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后,有什么感受
一、感受:是對一個花季少女純潔靈魂的摧殘,這個可憐的女孩連最起碼的溫飽都失去的一瞬間,仍然保持著對美好情境的向往,這或許就是人性的本真所在,而作家安徒生恰恰是把這個弱小生命的凄苦和悲慘命運與她對美好情境的向往與破滅疊化在一起描寫的,這增強了人物形象的藝術感染力。
文章這樣描寫到“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在幻景中看到過“溫暖的大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慈愛的奶奶”,在幻想中和奶奶一起飛向天國去尋找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生活。
作者把小女孩美麗的幻景與她面臨的冷酷的現實疊化在一起描寫,對罪惡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是丹麥著名童話故事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話故事,發表于1846年。
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歡樂,舉杯共慶的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
小女孩死了,嘴角卻帶著微笑,通過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安徒生通過這個童話,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對當時社會的不滿,無情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罪惡。
并入選了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書的第14課。
二、作者簡介: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1805-1875),19世紀丹麥著名的童話作家,既是世界文學童話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被譽為“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
他出生于歐登塞城一個貧窮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苦。
父親是鞋匠,母親是傭人。
早年在慈善學校讀過書,當過學徒工。
受父親和民間口頭文學影響,他從小愛文學。
11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改嫁。
為追求藝術,他14歲時只身來到首都哥本哈根。
經過8年奮斗,終于在詩劇《阿爾芙索爾》中嶄露才華。
因此,被皇家藝術劇院送進斯拉格爾塞文法學校和赫爾辛歐學校免費就讀。
歷時5年。
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學。
畢業后始終無工作,主要靠稿費維持生活。
1838年獲得作家獎金——國家每年撥給他200元非公職津貼。
安徒生文學生涯始于1822年的編寫劇本。
進入大學后,創作日趨成熟。
曾發表游記和歌舞喜劇,出版詩集和詩劇。
1833年出版長篇小說《即興詩人》,為他贏得國際聲譽,是他成人文學的代表作。
他最著名的童話故事有《小錫兵》、《海的女兒》、《拇指姑娘》、、《丑小鴨》、《皇帝的新裝》等。
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贊揚:給全歐洲的一代孩子帶來了歡樂。
他的作品《》已經被譯為150多種語言,成千上萬冊童話書在全球陸續發行和出版。
胡適的生平事跡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骍,字希疆,筆名胡適,字適之。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于世。
幼年就讀于家鄉私塾,19歲考取庚子賠款官費生,留學美國,師從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他的文章從創作理論的角度闡述新舊文學的區別,提倡新文學創作,翻譯法國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從事白話文學的創作。
他于1917年發表的白話詩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批新詩。
胡適信奉實驗主義哲學。
“五四運動”后,同李大釗、陳獨秀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分道揚鑣,由“問題與主義之爭”開其端,倡導改良,從此改變了他“20年不談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態度。
他于1920年代辦《努力周報》,1930年代辦《獨立評論》,1940年代辦“獨立時論社”。
1938~1942年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
193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1949年去美國。
1952年返臺灣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1962年在臺北病逝。
胡適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
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治學方法。
《地心游記》家長感言 200字左右
《地心游記》家長感言: 《地心游記》是法國“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寫的一部描寫冒險的書,這本書十分引人入勝,非常精彩。
全書講述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書里得到一張羊皮紙,發現前人曾到地心旅行,他知道此事后也下決心決定做同樣的旅行。
于是他和侄子從漢堡出發,并請了向導,經過三個月的旅行,歷經艱險和種種奇觀,最后回到了地面。
在這個奇幻旅行之中,他們幾次險些失去生命,最終他們排除萬難。
讀了這本書讓我和孩子知道了許多有關地層結構及考古學的知識,并且讓我們懂得了如何面對意想不到的意外和困難,并且戰勝它。
知道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人的一生是多彩多姿的,我們應不斷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敢于冒險,不斷的磨練自己,這樣我們的人生也會更加充盈飽滿。
拜倫生平,經典作品及作品中的代表人物
幽游的魚朋友,你好。
以下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的生平簡介以及創作簡歷: 英國詩人拜倫(1788-1824)生于1788年1月22日,在英國的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
生于倫敦,長于蘇格蘭。
10歲時承襲了拜倫爵士稱號。
在劍橋大學就讀期間,他發表詩集《閑暇的時刻》(1807)。
面對某些評論的圍攻,他以長詩《英國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1809)作為反擊。
這首長詩諷刺了文壇的權威,批評了湖畔派詩人,同時強調了文學的社會內容和詩人的社會責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成年后,適逢歐洲各國民主民族革命興起的時代,他反對專制壓迫,支持人民革命的民主思想。
20歲,他出國游歷,先后去許多國家。
1811年回國。
這次旅行大開他的眼界,使他看到西班牙人民抗擊拿破侖侵略軍的壯烈景象和希臘人民在土耳其奴役下的痛苦生活。
在旅途中寫下的長詩《哈羅爾德游記》,震動了歐洲的詩壇。
拜倫在歐洲游歷期間,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第一、二章(第三、四章分別完成于1816年和1818年)。
第一章1809年在阿爾巴尼亞開始寫作,第二章于次年3月在伊斯密爾完成。
長詩在1812年3月出版后,轟動文壇,風靡全國。
《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是拜倫早期創作的代表作,作者通過哈洛爾德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記述了自己游歷和旅居歐洲諸國后的見聞和觀感。
在前兩章中,拜倫描繪了拿破侖戰爭時期的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臘和阿爾巴尼亞的社會風貌,譴責專制統治,支持各國人民爭取自由的斗爭。
后兩章則歌頌歐洲山河的壯麗,緬懷歷史上的偉大人物,贊美歐洲的藝術。
詩歌中的恰爾德·哈洛爾德是孤獨失意、多愁善感的貴族青年,對上流社會的生活感到厭倦,性格憂郁,“心是冰冷的”,“眼是漠然的”。
這一形象身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某些思想情緒。
抒情主人公是生活的積極觀察者和評論者,他愛好自由,歌頌革命,精力充沛,感情強烈,體現了拜倫思想的積極的一面。
長詩內容豐富,以強烈的浪漫主義抒情見長。
此后,拜倫又寫了《異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和《海盜》(1814)等 6部長篇敘事詩,總稱為“東方敘事詩”。
作品以東歐、西亞一帶為背景,充滿異國浪漫情調。
詩歌中還塑造了一系列高標獨舉、孤行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
他們是海盜、異教徒、造反者、無家可歸者等,都具有出眾的才華、堅強的意志、反叛的熱情,敢于蔑視傳統秩序和專制暴政,但是他們的反抗總是和孤獨、憂郁結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獨立,離群索居,并以悲劇而告終。
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盜》中的康拉德。
這一類形象被稱作“拜倫式英雄”。
1816年夏天,拜倫的妻子提出分居的要求,上流社會借此毀謗和攻擊,拜倫憤然移居瑞士。
這一時期寫的詩劇《曼弗雷德》(1817),其實反映了詩人心中的苦悶。
詩歌中住在阿爾卑斯山深處一位神秘的人物,因為犯了道德上的大罪,導致最愛的人的死亡,現在只求速死。
主人公對革命后的現實失望,卻又不愿意走向人民,表達了法國大革命之后知識分子拒絕和現實妥協,卻又孤獨、絕望的情緒,究其實質,還是拜倫式的英雄。
詩中除了少數人物以外,還有代表大自然各種力量的精靈,以及命運之神等,帶有浪漫和神秘的色彩。
長詩《錫隆的囚徒》敘述的是16世紀為捍衛瑞士獨立而被囚禁在錫隆堡達6年之久的共和主義者和自由思想家博尼瓦爾。
和“拜倫式英雄”不同,博尼瓦爾反對專制暴政,和人民共命運,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詩歌贊揚了英雄堅貞不屈的精神,抨擊了專制暴政的殘酷。
拜倫一生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斗爭,而且努力創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歷史進步意義和藝術價值,他未完成的長篇詩體小說《堂璜》,是一部氣勢宏偉,意境開闊,見解高超,藝術卓越的敘事長詩,在英國以至歐洲的文學史上都是罕見的。
拜倫從學生時代開始寫詩,第2部詩集《閑暇的時刻》(1807)出版后受到《愛丁堡評論》的攻擊,詩人乃答之以《英國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1809)一詩,初次顯露了他卓越的才華和諷刺的鋒芒。
1812年發表的《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第
【第1句】:2章)是他的成名作。
1816年,拜倫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會的排斥,憤而移居意大利。
在意大利,他寫了《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的第
【第3句】:4兩章(18
【第16句】:1818年)。
這部抒情敘事長詩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拜倫還寫了一系列長篇敘事詩,如《異教徒》(1813)、《海盜》(1814)和7部詩劇,如《曼弗雷德》(1817)、《該隱》(1821),以及許多抒情詩和諷刺詩,如《審判的幻景》(1822)。
1823年初,希臘抗土斗爭高漲,拜倫放下正在寫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臘,參加希臘志士爭取自由、獨立的武裝斗爭,1824年4月19日死于希臘軍中。
他的詩歌在歐洲和中國都有很大的影響。
讀完西游記的感受
西游記讀后感 讀了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為讀者講述了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取得了真經的故事。
正是這離奇的故事情節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致使此書成為了我國古代的之一。
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誠心向佛、頑固執著,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克星,-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心地善良、安于天命。
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也許作者善于刻畫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處。
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孫悟空,因為他神通廣大、技藝高超,一路保護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經,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
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以及他敢于和強大勢力做斗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理了八十一個磨難有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
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
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
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
因為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后。
西游記的讀后感 以孫悟空和、保護唐僧去為線索,一路上跟妖魔和險惡的自然環境作斗爭,經歷了,終于取得真經的故事。
讀過《西游記》后,使我受益匪淺。
它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想要辦成一件大事,必須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成功。
我們知道神通廣大的齊天大圣孫悟空,不僅會七十二般變化,還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夠分辨人妖,所以,孫悟空善于降妖捉怪,斬邪除魔,為西天取經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如果沒有誠信憨厚,善長水性的沙和尚助陣,孫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那么順利了。
豬八戒力大無比是孫悟空捉妖的好幫手,唐僧雖不懂人情世故,但他始終以慈悲為懷,感動了蒼天,最終歷經千辛萬苦,帶領徒弟們,終于取得了真經。
我們還要學習孫悟空那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積極樂觀的斗爭精神。
雖然我們沒有孫悟空那般神通,但是我們也要學習他善于分辨真假善惡,不要被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所迷惑。
只有擦亮眼睛,明辯是非,才能撕破一切偽裝的畫皮。
讀過《西游記》使我領悟到辦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絕非易事。
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經歷了眾多的險難,并非全是玄虛離奇。
就拿我們的學習來說吧,我們經歷的每一天又何嘗沒有困難呢
我們小學畢業升初中,初中畢業升高中,高中畢業考大學,又何嘗僅九九八十一難呢
戰勝困難的過程,就孕育著成功。
這就是我讀《西游記》從中得到的啟示吧
誰知道安徒生童話“打火匣”的簡介
讀罷紅樓,我體會到寶黛之間相濡以沫的愛情;讀罷紅樓,我體會到了封建制度的殘忍:讀罷紅樓,我體會到了生活在新時代的幸福
二分之一教主全文+番外txt百度云
我有~用百度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保存,永久有效^_^提取碼,鏈接:(給我點贊哦,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