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家長心得
天我讀一本名叫《昆蟲記》,這本書是法國人法的著作。
它主要講的是昆歡吃什么
一般喜歡住哪
有什么習性和它們的成長過程。
這些都是法布爾親眼所見的。
我對當中《泥水匠蜂》這篇非常感興趣,這篇講的是舍腰蜂和黃蜂的資料,在這以篇中主講了許多事例,讓我知道了許多秘密如:昆蟲是無法改變自己的本能,經驗不能指導它們,時間也不能使它們的無意識有一絲一毫的覺醒,如果它們只有單純的本領,那么它們便沒有辦法去應付大千世界,應付大自然的環境的變化。
舍腰蜂一般生存在一百一十幾度左右,可以看出這些小東西的溫度要求是多么的高,煙筒、煉鋼廠、造酒廠是舍腰蜂的最好的住處,吃飯對人們來說是多們短暫,勞工們把帽子放在一旁,舍腰蜂看見便鉆進帽子開始在里面做窩,短短幾分鐘后,勞工們拿起帽子抖了抖,便會掉下來一個完整的一個窩,舍腰蜂干事速度之快,我很佩服,也很值得我學習。
提高學習效率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
我對法布爾真是佩服的五體投體,在他不懈的努力下,讓我們知道了舍腰蜂是利用軟土,做窩的。
法布爾是因為幼兒時的著迷,童年時的迷戀和成年時的癡迷,讓法布爾走進了科學的大門。
法布爾持之以恒的精神值的我學習,我還要學習他的仔細觀察事物的精神。
昆蟲記讀書感悟
讀了這,可以看出爾懷著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也可以看出法布爾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對大自然切都充滿了好奇心,尤其是昆蟲,作者真實、細微、詳實的記錄了昆蟲的本能特征,讓我們看到了昆蟲的世界.生活中,我們也要像法布爾一樣,善于觀察,善于思考.
昆蟲記感受
昆蟲學家法布爾以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世巨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
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
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后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喂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
多么可愛的小生靈
難怪魯迅把《昆》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我嘆服法布爾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
《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
我覺得《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我很奇怪一個問題,既然你提到不要復制,那么你就是想讓別人自己寫啦,那為什么你不自己寫呢??
急需一篇《昆蟲記》讀書筆記 摘抄300字 感想200字 跪求啊.........
《昆蟲記》是法國杰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僅是一部文學巨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
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爐,以為性觀照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一書以忠實于法文原著整體風貌及表達特色為選擇原則, 讓中國讀者首次領略《昆蟲記》的真實面目。
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跡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跡;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后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跡中的奇跡。
這些奇跡的創造者就是《昆蟲記》的作者法布爾。
法布爾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與抒寫”。
在本書中,作者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于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日常生活習性、特征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
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
《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法布爾也由此獲得了“科學詩人”、“昆蟲荷馬”、“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等桂冠。
人類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蝎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系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
《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跡,是由人類杰出的代表法布爾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
這樣一個奇跡,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為我們提供更珍貴的啟示 《昆蟲記》不僅僅浸淫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含著某種精神。
那種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
這就是法布爾精神。
如果沒有那樣的精神,就沒有《昆蟲記》,人類的精神之樹上將少掉一顆智慧之果。
法布爾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巨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斗爭所表現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
法布爾把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成果和經歷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記錄下來,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斗爭,以人文精神統領自然科學的龐雜實據,蟲性、人性交融,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態,將區區小蟲的話題書寫成多層次意味、全方位價值的巨制鴻篇,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后。
沒有哪位昆蟲學家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家具備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
《昆蟲記》作者被當時法國與國際學術界譽為“動物心理學的創導人”。
在晚年法布爾出版了《昆蟲記》最后幾卷,使他不但在法國贏得眾多讀者,即使在歐洲各國,在全世界《昆蟲記》作者的大名也已為廣大讀者所熟悉。
文學接尊稱他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法國學術界和文學界推薦法布爾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可惜沒有等到諾貝爾委員會下決心授予他這儀大獎,這位歌頌昆蟲的大詩人已經瞑目長逝了。
昆蟲記心得體會
《昆蟲記》,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也影響了幾代人。
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布爾,他用了畢生的精力研究了昆蟲世界,那份執著,那份堅持不懈的精神實在讓我佩服。
書中充滿了驚奇,充滿了情趣,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另一個世界的奧秘——昆蟲世界的真面目,更讓我發現了大自然中蘊含著的各種科學真理,這真是一本極其珍貴的生命樂章。
昆蟲世界是多么的奇妙。
作者用那生動活潑的行文,輕松詼諧的語調,向我們描述了昆蟲世界中的一幕幕。
因為這部科學百科同時也帶有文學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同時也展現了昆蟲的獨一無二的個性。
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后代做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 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喂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
還有,螢火蟲、螞蟻、蜘蛛、蟋蟀、毛毛蟲,燕子、麻雀……林林總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昆蟲的景況,涵蓋了關于昆蟲的進食、保護自己、交配、養育后代、勞作、狩獵及生死,幾近所有的細節。
仿佛置身于現場一樣,一次又一次地把我帶進昆蟲的世界。
多么可愛的小生命啊
我也因此知道它為什么被魯迅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了。
確實如此啊
《昆蟲記》,的確是一部嚴謹的科學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文學經典,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昆蟲史詩。
無愧于“昆蟲的史詩”,“昆蟲的荷馬”的稱號
昆蟲學家法布爾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巨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一座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
他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
但是,這位感情細膩、思想深刻的天才,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用哲學家一般的思考,美術家一般的觀察,文學家一般的敘述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通向昆蟲世界,更是通向科學的大門。
我嘆服法布爾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
《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
我覺得 《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 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 《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作者的精神我很受啟發:我們應該有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應該有始有終的去把它做好,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
哪怕你的追求在別人看來是枯燥的,寂寞的,乏味的,只要你有恒心,就一定可以創造出奇跡。
《昆蟲記》 蟬出地洞 的 讀后感,不要概括,要感想,200字即可、 如果有的話財富全給你了。
急用
讀《昆蟲記》之蟬出地洞篇有感蟬是如何建造地洞的呢? 這是一個讓作者非常想知道的答案的問題。
在這章中,他詳細地觀察了蟬的生活和它的地洞,并進一步 提出了兩個問題。
一個是蟬是如何固定地洞中的土,使地洞不塌方?另一個是蟬把挖出的土放到了哪里?通過 長時間的觀察和許多次實驗,作者發現蟬是靠身體排出的一些尿液來混合泥土,調合成黏土來固定地洞的。
蟬還利用一些昆蟲來把挖出的土吃掉。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好奇心人皆有之。
無數人都有太多疑問想去解開。
我們在探索真相,解開難題時 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是不行的。
就像法布爾一樣,他每去了解一種昆蟲,都會去常年累 月的觀察和進行上百年的實驗。
我們應學習他的精神,作一個有恒心、有毅力的人。
關于昆蟲記的讀書筆記 格式:書名 作者 內容簡介 好詞 好句 感想 謝謝了
作者:(法)法布爾 它融合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爐,以人性關照蟲性,又用蟲性反觀社會人生,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這本書以忠實于法文原著整體風貌及表達特色為選擇原則, 讓世界讀者首次領略昆蟲們的日常生活習性以及特征的描述等。
《昆蟲記》是法布爾以畢生的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斗爭,然后以其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后編寫成書。
《昆蟲記》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蟬、甲蟲、蟋蟀。
昆蟲記蜣螂 一、圓球 蜣螂第一次被人們談到,是在過去的六七千年以前。
古代埃及的農民,在春天灌溉農田的時候,常常看見一種肥肥的黑色的昆蟲從他們身邊經過,忙碌地向后推著一個圓球似的東西。
他們當然很驚訝地注意到了這個奇形怪狀的旋轉物體,像今日布羅溫司的農民那樣。
從前埃及人想象這個圓球是地球的模型,蜣螂的動作與天上星球的運轉相合。
他們以為這種甲蟲具有這樣多的天文學知識,因而是很神圣的,所以他們叫它“神圣的甲蟲”。
同時他們又認為,甲蟲拋在地上滾的球體,里面裝的是卵子,小甲蟲是從那里出來的。
但是事實上,這僅是它的食物儲藏室而已。
里面并沒有卵子。
這圓球并不是什么可口的食品。
因為甲蟲的工作,是從土面上收集污物,這個球就是它把路上與野外的垃圾,很仔細地搓卷起來形成的。
做成這個球的方法是這樣的:在它扁平的頭的前邊,長著六只牙齒,它們排列成半圓形,像一種彎形的釘把,用來掘割東西。
甲蟲用它們拋開它所不要的東西,收集起它所選揀好的食物。
它的弓形的前腿也是很有用的工具,因為它們非常的堅固,而且在外端也長有五顆鋸齒。
所以,如果需要很大的力量去搬動一些障礙物,甲蟲就利用它的臂。
它左右轉動它有齒的臂,用一種有力的掃除法,掃出一塊小小的面積。
于是,在那堆集起了它所耙集來的材料。
然后,再放到四支后爪之間去推。
這些腿是長而細的,特別是最后的一對,形狀略彎曲,前端還有尖的爪子。
甲蟲再用這后腿將材料壓在身體下,搓動、旋轉,使它成為一個圓球形。
一會兒,一粒小丸就增到胡桃那么大,不久又大到像蘋果一樣。
我曾見到有些貪吃的家伙,把圓球做到拳頭那么大。
食物的圓球做成后,必須搬到適當的地方去。
于是甲蟲就開始旅行了。
它用后腿抓緊這個球,再用前腿行走,頭向下俯著,臀部舉起,向后退著走。
把在后面堆著的物件,輪流向左右推動。
誰都以為它要揀一條平坦或不很傾斜的路走。
但事實并非如此
它總是走險峻的斜坡,攀登那些簡直不可能上去的地方。
這固執的家伙,偏要走這條路。
這個球,非常的重,一步一步艱苦的推上,萬分留心,到了相當的高度,而且它常還是退著走的。
只要有一些不慎重的動作,勞力就全白費了:球滾落下去,連甲蟲也被拖下來了。
再爬上去,結果再掉下來。
它這樣一回又一回地向上爬,一點兒小故障,就會前功盡棄,一根草根能把它絆倒,一塊滑石會使它失足。
球和甲蟲都跌下來,混在一起,有時經過一、二十次的繼續努力,才得到最后的成功。
有時直到它的努力成為絕望,才會跑回去另找平坦的路。
有的時候,蜣螂好像是一個善于合作的動物,而這種事情是常常發生的。
當一個甲蟲的球已經做成,它離開它的同類,把收獲品向后推動。
一個將要開始工作的鄰居,看到這種情況,會忽然拋下工作,跑到這個滾動的球邊上來,幫球主人一臂之力。
它的幫助當然是值得歡迎的。
但它并不是真正的伙伴,而是一個強盜。
要知道自己做成圓球是需要苦工和忍耐力的
而偷一個已經做成的,或者到鄰居家去吃頓飯,那就容易多了。
有的賊甲蟲,用很狡猾的手段,有的簡直施用武力呢
有時候,一個盜賊從上面飛下來,猛地將球主人擊倒。
然后它自己蹲在球上,前腿靠近胸口,靜待搶奪的事情發生,預備互相爭斗。
如果球主人起來搶球,這個強盜就給它一拳,從后面打下去。
于是主人又爬起來,推搖這個球,球滾動了。
強盜也許因此滾落。
那末,接著就是一場角力比賽。
兩個甲蟲互相扯扭著,腿與腿相絞,關節與關節相纏,它們角質的甲殼互相沖撞,摩擦,發出金屬互相摩擦的聲音,勝利的甲蟲爬到球頂上,賊甲蟲失敗幾回被驅逐后,只有跑開去重新做自己的小彈丸。
有幾回,我看見第三個甲蟲出現,像強盜一樣搶劫這個球。
但也有時候,賊竟會犧牲一些時間,利用狡猾的手段來行騙。
它假裝幫助這個被驅者搬動食物,經過生滿百里香的沙地,經過有深車輪印和險峻的地方,但實際上它用的力卻很少,它做的大多只是坐在球頂上觀光,到了適宜于收藏的地點,主人就開始用它邊緣銳利的頭,有齒的腿向下開掘,把沙土拋向后方,而這賊卻抱住那球假裝死了。
土穴越掘越深,工作的甲蟲看不見了。
即使有時它到地面上來看一看,球旁睡著的甲蟲一動不動,覺得很安心。
但是主人離開的時間久了,那賊就乘這個機會,很快的將球推走,同小偷怕被人捉住一樣快。
假使主人追上了它——這種偷盜行為被發現了——它就趕快變更位置,看起來好像它是無辜的,因為球向斜坡滾下去了,它僅是想止住它啊
于是兩個“伙伴”又將球搬回,好像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
假使那賊安然逃走了,主人艱苦做起來的東西,只有自認倒霉。
它揩揩頰部,吸點空氣,飛走,重新另起爐灶。
我頗羨慕而且嫉妒它這種百折不撓的品質。
最后,它的食品才平安的儲藏好了。
儲藏室是在軟土或沙土上掘成的土穴。
做的如拳頭般大小,有短道通往地面,寬度恰好可以容納圓球。
食物推進去,它就坐在里面,進出口用一些廢物塞起來,圓球剛好塞滿一屋子,肴饌從地面上一直堆到天花板。
在食物與墻壁之間留下一個很窄的小道,設筵人就坐在這里,至多兩個,通常只是自己一個。
神圣甲蟲晝夜宴飲,差不多一個禮拜或兩個禮拜,沒有一刻停止過。
二、梨 我已經說過,古代埃及人以為神圣甲蟲的卵,是在我剛才敘述的圓球當中的。
這個已經我證明不是如此。
關于甲蟲被放卵的真實情形,有一天碰巧被我發現了。
我認識一個牧羊的小孩子,他在空閑的時候,常來幫助我。
有一次,在六月的一個禮拜日,他到我這里來,手里拿著一個奇怪的東西,看起來好像一只小梨,但已經失掉新鮮的顏色,因腐朽而變成褐色。
但摸上去很堅固,樣子很好看,雖然原料似乎并沒有經過精細的篩選。
他告訴我,這里面一定有一個卵,因為有一個同樣的梨,掘地時被偶然弄碎,里面藏有一粒像麥子一樣大小的白色的卵。
第二天早晨,天色才剛剛亮的時候,我就同這位牧童出去考察這個事實。
一個神圣甲蟲的地穴不久就被找到了,或者你也知道,它的土穴上面,總會有一堆新鮮的泥土積在上面。
我的同伴用我的小刀鏟向地下拼命的掘,我則伏在地上,因為這樣容易看見有什么東西被掘出來。
一個洞穴掘開,在潮濕的泥土里,我發現了一個精制的梨。
我真是不會忘記這是我第一次看見,一個母甲蟲的奇異的工作呢
當挖掘古代埃及遺物的時候,如果我發現這神圣甲蟲是用翡翠雕刻的,我的興奮卻也不見得更大呢。
我們繼續搜尋,于是發現了第二個土穴。
這次母甲蟲在梨的旁邊,而且緊緊抱著這只梨。
這當然是在它未離開以前,完工畢事的舉動,用不著懷疑,這個梨就是蜣螂的卵子了。
在這一個夏季,我至少發現了一百個這樣的卵子。
像球一樣的梨,是用人們丟棄在原野上的廢物做成的,但是原料要比較精細些,為的是給蠐螬預備好食物。
當它從卵里跑出來的時候,還不能自己尋找食物,所以母親將它包在最適宜的食物里,它可以立刻大吃起來,不至于挨餓。
卵是被放在梨的比較狹窄的一端的。
每個有生命的種子,無論植物或動物,都是需要空氣的,就是鳥蛋的殼上也分布著無數個小孔。
假如蜣螂的卵是在梨的最后部分,它就悶死了,因為這里的材料粘得很緊,還包有硬殼。
所以母甲蟲預備下一間精制透氣的小空間,薄薄的墻壁,給它的小蠐螬居住,在它生命最初的時候,甚至在梨的中央,也有少許空氣,當這些已經不夠供給柔弱的小蠐螬消耗,它要到中央去吃食,已經很強壯,能夠自己支配一些空氣了。
當然,梨子大的一頭,包上硬殼子,也是有很好的理由的。
蜣螂的地穴是極熱的,有時候溫度竟達到沸點。
這種食物,經過三四個禮拜之后,就會干燥,不能吃了。
如果第一餐不是柔軟的食物,而是石子一般硬得可怕的東西,這可憐的幼蟲就會因為沒有東西吃,而餓死了。
在八月的時候,我就找到了許多這樣的犧牲者,這苦東西烤在一個封閉的爐內,要減少這種危險,母甲蟲就拼命用它強健而肥胖的前臂,壓那梨子的外層,把它壓成保護的硬皮,如同栗子的硬殼,用以抵抗外面的熱度。
在酷熱的暑天,管家婆會把面包擺在閉緊的鍋里,保持它的新鮮。
而昆蟲也有自己的方法,實現同樣的目的:用壓力打成鍋子的樣子來保藏家族的面包。
我曾經觀察過甲蟲在巢里工作,所以知道它是怎樣做梨子的。
它收集建筑用的材料,把自己關閉在地下,可以專心從事當前的任務,這材料大概是由兩種方法得來的。
照常例,在天然環境下,甲蟲用常法搓成一個球推向適應的地點。
當推行的時候,表面已稍微有些堅硬,并且粘上了一些泥土和細沙,這在后來是很多見的,不只在離收集材料很近的地方,可以尋找到用來儲藏的場所,在這種情況下,它的工作不過是捆扎材料,運進洞而已。
后來的工作,卻尤其顯得稀奇。
有一天,我見它把一塊不成形的材料隱藏到地穴中去了。
第二天,我到達它的工作場地時,發現這位藝術家正在工作,那塊不成形的材料已成功的變成了一個梨,外形已經完全具備,而且是很精致的做好了。
梨緊貼著地板的部分,已經敷上了細沙。
其余的部分,也已磨光得像玻璃一樣,這表明它還沒有把梨子細細的滾過,不過是塑成形狀罷了。
它塑造這只梨時,用大足輕輕敲擊,如同先前在日光下塑造圓球一樣。
在我自己的工作室里,用大口玻璃瓶裝滿泥土,為母甲蟲做成人工的地穴,并留下一個小孔以便觀察它的動作,因此它工作的各項程序我都可以看得見。
甲蟲開始是做一個完整的球,然后環繞著梨做成一道圓環,加上壓力,直至圓環成為一條深溝,做成一個瓶頸似的樣子。
這樣,球的一端就做出了一個凸起。
在凸起的中央,再加壓力,做成一個火山口,即凹穴,邊緣是很厚的,凹穴漸深,邊緣也漸薄,最后形成一個袋。
它把袋的內部磨光,把卵產在當中,包袋的口上,即梨的尾端,再用一束纖維塞住。
用這樣粗糙的塞子封口是有理由的,別的部分甲蟲都用腿重重的拍過,只有這里不拍。
因為卵的層端朝著封口,假如塞子重壓深入,蠐螬就會感到痛苦。
所以甲蟲把口塞住,卻不把塞子撞下去。
三、甲蟲的生長 甲蟲在梨里面產卵約一個星期或十天之后,卵就孵化成蠐螬了,它毫不遲疑地開始吃四周的墻壁,它聰明異常,因為它總是朝厚的方向去吃,不致把梨弄出小孔,使自己從空隙里掉出來。
不久它就變得很肥胖了,不過樣子實在很難看,背上隆起,皮膚透明,假如你拿它來朝著光亮看,能看見它的內部器官。
如果是古代埃及人有機會看見這肥白的蠐螬,在這種發育的狀態之下,他們是不會猜想到將來甲蟲會具有的那些莊嚴和美觀了。
當第一次脫皮時,這個小昆蟲還未長成完全的甲蟲,雖然全部甲蟲的形狀,已經能辨別出來了。
很少有昆蟲能比這個小動物更美麗,翼盤在中央,像折疊的寬闊領帶,前臂位于頭部之下。
半透明的黃色如蜜的色彩,看來真如琥珀雕成的一般。
它差不多有四個星期保持這個狀態,到后來,重新再脫掉一層皮。
這時候它的顏色是紅白色,在變成檀木的黑色之前,它是要換好幾回衣服的,顏色漸黑,硬度漸強,直到披上角質的甲胄,才是完全長成的甲蟲。
這些時候,它是在地底下梨形的巢穴里居住著的。
它很渴望沖開硬殼的甲巢,跑到日光里來。
但它能否成功,是要依靠環境而定的。
它準備出來的時期,通常是在八月份。
八月的天氣,照例是一年之中最干燥而且最炎熱的。
所以,如果沒有雨水來軟一軟泥土,要想沖開硬殼,打破墻壁,僅憑這只昆蟲的力量,是辦不到的,它是沒有法子打破這堅固的墻壁的。
因為最柔軟的材料,也會變成一種不能通過的堅壁,燒在夏天的火爐里,早已成為硬磚頭了。
當然,我也曾做過這種試驗,將干硬殼放在一個盒子里,保持其干燥,或早或遲,聽見盒子里有一種尖銳的摩擦聲,這是囚徒用它們頭上和前足的耙在那里刮墻壁,過了兩三天,似乎并沒有什么進展。
于是我加入一些助力給它們中的一對,用小刀戳開一個墻眼,但這兩個小動物也并沒有比其余的更有進步。
不到兩星期,所有的殼內都沉寂了。
這些用盡力量的囚徒,已經死了。
于是我又拿了一些同從前一樣硬的殼,用濕布裹起來,放在瓶里,用木塞塞好,等濕氣浸透,才將里面的潮布拿開,重新放到瓶子里。
這次試驗完全成功,殼被潮濕浸軟后,遂被囚徒沖破。
它勇敢地用腿支持身體,把背部當作一條杠桿,認準一點頂和撞,最后,墻壁破裂成碎片。
在每次試驗中,甲蟲都能從中解放出來。
在天然環境下,這些殼在地下的時候,情形也是一樣的。
當土壤被八月的太陽烤干,硬得像磚頭一樣,這些昆蟲要逃出牢獄,就不可能了。
但偶爾下過一陣雨,硬殼回復從前的松軟,它們再用腿掙扎,用背推撞,這樣就能得到自由。
剛出來的時候,它并不關心食物。
這時它所最需要的,是享受日光。
跑到太陽里,一動不動地取暖。
一會兒,它就要吃了。
沒有人教它,它也會做,像它的前輩一樣,去做一個食物的球,也去掘一個儲藏所,儲藏食物,一點不用學習,它就完全會從事它的工作。
------------------《昆蟲記》,它是法國杰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曰常生活習性、特征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
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
《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
法布爾窮其畢生精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他刻苦鉆研,犧牲了自己私有的時間去觀察昆蟲。
《昆蟲記》詳細地描繪了昆蟲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蟬、甲蟲、蟋蟀,等等。
這給后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使人類社會迅速走了現代文明。
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跡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跡;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后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跡中的奇跡。
就是這樣一個奇跡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人類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蝎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系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
而且,這本書有很強的可讀性。
它的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
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后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喂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么可愛的小生靈啊
難怪魯迅先生將《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昆蟲記》不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爾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爾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