更多的驗證,體驗現象的普遍性。
(3)在眾多案例中概括。
教學加法的兩條運算定律時,教材都讓學生從這些等式中文案“有什么發現”,在教學乘法運算律時,教材要求學生“在小組里文案,有什么發現”,這些問題都引導學生對眾多案例進行概括,把同類型案例的共同特征提取出來。
與過去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沒有用文字語言講述各條運算律的內容,這并不是不需要概括性的表述,而是把概括運算律的活動留給學生進行,以避免機械接受、死記硬背。學生經過自己的觀察、驗證,再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運算律的內容,才是他們對運算律的實實在在的理解。教學時要十分重視這個環節,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時間,這是鍛煉思維的極好時機。對學生的口頭表述不要提過高的要求,基本正確、能講清楚就可以了。
概括交換律比較容易,概括結合律比較難,特別是加法結合律。要引導學生應用運算順序的知識和混合運算的經驗,以分別講述等號兩邊算式的計算步驟為載體進行概括。如(28+17)+【第23句】:(45+25)+【第13句】:(36+18)+22都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與第三個數相加;28+(17+23)、45+(25+13)、36+(18+22)都是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與第一個數相加。概括要聯系等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經常進行,逐步提高要求。
(4)用符號表示運算律。
教材讓學生用圖形和字母組成的等式表示運算律,這是過去數學教材里沒有的。圖形和字母能直觀、簡潔地顯現運算律的本質內容。學生用圖形、字母表示運算律時,能充分體會這種表達方式的優越性,從而既加強對運算律的理解,又培養符號意識,發展符號感。
還要指出的是,教學四條運算律的線索基本相同,在具體落實時仍各有不同。首先是學生對交換律的已有感性認識的積累比結合律多,因此教學加法交換律時,教材在引出第一個實例后緊接著問學生“你能再寫出幾個這樣的等式嗎?”教學加法結合律時,教材在引出第一個實例后還繼續提供感知材料,安排兩組算式,讓學生經過計算得出同組的兩道算式可以組成等式的結論。其次是把加法運算律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向乘法運算律的教學遷移,在教學乘法運算律時給學生更大的主動學習空間。如乘法交換律的第一個實例的等式的'出現比加法交換律快,而且讓學生填寫完整。又如乘法結合律教學中的類似驗證比加法結合律放得開。再次,用符號表示運算律的過程也不相同。加法運算律先用圖形表示,再用字母表示。因為圖形比字母生動、有趣,學生容易接受,也喜歡使用。乘法運算律則直接用字母表示,跳過了圖形表示這個活動,這是考慮到學生已經具有用字母表示運算律的能力和體驗。
2讓學生在體驗中主動應用運算律。
應用運算律能使有些計算簡便,簡便運算應該是學生的主動追求和自覺行為。教材只編排一道例題作為引導,在“試一試”和“想想做做”里為學生創設了多次體驗的機會,讓他們主動進行簡便運算。
(1)體驗簡便,選擇簡便。
第58頁第4題和第62頁第2題都可以先算一算,再比較每組中的兩道算式。通過算和比,學生一要看到同組的兩道算式的得數相同;二要感到兩道算式的運算順序不同;三要感到同組的兩道算式中,一道計算比較簡便,另一道比較麻煩;四要知道同組的兩道算式可以利用運算律相互改寫。如果學生有了上面四點收獲,那么就為教學簡便運算作了有益的鋪墊。
第59頁的例題求三個年級參加跳繩比賽的總人數,通過“哪種方法簡便?為什么”這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再次體驗三個數連加時,如果應用加法結合律把能湊成整百的兩個數先加,運算比較簡便。另外,在第59頁“想想做做”第1題、第62頁“想想做做”第3題,創設了簡便算法的氛圍,引導學生把例題里獲得的體驗轉化成進行簡便運算的內在動力,使簡便運算成為學生的自我需要和自覺要求。
(2)體驗靈活,適應變化。
第60頁第2題和第62頁第4題中,應用加法結合律,有些題先進行后兩個數的計算比較簡便,有些題先進行前兩個數的計算比較簡便,有些題要同時應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才能使計算簡便。教材設計這些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運算時,要從實際出發,靈活處理各種具體情況,不要生搬硬套。
第60頁第3題是兩個三位數相加,其中一個加數接近整百數。如果把這個接近整百數的三位數分解成“幾百加幾”,原題就從兩個數相加變成三個數相加,而且可以利用加法結合律簡便運算。類似的還有兩個兩位數相乘,如果把其中某一個乘數分解成兩個一位數相乘,就可以應用乘法結合律使原來不容易口算的題變成容易口算的題。這些技巧都是靈活應用運算律的表現,也是學生充分體驗的結果。
教材里還安排了一些實際問題,如第60頁第【第4句】:5兩題、第63頁第10題等,這些題都可以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運算。設計這些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體驗簡便運算不只是數學技能,也能簡便地解決實際問題。
體驗是學習者的心理行為,外界只能為學習者提供體驗的條件,不能代替學習者進行體驗。體驗既能對數學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還能產生情感表現。讓學生在體驗中主動應用運算律是教材的編寫理念,教材為學生預留了許多體驗的機會,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些機會,把學生的體驗落到實處,讓體驗產生效果。
數學四年級上冊《分數墻》教學設計范文
教學目標:
【第1句】:利用分數墻直觀地建立數學模型,用于分數大小比較,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找到相等的分數。
【第2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第3句】:體會數學知識的互通性,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教學重點:
利用分數墻復習分數大小比較和分數加減法。
教學難點:
對相等分數的初步直觀探究。
教學用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第1句】:新課導入
【第1句】:出示分數墻,認識分數墻
師:仔細觀察一下分數墻,你看到些什么?
(顏色,每一份大小,里面有幾個,)
【第2句】:提出課題
師:分數墻能幫助我們比較分數的大小,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所以它是我們的好朋友。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分數墻。
【第2句】:新課探索
1.探究一
a)用分數墻來比較分數的大小
師:文案你是怎樣利用分數墻比較分數的大小?(在同一行橫著看)
(學生可以通過比較涂色部分長短的方法來比較分數的大小)
b)用分數墻來比較分數的大小
師:現在,你又是怎樣利用分數墻來比較大小呢?
(在分數墻上找到上面每組中的2個分數,哪個分數在墻的左邊,這個分數就大小)
(設計說明:學會用分數墻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的方法)
練習:師:根據剛才的學習,很快比較出下面每組分數的.大小。
2.探究二:用分數墻來計算分數的加減法
出示
出示:那么這一題又如何思考?
(設計說明:利用分數墻來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練習
學生練習,文案算理
師:剛才我們通過學習,知道利用分數墻可以進行分數大小的比較,可以進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而分數墻還有一個大特點,你知道是什么?
3.探究三:在分數墻上找出相等的分數
師:怎樣在分數墻上找出相等的分數?
(不同顏色的格子起點和終點都對齊,那么這兩個分數就是相等分數。)
師:找一找,有哪些相等分數?
a)學生觀察
b)交流,老師板書一些相等的分數。
(設計說明:學會利用分數墻找到相等的分數)
練習:學生用劃直線的方法找出相等的分數并寫下來。
【第3句】:課內練習
聽故事:小熊們最喜歡吃熊爸爸做的餅。有一天,熊爸爸做了三塊大小一樣的餅分給小熊們吃,它先把第一塊餅平均切成四塊,分給小熊一塊。中熊見到說:太小了,我要兩塊。
熊爸爸就把第二塊餅平均切成八塊,分給中熊兩塊。大熊更貪,它搶著說:我要三塊,我要三塊。于是,熊爸爸又把第三塊餅平均切成十二塊,分給大熊三塊。小朋友,你知道哪只小熊分到的多?
出示:3塊同樣大的餅,
小熊:第一塊餅平均切成四塊,分到一塊;
中熊:第二塊餅平均切成八塊,分到二塊;
大熊:第三塊餅平均切成十二塊,分到三塊。
師:你知道哪只小熊分到的多?為什么?(結合分數墻說明這幾個分數大小相等)
【第4句】:課堂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文案分數墻對我們有哪些幫助?
滬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逆推》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能結合樹狀算圖,理解逆推。
2.能運用逆推推算出輸入的'數。
3.能運用逆推解決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逆推的思想。
教學重點:
結合樹狀算圖反映數球通過計算通道時發生的變化,培養學生有條理地進行思考(倒過來想)。
教學過程:
【第1句】:探究引新
1.師(出示計算盒):仔細觀察,這個計算盒與前面正推中出現過的計算盒有什么不同?
2.提問:一個數球通過計算通道后顯示的數是55,你們知道這個數是幾嗎?
3.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4.提示
我們可以先用樹狀算圖表示原來的計算過程,再倒過來用樹狀算圖想計算方法。
5.交流匯報。
邊匯報邊完整樹狀算圖,最后寫出綜合算式
(55+23)÷6—5
=78÷6—5
=13—5
=8
【第2句】:鞏固理解
1.練一練,畫出“破譯”下面計算盒的樹狀算圖,并列出算式。
2.通過一個從輸入到輸出的流程圖,運用逆推的思想求輸入前的數。
3.創設情景
【第3句】:實際應用
1.先讀清題意,畫出樹狀算圖,再列算式。
2.果園里有桃樹若干棵,梨樹比桃樹多18棵,蘋果樹是梨樹的3倍,橘子樹比蘋果樹少42棵,橘子樹有84棵,果園里有幾棵桃樹?
上一篇:關于不會做飯的說說錦集5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