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發朋友圈究竟是好還是壞?
在如今這個微信時代,茶余飯后刷刷朋友圈是每個人的習慣,朋友圈里存在一些總是喜歡發朋友圈的,也有一些大半年才發了一條幫別人轉發的朋友圈,經常發朋友圈究竟是好是壞,很多人都有著不同的看法。
有人說:“經常發朋友圈的人大都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反而那些很少發朋友圈的人內向孤僻,自以為超凡脫俗。”
也有人說:“那些愛發朋友圈的人是因為寂寞,身邊沒有人可以說話,只能說到朋友圈去,而不愛發朋友圈的,正好是因為他們想說話的人就在身邊。”
還有人說:“愛發朋友圈的人只是愛炫耀和做作,而不愛發朋友圈的人為人低調深沉。”
愛發朋友圈的人,一天會刷好幾條朋友圈,內容如下:
這種刷屏式還毫無意義的朋友圈,其實說實話,真的會讓人有點小煩呢。
但是喜歡發朋友圈的人都這樣說:
“我發狀態傳照片,不是為了告訴誰,我吃什么了,做什么了,和誰在一起,更不是要得瑟給誰看。而是有一天自己真的老了,搬著凳子無事可做曬太陽的時候,能拿出自己的流水式日記看一看,回憶一下那年那月,和好朋友在一起的點點滴滴,看看自己年輕時的容顏……證明這個世界我來過,而且活的真實精彩。”
其實喜歡發朋友圈不是壞事,但是如果發的是有意義的朋友圈,別人也會忍不住給你點贊,而那么毫無意義的小事,就沒必要往朋友圈發了。
而愛發朋友圈的人,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朋友圈里有一個他們喜歡的人,他們發的朋友圈,其實只是為了讓那個人看到而已。
有喜歡的`人,但是卻不敢開口,為了引起那個人的注意,所以總是愛在朋友圈找存在感,希望對方能夠發現自己,這樣的人也是十分癡情呢。
畢老師認為,無論是為了記錄生活還是其他原因經常發朋友圈,都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我們不能去評論別人發朋友圈究竟是好是壞,有時候,我們一個隨意的評價,會給別人帶來傷害,你朋友圈里是否有一種人,本來很喜歡發朋友圈的,但是突然就不發了。
經常發朋友圈的人,會突然不發了是因為他們承受著輿論的壓力,發一條朋友圈總有人在下面指指點點,久了就喪失了發朋友圈的心情。
經常發朋友圈的人,會突然不發了是因為無人理解他們的朋友圈,你發一條朋友圈,沒有人和你有一樣的想法,總是沒有人評論和點贊,久而久之就不發了。
朋友圈是一個小小的交際圈,能加到對方的微信,基本上都是認識的,待人應該善良,不該讓惡意的抨擊在朋友圈里散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選擇發不發朋友圈,我們都該尊重,也不是用惡意的語言中傷他們。
所以不要因為別人總是發朋友圈而覺得煩,你要想想,如果你朋友圈的人都不發朋友圈了,那么你豈不是連茶余飯后的這點小習慣都沒了。
發不發朋友圈無好壞之分,朋友圈應該是個充滿善良的交際圈。
火車是好還是壞的小學作文
生活中,有喜有憂,有聚有散。我是一名留守兒童,深深體會過團聚時的喜,也深深地品嘗過離散時的憂。
隨著同學們的歡呼,放暑假了,我和奶奶一同上了去北京的火車。一想到馬上就可以和思念已久的媽媽見面了,我的心里就像灌了蜜一樣,甜滋滋的。經過一天的顛簸,我們終于來到了北京。一出火車站,一個熟悉的身影便出現在我面前——是我日思夜想的媽媽!我放下手中的行李,不顧一切地投進了媽媽的懷抱。接著,我們大手拉著小手,一起回“家”——媽媽打工期間的臨時住所。到了“家”,媽媽一會兒拍拍我的.臉,一會兒理理我的頭發,不停地問寒問暖。我竭力抑制住嗚咽,對自己說:“有媽媽在身邊的感覺,真幸福呀!”
時光飛逝,轉眼間就快開學了。我知道,離開媽媽的時刻越來越近了。在北京的最后一個晚上,媽媽為我準備了很多好吃的,我卻沒有胃口。睡覺的時候,我躲在被窩里哭了好一陣子。第二天,我們一起來到了火車站。我緊緊地抱著媽媽,說什么也舍不得離開她。不久,廣播通知我們乘坐的火車可以檢票了,我們只得走進了候車室。我知道,我最多只能和媽媽待幾分鐘了,于是,我把媽媽抱得更緊了。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不能再拖了,我只得含淚上了火車。媽媽在車廂外踮著腳尖,透過窗戶看著我,眼里閃著淚花。忽然,只聽“嗚——”的一聲,火車開動了。看不見媽媽了,我的眼淚突然涌了出來……
火車將我送到媽媽身邊,讓我們團聚,又把我從媽媽身邊帶走,讓我們分離。火車是好還是壞?你能告訴我答案嗎?
從眾到底是好還是壞的人生哲理
從眾到底是好還是壞?
從眾,其實是一個人因為受到群體的影響,最終放棄自己的意見,改變原有的態度,采取與多數人一致的行為現象,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隨大流”。它是引發思維定式最為常見、也是最為主要的.因素之一。
從眾是人類或動物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生活方式,本來無可厚非。但是有時侯人們的從眾心理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見大家都參與,自己也參與,從來不問自己所參與之事的是非對錯,結果往往事與愿違。
盲從多數出現在那些不獨立思考、沒有主見的人身上。盲從是對人生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盲從者從來不愿意挑起“思考”和“開創”的責任。盲從是可怕的。這時候人們的思想被“大眾”所局限,意志和思想無法發揮作用,更不可能做出什么開創性的成績。
盲從讓人迷失自己前進的方向。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我們都習慣于走別人走過的路,我們偏執地認為,走大多數人走過的路不會有錯,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
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意味著你必須面對別人不曾面對過的艱難險阻,必須吃別人沒有吃過的苦頭。但惟有如此,你才能夠發現別人不曾發現的東西,達到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成功者之所以能夠取得驚人的成就,正是由于他們想到了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走著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正是這一思路支持著他們一路走來,讓他們跨越障礙,直至成功。
散文:坦誠是壞習慣還是好習慣
交友處事,坦誠是做人的根本,但有多少人能做到坦誠呢?在這個物欲橫流、爾虞我詐、唯利是圖的復雜的當今的社會里,相信沒有幾個。不知在座的各位是否經歷過由于坦誠帶來的苦惱。我經歷過,不止一次的經歷過。我的坦誠使我不止一次被人利用;我的坦誠不止一次把我推到事件的浪尖,成為眾目所指、眾人所唾;我的坦誠使我受到傷害,我的坦誠、我的直言不諱,也傷害過不少別的人;但我的坦誠也使我交到不少真心的朋友。那么,坦誠到底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呢?我們到底應該坦誠還是不應該坦誠呢?
先說坦誠帶給我的傷害吧。某些人為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又苦于無門時,會利用我的坦誠,不停地在我周圍說呀說呀,什么我們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了,利益牽動你我他了,要尋求解決辦法,就要去找領導了。于是,我被他的懇求打動,做為群眾的代言人挺身而出,后果可想而知,事沒辦成,我倒成了罪魁禍首第一人。領導開會結束講話時,總會說:“還有誰需要補充的'嗎?”由于我的坦誠,我會把想法和盤托出,也不管領導接不接受。于是,領導面露不慍之色,我事后的日子可想而知。
再說由于我的坦誠帶給別人的傷害吧。早在學生時代,我有一個要好的同學,可以說是如膠似漆,形影不離,她夏天從不穿裙子,即使穿也穿黑色的襪子,我好生奇怪,問其,緣于她整條腿長滿了紅色的胎記,并要求我給她保守這個秘密。由于我的坦誠,當著全寢室人的面,我無意中說出了這個秘密。從此,她與我形同陌路,人也開始變得孤僻。改變的豈止是她的人?我深深的刺痛了她的心啊!我懊悔至今。
但我的坦誠也使我交到不少真心的朋友們。當然是在“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之后,才成為真心朋友的。世上最快樂之事莫過于同真心朋友在一起了,我和他們無話不說,無話不談,想什么就說什么,不用考慮說出的話是否合適?不用考慮誰會受到傷害。朋友還會善意的提醒我,為我免受傷害,因我太過善良,即使我傷害到別人,也是無意,也絕非我的本意。他們那么知我懂我、幫我容我,僅一個“謝”字怎能表達我感激之重?人生遇到這樣的朋友,我欲何求?足矣!
當然,坦誠也要相對而論。面對癌癥病人,這時候就不需要坦誠,不需要說出病情的嚴重性,善意的欺騙也許是最好的安慰方式。對于我們遠在故鄉的父親母親,不用坦誠,只消說聲“我很好,不要掛念。”就會換來他們心中平安的那片天,盡管我們生存的是那樣的苦,那樣的難,只是自己默默承受。這樣善意的欺騙何嘗不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孝敬?
那么,坦誠到底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呢?我們到底應該坦誠還是不應該坦誠呢?我想,對垂死病人,對遠方牽掛我們的父母,坦誠是個壞習慣,我們不應該坦誠。對于交友處事,還是坦誠點好,讓那些利用別人,達自己目的之人見鬼去吧!他們的存在是社會的悲哀,只不過是空氣里微不足道的、小小的塵埃,不能走在陽光下,只有躲在陰影里,干著那些齷齪的見不得人的勾當,與其那樣,為什么不能坦誠一點,讓坦誠變成一個好習慣呢?
上一篇:形容換位思考的說說匯總6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