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恨不得生出一百張口來】(慣)形容被人懷疑,急切想分辯清楚。 也作“恨不得長出一百張嘴來”。
【第2句】:荷花結籽——心連心
【第3句】: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
【第4句】:農歷三月初六的下午,我忽然看到一群大雁排著“人”字形往北飛。我對奶奶說:“奶奶,快來看,大雁!”奶奶說:“三月三,雁門關,大雁走,小燕來。”(河南·內鄉)
【第5句】:我的作文經爸爸一改,有意思多了。媽媽風趣地說:“那是嘛,廚子摸過了就有肉香。”(河南·商丘)
【第6句】:小華常常和別人比自己文章的長短,老師說:“力大不在胖,文好不在長。”(廣東·龍門)
【第7句】:狗怕棍子牛怕鞭———物降一物
【第8句】:我做事懶散慣了,怎么也改不了。媽媽生氣地說:“你呀,真是天塌下來當被蓋,干一點兒事,就累得像提不起來的稀面團,真缺乏鍛煉。”(廣東·化州)
【第9句】:【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慣)比喻才貌出眾的姑娘嫁給了丑陋或卑鄙的丈夫。也比喻聰明能干的女子生活在不能發揮才智的地方,或珍貴的東西落在不適合擁有它的人手中。 也作好花插在牛屎上。 鮮花插在牛糞上。
【第10句】:【甜瓜嘴,苦瓜心】謂一片苦心,好言相勸。韓志君等《古 船·女人和網》:“大伙說你這人是甜瓜嘴兒,苦瓜心。”
【第11句】:我的頭摔破了,弟弟不停地說風涼話。媽媽指著他的鼻子說:“你真是窮不幫,富不幫,挖稀泥背洋槍。”(山東·單縣)
【第12句】:【豆腐多了一包水,空話多了無人信】(諺)空話:不實的話。豆腐多了水分就多,空話多了誰也不會相信。指說話要取得人們的信任,就必須實話實說,有根有據。
【第13句】:崽大,爺難當。
【第14句】:【沒有不吃腥的貓】見“哪個貓兒不吃腥”。
【第15句】:【法場上的麻雀——膽子早嚇大了】(歇)法場:刑場。指經歷險境多,膽子早變大了。
【第16句】:姐姐跟姐夫發生了口角,一賭氣跑回娘家住了十來天。媽媽開導她說:“房檐下是避雨哩,娘家不是住女哩。再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你還是回去,夫妻倆商量著好好做事。”(河南·鄧州)
【第17句】:【只見魚喝水,不見腮里漏】(諺)比喻人的經濟收入看得見,日常消費不易見。
【第18句】:【沒見水就脫靴子】釋義:比喻事情還沒有指望,就做好了打算。例句:穆孜帕爾在地上鋪了狐皮褥子,大模大樣地坐下來,掐著指頭算開無影無蹤的水的收益了,真他娘的沒見水就脫靴子,癩蛤蟆要吃天鵝肉一般,太蠢了。
【第19句】:【春夢雖好一場空】(諺)春夢雖然美好,但總不是真實的。泛指一切脫離實際的美好希望與企盼,并不能實現,仍是空的。
【第20句】:【寧吃開心粥,不吃皺眉飯】(諺)寧可心情舒暢地喝稀粥充饑,也不要受著窩囊氣去吃飽飯。指寧肯自由自在地過苦日子,也不要在壓制中謀求溫飽。 也作寧喝舒心的粥,不吃皺眉的飯。 寧吃開眉粥,不吃愁眉飯。
【第21句】:井底撐船——無路可走
【第22句】:雜交的騾子一非驢非馬
【第23句】:【有的向燈,有的向火】(慣)指有人向著矛盾的這一方,有人向著那一方。
【第24句】:【捉虎容易放虎難】見“伏虎容易縱虎難”。
【第25句】:大海里扎猛子——有本事盡管使
【第26句】:【買賣攪莊戶,日子必定富】(諺)攪:攪和。莊戶:務農種田的人家。指種地兼做生意,是發財致富最有效的門路。
【第27句】:我拿起一捆菜,嫌上邊的水太多,小商販說:“你小孩子家懂個啥?賣菜的不灑水,買菜的噘著嘴。”(河北·冀州)
【第28句】:【潑冷水】(慣)比喻打擊人的熱情或積極性。 也作潑涼水。 潑冰水。 澆冷水。
【第29句】:【不是諸葛亮,就是劉伯溫】釋義: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演義》把他描寫成足智多謀、能掐會算、未卜先知的人物。劉伯溫:劉基,字伯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英烈傳》小說把他描寫成一個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的人物,朱元璋稱帝,把他比為諸葛亮。形容人能掐會算,未卜先知。例句:哎呀!小彭嘞小彭,你不是諸葛亮就是劉伯溫,你怎么曉得我要軸承呢?
【第30句】:早睡早起,賽過人參補身體。
【第31句】:殺雞取卯,打鹿取茸——得不償失
【第32句】:【餃子】“餃子”,在我國是流行最廣頗受歡迎的一種食品,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餃子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來自民間傳說,一是來自文字記載,各自成趣。先說民間傳說。古時候,一位叫蘇巧生的御廚技藝高超,一年臘月二十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夜里他想:明天是除夕,再做一樣菜,即可回去與家人團聚了。翌日,蘇巧生正為如何做好最后一樣菜發愁時,突然看到案子上有余下的羊肉和菜,便將其混合剁碎,擱上調料,用白面包了許多小角角,置于鍋里煮熟,奉給皇上。誰知皇上食后龍顏大悅,忙問:“此乃何菜?”蘇巧生脫口而出:“角食也。”是他發明了水餃。之后,民間便流傳過年包角食吃的習俗,這就是過年包餃子的由來。再說文字記載。餃子始于先秦,源于餛飩。據《通雅·飲食》記載,餛飩因渾氏、屯氏兩人發明而得名。當時的餛飩,“形如偃月”,也就是像彎彎的月亮。這種餛飩就是原始的餃子。現珍藏在故宮博物院里新疆吐魯番唐墓中出土的幾只古代餃子,形狀就似偃月。在唐墓中出土實物水餃,證明水餃歷史比較悠久。宋代開始有“賀歲吃角子”的風俗。北方人稱“角”為“交”,故而叫餃子。賀歲吃餃子取意“更歲角子”。這一風俗一直延續至今,大年初一起五更吃餃子,必不可少。常言道“初一餃子初二面”。明代餃子別稱“餃餌”、“粉角”、“扁食”等。張自烈《正字通·食部》:“今俗餃餌,屑米面和飴為之,干濕大小不一。” 可見,當時的餃子同現在的制法和品種已很相似。
【第33句】:【明星】“明星”現多指在文體等方面成績突出、受人追捧的人,如歌星、影星、球星等。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它上源自天,下源自地。首先說天。“明星”,古書上指金星,又叫太白星,這是肉眼能觀察到的亮度較高的星。有月,眾星捧月。無月,明星耀眼。這是“明星”一詞的最早出處。其次再說地。《太平廣記·采仙錄》日:“仙女明星,玉女居華山,服玉漿,白日升天。”“明星”原是華山仙女的名字。不管太白金星也好,仙女明星也好,都是光彩耀目,眾人仰慕。所以,近代人們常以“明星”比喻成績卓著、出類拔萃、引人注目或某一領域知名度很高的人。如”電影明星”、“歌星”等。眾明星參加晚會叫“今夜星光燦爛”。
【第34句】:【出亂子】(慣)指出禍事,有麻煩。
【第35句】:【事不過三】(諺)指凡事不宜重復三次。也指一件事情可以一敗再敗,到第三次就會見效。 也作事不過三,過三難辦。 事不過三,事難過三。
【第36句】:【 沒有空城計,退不了司馬懿】諸葛亮令馬謖鎮守街亭。街 亭失守,司馬懿進兵西城。西城兵力空虛,諸葛亮用空城計 嚇退了司馬懿。事出《三國演義》。指有高明的辦法來對 付。電視劇:“沒有空城計,退不了司馬懿。沒有這一招,也 對付不了馬司令。”
【第37句】:拔節的高粱——步步高
【第38句】:媽媽要我做事,我不肯。媽媽說:“哼,養豬可以吃肉,養狗可以看家,養你卻不知做什么?”(湖南·湘潭)
【第39句】:【恩人相見,分外眼青】(諺)眼青:眼珠在中間,對人正視,表示對人尊重或喜愛。《晉書·阮籍傳》說,阮籍能作青白眼,見俗人用白眼;和恩人見了面,就作青眼,格外親切熱情。指人有恩于我,則心懷感激,時刻不能忘懷。 也作恩人相見,分外眼明。 恩人相見處,兩眼倍生光。 恩人相見,分外眼清;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第40句】:一天,媽媽算命回來笑呵呵地說:“算命先生說我再過一年必會發大財。”爺爺聽了說:“算命的不說好,酬金哪里討!甭信那些個沒根沒據的話。”(廣東·龍門)
【第41句】:【人少好過年,人多好種田】(諺)過年,人少了可以多享受;種田,人多了自然收效快。指享受時人宜少,干活時人宜多。 也作人少好吃飯,人多好干活。 人多好做活,人少好吃饃。
【第42句】:【土相扶為墻,人相扶為王】(諺)扶:扶持。就像土與土相扶持才能壘起高墻,人得到人的扶持,才能成就大事。指要成大事,離不得眾人的協助。 也作“土幫土成墻,人幫人成王”。
【第43句】:【說死蓮花還有藕】釋義:蓮花死了還有藕存在。比喻根本是不會動搖的。“還有藕”又作“一枝藕”。例句:還有沒有?八盤四碗盡管端出來,我余家富吃得了呢,嗨嗨,你說,說死蓮花還有藕。
【第44句】:【春蠶到死絲方盡】釋義:春蠶到死的時候絲才吐盡。“絲”與“思”諧音。比喻對愛情忠貞不渝。也比喻具有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美德。這是李商隱《無題》中詩句。例句:尹雅屏滿臉羞愧,尷尬地說:“你是春蠶到死絲方盡啊。請原諒。我不該傷你的心。”
【第45句】:【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是以那些小敗嘲笑大敗的人,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它源自戰國時期的《孟子》。戰國時期,戰爭連年不斷,民不聊生。孟子決定周游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盡心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戰敗的一方免不了會丟盔棄甲,飛奔逃命。那只跑了五十步的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是貪生怕死。這對不對呢?”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笑百步是同樣的道理。”后人用此比喻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過失,卻沒有反思自己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只是程度輕些罷了,是一種沒有自知之明的表現。
【第46句】:【刀切豆腐兩面光】釋義:比喻人兩面討好。例句:如今過日子不能刀切豆腐兩面光,在誰面前都想賺好人。腳踩兩只船略有點風浪就會閃到海里去,輕了嗆幾口水,重了會淹死。
【第47句】:小陳總是不遵守紀律,三天兩頭出問題。老師批評他:“難道你真是‘紅米舂不白,性情改不得’嗎?”(湖南·武岡)
【第48句】:【 豬羊奔入屠宰家】謂送死,找死。或說:肥豬往屠夫家 跑。明代《警世通言》:“這婦人不去則罷,這一去,好似豬羊 奔屠宰之家,一步步來尋死路。” 撞在搶口上遇到危險。類似的:碰到刀頭上。圖書: “趙某這次來局里,其實是來探探虛實,沒想到正撞在搶口 上。”
【第49句】:【開弓沒有回頭箭】(諺)比喻事情既然已經啟動,就要一直做下去,絕不能反悔停頓。 也作“開弓難收回頭箭”。難收:無法收住。
【第50句】:【白龍瞟娘,必主雷雨】釋義:白龍:“傳說中白色的神龍。(帝)以甲乙殺青龍于東方,以丙丁殺赤龍于南方,以庚辛殺白龍于西方,以壬癸殺黑龍于北方。”此處借指西方上空出現的白云。五月十三日為白龍生日,謂此日西方出現白云,必有雷雨。例句:五月十三日,為白龍生日,謂“白龍瞟娘,必主雷雨。”
【第51句】:【歪嘴和尚念經】(慣)比喻水平低或心術不正的人歪曲上級指示或文件精神。
【第52句】:【聞名不如見面】(諺)只聽到名聲,不如親眼見到真切。指聽到名聲只能引起敬仰與思慕之情,親眼見到便能產生實感。 也作聞名不如見面,見面勝似聞名。 聞名不如見面,耳聽不如實看。
【第53句】:在縣城一家家具廠上班的哥哥,正干得好好兒的,突然想改行做生意。全家人都勸他,他卻不聽。大伯生氣地說:“駱駝蹄子走猴路,這山望著那山高。不踏踏實實,干啥工作也不行。”(河南·西華)
【第54句】:【 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天知道,即無人知道,沒有公 道。京劇《女起解》:“你說你公道,我說我公道,公道不公 道,只有天知道!”
【第55句】:【蒼蠅見了血】(慣)比喻壞人見到了想要的東西而眼紅。
【第56句】:【天打五雷轟】(慣)五雷:金雷指刀砍死,木雷指棍打死,水雷指水淹死,火雷指火燒死,土雷指墻倒壓死。舊指上天用劈雷擊死人間罪大惡極者。后指罪孽者受到最嚴厲的懲處。常用作發誓或詛咒。 也作天打雷劈五雷轟。 天打五雷劈。
【第57句】:【軍禮】“軍禮”即軍人的禮節氣,通常包括舉手禮、注目禮、舉槍禮等。軍禮瀟灑英姿,整齊劃一,甚是好看。軍禮最早是從英國開始的。當年,英國海軍在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后,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為凱旋的將士們舉行隆重的慶祝大會。在大會上,女王親自為有功將士頒發獎章。當時,為了維護女王的尊嚴,特規定參加授獎將士不得平視女王,要用手背遮住眼部。這個動作后來就逐漸演變成了今天各國軍隊的軍禮。
【第58句】:【春困秋乏夏打盹】指氣候溫熱,人容易困乏。《保健時 報》(1999,5,21):“常言道:春困秋乏夏打盹。所謂打盹,就 是短時間的睡眠,多指午睡。中醫認為,睡眠是陰陽交替的 結果,午睡不可缺少。”
【第59句】:【反其道而行之】這一詞語經常用到,意思是用與對方相反的辦法行事。 “反其道而行之”的出處與韓信有關。楚漢相爭時,在力量對比上,項羽處于強勢,劉邦處于弱勢。在張良和蕭何的力薦之下,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據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對劉邦說:“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日其強易弱。今大王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意思是說,項羽雖然被稱作一霸,但他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天下百姓的心。所以我說他的強大很快就會變弱。今天大王確實能夠用相反的方法行事,聚集天下的勇武之士,還有什么不能被消滅的?劉邦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一直執行這方針,楚漢之間,強弱易勢,最終取得了勝利。
【第60句】:小紅和小麗不知為什么事吵起架來,越吵聲越大,同學們怎么也勸不住。這時,老師來了,她和藹地對小紅和小麗說:“謙,可平人怒;讓,可息人爭。同學們在一起,難免會有磕磕絆絆的,每個人都要學會互相謙讓才行啊!”(廣東·龍門)
【第61句】:【趁臺階下驢】釋義:比喻趁機會擺脫。例句:“干脆,趁臺階下驢,不干這個炊事員算了,也省得得罪人生閑氣。”
【第62句】:牽牛花上樹——順桿爬
【第63句】:我第一次用糖兌水做冰磚,先放進冰箱,沒過一會兒,就要拿出看看凍沒凍。奶奶說:“不到時候。你可真是猴洗孩子不等毛干。”(黑龍江·哈爾濱)
【第64句】:【經驗大似學問】實際經驗,跟書上的理論一樣,都很重 要。李準《黃河東流去》:“這還值得寫書?不過人家常說 經驗大似學問’,孔夫子會作書,未必會抓黃鱔。”
【第65句】:龍王爺作法——呼風喚雨
【第66句】:【英雄所見略同】知識水平高的人,見解很接近。清代《孽 海花》:“英雄所見略同,可見這里頭是有這么一個道理,不 盡荒唐的!”
【第67句】:【家雞打得團團轉,野雞打得貼天飛】釋義:比喻自家人被打,還在自己家里;外人被打,就會離家而去。例句:“常言道:‘家雞打的團團轉,野雞打的貼天飛。’你就把奴兒打死了,也只在這屋里,敢往那里去?”
【第68句】:【 賣狗皮膏藥】以往有些走江湖的賣藥,吹噓藥的功效,以 求出售。借指說假話,吹牛皮,或耍貧嘴。沙汀《淘金記》: “現在的話都是說得好聽!簡直像扯誑賣狗皮膏藥一樣!”
【第69句】:買干魚放生——盡做糊涂事
【第70句】:【真理越辯越明】(諺)指真理不怕辯論,越辯論越明白清楚。
【第71句】:全家人都在吃飯,我卻穿著新裙子跑到外面去,想讓鄰居們看看。媽媽說:“越說你美,越往燈亮里鉆。”(江蘇·灌云)
【第72句】:【狼腿扯到狗腿,驢唇不對馬嘴】釋義:比喻胡亂牽扯,不相符合。例句:我向你要兩百五十六塊錢,而你又扯出什么大事來,這不是狼腿扯到狗腿,驢唇不對馬嘴嗎?
【第73句】:掃帚寫生——大畫(話)
【第74句】:【沒有好種,長不出好苗】(諺)種:種子。指農作物沒有好種子,就長不出好禾苗來。比喻父母品行不正,子女就很難學好。
【第75句】:打長途電話——遙相呼應
【第76句】:別人學習時,小葉不學習;別人睡覺哩,她又嚷著要看書。奶奶說她是“好吃剩菜”,還說她“牽著不走,打著倒退,是趕晚集的好手”。(河南·郟縣)
【第77句】:媽媽整天總對我說:“看人家隔壁二小子,剜窟窿打洞掙錢,日子過得多紅火。你爸爸就知道和土地爺對拼,年年是鼻子對不住嘴,緊巴巴的。”這次辦事回來,爸爸對媽媽說:“山東窮得真可憐……”沒等爸爸說完,媽媽就說:“鴨子甭說鵝擺腚,禿子甭說老和尚,咱家呢?”(江蘇·銅山)
【第78句】:【沒絲都有寸】(慣)絲:諧“私”。 指多少有些瓜葛、交情。
【第79句】:【刀分兩把,各有其鞘】釋義:每把刀有每把刀的刀鞘。比喻不能搞錯,張冠李戴。例句:潛逃犯與謀殺案,究竟有什么必然聯系呢?俗話說:刀分兩把,各有其鞘。搞破案的,可不能隨意地張冠李戴啊!
【第80句】:【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有理什么都不怕。浩然《艷 陽天》:“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咱們全都心平氣和 地講理。”
【第81句】:【屋漏在上,知之在下】(諺)屋頂上面漏水,上面不知道,屋下面的人知道得很清楚。比喻上層執政者的過錯,人民群眾看得最清。
【第82句】:【轎上來,馬上去】(慣)形容講究排場、闊氣。
【第83句】:【窟窿多,補丁少】衣服破爛,沒有補丁補。比喻應付不了 困難。馬烽《劉胡蘭傳》:“四處伸手來要錢,不給哪頭也過 不去。窟窿多,補丁少,壘了東墻塌西墻,大人們怎能不愁 呢?”
【第84句】:【不愿文章高天下,只愿文章中試官】釋義:不求文章寫得好,天下第一,只求被主考官看中。古代科舉考試,只要文章被主考官看中,應試者就能被錄取,登金榜、做大官、享厚祿。 “高”又作“中”。“愿”又作“要”。例句:其年湘潭縣考試,仲先空受一日辛苦,不曾考得個名字。嘆口氣道:“不愿文章高天下,只愿文章中試官。”
【第85句】:【守著餅挨餓】(慣)比喻有好的條件不知道利用。
【第86句】:【相馬以輿,相士以居】(諺)輿(yu):車。居:平素待人接物及生活表現。指相馬要從它拉車的表現上判斷它的耐力,相士要從他的平素為人處世上判定他的品行。
【第87句】:【自己跌了跤,埋怨門檻高】做錯事情,埋怨別人,或埋怨客 觀條件。類似的:栽了跟頭,埋怨地皮。《劉澍德小說選》: “瞧你這個人,這才是自己跌了跤,埋怨門檻高!”
【第88句】:聽見貓叫身發抖——膽小如鼠
【第89句】:【 一個和尚一份齋.有稀有稠打起來】分配不均,互相爭吵。 金近邁《歐陽海之歌》:“一個和尚一份齋,有稀有稠打起來。 憑什么他吃稠的我喝稀的?”
【第90句】:【女人一朵花,全靠衣當家】(諺)指女人漂亮得像朵花,其實主要還是靠衣著打扮。
【第91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諺)山再高,總有人走的路;水再深,總有渡人的船。指上山有山路,渡水有水路,世上沒有人走不通的路。
【第92句】:【家賊難防】(諺)家庭成員中有人偷自己家的東西,那是最難防范的。泛指內部的壞人最難對付。
【第93句】:【披著馬列主義的外衣】指口頭上偽裝革命,內心里反動。 傳記圖書:“以偽裝的面目出現,披著馬克思主義的外衣,打 著紅旗反紅旗。”
【第94句】:【兩國相戰,不斬來使】(諺)兩個國家交戰,彼此都不殺害對方派來的使者。指交戰雙方派來的使者是交換信息的,應該受到保護。 也作兩國交兵,不拒來使。 兩軍交戰,不殺來使。
【第95句】:【鐵公雞】“鐵公雞”形容人極其吝嗇小氣,一毛不拔。鐵公雞的來歷,與一毛不拔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興起了很多哲學流派。墨子是墨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意即要兼相愛交相利。可是當時另一位哲學家楊朱卻講究“貴己”,他的主張強調貴生重己,重視個人的生存與利益,人人為己但不侵犯他人。孟子對楊朱學說頗不贊同,《孟子·盡心上》記載:“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意思是說如果從楊朱身上拔下一根汗毛就能有利于天下,楊朱也不會這么去做,真是一毛不拔。孟子將楊朱利己學說揭示得淋漓盡致,“一毛不拔”這一成語就源于此。一毛不拔的行為,被后人形象地喻為“鐵公雞”。因為鐵鑄的公雞,可拔不出一根毛來。清代小說《七俠五義》中就描述了一個鐵公雞的故事。有一個人叫卞龍,他自稱是鐵公雞,生性刻薄,一毛不拔。若非怕自己餓死,連飯也是不吃的。他的兒子也是如此,真是家傳的吝嗇。這一詞語在清代已經較為流行,人們爭相傳誦,很多作品都反復提及鐵公雞。“鐵公雞”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由于它形象生動,至今使用頻率頗高。
【第96句】:【兩節甘蔗不能一口咬】釋義:比喻有計劃按步驟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例句:馬遠甫望著他們的背影,自己跟自己說:“那不好。要干也得一個一個來,兩節甘蔗不能一口咬呀!”
【第97句】:【將貓兒尾拌貓兒飯】見“割貓兒尾拌貓兒飯”。
【第98句】:【胡說八道】“胡說八道”指那些沒有根據的或沒有道理的話。這一俗語的來歷與胡人有關。我國自先秦時起,就把北方邊地和西域各民族稱為“胡人”,后來這種稱呼也擴大到外國人。東晉之后,不斷有胡人人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權。由于當時他們的文化比較落后,加之風俗習慣也不一樣,說話辦事迥異于漢民族所尊奉的孔孟之道,不講究禮法典制,也沒有中原人的規矩,尤其是對他們直言無忌的講話非常反感,稱其為“胡說”。至遲在南宋明代就有“胡說”這個詞了。朱熹《朱文公集·答柯國材》中就有“不知當時如何敢胡說”的記載。所謂“八道”,即八正道,又稱八圣道,為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一類。要想達到佛教的最高境界,就需要采用八種方法和途徑修行,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就是八正道的主要內容。佛教傳人中國后,印度和西域來傳經的僧人沒有幾個高僧,對佛教教義理解的不深不透,講解佛經經常出錯誤,中原漢人懂梵文的人又很少,就是聽他們講錯了也不知道,于是出現了亂說佛經的現象。這樣講解的佛經當然會有很多錯誤,有些簡直是無稽之談。從而認為胡人講解的佛法八圣道是“胡說八道”,是毫無根據地亂說一氣,以后就不再輕信胡人講解佛經。“唐僧取經”便是例證。
【第99句】:銀線穿金線一兩相配
上一篇:男朋友不說晚安就睡了-晚安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