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時間讓孩子開始練習鋼筆字比較好
自己回答別復制
【第1句】:周廣龍,號山東枕云 ,1973年7月2日出生于山東榮成。
畢業于東阿縣實驗小學,五年級學歷。
山東省書協會員,聊城市書法協會理事,東阿縣書法協會副主席,東阿縣政協委員。
小學畢業后,開始臨摹書法。
先是顏體,接著是魏筆,臨張猛龍的貼。
這七年期間,周廣龍在建筑工地干過泥瓦匠,在街頭賣過饅頭。
1993年為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東阿書法家協會組織書展,周廣龍的書法作品首次亮相得到廣泛好評,被收入優秀作品集中。
2008年,參加了書法學習班。
受中國書協會員張錫庚先生的教育,使他對書法的再認識產生了極大影響。
之后他開始靜下心來,更加注重臨摹名家名帖。
尤其喜愛二王、孫過庭書譜。
讀帖、臨帖。
再以自己的感悟,創作自己滿意的作品。
并不斷外出交流學習。
【第2句】:作品 他的書法作品書走龍蛇,劍氣滔滔。
以大草為主,氣勢磅礴,起伏跌宕,在省內外屢屢獲獎。
【第3句】:成就與榮譽 2009年到河南省參加中國書協培訓班學習。
作品入選山東省書法展。
2009年底被吸收山東省書法協會。
東阿書法家協會成立,被推薦為副主席,兼副秘書長。
2011年因為在書法界的影響,被推薦為政協第九屆東阿縣委員會委員。
2024年3月22在深圳《中國書法報》搞的一次全國范圍內書法愛好者的書法比賽活動,得了三等獎。
學書法的心得體會(不少于400字)
【第1句】:最基本的可以讓自己變漂亮起來;
【第2句】:可以陶冶自己操,書法需要耐心和持久的堅持,因此在練習書法的同時,可以修心養性,這對于提高自己的素養,很有幫助。
有人說“字如其人”,我想可能指的就是這個方面的意思。
我想學習書法的好處最主要的就是以上兩點。
那我一直以來是如何學習書法的呢
首先,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習中,注意養成良好的習慣,在需要寫字的時候,我認真對待,絕不馬虎,從一筆一劃練起,因此漸漸地我的字也就好起來了。
然后,我在工作之余,抽取一定的時間學習名家書法。
比如每個星期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來練習毛筆字,在練習的同時,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也讓自己工作之余的生活更加充實。
名家書法有很多,顏真卿的,柳公權的,趙之謙的,等等我都挺喜歡,不管是哪個書法家,不管是哪種字體,我都會加以練習。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從楷書到隸書,再到行書,草書等等,我都在學習之中。
我覺得草書最能體現人的性格了,因而草書最難以練習的,也許只有書法大家才能揮毫成草書。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練習,我覺得學習書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學習書法要勤奮,貴在堅持練習,書法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字都是一筆一劃寫出來的,只有堅持練習下去,一定的時間之后才能有所成績,不要想著立竿見影和一步登天。
第二,學習書法要勤于思考,最好能找個老師。
書法是一種藝術,而要進入藝術之門,最好是能有一個引導者。
如果能找到一個名家大師作為自己的老師,那么對于學習書法的效果將會事半功倍。
若是找不到老師,可以經常看看字帖和歷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時候思考這字的結構、形體、筆畫、用力、布局等等方面,思考如何才能讓一個字能夠具有藝術感,即既漂亮美觀,又具有神韻。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日積月累的觀察和體會的,我想這也是我要到達的境界。
第三,書法應該有自己的特色。
當然這指的是書法一個比較高的境界。
當書法到達一個比較高境界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加上自己的特色,加上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和領悟,將自己的這種想法在書法中體現出來,真正做到字不僅有形,形美,而且要做到有神,神形俱備,這才是好的書法。
說起書法,不能不說王羲之;說起王羲之,幾乎是家喻戶曉,說不定還能說出幾個有關他的故事。
這也算是中國獨特的書法文化現象
毛筆字怎么也寫不好,應該怎么辦
董其畫禪室隨筆》 來源: 網濱海高新 關鍵字:蘭亭;屋;書家;書耳;楷法 作者: 2011-05-24 11:02 帖(官奴帖)在《淳熙秘閣續刻》,米元章所謂絕似《蘭亭敘》。
昔年見之南都,曾記其筆法于米帖,曰:“字字騫翥,勢奇而反正,藏鋒裹鐵,遒勁蕭遠,庶幾為之傳神。
”今為吳太學用卿所藏。
頃于吳門出余,快余二十馀年積想,遂臨此本云:抑余二十馀年時書此帖,茲對真跡,豁然有會,蓋漸修頓證,非一朝夕。
假令當時力能致之,不經苦心懸念,未必契真。
懷素有言:“豁焉心胸,頓釋凝滯。
”今日之謂也。
時戌申十月有三日,舟行朱涇道中,日書《蘭亭》及此帖一過,以《官奴》筆意書《禊帖》,尤為得門而人。
吾書無所不臨仿,最得意在小楷書,而懶于拈筆。
但以行草行世,亦多非作意書,第率爾酬應耳。
若使當其合處,便不能追蹤晉、魏,斷不在唐人后乘也。
作書與詩文同一關捩,大抵傳與不傳,在談與不談耳。
極才人之致,可以無所不能而談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鉆仰之力、澄練之功所可強人。
轉筆處,放筆處,精神血氣易于放過。
此正書家緊要關津,造物待是而完也。
但知出筆,不知轉筆、放筆,必不詣極。
書須參(離合)二字,楊凝式非不能為歐、虞諸家之體,正為離,以取勢耳。
米海岳一生夸詡,獨取王半山之枯淡,使不能進此一步,所謂“云花滿眼,終難脫出凈盡”。
趙子昂則通身入此玄中,覺有朝市氣味。
《內景經》曰:“淡然無味天然糧”,此言可想。
三十年前參米書在,無一實筆,自謂得訣。
不能常習,今猶故吾,可愧也。
米云:“以勢為主。
”余病其欠淡,淡乃天骨帶來,非學可及,內典所謂帶師智,書家謂之氣韻也。
翰墨之事,良工苦心,未嘗敢以耗氣應也,其尤精者,或以醉,或以夢,或以病,游戲神通,無所不可,何必神怡氣王,造物乃完哉
世傳張旭號草圣,飲酒數斗,以頭濡墨,縱書壁上,凄風急雨,觀者嘆愕。
王子安為文,第磨墨數升,蒙被而臥,熟睡而起,詞不加點,若有鬼神,此皆得諸筆墨蹊徑之外者。
今觀察王先生當人日,病不飲酒,莫廷韓饋以內府良藥,輒據枕作詩二十余章謝之,皆風騷鼓吹也。
乃與彼二子鼎足六立也矣。
…… 晉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或不勝于法乎
不然,宋人自以其意為書耳。
非能有古人之意也。
然趙子昂則矯宋之弊,雖已意亦不用也,此必宋人所訶,蓋為法所轉也。
唐人詩律與其書法頗似,皆以濃麗為主,而石法稍遠矣。
余每謂晉唐無態,學唐乃能入晉。
晉詩如其書,雖陶元亮之古澹,阮嗣宗之后爽,在書法中無虞、褚可當,以其無門也。
因為唐人詩及之。
晉、宋人書,但以風流勝,不為無法,而妙處不在法。
至唐人始專以法為蹊徑,而盡態極研矣。
總之俗欲造極處,使精神不可磨沒。
所謂神品,以吾神所著故也。
何獨書道,凡事皆爾。
大慧禪師論參禪云:“譬如有人具百萬資,吾皆籍沒盡,更興索債。
”此語殊類書家關捩子。
米元璋云:“如撐急水灘船,用盡氣力,不離故處。
”蓋書家妙在能合,神在能離,所以離者,非歐、虞、褚、薛名家伎倆,直要脫去右軍老子習氣,所以難耳。
那吒拆骨還父,拆肉還母,若別無骨肉,說甚虛空粉碎,始露全身,晉、唐以后,惟楊凝式解此竅耳,趙吳興未夢見在。
余十七歲學書,二十二歲學畫,今五十七八矣。
有謬稱許者,余自校勘,頗不似米顛作欺人語。
大都畫與文太史較,各有短長,文之精工具體,吾所不如。
至于古雅秀潤,更進一籌矣。
與趙文敏較,各有短長。
行間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趙。
若臨仿歷代,趙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
趙書無弗作意,吾書往往率意;當吾作意,趙書亦輸一籌。
第作意者少耳。
吾于書似可直接趙文敏,第少生耳。
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泣之氣。
惟不能多書,以此讓吳興一籌。
畫則具體而微,要亦三百年來一具眼人也。
予學書三十年,司得書法,而不能實證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處耳。
過此關,即歷軍父子亦無奈何也。
轉左側右,乃歷軍字勢。
所謂跡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唐人書皆回腕,宛轉藏鋒,能留得筆住。
不直率流滑,此是書家相傳秘訣。
微但書法,即畫家用筆,亦當得此意。
書法雖貴藏鋒,然不得以模糊為藏鋒,須有用筆如太阿*截之意,蓋以勁利取勢,以虛和取韻。
顏魯公所謂“以印印泥、如錐畫沙”是也。
細參《玉潤帖》,思過半也。
米海岳書,無垂不縮,無往不收。
此八字真言無等咒也。
然須結字得勢,海岳自謂集古字,蓋于結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
…… 古人作書,必不作正局,蓋以奇為正,此趙吳興所以不大入晉、唐室也。
《蘭亭》非不正,其縱巖用筆處,無跡可尋。
若開采模相似,轉去轉遠。
柳公權云:“筆正”,須善學柳下惠者參之。
余學書三十九年,見此意耳。
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濃肥,肥則大惡道矣。
余嘗謂右軍父子之書,至齊、梁時風流頓盡。
自唐初虞、褚輩,一變其法,乃不合而合,右軍父子殆如復生。
此言不大易會,蓋臨摹最易,神氣難傳也。
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當觀其舉止、笑語、真精神流露處。
莊子所謂“目擊而道存”者也。
章子厚日臨《蘭亭》一本,東坡聞之,謂:其書必不得工。
禪家有云,從門入者,非是家珍也。
惟趙子昂臨本甚多,世所傳十七跋、十三跋是已。
“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
”山谷語與東坡同意,正在離合之間,守法不變,即為書家奴耳。
昔右軍諸帖,半出于問病吊唁,從哀戚中結法,所謂淚漬老筆者,其書獨垂至今。
《內景經》全在筆墨畦徑之外,其為六朝人得意書無疑。
今人作書只信筆為波畫耳。
結構縱有古法,未嘗真用筆也。
善用筆者清勁,不善用筆者濃濁。
不獨連篇各體有分別,一字中亦具此兩種,不可不知也。
顏魯公受筆法于張長史。
嘗有“錐畫沙”、“印印泥”之喻,又謂之“屋漏痕”。
然其碑帖嚴整,蠶頭鼠尾,即不無“錐沙”、“印泥”、“屋漏痕”。
未之見也。
獨此碑落筆與放筆處,和緩挺勁兼之,余臨寫之,次恍若有悟。
魯公曰:自鐘、王至虞、陸,皆口決手授,以至張長史。
信矣。
錐沙三喻,皆喻藏鋒,不知出鋒亦有之。
因出鋒之尤,故成藏鋒之渾,此碑是也。
東坡偃筆雖形類顏,失在用筆矣。
其學王僧亦然。
《爭座位帖》,宋蘇、黃、米、蔡四家書皆仿之。
唐時歐、虞、褚、薛諸家,雖刻畫二王,不無拘于法度。
惟魯公天真爛漫,姿態橫出,深得右軍靈和之致,故為宋一代淵源。
余近來臨顏書,因悟所謂“折釵股”“屋漏痕”者,惟二王有之。
魯公直入山陰之室,絕去歐、褚輕媚習氣,東坡云:“詩至于子美,書至于魯公。
”非虛語也。
顏書惟《蔡明遠序》尤為沉古,米海岳一生不能仿佛,蓋亦為學唐初諸公書,稍乏骨氣耳。
燈下為此,都不對帖,雖不至入俗,第神采璀璨,即是不及古人處,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米老猶隔塵,敢自許逼真乎
題以志吾愧。
余每臨懷素《自敘帖》,皆以大令筆意求之,黃長睿云:米芾見閣帖書稍縱者,輒命之旭。
旭、素故自二王得一家眷屬也。
旭雖姿性顛逸,超然不羈,而楷法精詳,特為正真,學狂草者,從此進之。
柳誠懸書,極力變右軍法,蓋不欲與《禊帖》面目相似。
所謂神奇化為臭腐,故離之耳。
凡人學書,以姿態取妍,鮮能解此。
余于虞、褚、歐,皆曾仿佛十一,自學柳誠懸,方悟用筆古淡處。
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趣右軍也。
楊景度書,自顏尚書、懷素得筆,而溢為奇怪,無五代衰*之氣。
宋蘇、黃、米皆宗之。
《書譜》曰:“既得平正,須追險絕”景度之謂也。
書家以險絕為奇,互竊惟魯公、楊少師得之,趙吳興弗解也。
今人眼目為吳興所遮障。
予得楊公《游仙詩》,日益習之。
東坡先生書,世謂其學徐浩。
以余觀之,乃出于王僧虔耳。
但坡公用其結體,而中有偃筆,又雜以顏常山法。
故世人不知其所自來。
即米海岳書自率更得之,晚年一變,遂有冰寒于水之奇。
書家未有學古而不變者也。
米元章書,沉著痛快,直奪晉人之神。
少壯未能立家,一一規模古帖,及錢穆父訶其刻畫太甚,當徒勢為主,乃大悟,脫盡盡本家筆,自出機軸,如禪悟后,拆肉還母,拆骨還父,呵佛罵祖,面目非故。
雖蘇、黃相見,不無氣懾。
晚年自言無一點右軍俗氣,良有以也……。
右皆趙文敏閑窗信筆所書。
錫山安氏刻于家。
余素不學趙書,以其結構微有習氣,至于用筆、用墨,文敏所謂“千古不易”者。
不如是,何以名喧宇宙也
前人正自未可輕哉議。
人謂倪書有《黃庭》遺意,此論未公。
倪自作一種調度,如啖橄欖,時有清津繞頰耳。
書家四忌:甜、邪、俗、賴。
倪從畫悟出,因得清麗。
枝指山人書,吳中多贗本。
此書律詩二十首,如綿裹鐵,如印印泥,方是本色真虎,非裴將軍先射諸彪也。
本朝學素書者,鮮得宗趣。
徐武功、祝京兆、張南安、莫方伯各有所人,豐考功亦得一斑,然狂怪怒張失其本矣。
余謂張旭之有懷素,猶董元之有巨然,衣缽相承,無復馀恨,皆以平淡天真為旨,人目之為狂乃不狂也。
吾松書自陸機、陸云,創于右軍之前,以后遂不復繼響。
二沈及張南安、陸文裕、莫方伯稍振之,都不甚傳世,為吳中文、祝二家所掩耳。
文、祝二家,一時之標,然欲突過二沈,未能也。
以空疏無實際。
故余書則并去諸君子而自快,不欲爭也,以待知書者品之。
翻譯 中國明代書法、繪畫理論著作。
董其昌著。
是明末清初畫家楊補輯錄董其昌未收入《容臺集》的零篇散帙而成書 。
全書4卷 ,其中卷三 、卷四和書畫無關。
卷一包括論用筆 、評法書、跋自書、評古帖等節;卷二包括畫訣、畫源、題自畫、評古畫等節。
該書論書主張巧用筆墨,強調結字,臨帖重在領會其精神,提倡“以意背臨”;論畫以南北宗論為中心,提倡文人畫,貶抑“行家畫”。
對于繪畫的發展,推崇自唐而宋由“工”變“ 暢 ”,批評由宋入元某些畫家的由“暢”而“佻”。
主張畫家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生 、秀、真為藝術境界之極詣。
書中的一些繪畫理論、技法都有獨到見解,對以后的繪畫發展有很大影響。
他的畫論對清代“四王”畫派具有極深刻的影響。
上一篇:書法比賽獲獎感言作文
下一篇:受資助獲獎感言發言稿