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眾僧之中,有五凈德,名日福田,供之得福,進可成佛。何謂為五?一者發心離俗,懷佩道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四者委棄軀命,遵眾善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佛說諸德福田經》卷一
【第2句】:不是所有的相生就都好。所謂好,就是合適的,且還要加上時間單位,是當下的,過去的,還是未來,都不能同日而語。此一時彼一時,任何事物永遠都處在陰陽的變化當中。
【第3句】: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阿毗達摩大乘經》,《攝大乘論》引
【第4句】:人生在世,大家都知道,光陰失掉之后,是沒辦法再得到的,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并不重視名聞利養,而是重視光陰。一定要知道,我們這一生在這個世間什么最可貴?時間最可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光陰太寶貴!佛法講“時節因緣”,這是走向成功之道的秘訣。—諍空法師
【第5句】:奸邪、惡口人,嫉妒、無反復,此人不可療,智者之所棄。《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等見品
【第6句】:清揚淡雅之間必沁透著一片悠然禪意,何不念一段經文,為生命注入一股靈性之活水,為自己洗滌那片自在無憂的清涼地。
【第7句】:富足的人生來自一顆知足之心。有了知足心,就擁有了看得見生活美景的眼睛;有了知足心,就能在簡單中發現生命的真諦。
【第8句】:譬如凈滿月,普現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普現一切剎,佛體亦無二。《華嚴經》卷二十三,兜率宮中偈贊品
【第9句】:師弟相依,家人相守,只如商人集場,短時交易。應相與敦勸,勤修佛法,方為此聚不虛。(古印度)蕩巴桑結(根桑澤程《密宗法義精要》)佛言: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經》
【第10句】:粒米成籮——將一小粒、一小粒的米集合起來,就可積成一籮米;如果因一粒米小而輕視它、漏掉它,怎能積成一籮的米?
【第11句】: 夜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燈光!困難并不可怕,可怕的 是心里犯難!哪怕有一盞燈,天就不會全黑;只要信心尚存,就沒有 克服不了的困難!
【第12句】:佛教告訴我們:當我們幸福和快樂時,要想,這些幸福和快樂并不是實有和永恒,就像天空出現的彩虹既短暫又幻化。同樣,痛苦和憂慮的時候,也要想,這些痛苦和憂慮也是無常且虛幻,就好比夢境中子女夭折一般。無論是我們快樂,還是痛苦,都不應該過度地在乎和執著,而應視為如幻如夢、幻化無實來看待。
【第13句】: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所面臨的一系列身體與精神問題,其實是日積月累的賺錢過程所導致的。很多疾病是花再多錢也治不好的,可見錢財并不是萬能的。心才是萬能,“諸法唯心造,萬物唯識現”。快樂從內心尋找,由內而外的快樂,才是真的快樂。
【第14句】:問:“心的本體在空間上說是橫遍十方,那我的心如此,你的心如此,眾生心亦如此,結果要擠到哪里去呢?”答:“一室一燈,光滿全室,若裝千燈,燈燈有光。一燈之光,已滿全室,九百燈光,擠往何處?”——李炳南居士
【第15句】:【天天禪語】修行不是盲目信仰,而是理智地探究真理。修行不是脫離生活,而是全身心地融人生活。修行不是逃避責任,而是公益心地擔當義務。修行不是放棄俗務,而是無私地奉獻大眾。修行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謙遜地尊重他人。修行不是執著成就,而是利他心地服務眾生。097。
【第16句】: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華嚴經》卷十六,須彌頂上偈贊品
【第17句】:疑于人者,人亦疑之。忘于物者,物亦忘之。(宋)山堂禪師(《禪林寶訓》)
【第18句】:無始輪回以來,我們在自己的生命中,積淀了根深蒂固的相續習氣,是我們不斷陷入煩惱痛苦的生命之流的惡因,也成為了我們獲得解脫的阻礙。若我們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缺乏佛法這味甘露妙藥,那我們可能是誤入歧途,充滿迷惑的。就像盲人獨自走在空曠的荒野中一樣,只會迷失方向。
【第19句】:生活不是只有溫暖,人生的路不會永遠平坦,但只要你對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的價值,懂得珍惜自己,世界的一切不完美,你都可以坦然面對。
【第20句】: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第21句】:人生無從選擇,所以人生有憾,所以人生有痛,所以人生迷茫,所以人生無奈,所以人生無常。無常與平常,仿若黑暗隧道是兩端,一進一出,光明自現。一花一世界,一念一悲歡。
【第22句】:欲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業,必須抱持:“絕對要任勞”、“絕對要忍怨”、“絕對有要愛”、“絕對心存快樂”,這是佛教精神的“絕對論”,也是與世間法“相對論”所不同之地方,更是利生事業臻至完美境界之關鍵。
【第23句】:過度的欲望會導向貪婪——一種極度擴張的欲望,根植于不切實際的期盼。想要矯正貪婪,只能從內在的滿足一開始。保持少欲知足的人不但沒有痛苦、無有疲勞,還會獲得身心自在。056。
【第24句】: 人生百年,三萬六千多個日子,屬于你的只有三萬六千多個 早晨。在歲月的長河里,百年只是一滴;在時光流動中,百年只是一 瞬。就算不錯過所有的早晨,對短暫的人生來說依然缺憾,但又有多 少人所有的早晨都不曾錯過?錯過的越多,缺憾越多,要人生少一點 缺憾,就不要把屬于自己的早晨白白錯過。
【第25句】:人若是知道自己生命的意義,即使是再多的苦難,也能夠承受;不知道 自己本性的人,只不過是行尸走肉而已!事情是做出來的,即使是遇到巨大 的困難與困境,只要做事的人在,只要愿意努力去做,困難一樣可以克服, 困境中依然也可以走出一條活路來。做事的人在,努力的心在,困難就不在 話下!
【第26句】:隨緣做事,隨緣放下,不留戀。就是在大限到來的時候也能夠隨順因緣而去,不留戀這個世間、不留戀任何東西,那才會沒有遺憾地結束此生。
【第27句】:土耳其遭遇地震災難,近兒年發生的地震,更讓我體會了無常佛經有四句關于“無常”真理:一、比如地震時高樓大廈都倒塌了,這說明“高則必倒”;二、物質錢財都損壞了,這說明“積則必盡”;三、成千上萬的人死亡了,這說明“生則必死”;四。親朋好友都離散了,這說明“聚則必敞”。真是諸法無常啊。
【第28句】:譬如牛行,其道正直,余牛皆從。貴賤有導,率下以正,遠近伏化,則致太平。《佛說孛經抄》卷一
【第29句】:時間是我們最大的財富,我們是否應該珍惜光陰,珍惜這掌握在我們手中的每一個當下,從而獲得更加有意義、更加快樂的人生呢?不要以為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一定會來,現在的永遠不變。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現在。所以不要牽掛過去,不要擔心未來,活在當下、珍惜當下、把握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第30句】:布施者,心靈上常得到安詳和快樂的感受;受施者則不僅生活上得到飽暖,心靈也會感受到人間的溫馨。
【第31句】: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傅大士》
【第32句】:因此,人們寄希望于修行,希望在修行中得到解脫,而佛教的解脫之道就是滅苦之道。
【第33句】:【古風基地】煮一壺高山流水,傾一曲前塵絕唱;品一道云水禪心,悟一幕花開花落。
【第34句】: 孔子很欣賞仲由的孝順德行,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 死后思念哪!”
【第35句】:人命非常短暫,所以要加緊腳步快速前進,不可拖泥帶水;切勿前腳已經落地了,后腳還不肯放開。“前腳走,后腳放”意即:昨天的事就讓它過去,把心神專注于今天該做的事。
【第36句】:時光如水漫過眼簾,從新苞吐蕊到花開茶靡,從最初的遇見到最后的寂寂無言。經過世事喧囂,看淡了紅塵風月,人情淡薄,最靜謐的風景是守著心中一方凈土,聽一曲云水禪心,將喧囂關在門外,在落紅深處尋一處幽靜,卸下紅妝,以素顏靜對山水,訪草木以素心,感受輕風拂塵的清雅。
【第37句】:不能頓盡者,塵緣之累;不可暫忘者,出世之心。待無累而修行,何如藉修行而脫累。且塵勞逼迫,正可警悟苦空,磨礱性情。(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二之二
【第38句】:世間人要想得個功名,尚需十年寒窗、忍辱負重,若要明心見性、成佛作祖, 更非易事。參禪,在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之前,再大的阻礙再大的誘惑 都要克服、斬斷,己心不明,力不可竭。尤需自警的是,不要自封及第 狀元,不要冒充開悟宗師,不老實用功,卻走上禍己禍人之不歸路。
【第39句】:人若無所事事,只想著:痛啊!苦啊!那么時間只是平白地過去,痛苦反而更加嚴重。
【第40句】: 在生活中,我們放不下的東西太多了,以至于承擔了許多不快與煩 惱,甚至覺得生命是如此沉重。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但卻沒有 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樂。因為我們雖然每天都在追逐著快樂,可又總放不 下自己心中的重負,如名利、金錢、權勢等。
【第41句】:于無上瑜伽之經中,亦說不護三昧耶及灌頂下劣、不了真性,以此三者,雖行修習,任何亦無成就。(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論》卷六
【第42句】: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有的人謀劃能力超強,卻缺乏執行 力;有的人執行力很好,卻不善于謀劃。如果上述兩種人能夠通力合 作,就可揚長避短,做成大事。
【第43句】:培養面對現實的勇氣和毅力,以歡喜心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動輒求神問卜。心若迷時會很苦,苦在自己無法作主。
【第44句】:愛別人,尊重別人,接納別人,包容異己,是建設生命喜樂、美化人生不可或缺的藥石。
【第45句】:我們所看到的幸福與災難,在同一條河流里漂浮,到最后都分辨不出彼此的意義。時光不語,曾經典實相處過的人事,漸次地遙遠而渺茫。只有那朵菩提花不會老去,歲月無法將之磨損半分。依舊修煉在紅塵里,依舊明凈著,清朗著,安穩喜樂,平靜祥和。
【第46句】:佛從心生,而心未嘗生于佛。亦如魚生于水,水不生于魚。欲觀于魚,未見魚而先見水。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即知已見魚者忘于水,已見佛者忘于心。——《達摩大師血脈論》
【第47句】:似乎是無從記起,夜闌人靜,我就成了那位任思緒渺茫追憶的女人。在靜悟深省中,靜聽音韻風鈴,搖醒靈魂里的一簾幽夢又隱秘包裹觸覺。無從記起,青燈黃卷中,我就成了那位深夜執筆,任思緒飄零到雙鬢紛落白雪,在世俗的洗禮中,一再隱忍禪讓把靈魂就燒成了一把灰燼。
【第48句】:虔誠之心,不分大小。從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到人的真心,所以我們要認真對待每一件事。不管做什么事情,我們都要有一顆至誠的心,因為只有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49句】:理即是心,心能平等,名之為理;理能照明,名之為心;心理平等,名之為佛心。(古印度)求那跋陀羅見《楞伽師資記》
【第50句】:我們并不需要通過算命來詢問將來死后F{己會去往哪里,也沒有必要尋求圣者以神通來觀察我們將投胎何方。死后的去向,取決于當下是造惡業還是行善業;死后投胎何處,取決于心中生起惡念還是善念。據佛經所說:嗔恚投生地獄;吝嗇投生惡鬼;愚癡投生畜生;貪欲投生人道;嫉妒投生修羅;我慢投生天道。
【第51句】:向外馳求,不知回光返照,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印光法師文鈔·復馬契西書》
【第52句】:所謂禪在當下,就是用禪的精神、禪的方法、禪的見地、禪的功夫指導我們如何面對生命的當下、生活的當下。
【第53句】:也許有的事情、有的人還是不盡如人意,但如果懂得包容,我們自己的心情會輕松很多。其實,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第54句】:心不迷不墜生死,業不系不受形質,愛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業果。……愛憎之情作,則死生之跡動轉遷流。心心不住,念念相續,……豈待百年氣泯然后為生死者哉?《天目中峰和尚廣錄》
【第55句】:以自然的眼光看人看事,以不思量的心觀人觀事,一切就都自然了,心態也隨之而轉,煩惱就變成了無煩無惱!
【第56句】:很多時候,人們向往取得,并且認為多多益善,然而,“取”的前提必定是先“舍”,只有“舍”,才能“得”。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明白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什么應該去堅持,而什么又該舍棄。
【第57句】:以家庭和睦讓不安定的心安定,以良好的人際關系讓安定的心穩同,以善待一切生命讓穩同的心發揮功用。
【第58句】:慈悲與智慧是佛教的唯一真理,猶如鳳凰的翅膀,缺一不可。如同鳳凰的翅膀既是左右,又是一體一般,慈悲與智慧既是兩面,又是一體。
【第59句】:一一剎土中,各有佛興世,一切剎中佛,億數不思議。《華嚴經》卷七,世界成就品
【第60句】:我當如日,普照一切,不求報恩。眾生有惡,悉能容受。終不以此,而舍誓愿。——佛陀
【第61句】:惡言罵詈,僑陵蔑人,興起是行,疾怨滋生。遜言順辭,尊敬于人,棄給忍惡,疾怨自滅。《法句經》卷上,言語品
【第62句】:是汝諸人本分事,若教老僧道,即是與蛇畫足。此是頓教諸上座。-《靈鷲閑禪師》
【第63句】:【天天禪語】對人真誠,要有聰穎,而不等于愚癡的善良;對人包容,要有原則,而不等于對他人放縱。
【第64句】:前世簽約,驀然回首已百年,忘川河畔,亂花姻緣迷了眼,你的愛如流沙,冷了我的纖指芳華,我用眼淚作畫,來生再次為你傾情揮灑,那時你是否愿意用你的那片江山,來換取我的天下?剩下的光陰我會為你獨坐禪房,默念我的虔誠,靜等你的回答。
【第65句】: 不管是自己的無心之過,還是別人的無心之過,我們都要學會寬恕、 學會忘記。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他心中裝了太多對別人的不滿和仇 恨時,他會感到身心疲憊,哪還有時間和精力去忙事業、為成功而努力 呢?只有我們忘記該忘記的,我們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
【第66句】:思考問題時,不要一味地只在表面上轉來轉去,更不要死鉆牛角尖,這樣只會越來越遠;要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式,這樣才會有所突破。
【第67句】:【佛子三字經】眼不見。心不煩。聽不聞。意不亂。名不求。利不貪。常交友。廣結緣。遇分歧。莫爭辯。與為貴。忍為先。常念經。智慧現。時觀己。少多言。窗外事。淡如煙。做好人。常布施。行好事。不展現。說好話。不妄言。存好心。斷惡念。心皈依。持五戒。斷習氣。正知見。念彌陀。到彼岸。
【第68句】: 教書那會兒,學生問我:為什么覺得讀書沒意思?我答:是 老師教得沒意思。學生再問:為什么老師教得沒意思?我答:因為校 長覺得這樣教非常有意思。這段對話發生在二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后 這段對話好像還沒有太過時。
【第69句】: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六祖壇經·般若品》
【第70句】:學佛的最后落腳點就在日常的做人做事當中。學佛首先就是努力做一個好人,希望人生過得更圓滿、更有意義。
【第71句】: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實則一室之中,婦稚臧獲,其長處皆有己所不及者,無在不可取為師資也。(當代)夏蓮居《自警錄》
【第72句】:如果我們像禪門說的調息、調身、調心,慢慢調伏像野馬、像猴子的這顆心,令它柔軟,人生才能活得更快樂、更長久。
【第73句】:佛祖而來原無僧俗,但人人有諦當,親證真得處,名入佛心宗。——《宏智禪師廣錄》
【第74句】:禪定是開啟自由心智的微妙法門,它的本質是幫人解脫,讓世人從對名利的追逐與占有中解脫出來,達到身心的徹底放松,既不為生老病死所困惑,也不被喜怒哀樂所糾纏。
【第75句】:命如花果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從初樂愛欲,可淫入胞胎,受形命如電,晝夜流難止。是身為死物,精神無形法,作令死復生,罪福不敗亡。終始非一世,從癡愛久長,自作受苦樂,身死神不喪。《法句譬喻經》卷五
【第76句】:輪轉生死中,無須臾少息,猶復熙熙如登春臺,曾不知佛與菩薩為之痛心而慘目也!(彭二林)
【第77句】:【天天禪語】春節即將結束,大家歡聚的情形仿佛昨夜一夢,轉瞬即逝。開心被留在回憶里,美食只能成為回味,五彩煙花也只曾是天空的一瞬而已。除了業力,沒有什么能跟隨我們到永遠。孝敬父母,關愛生命,懷有善念地度過春節,還是煩惱多多,大魚大肉,自私自利地享受假日,都將會產生不同的善惡果報。
【第78句】:萬事無如退步休,本來無證亦無修;明窗高掛菩提月,凈蓮深栽濁世中。——慈受懷深
【第79句】:人與人能夠互盡心力、互相照顧,實在是世間最快樂的事情之一。雖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修成正果,但每個人都有能力慈悲。
【第80句】:大咸大淡,較之不成不淡當然滋味難受,但也別有滋味。沒有大咸大 淡,你怎知不咸不淡的美妙?滿足總是由對比得到的。這就是生活的滋味, 或咸或淡,只是在成與淡中品味到不同的幸福卻是不易的,非有豐厚的人生 積淀是做不到的,就讓我們在平凡的日子里品嘗生活的咸與淡。
【第81句】:某居士問:“一般民眾所信仰的法術神通與佛教有關嗎?又一般對深入信仰者謂之迷,是嗎?”師言:“法術不是佛教的產物。至于‘迷’字,端看人們如何信仰?一般社會人士因心念惶恐,對事物無法全心信仰,乃取信于簽詩筊杯,并沒有真正深入教理。佛教是改革人生的科學,而非只是拜拜的宗教。”
【第82句】:身相既定,氣息亦調。念起即覺,覺之即失。久久忘緣,打成一片。此坐禪之要術也。(日本)道元《普勸坐禪儀》
【第83句】:當在和平年代,大多數人還算是豐衣足食之時,人心的不安便只能說明這個地球在發生質的變化。物質的豐裕終究掩蓋不住內心的虛浮,人類正用我們雖然微小卻又能毀滅世界的力量在改變著世界。
【第84句】:擁有少欲,才能生起小乘的I葉J離心;擁有愛心,才能圓滿大乘的菩提心;擁有智慧,才能證得金剛乘的大手印。有了出離心,才能做到諸惡莫作;有了菩提心,才能做到眾善奉行;有了大手印,才能做到自凈其意。出離心、菩提心和大手印之見地,是一切佛法的精髓,三藏十二部的要義,顯密佛教的核心。
【第85句】:若緣自身起解脫,亦唯迷盡,無別有“我”名解脫者。(古印度)無著《大乘莊嚴經論》卷二
【第86句】: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體現禪的意境、禪的精神與禪的風采。
【第87句】:真如妙體,不離生死之中;圣道玄微,還在色身之內。色身清凈,寄住煩惱之間;生死性真,權在涅槃之處。——《楞伽師資記》原序
【第88句】:學佛,不一定要住寺廟、做和尚、敲木魚,果能在社會中時時以佛法為軌范,日進于道德化的生活,便是學佛。(民國)太虛《人生佛教之目的》
【第89句】:身體有病,要靠醫生來診療;心靈有病,要靠自己來醫治。(當代)星云《佛光菜根譚》
【第90句】: 平淡的生活也是一種接近真理的方法,也有愉悅,平淡的愉悅。平淡 中有妙不可言的滋味。也許你甘于平淡的原因很簡單:如果能夠平平安安 地度過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
【第91句】:看淡曾經的傷痛,好好珍惜自己,珍惜上天賜予的點點滴滴;善待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永遠有一片陽光照耀的晴空;善待自己,把眼前的痛苦看淡,或許痛苦之后就是幸福的天堂……
【第92句】:【虛云長老嘉言錄】①禪是靜慮,要在靜中思慮好歹,擇善而從。②善用心者,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③凡夫的境界,總是貪染財、色、名、利。④學佛當以明心見性為本,斷惡修善為行。⑤妄想來了,就讓它來,我總不理會它,妄想自然會息。⑥你我都是一個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第93句】:僧問:“如何是璇璣不動?”師日:“青山數重。”日:“如何是寂爾無限?”師日:“白云一帶。”——《天龍重機禪師》
【第94句】:世人怕落空,于是在世間不停地占有,貪欲膨脹、負荷超載,又會生出 慕空之念。不知貪有慕空,只是這顆生死心的作用,眾生不悟此心,于 紛擾跌宕之世間載沉載浮。佛法之教義之修證,使世人悟得無我慧,生 出本然之慈悲心,并于世間心無纖塵地行菩薩道,這是大乘佛法的宗旨, 也是國家社會的福祉。
【第95句】:貪睡眠、愛閑聊,對所學的東西不感興趣,做事情懶懶散散、急躁而沒有耐心——是導致墮落的重大因素。——《佛陀的格言》
【第96句】:生活也是如此,人生路上,留一點遺憾在生活中,也許比完美更覺得美。佛語,天地本不全,人間便不可能完整,也算是對不完美的缺憾,一種自我安慰吧。佛且這么說,何況我們人呢。
【第97句】:酲夢般悠遠寧靜的音樂,如珠落玉盤的清音在心底繚繞回旋。靜靜聽來,清遠虛淡,高雅古拙,佛曲繚繞于室,禪意纏綿于心,持一卷禪意的韻文,讓身體與心靈在一曲天籟中休憩停泊。
【第98句】:世皆有死,三界無安,諸天雖樂,福盡亦喪。觀諸世間,無生不終,欲離生死,當行道真。《法句經》卷上,世俗品
【第99句】:人有了慈悲之心,也就懂得了感恩。人生如寄,我們的生命是借來的,遲早要還回去。感恩是人的本性。
上一篇:曬曬我們班的牛人作文600字作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