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傳統糕點制作
點心雖然不是廣東人發明,但把點心發揚光大的必定是廣東人,更把它傳遍世界各地。
“點心”這個詞語,原意是 餓時略為進食,后來演變為“略進食物”的意思。
早於二千五百年前的楚辭中已有記載,從一些詩歌或歷代生活紀錄中得知,今日的點心,大部份是古時的小吃漸漸演變,不斷改進而來;不過當時所用的名稱并不是現代人所熟悉的一套。
點心的蓬勃時期則於本世紀廿年代初才真正開始,原因是當時“滿清”后人不用工作,無事可做之馀終日流連飲食場所,以致酒樓茶室數目激增,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各大茶室及酒樓均各自推出不同點心、糕點,令本來已是種類繁多的點心、糕點更見多變。
那時坊間更出現有“標準點心餡料分配”說法,就以“蝦餃”為例,標準的餡料應是“八成生蝦肉,兩成熟蝦肉,配合兩成半肥豬肉粒,兩成半荀絲”」,配以薄皮包裹,當然還要“即蒸即食”才能稱得上是上品。
另一款大路點心“山竹牛肉”,則要用“一斤碎牛肉配二兩碎肥豬肉,加入陳皮絲、生姜茸、胡椒粉,荸薺粉”,搓成牛肉球來做,要蒸熟時無汁、陳皮味濃又爽口才為佳品。
不過現代人甚麼都要吃好的,材料更要看得到,所以蝦餃早已改用原只鮮蝦,再不切碎。
“點心”由來 相傳東晉時期一大將軍,見到戰士們日夜血戰沙場,英勇殺敵,屢建戰功,甚為感動,隨即傳令烘制民間喜愛的美味糕餅,派人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點點心意”。
自此以后,“點心”的名字便傳開了,并一直延用至今。
考證“點心” 清顧張思的《土風錄》卷六,“點心”條下云:小食曰點心,見《吳曾漫錄》。
唐鄭傪為江淮留后,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謂其弟曰“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
”由文中可知點心古時亦指晨饌。
同書又引周輝《北轅錄》云:“洗漱冠柿畢,點心已至。
”后文說明點心為饅頭、餛飩、包子等,在唐朝已有此名了。
而茶食一名,據《土風錄》云:“干點心曰茶食,見宇文懋《昭金志》:‘婿先期拜門,以酒撰往,酒三行,進大軟脂小軟脂,如中國寒具,又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
’” 從文獻上看來,點心與茶食兩者原有區別,性質也就不同,但是后來早已混同了。
南北“點心” 據我的考察,北方的點心歷史古,南方的歷史新,古者可能還有唐宋遺制,新的只是明朝中葉吧。
點心鋪招牌上有常用的兩句話,我想借來用在這里,似乎也還適當,北方可以稱為“官禮茶食”,南方則是“嘉湖細點”。
古代糕點如何制作
碧粳粥、糖蒸酥酪、桂花糖蒸栗粉糕、如意糕、合歡湯、吉祥果、珍珠翡翠湯圓、蓮葉羹、梅花香餅、香薷飲、玫瑰酥、七巧點心、花開富貴翡翠芹香蝦餃皇 、招積鮑魚盞、水晶冬瓜餃糕點很多我舉兩個制作方法的例子 水晶的特色:此糕味道鮮美,清涼爽口。
水晶的制作材料:主料:300克 輔料:25克, 調料:500克 水晶的做法:
【第1句】:將大米淘洗干凈、洗凈,切成細粒。
【第2句】:將大米、加入水,磨成細漿。
【第3句】:將鍋內倒入水燒沸,放入,攪拌均勻,煮熟后倒入木制模子內,晾涼收干,淋少許水,以免硬皮。
【第4句】:將糖放入碗內,倒入水化開,備用。
【第5句】:將涼糕切成薄片,放入碗內,倒入糖水,即可食用。
的特色:補腦潤發,甜香鮮嫩。
的制作材料:主料:150克 輔料:糯米50克,鴿蛋200克, 調料:50克 的做法:
【第1句】: 用開水泡片刻撈出,用油炸脆;
【第2句】: 用溫水泡好糯米,粉碎成泥狀,倒入碗中;
【第3句】: 干凈員放入清水1000毫升,燒開后加白糖和攪拌好的,攪成稀糊狀;
【第4句】: 分10個小碗,或裝在一個罐子內;
【第5句】: 碗盛清水打入鴿蛋,另燒開一鍋水,推起漩渦后離開;
【第6句】: 將鴿蛋輕輕滑入鍋中,放上,減小火力不使大開,慢慢浸熟后撈在盛的小碗內即可。
原料配方
【第6句】:1公斤 白糖
【第2句】:4公斤 黃油3公斤 雞蛋2公斤 蘇打20克 輔料:, 和面→制作成型→烘烤 制作方法 (1)和面:。
首先把面攤開,把雞蛋和糖放入拌勻再加油,拌勻后再和面,和好即可。
在和面中注意兩點:①放料要按順序;②和面要快,不宜時間過長,時間長了面容易出現“走油”的現象,影響質量。
(2)制作成型:把面搟開約0.7厘米厚,用圓模子刻成型,面上粘一半。
古代人怎樣做蛋糕
中國古代糕點的方法有多種,主、油煎、、烘烤等四種.蒸,即用蒸籠,如饅頭、包子、年糕等;油煎,用平底鍋加油,如各種煎餅類;油炸,面粉、米粉加水揉和,均可油炸,如油條,麻團之類;烘烤,用吊鍋烘烤。
各式精細點心,如月餅之類均用吊鍋烘烤。
古代糕點的名字
當然是蒸的和油炸的啊,而且,古時候也是有烤爐的,不然的話像烤鴨這種名菜也做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