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心佛語】你能身口意三業清凈了,念佛就好像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也不得不清。念佛入于亂心,本來心里很多妄想,在妄想心,你能念佛,那個妄想心就跟著你念佛的聲音,慢慢把那妄想也都化過來,成一個佛念。
【第2句】:【禪心佛語】佛陀拈花,迦葉微笑。那手中的蓮花只對那些活在當下的人而言才是真實的。如果你不回到目前此刻,對你來說,這朵花實不存在。有些人可以走過一林的檀香樹,而一棵檀香樹也看不見。與痛苦接觸并不是要迷失于痛苦之中,生命雖然是充滿苦惱,但也同時滿載奇珍。
【第3句】:【佛心禪語】【將心比心,便是佛心】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缺點,不要將什么事都看得那么絕對,我們要用寬厚仁慈的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出了問題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愛自己容易愛別人難,如果你能做到像容忍自己一樣去容忍別人,能設身處地的替對方著想,就很少人會再和你計較了。
【第4句】:【禪心佛語】生活每天都在繼續,但有些東西不可能每天都在繼續。有的東西我們可以選擇永遠把握,但有的東西我們必須要學會放棄。有人說,人最大的痛苦莫過于徘徊在堅持和放棄之間煎熬,那種取舍不定的掙扎是那么的痛苦。對于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抓不住的情感,只能選擇放手,不能猶豫不決。
【第5句】:天是星多月不明,地上官多理不清。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畫水無風空作浪,繡花雖好不問香。平生只會量人短,何日回頭把自量。
【第6句】:【禪語人生】有人以為參禪,要摒絕塵緣,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實不工作,離開生活,哪里還有禪呢?修行不是懶惰的接口,勞作乃萬事之本,應有這種“不作不食”的精神。
【第7句】:【圣經文案】458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云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12:1)
【第8句】:【靜心禪語】生活中的煩惱很多,各種各樣的煩惱障礙著我們的生活、學習與工作。煩惱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智慧。所以,我們常常說,有智慧就沒有煩惱。佛教所教導我們的就是如何斷除煩惱,如何轉化煩惱乃至開發我們的智慧。因為智慧這個如意寶珠是我們人人都本自具足的。
【第9句】:【禪心佛語】平常心即是道,擁有一顆平常心是一種淡泊,一份寧靜。在現今物欲橫流,處處充滿誘惑和陷阱的社會中迷失了自我,不喪失平常心更非易事。要知道生命的意義只有將心融入世界,用平常心去感受生命,即'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開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在平常心的世界里,才能找回生命的真諦。
【第10句】:【禪語人生】勇敢,是鋒利的鋼斧,巖石也能劈開;怯懦,是卷刃的鈍刀,禾苗也難割斷。很難說什么是辦不到的事情,堅信一個信條:集中精力便會爭取最大效應。
【第11句】:【哈佛成功金句】【第1句】:不要怕目標定得太高,你只管奮斗即可。成功的人只想自己要的,而非自己不要的。如果你不會知道自己要什么,別說你沒有機會。你的人生想要什么?你能付出什么作為回饋?【第5句】:智者除了有所為,還會有所不為。為自己想要的忙碌,如此即無暇擔憂你不想要的。
【第12句】:【洗滌心靈的禪語】加措活佛-慈愛基金:放下,就意味著你要接受現實,不要去緬懷過去的悲痛,也不要去奢求未來的不可能,更不要企圖報復現有的不公平。要學會滿足,要學會寬容,要學會快樂,要學會對自己好一點。學會放下,坦然面對世事,世事不過一盤棋;知曉從容,瀟灑漫步人生,人生百年夢幻間。
【第13句】:一切智體,。當于心求,從心而生。乃至此心同虛空相,此虛空性即心性故。如其心性,即菩提性;如菩提性,即陀羅尼性。是故此心虛空、菩提、陀羅尼性,無二無分,無別無斷?!妒刈o國界主陀羅尼經》卷十
【第14句】: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等輩人,如履泥途,負于重石,漸網漸重,足步深邃?!兜夭仄兴_本愿經》卷二
【第15句】:【禪心佛語】凡夫的心始終在相對中攀緣活動,始終沒有自己的存在,假使悟了「禪」的道理,相對也好,絕對也好,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白天、晚上、生死老少、出家、在家,都是如如不動,就是歡喜愉快。
【第16句】:夜晚的寧靜就像夢中的月光,灑滿祥和的氣息。其實這是一種致命的迷醉,她讓你的生物鐘心甘情愿地停擺,然后,誘騙你進入一種生命的亙古沉寂,無聲無息地盜走你的年輪。就這樣,明天的太陽是否升起,已與迷路在沉寂中的人們無關,而寧靜依舊,月光依舊。
【第17句】:【禪語人生】智慧:讓你的老年過得像童年一般天真爛漫,讓你的童年過得像老年一般沉著穩重。這意思也就是說:不要在你的智慧中雜染傲慢,也不要在你的謙卑之中缺乏智慧。
【第18句】:【心靈禪語】意識(即這里所說的“心”)是認識的基礎和必要條件。離開了意識,一切認識都不可能產生。人腦所以勝過電腦,根源就在于人腦是意識的物質載體,它能夠產生意識。電腦不可能產生意識,也就不可能產生認識。
【第19句】:【佛心禪語】《易經》告訴我們,損上益下,都是民悅無疆,都是道義大放光芒。你對別人好,別人對你好的概率非常大。這是自然法則,因為畢竟好人占多數,善心占多數。佛說,愛別人,別人會回報給你,這樣,就等于你自己愛自己了。愛別人吧,他會回報給你。愛,讓我們共贏。
【第20句】:【禪心佛語】令善根不被外緣摧毀就是清凈正行。也就是說,無論是聽法還是修法,內心都不能與貪嗔癡煩惱交雜在一起。當你在修行過程中,內心被貪嗔癡煩惱所染污時,一切修法都變成非法,變成惡行。
【第21句】:【關于清心的禪語】多活一點給自己看吧,很多人事與你毫不相干。人生百味,情最濃,人生繁華,淡最真,人生一路,一步有一步的風景,一程有一程的感悟,不論時光如何流轉,有些東西不會改變,那就是對美好的追求,對真情的渴望,給自己一份淡然。
【第22句】:【禪心佛語】脾氣小點,說話輕點。一個人脾氣暴躁,性子急,做事的時候就會頭腦發熱,亂彈琴,會失去分寸。比如說同事之間講話時候愛發火,甚至出口傷人,這樣就不利于搞好團結。
【第23句】: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為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救一厄難人,勝余一切施,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古印度)提婆《大丈夫論》卷上,施勝品
【第24句】:“人人都有觀自在,何必他方遠處求?”生活中如果能做到不“心隨境轉”而能“心能轉境”,怎么會不自在呢?雖然事情千般萬種,我只求簡單,如此怎會不自在呢?道理固然玄妙莫測,我只以平常心感受,又怎么會不自在呢?他人的心意雖千變萬化,我只以平常心對之,又有何不自在的呢?
【第25句】:【禪語人生】正向情緒(有多快樂?),全心投入(是否享受所做的事?),意義(是否覺得自己生活是有意義的?),成就(是否實現自我的目標?),人際關系(是否有充滿愛的人際關系?)。
【第26句】:【佛心禪語】現在的年輕人,正因為沒有經歷孫悟空所歷練這么多的一百天,才會禁不起、耐不住,被太多的理由、太重的我執迷失了自己。如上述那許多的一百天,會訓練我們的力量,加強我們的意志,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呢?
【第27句】:自己是什么樣的人自己最清楚。做過什么,想過什么;敬畏過什么,褻讀過什么,瞞得了所有的人卻瞞不了自己。可以自欺,但不可以欺人;可以欺人,但不可以欺天。凡人有凡人的七情六欲、愛恨情仇、善惡美丑,如何取合是自己的事情。凡人可以學習圣人,但千萬不要裝圣人,贗品遲早瞞不過行家的眼睛。
【第28句】:【禪心佛語】當人們浮躁的時候,應該想想那浩繁飄渺無窮無盡的宇宙,為什么它能夠數億年的時間仍然堅守著自己的法則,遵循自己的規律不動搖。
【第29句】:何謂“少欲”?對未得之物不起貪欲,對已得之物不生厭憎,便是“少欲”。對自己的收獲,無論大小多少,都感到滿足;對自己的際遇,無論順境逆境,都隨遇而安,自然身心自在,生活快樂。
【第30句】:【佛言禪語受用一生】生命是一場艱難的跋涉,每一步都在生與死的界定之間穿行,沒有誰能得天獨厚,一手遮天;真正的強者,是在跌倒和失去中依然能爬起來風雨兼程的人。山不言自高,天不語自闊,人生繁華三千,看淡即是云煙;人生煩惱無數,想開便是晴天!
【第31句】:一頭白發催將去,萬兩黃金買不來。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一夜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一著靈,全盤活;一著錯,全盤輸。一柱擎天頭勢重,十年踏地腳根牢。
【第32句】:【佛心禪語】走過的路,才知道有短有長;經過的事,才知道有喜有傷;品過的味,才知道有澀有涼。舍棄什么,不可以舍棄快樂;輸掉什么,不可以輸掉微笑。再多的糾結和彷徨,一笑置之,一切隨緣;再多的挫折和滄桑,笑中變淡,淡久彌香。
【第33句】:【禪心佛語】行走在旅途,鮮花和荊棘映襯,坦途和坎坷銜接,艷陽和風雨交織,得志和失意錯位,需要我們淡泊豁達,寧靜致遠,靜看花枯榮,淡視云卷舒,沐浴春風不自傲,挑戰逆境不傷情,在修正中砥礪品性,在省悟中拓寬心胸。成敗自清醒,是非一笑過,讓人生多些愜意,多些感動,多些精彩,多些永恒。
【第34句】:【品味人生,福田心耕】衣著不在時尚,貴在舒適合身。膳食不在豐富,貴在營養均衡。居室不在大小,貴在整潔干。煅煉不在朝夕,貴在持之以恒。美容不在刻意,貴在養神美心。身病不在吃藥,貴在心理調順。家庭不在貧富,貴在和睦溫馨。生活不在顯達,健康快樂最好。
【第35句】:人心的散亂有兩種:一是昏沉,一是浮動?;璩潦呛锖靠者^時日,無所事事渙散體力,懈怠、懶惰、昏睡、不肯精進。浮動是心念不定、見異思遷、搖擺不止、浮沉、動蕩、放逸、無法安靜。
【第36句】:堅守一份情,一份愛,等一個前世約好的人。等續還了這份情,再去與佛同修。修得一顆平常心,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第37句】:【禪語說】海誓山盟變作曾經,滄海桑田成全了最終。世界喧囂,人心浮躁,真正的慈悲,是喚起他人心中的慈悲;最高的智慧,是啟發他人自性的智慧。自凈其心者智,自忘其身者慧,自明其性者覺。
【第38句】:【佛心禪語】我們向世人展現自己,得到美好的東西,甚至能向旁人證明自己的自信和滿足,但是我們卻不能向自己證明。那些短暫的溢美之詞后,只剩下無情的缺失感如影隨形?!沟俜颉じヂ逦炙埂吨幌腱o下來》
【第39句】:【禪心佛語】人在快樂的時候,一般不容易學到很深的道理。如果感受一次痛苦,有智慧的人就會思考很多,學到很多。痛苦是一種經歷,也是一種教育,更是一種歷練,依靠它,可以讓自己內心強大,還能生起一種同理心,理解別人的情緒和感受,對別人的痛苦萌發悲心。
【第40句】:【禪語感悟人生的文案】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往往謙遜,不會逢人就教;真正有財富的人,往往低調,不會逢人就炫;真正有德行的人,往往慧心,不會逢人就表;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圓容,不會顯山露水;真正有品味的人,往往自然,不會矯揉造作;一個真正有修為的人,往往安靜,不會爭先恐后。
【第41句】:【佛心禪語】我們學佛修行的目的是為普度眾生而證得佛果。佛果源于菩薩的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福德資糧依靠眾生而積累,智慧資糧依靠諸佛菩薩而圓滿。對于追求解脫、成就佛果的人而言,眾生給我們帶來的恩德是與諸佛菩薩同等的。我們應當對眾生懷著感恩之心去傳遞佛法的真理,并使大家從輪回的沉迷中共同早日覺醒。
【第42句】:緣不會隨意而來,因為相吸;份不會永遠無期,故要呵護。沒有無緣無故的好,也沒有平白無故的愛,別把別人的付出踩在腳下,沒有誰本該如此;別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看以得到的情,人與人是平等的。
【第43句】:問:“信者有的念珠帶在身,有的沒有帶在身,到底信者須要全部帶在身嗎?”答:“信仰在心,不在念珠。而念珠常隨身者,可時時提起念佛之心,亦不無助緣耳。”——李炳南居士
【第44句】:【禪心佛語】達真堪布:與別人相處的時候,順眼的、喜歡的就可以在一起,不順眼的、不喜歡的就排斥。這樣,還叫修行人嗎?處事也是,自己愿意做的、喜歡做的就能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不喜歡做的就不做。這樣,你還是自以為是,還是沒有為眾生,還是在為自己。
【第45句】:【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毅力:水具備非常大的毅力,每一個滴水滴到堅毅的石頭上的時候,久而久之連石頭都穿透,這就是所謂的滴水穿石。我們人類也應該有毅力,做任何事情時候,無論如何,要做到堅持,直到成功為止。
【第46句】: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名:“大雄。”故名:“大雄寶殿?!奔捶鹨病H棠秃?,忍耐是奇寶。一朝之念不能忍,斗勝爭強禍不小。忍氣不下心病生,終生將你苦纏繞,讓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無煩惱。
【第47句】:【禪語人生】有一所尼姑庵遠近馳名,大家都稱之為萬燈庵;因為其中點滿了燈,成千上萬的燈,使人走入其間,仿佛步人一片燈海,燦爛輝煌。
【第48句】:若是對任何人事都能存著“感恩”與“寬容”的心去“善解”,我們就能常保歡喜、快樂自在。當我們具備善解的能力時,前面所提的忍讓、吞下、消化的功夫,就可備而不用了。
【第49句】:【佛心禪語】真正的修行人,常會處于一種快樂、愉悅的境地中。誠如大智者霞嘎巴所說:“一旦你能做到不管住在哪里,都覺得舒心悅意;無論與誰交往,都覺得甘之如飴,這就是修行成就的驗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