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陸嘉學番外《余生》
一場細雨, 山里起了大霧,。
霧氣地將山頂籠罩,起伏綿延的看不到盡頭, 山幾百畝的藥田, 此地盛產柴胡, 是道地藥材,因此一到季節,就會有很多藥材商前來采購。
當地的陳姓一家是方圓百里最著名的藥商,他們將保定所產的柴胡經過曬制,送往京城售賣, 就賺得好一筆銀子,又因當家老爺是橘子出身,結交了一些官老爺,成了富豪鄉紳。
那陳老爺之母陳太奶奶,聽說幼時曾遇到過菩薩點化,救過她的性命,所以陳太奶奶自來就一心向佛,慈悲為懷, 時常叫兒子接濟窮人,救助鄉里。
一來二去,他家的好名聲是越傳越遠。
如今雨霧綿綿,要是平常倒也罷了, 只是剛收上來一批柴胡,如果不能及時曬干,怕是要壞在庫房里。
損失一批柴胡倒不是銀錢的問題,京城的幾大藥房都已經下了單子,若是拿不出貨來,是要影響聲譽的。
因此太奶奶愁得睡不著,一大早見雨仍然綿綿,眉頭緊皺。
太奶奶自幼長在北方,哪里見過這樣長的雨天,人都要捂得發霉了。
將我扶去小佛堂,給菩薩上上香吧。
老太太告訴貼身丫頭,丫頭喜翠只得安慰她:外頭雨天路滑,走動不便,您若是滑跤了,奴婢怎么當得起。
這個年紀的老人,最怕的就是摔著。
但老太太執意要去,區區一個丫頭怎么攔得住,幸好門外頭有聲音響起:奶奶,外頭您可去不得。
要是您實在放心不下,孫兒去為您上香就是了!門簾兒已經被丫頭挑開,只見進來一個五官端正,穿了身團花紋直裰的青年。
這個是老太太的嫡孫陳讓。
你不是說和你表兄去山里的寺廟玩了,怎么這么快就回來了
老太太問,那山里不是下著雨嗎,你可是冒雨趕山路回來的?。
青年有些沮喪,我和表示兄說是上山,到了半路才聽說,原來山都封了幾個月了,在找什么東西,無論是馬車還是人, 都不讓過呢。
我們就連夜趕回來了。
他們一家人,只有老太太圖清凈,住在保定的藥莊里,別的都在京城經營生意,老太太這嫡出的孫兒,只有這會兒能回來住兩個月,別的時候要回京城去讀書,所以每當他在的時候, 老太太都格外寵溺他。
陳讓卻是在老太太的屋里左看右看,過了會兒才壓低了聲音道:奶奶,我怎么沒見著那位宜寧姑娘呢
平時不都在這兒陪您說話嗎
老太太含笑道:她是有身子的人,這會兒子不舒服,我叫她好生歇息,不用在這兒陪我。
這位宜寧姑娘說來也怪,是老太太上次上山給菩薩上香時,在山溝溝里救回來的,就回來的時候雙腿摔斷,身上滿是刮痕,渾身是血。
老太太隨行的趙嬤嬤是懂些醫理的,立刻上前摸了摸,便驚奇的:老太太,還活著呢!她再仔細地一摸,頓時嚇得臉色都白了,您說這怪不怪,好像還是有身孕的呢!老太太很是吃驚,她平時就是個心軟又慈悲的人,趕緊道:快些救她起來,回去找大夫看看。
她本是來拜菩薩的,這樣在路上救別人,就是菩薩要她積攢功德呢。
老太太見抬上來的女子,面貌秀麗雅致,身上又白又軟, 不過十七八歲的樣子,卻梳的是婦人發髻,身上穿的又是羅緞襦裙,耳上掛的金兔耳兒只剩下一個,一看就是大戶人家出來的。
不知道怎么摔在山溝里,滿身都是傷,便嘆道:可憐見的,懷著身子還受這個罪,仔細孩子有沒有事! 她的馬車同幾輛跑得飛快的馬車擦身而過,只是她的心思都在這救回來的女子身上,根本沒有注意到。
那車也因急著去山里,沒注意她這不起眼的小馬車。
等把人帶回了藥莊,老太太立刻叫人請了大夫過來。
一把脈便告訴她,這女子身孕剛有三個月,幸好這胎及穩,才勉強地穩住了。
三日后,這女子醒過來了。
她睜開眼后盯著屋頂看了許久都沒有說話。
老太太問她是哪家的人,為什么會落在山崖里。
她說她叫宜寧, 是被至親之人所算計了,引她去山上上香,卻把她推下山,回去怕是更加兇多吉少,還請老太太收留,她就是做個奴婢端茶送水也可以。
老太太見她不愿意多說,也沒有強迫她。
只告訴她好生養身子,等孩子生下來再說別的。
宜寧就這么在陳家暫住下來。
一次,陳讓從京城來藥莊玩,一眼就在老太太屋里看到了宜寧姑娘。
她坐在太師椅上給老太太做針線,聽說她有一手好女紅,連鎮上最好的繡娘都不如她。
太奶奶私下跟陳讓說:這才是大戶人家教出來的姑娘。
他們陳家不過是個有錢些的鄉紳而已,有底蘊的世家,都得這樣教養女孩子。
因此宜寧就這么留在陳家,陪老太太說話解悶, 替她做些衣裳。
陳讓看到她的時候,從窗扇透進來的光落在她的肩上,素凈淡雅,臉蛋又白又軟,嘴角邊有淡淡梨窩,其實有點稚嫩。
他心想,看上去就十五六,一點也不像十七八。
傷痛會讓人更加沉默, 大概這位宜寧姑娘就是這樣,總是一語不發的。
陳讓不自覺地就想多看看她,大概是好奇吧,青年人總是對未知的東西好奇。
聽說她去歇息了,陳讓坐下來,灌了一大口茶,跟太奶奶說:我聽說好像是在找什么人的樣子。
那荒郊野嶺的,時常有野狼出沒,就算有人也早喂狼肚里了,又怎么找得到!太奶奶對外頭的事情并不好奇,搖頭道:關心這些,不如你沉下心好生讀書,祖母等著你考中進士光宗耀祖呢。
他爹是個舉人,在進士面前一輩子抬不起頭,下定決心培養兒子當進士, 他今年16了,已經逮去下了一次場,自然沒中,還得三年后再試。
不過老太太也不急,就是陳讓的爹,也是三十歲才中的舉人。
羅宜寧聽到談話聲,從在碧紗櫥后睜開了眼睛。
前一世里,她在摔下山之后就死了, 成為游魂附在了長嫂的簪子身上。
誰知道長嫂的簪子玉碎,她隨之失去了意識。
等到她再度醒來,發現自己竟然回到了22年前,剛被人推下懸崖的時候。
只是這次她沒有死成,反而被一個鄉紳家的老太太撿回家養傷,老太太姓佛,覺得救下她是菩薩給她的機緣。
她能再度活過來,本應該感激菩薩讓自己可以再生。
只是,腹中那人的骨肉......想到這里,她閉上眼,嘴角勾起一個冰冷的笑容。
當年落下山崖時,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有孕三個月。
,如果不是回來了,恐怕是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已經有了那人的孩子吧。
陸嘉學陸大人,心狠手辣,斬殺兄長繼承寧遠侯府侯位,后履立戰功,成為權傾天下的陸都督。
如果不是簪子里的那20多年,她怎么會知道自己的枕邊人竟然如此厲害呢。
但為什么重活過來,肚里還會有他的骨肉?想到這里,她心里卻隱隱刺痛。
她自然是愛她的孩子的,但這是那個人的孩子啊......她想起來就心情復雜。
在簪子里的那20多年,她見證了寧愿侯府在陸家學手里的繁盛,見證了這個人的冷酷無情。
寧遠侯府已經沒有意思自己存在過的痕跡,難道她帶著孩子回去,讓陸嘉學再殺她一次嗎
宜寧想起來就齒寒,她不能再回去了。
幸而這陳家老太太是個菩薩心腸,從不曾為難她,知道她有孩子,還特地讓她隨著她吃飯。
宜寧已經決定了,等孩子生下來便好生伺候老太太,也算是還了她的恩情。
陳讓是最坐不住的,陪老太太說兩句話就忍不住要去找表兄玩了,等他走了,宜寧才從碧紗櫥里出來,給老太太行了禮。
老太太拉她坐下,笑道:你有孕六月,就不要講究這些了。
您對我的恩情,我畢生難忘,這些小事算什么。
宜寧道,又從袖中拿出個東西來,天氣一寒您就膝蓋痛,我給您做了護膝, 里頭塞了些祛濕的藥草,您穿著就不會痛了。
她說話的聲音也與本地女子不同,細軟輕柔,老太太聽著心就軟了。
救回來一個妥貼心細的妙人兒,兒子,兒媳都未必有她考慮得周到。
老太太年紀大了,就貪圖別人對她好。
偶爾心想這孩子救回來委實不虧, 果然是菩薩要給她的緣分。
她笑著拍了拍宜寧的手,等你孩子生下來,就同我一起去京城吧。
到那時,我將你收為義女,你的孩子若是男孩,便同陳讓一起讀書,若是女孩,就在我膝下長大,將來出嫁,我給她置辦嫁妝。
宜寧聽到這里,怎會不明白老太太是為她做足了打算。
她這一輩子,母親早亡,父親另娶,就連丈夫都算計她,什么時候見到過別人對她這么好。
當即心里就涌出一股感動,只要老太太不嫌棄,她愿意為她養老,伺候在她身邊,把她當成自己的親人對待。
我在您這兒已經給您添麻煩,如何能再麻煩您這個!老太太笑道: 你雖然不說,我卻知道你是大戶人家出來的。
這氣度禮儀,哪點不比我們這些人家好?老婆子收你為義女,給你上了族譜,卻也不虧。
你時常陪在我身邊,兒媳都沒有你貼心,我老了,希望你能一直陪著我。
另外,我京城里還有幾個不成器的孫女,如果你不嫌棄,幫著我調教她們的禮儀和女紅,我就再高興不過了。
宜寧怎么會不愿意,又要跪下給老太太行禮。
老太太連忙叫丫頭扶她起來。
她也知道,陳家雖然只有大老爺有個舉人的功名,但藥材生意做的大,其實家里很富足。
不過在人們眼中,銀子賺的再多都不正統, 只有做官才是正統。
但就因為生意,大老爺,二老爺連同兩個太太,都忙的不可開交,孫子孫女都在京城,沒有人陪伴老太太,她自然孤寂了。
如此一來,她好好侍奉老太太,免得她孤寂,就是最好的回報了。
這次大太太帶著陳讓來別院,本來也是想把老太太接到京城去的。
此地藥材雖然長得和好,但終年寒濕,她膝蓋就老是痛。
她告訴大太太,等宜寧生產完了坐過了月子,她就回京城去。
大太太知道太奶奶救了個女子,她也看過了,覺得宜寧長相清麗,舉止有度,又極有涵養,也沒有說什么。
這大半的家業都是老太太置辦下來的,只要她做的事不過分,家里人都隨著她。
山里搜尋尸首搜尋了大半年之久,一直到秋天才準開路,宜寧偶爾聽聞山里在找什么東西,也從不透露半句自己的事。
她已經快到待產的時候了,老太太找了穩婆給她預備在家里。
九月末,山里層林盡染,遍地紅霜。
宜寧疼了兩天兩夜,生下一個七斤重的男嬰。
她氣若游絲,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男嬰卻格外健康,發出了洪亮的哭聲。
老太太一看就喜歡得不得了,抱給宜寧看。
細軟的孩子被抱在懷里,小手一動一動地揪著小被子,喝飽奶后發出輕輕的嚶嚀聲。
這是那個人的孩子啊。
那個人為什么要這么對她,他有個孩子,他恐怕是永遠都不會知道了。
想到這里她竟然忍不住紅了眼眶。
老太太連忙安慰她:快別哭了,坐月子哭不得呢
仔細傷著你的眼睛。
宜寧也不知道自己在哭什么,大概是為孩子而哭吧。
她前世死了,就這么錯過了自己的孩子。
幸好她重活過來,她還能生下他,重新給他生命此時陳讓和母親已經回了京城,老太太也不急,一直等孩子長到了才動身前往京城。
既然要入陳家的族譜,孩子都是老太太起的名字,名為陳楓,日常就叫他為楓哥兒。
半歲的楓哥兒會撲人,看到親近的人,如宜寧、老太太則會笑。
老太太在他喝奶的時候逗他玩,他喝幾口奶,又含笑著看著老太太,又亮又大的眼睛認真地凝視你,想不喜歡他都難。
陳家在京城有座大宅子,在正西坊附近。
陳讓又一次見到了宜寧。
他剛從書院下學回來,就看到宜寧立在院中,才生育完的她自有一股少女時沒有的成熟風韻,又是正在哺乳的時候,胸脯鼓鼓,腰卻極細,仍然是細白柔軟的臉,看到他微微一笑,嘴角竟然漾出一個梨窩,大公子安好。
他們男女避嫌,宜寧給他請安后很快就退到了廡廊下。
陳讓卻有些失神。
失神的地方大概是那鼓鼓的胸脯,還有一邊的梨窩,甚至那柔軟的聲音。
陳讓倒是有兩個丫頭伺候,母親也有讓他把這兩個丫頭收房的想法,但他還是少年心性,根本就沒動。
直到那晚,他夢到了女子曼妙的身體,他被欲望控制了,一把抓過人就壓在身下熱情地吻她,進入她的身體,知道他看清楚那個人的臉竟然是宜寧姑娘的樣子,他嚇了一跳。
等他醒來時,發現自己的褲子竟然濕了。
陳讓苦笑不得。
別說宜寧姑娘已經上了他們家族譜,成了老太太的義女,就說她已經生子了,父母恐怕也不會答應他娶宜寧姑娘,收她做小妾還行。
但宜寧姑娘一貫風雅,為人正直,想必就算一直侍奉祖母終老,也不會給別人做妾的。
陳讓雖然清楚,但往祖母那里去的時候,總忍不住一再地望里面打量。
偶爾宜寧在外面做事他就笑著同她說兩句。
宜寧一開始也跟她避險嫌,后來他常過來,她以為陳讓是孝順祖母,偶爾還笑著跟他說話。
同宜寧說話總有如沐春風之感,陳讓才知道她不是冷淡,只是不熟悉人罷了。
這樣一來他越發鬼迷心竅。
覺得宜寧姑娘可能對自己也有意,否則怎么會對他溫言細語呢。
她教導陳家的三個姑娘禮儀好女紅,總算是個營生。
陳家大太太和二太太雖然不滿老太太把陌生女子養在府里,還生了孩子,這說出去外面不知道要怎么傳呢,但有了這件事,她們當著她的面還是不會說什么的。
就這么三年時間轉瞬即逝,楓哥兒從一個奶娃娃變成了小娃娃,會說俏皮話,會笑鬧,會在宜寧累的時候,搭上小板凳給宜寧揉肩膀。
娘親不累,楓哥兒長大了,保護娘親。
小小的楓哥兒抱住了宜寧的脖頸,軟軟的童音在她耳邊說。
宜寧笑著把孩子抱過來,孩子越長大越小像陸嘉學,幾乎與他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她親他的小臉蛋,柔聲說:可是楓哥兒長大還要好多年呢,要不娘親先給你找個后爹爹。
有了后爹爹,娘親就不累了。
她跟楓哥兒開玩笑。
楓哥兒聽了就急,不找后爹爹,不找后爹爹,娘親是我的! 他打小沒有父親,身邊只有母親和祖母對他好,自然對母親十分依賴了。
更何況,別的丫頭抱著他玩,都會嚇唬他說,娘親找了后爹爹就不要他了。
楓哥兒緊緊抱著母親,貼著她的脖子,不住地道:是我一個人的!宜寧拍了拍她的小手,好,是你一個人的。
楓哥兒心滿意足地吊著她, 小猴子一般掛在她背上,直到宜寧都不好做事,擰他的屁股,楓哥兒才跳下來扯著母親的裙子。
小黏糕,真的片刻都舍不得放開她。
宜寧心里暖暖的,哪里舍得給他找個后爹爹。
誰知陳讓路過,正好聽到了宜寧說后爹爹的話。
他當即心里一驚,難道宜寧已經有了喜歡的男子?那怎么行呢!陳讓其實已經成親一年了,女方的爹是個進士,外派出去做了縣令,家中雖不如城郊富庶,卻有進士老爺,因此算是一門極好的親事。
陳讓也不能拒絕,半推半就地娶了對方,但心里真正喜歡的還是宜寧。
陳讓站在原地,顏色變幻了一會兒。
直到宜寧抱著楓哥兒出來,她看到已經考中舉人,衣著富貴的青年男子面無表情的看著自己。
大少爺回來了。
宜寧仍然屈身行禮。
陳讓卻笑了,你被祖母收為義女,何必叫我大少爺,叫我讓哥就可以了!宜寧心里一驚,她就算被老太太收為義女,陳讓也該叫她義姑,哪里來的什么讓哥。
她雖然想了這些,卻只是笑道:大少爺說笑了,規矩還是要有的,我還有事先退下了。
陳讓有些失神地看著她的背影,還聽得到楓哥兒嘰嘰喳喳的說:想吃娘親做的糕糕......好,吃糕糕。
她的聲音柔軟溫和。
宜寧決定以后繞著陳讓走。
等楓哥兒過了四歲的生日,邊疆有消息傳回。
陸嘉學殲滅敵軍,威震四海,班師回朝。
這消息不僅朝野聽了為之震動,京城百姓都無比歡欣雀躍。
等陸嘉學回城的時候自發去城門口迎接他,幾乎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
那有福份的,才能遠遠的看到將軍一眼,回去還要吹噓好幾天。
不過半月,朝廷就封了陸嘉學為左軍都督府都督,自此他為武官第一人,所到之處無不是眾星捧月,下跪迎接,無人可與之比肩。
當宜寧聽到他的消息時,正在給老太太剝核桃仁吃。
老太太跟宜寧說:芷娘嫁的那個兵部武選主事,跟陸都督的手下將領有交情,她跟我說,那將領如今是飛黃騰達了,走哪兒人家都要給他幾分薄面,還有人暗中送千金萬金的,那將領都不放在眼里。
不過說是死了原配, 正托了人說親而已,那媒婆快把他家的門檻踏破了。
宜寧遞了一把核桃給她,您關心這些做什么,我看今天剝的核桃多,給您做核桃糕吧。
老太太笑瞇瞇的,講給你聽聽罷了,這些人高高在上,咱們一輩子都夠不到,說來笑樂。
又問,楓哥兒呢
怎么沒見你帶他出來玩?宜寧說道:我捉了他去寫字,都四歲了,也快要開蒙了。
老太太點頭,想到楓哥兒就覺得心里軟乎乎的。
那孩子,又聽話又善解人意,小小年紀鬼精靈的,跟宜寧的脾氣完全不像。
不知道是不是像他爹多一些。
,想到這里老太太就嘆氣,也不知道他爹究竟是何許人物,這樣好的妻兒都不要。
不要罷了,她撿著養不知道有多好,這些年有宜寧陪著,當真是開心。
老太太又跟她說:對了,芷娘邀我去她那里小住,你收拾行李,明兒咱們一起過去。
把楓哥兒也帶上,他不是吵著想出去玩嗎
宜寧笑道:就能慣著他了。
芷娘是老太太的大孫女,陳讓的姐姐,嫁了兵部主事,每年冬天都會邀老太太過去住一兩個月。
宜寧走出穿堂,看到小小的楓哥兒伏在書案前,認真地描著娘親走前讓他寫的天地君親師五個字,她臉上的笑容漸漸地淡了下來。
陸嘉學,你可曾知道你有個孩子?不,你永遠不會知道的。
芷娘的府邸離陳家有半個時辰的路程。
老太太住的地方正朝著一片松林,老太太喜歡松,就叫蒼松閣,燒著地暖,溫暖如春。
老太太去和自己的孫女敘舊了。
宜寧就留在房中整理東西。
楓哥兒在旁乖乖陪著她,小手墊著下巴,烏溜溜的眼睛隨著娘親轉。
宜寧回頭看到他追著自己看,乖巧得讓她讓他想親一口。
只有我們兩個。
楓哥兒很喜歡這樣的時光,只有我們兩個好了。
宜寧不理會兒子的自語, 聽到有叩門聲,立刻去開門。
見是府里的丫頭,她們常來,丫頭都認得她,笑道:宜寧姑娘好,奴婢來傳話,明日宋府家宴,老太太也要一起去,請姑娘早做準備。
宜寧笑著回身,把丫頭送走了。
那宋府,也就是陸嘉學手下的那個將領,想來是芷娘要去,所以帶著老太太一同前往。
娘親,你要去嗎
楓哥兒跑過來問她。
宜寧自然點頭,娘親要去。
楓哥兒也去!孩子連忙道,他不想一整天都見不到娘親。
宜寧搖頭,你不能去,在家里寫字。
楓哥兒垮下了臉,扯著宜寧的裙子可憐巴巴地哀求了小半個時辰,直到老太太回來了。
“楓哥兒想去就讓他去,”老太太樂呵呵的,“有了楓哥兒,咱們路上還有趣些!”老太太真是喜歡極了這個開心果,走哪兒都想揣在懷里帶著。
宜寧卻怕到時候人家問起楓哥兒的來歷,會讓老太太為難。
“這有什么為難的,我就說你是我女兒,這是我外孫,他們還能說什么!”老太太不以為然,捏著楓哥兒的小臉說。
老太太還是帶著楓哥兒去了宋家。
那宋將軍府邸修的氣派極,宴席也非常豪奢,女眷在花廳里頭吃席,男眷在前廳吃席,這宋將軍家夫人沒了,就是他娘出面招待的女眷。
正吃著酒,外頭突然一陣喧嘩,有賓客低語:“聽說今天陸都督要來!”“當真?”有人按捺不住, 起身往外看。
又有人跑了進來,氣頭喘不過來,語氣卻極為驚喜:“老夫人,陸都督......陸都督來了!”那宋將軍的娘也十分驚喜,唯恐禮數怠慢,立刻就要出去招待。
剩下的女眷卻嗡嗡的議論著,再也不安靜了,更有些立刻就出門去,想要一睹陸家學的風采。
老太太倒是詫異地發現身邊的宜寧沒有動靜,她繼續喝她的湯。
“你不想出去看看
老太太問。
宜寧搖頭,“都是一個鼻子兩個眼睛,有什么好看的。
”老太太就笑起來,跟芷娘說:“你看,我說她好玩吧!”芷娘不過把宜寧當奴婢,笑而不語,這會兒四下一看,道:“咦,怎的楓哥兒不見了
”宜寧笑道:“他先吃完,蘭心就牽他去看梅花了。
”蘭心是老太太的另一個丫頭。
宜寧說的沒錯,蘭心是牽著楓哥兒出來看花了,誰知道陸嘉學一來,就有好多人從花廳出來,她就張望著前廳,料想肯定有熱鬧的事發生。
等她回過神來,楓哥兒已經不見了。
她嚇了一跳,楓哥兒可是老太太的心頭寶!她連忙朝前找去,不停地喊楓哥兒,但等到了前面,她分明看到楓哥兒小小的身影一閃而過,她正要進去,門口的護衛卻把她攔住,“什么人!”蘭心急道:“兩位爺,我家小少爺剛才進去了!我進去把他找出來就走!”那護衛卻冷漠道:“知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人,快滾!”蘭心焦急,看到護衛已經拔出了刀,怎么敢硬闖,一跺腳趕緊回頭找老太太了。
楓哥兒在這里是丟不了,但要是在里面闖禍怎么辦。
楓哥兒看了會兒花覺得沒意思,就想回去找娘親了。
但是來的路和去的路長得差不多,他也不知道自己走反了,看到前面像花廳一般的建筑,就跟在丫頭后面進去了。
誰知道里面清清靜靜,根本不像剛才有那么多人,四歲的楓哥兒還不到腰高,踮著腳站在門口張望了一會兒,只聽到里面有聲音傳來:“如此一來,太子一黨必然勢大,您與那三皇子之間......另一個聲音低沉而淡然,殺便是了,何必這么多話。
”但隨后兩人的聲音一頓,有人冷聲道:“誰在外面
”楓哥兒立刻想跑,但他人小腿短,一下子就踩空臺階絆倒,摔在地上,楓哥兒畢竟還小,片刻后就哇哇大哭起來。
出來那人笑道:“竟是個小娃娃。
”不顧他哭得可憐,扯著他的衣領把他帶進了屋里。
那人一松手, 楓哥兒立刻坐在了地上,抽泣個不停。
“小娃娃,你娘呢
”把他帶進來的那人半蹲著看他,“快別哭了,臉蛋都哭花了。
”說著拿了手帕給他擦臉。
楓哥兒卻揮開他的手,“不要你擦,要娘親給我擦!”“好好,”那人覺得好笑,“那你娘親怎么不見了
她不要你了
”楓哥兒哇哇大哭,“我娘親才沒有不要我!娘親最喜歡我了。
”“好了魏凌,你逗他做什么。
”上頭那位見只是個孩子,淡淡道,“提出去扔外面吧,聽得我煩。
”被叫魏凌的人奇道:“我記得你以前最喜歡孩子了。
”“大概是你記錯了。
”大佬們開密會,擅闖者自然殺無赦,但只是個小娃娃,諸位也不是這么狠的人,放一馬就算了。
魏凌卻在擦了擦他的小臉后,笑道:“陸嘉學你別說,這孩子長得甚是像你。
”陸嘉學喝著茶說:“像什么像,趕緊給我扔出去吧。
”“真的很像,該不會是你留在外面的私生子吧
”“壞蛋
”楓哥兒卻抽噎地說,“我自己走出去,不要你扔。
”“呵。
”陸嘉學冷笑了一聲。
“真沒跟你胡扯。
”魏凌把這孩子拎起來,楓哥兒立刻如烏龜一樣在半空劃拉,很快落在了茶幾上。
他發現自己離那個五官英俊,但氣勢凌厲的人更近了。
而且周圍還有幾個人在看著他,明顯沒這個人和剛才拎他的壞蛋地位高,只是站著賠笑。
此人伸出兩根指頭按住他的下巴,拇指上戴著個玉扳指。
陸嘉學眉頭緊皺,他發現這個孩子還真的跟自己長得很像。
豈止很像,簡直就是太像了,要不是他知道自己在外面不可能有私生子,恐怕真的以為是自己的兒子了。
他嘖了聲問:“小娃娃,你叫什么名字
”楓哥兒到了這個壞蛋面前卻不哭了,瞪著他,小小年紀語氣就冷,“我叫陳楓。
”這孩子有幾分膽識,更像他兒子了。
陸嘉學還當真有了點興致,“你爹叫什么?”“我爹死了。
”“哦
”難道這還是個孤兒,“那你娘呢
”“我娘說我爹死了。
”“我是問你娘是誰
”小小的嘴巴一抿,楓哥兒竟然有了警覺心,“不告訴你
”陸嘉學看著那張跟自己相似的小臉蛋,頗為無語。
立刻有人站起來說:“不麻煩大人,恐怕是我家來的賓客,我還是先把這孩子帶下去吧。
”“慢著。
”陸嘉學伸手阻止了,把這孩子放開,他笑道,“扔旁邊屋里,叫他娘親自來取。
”實在太多了,以上是第一部分,剩下的請加扣扣3183989116
形容“離別后還會再相見”的詩句有哪些
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先聊一些過去大家在一起的事,這樣能拉近距離.然后,慢慢的再擺談分開以后各自的經歷.因為曾經是好朋友,有那個感情基礎在,不用害怕冷場和尷尬.
贊美老同學聚會的詩詞
劉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時的朋友,作者另有《劉十九同宿》詩,說他是嵩陽處士。
全詩描寫詩人在一個風雪飄飛的傍晚邀請朋友前來喝酒,共敘衷腸的情景。
寥寥二十字,沒有深遠寄托,沒有華麗辭藻,字里行間卻洋溢著熱烈歡快的色調和溫馨熾熱的情誼,表現了溫暖如春的詩情。
詩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選擇和巧妙安排。
全詩表情達意主要靠三個意象(新酒、火爐、暮雪)的組合來完成。
“綠蟻新醅酒”,開門見山點出新酒,由于酒是新近釀好的,未經過濾,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顏色微綠,細小如蟻,故稱“綠蟻”。
詩歌首句描繪家酒的新熟淡綠和渾濁粗糙,極易引發讀者的聯想,讓讀者猶如已經看到了那芳香撲鼻,甘甜可口的米酒。
次句“紅泥小火爐”,粗拙小巧的火爐樸素溫馨,爐火正燒得通紅,詩人圍爐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臨的屋子,照亮了浮動著綠色泡沫的家酒。
“紅泥小火爐”對飲酒環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氣氛的作用。
酒已經很誘人了,而爐火又增添了溫暖的情調。
詩歌一、二兩句選用“家酒”和“小火爐”兩個極具生發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容易喚起讀者對質樸地道的農村生活的情境聯想。
后面兩句:“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在這樣一個風寒雪飛的冬天里,在這樣一個暮色蒼茫的空閑時刻,邀請老朋友來飲酒敘舊,更體現出詩人那種濃濃的情誼。
“雪”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暢飲的闊大背景,寒風瑟瑟,大雪飄飄,讓人感到冷徹肌膚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襯出火爐的熾熱和友情的珍貴。
“家酒”、“小火爐”和“暮雪”三個意象分割開來,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韻了無,但是當這三個意象被白居易納入這首充滿詩意情境的整體組織結構中時,讀者就會感受到一種不屬于單個意象而決定于整體組織的氣韻、境界和情味。
寒冬臘月,暮色蒼茫,風雪大作,家酒新熟、爐火已生,只待朋友早點到來,三個意象連綴起來構成一幅有聲有色、有形有態、有情有意的圖畫,其間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陣陣芳香。
其次是色彩的合理搭配。
詩畫相通貴在情意相契,詩人雖然不能像雕塑家、畫家那樣直觀地再現色彩,但是可以通過富有創意的語言運用,喚起讀者相應的聯想和情緒體驗。
這首小詩在色彩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新樸實,溫熱明麗,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悅目怡神之感。
詩歌首句“綠蟻”二字繪酒色摹酒狀,酒色流香,令人嘖嘖稱美,酒態活現讓讀者心向“目”往。
次句中的“紅”字猶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溫暖了人的身子,也溫熱了人的心窩。
“火”字表現出炭火熊熊、光影躍動的情境,更是能夠給寒冬里的人增加無限的熱量。
“紅”“綠”相映,色味兼香,氣氛熱烈,情調歡快。
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詞語,但“晚”“雪”兩字告訴讀者黑色的夜幕已經降落,而紛紛揚揚的白雪即將到來。
在風雪黑夜的無邊背景下,小屋內的“綠”酒“紅”爐和諧配置,異常醒目,也格外溫暖。
最后是結尾問句的運用。
“能飲一杯無”,輕言細語,問寒問暖,貼近心窩,溢滿真情。
用這樣的口語入詩收尾,既增加了全詩的韻味,使其具有空靈搖曳之美,余音裊裊之妙;又創設情境,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
詩人既可能是特意準備新熟家釀來招待朋友的,也可能是偶爾借此驅趕孤居的冷寂凄涼;既可能是在風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溫暖,也可能是平日里朋友之間的常來常往。
而這些,都留給讀者去盡情想象了。
通覽全詩,語淺情深,言短味長。
白居易善于在生活中發現詩情,用心去提煉生活中的詩意,用詩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暉,這正是此詩令讀者動情之處。
[3] 《問劉十九》。
詩從開門見山地點出酒的同時,就一層層地進行渲染,但并不因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極富有包蘊。
讀了末句“能飲一杯無”,可以想象,劉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詩之后,一定會立刻命駕前往。
于是,兩位朋友圍著火爐,“忘形到爾汝”地斟起新釀的酒來。
也許室外真的下起雪來,但室內卻是那樣溫暖、明亮。
生活在這一剎那間泛起了玫瑰色,發出了甜美和諧的旋律……這些,是詩自然留給人們的聯想。
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簡練含蓄,所以不僅富有誘惑力,而且耐人尋味。
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
。
詩中蘊含生活氣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來,遂成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