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皇后是誰
動物園一,秦嶺概念太離西安近的開發的很多,南線翠華山 國家AAAA)位于西安城南20公里處秦嶺北麓,山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奇峰異洞,溪水淙淙。
山崩分布面積
【第5句】:2平方公里,是我國地質史上最完整的規模最大的展覽地。
于2002年開發的新景區翳芳湲,景區內原始質樸,自然生態良好,水質清純,流水潺湲。
乘車路線 :西安市大南門外體育路、長安路、韋曲沿途均可乘西安至翠華山旅游專線車。
興教寺:位于西安市南20余公里,建于公元669年,因唐肅宗李享題塔額“興教”二字而得名。
唐代高僧玄奘與弟子窺基、園測安葬于此,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一。
乘車路線:乘57路市區公交線路車可抵達,或(南門起點)乘215路、219路車抵長安縣轉車可抵達。
香積寺:位于長安縣郭杜鄉香積寺村,距西安城約
【第17句】:6公里,建于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是凈土宗二世祖善導法師的衣缽第子懷惲為祭祀善導而營建的。
被國內外人士公認為漢傳佛教凈土宗祖庭。
乘車路線:西安市體育館乘西安—韋曲中巴下車后轉至。
豐德寺與凈業寺;位于西安城南30公里的灃峪口,是中國佛教律宗祖庭。
乘車路線:吉祥村乘西安—豐??谙萝嚰吹饺A嚴寺:位于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塬畔,建于公元803年,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發祥地,該寺在國內外頗有影響,信徒朝圣絡繹不絕。
嘉午臺:隋唐時就為佛教勝地。
群山連綿,景異石奇,林木茂盛,流水潺潺,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清代著名文人高鶴年都在此游覽居住。
乘車路線:大南門外車站乘西安——胡留中巴車,下車后胡留——白道峪南五臺:位于秦嶺北麓中段的西安市長安區五臺鄉境內,距市區25公里,因山上有觀音、文殊、清涼、靈應、舍身五臺(山峰)而得名,是我國佛教圣地之一,景區內重巒疊嶂,古木參天,廟宇莊嚴,藝術精巧。
乘車路線:南門外汽車站或南稍門什字西乘往終南山的旅游專線車。
太興山:位于西安市長安區庫峪十里廟,供奉真武大帝,為道教的洞天福地,山頂巖石上矗立了一近千年的太興鐵廟,使太興山的超凡與神秘帶給人們以無限的遐想。
乘車路線:大南門外車站乘西安—庫峪中巴車,下車換乘至十里廟青華山:海拔1678米,形若蓮花臥佛,自古以“清秀華美”而得其名,山上有寺廟12處,古為達官貴人郊游進香之地。
乘車路線:南關汽車站乘到灃峪方向青華村下車向南一里草堂寺:位于西安市戶縣東南的圭峰山北麓,唐代中葉,名僧宗密主持修葺了這個寺院,這里的獨特景色“草堂煙霧”成為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
乘車路線:在西安汽車站(水司)乘西安至戶縣汽車轉至。
重陽宮:位于戶縣城西10公里的祖庵鎮,是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修道和葬骨之地,是我國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歷來享有“全真圣地”之盛名。
乘車路線:西安市汽車站(水司)乘西安至戶縣汽車抵達阿姑泉牡丹苑:位于戶縣城南十公里的終南山北麓,占地三百余畝,以牡丹品種多,種植面積大而著稱,苑內還有隨時令而開的各色花卉,是集花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休閑度假、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山林公園。
乘車路線:朱雀門汽車站或豐慶路汽車站乘坐西安—戶縣班車,戶縣南關汽車站換乘戶縣至牡丹苑班車東韓農民畫莊:位于西安市戶縣,交通便利。
素以繪畫享譽海內外,優秀的農民畫作品,精致的民間工藝品,被受海內外人士的青睞。
乘車路線:朱雀門汽車站或豐慶路汽車站乘坐西安—戶縣班車,畫莊位于縣城北部。
陜西太平森林公園:戶縣太平峪內,據西安市區30公里。
這里有我國最大的瀑布群,共有大小瀑布12處,瀑布最大落差百余米,景區峭壁林立、峰巒疊嶂、溝谷連綿、多瀑布、急流、險灘,被游人稱為“北方的九寨溝”。
乘車路線:游客可與公園接待站聯系,接待站設在戶縣林業局樓下,也可在戶縣三球儀車站乘戶縣——煤場班車前往。
朱雀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戶縣南部,秦嶺北坡中段,地處萬頃森林腹地,總面積2621公頃,有五大景區105個景點,以冰河翠之雄、龍潭子之奇、奇秀峰之險、蘆花河之秀、秦嶺梁之幽各顯特色,夏季最高溫度27℃。
乘車路線:由西安朱雀門或水司汽車站、乘車到戶縣朱雀森林公園接待站(人民路什字100米)乘車去公園。
西安附近的山,不要太有名氣的山,一天路程吧,
1 .山:位于藍田縣城東南10公里,距西安市區60公里。
古代之一“擔土”里的葬母于此,因而得名。
2 .黑河森林公園:位于黑河源頭,秦嶺北坡中部,太白山主峰東南坡,據西安市區80公里,橫貫其中,林間道路四通八達。
公園總面積49
【第41句】:2公頃,森林覆蓋率95%。
共分三大景區,100多個景點,這里既有黑河源頭綺麗壯觀的勝景,又有太白山南坡眾多的湖泊。
乘車路線:豐慶路汽車站乘車經周至,沿在61公里處管理處下車。
樓觀臺旅游風景區:位于西安市周至縣東南15公里,在我國上稱為“仙都”、“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等。
乘車路線:(水司)乘車至周至縣城,再轉乘301路公交車至
【第3句】: 翠華山 :(國家AAAA景區)位于西安城南20公里處秦嶺北麓,山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奇峰異洞,溪水淙淙。
山崩分布面積
【第5句】:2平方公里,是我國地質史上最完整的規模最大的展覽地。
于2002年開發的新景區翳芳湲,景區內原始質樸,自然生態良好,水質清純,流水潺湲。
乘車路線 :西安市大南門外體育路、長安路、韋曲沿途均可乘西安至翠華山旅游專線車。
【第4句】: 南五臺:位于秦嶺北麓中段的西安市長安區五臺鄉境內,距市區25公里,因山上有觀音、文殊、清涼、靈應、舍身五臺(山峰)而得名,是我國佛教圣地之一,景區內重巒疊嶂,古木參天,廟宇莊嚴,藝術精巧。
乘車路線:南門外汽車站或南稍門什字西乘往終南山的旅游專線車。
【第5句】: 太興山:位于西安市長安區庫峪十里廟,供奉,為的洞天福地,山頂巖石上矗立了一近千年的太興鐵廟,使太興山的超凡與神秘帶給人們以無限的遐想。
乘車路線:大南門外車站乘西安—庫峪中巴車,下車換乘至十里廟
【第6句】: 青華山:海拔1678米,形若蓮花臥佛,自古以“清秀華美”而得其名,山上有寺廟12處,古為達官貴人郊游進香之地。
乘車路線:南關汽車站乘到灃峪方向青華村下車向南一里
【第7句】: 草堂寺:位于西安市戶縣東南的圭峰山北麓,唐代中葉,名僧宗密主持修葺了這個寺院,這里的獨特景色“”成為著名的“”之一。
乘車路線:在西安汽車站(水司)乘西安至戶縣汽車轉至。
¤這周圍垂釣燒烤園特多,且離豐峪口及太平峪比較近¤
【第8句】: :戶縣太平峪內,據西安市區30公里。
這里有我國最大的瀑布群,共有大小瀑布12處,瀑布最大落差百余米,景區峭壁林立、峰巒疊嶂、溝谷連綿、多瀑布、急流、險灘,被游人稱為“北方的九寨溝”。
乘車路線:游客可與公園接待站聯系,接待站設在戶縣林業局樓下,也可在戶縣三球儀車站乘戶縣——煤場班車前往。
【第9句】: 朱雀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戶縣南部,秦嶺北坡中段,地處萬頃森林腹地,總面積2621公頃,有五大景區105個景點,以冰河翠之雄、龍潭子之奇、奇秀峰之險、蘆花河之秀、秦嶺梁之幽各顯特色,夏季最高溫度27℃。
乘車路線:由西安朱雀門或水司汽車站、乘車到戶縣朱雀森林公園接待站(人民路什字100米)乘車去公園。
祝你玩得愉快
大嶺山森林公園的四個入口分別在哪里
從哪里去更好玩
大嶺山森林公園位于東莞市南部,珠江口的東北部,正處于珠江三角洲開發區的中心地帶。
北鄰厚街,與莞城相對,南接虎門、長安,與深圳相望。
公園內山塘、水庫較多,面積較大的有中部的懷德水庫和大溪水庫,東部的大瀝水庫,在場部和石洞工區還有石碑頭、大板兩座小型水庫。
【第1句】:廟宇觀音古廟位于石洞溪邊東南,石洞湖東北山上,據說過去香火甚盛,每逢廟會,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1994年,此廟重建,供奉觀音菩薩。
廟內有觀音圣泉,水質潔凈,泉水清甜,十分可口。
另外還有八仙廟,在石洞溪西南面。
大嶺山森林公園是市政府打造生態綠城的市屬重點工程,總占地74平方公里,橫跨虎門、厚街、長安、大嶺山四鎮和大嶺山林場。
大嶺山鎮入口廣場的建設工程占地面積1
【第11句】:8畝,周邊控制面積3
【第16句】:85畝,涉及我鎮山林面積3萬多畝,包括大嶺、水朗、大片美、百花洞、大環等多個村委會以及大水瀝、長湖、大王嶺、金雞咀和老虎巖等5個水庫。
公園內建有石洞景區、蓮花山自然保護區、花燈盞——雞公仔游覽區、馬山廟游覽區、白石景區、燈芯塘景區等六個主要景區。
公園最高點“茶山頂”海拔5
【第30句】:1米。
公園內物種豐富,據初步調查,共有維管木植物105科247屬346種,是集游覽性、休閑性、娛樂性于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
近期將開展園區內約80公里車行道、54公里步行道,以及虎門、厚街、大嶺山、長安4個入口大門的設計工作。
武漢有哪些地方適合情侶玩
武漢旅游景點推薦 黃鶴樓:標志性建筑,遠眺長江確實不錯。
但是如果做過功課的就會發現它是個現代建筑(1986年落成的),票價80元(4月1日漲的價),難免讓人覺得昂貴,故宮博物院、頤和園門票才多少錢歷史的時間都是無法比擬的。
公園偏小,很快就可以玩遍(
【第2句】:5小時足玩了)。
歸元寺:寺廟不大歷史悠久。
羅漢堂的500羅漢最具代表,可以數自己的護法到門外對號,但是沒有明確告知是收費的(10元一張),給人感覺有點亂收費的感覺,服務人員態度也很一般,總是會說隨緣一類話。
東湖:湖面寬廣,樹木叢叢,有花的季節應該是不不錯的避暑勝地。
情侶談情說愛的好地方,如果沒有花草可玩性可想了。
省博物館:一字:好
藏品精美,歷史悠久。
越王勾踐、、鄖縣人頭骨化石都是我們所熟知的。
博物館建設的很好,干凈整齊。
每個展廳門口均有當前展廳藏品的歷史介紹及重點文物(如果相機內存不夠就照那上面的代表,不過建議去那里一定要帶大容量的內存卡),最可貴的是這樣的博物館居然是免費的
龜山電視塔:門票60(含塔);10元只是純門票,可玩性一般,就是可以看看長江,要比黃鶴樓的視野好,但是感覺就很一般了,因為它跟為現代化了
:提前打聽天池的水位,如果沒有水或者少,最好就不要爬到頂了會讓你很失望。
景區內的自然景觀可以一玩,但是從武漢港去往天池的小巴就太差了,寫的是直達,但是會因為人少讓你來回倒車(因為他們的運營成本問題,能理解,但是游客就被人賣來賣去的,而且回來時候很累這樣倒車很有可能要站會漢口了
【第1句】:5 小時)門票60元:休閑好去處,那里有1998年洪水的水位線,龍王廟武漢的小吃以早點為主,武漢人又把吃早飯叫“過早”。
熱干面、面窩、米耙粑、魚汁糊粉、燒梅、歡喜坨、發糕、鍋貼餃、水餃、餛飩、糯米雞、豆皮、散子、油墩、精武路鴨脖子、湯包、烤紅薯、、酥餃、糍粑、剁饃、苕面窩、細粉、寬粉、湯面、清酒、蛋酒、豆漿、雞冠餃、炒面、炒粉、炒花飯、小張烤魚、、、瓦罐雞湯 武漢名小吃 還有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湯包 ,蔡林記--熱干面,談炎記--水餃 ,順香居--燒梅 ,福慶和--牛肉米粉 ,五芳齋--湯圓 ,小桃園--煨湯 ,老謙記--牛肉豆絲,余媽媽--豆皮,面窩,田啟恒--糊湯粉,新農特色牛骨頭,民生全科小湯圓 ,福慶和米粉 ,雅園湖南米粉 ,楚寶桂花赤豆湯 ,寶慶牛肉面 ,一品香大包 ,老會賓五葉梅 ,橘頌餅 ,東坡餅 ,油香 ,發米粑 ,什錦豆腐腦 ,涼粉涼面,炒良鄉栗子 ,沖糯米粉,炒白果(即銀杏果) 武漢風味小吃還有炸油餅、油條、蒸餃、煎包、醬肉包子、歡喜坨、年糕、糯米、糯米包、米酒、談炎記水餃、、武漢面窩、黃州燒梅、東坡餅、江陵八寶飯、云夢魚面、、武漢豬肉干、武漢香腸、武漢肉棗、豬油餑餑、麻烘糕、蓮藕糯米粥、燉蓮子、炒良鄉栗子、沖糯米粉、武漢酸白菜、沙市甜獨蒜頭,咸酥餅。
等。
武漢人把吃早飯稱為“過早”。
早飯對于武漢人來說一向都很重要,所以過早一向都是內容豐富,品種繁多。
熱干面是武漢一大特色。
武漢菜秉承湖北菜系風格,湖北江河湖泊眾多,水產極為豐富,所以武漢餐桌上河鮮是必不可少的。
武昌魚便是因為一九五八年毛主席的“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佳句一出,而名揚五洲。
更有梁子湖河蟹,也是武漢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品。
武昌戶部巷新開一家黃記燒梅,特色是“油餅包燒梅”,很好吃,呵呵,還有糊湯粉。
就在古巷小吃旁邊(就是以前在胭脂路十字路口的那家)。
熱干面啦現在變得早餐中餐晚餐都在吃,離不開了。
最近新開了一家合記炸醬熱干面。
此面既不同于涼面,又不同于湯面, 面條事先煮熟,拌油攤晾,吃時再放在沸水里燙熱,加上調料,成品面道筋道,黃而油潤,香而鮮美,誘人食欲。
方便帶走的武漢特產有:一、 精武路的鴨脖子真空包裝;二、 武昌魚超市有售的真空包裝;三、 方便面包裝,沃爾瑪超市有售,以及調味品專柜芝麻醬簡瓶包裝;四、 武芳齋的湯園粉和湯園芯散包裝,短期內郵寄不會變質;五、 一般超市有售的三峽苕酥和考感麻糖,價格適中,口感好,屬于比較有名有湖北特產。
你是想到湖北呢還是武漢旅游呢
一:湖北境內著名旅游景點有: 1。
宜昌的長江三峽、三峽大壩 2。
國家地質公園神農架 3。
十堰的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武當山 4。
武漢市內的江樓名樓之一黃鶴樓5。
八百羅漢著稱的皇家寺廟歸元禪寺6。
名遐邇的東湖及東湖邊上的湖北省博物館二;武漢市區:1。
武漢現在很多地方已經免費開放了,比如博物館和紅樓2,東湖風景區。
這個價錢有些貴,每個風景區的門票是三十,有三個主要風景區:聽濤區、落雁島、磨山。
最好帶食物和水進去,里面的東西貴得嚇人,附近的也很貴。
落雁島提供帳篷,可以露營,但也要錢,不過感覺很不錯。
東湖鳥語林和博物館只有一站路,你們可以步行去博物館,免費的哦,不過聽編鐘演奏10元3,黃鶴樓,票價80,貌似。
還行吧,畢竟是武漢的特色4,黃鶴樓下面,有個司門口,買東西比較便宜又多,還有個戶部巷,吃東西一絕,真的,我最喜歡的,經常打個的去吃東西,你門來不去那里太可惜了。
(就是一條巷子,左右全是吃東西的小店,而且沒有賣重復食物的店) 5,可以走過長江大橋,感受一下長江第一橋的風范。
對面是歸山電視塔,照下相就夠了,沒有必要進去,很貴,吃東西消費高,不過在那上面可以看到兩江交匯,俯瞰武漢三鎮,而且上面的旋轉餐廳不錯哦
6,中山公園,好玩+刺激。
不用門票,不玩的話,進去看看也好啊,還可以野炊,不要錢,食物自帶。
7,江灘,步行街,民眾樂園(若是時尚的人,保證喜歡) 8,如果要購物,那民眾那條街上的大洋,王府井,新世界,沃爾瑪等等。
至于中山公元對面的國際廣場,估計就算了吧,學生族的話消費不起。
9,還有歸元寺,帶她去求簽,數羅漢 10,對于所說的坐船,順便可以坐船去漢正街。
但是我勸你們別在那里買東西,看你們是外地人,絕對不會便宜多少,但是東西質量很差。
如果一件衣服,你說是步行街買的,人們會贊賞,如果你說是漢正街買的,人們會鄙視——哪怕更本是同一種東西,同樣的價錢。
漢正街在我的印象里就是水貨街。
11,古琴臺,如果還有時間的話可以去,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地方,但沒有很大的特色。
我的答案你滿意嗎
求寫旅游景點的英語作文,80到100個單詞就行了。
急要
潮汕風俗文化 潮汕,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廣東與福建的交界處,雖歷來為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卻自嘲為“省尾國角”。
潮汕地區一直是廣東僅次于南番順的第二文風鼎盛地區。
潮汕風俗,是潮汕文化的一個內容。
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于好的習俗便繼承下來,對于不好的陋俗就丟棄了。
<<潮汕除夕、春節習俗>>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
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制作各式稞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
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
飯后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
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征“歲歲有余”、“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
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 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裳飾;新購家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
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
貼門神、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
每當除夕將至,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后輩,能掙錢的后輩也要送錢給長輩。
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著。
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
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將鈔票取回。
吃團年飯。
除夕將至,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后。
主婦們便忙著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
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
迎財神,放鞭飽。
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民俗活動,就是在于夜時分拜財神。
按說,臘月二十四日諸神上天,人間的諸路神仙都上天“匯報工作”去了。
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稱為“拜正”。
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后輩先祝福長輩,然后長輩再給后輩曉以期望。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
原來,年前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諸神都在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賀述職,報告一年來下界人間行為的善惡。
正月初四這天,再回到下界來繼續監督人們,于是家家戶戶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臨。
春節間的娛樂活動很多,如游神、游鑼鼓、標旗和猜謎等。
<<潮汕元宵習俗>> 新春話花燈春節過后元宵節就來了,元宵古代稱元夜,“夜”在古語中就是 “宵”。
元宵是潮汕新年的第一個節日,俗稱“喜節”、“燈節”。
始于西漢,漢武帝每逢正月便在宮中張燈結彩,以示在新的一年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到了唐朝唐玄宗改一夜為三夜。
蘇味道有“正月 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噴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平璋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這十夜是我國最長的元宵燈節。
潮汕各縣市每逢新春佳節也分別舉辦花燈展,其中潮州,澄海、普寧、揭西等在近年來就舉辦過大型燈展。
廣東首屆民間藝術聯歡節的盛會上,潮汕壯舉的花燈也受到中外人士的歡迎。
近年來,潮汕花燈展,吸引了海外回國的鄉親和港、澳、臺同胞,同故鄉親人觀賞花燈,歡度新春佳節,還受到有關報刊和電視臺、電臺的重視。
這一盞盞精致的花燈,上下爭妍,水天煥新,令人留連忘返,撩人情懷。
元宵節插榕。
在潮州的一些地區,特別是饒平縣的農村的習俗,每年的元宵節,家家戶戶的門楣上都要插上榕樹葉、竹筅、“毛車”、“杜必”之類的植物,以保平安。
相傳唐朝時候義軍首領黃巢異常勇猛,刀劍一出鞘,劍影所及便頭斷人倒,人們聞之驚恐萬分。
一次,聽說黃巢來了,村民紛紛出走。
一個婦人背著一個孤兒,兩手攜著兩個小兒子,跟著大家一起逃命。
路上,迎面正遇上一位彪悍大漢,原來這位大漢就是黃巢的部下。
他細觀那婦人,知道是個善良之人。
便對她說:“黃巢是個好人。
帶孩子們回去到了完宵節,取上榕樹葉插于門楣上,自然會保平安的。
”婦人回家后便照著辦了。
果然那年平安無事,以后這事便傳開去。
此后,每年的元宵佳節,婦人們和孩子們都很早地采來了榕葉、竹筅、“毛車”、“杜必”之類的植物插于門楣兩邊,說是“插榕健過龍”、“插竹筅養肥雞”、“插毛車飼大豬”、“插杜必谷倉相疊”。
有些婦女還特意把兩片榕葉插在頭上,孩子們則取一片夾在耳朵邊。
所有這些均表示人們向往吉祥之意。
<<潮汕清明節習俗>>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候之一,也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清明按農歷計就沒定月沒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歷計則為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
潮汕人過清明節,和全國各地的風俗活動有所異同,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食薄餅。
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凡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
薄餅分皮、餡兩部分,皮是用面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鑊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紙。
餡分咸、甜兩種,由蛋、肉、肝類、臘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咸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蔥”的為甜餡。
食時用薄餅皮卷成賀筒狀就食。
潮汕人清明食薄餅是從古代的寒食節習俗沿變來的。
清明日食薄餅,既有紀念寒食古俗的含義,也享用了一頓別具風味的美餐。
蒸樸籽稞。
潮汕有種樹叫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葉橢賀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
傳說先人在饑荒年,采此樹葉充饑度荒。
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
后人為不忘過去,便在清明節采此樹葉,和米舂搗成粉,發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樸籽稞,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
稞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可解積熱,除疾病。
掃墓。
清明節在潮汕各地上墳掃墓的習俗十分盛行。
掃墓俗稱“掛紙”,為與冬至掃墓有別也叫“掛春紙”。
人們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掛紙條,舉行祭禮。
不少僑胞,也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
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
郊游踏青。
清明期間,春臨大地,桃紅柳綠,鶯飛草長,人們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
這種風俗,很早便相沿下來,因而清明節又有踏青節之稱,潮汕人同樣也有清明日郊游踏青的活動。
有的地方還有斗雞,踢球、踢鍵子、蕩秋千、放風箏等項目,十分逗人。
<<潮汕端午節習俗>>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插艾掛蒲。
人認為五月是“惡月”,多瘴氣毒氣,在門上插艾草、菖蒲是為了驅除邪氣。
人們認為把菖蒲掛在門楣上像一把鋒利的寶劍,鬼就不敢登門騷擾了。
又據宗懔《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于門戶上以禳毒氣。
”但潮俗今已少用艾草、菖蒲,而代之以“紅花(石榴花)”、“菝草”,同樣有驅邪避穢之用意。
賽龍奪錦。
龍舟,顧名思義,就是像龍形的船。
每年四月初一,就開始舉行“龍舟出龕”儀式。
因為每年賽舟后,這些龍舟總要架在各族的祠堂里,現在應該把龍舟請下來修葺油漆,然后下水開始練習。
于是這一個月內,鼓聲咚咚,處處可聞。
船頭像高高昂起的龍頭,船舷和船腹分別涂上不同顏色。
如果是新船,那么還必須舉行祭龍頭的儀式。
過去,潮汕人賽龍舟還要舉行開賽儀式:分別把龍舟劃到媽祖廟前祭拜“龍尾爺”。
龍首朝廟門,劃進劃退參拜三次,謂“三參燈”,祈求神靈保佑旗開得勝。
比賽時,各龍舟如同長跑的運動員,在起點緊張待發,當發號槍一響,龍舟上的司鼓聞聲起鼓,健兒揮臂劃槳,那龍舟就如同離弦之箭,在水面疾飛。
圍觀的人為自己的隊員吶喊助威,有的甚至跳到水里,為隊員潑水,使其精神抖擻。
吃粽子。
粽子,潮汕地區叫“粽球”。
潮人嗜吃粽子,不但端午節有吃粽子之俗,無論冬夏,四時皆有吃粽子的興趣。
因而小吃店、點心店里經??梢钥吹接恤兆淤u。
在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它當然是令人垂涎的美味了。
吃粽子的習俗,漢時已有,不過那時是用竹筒裝米煮成的“筒粽”。
到魏晉時,才有形似現在的粽子,那時叫“角黍”。
粽子只不過是當時一種夏令食品而已,不一定是端午節才吃。
《荊楚歲時記》便云:“夏至節日,食粽。
”原亦與屈原無關。
<<人日節 七樣羹>> 正月初七,潮汕人有吃“七樣羹”習俗。
這風俗源遠流長,在中國至少有兩千年的悠久歷史。
西漢東方朔的《占書》上載:“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
”所以正月初七也稱為“人日”。
而且《占書》還說:正月初一晴,雞則繁育,陰雨則雞不繁。
二日的天氣好壞兆狗,三日兆豬……以此類推,至正月初七,如果天晴,則表示人丁興旺。
<<“鬼節(民間)”“中元節(道教)” “盂蘭盆會(佛教)”>> 傳說,從七月初鬼門關開門,地府的孤魂野鬼紛紛跑到人間游蕩。
于是,人們在中元節這一天除祭祀先人外,還要大規模賑濟孤魂野鬼。
據《乾淳歲時記》載:“七月十五日,道教謂之“中元節”,各有齋蘸等會。
僧寺則以此日作盂蘭盆齋,而人家也于此日祀先。
”潮汕各鄉村在這一天,往往于村頭巷口搭起高棚,設起普渡壇。
普渡壇中央懸掛著“盂蘭盆會”的橫幅或三官大帝像。
在壇前方擺上下兩層桌子:上桌放一個斗燈,下桌放神像、香爐之類。
斗燈內放白米、銅鏡、古劍、小秤、剪刀、尺……以示避邪。
壇前放一排長桌,供民眾擺牲禮用。
差不多到中午時刻、家家戶戶都挑起三牲、面馃、水果等來祭祀,法師高坐祭壇之上,搖鈴誦經。
當誦完一遍后,便將座邊的面馃、大米撒向四方。
這樣反復做幾次,這種儀式稱為“放焰口”。
法師誦經是使他們的喉嚨擴大,能咽得下食物。
在法師撤面、米時,圍觀的人必一哄而搶。
據說, 搶到這些東西意味著有福氣、財氣,特別是那幾個重達一斤多的面馃,更被認為是大財氣而成了搶的對象。
過去,人們生活貧困,這些搶到的東西往往被人們帶回家當口糧。
現在口糧富足,人們便帶回家去喂豬。
據說,用這些東西喂豬,能使豬日大千斤夜大八百。
潮汕俗語說:“放掉面桃去搶餅,面桃無了餅也無。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當法師撒下餅時,搶到面桃的往往放下面桃去爭奪餅,結果面桃被人撿走,餅也搶不到,兩頭落空,過去,也有在高高的施孤棚上放一些祭品,祭完讓人去搶。
于是,這些東西成了生活貧困者的搶奪目標。
當鞭炮聲響,他們往往奮不顧身,而身體贏弱者往往只能望著施孤棚干著急。
小規模的普渡則是在午后。
午后,人們抬凳搬桌,放在家門口,然后將祭品放在上面。
祭品上遍插香火,并且 將香火插滿溝邊路旁,意思是遍濟四方的意思。
這些香火是祭祀“孤爺”(孤魂餓鬼的美稱)的,不允許小孩亂動。
因此,大人往往嚇唬小孩說:“若是偷拔香火,半夜要尿床的。
”但總有調皮的小孩將大人的話當作耳邊風,大把大把地將香火拔走,用來編東西玩。
<<潮汕中秋民俗>>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因此日恰是三秋之半,故而我中秋。
在潮汕,有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
芋頭祭祖先。
潮汕有句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畏。
”八月中秋,天高月朗,銀河燦爛。
銀河,潮汕人稱為河溪,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
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
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
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而成風,至今猶存。
拜月。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
晚上,皓月初升,她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
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
這一季節,潮汕水果應市品種甚多,有柚子、香蕉、楊桃、柿、梨、菠蘿等等。
民間還廣泛流傳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當時元朝統 治者規定每家都要住上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只允許三家共用一把菜刀。
百姓恨極了,便趁著八月十五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動手殺韃子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里,使當晚舉事成功。
后人就把這一天,當作反抗民族壓迫的紀念日。
燒塔。
中秋夜燒塔也很盛行。
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
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潮汕重陽民俗>> 祭祖。
重陽節習俗。
潮俗在重陽節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較清貧者,他們無力在每個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這一天做個總的祭拜,求得祖宗諒解。
登高。
隨著歲月流逝,重陽登高習俗中的迷信觀念日益淡漠,而登高習俗被賦上新氣息。
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云淡山青,金桂飄香。
當此之時,邀請親朋好友,欣然結伴出游,登高環望,極目天舒。
那漫山紅葉,金黃果實,各種風光盡收眼底,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放風箏。
潮俗說:“九月九,風箏仔,滿街走。
”說的是潮汕人在這一天的一項特殊習俗:放風箏。
潮汕地區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動。
金秋季節,秋風送爽,藍天下飄著一只只造形別致的風箏,使人覺得生活充滿生機,全然沒有北方秋天的蕭瑟景象。
潮汕地區的風箏不似濰坊風箏有名,但放風箏之俗較為普遍。
風箏多是小號的,削竹篾為架,糊上各種質量的白紙,再在自紙上畫上各種圖案。
食“九皇齋”潮汕重陽節保持中國傳統的風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賞,飲酒賦詩,老百姓翻曬衣物書籍、椅柜頗有古意。
潮安、澄海且有一處結緣風習,即炸油麻丸分送親友。
丸與緣同音(粵語讀音),意在結緣。
另舊時潮州戲班自初一日起至初九晚上要食齋,稱食九皇齋。
自初一日起全班人員穿白衫褲,天天焚香敬奉,初九晚上,全體敬拜(連同玄武山佛祖和戲神田元帥一起拜)。
民間也有拜九皇者。
但在泰國潮籍華僑裔食九皇齋卻很隆重,自初一至初九或初十,普遍有食九皇齋,祀拜皇神之俗。
他們所祀的九皇神,與中國神書上所說的北斗辰宿不同,也與潮汕本土民間傳說的人皇九個頭,有九個兄弟,分管九州的九皇神不同。
他們拜的九皇神,傳說原是九個賊,后被觀音大士收服,改邪為正,大慈大悲,做了許多善事,成為佛門的大弟子,而受人們的崇拜,構成了有異于本土的潮汕華僑民俗的一部分。
<<潮汕冬至習俗>> 冬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潮汕地區民間一個大節日,有“小過年”之俗稱。
潮汕各市縣冬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
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吃甜丸:此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但這個習俗還包含著一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米缸等處。
然而,這個“到處貼甜丸”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不僅不衛生,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
而這個“吃甜九”的習俗則一直流傳至今。
潮汕還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的俗諺。
上墳掃墓:這是冬至另一項活動。
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
一般情況,人死后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過冬紙”。
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氣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冬至這個“上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業和“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獲豐收的習俗,自然就沿襲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