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江城子密州出獵》有感
你可以圍繞著“蘇軾雖老但一心為國”聯(lián)想到自己年輕充滿活力,更應該努力學習 這是宋人較早抒發(fā)愛國情懷的一首豪放詞,在題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開拓意義。
詞的上片敘事,下片抒情,氣勢雄豪,淋淳酣暢,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讀之令人耳目一新。
首三句直出會獵題意,次寫圍獵時的裝束和盛況,然后轉寫自己的感想:決心親自射殺猛虎,答謝全城軍民的深情厚意。
過片以后,敘述獵后開懷暢飲,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夠承擔起衛(wèi)國守邊的重任。
結尾直抒胸臆,抒發(fā)殺敵報國的豪情:總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滿月一樣,射掉那貪殘成性的“天狼星”,將西北邊境上的敵人統(tǒng)統(tǒng)一掃而光。
(這一段可以參考百度百科) 蘇軾雖年老但愛國之心從未變過,而我身為一名學生,擁有年輕的體魄,無限的青春。
更應該努力學習.............................................(再自己寫寫,勵志的)
尋江城子?密州出獵的讀后感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在熙寧四年(1071)因對王安石變法持不同政見而自請外任。
朝廷派他去當杭州通判,三年任滿轉任密州太守。
這首詞是熙寧七年(1074)冬與同僚出城打獵時所作。
詞的上片記敘此次出獵的情況。
蘇軾此時40歲便自稱“老夫”,頗有悱惻意味。
開頭說老夫本不該狂,而自己卻要聊且發(fā)發(fā)少年人的豪情狂態(tài)。
左手牽著黃犬,右臂架著蒼鷹,戴上錦蒙帽,穿上貂鼠裘。
率領眾多的隨從,縱馬狂奔,飛快地越過小山岡。
說明這是一次裝備齊全,人數(shù)眾多的熱熱鬧鬧的狩獵。
“卷平岡”極言行走之快,可見出獵者情緒高昂,精神抖擻。
下面一層寫作者為回報人們傾城而出來觀看太守狩獵的盛情,他要像當年的孫權那樣親自挽弓馬前射虎。
孫郎即孫權,《三國志》記載在一次出行中,孫權的坐騎為虎所傷,他鎮(zhèn)定地在馬前打死了老虎。
這就在濃墨重彩地描繪出獵的群眾場面后,又特別突出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少年狂氣。
下片以抒情為主,寫作者酒酣之后胸寬膽壯,兩鬢出現(xiàn)了一點白發(fā)又有什么關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夠重用他,給他機會去建立功業(yè)。
這里作者用了一個典故;據(jù)《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
后來,文帝采納了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jié)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說什么時候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呢
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為國御敵立功的壯志,說到那時我一定會把雕弓拉得滿滿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過去。
天狼星,據(jù)《晉書·天文志》說是“主侵掠”的,這里用以代指從西北來進擾的西夏軍隊。
蘇軾在結句表達了自己要報效國家,關懷國家命運的愛國精神。
這首詞從題材、情感到藝術形象、語言風格都是粗獷、豪放的。
與溫庭筠的《望江南》格調(diào)截然不同。
寫此詞后,蘇軾曾寫信給朋友說這首詞“雖無柳七郎(柳永)風味,亦自是一家”(《與鮮于子駿簡》),可見當時的作者已意識到詞應有兩種不同的風格,蘇軾在他的一些詞作中便是自覺地實踐著自己的風格。
二、《江城子·密州出獵》賞析(夏承燾) 這是蘇軾四十歲(熙寧八年)在密州作的一首記射獵的詞。
蘇軾寫射獵的詩詞不只是這一首,與此同時,他寫了《祭常山回小獵》及《和梅戶曹會獵鐵溝》等數(shù)首詩。
上片“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三句,是說自己有少年人的豪情,左手牽著黃狗,右臂舉著蒼鷹去打獵(《梁書·張充傳》:“充少時出獵,左手臂鷹,右手牽狗”)。
“錦帽”兩句,寫出打獵的陣容(“錦帽”是錦蒙帽。
“貂裘”是貂鼠裘)。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是以孫權自比,說全城人都跟著去看他射虎(“孫郎”指孫權。
孫權曾親自射虎,馬被虎傷,權用雙戟擲過去,虎為倒退。
見《三國志》)。
下片寫自己的雄心壯志。
“酒酣胸膽尚開張。
鬢微霜,又何妨!”三句說自己雖然已經(jīng)有了白發(fā),但是尚有豪放開朗的心胸。
“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
”是用《漢書·張馮汲鄭馮傳》的故事(漢文帝時,云中太守魏尚獲罪被削職,馮唐諫文帝不應該為了小過失罷免魏尚,文帝就派他持節(jié)去赦魏尚)。
蘇軾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邊事委托他。
末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說為了抵抗西北的敵人,要把弓拉得如圓月一樣去參加戰(zhàn)斗。
與此詞同時,蘇軾寫過一首《祭常山回小獵》,詩中云:“圣朝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
”也說自己猶能揮白羽扇退敵(西涼簿:用西涼州主簿謝艾事,艾本書生,善用兵,故以此自比。
見查注蘇詩引《烏臺詩案》)。
還有一首《和梅戶曹會獵鐵溝》詩,開頭兩句說:“山西從古說三明,誰信儒冠也捍城”(“三明”用《后漢書·皇甫張段列傳》:穎字紀明,初與皇甫威明、張然明并知名顯達。
京師稱為“涼州三明”),都是表示自己雖然是一個書生,也要為國戍邊抗敵。
這首詞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突破了晚唐以來兒女情詞的局限。
詞中不但描寫了打獵時的壯闊場景,同時也表現(xiàn)了他要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
在作這詞的后幾天,蘇軾有《與鮮于子駿簡》云:“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數(shù)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
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jié),頗壯觀也。
”可見這首《江城子》可能是他第一次作豪放詞的嘗試。
查朱孝臧先生的蘇詞編年,此詞之前果然不曾見豪放之作;他的豪放作品代表作如《念奴嬌》《水調(diào)歌頭》諸詞,皆作于這首《江城子》之后。
于此,我認為這首詞可以說是蘇軾最早的一首豪放詞。
從宋詞的發(fā)展看來,在范仲淹那首《漁家傲》之后,蘇軾這詞是豪放詞派中一首很值得重視的作品。
江城子 密州出獵作文評價
【第1句】: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第2句】:殺敵報國,建功立業(yè)
江城子 密州出獵 一詞描寫了打獵的場面,抒發(fā)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江城子·密州出獵》是宋代文學家蘇軾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詞。
此詞表達了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首三句直出會獵題意,次寫圍獵時的裝束和盛況,然后轉寫自己的感想:決心親自射殺猛虎,答謝全城軍民的深情厚意。
下片敘述獵后的開懷暢飲,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夠承擔衛(wèi)國守邊的重任。
結尾直抒胸臆,抒發(fā)殺敵報國的豪情。
全詞“狂”態(tài)畢露,雖不乏慷慨激憤之情,但氣象恢弘,一反詞作柔弱的格調(diào),充滿陽剛之美。
《江城子-密州出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解衣欲睡,入戶,欣然起行。
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窗口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
想到?jīng)]有可與自己一起游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
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綠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閑人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
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
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
說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霍松林) 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一段話很精辟: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
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文說》) 這段話,可與他的另一段話相補充:“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
山川之有云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郁而見于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
”(《江行唱和集序》) 這里最重要的一點是:文,是“充滿勃郁”于內(nèi)而不得不表現(xiàn)于外的東西。
胸有“萬斛泉源”,才能“不擇地皆可出”;胸中空無所有,光憑技巧,就寫不出好文章。
蘇軾的確是胸有“萬斛泉源”的大作家。
就其散文創(chuàng)作而言,那“萬斛泉源”溢為政論和史論,濤翻浪涌,汪洋浩瀚;溢為游記、書札、序跋等雜文,回旋激蕩,煙波生色。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只有84個字,從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無從劃分段落。
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
只有幾十個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瀉無余,還有什么韻味
細讀此文,雖自然流行,卻“與山石曲折”,層次分明。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這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年月日,又寫了個“夜”字,接下去就應該寫“夜”里干什么。
究竟干什么呢
“解衣欲睡”,沒有什么可干的。
可就在“解衣”之時,看見“月色入戶”,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
干什么呢
尋“樂”。
一個人“行”了一陣,不很“樂”,再有一個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個可以共“樂”的人,就去找他。
這些思想和行動,是用“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幾句表現(xiàn)出來的。
尋見張懷民了沒有,尋見后講了些什么,約他尋什么“樂”,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筆下,這都是要寫的。
作者卻只寫了這么兩句:“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接著便寫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時候,目光為滿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種錯覺:“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
院子里怎么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
抬頭一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碧空的皓月,這才醒悟過來: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運用之妙,因人而異。
不能說作者沒有用這個比喻,但他的用法卻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與山石曲折”,至此當“止于不可不止”了。
“止”于什么呢
......
上一篇:建筑學研究生畢業(yè)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