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表示退休的詞語有哪些
正式的叫法是“致仕”。
《尚書大傳.略說》:“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鄉(xiāng)里。
” 古代沒有“一刀切”的退休制度,官員退休需要自己請辭,皇帝還要假意挽留,最終才實現將官職交還皇帝,稱作“以禮致仕”。
“致仕”,即“交還官職”。
由于退休需要自己先申請,于是就有了很多說法,如:請致、致事、致政、休致、告歸、告奉養(yǎng)、告病歸等。
談談學習看腐敗現象的感想
A今天, 北京的天氣真是好,好在一片藍天驕陽,與此襯托節(jié)日盛典相得益彰。
那個官員真是多,多得連退休已久的也要占著主席臺的一席之地;這是其中之一的不解。
看了武器裝備、軍人布陣,心中沒有一點的欣喜,看來我是沒有了爭斗之心,對于耀武揚威的行為無動于衷,只是希望中國以后不需‘動刀槍’,世界和平。
對于,毛澤東思想排在前方花車的敬重,心中激動,還有小平同志你好;所謂蓋棺論定,對于這兩位領導人是應該永遠尊敬的。
隊伍太整齊了,唯有少先隊員方陣略有彎曲,看得我心里舒服,這才是自然的快樂;可愛的少年們。
太多的美女了,簡直是不相信有這么多如此完美的人體出現在同一場地,深深地為中國人種自豪和欣喜。
現場解說的主持人太有才,聲情并茂,絕不冷場,假如給十分滿分,他們有三分功勞;為國人愈來愈好的口才而高興。
唯有接近尾聲時,主持人大概念了5分鐘都沒有念完的出席名單,感到一絲的憂心---國家要養(yǎng)許多人,花許多的錢,會不會影響我退休后的那份養(yǎng)老金,嗨,一個自私的真實的人,就是不會好好地看出熱鬧,慚愧。
B 軍旗飄飄,軍歌嘹亮;馬達轟鳴,鐵流滾滾。
多么整齊的步伐,多么威風的軍容,多么嚴明的紀律,多么堅強的意志
在解放軍建軍七十七周年紀念日,駐港部隊官兵在石崗軍營舉行的公開盛大閱兵儀式,吸引了全社會的目光,更是帶給約三萬現場市民全新的體驗和強烈的震撼。
隨著軍旗護衛(wèi)方隊、九個徒步方隊、兩個裝甲方隊和三個空中直升機編隊組成的受閱隊伍,相繼亮相,接受司令員王繼堂中將的檢閱,其一流的精神風貌、一流的作風紀律、一流的訓練質量,都淋漓盡致地展示在全港面前。
喜看閱兵式,市民無不交口稱贊,對擁有這樣一支威武、文明、勝利之師,倍感驕傲和自豪,對香港的穩(wěn)定繁榮更添信心;咸稱通過觀賞閱兵儀式,增加了對解放軍的了解和對國家的認識,加深了愛國之情,增強了國家主權觀念。
眾所周知,軍隊是國家主權的象征和保障。
在世界各國,閱兵儀式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是一項非常嚴肅和重大的活動,其主要意義在于彰顯國家主權、突出國防實力,展示政府維護國家和地區(qū)安全的力量和決心。
在中國,除了舉行過十三次舉世矚目的國慶閱兵外,一般閱兵活動是建軍節(jié)在軍營內舉行。
此次駐港部隊在軍營公開舉行‘八一’閱兵,在香港特區(qū)和全國范圍都是第一次,對于回歸已經七年的香港來說,更是具有特殊意義。
應該承認,由于種種歷史的原因,在香港,所謂國家觀念和主權意識等,在人們心中一直都是比較淡薄的。
對沒有國家主權完整和安全,就沒有民眾安居樂業(yè)這樣的基本道理,人們都不甚了然,甚至連‘愛國愛港’,都曾經成為一些人嘲笑的對象。
在這種心態(tài)下,當然對主權象征的解放軍,就長期存有偏見、疑慮和抗拒了;在這種認知下,對認識和落實‘一國兩制’,對執(zhí)行基本法,當然帶來種種不利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有識之士早就大聲疾呼,香港亟待加強國民教育。
毫無疑問,閱兵式就是很好的一種國民教育方式。
從此次閱兵式后各方的良好反應來看,昨天的閱兵式是相當成功的,相信還會給本港帶來更加深遠的影響,不僅讓市見證了駐港部隊七年來的光輝足跡,展示了駐港部隊‘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昂然形象,加深了市民對軍隊的認識和信任;而且也有利于增強市民的國家觀念,強化主權意識,從而有利于更好地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維護香港的長期繁榮穩(wěn)定。
七年前,在香港這顆東方明珠上首次飄揚起‘八一’軍旗,歷經百年滄桑的香港有了象征和體現國家主權的軍隊,香港社會的繁榮穩(wěn)定有了堅強可靠的保證;七年來,駐港部隊以其過硬軍事素質、精良武器裝備、嚴明作風紀律和高昂士氣,嚴格依法履行防務,在市民心目中建立起良好形象,筑起安全屏障,充分證明鄧小平當年堅持駐軍香港,的確是高瞻遠矚
c國慶大典,展現出一個軍隊的軍威、一個國家的國威和一個民族的浩然正氣。
共和國走過六十個春秋,追憶烽火歲月。
我們有過苦難,我們經歷過磨礪,我們有過苦澀的追求,我們都挺過了,我們都走過了,祖國的脊梁堅強了;我們有過夢想,我們有過豪情壯志,我們也有過無數快樂和喜悅,我們都擁有過,我們都經歷了。
我們?yōu)橛幸粋€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民族而自豪,我們?yōu)樽鎳幸粋€堅強的脊梁而驕傲。
有人說,一個人如果沒有脊梁,就不會站立行走;一個國家如果失去了脊梁,則只能屈服在別人的腳下,匍匐爬行。
是的,有了堅強脊梁的國家,才會有克服困難、自強不息的動力,才會有不被任何困難所嚇倒的勇氣。
過去的這一年走過的日月,是祖國經受磨礪的日子。
雪災、4·28撞車事故、
【第5句】:12汶川大地震……一次次天災人禍似乎接踵而來,祖國在忍受著痛苦,也在為那些離去的兒女們流淚、心痛。
可祖國依然挺立著,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名字的中國依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祖國依然堅強著,一個具有中華民族的信念和精神、勇往直前的祖國比任何時候都堅強。
災害災難,可以移山填海,堵塞河流,可以摧毀我們美好的家園,可以讓我們失去善良的家親。
但是,動搖不了兒女們的意志,壓不垮我們祖國的脊梁。
脊梁看似平常,但它卻是支點。
它不僅是一個人站立的支點,也是一個民族雄起的支點,更是一個國家昂首前進的支點。
脊梁有時看不見,但卻能感受的到,它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取的精神和力量。
只要有了不屈脊梁的人民在,只要有了堅強的祖國脊梁在,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我們奮進的動力和勇氣。
有人說,多災興邦。
每一次災難,會讓我們每一個人變得更加成熟,會讓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堅強,我們?yōu)橛幸粋€不甘屈服、永遠堅強的祖國而自豪。
是的,有了堅強脊梁的祖國,人民才能享受幸福,揚眉吐氣,才能擔負起世界和平的責任,為人類文明譜寫輝煌的篇章。
過去這一年走過的日子,雖有苦澀,但也有歡喜。
29屆奧運會在中華大地上舉辦。
這是人類一次最偉大的聚會,也是中國人百年夢想,讓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了中國。
半個多世紀之前還被罵作“東亞病夫”中國人,而今已邁步跨入體育大國的行列,證明了我們有能力舉辦奧運史上最好的體育盛會。
奧運期間,中華兒女抱著對奧運精神的尊重、崇尚與204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運動員、世界友人手拉手、心連心在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大地上共同發(fā)揚壯大了奧運精神,譜寫了“新奧運”的美妙篇章
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成功,讓世界人民看到了一個歷盡磨難而又奮發(fā)自強的民族經過改革開放,已邁步跨進了一個追求科學、和諧、進步、和平的現代文明的國家。
過去的這一年走過的日子,雖有悲傷,但也有驚喜。
從災難里走出的民族是希望的民族,經受過挫折磨礪的國家必將是奮起的國家。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祖國在偉大建設實踐進程中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也讓我們信心百增,看到了組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日趨增強。
中華民族和中國的脊梁已不是彎曲的,而是頂天立地,驕傲地挺立著堅強的脊梁。
當時間的腳步跨入2009年,祖國六十年的歷程是永遠聳立在我們心中的豐碑,是激勵我們永遠前進的火炬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這雄壯的國歌,不正唱出了我們偉大祖國堅強不屈的脊梁嗎
讓我們以航天精神為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去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文言文中表示“代理官職”的字有哪些
、表授做官詞語 1.辟:官署征聘,向薦舉,任.①《晉書·謝安傳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棄疾傳》:辟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留守葉衡雅重. 2.除:任命,授職(般指免舊職授予新職). ①李密《陳情表》:尋蒙恩,除臣冼馬.②文祥《指南錄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③《南史·虞愿傳》:除太丞,尚書祠部郎,通直散騎侍郎. 3.察:考察予推薦、選舉.《三志·吳主傳》:郡察孝廉,州舉茂才. 4.薦:由政府向央推薦品行端,任官職. ①《宋史·侯傳》:韓琦鎮(zhèn)安,薦知涇陽縣.②《漢書·平帝紀》:諸藏及內惡未發(fā)薦舉者.③《譚嗣同》:公士徐公致薦,征. 5.舉:由政府向央推薦品行端,任官職. ①《左傳·宣三十》:舉失德,賞失勞.②《文選·陳情表》:刺史臣榮舉臣秀才.③范曄《漢書·張衡傳》:永元,舉孝廉行,連辟公府.④《左傳?襄公三》:舉其偏,黨. 6.授:授予官職.①《漢書·翟進傳》:遣使者持黃金印,赫發(fā)繼,朱輪車,即軍拜授.②《宋史·辛棄疾傳》:召見,嘉納,授承務郎、平節(jié)度掌書記. 7.選:通推薦或科舉選拔任官職. 《史記·李軍列傳》:李陵既壯,選建章監(jiān),監(jiān)諸騎. 8.起:重新啟用,任官職. ①《元史·賈魯傳》:魯居喪服闋,起太醫(yī)院都事.②《戰(zhàn)策》:起樗于. 9.復:恢復原職務.順帝初,再轉復太史令.《漢書·張衡傳》 10.征:由朝廷征聘社知名士充任官職.征召,特指君招臣. ①《漢書·王渙列傳》:歲余,征拜侍御史.②范曄《漢書·張衡傳》:安帝雅聞衡善術,公車特征拜郎.③梁啟超《譚嗣同傳》:君士徐公致靖薦,征. 11.仕:做官.《論語·張》:優(yōu)則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職.《孔雀東南飛》:汝家,仕宦于臺閣. 13.仕進:進身官.《晉書·許邁傳》:邁少恬靜,慕仕進. 14.任:擔負、擔任.《史記?蒙恬傳》:恬任外事,毅內謀. 二、表調、補任詞語. 1.改:改任官職.《宋史·范仲淹傳》:(范仲淹)改集慶軍節(jié)度推官,始姓,更其名. 2.調、徙、轉:調官職(特定語境表示升職或降職). ①《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調隴西都尉.②《史記·淮陰侯列傳》:徙齊王信楚王.③范曄《漢書·張衡傳》:衡慕世,所居官輒積徙.④《史記·高祖本紀》:徙韓王信太原.⑤《隋史·徐文寶傳》:文寶處平允,考績連,轉理.⑥《宋史·理宗紀》:程元、李士六百十三補轉官資差. ⑦《張衡傳》:再轉,復太史令. 3.遷:調改派.般情況,轉遷遷調表示調職;右遷遷除表示升職;左遷遷謫表示削職降等. 范曄《漢書·張衡傳》:公車特征拜郎,再遷太史令. 韋遷蜀,世傳呂覽.《史記·太史公自序》 4.累遷:表示調.范曄《漢書·趙咨傳》:累遷敦煌太守. 5.放:京官調任官.梁啟超《譚嗣同》:既胡即放寧夏知府. 6.: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范曄《漢書·張衡傳》:永初,河間相. 7.補:補任空缺官職. ①《漢書·蕭望傳》:遷補太守卒史,舉賢良司農丞.②《漢書·蕭望傳》:選博士諫夫通政事者補郡守相,望平原太守.③《漢書·王尊傳》: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 8.蔭補:靠先業(yè)績補缺做某官. ①《新唐書?李德裕傳》:蔭補校書郎.②《梅圣俞詩集序》:予友梅圣俞,少蔭補吏,累舉進士. 三、表升官、加封詞語. 1.拜:按定禮節(jié)授予(任命)官職,般用于升任高官. ①《三志·蜀書·諸葛亮傳》:拜亮丞相.②《史記·廉頗藺相列傳》:相功,拜卿.③《史記·淮陰列傳》:至拜,乃韓信,軍皆驚.④《指南錄序》:于辭相印拜. 2.晉、進:晉升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語加官晉爵. 3.加:加封,即原官銜增加某種榮銜,般享受些特權. 《宋史·辛棄疾傳》:平劇盜賴文政功,加秘閣修撰. 4.超遷:越級升遷. ①《史記·屈原賈列傳》:孝文帝說,超遷.歲至太夫.②《史記·張釋馮唐列傳》:今陛嗇夫口辯超遷,臣恐隨風靡靡,爭口辯其實. 5.擢:原官職提拔官職. ①《南史·何遠傳》:武帝聞其能,擢宣城太守.②《戰(zhàn)策·燕策》:先王舉,擢乎賓客,立乎群臣. 6.超擢:破格提拔.梁啟超《譚嗣同》:奏稱旨,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 7.陟:提升官職.諸葛亮《師表》:陟罰臧否,宜異同. 8.升:提升.梁啟超《譚嗣同》:旋升寧夏道. 9.拔:提升沒官職.①《漢書·趙充傳》:拔軍.②《文選·陳情表》: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 10.提:提拔.《北史?魏收傳》:提獎輩,名行先. 四、表貶官、免官詞語. 1.貶:①降低官職,降級.②降職并外放.①《三志·諸葛亮傳》:請自貶三等,督厥咎.②《新唐書·柳宗元傳》:貶邵州剌史,半道,貶永州司馬.③《舊唐書·劉禹錫傳》:貶連州刺史. 2.竄:放逐、貶官.韓愈《進解》:暫御使,遂竄南夷. 3.放:般指由京官改任官.梁啟超《譚嗣同傳》:既胡即放寧夏道. 4.謫:降職,封建代高級官吏降職并調邊遠做官.范仲淹《岳陽樓記》:滕京謫守巴陵郡. 5.左遷:降職貶官,特指貶官外.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師序》:洞庭,湘江,非罪左遷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轉:降職.《新唐書·裴延齡傳》: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 (張)滂等官. 7.:離京城外調,般指貶官(與入相,古般入京任官榮),指平調.①《晉書卷二十八》:韋仁約彈右仆射褚遂良同州刺史.②《漢書·張衡傳》:永初,何間相.③《晉書卷二十八》:遷侍,征虜軍. 8.宰:京官外放任官.《漢書·明帝紀》:郎官應列宿,宰百,非其,則民受其殃. 9.黜、絀:廢掉官職.①《語·晉語》:(晉獻)公黜太申,立奚齊. ②《司馬遷〈屈原列傳〉》:屈平既絀.③高啟《書博雞者事》:臺臣慚,追受其牒,復守官黜臧使者. 10.免:罷免官職.《史記·呂本紀》:王陵遂病免歸. 11.奪:削,罷免.高啟《書博雞者事》: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 五、表辭官詞語. 1.告:官員辭職.蔡邕《陳太丘碑文》: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 2.解官:辭官職.《宋史·包拯傳》:監(jiān)州稅,父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yǎng). 3.請: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yǎng).《左傳·襄公三》:祁奚請,晉侯問嗣焉. 4.乞身:古認官吏做官委身事君,稱請求退職乞身.《漢書·李通傳》:略定,通思欲避榮寵,病書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①《漢書·王龔傳》:龔位五,病乞骸骨.②《張衡傳》:視事三,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6.移病:書稱病,居官者請求退職委婉語.《漢書·疏廣傳》:即父俱移病,滿三月賜告. 7.謝病:托病引退或謝絕賓客.《戰(zhàn)策·秦策三》:應候謝病,請歸相印. 8.致仕:交官職,即退休.《新唐書·白居易傳》:刑部尚書致仕. 六、表兼職、代理詞語. 1.假:臨、代理.①《史記·項羽本紀》:乃相與共立羽假軍.②《漢書·蘇武傳》:武與副郎張勝及假吏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俱. 2.兼:兼任,同監(jiān)管.①《宋史·李綱傳》:積官至監(jiān)察御史,兼權殿侍御史.②《舊五代史·甘荷余傳》:未幾,移鎮(zhèn)青州,加兼書令. 3.領:兼任(較低級官職).①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王晞尚書,領行營節(jié)度使,寓軍鄶州.②《南史·虞愿傳》:遷書郎,領東觀祭酒. 4.判:高位兼任低職或京官任官.《宋史·韓琦傳》:除鎮(zhèn)安武勝軍節(jié)度使、司徒兼侍,判相州. 5.權:暫代理官職.①胡仔《苕溪漁隱叢》:韓愈吏部權京兆.②《宋史·李綱傳》:積官至監(jiān)察御史,兼權殿侍御史.③《孝宗皇帝第書》:京官權知,三易. 6.攝:暫代官職.《新唐書·杜晦傳》:俄檢校侍,攝吏部尚書. 7.署:暫任、代理官職.《三志·諸葛亮傳》:亮軍師軍,署左軍府事. 8.守:代理官職.《三志·王修傳》:初平,北海孔融召主簿,守高密令. 9.行:代理官職.①《三志·武帝紀》:太祖行奮武軍.②《瀧岡阡表》:觀文殿士特進行兵部尚書. 七、與官員任職相關詞語. 1.知:主持.①《宋史·黃庭堅傳》:知舒州.②《左傳?襄公二十六》:產其知政矣. 2.典:主持;主管.《書·堯典》:命汝典樂.《三志·吳儀傳》:專典機密. 3.主:主持,掌管.①《世說新語·政事》:劫賊殺財主,主者捕.②苞《獄雜記》:主縛者亦,何欲,縛既先折筋骨. 4.視事:官吏職始工作;任.范曄《漢書·張衡傳》:視事三,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5.車:新官任 衡車,治威嚴,整度,陰知奸黨名姓,收禽,肅,稱政理.《漢書·張衡傳》 6.坐:犯……罪或錯誤.《漢書》:群臣坐陷王于惡道,皆誅死者二百余. 7.封:指帝王爵位或土賜給臣.《新唐書·魏微傳》:拜諫議夫,封巨鹿縣男. 8.秩滿:官吏任期屆滿.前所居官,未嘗至秩滿,裁朞月,便自求解退.《南史·虞寄傳》其秩滿,解尹,加散騎侍,軍、尚書竝故.《陳書·袁樞傳》 9.行部:巡行部屬(漢制,刺史于八月巡視部署,考察刑政,稱行部.)漢,郭伋字細侯,茂陵,并州守.素結恩德.行部至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