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猴子穿馬褂,裝貴人】釋義:比喻諷刺人冒充尊貴的人。例句:我那是什么地方?能讓你正經嗎?一天不理人,閑言冷語都來了。臭派頭,窮講究,肚子里全是草,猴子穿馬褂,裝貴人。你受得了嗎?
【第2句】:【 烏龜吃大麥,糟蹋糧食】指好東西不被賞識,沒有派上用 場。陳登科《赤龍與丹鳳》:“這才是烏龜吃大麥,糟蹋糧食。 我怎么也嘗不出一個樂趣來。” 瞎子點燈,白費蠟指沒有必要,浪費。浩然《艷陽天》: “我看咱們多余這一手,瞎子點燈,白費蠟,不如來個干脆 的!”
【第3句】:滿樹青梅——沒個熟
【第4句】:【借棍子打狼】利用一個打擊另一個。成語:借刀殺人。 張賢亮《男人的風格》:“西北人有句土話:借棍子打狼。有 人是借你這根棍子打我這只老狼。”
【第5句】:爸爸突然心血來潮,要檢查我的作業。媽媽在一旁說:“你呀,就是這樣,冷水里發熱,熱水里結冰!”(江西·九江)
【第6句】:【公婆愛長孫,爹媽疼小兒】(諺)公婆:此處指祖父、祖母。長孫:孫子里最大的。指祖輩愛的是孫子里最年長的,父輩疼的是兒子里最年幼的。 也作“公疼頭孫,爺疼晚崽”。
【第7句】: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傳經送寶
【第8句】:頭發捻繩子——不合股;合不了股
【第9句】:【一夜夫妻百夜恩】(諺)夫妻之間,哪怕只有一夜同床共枕的生活,恩情也是很深的。指夫妻感情不比其他,必須珍惜。 也作一夜夫妻,百日恩義。 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
【第10句】:【打狗看主人面】做事要看背景,考慮人事關系、后臺。香 港梁鳳儀《千堆雪》:“香港當然是個打狗也看主人面的社 會。”
【第11句】:【夫妻安,合家歡】(諺)夫妻之間和諧相處,全家也就會歡樂愉快。 指一個家庭是否相安和諧,夫妻關系能否處理好是關鍵。
【第12句】:【雞配雞,鳳配鳳】釋義:比喻什么樣人配什么樣人。例句:秦書田聽到這里,微微紅了臉:“上級莫要取笑我們了。雞配雞,鳳配鳳……大隊能不能給我們出張證明,放我們到公社去登記?”
【第13句】:【 鳥靠翅膀獸靠腿,人靠智慧魚靠尾】動物的生存都有所憑 借,強調人要有智慧。智慧決定了人的差別。劉彥林《春風 得意》:“烏靠翅膀獸靠腿,人靠智慧魚靠尾。干四化要憑真 才實學,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樣濫竽充數。”
【第14句】:【快馬不用鞭催,響鼓不用重錘】見“好馬不用鞭催”。
【第15句】:【腦袋掖在褲腰帶上】(慣)比喻冒著生命危險做事情。也形容人勇敢,不怕犧牲。 也作腦袋拴在褲腰帶。 腦袋掛在腰帶上。 腦袋掖在腰里。
【第16句】:東西耳朵南北聽——橫豎聽不進
【第17句】:【烏紗帽】烏紗帽早已成為歷史,它的詞義已變成官員職務的代稱。其實,烏紗帽剛一問世時,并不為官員所獨占,而是官民皆可戴用的普通帽子。據史載,烏紗帽最早出現于南北朝期間,當時,南朝有個叫休仁的人,他以烏紗抽扎帽子邊沿,稱其帽子為烏紗帽。隨后,又有人用白紗甚至雜色紗扎帽邊,這樣也就有了“白紗帽”、“雜紗帽”了。這許多帽子官民都可戴。到唐代,烏紗帽已十分普通,通用于天子、士人、妓藝。天子視朝時,按南朝舊制戴白紗帽,民間則盛行烏紗帽,只是一種俗帽,因其比較灑脫而為隱士山人偏愛,當時烏紗帽是一種十分隨便的穿戴。到宋代,才規定朝中官員都要戴烏紗帽,連皇帝也不例外,烏紗帽兩旁各有一根長翅(可參照宋朝皇帝的畫像),足有一尺多長,所以走起路來上下顫動。為了保護帽翅免于抖落,官員走路都小心翼翼。而翅的作用是“鎮儀”,據說這種特別裝束是為了保證戴帽者走起路來端正莊重,保持做官的尊嚴。明朝時,官員仍戴這種烏紗帽,但皇帝已經不戴了。明朝規定:官員上朝和辦公時,皆須戴烏紗帽,穿團領衫,束腰帶。帽翅長度較前縮短了,而且寬窄也不相同,官階越高,紗帽的雙翅越窄,反之,雙翅越寬。烏紗帽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它的詞義卻保留了下來,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民間經常能聽到丟官就是丟掉烏紗帽。
【第18句】:【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佐】釋義:佐:助。好鳥看好樹木棲身,賢能的臣子選擇明君效勞。例句: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佐。聞說唐君德勝堯舜,欽文敬武,天下紛紛以有德而伐無德,以有仁而伐無仁。如今望二位大人注意也。
【第19句】:【炒冷飯】(慣)比喻說話或做事重復過去的一套,沒有新的內容。
【第20句】:【破家值萬貫】釋義:說明置家不容易,舍不得離開。例句:“大哥,破家值萬貫,你還是鎖上門,我們娘兒倆就坐在房檐下。”
【第21句】:財神爺招手一來福了
【第22句】:【打狗就不怕狗咬,殺豬就不怕豬叫】(諺)比喻既下決心揭發惡類,就不怕他們打擊報復。
【第23句】:【不騎馬,不摔跤;不打水,不掉筲】(諺)筲(sha。):水桶。指不騎馬就不會從馬背上摔下來,不打水就不會把桶掉到水里。指凡干事情總不免會出差錯。
【第24句】:【想治瘡不能怕挖肉】(諺)想要把身上的惡瘡治好,就要忍痛挖去周邊的肉。比喻要想辦成一件大事,就不能不付出大的代價。
【第25句】:娃娃魚上樹——左看右看不像入
【第26句】:核桃樹旁種棉花——軟硬兼施
【第27句】:【老要顛狂少要穩】(諺)老年人貴在活潑歡快,性格開朗;年輕人貴在莊重踏實,行為穩健。指老年人不可死板,年輕人不可輕浮。
【第28句】:【狐貍不能和雞同籠】釋義:比喻不能和敵人生活在一起。例句:是呀,狐貍不能和雞同籠,黑心肝的漁霸不會跟窮抓魚的拉親家!
【第29句】:頭痛抓腳跟——弄錯了地方
【第30句】:【遠處燒香,不如門前積德】(諺)跑遠路去朝拜燒香,不如就近在門前做些實實在在的善事。指行善積德應從身邊的平凡小事做起。
【第31句】:肚子里的寄生蟲——知內情
【第32句】:【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諺)皇帝的寶座也應該是輪流著坐,不應該是由一人獨占到底。指任何權利都應平均享用。
【第33句】:【吃豆腐】“豆腐”人人愛吃,可這里所說的“吃豆腐”,你可不要沾邊,繞開它,躲著走。這里所說的“吃豆腐”,與吃不沾邊,是占女人便宜的意思,有時候甚至可以視為“性騷擾”的含蓄說法。雖說不是真吃,但跟食用豆腐暗有關聯。有人認為“吃豆腐”的說法與民間常有“豆腐西施”的戲稱有關:豆腐店老板娘因常食豆腐而細皮嫩肉,為招徠顧客難免有賣弄風情之舉,便引得周圍男人以“吃豆腐”為名到豆腐店與老板娘調情,且動手動腳。于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輕薄女人的代名詞。
【第34句】:玉皇大帝打筋斗——天翻地覆
【第35句】:口含鹽巴望天河——遠水不解近渴
【第36句】:【鋦鍋的戴眼鏡——找碴兒】(歇)碴兒:器物上的破裂處,諧“茬兒”。比喻故意挑毛病,找差錯。
【第37句】:【女兒不斷娘家路】(諺)指出嫁的女兒不會中斷與生身父母及兄弟們的親密關系。
【第38句】:舅媽抱著她的小孩到我家來玩。我連忙拿一塊饃給小表弟,舅媽忙推,說他不餓。正說著,小表弟卻伸手接了過去,媽媽笑著說:“這才是娘作假兒,孩兒伸爪兒。”(河南·平頂山)
【第39句】:白菜熬豆腐——誰也不沾誰
【第40句】:【泥人不改土性】(諺)比喻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第41句】:【樹枝交叉才有蔭涼,人有交情才會順當】釋義:要注重人情交往,與人互相幫助。例句:凡事都從長遠著想,樹枝交叉才有蔭涼,人有交情才會順當……我問你,家里是不是還缺糧?有什么為難的事,你盡管跟我來商量。
【第42句】:腳登黃山,眼看峨眉——這山望著那山高
【第43句】:【床頭黃金盡,壯士無顏色】(諺)壯士:行俠仗義的豪杰。當床頭金錢罄盡時,任你是怎樣了不起的英雄豪杰,也只落得低頭喪氣,臉面無光。指錢財耗盡,連壯士都無可奈何。
【第44句】:【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動手,事情就好辦。成語:眾志成 城。《北京日報》(1982,9,21):“眾人拾柴火焰高。如果每 個省市企業、單位,都努力提高經濟效益,為將來的經濟振 興打好基礎,我們的前進步伐就會快多啦!”
【第45句】:【 盆兒罐兒都有】耳朵意即到處有耳朵,容易被人聽見。明 代《金瓶梅》:“你我如今是寡婦,比不得有漢子。香噴噴在 家里,臭烘烘在外頭,盆兒罐兒都有耳朵。”
【第46句】:【 見廟就燒香,見神就磕頭】到處尋求援助。諶容《人到中 年》:“我拿了它去找衛生部去,見廟就燒香,見神就磕頭。 求爺爺,告奶奶,也要把這張狀子遞上去。”
【第47句】:【八月十五云遮月,來歲元宵雪打燈】(諺)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晚為元宵節,也稱燈節。今年的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要是云層遮住月亮,明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就要下雪。指中秋節和元宵節的云雨天氣是相互關聯的。
【第48句】:早上起床后,我推開門一看:啊!好大一場雪呀!房屋、樹木都變成了白色的,路也被白雪覆蓋著,我好像進入到一個童話世界,可媽媽說:“干凈猛雨,邋遢雪。”(河南·新野)
【第49句】:佛爺臉上刮金子——刻薄;細索求:淺薄
【第50句】:心里頭長草——荒(慌)了
【第51句】:東施效顰——生搬硬套
【第52句】:【同桌吃飯,各自還錢】在一起共事,經濟上分清。清代《三 俠五義》:“咱們同桌兒吃飯,各自會錢,誰也不必擾誰,你道 好么?”
【第53句】:樹林里放風箏——亂纏;纏住了;勾勾搭搭
【第54句】:蝎子翹尾巴——好毒的一招
【第55句】:【眼皮也不眨一下】(慣)形容人滿不在乎的樣子。 也作“眼也不眨”。
【第56句】:我既想學唱歌,又想學彈琴,還想學畫畫、踢足球、打乒乓球。結果,什么也沒學好。爸爸說:“全面發展是好,但要想取得成就,就得瞄準一個目標,專心致志。莫學籮筐千只眼,要學紅燭一條心。”(湖南·益陽)
【第57句】:爬上山頂給涼——凈走上風
【第58句】:【好好先生】“好好先生”指那些世故圓滑、沒有是非觀念、凡事都說好的人。“好好先生”就是現在所說的“老好人”。那么,“好好先生”源自哪里呢?東漢時有一個叫司馬徽的人,從不談論別人的短處,跟入說話,無論好事壞事都說好。有人問他平安不平安,他回答說:“好”。有人告訴他說人家自己的兒子死了,他也回答說:“很好”。司馬徽的妻子責備他說:“人家認為你有德行,所以才告訴你,你為什么聽到別人的兒子死了,反而也說好呢?” 司馬徽說:“像你這句話也很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好好先生”,被后世記住了。
【第59句】:【人犯王法身無主】(諺)王法:國家的大法。人要是觸犯了國法,就要受法律的制裁,自身也就失去了自由。指人要想保持自主自由,必須畏法守法。
【第60句】:【好酒不怕巷子深】見“酒好不怕巷子深”。
【第61句】:【千年的野豬——老虎的食】(歇)比喻終將成為強者的占有物。
【第62句】:【二月的韭菜——頭一茬】(歇)韭菜: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一般農歷二月割頭茬。比喻頭一次。
【第63句】:【阿堵物】“阿堵物”、“孔方兄”都是錢的別稱,但兩種稱呼感情色彩不同。稱“阿堵物”對錢是鄙視的態度,稱“孔方兄”對錢是親切的感情。但都具有諷刺的意味。那么,“阿堵物”之稱是怎么來的呢?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夷甫晨起,見錢閡行,呼婢日:‘舉卻阿堵物’。”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西晉時期,一些文人士子自命清高,崇尚悠閑的生活,重義鄙利,都恥于談錢,認為談錢太俗。王衍是西晉時期“竹林七賢”中王戎的堂弟,外表清明俊秀,風姿安詳文雅,崇尚清靜超脫,也是當時所謂的“品行高尚”人士。據說王衍從不談“錢”字,同時他也不喜歡周圍的人談錢,他認為凡是與賺錢有關的行為都是粗俗的事情。有一次,他的妻子想試試他的虛實。于是,妻子就趁他熟睡時,讓丫環在他的周圍都擺上錢,使他不能下床行走。王衍醒后,見到自己床下到處都是錢,阻礙了他的行動,便喊丫環:“拿開這些阿堵物!”(阿堵物是方言,即東西)。看來,王衍是經受住了錢的考驗。 “阿堵物”一詞由此產生,并流傳后世。
【第64句】:六十年的皮襖——老面
【第65句】:表妹今天很不開心,愁眉苦臉的。媽媽見了,對她說:“高高興興精神好,煩煩惱惱人病倒,天天開心才不易老啊!”(廣東·龍門)
【第66句】:【男的是耙子,女的是匣子】(諺)夫妻二人居家過日子,丈夫要像摟錢的耙子,妻子要像裝錢的匣子。 指丈夫要善于創收,妻子要善于積蓄。 也作男的是摟錢的耙子,女的是盛錢的匣子。 男的是耙耙,女的是匣匣;不怕耙耙齒少,只怕匣匣沒底。
【第67句】:【往日無冤,近日無仇】(慣)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沒有結下冤仇。 指互不相干,沒有利害沖突。 也作往日無冤,昔日無仇。 往日無仇,近日無冤。
【第68句】:【青菜蘿卜一鍋煮】釋義:比喻不加區別,同樣對待。例句:李春山過去攔住,想緩和他,被他觸了一鼻子的灰:“噢!青菜蘿卜一鍋煮,黃鱔泥鰍一簍裝!沒有那么安逸!”
【第69句】:【 槍打出頭鳥】謂先出頭危險,也指懲治為首的。王蒙《風 息浪止》:“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說 穿了不過是嫉妒二字!”
【第70句】:【記吃不記打】只想得利,忘了教訓。類似的:老母豬記吃 不記打/挨打不計數。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過去 的經驗你還沒受夠?!你就跟豬一樣:記吃不記打的貨!”
【第71句】:爸爸見我騎自行車摔倒了,問我是怎么搞的。媽媽說:“那還不是陰天學的——有點潮。”(安徽·臨泉)
【第72句】:快開學了,我的假期作業還有很多沒有做,可仍在一個勁兒地玩。媽媽說:“麥芒都快錐著屁股了,還不著急。”(四川·西充)
【第73句】:樹頭上的八哥——有嘴說別人
【第74句】:【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諺)指樹林大了,有益鳥也就有害鳥,有善鳥也就有惡鳥,各種各樣的鳥兒都有。比喻人多了,少不得就有邪惡的人。 也作“樹林大了,什么鳥都有”。
【第75句】:野貓進宅院——無事不來
【第76句】:【牛打江山馬坐殿】享受別人的成果。或說:人打江山狗 坐殿。成語:坐享其成。韓志君等《籬笆·女人和狗》:“咱們 倆,憑什么在這兒給別人當驢使,讓他們牛打江山馬坐殿?”
【第77句】:好經念給聾子聽——白費唾沫
【第78句】:【跳槽】“跳槽”一詞已成現在流行語了,是個熱門話題。《現代漢語詞典》對它的解釋是:“人離開原來的單位到別的單位。”不少人認為它是個新詞,其實古已有之。跳槽原指牛馬發情時煩躁不安,不好好在自己的槽里吃草料,而到別的槽里去吃。轉義指男女間的喜新厭舊,見異思遷。明代楊慎《升庵詩話甄后壙上行》日:“魏明帝初為王時納虞氏為妃。及即位,毛氏有寵,而黜虞氏——其后郭夫人有寵,毛后愛馳,亦賜死。元人傳奇以明帝為跳槽,俗語本此。”這里說得明白,“跳槽”一詞始于元代,且僅指男女間喜新厭舊。到明代,市井文學勃興,舊語翻新,“跳槽”一詞畸變為“妓女隱語”或“妓寨背語”。徐珂的《清稗類鈔》對“跳槽”給出了非常確定的解釋:“原指妓女而言,謂之琵琶別抱也,譬以馬之就飲食,移就別槽耳。后則以言狎客,謂其去此適彼。”意思很明白,是說妓女或嫖客另投他人。明代馮夢龍編的民歌集《桂枝兒》里有一首《跳槽歌》,歌中的青樓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風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兩情深,罰下愿,再不去跳槽。” 在現在文學作品中,就不難看到跳槽的用例,其詞義已向非劣性方面轉化,與時下流行義基本相同。“跳槽”這個充滿狎邪意味的詞被當成變換工作的代語了。
【第79句】:米篩子當玩具——耍心眼
【第80句】:【守身如執玉】釋義:愛自身的名譽如愛護璧玉一樣。例句:試看古圣先賢,守身如執玉,到臨死時候,還是一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光景。
【第81句】:【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道墻】釋義:朋友越多越好,冤家越少越好。例句:“……俗話道:‘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道墻。’我們做人心胸總要豁達。”
【第82句】:喜鵲回窩鳳還巢——安居樂業
【第83句】:【順情說好話,干直惹人嫌】干直:沖撞直言。順著情面說對方愛聽的話,就討人喜歡;直言不諱沖著人說話,就討人厭。指說話要考慮效果。
【第84句】:【茶不思,飯不想】(慣)不想喝茶,也不想吃飯。形容十分憂慮、思念或悲傷。
【第85句】:【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歇)竅:本指窟窿,轉指竅門。比喻對某件事一點兒也不懂。
【第86句】:【孫猴子鉆到鐵扇公主肚皮里——來個里頭踢蹬】(歇)鐵扇公主:《西游記》人物,又名羅剎女,牛魔王之妻,因兒子紅孩兒曾被孫悟空降伏,懷恨在心。
【第87句】:【四面墻擋八面風】(慣)比喻善干應付各種場面和事情。
【第88句】:【一不做,二不休】“一不做,二不休”這一俗語,意思是說不做則已,既然已經做了,就索性做到底。它源自唐代人張光晟的臨終遺言。張光晟在新舊《唐書》中都有傳。根據史書記載,他從少年開始從軍,安史之亂爆發時,他還是一名騎兵。在潼關之戰中,張光晟把自己的戰馬送給戰馬被打死的大將王思禮,從而得到王思禮的賞識,把他作為自己的心腹,不斷加以提拔。唐代宗大歷年間,張光晟被任命為單于都護,兼做御史中丞、振武軍使,帶兵抵御吐蕃。張光晟因為貪圖邊功,設計誘殺了多名吐蕃貴族,但唐代宗害怕得罪吐蕃,不但不獎賞,反而任了他個閑職,剝奪了他的兵權。從這時開始,張光晟就一直郁郁不得志,對朝廷的不滿逐漸積累,以至萌生了叛意。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原本奉命防秋的涇原藩鎮軍隊發生嘩變,擁立在長安閑居的原盧龍節度使朱批為帝,賦閑在家的張光晟參與其中,被任命為偽節度使。唐德宗委派神策行營都知兵馬使李晟帶兵討伐。張光晟看到李晟大軍氣勢浩大,知道朱洮大勢已去,便歸降李晟。李晟替他向唐德宗上書求情,但沒有得到允許,唐德宗下旨認定張光晟罪不可赦,理應處死。張光晟臨死前對自己反叛朝廷的行為以及反叛之后又投降朝廷的舉動都很后悔,囑咐行刑的人說:“傳話后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就是說不該做的事情就不要做,既然做了,就不要停止,一直堅持到底。“一不做,二不休”來的不義,但后來成了中性詞,什么人都可以用。
【第89句】:過年了,二叔置辦了許多年貨,說要跟別人家比一比。奶奶勸他:“寧跟別人比種田,不和他人賽過年。節約如同聚寶盆,勤儉才是搖錢樹啊!”(陜西·永壽)
【第90句】:彌勒佛的臉蛋——笑瞇瞇
【第91句】:【十個公章,不如一個老鄉】熟人辦事方便,能夠通融。或 說:一個老鄉,大過三個公章。劉彥林《春風得意》:“找熟 人,拉關系,走后門……十個公章,不如一個老鄉。現實就 是如此。”
【第92句】:【樹密多收果,梢頭結大瓜】釋義:種樹多果實就多,蔓梢上也會結大瓜。例句:婆日:“花有重開日,天時也;人無再少年,人道也。且樹密多收果,梢頭結大瓜。”
【第93句】:【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釋義:應該由當家人主事。也借指集體中要有領導,辦事要有負責人,不能亂當家。例句:“家有干口,主事一人。有你男人在場,叫你做什么?走吧走吧!”
【第94句】:火鐮對火石——碰就發火
【第95句】:爸爸總是愛批評我飯前不洗手,而他自己也有這個毛病。媽媽說:“我看你是烏鴉落在豬身上,不知道自己也黑。”(河南·正陽)
【第96句】:【說的有心,聽的有意】(慣)指說話的人有意要表達某種意思,而聽的人也明白其含意。 也作“說者有心,聽者有意”。
【第97句】:鄰居大娘問媽媽說:“你家這豬有二百多斤了吧?”媽媽說:“那要把秤砣拿下來稱了。”(江蘇·東海)
【第98句】:【哪邊炕熱往哪邊擠】(慣)指人鉆營取巧,哪兒有好處就往哪兒鉆。
【第99句】:紅娘挨打——為別人擔不是
上一篇:適合發朋友圈有趣的話1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