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盡管各個民族之間在歷史上曾經存在矛盾與不和,發生過沖突和戰爭,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歷史的主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學生中國國防歷史及帶給我們的啟示精選四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1篇: 大學生中國國防歷史及帶給我們的啟示
[摘要]國防是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而進行的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動。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武器,考察國防在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研究當代中國國防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是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課題。
[關鍵字]中國國防歷史啟示
一、中國近代國防的失敗帶來的屈辱歷史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的爆發,導致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從此“天朝大國”的大門頓開,陷入了一個又一個國防危機,中華民族步入了漫漫長夜。開始了一部充滿屈辱、辛酸和悲壯的近代中國的國防史。隨著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開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越來越深,沿江、沿海到處是被強迫開放的通商口岸和租界,中國的各項交通事業全為列強所壟斷,國內到處可見外國駐軍,整個中國被劃分成幾個帝國主義的勢力范圍,徹徹底底成為有國無防的國度,終日在風雨中飄搖。在推翻封建帝制之后,不幸又遭帝國主義列強支持下的軍閥混戰,社會遭到更大的破壞!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慘痛的災難!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這半個多世紀中,中國的主權遭受了嚴重的損失,國土被割讓、大批戰后賠款付出,使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飽受苦難!
二、中國近代史國防失敗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一)國防強大的基礎是經濟實力的強大
經濟是國防的物質基礎,國防的強大有賴于經濟的發展。國防以經濟基礎作為后盾,強兵必先富國,兩者應當協調發展。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本依托,經濟建設搞不上去,國防建設就無從談起。國防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建設搞不上去,經濟建設的安全環境就難以保障。因此,我們在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必須切實加強國防建設,使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形成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
(二)鞏固國防的根本是政治昌明
國防服從于政治,服務于政治,國防與政治密切相關,國家的政治是否開明,制度是否進步,直接關系到國防能鞏固--政治昌明是國防鞏固的根本。縱觀我國數千年的國防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凡是興盛的時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實行較為開明的治國之策.原本西陲小國的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修政治,明法度,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國防日漸強大,為并吞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唐初建之時,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正是由于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開明的政治制度,使國家很快從隋末的戰爭廢墟中恢復過來,很快成為國力昌盛,空前統一的大唐帝國.凡是衰落的時期和朝代,無不因為政治腐敗導致國防虛弱.唐朝中期以后,兩宋乃至于晚清都是如此。
三、中國近代國防史影響當代社會
有人說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因為他們看到了蘊藏在東方這條巨龍所潛在巨大能量,看到了中國和她孕育的人民在古代的輝煌,在90年代創造的奇跡!中華兒女都在為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拼搏著,我們向往幸福,我們渴望富足,我們也不會忘記中國在近代所遭受的巨大屈辱和損失,這是我們的痛,也是我們奮斗的動力!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的時代,是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科技進步是國防強盛的重要力量!國防建設歷來是世界各國先進技術競爭的主要領域。"先進的武器畢竟是重要的,科學技術是不能忽視的"。國防科技領域,要重點研究開發一些關鍵技術。掌握這些技術,是實現我國新時期軍事戰略的需要,也是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實行積極防御,把軍事斗爭準備的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是我軍新時期的軍事戰略方針。圍繞這個方針,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迎接世界軍事發展的挑戰,要千方百計把我軍的武器裝備搞上去。
四、中國近代國防對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啟示
發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務,落后就要挨打!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扎實掌握專業技能,把自己努力培養成有用之人,在步入社會之后,為我們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科技的進步,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我國國防的強盛貢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斗終身!
第2篇: 大學生中國國防歷史及帶給我們的啟示
內容摘要:我國國防歷史悠久,直至今日國家的經濟實力,穩定的政局,政治開明,武器裝備,全民的國防意識和團結統一是強大國防的精神支柱。
關鍵詞:中國國防歷史啟示
引言:“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自古以來,有國就有防。國防,沉甸甸的兩個字,它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保證。一個國家擁有可靠的國防可讓其自信于自己抵御外來侵略的能力。
國防伴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為國家的利益而服務,歷史已經向我們證明,。一切國防的共同實質,都是以捍衛不用擔心在政治和經濟等方面受制于人和擴大國家利益為核心的。
我國的國防歷史先后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共有四千多年歷史。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榮辱、興衰告訴我們:兵者,國之大事,雖可百年不用,但不可一日無備。縱觀中國歷史,凡是國泰民安,必為兵之強人;凡是喪權辱國,必是兵之弱者。作為世界軍事與建筑史上奇跡的萬里長城就是國防的一個鮮活的實例。斯時秦剛統一中國,四夷虎視眈眈,天下很不太平。為了強國御辱,秦始皇派遣蒙恬修筑了這座舉世無雙的宏偉工程,北御匈奴。長城也成了中國人抵抗侵略,保家衛國的精神象征。對于鐵血大秦的強大,大詩人李白有詩寓此“秦王掃XX,虎視何某某!”
中國國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隨著奴隸制國家夏王朝的出現,國防便產生了。中國國防既有巔峰的輝煌,也有不堪回首的屈辱,還有抗敵衛國的巨大勝利。下面談幾點中國國防歷史留給我們的啟示。
一、國防強大的基礎是經濟實力的強大
強大的國防是一個國家及其民族生存與發展最為重要的基本條件。而國家想要發展下去,不被外界各種因素威脅而自強,就必然要強大自身的國防事業。國防事業強大的基礎則處處體現于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之中。
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往往其擁有十分強大的國防力量,因為它可以從龐大的國民收入獲取更多資源來投入到國防建設上,而如果一個國家經濟實力水平弱,那么還要把大量的資源投入至國防之中,使得財政透支,而后國民的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那么這個政府距離倒臺已經不遠了,在新中國初期由于八年內戰,我國國民經濟凋敝,黨面臨著十分艱巨的任務,既要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與此同時又要應對國外反動勢力的顛覆,最終黨英明的決定將我國的國防建設作為第一要務放在首位,鞏固了當時的新生政權。進入到二十一世紀,我國的國防建設各方面都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軍事武器以及裝備更為先進。
早在久遠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當時的軍事以及思想家就已經提出了“富國強兵”等等的重要思想理論。從秦朝以來,一直到清朝。類似這種種的思想在各個朝代的前中期皆得以被統治者聽取、貫徹以及實施,統治者常常通過一系列相配合的改革以及變法,在當時的一定程度上面都解放了生產力并且促進了當時經濟的發展變化。所以在歷史上才有了秦掃XX統一天下的大業,盛唐有名的“貞觀之治”,清王朝的“康乾盛世”XXXXX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當時的統治者重視其統治王朝經濟發展的結果。而與此相反的是,各個王朝的衰落破敗、變化更替,大多都是其到了王朝末期的政治腐敗不堪、經濟嚴重落后、人民水深火熱且苦不堪言所導致的。在這一個點上面,現代的國防與古代甚至更早的國防二者之間具有極其多的共同之處,所以有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提高國民水平的戰略方針;有江澤民同志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胡錦濤同志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有習近平同志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種種戰略方針經過我國長期以來的實踐落實,其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同時也令我們了解到,只有致力于解放以及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快生產水平的建設,不斷地增強綜合國力,國家才可以長治久安。只要有非常強大的經濟實力的基礎,才可以保證我國的國防無堅不摧且固若金湯。
二、鞏固國防的根本是政治昌明
國防服從于政治且國防服務于政治,一個國家的國防事業與其政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說,政治與國防緊密相關,一個國家的政治是否開明,制度是否進步,直接能夠關系到國防能否鞏固,良好的政治前提是富國強兵的根本。
縱觀我國數千年的國防歷史,我們不難看出,凡是原先興盛的朝代以及時期的前期之中它們都十分注意修明自身的政治,它們實行較為開明的治國之策。原本作為西陲小國的秦國,自從貫徹實施商鞅變法開始,修明政治,明晰法度,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其國家實力日漸強大,為而后的吞并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下了十分堅實的基礎;大唐初建之時,國家各方面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正是由于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開明的政治制度,使唐朝很快地從隋末的戰爭廢墟中所恢復過來,并且十分快速地成為國力昌盛、空前統一的大唐帝國。遵循史實以及邏輯總結下來我們不難發現凡是衰落的時期和朝代,無不是因為政治的腐敗才致使國防虛弱。不僅僅是唐朝中期以后,兩宋末期乃至晚清皆為如此。
三、武器裝備的優劣是決定國防強弱的重要因素
我們國家所建設的軍隊要求的是一支數量足,質量高的軍隊!在那久遠的春秋戰國時代,在弱國強食且激烈的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爭中,各諸侯國間無不崇尚“武備”,它們獎賞軍功,鼓0000氣,重視軍隊的建設,著重提高其國家軍隊的戰斗力,可見國防之根本是軍隊,軍隊是國防強大與否的象征,軍隊的強大意味著國防的強大。古今中外各個國家的國防史能夠告訴我們:如果某個國家他沒有一支足夠數量且質量水平高,軍事素質實力過硬的軍隊,那么那個國家的主權及其領土完整就沒有了最基本的保證。
國防史能夠告訴我們:武器裝備及其由此所決定的兵種戰法對于戰爭勝負,對于國防強弱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宋朝到晚清之前,是冷熱兵器并用而以冷兵器為主的時期。而到了如今時代,各種先進兵器層出不窮,激光武器、生物化學武器、電磁武器、軟件病毒武器等等使得戰爭朝著更多的方向多元化的發展。因此,我國亦在貫徹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能夠打造出屬于我國自身,且服務于我國偉大的國防事業的先進武器裝備。
四、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是國防強大的關鍵
翻開我國那悠悠幾千年的國防史,我們都會發現一個這樣的規律:凡是在國家統一并且民族團結的時期,其國防愈鞏固且強大;凡是在國家分裂并且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期,其國防就虛弱且頹敗。
晚清史啟示了我們國防是一個國家生存與發展最重要的安全保障,它關系到國家及民族的榮辱興衰、生死存亡。國家如若沒有可靠的國防,就難以抵御外來的侵略和顛覆,就會在政治經濟以及各方面上受制于他國。為了維護我國國家主權、保護我國領土完整,建立鞏固的國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
小結:“歷史是一面映照現實的明鏡,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書。”中國的國防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悲痛欲絕的哀傷、洗刷不盡的血淚、永志追思的英烈和偉岸壯闊的史詩,更是對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戰的期盼、強國富民的決心和睦鄰友邦的祝愿。
第3篇: 大學生中國國防歷史及帶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對黨的百年歷史所作出的這一精辟而又深刻的概括,不僅醍醐灌頂,深化了我們對黨史的認識,而且鞭辟入里,闡明了這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點和要求。這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的重要啟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是實現民族復興,圍繞這一偉大夢想,中國共產黨順應歷史前進邏輯,緊跟時代發展潮流,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緊緊依靠和團結帶領人民,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從建黨的開天辟地,到新中國成立的改天換地,到改革開放的翻天覆地,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黨始終堅守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百年大黨踐行初心使命的歷史大邏輯,深刻揭示了百年大黨能夠克服任何困難,能夠無往不勝的決定性因素。正因如此,我們黨歷經百年,仍然頂天立地,勇立潮頭。
在拯救中華民族的革命時期遵循歷史前進的邏輯
在拯救中華民族的革命時期,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秉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理念,才得以遵循歷史前進的邏輯,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28年,擺脫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辯證的科學精神、無私無畏的博大胸懷,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要求,融入歷史前進的邏輯和時代發展的潮流之中,始終遵循了“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這一歷史發展的大邏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前提條件,徹底改寫了近代以后舊中國的歷史,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書寫了中華民族民族自救的華彩樂章。
在建設新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奠定中華民族復興的基礎
在建設新中國的歷史進程中,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秉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理念,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政治立場,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僅僅依靠群眾、組織群眾、發展群眾,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新中國,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與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總任務緊密結合,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起了復興中華民族的政治基礎、經濟基礎、制度基礎、科技文化基礎和社會基礎。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秉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理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緊密結合,使黨的初心和使命緊緊融入“改革開放”的歷史過程之中,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中華民族在政治上、經濟上、制度上、科技文化上和社會上的真正富起來。
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秉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回應新常態下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的內在要求,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發展觀,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根本立場,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踐行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沿著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目標的內在邏輯,遵循歷史前進的邏輯,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緊密結合,使黨的初心和使命緊緊融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過程,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同時也是始終秉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理念的歷史。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歷程,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中國共產黨自從成立之日起,就緊緊圍繞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夢想,緊扣“拯救中華民族”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大現實問題,從拯救中華民族建立新中國,到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整個歷史過程始終遵循了“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這一歷史規律,從革命、建設、改革的縱向歷史過程中,清晰地勾畫了百年大黨領導中華民族“站起來”“富強來”“強起來”的內在歷史大邏輯。正因為如此,在百年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始終沿著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目標的內在歷史大邏輯,在革命、建設、改革等不同的歷史時期,相互貫通,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譜寫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勵精圖治、不屈不撓,不畏艱險、披荊斬棘,不懈奮斗、頑強拼搏,敢于勝利、善于勝利的壯麗詩篇。
第4篇: 大學生中國國防歷史及帶給我們的啟示
2024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遵循,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不斷從黨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飲水思源,從黨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回首中共百年奮斗歷程,無數共產黨人,前赴后繼,砥礪奮斗,以堅強的信仰撐起了百年大黨的錚錚脊梁,鋪下了民族復興之路的塊塊基石。從黨史中去尋找那一代代人為之努力奮斗、浴血拼搏的崇高理想,去追尋一次次沖鋒的戰斗足跡、一次次試驗的奮發身影。撇開發展帶來的云霧,看清進步伴隨的迷茫,從歷史足跡和深刻教訓上,再次銘記建黨的初衷和為人民的本源,深刻認識我們黨從哪里來、為什么而來、要到哪里去,重溫初心使命,堅定信念、忠誠,接受信仰洗禮。從黨史學習教育中尋找理論滋養、精神支柱,筑牢思想之魂,補足精神之鈣,夯實行動之基,堅定“四個自信”,讓理想信念的燈塔指引我們奮勇前行。
以史為鏡,從黨史中汲取奮斗的力量。x城頭一聲槍響,宣告中國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自那時起,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英勇投身為中國人民求解放、求幸福,為中華民族謀獨立、謀復興的歷史洪流,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了一起。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道路決定命運。在“闖道路”的過程中,無數共產黨人化身為一盞盞“馬燈”,帶領億萬人民艱難探索。他們懷揣“任他兇頑昏黑之土,終應留意蕩漾前途之赤光”的信念,在隨后的征程中,將光明帶到井岡山、x、x、西柏坡,最終燃照整個中國。廣大黨員干部要把學習黨史作為一門必修課,既要學習好,又要宣傳好,把握正確導向,加強督促指導,營造濃厚輿論氛圍,確保黨史學習教育取得扎實成效。
戮力同心,從黨史中汲取前進的力量。“能看到多遠的過去,方能看到多遠的未來。”學黨史不僅是為了回顧走過的路、走好當下的路,更是為了開創未來的路。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面對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更需要了解歷史、學好黨史,進一步總結歷史經驗、堅定必勝信念、提升斗爭本領、加強斗爭歷練,以振奮精神激發斗志,勇挑重擔、苦干實干,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留下許黨報國的奮斗足跡,繼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力拼搏。
“山高水深何足懼,手舉馬燈照萬人”。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中國共產黨人正以永恒不變的初心,帶領全國人民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以昂揚姿態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
上一篇:以欣賞為話題議論文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