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有感心得10篇最新我們要爭做偉大事業的建設者、文明風尚的倡導者、敢于追夢的奮斗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4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有感心得【匯編五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24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有感心得1 2024年初春,地處黑龍江省東南部的邊境小城綏芬河市暴發疫情,武桂珍率隊馳援。這個季節的綏芬河銀霜遍地,位于半地下的實驗室也沒有暖氣,凍得渾身疼的武桂珍貼上膏藥,為隊員們尋來幾把椅子,爭分奪秒做核酸檢測。“早出檢測結果就能早發現病例,幫助當地溯清傳染源,盡早消除疫情傳播風險。大家都顧不上身體的不適,晝夜不停、六班輪轉、滿負荷運行。”武桂珍回憶。 這只是武桂珍近40載默默投身重大傳染病防控工作的一幕。從抗擊SARS疫情到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疫情,再到抗擊新冠疫情,每一次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現場,武桂珍都未缺席。迅速組織開展未知病原攻關和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實驗室檢測速度屢破紀錄……曾有人問武桂珍為什么這么拼,她只是笑道:“使命在肩,一刻也不敢停歇。” 2003年,SARS疫情發生后,作為現場監督組負責人的武桂珍因心肌勞損病倒在崗位上,被送往急診住院。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拼起來就忘了吃飯的武桂珍在指揮現場突發腹痛,強忍到工作結束后就診,檢查出多發胃潰瘍,被醫生重重責備。2024年,戰新冠最吃勁的日子,她需要借助3種藥才能入睡。對此,武桂珍不以為意:“我們的工作就是爭分奪秒,早一分、早一秒把科研成果送到前方,就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與傳染病打交道,往往要面臨許多未知風險。“疫苗是控制傳染病最有效的手段。”武桂珍說,新冠疫情初期形勢嚴峻,為迅速研發疫苗,需要在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即P3實驗室)中開展實驗活動,確保生物安全至關重要。武桂珍拍板決定迅速組織團隊開展風險評估和模擬演練,將生物安全風險降到最低。最終,其團隊研發的疫苗率先在國內獲批附條件上市,并首獲世界衛生組織緊急使用認證和歐盟GMP認證。 多年來,武桂珍潛心研究生物安全關鍵技術。作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專家,她組建我國第一支生物安全專業化管理和研發團隊,解決微環境污染檢測等關鍵技術瓶頸問題,創建全球最大P3實驗室設施群運行管理模式和標準體系。 談到生物安全,武桂珍眼中有似火熱情,她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儀器和操作等方面仍存在“卡脖子”問題,“還要做出更多努力”。 武桂珍是恢復高考后的“新三屆”大學生。從工廠回到大學校園,源于父親的勸說。“爸爸說,要做對國家和老百姓有益的人,首先要多學知識、長好本事。”她回憶,那時的父親常常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她就蹲在小區門口的路燈下等著,“有時看到他疲憊的身影,我不忍心,但是他樂在其中”。 大學畢業后,武桂珍走上了科研報國的道路,繼承了父親執著的拼勁兒,也體會到了那種累并快樂著的心境。“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做對國家和老百姓有益的事,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幸福。”她說。 2024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有感心得2 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她們以勇立新功的豪情投身偉大事業,以言傳身教的自覺倡揚文明風尚,以矢志奮斗的激情追逐家國夢想。她們就是2024年“最美巾幗奮斗者”,立足崗位、建功立業,激勵廣大婦女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奮進新征程。 對黨忠誠,傳承紅色基因 “我決心時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人民服務。” 這是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黨工委書記孫金娣入黨志愿書中的話。13年來,孫金娣堅守初心,持續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織密組織體系、推動干部下沉、黨群聯動共治、整合區域資源,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在孫金娣的帶領下,街道黨工委將10個社區劃分為90個綜合網格、195個專屬網格,2668個駐街單位全部納入其中,實現“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難在網中解”。她把黨組織觸角延伸到商圈、樓棟和物業、志愿者等末梢,在5個商業綜合體新建一批愛心服務驛站,讓快遞員、外賣員等新就業群體隨時找得到黨組織;她還把手機號碼向群眾公開,24小時開機,訪民情、解難題,啃下仙林新村地下室集中整治這個“硬骨頭”。 “黨組織把仙林街道的‘一畝三分地’交給我,我必須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種好責任田。”孫金娣堅定地說。 巾幗榜樣,引領奮進。同樣對黨忠誠、勇擔使命的,還有重慶市人民小學黨委書記、校長楊浪浪。她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重慶市人民小學是一所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烽火硝煙中締造的學校,流淌著革命血液,傳承著紅色基因。作為一名從教近30年的教育工作者,楊浪浪將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以文化浸潤為根,培養學生對黨的樸素感情。 “以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為抓手,學習發揚革命傳統,打造具有學校特色的‘紅星耀童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德育品牌。”楊浪浪介紹,學校充分利用重慶的紅色資源和地理優勢,以紅巖班、周恩來班等為載體,開展紅色研學,打造“行走的思政課”;組織社會實踐,帶領學生進行紅色紀念館志愿服務;開展主題教育,指導學生展開國情調研,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讓紅色革命精神展現出新的時代價值,為學生成長提供精神動力。”楊浪浪說。 堅守使命,用心奉獻人民 在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一直保留著一門古老手藝——苗繡。在松桃苗繡傳承人石麗平看來,苗繡既是文化,又是產業。“我希望盡自己的力量,讓苗族婦女掌握一技之長。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增收致富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寬廣。”石麗平說。 從2000年開始,石麗平用8年時間,徒步3萬多里路,潛心學習苗繡技藝,記錄苗繡歷史,挖掘苗繡人才。她還組建起松桃苗繡團隊,組織培訓繡娘,帶動當地群眾傳承民族手藝。在婦聯和有關部門支持下,她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帶動4000多名婦女在家門口就業,用一針一線繡出致富新生活。 她們用心守護的,還有人民生命安全。交通運輸部東海第一救助飛行隊飛行管理部部長宋寅是我國第一代女搜救機長,她帶領機組人員穿梭于云海、救人于危難,安全完成海上各項救助搶險任務。10多年來,她累計安全飛行3338小時,執行救助任務313起,參與救援飛行1075小時,成功營救225名遇險人員。 2024年11月,“浙岱漁04864”輪上一名船員作業時雙眼受傷。該船員傷勢較重,為爭取搶救時間,宋寅駕駛救助直升機將該船員直接轉運至上海瑞金醫院救治,前后僅半個多小時,成功打通了海上救助直送醫院“最后一公里”,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莊嚴承諾。 在另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北京兒童醫院重癥醫學科和內科教研室名譽主任錢素云為一個個年幼的生命托舉希望。“在孩子生命最緊要的關頭,努力幫孩子一把,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使命。”錢素云說。 20多年前,錢素云在國內率先開展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在兒童重癥診療中的應用研究,填補國內兒科空白。經過不懈努力,她在國內首次證實TCD監測有助于評估昏迷患兒預后并指導治療,還首次提出了兒童腦死亡的TCD診斷標準并被納入“中國兒童腦死亡判定標準與操作規范”。目前,該技術已在國內70多家醫院的兒童重癥監護病房(PICU)推廣應用,可部分替代有創檢查,提高病情判定的準確性,降低醫療費用。 醫者仁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專家武桂珍致力于生物安全和重大傳染病防控研究,為國家安全做出重大貢獻。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武桂珍率隊一周內完成全基因組測定、核酸檢測試劑研發、病毒成功分離三大貢獻,奠定了全球新冠疫苗、試劑和藥物研發的科學基礎。面對巨大的未知風險,她果斷決策,主持研發國內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并在國內率先獲得世衛組織緊急使用認證,現已在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為全球抗疫作出了中國貢獻。 攻堅克難,勇于開拓創新 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曉玲扎根邊疆一線31年,用智慧和汗水在科技創新之路上展現巾幗擔當。 針對我國聚氯乙烯樹脂核心技術缺失、專用化和差異化發展水平低等問題,作為項目技術負責人,宋曉玲帶領團隊對配方體系進行長達1000余次的試驗驗證,不斷改進工藝措施、創新配方體系,成功研發出9種特種聚氯乙烯樹脂產品,4項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并持續創新,使企業聚氯乙烯產品市場占有率大幅提高,新增產值33億元。 攻堅克難,在于不拋棄、不放棄。風雨彩虹,又見鏗鏘玫瑰。 2024年,在東京奧運會亞洲區預選賽附加賽中國女足對陣韓國女足第二回合的比賽中,在中國女足落后兩球的情況下,王霜挺身而出,在第103分鐘進球,奮力將中國女足帶入東京的賽場。 2024年,王霜作為中國女足核心球員征戰女足亞洲杯。決賽中,她帶傷首發登場,展現出敢打敢拼、永不言棄的精神。最終,中國女足以3∶2戰勝韓國女足,第九次奪得亞洲杯冠軍,這也是中國女足時隔16年再次捧起亞洲杯冠軍。 鄉村振興的土地,也見證著“最美巾幗奮斗者”攻堅克難、勇于創新的身影。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秉承這一信念,2024年,陳雨佳辭去教師職務,回到家鄉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上官地村,成為一名新農人。 如今,擔任寧安市玄武湖大米專業合作社銷售經理的陳雨佳堅持在種植模式上創新,安裝氣象監測儀和稻田監控器,讓石板田區域水稻種植有科學數據支撐;安裝太陽能殺蟲燈和誘捕器,減少稻田病蟲害。她把大米“搬”到網上搞直播銷售,探索訂單農業新模式,通過認購水稻田的方式,邀請消費者到稻田實地體驗。這片黑土地已經成為全國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在科技攻關的最前沿,在創新創業的浪潮中……“最美巾幗奮斗者”不斷突破自我,豪情滿懷、意氣風發投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譜寫新時代巾幗華章。 2024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有感心得3 她常說:街道的工作是“骨頭頂著皮”,來不得半點虛假、半點拖沓!作為一名街道干部,唯有真抓實干,才能贏得老百姓的信任!話是這么說,她也是這樣帶頭做的。她把學習教育融入基層治理,服務群眾中心工作中,大力推動街道科室優化重組,成立10個“功能型”服務辦公室,與1個社區捆綁,負責1個一級網格。 在她帶領下,所有街道社區黨員干部全部身穿“黃馬甲”、佩戴黨員標識,每天巡查網格,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連續7年常態化開展“進萬家門、訪萬家情,送萬家暖、連萬家心”的“四萬走訪”活動,今年結合大走訪大落實,走遍轄區所有駐街單位和居民家庭,建立“一戶一檔”,動態掌握需求,跟蹤提供服務,差別化幫助解決為老為小、助殘助困、招工就業等方面7300多個難題。堅持打開大門,把每一名黨員干部的姓名、照片、聯系方式、服務承諾等,統一制作成公示牌,在所在網格內的駐街單位、小區樓棟上墻,接受監督。選聘退休黨員居民志愿者組建“盯得緊”督導考核隊,每天到網格逐個“找茬”,每周參加社區工作周小結會議,經常性列席街道工委會議,提出問題,督促整改。評選表彰網格“最美十大員”、仙林“最美的人”、網格“特別貢獻單位”,已獎勵3750名黨員群眾、310個駐街單位。現在,每年的1月3號和7月1號,街道都召開上千人規模的黨員群眾大會,街道報告工作、作出承諾,黨員群眾自編自演紅色節目,現場洋溢著“其樂融融一家親”的氛圍。 2024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有感心得4 2024年陳雨佳辭去寧安市高中體育教師職務,回到家鄉扎根農村,成為一名“新農人”。憑著一份專注農業發展的執著,一片熱愛家鄉的赤誠,她扎根鄉村深耕黑土地,以讓國人吃上一碗營養健康的好米飯為初心,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代“新農人”的責任與使命。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官地村農民,陳雨佳一直覺得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為,石板米產業一樣也能做成一番事業,龍江農人這個選擇和使命值得為之奮斗終身。“石板田就是黑土地中的大熊貓,我們得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好它。”陳雨佳從研究水稻種植的第一課開始補起,幾年的時間成為當地大米專業合作社的領頭雁。 為了打出品牌,陳雨佳拿著質檢報告到處給人講,甚至背著電飯鍋參加展會現場煮飯請專家品鑒。如今,她們的合作社遠近聞名,已經吸引本村及周邊村民157人自愿入社,石板田有機水稻種植規模從最初50畝擴大到1800畝,吸納附近村屯6000多畝石板田加入綠色水稻訂單種植,畝產由原來500斤提高到800斤左右,畝收入從5000元左右提高到近10000元,拉動本村及周邊農民就業300余人。 近年來,陳雨佳帶領合作社大力推動當地土地流轉集約經營,依托東北農業大學水稻有機肥科研中心和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以建設國家級水稻科技示范基地為載體,整村推進石板大米綠色有機種植模式,引進優質晚熟品種,實施兩段式育秧,實施綠色食品水稻測土配方施肥,治地治水,嚴控污染。 “我的逐夢路恰是鄉村振興路,在我熱愛的黑土地,深耕稻海田間,于我而言是一件幸事,我愿乘風破浪,一路歡歌,一路精彩。”陳雨佳說。 2024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有感心得5 初次認識您,您是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黨工委書記,您所在的仙林街道工委曾榮獲“全國基層黨組織”的榮譽稱號,_表,您回當地后那“一往情深”的宣講活動,至今讓我記憶猶新。再次熟知您,是今年7月,您獲得了“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光榮稱號,您治理基層的優秀事跡可歌可泣、可圈可點,您是我們基層黨務工作者學習的典范。 您教會我們,要把初心使命牢記心里。您說,“黨組織把您放到那個崗位,干的是基層黨務,打的是黨的根基。您們扎根越深,黨的事業就越興旺。您一定會牢記初心使命,深耕細作責任田,努力當好常青樹。”您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您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自覺扛起仙林街道的基層治理,面對大是大非、面對矛盾敢于亮劍,敢于迎難而上,以鐵一般擔當的自覺謀事創業做人,時刻銘記自己在黨旗下的誓言,不忘入黨初心,堅定矢志不渝的信念,永葆公仆本色,讓信仰成為自己永遠的“精神鈣質”。 您啟迪我們,要將黨的聲音真情傳遞。孫金娣同志,您_,您對記者說過:“一往情深”是您宣講活動的宗旨,您還闡釋了“一往情深”的深刻含義:“黨的聲音一傳到底,黨的領導一呼百應,黨的工作一網攬盡,黨群干群關系一往情深。”您帶領大家,利用多種形式,比如把黨的政策和方針編成快板、詩歌,做成短視頻、微動漫等,放到廣場上演、大屏里滾動播放,組織黨員群眾都來學習,把一些好的舉措都浸潤到千家萬戶,對老百姓都有立竿見影的好處,大家在仙林街道黨工委的帶領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群眾們由“拍手點贊”變成了“動手一起干”,從而增強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您激勵我們,要以拼搏勁頭攻堅克難。您知道,要想做好仙林街道的管理,黨工委肯定得出“大招”。您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您始終把群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以群眾的滿意作為目標,做到從群眾的角度看問題、想辦法。因為您知道,在城市基層工作中,街道社區工作是比較艱難的,只有敢啃“硬骨頭”,敢“滾釘板”,才能在打硬仗中鼓足精神,把千斤重擔扛起來。仙林街道一直堅持黨建引領,按照“網格連心、服務為先、多元聯動、協同發展”等思路,堅持“六化融合”治理創新,實行網格化管理后,深受群眾的歡迎。您對基層各種難解問題都進行地毯式、拉網式的排查和整治,從根子上抓起,做到查找問題“底朝天”,整改問題“見到底”。就連一個拆遷安置小區,1056個地下室被老百姓私自占用18年,安全隱患大、亂搭亂建等,在您連軸干10個月后,終于拔掉了這顆“硬釘子”,許多居民從上訪戶變成了為群眾服務的志愿者。 孫金娣表示,仙林街道將盡最大努力更好地服務好駐街高校、服務好駐街單位、服務好每家每戶、服務好每個黨員居民群眾。街道網格人員必須繼續發揚“硬著頭皮、磨破嘴皮、餓著肚皮、踏破腳皮”的精神,常態化開展“進萬家門、訪萬家情、送萬家暖、結萬家親”走訪活動,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難在網中解,情在網中結,傾情用心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 “我們在中央、省市區委和仙林大學城管委會的堅強領導下,在各駐街高校、駐街單位和廣大黨員居民群眾的共同參與下,一定把偉大建黨精神傳承好、發揚好,一定堅定舍我其誰的信念、勇當尖兵的決心,一定保持爬坡過坎的壓力感、奮勇向前的使命感、干事創業的責任感,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棲霞新仙林努力奮斗!”孫金娣說。 孫金娣同志,您作為仙林街道的黨工委書記,一直誓做群眾的貼心人。無數的基層的黨務工作者,一定會以您為榜樣,多換位思考問題,把群眾的諸多實事從“紙面”落到“地面”,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把“我為群眾辦實事”落地生根,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
上一篇:奮斗有我主題演講稿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